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雲南滇池歷史文化調研報告

雲南滇池歷史文化調研報告

發布時間:2021-02-27 17:20:03

① 昆明的滇池有多少年歷史

如果您說的,是滇池形成的歷史,那可太悠久了,比人類歷史悠久得多。

滇池,地質上屬於地震斷層陷落型湖泊,學術界一般認為,距今七千萬年左右,中生代末期,新生代初期,古盤龍江已經發育形成,長期的流水侵蝕作用,使昆明附近,成為寬淺的谷地。到了距今一千兩百萬年左右,雲南大地發生多次,間歇性的不等量上升,後又出現南北向大斷裂。

斷層線以西,地殼受到抬升,形成山體陡峻的西山。斷層線以東,相對下沉,加之晉寧縣西南部,與玉溪市交界的刺桐關山地抬升,導致古盤龍江南流通路被阻,積水形成古滇池。

② 滇池的形成演變

滇池屬地震斷層陷落型湖泊,大約中生代末與新生代初(距今約7000萬年),古盤龍江已發育,由於長期的流水侵蝕作用,使昆明附近成為寬淺的谷地。到新生代中新世晚期(約在1200萬年前),雲南大地發生多次間歇性的不等量上升,後又出現南北向的大斷裂。斷層線以西,地殼受到抬升,形成山體陡峻的西山,似從湖畔拔地而起;斷層線以東相對下沉,加之晉寧縣西南部與玉溪市交界的刺桐關山地的抬升,導致古盤龍江南流通路被阻,積水而成為古滇池。
還有一種說法與此說吻合,認為古滇池屬紅河水系,從刺桐關流入紅河,後來當滇池水域降在1940米以下後,經過漫長歲月,刺桐關抬升海口河下沉,滇池出流受阻才改道由海口河向西轉北流入金沙江水系。
古代的滇池北起松花壩,南至晉寧寶峰,東到呈貢王家營,西到今馬街山腳。在戰國至西漢的古滇國時期,滇池東北岸的水位已下落至1915米左右,今落索坡、龍頭街和黃土坡附近的大片丘陵和平地已露出水面。至唐宋時期滇池水位降到了1890米,滇池水面有510平方公里;元朝水面縮小到410平方公里,明朝為350平方公里,清朝為320平方公里,今天已不到300平方公里。滇池的庫容也與面積同步不斷減少,唐宋時18.5億立方米,到清代為16億立方米,1947年估算約15.7億立方米,今天庫容僅13億立方米左右。

③ 昆明的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

昆明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 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內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容池地區擁有3000年的文明史。約3萬年前,即有人類生活在滇池地區。戰國至東漢初,滇池周圍的「滇人」建立滇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滇文化」。公元前109年,西漢設益州郡,將滇池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公元765 年,南詔國築拓東城,為昆明建城之始。大理國時稱鄯闡城。拓東城、鄯闡城分別為南詔

