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關於c的歷史發展

關於c的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7 18:34:07

① C語言的起源和發展

到書店找一本書的話會說得比較好。
在網上找的話基本上就這個版本……

一、C語言的起源
C 語言是1972年由美國的Dennis Ritchie設計發明的, 並首次在UNIX操作系統
的 DEC PDP-11 計算機上使用。 它由早期的編程語言 BCPL( Basic Combind
Programming Language) 發展演變而來。在1970年, AT&T 貝爾實驗室的 Ken
Thompson根據BCPL語言設計出較先進的並取名為 B的語言, 最後導了C 語言的問世。
隨著微型計算機的日益普及, 出現了許多C 語言版本。由於沒有統一的標准,
使得這些C 語言之間出現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為了改變這種情況, 美國國家標准
研究所(ANSI)為C 語言制定了一套ANSI標准, 成為現行的C語言標准。

二、C 語言的特點

C 語言發展如此迅速, 而且成為最受歡迎的語言之一, 主要因為它具有強大的
功能。許多著名的系統軟體, 如DBASE Ⅲ PLUS、DBASE Ⅳ 都是由C 語言編寫的。
用C 語言加上一些匯編語言子程序, 就更能顯示C 語言的優勢了, 象PC- DOS 、
WORDSTAR等就是用這種方法編寫的。歸納起來C 語言具有下列特點:
1. C是中級語言
它把高級語言的基本結構和語句與低級語言的實用性結合起來。C 語言可以象
匯編語言一樣對位、位元組和地址進行操作, 而這三者是計算機最基本的工作單元。
2. C是結構式語言
結構式語言的顯著特點是代碼及數據的分隔化, 即程序的各個部分除了必要的
信息交流外彼此獨立。這種結構化方式可使程序層次清晰, 便於使用、維護以及調
試。C 語言是以函數形式提供給用戶的, 這些函數可方便的調用, 並具有多種循
環、條件語句控製程序流向, 從而使程序完全結構化。
3. C語言功能齊全
C 語言具有各種各樣的數據類型, 並引入了指針概念, 可使程序效率更高。另
外C 語言也具有強大的圖形功能, 支持多種顯示器和驅動器。而且計算功能、邏輯
判斷功能也比較強大, 可以實現決策目的。
4. C語言適用范圍大
C 語言還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適合於多種操作系統, 如DOS、UNIX,也適用於
多種機型。

http://hi..com/yyshi/blog/item/4cfc8c52c42ff90e0cf3e37d.html

----------------------------------------------------------

我愛數學1992 怎麼回答了C++的?

② c語言產生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C語言出現的歷史背景
C語言是國際上廣泛流行的計算機高級語言,既可用來寫系統軟體,也可用來寫應用軟體。 C語言是在B語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ALGOL 60。1960年出現的ALGOL 60是一種面向問題的高級語言,它離硬體比較遠,不宜用來編寫系統程序。1963年英國的劍橋大學推出了CPL (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語言。CPL語言在ALGOL 60的基礎上接近硬體一些,但規模比較大,難以實現。1967年英國劍橋大學的Matin Richards對CPL語言做了簡化,推出了BCPL (basic 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 語言。197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Ken Thompson 以BCPL語言為基礎, 又做了進一步簡化, 設計出了很簡單的而且很接近硬體的B語言 (取BCPL的第一個字母), 並用B語言寫了第一個UNIX操作系統,在PDP7上實現。1971年在PDP11/20上實現了B語言,並寫了UNIX操作系統。但B語言過於簡單,功能有限。 1972年至1973年間,貝爾實驗室的D.M.Ritchie 在B語言的基礎上設計出了C語言(取BCPL的第二個字母)。C語言既保持了BCPL和B語言的優點(精練,接近硬體),又克服了它們的缺點(過於簡單,數據無類型等)。最初的C語言只是為描述和實現UNIX操作系統提供一種工作語言而設計的。1973年,K.Thompson和D.M.Ritchie兩人合作把UNIX的90%以上用C改寫,即UNIX第5版。原來的UNIX 操作系統是1969年由美國的貝爾實驗室的K.Thompson和D.M.Ritchie開發成功的,是用匯編語言寫的。 1972年至1973年間,貝爾實驗室的D.M.Ritchie 在B語言的基礎上設計出了C語言(取BCPL的第二個字母)。C語言既保持了BCPL和B語言的優點(精練,接近硬體),又克服了它們的缺點(過於簡單,數據無類型等)。最初的C語言只是為描述和實現UNIX操作系統提供一種工作語言而設計的。1973年,K.Thompson和D.M.Ritchie兩人合作把UNIX的90%以上用C改寫,即UNIX第5版。原來的UNIX 操作系統是1969年由美國的貝爾實驗室的K.Thompson和D.M.Ritchie開發成功的,是用匯編語言寫的。
後來,C語言多次做了改進,但主要還是在貝爾實驗室內部使用。直到1975年UNIX第6版公布後,C語言的突出優點才引起人們的普遍注意。1977年出現了不依賴於具體機器的C語言編譯文本《可移植C語言編譯程序》,使C移植到其他機器時所需做的工作大大簡化了,這也推動了UNIX操作系統迅速地在各種機器上實現。例如VAX、 AT&T等計算機系統都相繼開發了UNIX。隨著UNIX的日益廣泛使用,C語言也迅速得到推廣。C語言和UNIX可以說是一對孿生兄弟,在發展過程中相輔相成。1978年以後,C語言已先後移植到大、中、小、微型機上,已獨立於UNIX和PDP了。現在C語言已風靡全世界,成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幾種計算機語言之一。以1978年發表的UNIX第7版中的C編譯程序為基礎,Brian W.Kernighan和Dennis M.Ritchie (合稱K&R)合著了影響深遠的名著《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這本書中介紹的C語言成為後來廣泛使用的C語言版本的基礎,它被稱為標准C。1983年,美國國家標准化協會(ANSI)根據C語言問世以來各種版本對C的發展和擴充,制定了新的標准,稱為ANSI C。 ANSI C比原來的標准C有了很大的發展。K & R在1988年修改了他們的經典著作《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按照 ANSI C 標准重新寫了該書。1987年,ANSI又公布了新標准——87 ANSIC。
1990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接受87 ANSI C為ISO C 的標准(ISO 9899—1990)。目前流行的C編譯系統都是以它為基礎的。本書的敘述基本上以ANSI C 為基礎。目前廣泛流行的各種版本C語言編譯系統雖然基本部分是相同的,但也有一些不同。在微型機上使用的有Microsoft C、 Turbo C、 Quick C、BORLAND C等,它們的不同版本又略有差異。因此,讀者應了解所用的計算機系統所配置的C編譯系統的特點和規定

