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心臟支架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心臟支架的發展經來歷了三個階自段,
第一階段:裸金屬支架,是用金屬材質製成的支架,表面無任何葯物塗層,植入體內後容易發生再次血栓,且體內有異物留存;
第二階段:葯物洗脫支架,是將抗血管增生的葯物塗在金屬支架上,支架植入後葯物會隨時間緩慢釋放,有效防止了支架再次阻塞,且體內有異物留存;
第三階段:生物可降解支架,由可降解的聚乳酸材質製成,經過2-3年完全降解被吸收,血管彈性功能得到恢復,體內無任何異物留存。
❷ 心臟支架的未來發展趨勢怎樣
心臟支架來植入術是目前廣泛應用的冠心源病治療有效手段之一。而心臟支架分為金屬支架和最新款上市的生物可吸收支架。金屬支架可成功恢復血管血運,但再狹窄一直影響著遠期效果,血管內膜過度增生是主要原因。而生物可吸收支架可恢復血管彈性收縮功能,讓更多患者告別 「金屬心」,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❸ 心臟支架的構造是怎樣的
心臟支來架使用的物料源有不銹鋼,鎳鈦合金或鈷鉻合金,而不同支架又有不同的構造:
1、傳統支架(bare-metal stent),單純的金屬網狀管。
2、塗葯支架(drug-eluting stent),以葯物抑制管道細胞增殖防止血栓的形成而展開支架。
3、覆蓋式支架。
4、高分子復合物支架,無需葯物抑制管道細胞增殖即可防止血栓形成而展開支架
❹ 什麼是心臟支架
通俗來講,心臟支架是一個可以放到血管內,將狹窄血管支撐開的網狀支架專,一屬般來說說是金屬材質,2019年年初有新一代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獲批上市,這個支架與以往金屬支架不同的地方是植入體內3年左右降解被人體完全吸收,體內無任何支架異物留存。
❺ 什麼叫心臟支架
心臟支來架又稱冠狀動脈支源架,是心臟介入手術中常用的醫療器械,具有疏通動脈血管的作用。心臟支架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金屬支架、鍍膜支架、可溶性支架的研製歷程,主要材料為不銹鋼、鎳鈦合金或鈷鉻合金。中國是心臟介入手術的大市場,然而,2012年10月14日,著名心血管專家胡大一在第23屆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上稱心臟支架一半不靠譜,暴利達9倍。
❻ 心臟支架是什麼意思
指導意見:
支架沒有所謂的「使用期」或「壽命」,那是非專業人士的說法,只有一個再狹窄問題,一般均在半年以內發生,普通裸支架的再狹窄率為20-30%,葯物塗層支架再狹窄率為10%左右,但嚴重的需要處理的再狹窄並沒有那麼多。若半年不發生再狹窄,此後植入支架的部位一般也就不會發生再狹窄了,當然也就不需要再處理了。所以沒有「過了使用期,還要再做手術換支架」或「心臟支架有壽命」的說法。但患者血管的其它部位可能還會出現新的病變,這是另外的問題。
❼ 心臟支架手術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支架是怎麼放進去的?