④ 「雲南少數民族文化和民族融合」調查報告

根據語言發展的歷史和語言之間語言要素(即語音、詞彙、語法)的異同,可以把語言劃分為語族、語支等各種類別。若把歷史同出一個「基礎語」(即母語)的許多語言歸為一大類,則稱為「語系」;同一語系的語言,根據語言之間的異同,又分為若干「語族」;語族之下分為「語支」;同語支的語言關系最密切,保留的共同點也最多。語支之下又包括若干語言。
按照語言的分類法,雲南境內的25個少數民族語言可劃分為2個語系、4個語族、11個語支。現將這些民族語言系屬分類及其有關歷史文化介紹如下。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民族
雲南境內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民族有13個,即彝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拉枯族、納西族、景頗族、阿昌族、藏族、普米族、怒族、基諾族、獨龍族。此外,還有一些小族群未被識別。藏緬語族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一帶。這里是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主要河流的發源地,土地廣闊、江河密布、峽谷縱深,地形地脈及氣候條件復雜,自然資源富集,人文環境多樣性特徵顯著。
漢藏語系諸語言的共同特點是其基本詞彙以單音節為主,而且每個音節有固定的聲調,在短語中有豐富的類別詞。藏緬語族語言的語法次序是先主語,次賓語,又次動詞,以及先名詞次形容詞的結構。該語族中屬於藏語支的民族有藏族;彝語支的民族有彝族、哈尼族、僳僳族、拉枯族、納西族、基諾族、怒族的一部分;羌語支有普米族;景頗語支有景頗族;緬語支有阿昌族;白語支有白族;另外獨龍族語言的語支未定。各民族內部不同支系之間有比較大的方言土語差別。
民族間的語言關系越接近,他們在歷史上的文化聯系就越密切。藏緬語族諸民族的歷史淵源與上古時期活動在西北地區的氏羌人有密切關系。有的是在向西南地區遷徙、流動、定居的過程中,融合當地百濮或百越族系的部眾形成的新的共同體。有的是在本土興起,征服許多氏羌部落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民族集體。因此,古代氏羌人的一些文化特徵,如耕牧經濟、火葬習俗、父子連名制、轉房婚姻、原始宗教信仰等,在藏緬語族民族特別是在彝語支民族中仍有延續。
藏緬語族諸民族不但在語言關繫上最接近,有著一系列共同的文化特徵,更在族源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他們都是古代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古羌人亦稱氏羌或西羌,分布在陝西、甘肅、青海一帶。約在4000年至5000年以前,羌人早期南下支系與當地土著部落融合為棘(濮)。棘系「羌之別種」,因其所居平壩地區,自然條件較優越,早已發展了農耕。西漢時期及其以前,活動於今西昌地區的「邛棘」和滇池地區的「滇焚」,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公元前4世紀初,羌人自甘、寧、青一帶河湟地區南下,到岷江以東至金沙江畔,發展為武都、廣漢、越諸羌,與《史記》所載的禽、昆明相接,是羌人南下的較晚支系。在古羌人與西南土著部落融合為v的基礎上,昆明人與濮的融合是形成藏緬語族民族過程中的一個新的發展。魏晉以後,昆明人與棘(濮)的融合發展為對僚人的融合。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為叟人,有時則以叟、濮並列。隋唐以來,有烏蠻和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藏緬語族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形成與融合發展過程中,活動范圍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藏緬語族內部形成了三大文化區。青藏高原是藏文化區,以高原草場畜牧型經濟和信仰藏傳佛教為主要特徵;雲貴高原是彝語支民族文化區,以山地混合農業經濟和信仰原始宗教為主要特徵;而橫斷山脈則是這兩大文化與漢文化互動形成的一條民族走廊,普米、納西、怒、獨龍等人口較少民族就是這條被稱為「藏彝民族走廊」中的族群,他們以山地耕牧經濟和信仰多種宗教為特徵。 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民族
雲南境內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民族共有4個,即壯族、傣族、布依族、水族。包括了兩個語支的民族及其語言,即屬於壯傣語支的壯族、傣族、布依族;侗水語支的水族。從歷史源流上看,壯侗語族各民族與我國古代南方的最大一個族群「百越」或稱「越族」有著密切的關系。越族因其支系繁多、各有種姓,在戰國、秦漢時期被統稱為「百越」。其中,較大的支系有於越、揚越、南越、閩越、駱越、東甌、山越、滇越、西甌等。