③ C語言的發展史

C語言的祖先是BCPL語言。1967年,劍橋大學的 Martin Richards 對CPL語言進行了簡化,於是產生了BCPL( Combined Pogramming Language)語言。
197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 Ken Thompson。以BCPL語言為基礎,設計出很簡單且很接近硬體的B語言(取BCPL的首字母)。並且他用B語言寫了第一個UNIX操作系統。
在1972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 D.M.Ritchie 在B語言的基礎上最終設計出了一種新的語言,他取了BCPL的第二個字母作為這種語言的名字,這就是C語言。
為了使UNIX操作系統推廣,1977年Dennis M.Ritchie發表了不依賴於具體機器系統的C語言編譯文本《可移植的C語言編譯程序》。
1978年由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貝爾實驗室正式發表了C語言。1990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接受了89 ANSI C 為I SO C 的標准(ISO9899-1990)。
1994年,ISO修訂了C語言的標准。
1995年,ISO對C90做了一些修訂,即「1995基準增補1(ISO/IEC/9899/AMD1:1995)」。
1999年,ISO有對C語言標准進行修訂,在基本保留原來C語言特徵的基礎上,針對應該的需要,增加了一些功能,尤其是對C++中的一些功能,命名為ISO/IEC9899:1999。
2001年和2004年先後進行了兩次技術修正。目前流行的C語言編譯系統大多是以ANSI C為基礎進行開發的,但不同版本的C編譯系統所實現的語言功能和語法規則有略有差別。
C語言是一種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它既具有高級語言的特點,又具有匯編語言的特點。它由美國貝爾研究所的D.M.Ritchie於1972年推出,1978年後,C語言已先後被移植到大、中、小及微型機上,它可以作為工作系統設計語言,編寫系統應用程序,也可以作為應用程序設計語言,編寫不依賴計算機硬體的應用程序。
它的應用范圍廣泛,具備很強的數據處理能力,不僅僅是在軟體開發上,而且各類科研都需要用到C語言,適於編寫系統軟體,三維,二維圖形和動畫,具體應用比如單片機以及嵌入式系統開發。

④ 簡述c語言的發展史

C語言的祖先是BCPL語言。
1967年,劍橋大學的 Martin Richards 對CPL語言進行了簡化,於是產生了BCPL(Basic 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語言。
197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 Ken Thompson。以BCPL語言為基礎,設計出很簡單且很接近硬體的B語言(取BCPL的首字母)。並且他用B語言寫了第一個UNIX操作系統。
在1972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 D.M.Ritchie 在B語言的基礎上最終設計出了一種新的語言,他取了BCPL的第二個字母作為這種語言的名字,這就是C語言。
為了使UNIX操作系統推廣,1977年Dennis M.Ritchie發表了不依賴於具體機器系統的C語言編譯文本《可移植的C語言編譯程序》。
1978年由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貝爾實驗室正式發表了C語言。同時由B.W.Kernighan和D.M.Ritchie合著了著名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一書。通常簡稱為《K&R》,也有人稱之為《K&R》標准。但是,在《K&R》中並沒有定義一個完整的標准C語言,後來由美國國家標准化協會(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一個C語言標准,於一九八三年發表。通常稱之為ANSI C。
K&R第一版在很多語言細節上也不夠精確,對於pcc這個「參照編譯器」來說,它日益顯得不切實際;K&R甚至沒有很好表達它所要描述的語言,把後續擴展扔到了一邊。最後,C在早期項目中的使用受商業和政府合同支配,這意味著一個認可的正式標準是必需的。因此(在M. D. McIlroy的催促下),ANSI於1983年夏天,在CBEMA的領導下建立了X3J11委員會,目的是產生一個C標准。X3J11在1989年末提出了一個他們的報告[ANSI 89],後來這個標准被ISO接受為ISO/IEC 9899-1990。
1990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接受了89 ANSI C 為I SO C 的標准(ISO9899-1990)。1994年,ISO修訂了C語言的標准。
1995年,ISO對C90做了一些修訂,即「1995基準增補1(ISO/IEC/9899/AMD1:1995)」。1999年,ISO又對C語言標准進行修訂,在基本保留原來C語言特徵的基礎上,針對應該的需要,增加了一些功能,尤其是對C++中的一些功能,命名為ISO/IEC9899:1999。
2001年和2004年先後進行了兩次技術修正。
目前流行的C語言編譯系統大多是以ANSI C為基礎進行開發的,但不同版本的C編譯系統所實現的語言功能和語法規則又略有差別。
2011年12月8日,ISO正式公布C語言新的國際標准草案:ISO/IEC 9899:2011,即C11。
新的標准修提高了對C++的兼容性,並將新的特性增加到C語言中。新功能包括支持多線程, 基於ISO/IEC TR 19769:2004規范下支持Unicode,提供更多用於查詢浮點數類型特性的宏定義和靜態聲明功能。這些新特性包括:
● 對齊處理(Alignment)的標准化(包括_Alignas標志符,alignof運算符,aligned_alloc函數以及<stdalign.h>頭文件。
● _Noreturn 函數標記,類似於 gcc 的 __attribute__((noreturn))。
● _Generic 關鍵字。
● 多線程(Multithreading)支持,包括:_Thread_local存儲類型標識符,<threads.h>;頭文件,裡麵包含了線程的創建和管理函數。
● 增強的Unicode的支持。基於C Unicode技術報告ISO/IEC TR 19769:2004,增強了對Unicode的支持。包括為UTF-16/UTF-32編碼增加了char16_t和char32_t數據類型,提供了包含unicode字元串轉換函數的頭文件<uchar.h>.
● 刪除了 gets() 函數,使用一個新的更安全的函數gets_s()替代。
● 增加了邊界檢查函數介面,定義了新的安全的函數,例如 fopen_s(),strcat_s() 等等。
● 增加了更多浮點處理宏。
● 匿名結構體/聯合體支持。這個在gcc早已存在,C11將其引入標准。
● 靜態斷言(Static assertions),_Static_assert(),在解釋 #if 和 #error 之後被處理。
● 新的 fopen() 模式,(「…x」)。類似 POSIX 中的 O_CREAT|O_EXCL,在文件鎖中比較常用。
● 新增 quick_exit() 函數作為第三種終止程序的方式。當 exit()失敗時可以做最少的清理工作。
● _Atomic類型修飾符和<stdatomic.h>;頭文件。