第一步,穿刺。找到一個外周動脈,然後從這個動脈穿刺進去,目前最常見的是選擇我們手或者大腿根部的外周動脈。
第二步,置管。從那個外周血管開口放一個鞘管,通過選擇一個合適大小的鞘管先進一根導絲,然後慢慢送到心臟冠脈口附近。
第三步,建立軌道。由於開始的導絲比冠狀動脈來說要粗,這時候我們就要選擇一個更細的導絲,到過冠狀動脈病變遠端,再用球囊先擴張起來。
第四步、置入支架。在球囊擴張完畢後順著這個導絲把我們要放的支架放進去。
但是,假如我們的冠狀動脈管腔出現狹窄,這時候心肌需氧量增大時,冠狀動脈的供血量無法得到相應的增加,就會出現心肌的缺血,長時間的心肌嚴重缺血,可導致我們的心肌細胞壞死,引發心梗,急性的心肌梗死還可以引起嚴重的後果比如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或心室壁的破裂,因此得了冠心病,一定要引起大家高度的重視。
所以說,冠心病可能不嚴重,但是它可以引起非常嚴重的並發症!而且哪怕是我們做過了心臟支架手術,這種嚴重並發症的風險仍然是存在的,因為冠心病患者做心臟支架後,不代表一勞永逸了。
❽ 人工心臟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人體的心臟受到損害而無法恢復時,最好的方法是使用人工心臟。第一代是JARIK-7型人工心臟,它通過兩條2米長的軟管連到體外的一部分機器上,壓縮空氣維持著人工心臟的跳動。第一例用第一代塑料人工心臟進行移植是在1982年12月2日作的手術,術後存活112天,用塑料心臟最長存活為620天。
1993年初使用第二代人工心臟為病人作了手術,該型人工心臟是由金屬材料、塑料合成品和牛心包組織製成的,由於胸部無法安裝人工心臟,故將此心臟裝在腹部肌內糟內,它的主要部件是一隻氣泵和一個驅動裝置,電源和操作系統裝在體外的包內,由一根導線與腹內相連。這種人工心臟只有左心房的功能,它通過氣泵將血液輸送到全身,促成血液的體內循環。該心臟在斷電後還可繼續工作30分鍾之久。但缺點是通過該心臟循環的血液易凝結,易導致供血不足及心肌梗死,所以必須常服抗凝葯物,心臟中的氣泵雜訊較大。
2000年,法國醫生為一名70歲的心臟病患者植入了一個,第三代永久性人工心臟。早在上一年的10月,德國也成功地實施了這種手術。第三代人工心臟所具有的一些特點,使患者可以隨意接觸水,如洗澡和游泳,避免子患者身體遭受感染的危險。而第四代人工心臟瓣膜也應用於臨床。
❾ 人造心臟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自從1967年11月南非醫生克里斯蒂安·尼斯林·巴納德博士開創了心臟移植手術以來,心臟移植手術所遇到的難題就是:可供移植的人的心臟得之不易,而需要做心臟移植手術的病人卻越來越多。因此,心臟移植手術必須另找出路,而人造心臟則成為一個良好的選擇。
1982年12月2日,美國猶他大學的杜布利茲醫師為患有心肌病的巴尼·克拉克裝上人造心臟,這位美國西雅圖62歲的退休牙科醫生有幸成為了世界上第1個接受人造心臟移植手術的人,這顆塑料心臟在他的胸腔里跳動了將近1300萬次,維持了112天的生命。他的去世是由於多種器官功能衰竭造成的,與人造心臟無關。
這顆心臟是第一代人造心臟,它是由猶他醫療小組成員羅伯特·賈維克設計的。它通過兩條2米長的軟管連到體外的一部機器上,壓縮空氣維持著人工心臟的跳動,但缺點是需要由體外裝置提供動力能源。
後來又陸續給另外4名病人移植了JARVIK7型人造心臟,結果都沒有活得太久,其中活得最長的一個是620天。從此,人造心臟移植處於停滯階段,醫學界認為,這種技術還不成熟和完善,暫時不能用於人體。但是,人造心臟的研究工作並沒有停止,而是繼續摸索前進。
1993年,巴黎東南郊克雷泰伊市亨利·蒙道爾醫院的醫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將一個輕便的電動心臟,植入一位44歲的病人體內。這種被叫作諾瓦科爾的電動心臟是第二代人造心臟,它是由金屬材料、塑料合成品和牛心包組織製成的,由於胸部無法安裝人造心臟,故將此心臟植入病人腹部肌內槽。它有一隻氣泵和一個驅動裝置,蓄電池和控制器裝在病人體外的包內,由一根導線與腹內相連。它只有左心房的功能,因此只是一個人造的「半心臟」,通過氣泵將血液輸送到全身。
這種電動心臟價格約10萬美元,一般病人可望而不可及,而且它的缺點是氣泵雜訊較大,通過該心臟循環的血液容易造成凝結,從而導致供血不足及心肌梗塞,因此病人必須長期服用抗凝血葯物。
1995年10月,英國牛津史蒂夫·韋斯塔比醫生給患有嚴重心臟病的古德曼實施了永久性心臟移植手術。
這顆植入的永久性電動人造心臟是由美國得克薩斯心臟研究所設計、美國熱動力心臟系統公司製造的。這顆價值8萬英鎊的電動人造心臟大小如同拳頭,兩側安裝有兩條導管。其中一條與古德曼的右心房相連,另一條與左心室相連。血液從左心室流出,經電動人造心臟加壓後流入右心房,這樣就幫助心臟完成了血液循環的任務。
古德曼接受手術後情況良好,在他手術初步成功的鼓舞下,當時英國很多心臟病患者都開始躍躍欲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