百越由於分布很廣,各地所處歷史條件不同,因而發展演變各異。東南越人早在先秦時期即與中原的華夏族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聯系密切,互相影響,隨著自身政權組織的消亡,加快了與華夏族或後來漢族的融合。嶺南和西南地區的越人,有的較早與漢族融合,有的已經演變,形成今天的一些兄弟民族。由於他們具有共同的族屬淵源、相似的語言和文化特點,仍然具有親緣關系。可以這樣說,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民族遷徙與分化融合,居住在不同地區的越人產生了不同的族名,而過去曾普遍使用的「越」這個族稱也漸漸不見於史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越人後裔有了不同的族稱,至宋明時期,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壯侗語族各民族。因而,在不少著作中,學者們又往往將壯侗語族各民族稱為「百越民族」。
「百越」是我國古代南方地區的土著族群。在越族出現於歷史舞台前,我國東南、中南和西南的廣大區域內,從幾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都遍布了人類活動的足跡。著名的考古發掘有舊石器時代的「馬壩人」「柳江人」「左鎮人」「下草灣人」,新石器時代的南寧貝丘遺址、江西的萬年仙人洞、浙江餘姚的河姆渡、嘉興的馬家浜、太湖杭州灣的良渚文化,等等。其中一些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如幾何印紋陶,還出現了有規律的文化層疊壓關系,反映了該地區文化的承續性。同時,一些出土文物還與史書上所記載的越人文化特徵有著相同或相似之處,說明了古代百越族群與這些史前文化的密切關系。
越人分布地區廣泛,史載「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是說自今越南北部經廣西、廣東、福建至浙江,都有越人各部雜居共處。不過,百越的分布地還延伸至台灣及西南地區的滇、黔等地。百越雖然分布廣泛,但基本生活在氣候濕潤、土壤肥沃的平原低地或靠近江河湖海水道縱橫的地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這種自然環境給百越民族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明顯的影響,他們的文化創造也表現出與水相關的特徵。如種植水稻、喜吃水產、習水善舟、居住干欄、文身斷發、龍蛇崇拜等。由於歷史的淵源關系和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不同民族間的互動關系,壯侗語族各民族與古代越人在文化上一方面表現出承續性,另一方面又表現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壯侗語族各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對締造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的民族
雲南境內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的民族共有2個,苗族和瑤族。苗瑤語族又分為2個語支,即苗語支和瑤語支。無論從歷史源流還是語言、文化特徵等等方面,它們相互之間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兩個民族在語言上有親緣關系。它們共同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各族的地方性族群在語言上有交叉從屬關系,如瑤族的「布努」語屬於苗語支。這種語言、情感認同上的交叉從屬關系,反映了兩個民族在歷史上曾經存在密切的互動。
從族源上看,兩個民族都與歷史上的「武陵蠻」「五溪蠻」存在比較密切的淵源關系,說明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今天的湖南、貴州、江西等省交界地區是苗族、瑤族共同的「歷史民族區」。據記載,大約在唐朝初年,就有部分苗族從湘、黔、川、鄂等地遷入雲南東南部地區,隨即成了當時南詔統治范圍之內的少數民族之一。以後,分布在雲南的部分苗族,曾一度深入到了南詔、大理時期的東部「烏蠻」之中,並在今曲靖一帶取得過統治地位。當時的「納垢部」(今馬龍)、「羅雄部」(今羅平)的二部首領都曾以「盤瓠」後裔自稱。雲南苗族的另一部分,系由元明清時期從黔、桂、川等地陸續遷來。這部分「苗民」「三苗後裔」,指的是清朝以前,元明以後,分別從貴州、廣西一帶遷來的苗族,其中顯然也包括唐朝時期的「四邑苗眾」的後裔。而關於瑤族的族源的說法學術界歷來有爭論,有源於「山越」之說,原始居住地在今江蘇和浙江一帶;有源於「長沙、武陵蠻」之說,原始居住地在今湖南湘江、資江中下游;有源於「五溪蠻」之說,原始居住地在今湖南、貴州之間;還有一種說法是瑤族的來源是多元的,包含了「長沙、武陵、五溪蠻」和「山越」。今天的學術界多主張瑤族為「長沙、武陵蠻」或「五溪蠻」之後,共同特點為「盤瓠崇拜」。遠古時期的瑤族先民,曾與華夏族同居於黃河流域。周代由黃河流域遷至長江流域,成為被稱為「蠻」部落群體中的一員。秦漢時期,瑤族先民聚居於湘江、資江及洞庭湖沿岸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擴大了分布地。隋唐時逐步南遷至長沙、武陵、零陵、巴陵、桂陽、衡陽等郡,即今湖南大部分,廣東與廣西部分地區。元明清時期,瑤族已遍及廣西、廣東、湖南、雲南、貴州諸省了。瑤族遷入雲南的時間,記載不盡相同,一說唐代雲南就已居住有瑤族先民;另一說瑤族是明清時期遷入的。居住在雲南的瑤族同胞,普遍認同其祖先於100多年前自廣西遷入。
苗瑤兩族由於主體分布的地帶山水相連,以長江以南的湖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省區的山區為主要生存環境,為相互之間的往來提供了基礎,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形成了以山地耕獵型為主導的經濟文化類型。除了物質文化上的接近以外,社會組織如寨老制、石牌;民間傳統信仰如盤瓠也多有類似。