⑤ c語言的發展史

C語言的祖先是語言。
1967年,劍橋大學的 Martin Richards 對CPL語言進行了簡化,於是產生了BCPL(Basic Combined Pogramming Language)語言。
197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 Ken Thompson。以BCPL語言為基礎,設計出很簡單且很接近硬體的B語言(取BCPL的首字母)。並且他用B語言寫了第一個UNIX操作系統。
在1972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 D.M.Ritchie 在B語言的基礎上最終設計出了一種新的語言,他取了BCPL的第二個字母作為這種語言的名字,這就是C語言。
為了使UNIX操作系統推廣,1977年Dennis M.Ritchie發表了不依賴於具體機器系統的C語言編譯文本《可移植的C語言編譯程序》。
1978年由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貝爾實驗室正式發表了C語言。同時由B.W.Kernighan和D.M.Ritchie合著了著名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一書。通常簡稱為《K&R》,也有人稱之為《K&R》標准。但是,在《K&R》中並沒有定義一個完整的標准C語言,後來由美國國家標准化協會(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一個C語言標准,於一九八三年發表。通常稱之為ANSI C。
K&R第一版在很多語言細節上也不夠精確,對於pcc這個「參照編譯器」來說,它日益顯得不切實際;K&R甚至沒有很好表達它所要描述的語言,把後續擴展扔到了一邊。最後,C在早期項目中的使用受商業和政府合同支配,它意味著一個認可的正式標準是重要的。因此(在M. D. McIlroy的催促下),ANSI於1983年夏天,在CBEMA的領導下建立了X3J11委員會,目的是產生一個C標准。X3J11在1989年末提出了一個他們的報告[ANSI 89],後來這個標准被ISO接受為ISO/IEC 9899-1990。
1990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接受了89 ANSI C 為I SO C 的標准(ISO9899-1990)。1994年,ISO修訂了C語言的標准。
1995年,ISO對C90做了一些修訂,即「1995基準增補1(ISO/IEC/9899/AMD1:1995)」。1999年,ISO有對C語言標准進行修訂,在基本保留原來C語言特徵的基礎上,針對應該的需要,增加了一些功能,尤其是對C++中的一些功能,命名為ISO/IEC9899:1999。
2001年和2004年先後進行了兩次技術修正。
目前流行的C語言編譯系統大多是以ANSI C為基礎進行開發的,但不同版本的C編譯系統所實現的語言功能和語法規則有略有差別。

⑥ c語言的發展歷程

C語言的發展歷史

C語言的發展頗為有趣。它的原型ALGOL 60語言。(也成為A語言)

1963年,劍橋大學將ALGOL 60語言發展成為CPL(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語言。

1967年,劍橋大學的Matin Richards 對CPL語言進行了簡化,於是產生了BCPL語言。

197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Ken Thompson將BCPL進行了修改,並為它起了一個有趣的名字「B語言」。意思是將CPL語言煮干,提煉出它的精華。並且他用B語言寫了第一個UNIX操作系統。

而在1973年,B語言也給人「煮」了一下,美國貝爾實驗室的D.M.RITCHIE在B語言的基礎上最終設計出了一種新的語言,他取了BCPL的第二個字母作為這種語言的名字,這就是C語言。

為了使UNIX操作系統推廣,1977年Dennis M.Ritchie 發表了不依賴於具體機器系統的C語言編譯文本《可移植的C語言編譯程序》。

1978年Brian W.Kernighian和Dennis M.Ritchie出版了名著《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從而使C語言成為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廣泛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

1988年,隨著微型計算機的日益普及, 出現了許多C語言版本。由於沒有統一的標准,使得這些C語言之間出現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美國國家標准研究所(ANSI)為C語言制定了一套ANSI標准, 成為現行的C語言標准 3.C語言的主要特點 。C語言發展迅速, 而且成為最受歡迎的語言之一, 主要因為它具有強大的功能。許多著名的系統軟體, 如DBASE Ⅲ PLUS、DBASE Ⅳ 都是由C 語言編寫的。用C語言加上一些匯編語言子程序, 就更能顯示C語言的優勢了,象PC- DOS 、WORDSTAR等就是用這種方法編寫的。

⑦ 維生素c的發展歷程

壞血病,是幾百年前人類就知道的疾病,但是由於以前人類對它發生的原因不了解,當時被稱作不治之症,且死亡率很高。一直到1911年,人類才確定它是因為缺乏維生素C而產生的。在18世紀,壞血病在遠洋航行的水手中非常普遍(他們遠離陸地,缺乏新鮮水果和蔬菜);也流行在長期困戰的陸軍士兵中、長期缺乏食物的社區、被圍困的城市、監獄犯人和勞工營中。例如140年前加州的淘金工人和90年前阿拉斯加的淘金工人都有大批的壞血病病例。
壞血病開始的時候症狀是四肢無力,精神消退,煩躁不安,做任何工作都易疲憊,皮膚易紅腫。病人會覺得肌肉疼痛,精神抑鬱。然後他的臉部腫脹,牙齦出血,牙齒脫落,口臭。皮膚下大片出血(看來像是嚴重的打傷)。最後是嚴重疲憊﹑腹瀉呼吸困難,骨折,肝腎衰竭而致死亡。早年航海人員因壞血病死亡的災難不可枚舉,因為他們在航行時的食物是面餅、魚和鹹肉,只含有很少的維生素C。
1497年7月9日到1498年5月30日,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Vasco da Gama)發現繞過非洲到達印度的航線,他的160個船員中,有100多人死於壞血病。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遠洋船隊從南美洲東岸向太平洋進發。三個月後,有的船員牙床破裂了,有的船員流鼻血,有的船員渾身無力。待船到達目的地時,原來的200多人,活下來的只有35人。但是人們對此找不出原因。
1536年法國探險家Jacques Cartier在發現聖勞倫斯河之後,溯流而上抵達魁北克過冬。探險隊中24人死於壞血病,其它多人也都病重。有一位印第安人教他們飲用一種arbor vitae(Thuja occidentalis)樹葉泡的茶,就治好了這些人。後來發現這種樹的葉子里每100克含有50毫克的維生素C。
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荷南·科爾蒂斯將軍,在1536年佔領下加州Baja California後,因為水手多數患壞血病而回師,以致沒有繼續侵佔加州本部。
1577年一艘西班牙大帆船漂流在馬尾藻海海面上,發現時所有的船員都死於壞血病。
相對於在15世紀中國明朝的鄭和多次率領下西洋的事跡記載,並無發現有大量船員因長期航行而染上壞血病而死,這與當時鄭和船隊帶備蔬菜和水果有關,亦可見蔬菜和水果內的物質(後來發現是維生素C)對防治壞血病有很大的幫助。
1734年,在開往格陵蘭的海船上,有一個船員得了嚴重的壞血病,當時這種病無法醫治,其它船員只好把他拋棄在一個荒島上。待他蘇醒過來,用野草充飢,幾天後他的壞血病竟不治而愈了。諸如此類的壞血病,曾奪去了幾十萬水手的生命。
1740年冬,英國海軍上將George Anson率領961水手乘6艘船遠征。1741年6月抵達JuanFernandez島時只剩下335人,半數以上的船員死於壞血病。當時海軍上將JohnHawkins發現長期航海時海員發生壞血病的機會和只吃干糧的時間成正比例。如果他們能夠吃到新鮮食物,包柑橘類水果,就會迅速復原。因為新鮮的蔬菜水果是在船上最難保存的食物,所以英國海軍致力研究發展其代用品。
英國海軍醫官詹姆斯·林德在船上做了這個很著名的實驗,12個嚴重的壞血病海員,大家都吃完全相同的食物,唯一不同的葯物是當時傳說可以治療壞血病的葯方。兩個病人每天吃兩個橘子和一個檸檬,另兩人喝蘋果汁,其它人是喝稀硫酸,酸醋,海水,或是一些其它當時人認為可治壞血病的葯物。6天之後,只有吃新鮮柑橘水果的兩人好轉,其它人病情依然。Lind繼續研究,1753年出版了《壞血病大全》(A Treatise on Scurvy)一書。
英國的著名探險家庫克船長最為人稱道的是他控制了可怕的壞血病。他在1768年到1780年間三次遠航太平洋,他的船員有些生病,但是沒有一人喪生於壞血病。而他同時許多其它探險船隊中,壞血病依然猖獗。庫克防治壞血病的貢獻,使得倫敦皇家學會選他為會員,並授予他Coply獎章。每次航行靠岸時,庫克都命令船員上岸購買水果蔬菜及綠色植物來補充營養。有一次他在旗艦Endeavour上帶了7860磅的德國酸白菜Saukerkraut,船上70人一年航程中每人每周有兩磅的供給。酸白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每100克含有50毫克。
雖然在Hawkins上將之後有經驗的航海家都知道用檸檬汁代替柑橘類水果,可以防治壞血病,但是檸檬汁價格昂貴,貯藏不易,船長和船公司都覺得寧信其無,可以不用就不用。對檸檬汁的效果,公眾也是存疑,在醫學界也是爭議不斷。
1795年Lind去世,Lind人微言輕,他的實驗結果也湮沒無聞。但是另一位英國醫生GilbertBlane相信Lind的結果,1795年Blane因為是英王御醫而被任命為英國海軍醫療委員會委員,由於他的努力,英國海軍部才通令每個海軍官兵每天都必須飲用3/4盎斯檸檬汁。1796年英國海軍中壞血病病例大幅降低。英國海軍戰力倍增,在1797年擊敗西班牙艦隊,締造了大英日不落帝國。
雖然英國海軍部採用了檸檬汁,商業部卻自行其是,因而壞血病在英國商船上仍然猖獗不止。70年之後,英國商業部在1865年才規定商船上的海員也必須每天服用檸檬汁。但那時還不知檸檬中的什麼物質對壞血病有抵抗作用。
1907年Axel Holst 和TheodorFrolich發表使用天竺鼠做壞血病實驗的論文。他們觀察到老鼠和其它的動物都不會生壞血病,只有天竺鼠和人類相似,在禁絕新鮮蔬果後會產生壞血病。這是為什麼現代的醫葯研究一定要用天竺鼠做實驗,所得的結果才能推引到人類的疾病上。我們知道天竺鼠和靈長類(包括人類)都不能自己製造維他命C,其它的動物都能在肝臟或腎臟中製造維他命C。人類大多數的疾病,都很少見於其它動物。動物受傷和疾病之後都可以很快地自行復原,只有人類因為不能自行生產維他命C而需要醫生的專業服務。
1912年,波蘭裔美國科學家卡西米爾·馮克,綜合了以往的試驗結果,發表了維生素的理論。他認定自然食物中有四種物質可以防治夜盲症,腳氣病,壞血病,和佝僂病。這些物質被豐克稱為 「維持生命的胺素(Vitamine)」,因為拉丁文中的vita意思是生命。馮克以為這些物質都含有氮或胺基,所以加上胺素Amine的結尾。後來發現有些物質並不含氮,所以改稱為Vitamin,中文稱為維生素或維他命,四種物質分別被稱為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和維生素D。中文分別稱為維生素甲,維生素乙,維生素丙,和維生素丁。後來發現的就依英文字母順序一直排到維生素K。維生素B裡面又發現有許多不同成份,就有了維生素B1、B2、B3、B6及B12等名稱。
1920-1930年代,有機化學家群起研究維他命,試探在食物中分析維他命並確定它們的化學成份。
1928年匈牙利生化學家Albert Szent-Gyorgyi在英國化學家Frederick GowlandHopkins的實驗室中成功地從牛的副腎腺中分離出1克純粹的維他命C。他也因為維生素C和人體內氧化反應的研究獲得193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1928年他發表論文,確定維生素C的化學分子式是C6H8O6,所以稱之為Hexuronic acid。1929年他到美國Rochester,Minnesota的Mayo醫院做研究,附近的屠宰場免費供給他大量的牛副腎,他從中分離出25克的維他命C。他將一半提煉出純粹的維他命C送給英國的醣類化學家Walter H. Haworth進行分析工作。可是那時技術尚不成熟,Haworth沒有能確定維他命C的結構。
1930年Szent-Gyorgyi回到匈牙利,發現匈牙利的辣椒中含有大量的維他命C。他成功地從中分離出1公斤純粹的Hexuronicacid,並再送一批給Haworth繼續分析。1932年美國匹茲堡的化學家Charles King從Szent-Gyorgyi的學生JoeSvirbely知道他鑒定Hexuronicacid就是維他命C,就搶先在Nature雜志上發表這個結果。但是1937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還是頒給Szent-Gyorgyi,因為他對維他命C和人體內氧化反應的研究。Haworth決定了維他命C的正確化學構造。並且用不同的方法製造出維他命C,而獲得了193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Szent-Gyorgyi和Haworth最後決定將維他命C命名為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
1933年瑞士化學家Tadeus Reichstein發明了維生素C的工業生產法。此法是先將葡萄糖還原成為山梨醇,經過細菌發酵成為山梨糖,山梨糖加丙酮製成二丙酮山梨糖(Di-acetone sorbose),然後再用氯及氫氧化鈉氧化成為二丙酮古洛酸DAKS(Di-acetone-ketogulonicacid)。DAKS溶解在混合的有機溶液中,經過酸的催化劑重組成為維生素C。這個方法的專利權在1934年被羅氏公司購得,成為50餘年來工業生產維生素C的主要方法。羅氏公司也因此獨佔了維生素C的市場。
1948年美國東部流行SARS(舊稱非典型性肺炎),1949年全世界流行小兒麻痹症,各國各地醫師束手無策,只能隔離病人,防止傳染。美國南卡洛林納州的Fred R. Klenner醫師用靜脈注射維生素C治癒了許多這兩種病人。Klenner發現靜脈注射維生素C可以治療所有病毒感染的疾病,如肝炎,腦炎,流行性感冒以及許多其它急性和慢性的病症。他的經驗和許多其它使用維生素治病的報告都被醫葯界忽略。醫葯界追求的是高利潤的專利葯物及疫苗,沒有專利權的維生素都受到排斥和壓制。