兩個民族不僅具有上述歷史和文化上的密切關系,而且還有一些相似的民族特點,如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遷徙最頻繁的民族之一。由於長期遷徙,形成難以磨滅的遷徙記憶文化如服飾、口頭文學、喪葬等;相對集中、大分散、大雜居、小聚居,分布地域廣闊是雲南省苗瑤分布的共同的最大特點;苗、瑤兩族還形成跨國分布;兩個民族的地方性族群眾多,內部的語言文化差異比較大;民族內聚力比較強;社會發育長期停滯,血緣和地緣雙重性質的農村公社是基本的社會組織單位,內部貧富分化、階級分化不很明顯等等。
當然,強調兩個民族的共性,並不意味著否定他們各自還有鮮明的特點。實際上,兩個民族的社會歷史發展是不平衡的。瑤族比苗族的開放性要更大一些,表現在語言上有比較普遍的兼語現象,在宗教上受到內地道教的影響比較深,社會的分化程度較之於苗族要更加突出等等。
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民族
佤族、德昂族和布朗族,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古老民族,他們的語言都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與東南亞的孟族、高棉族等民族,在歷史源流上有密切關系。從族源上看,佤族、德昂族、布朗族三個民族都同出於古代的百濮族群,居住相對集中在雲南西部和西南部地區。根據現有的漢文歷史文獻,我國的孟高棉語族民族沒有經過跨度大、長距離的遷徙,民族分化也相對較晚,很難在唐代以前的漢文獻記載中將它們完全區分開來。
百濮族群也是我國南方古代一大族群,因種群繁多而被稱為「百濮」。在古代南方,分布於東部的濮人大多與越人融合為一體,西部之濮則與孟高棉語族各民族有直接的淵源關系。漢晉時期,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的先民被稱為「苞滿」「濮」「閩濮」等,主要分布於今雲南保山及其西南地區。唐代,滇西及滇西南的一部分濮人,由於其內部在經濟上、文化上的差異性越來越大,開始分化為不同的族群,其中一部分被稱作「望蠻」「望苴子蠻」,這一部分與今天的佤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另一部分濮人被稱作「朴子蠻」,他們與今布朗族、德昂族有族源關系,主要分布在北至金沙江兩岸,南達今西雙版納廣大地區。元明清時期,濮人後裔進一步分化,出現了蒲蠻、蒲人、哈瓦、崩龍等稱呼,他們與今布朗族、佤族和德昂族有直接的承續關系,分布格局也與之基本一致。
我國孟高棉語族各民族均為典型的山居民族,如佤族的阿佤山、布朗族的布朗山、德昂族的三台山等,是這3個民族最知名的聚居區。長期以來,他們主要分布在適宜稻作的亞熱帶地區,以旱地農耕為主要生計方式,紡織、茶葉種植在其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德昂族有「古老茶農」之稱,布朗族聚居的西雙版納是西南地區重要的產茶區,而茶葉種植在佤族經濟收入中也佔有一定的比重。
由於這3個民族主要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區,文化教育程度較低,社會發育相對滯後,直到現在,仍有極少數群眾還在從事刀耕火種農業。同時,由於人口相對較少,這3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較多,如小乘佛教的信仰即來自傣族的影響,並滲透到生產、生活中的諸多方面。在當代社會,他們的傳統文化也同樣受到了沖擊和挑戰,如何在現代化過程中不斷發展社會經濟和保存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提高文化教育素質,成為這些民族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其他民族
除上述介紹的雲南22個少數民族之外,雲南少數民族中還有蒙古族、滿族、回族3個外遷民族。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蒙古語支。元代落籍雲南通海縣的蒙古族,因與其他民族雜居,其原有蒙古語已發生變化,在對外交流中多使用漢語或彝語,但蒙古語並未完全消失。滿語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的滿語支,17世紀40年代,大量滿族入遷中原,漢族移居山海關外,滿漢交錯雜處,在經濟、文化、生活上交往頻繁,滿族逐漸普遍使用漢語漢文。到目前,僅有黑龍江一些邊遠地區滿族聚居村寨的少數老人會說滿語。居住在雲南的滿族慣用漢語漢文。雲南的滿族主要於清代進入。回族的族源可追溯到元代遷入中國內地的中亞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7世紀以來僑居中國沿海廣州、泉州等地的阿拉伯人和波斯商人的後裔。在長期與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雜居交往發展中,逐漸吸收了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到明代初期形成了回族。史籍中記載大量回族人入居雲南始於元代。1253年,即元憲宗三年,忽必烈、兀良合台率蒙、回混合軍10萬人平大理國,這是大量回族入居雲南之開端。回族普遍通用漢語漢文。但在回族內部交往中,還保留著一些阿拉伯語、波斯語詞彙,形成3種語言匯合的形式。在進行宗教活動時,則使用統一的阿拉伯文經典。