1959年美國生化學家J. J. Burns發現人類和靈長類動物會得壞血病,是因為他們的肝臟中缺乏一種酶L-gulonolactoneoxidase,它是將葡萄糖轉化為維生素C的四種必要酶之一。因此人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C,才能維持健康。其它的哺乳動物都在肝臟中自行製造維生素C,兩棲動物及魚類則在腎臟中製造維生素C。許多人類特有的疾病,如傷風,感冒,流行性感冒,肝炎,心臟病及癌症,在動物中都少見,這些疾病都是因為人體不能自行製造維生素而產生的。
1980年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尹光琳發明「維生素C二步發酵新工藝」,大幅改進了Reichstein的一步發酵法,減低維生素C的生產成本。此法先將葡萄糖還原成為山梨醇,經過第一次細菌發酵成為山梨糖,再經過第二次細菌發酵轉化為KGA(2-keto-gulonicacid),最後異化成為維生素C。這項專利的國際使用權於1985年出售給瑞士羅氏公司,是當時中國對外技術轉讓中最大的項目。羅氏得到了專利但是並不使用,仍然沿用舊有的Reichstein的一步發酵法。它的目的是要防止其它外國公司使用新法與其競爭。這項專利在中國的國內使用權並沒有賣斷給羅氏公司,到了1990初期中國國內成立了26家葯廠用二步發酵法生產維生素 C。
1981年凱斯卡特RobertCathcart醫師發現用腹瀉測定人體的維生素C飽和量的方法。口服過量維生素C會產生腹瀉。腹瀉顯示人體所有器官的維生素C到達飽和。正常的人維生素C飽和量是每天4-15克。有病的人維生素C飽和量大幅增加,病情越嚴重,維生素C飽和量越高,甚至可以高到每天200克。每天口服略低於飽和量的維生素C,是治療各種感染疾病的驗方。凱斯卡特醫師用飽和量維生素C的方法,成功治癒7000綜感冒、流行性感冒、非典型肺炎、急性單核血球病(昏睡症Acute Mononucleosis)、急性肝炎、乾草熱、氣喘病、外傷Trauma、手術創傷、燒傷、背痛、關節炎、猩紅熱、泡疹、帶狀泡疹等症。這個方法解決了60年來使用維生素C治病的爭議,就是維生素C治病的劑量問題。以前許多實驗顯示維生素C無效,是因為劑量沒有達到維生素C飽和量的原故。
1990年代大眾也體認到西方醫葯的限制和缺陷,而尋求另類醫葯(Alternative Medicine)。中醫、中葯、傳統草葯、針灸、喻咖等漸漸流行,各種維生素銷量也都大幅增加。國際幾家大維生素生產商為了長期壟斷維生素市場,獲得高額利潤,曾違反市場競爭規則,達成秘密的價格聯盟,劃分市場范圍,以期控制市場價格。維生素C的三大葯廠瑞士的羅氏公司,德國的巴斯夫和日本的武田制葯形成維生素C壟斷集團,維生素C價格從1973年的4美元每千克提高到1994年的18美元每千克。
在維生素C的國際高價的引誘之下,中國的許多葯廠紛紛採用二步發酵法試圖打入國際市場。1996年國際維生素C壟斷集團就為打擊中國葯廠開始降價競爭,每個月降價10%。到1997年時維生素C價格跌到4美元每千克,迫使中國的26家維生素C葯廠關閉了22家,只剩下四巨頭東北制葯、石葯維生葯業、華葯維爾康葯業和江蘇江山葯業苦撐。到2002年,價格跌到谷底2.3美元。有趣的事是國際維生素C壟斷集團自食惡果,不堪虧損而全部倒閉或解體,武田制葯的維生素C廠賣給巴斯夫並且停產,羅氏公司的維生素C廠賣給荷蘭的DSM。
1992年MathiasRath醫師和鮑林發表《根絕心臟病宣言》(Call to Abolish HeartDiseases),宣稱維生素C可以治療心臟和血管的各種病症。他們並且推廣治療心臟病的鮑林葯方(PaulingRecipe),其中的成分是維生素C與兩種氨基酸賴氨酸和脯氨酸。他們認為這三種化合物同服可以防止及清除冠狀動脈的阻塞。
1994年十月,美國柯林頓總統簽署《膳食補充劑健康教育法》(DietarySupplement Health and Ecation Act,DSHEA)明定民眾有權利販賣和選用各種營養添加劑,政府不得禁止或干涉。此法案的起因是美國的醫葯集團及美國食品葯物管理局游說國會,促請通過法令將維生素等營養劑劃歸為需要醫師處方的葯品。一旦維生素成為處方葯,民眾不準隨意購買,葯廠就可以提高價格,增加利潤。但是消息傳出後舉國嘩然,國會為民意所驅,反而無異議通過DSHEA法案,保障民眾服用營養劑的權利。
醫葯集團在美國的挫敗促使他們改弦更張,試圖在聯合國的營養管理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架構下控制維生素葯物的銷售管道。營養管理委員會是德國葯廠控制下的組織,從1996年就設法通過將維生素等營養劑劃歸為需要醫師處方葯品的議案。此議案如果通過,世界各國(包括美國)都必須遵守,否則會遭受世界貿易組織的制裁。Rath醫師每年趁Codex Alimentarius在德國開會期間,都號召群眾在會場前遊行示威,反對此議案。致使此案迄今仍未能通過。
1999年5月,美國司法部的反托拉斯小組控訴獲勝,令當時世界最有實力的維生素廠商自食苦果,為他們的價格操縱行為支付了9.9億美元的罰金。由於世界上最大的9家維生素生產企業操縱維生素C的銷售價格,涉案金額高達50億美元,不但增加了可口可樂、寶潔等大用戶的生產成本,而且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美國司法部指控瑞士羅氏公司是價格卡特爾的始作俑者,對其罰款5億美元,德國BASF被罰2.25億美元,其它被罰款者分別是比利時、德國、法國和日本的維生素生產企業。羅氏公司最高級主管承認罪行並進入美國監獄服刑。2001年11月,歐盟也對上述維生素製造商處以高達8.55億歐元的罰款,其中羅氏公司為4.62億歐元,BASF為2.96億歐元。
2000年全球維生素C的產量為8萬噸,2001年猛增到10萬噸,而這兩年國際市場的需求量也就在8.5萬噸左右徘徊,突出的供需矛盾是2001年國際維生素C原料市場競爭最激烈的根本原因,期間維生素C原料每公斤的市場價最低曾降到每公斤2.3美元。2002年初,隨著國際兩大巨頭羅氏公司以及德國巴斯夫的戰略調整,羅氏公司將維生素C業務出售給荷蘭的DSM,巴斯夫收購日本武田的維生素C生產線並停止生產。國外企業的產量減少,中國出口的維生素C佔了世界市場的80%。
2001年中國政府維他命C為協調低價無序競爭局面,在中國醫葯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牽頭下,包括四巨頭在內的國內維他命C企業召開了一次行業會議,討論發展問題,以及協商各自的出口量,並且後來形成了每年的例會。2002 年5 月1日開始,維他命C被列為海關審價、商會預核簽章的管制出口商品。
2002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危機時,賴斯Rath醫師在香港和新加坡刊登巨幅廣告,忠告華人大眾非典不是絕症,是可以用維生素C治療的。非典的陰霾引起亞洲的維生素C搶購風潮,維生素C價格飆到16美元每千克。在非典流行時期,拜耳公司生產的「力度伸維C泡騰片」被搶購一空,除國內生產線連續運轉生產外,還從阿根廷緊急調運10萬盒100萬支「力度伸」,法國、澳大利亞以及阿根廷的「力度伸」生產基地也全部三班輪轉、夜以繼日生產,供給中國市場。但是危機一過,維生素C價格又跌回到4美元每千克。
2004年石葯集團維生葯業一條15000噸的維他命C生產在獻縣,總產量達到每年3萬噸。其它的維他命C葯廠都在等待另一波的削價競爭。
2005年6月,美國兩家企業以「商會組織協調價格涉嫌價格合謀」為理由對中國維他命C四巨頭提起反壟斷訴訟。2006年2月,美國兩家企業再一次在不同法院提起訴訟。隨著訴訟的展開,國際維他命C價格也開始下滑。由於中國維他命C占據了美國市場85%的市場份額,所以訴訟的成敗對於國內維他命C企業來說關系重大,也導致了國內外維他命C大廠輪番停產。2005年9月荷蘭帝斯曼集團(DSM)宣布正式關閉其在美國新澤西的Belvidere維他命C原料葯廠,該廠的維他命C原料年生產能力為15000噸。2005年12月德國巴斯夫公司宣布設在丹麥Grenna的維他命C生產車間將停產,此生產車間的年產能為4000噸。
2006年停產風潮波及國內維他命C四巨頭,1月間年產量2萬多噸的華葯維爾康葯業停產30天。4月初年產量2萬噸的江山制葯也進入停產階段,4月中年產量為3萬噸的石葯維生葯業亦開始進入停產階段。而年產量約2.3萬噸的東北制葯則表示還沒有停產計劃,但正在考慮。這四家企業總產量接近10萬噸,占據了國內市場90%以上的份額,出口量佔87%,在國際市場上占據著一半以上份額。
中國人在人類與病毒的抗爭上充當著關鍵性的角色。中國人口眾多而且居住密集,是病毒最容易傳染的地區,也是受病毒殘害最深的地區。例如,許多流行性感冒的病毒都發源於中國,SARS病毒也是首先在中國出現的,並且死於SARS的90%是中國人。維生素C在抗病毒和預防病毒性傳染病方面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中國逐漸躍居成為維生素C生產的領導地位,但是,中國人服用維生素C的平均劑量,遠遜於歐美和日本。如果我們普遍認識到維生素C預防和治療病毒傳染病症的原理並且按量服用,就可以預防很多病毒的傳播。維生素C的真正效用,會顯示在治療禽流感,SARS和AIDS等更嚴重的病毒傳染病上。

⑧ c語言的發展歷史

C語言之所以命名為C,是因為 C語言源自Ken Thompson發明的B語言,而 B語言則源自BCPL語言。
1967年,劍橋大學的Martin Richards對語言進行了簡化,於是產生了BCPL(Basic 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語言。
20世紀60年代,美國AT&T公司貝爾實驗室(AT&T Bell Laboratory)的研究員Ken Thompson閑來無事,手癢難耐,想玩一個他自己編的,模擬在太陽系航行的電子游戲——Space Travel。他背著老闆,找到了台空閑的機器——PDP-7。但這台機器沒有操作系統,而游戲必須使用操作系統的一些功能,於是他著手為PDP-7開發操作系統。後來,這個操作系統被命名為——UNIX。
197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 Ken Thompson,以BCPL語言為基礎,設計出很簡單且很接近硬體的B語言(取BCPL的首字母)。並且他用B語言寫了第一個UNIX操作系統。
1971年,同樣酷愛Space Travel的Dennis M.Ritchie為了能早點兒玩上游戲,加入了Thompson的開發項目,合作開發UNIX。他的主要工作是改造B語言,使其更成熟。
1972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 D.M.Ritchie 在B語言的基礎上最終設計出了一種新的語言,他取了BCPL的第二個字母作為這種語言的名字,這就是C語言。
1973年初,C語言的主體完成。Thompson和Ritchie迫不及待地開始用它完全重寫了UNIX。此時,編程的樂趣使他們已經完全忘記了那個Space Travel,一門心思地投入到了UNIX和C語言的開發中。隨著UNIX的發展,C語言自身也在不斷地完善。直到今天,各種版本的UNIX內核和周邊工具仍然使用C語言作為最主要的開發語言,其中還有不少繼承Thompson和Ritchie之手的代碼。
在開發中,他們還考慮把UNIX移植到其他類型的計算機上使用。C語言強大的移植性(Portability)在此顯現。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都不具有移植性,為x86開發的程序,不可能在Alpha,SPARC和ARM等機器上運行。而C語言程序則可以使用在任意架構的處理器上,只要那種架構的處理器具有對應的C語言編譯器和庫,然後將C源代碼編譯、連接成目標二進制文件之後即可運行。
1977年,Dennis M.Ritchie發表了不依賴於具體機器系統的C語言編譯文本《可移植的C語言編譯程序》。
C語言繼續發展,在1982年,很多有識之士和美國國家標准協會為了使這個語言健康地發展下去,決定成立C標准委員會,建立C語言的標准。委員會由硬體廠商,編譯器及其他軟體工具生產商,軟體設計師,顧問,學術界人士,C語言作者和應用程序員組成。1989年,ANSI發布了第一個完整的C語言標准——ANSI X3.159—1989,簡稱「C89」,不過人們也習慣稱其為「ANSI C」。C89在1990年被國際標准組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一字不改地採納,ISO官方給予的名稱為:ISO/IEC 9899,所以ISO/IEC9899: 1990也通常被簡稱為「C90」。1999年,在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正和完善後,ISO發布了新的C語言標准,命名為ISO/IEC 9899:1999,簡稱「C99」。 在2011年12月8日,ISO又正式發布了新的標准,稱為ISO/IEC9899: 2011,簡稱為「C11」。