資料在這,其他自己擴充!!!!

Form 師大實驗中學的

⑤ 雲南的歷史文化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開西地南夷,置縣24,雲南為其一。取縣名為「雲南」有三種說法,一是「彩雲南現」說,建縣時,縣治駐地現雲南驛村北面的龍興和山出現五彩雲霞,縣城在彩雲之南稱「雲南」;

二是「雲山之南」說,雲山即(現賓川雞足山,常凝雲氣高數丈,縣城在雲山之南稱雲南;三是「武帝追夢」說,相傳漢武帝夜夢彩雲,遣使追夢,在今祥雲縣境追到彩雲,因置雲南縣 。

(5)雲南滇池歷史文化調研報告擴展閱讀: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語言文字豐富多彩。雲南的漢族語言屬北方語系(西南官話),其他各民族的語言分別屬於漢藏語系和南亞語系,語言使用主要有:母語型、雙語型、多語型和母語轉用型四種類型。

雲南各個民族除回族、滿族、水族通用漢語外,其餘都有自己的語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種。其中,傣族文字語言與泰國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納西族的東巴文化歷史悠久,東巴文字是迄今還在傳承的象形文字。

雲南有曲藝83種,為全國之冠,其中少數民族曲藝56種,漢族曲藝27種。彝族歌謠據統計有七十二調,大的有梅葛調、青棚調、阿色調等。大理地區白族曲藝發展成熟,產生了三腔、九板、十八調。哈尼族曲藝種有哈巴、臘苔、優歷克等,分布在哈尼族不同的支系民眾中。