⑨ C++的發展歷史。詳細。

C語言的歷史:
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創造的。1967年, Ritchie進入貝爾實驗室工作。貝爾實驗室是當時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地方之一,著名的C語言、C++語言和Unix操作系統都誕生於此。一開始, 里奇和他的同事肯·湯普生開始研究DEC PDP-7機器,但是在這個機器上寫程序很困難,只能用很底層很高深的匯編語言。於是湯普生設計了一種高級程序語言,並把它命名為B語言。但是由於B語言本身設計的缺陷,使他在內存的限制面前一籌莫展。1973年,里奇決定對B語言進行改良,他賦予了新語言強有力的系統控制方面的能力,並且新語言非常簡潔、高效,里奇把它命名為C語言,意為B語言的下一代。
在開發C語言的同時,里奇和湯普生、布朗(貝爾實驗室的另一名科學家)還接受了一個新任務,就是在DEC PDP-7上開發一個多任務、多用戶的操作系統,1969年,他們用匯編語言完成了這個操作系統的第一個版本,里奇受一個更早的項目Multics的啟發,將這個系統命名為Unix。
為了在全世界面前展現C語言強大的能力,里奇用C語言把Unix操作系統重寫了一遍,這就是Unix第三版。而之前的第二版是用B語言開發的。1977年,為了推廣貝爾實驗室開發的Unix操作系統,里奇發表了不依賴於具體機器系統的C語言編譯文本《可移植的C語言編譯程序》,使C語言再向前跨出一大步,各種計算機都開始支持C語言。
1978年裡奇和布朗一起出版了《C語言》一書,從而使C語言成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而該書也成為計算機科學界最暢銷的書籍之一。里奇把全部精力都放到Unix、C語言、C++語言的應用和推廣上,曾在很多國家進行過教學和講座活動。2000年,他來到了中國,在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進行了題為《貝爾實驗室與操作系統》的講演,為推動中國Unix/Linux的應用和發展貢獻了力量。
1983年,人們將計算機科學方面的最高榮譽——圖靈獎頒發給了里奇,以表彰他對計算機科學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C語言的特色
C語言是高級程序語言,也就是說程序員不必知道具體的中央處理器型號也可以為計算機進行程序編制。它主要用來進行計算機的程序設計。C語言具有高效、靈活、功能豐富、表達力強和移植性好等的特點,在計算機語言中備受青睞。
在程序能夠運行前,源代碼必須有編譯器編譯成機器語言。相對於匯編語言只能針對具體型號的CPU才能運行,C語言的便捷性是很明顯的。
C語言的主要特性
C語言保留了低級語言的特性,例如涉及內存的指針。
C語言通過參數在函數里傳遞數值。
使用了預處理機制,使得程序里可以通過包含例如宏處理的方式來處理源程序。
C語言提供了一套標准庫,這些庫里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功能。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這些特性都是有效的。例如,預處理通常作為一個獨立的程序被處理,這使得與處理的程序並不一定被完全編譯。
雖然C是高級語言,但是它同時擁有一些匯編語言的特性,對其它的語言來說這是接近低級語言的特點。例如,在C語言里,程序員可以對計算機內存進行管理。在默認的情況下,C語言不會對數組的范圍進行檢查,也就是說即使數組越界,C語言也不會作出錯誤提示。對計算機內存的管理使得程序員可以變出更快捷、更有效的程序,這對於設備驅動程序來說尤為重要。但是這也使得程序容易產生令人討厭的「臭蟲」,例如緩沖器溢出錯誤。然而,這些錯誤可以由一些工具來避免。
C語言的不足可以由由C語言發展而來的更新的編程語言改進。Cyclone語言的擁有提防對於內存錯誤的特性。C++和Objective C提供了用於面向對象的編程結構。Java和C#增加了面向對象的結構使得對內存的管理自動化。
C語言的版本
K&R C
C不斷的從它的第一版本進行改進。在1978年,Kernighan和里奇的C編程語言第一版出版。它介紹了下面的有關C語言版本的特性:
struct數據類型
long int數據類型
unsigned int數據類型
把運算符=+改為+=,依次類推。因為=+使得編譯器混淆。
在以後的幾年裡,C編程語言一直被廣泛作為C語言事實上的規范。在這本書中,C語言通常被表述成"K&R C"。(第二版的包括了ANSI C標准)
K&R C通常被作為C編譯器所支持的最基本的C語言部分。雖然現在的編譯器並不一定都完全遵循ANSI標准,但K&R C作為C語言的最底要求仍然要編程人員掌握。但是無論怎樣,現在使用廣泛的C語言版本都已經與K&R C相距甚遠了,因為這些編譯器都使用ANSI C標准。
ANSI C和ISO C
1989年,C語言被ANSI標准化。(ANSI X3.159-1989)。標准化的一個目的是擴展K&R C。這個標准包括了一些新的特性。在K&R出版後,一些新的特徵被「非官方」的加到C語言中。
void函數
函數返回struct或union類型
void *數據類型
在ANSI標准化自己的過程中,一些新的特徵被加了進去。ANSI也標准了函數庫。ANSI C標准被ISO(國際標准化組織)採納成為ISO 9899。ISO的第一個版本文件在1990年出版。
C99
在ANSI標准化後,C語言的標准在一段相當的時間內都保持不變,盡管C++繼續在改進。(實際上,Normative Amendment1在1995年已經開發了一個新的C語言版本。但是這個版本很少為人所知。)標准在90年代才經歷了改進,這就是ISO9899:1999(1999年出版)。這個版本就是通常提及的C99。它被ANSI於2000年三月採用。
在C99中包括的特性有:
可變范圍的數組
新增加的數據類型,包括long long int,布爾類型和用於表示復數的類型
支持用//表示注釋(這個特性實際上在C89的很多編譯器上已經被支持了)
snprintf
但是各個公司對C99的支持所表現出來的興趣不同。當GCC和其它一些商業編譯器支持C99的大部分特性的時候,微軟和Borland卻似乎對此不感興趣。

C++歷史:
語言的發展是一個逐步遞進的過程,C++ 是直接從 C 語言發展過來的,而 C 語言是從 B 語言發展過來的,B 語言是 BCPL 的一個解釋性後代,BCPL 是 Basic CPL。其中最有趣的是 CPL 中 C 的由來,由於當時這個語言是劍橋大學和倫敦大學合作開發的,在倫敦的人員加入之前,C 表示劍橋,倫敦人員加入之後,C 表示 Combined 組合。還有一種非正式的說法,C 表示 Christopher,因為 Christopher 是 CPL 背後的主要動力。
最初導致C++誕生的原因是在Bjarne博士等人試圖去分析UNIX的內核的時候,這項工作開始於1979年4月,當時由於沒有合適的工具能夠有效的分析由於內核分布而造成的網路流量,以及怎樣將內核模塊化。同年10月,Bjarne博士完成了一個可以運行的預處理程序,稱之為Cpre,它為C加上了類似Simula的類機制。在這個過程中,Bjarne博士開始思考是不是要開發一種新的語言,當時貝爾實驗室對這個想法很感興趣,就讓Bjarne博士等人組成一個開發小組,專門進行研究。

當時不是叫做C++,而是C with class,這是把它當作一種C語言的有效擴充。由於當時C語言在編程界居於老大的地位,要想發展一種新的語言,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就是C語言,所以當時有兩個問題最受關註:C++要在運行時間、代碼緊湊性和數據緊湊性方面能夠與C語言相媲美,但是還要盡量避免在語言應用領域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很自然的想法就是讓C++從C語言繼承過來,但是我們的Bjarne博士更具有先見之明,他為了避免受到C語言的局限性,參考了很多的語言,例如:從Simula繼承了類的概念,從Algol68繼承了運算符重載、引用以及在任何地方聲明變數的能力,從BCPL獲得了//注釋,從Ada得到了模板、名字空間,從Ada、Clu和ML取來了異常。

下面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C++歷史上的主要事件:

1983年8月, 第一個C++實現投入使用(所以我喜歡說1983年C++開了天界)
1983年12月,Rick Mascitti建議命名為CPlusPlus,即C++。
1985年2月, 第一個C++ Release E發布。
10月,CFront的第一個商業發布,CFront Release 1.0。
10月,Bjarne博士完成了經典巨著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第一版
1986年11月,C++第一個商業移植CFront 1.1,Glockenspiel。
1987年2月, CFront Release 1.2發布。
11月,第一個USENIX C++會議在新墨西哥州舉行。
1988年10月,第一次USENIX C++實現者工作會議在科羅拉多州舉行。
1989年12月,ANSI X3J16在華盛頓組織會議。
1990年3月, 第一次ANSI X3J16技術會議在新澤西州召開.
5月, C++的又一個傳世經典ARM誕生。
7月, 模板被加入。
11月,異常被加入。
1991年6月,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第二版完成。
6月, 第一次ISO WG21會議在瑞典召開。
10月,CFront Release 3.0發布。
1993年3月, 運行時類型識別在俄勒岡州被加入。
7月, 名字空間在德國慕尼黑被加入。
1994年8月, ANSI/ISO委員會草案登記。
1997年7月,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第三版完成。
10月,ISO標准通過表決被接受
1998年11月,ISO標准被批准。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一下C++編譯器的「第一個」:

1985年10月,Cfront Release 1.0發布。
1987年12月,GNU C++發布。
1988年1 月,第一個Oregon Software C++發布。
6 月,第一個Zortech C++發布。
1990年5 月,第一個Borland C++發布。
1992年2 月,第一個Dec C++發布。
3 月,第一個Microsoft C++發布。
5 月,第一個IBM C++發布。

網路有
C語言:http://bk..com/view/1219.htm
C++http://bk..com/view/824.htm

⑩ c程序的C語言的發展歷史

C語言的發展頗為有趣。它的原型ALGOL 60語言。(也稱為A語言)
1963年,劍橋大學將ALGOL 60語言發展成為CPL(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語言。
1967年,劍橋大學的Matin Richards 對CPL語言進行了簡化,於是產生了BCPL語言。
197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Ken Thompson將BCPL進行了修改,並為它起了一個有趣的名字「B語言」。意思是將CPL語言煮干,提煉出它的精華。並且他用B語言寫了第一個UNIX操作系統。
而在1973年,B語言也給人「煮」了一下,美國貝爾實驗室的D.M.RITCHIE在B語言的基礎上最終設計出了一種新的語言,他取了BCPL的第二個字母作為這種語言的名字,這就是C語言。
為了使UNIX操作系統推廣,1977年Dennis M.Ritchie 發表了不依賴於具體機器系統的C語言編譯文本《可移植的C語言編譯程序》。
1978年Brian W.Kernighian和Dennis M.Ritchie出版了名著《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從而使C語言成為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廣泛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
1987年,隨著微型計算機的日益普及, 出現了許多C語言版本。由於沒有統一的標准,使得這些C語言之間出現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美國國家標准研究所(ANSI)為C語言制定了一套ANSI標准, 成為現行的C語言標准 3.C語言的主要特點 。C語言發展迅速, 而且成為最受歡迎的語言之一, 主要因為它具有強大的功能。許多著名的系統軟體, 如DBASE Ⅲ PLUS、DBASE Ⅳ 都是由C 語言編寫的。用C語言加上一些匯編語言子程序, 就更能顯示C語言的優勢了,象PC- DOS 、WORDSTAR等就是用這種方法編寫的。
1990年,國際化標准組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接受了87 ANSI C為ISO C 的標准(ISO9899-1990)。1994年,ISO修訂了C語言的標准。目前流行的C語言編譯系統大多是以ANSI C 為基礎進行開發的,但不同版本的C編譯系統說實現的語言功能和語法規則有略有差別。

閱讀全文

與關於c的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