⑥ 滇池的現狀是怎樣的

所在地區 雲南
面積 297.00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 8.00米
容積 15.7億立方立米
成因類型 構造湖
綜述 英文名Tien Lake。亦作Tien Ch'ih或Dian Chi,亦稱昆明湖、昆明池(K'un-Ming Ch'ih, 亦作Kunming Chi)。中國雲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連同湖西側的西山是著名游覽、療養勝地。由構造陷落而成。有盤龍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公尺,面積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公尺,最深8公尺。湖水在西南海口泄出,稱螳螂川,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過去環湖地區常有洪澇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盤龍江上建松華壩,1268年又開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減輕環湖澇災。1955年以後在湖的上游各個河流上先後修建十餘座大中型水庫,沿湖修建幾十座電力排灌站,解除洪澇災害,並確保農田灌溉和城市工業、生活用水。湖內產鯉、鯽、金錢魚等。
生態特徵
滇池屬富營型湖泊,部分呈異常營養徵兆,水色暗黃綠,內湖有機污染嚴重、有機有害污染嚴重,污染發展較快,外湖部分水體已受有機物污染,有毒有害污染(主要是指重金屬污染)尚不突出,氮、磷、重金屬及砷大量沉積於湖底,致使底質污染嚴重,滇池近百年來已處於「老年型」湖泊狀況;年均水溫16℃;80年代未調查結果表明:隨著滇池生態環境的變化,導致魚類產卵、孵化場地的生態環境破壞、並加之過度捕撈和魚類種群間相互作用等因素影響,使滇池魚類種群發生巨大變化,土著魚種僅存4種、土著魚種瀕於滅絕,如肉嫩味美的金線魚現己滅絕,外來魚種
形態描述 滇池呈南北向分布,湖體略呈弓形,弓背向東,東北部有一天然沙堤,長4千米,將滇池分為南北兩部分,稱為外湖和內湖;海拔1887.5米,總面積311.338平方公里,其中內湖面積10.67平方公里,外湖面積287.1平方公里,湖長41.2千米,最大寬度13.3千米,平均寬度7.56米,最大水深11.3米,平均水深5.12米,容積15.931億立方米;底質內湖肥,有很厚的淤泥,動植物殘體、黑色,有極臭味,外湖較肥,褐黃色,有骸泥;上遊河流主要有盤龍江、寶象河、新河、運糧河、馬料河、大青河、洛龍河、撈漁河、梁王河...
滇池位於昆明市南的西山腳下,其北端緊鄰昆明市大觀公園,南端至晉寧縣內,距市區5公里,歷史上這里一直是度假觀光和避暑的勝地。滇池古名滇南澤,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約20公里。滇池東南北三面有盤龍江等20餘條河流匯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經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南北長39公里,東西寬13.5公里,平均寬度約8公里。湖岸線長約200公里;湖面面積300平方公里,居雲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億立方米,素稱「五百里滇池」。是中國第六大內陸淡水湖。
滇池是受第三紀喜馬拉雅山地殼運動的影響而構成的高原石灰岩斷層陷落湖,海拔1886米,滇池周圍有大小數十個山峰,山環水抱,天光雲影,構成一幅美麗的天然畫卷。
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壯麗,水面寬闊。站在龍門上,居高臨下,滇池盡收眼底,有「高原明珠」之稱。其迷人之處更在於它一日之內,隨著天際日色、雲彩的變化而變幻無窮。滇池水面寬闊,不但是旅遊的好去處,還極有經濟價值,航運、漁業、灌溉、供水等。滇池周圍風景名勝眾多,與西山森林公園、大觀公園等隔水相望,雲南民族村、國家體育訓練基地、雲南民族博物館等既相聯成片又相對獨立,互為依託,是游覽、娛樂、度假的理想場所。 1988年,滇池以昆明滇池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滇池名稱的由來可歸納為三種說法。一是從地理形態上看,晉人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中說:「滇池縣,郡治,故滇國也;有澤,水周圍二百里,所出深廣,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池。」另一種說法是尋音考義,認為「滇顛也,言最高之頂。」也有的認為是彝族die(甸)即大壩子。第三種說法,是從民族稱謂來考查,《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記載:「滇」,在古代是這一地區最大的部落名稱,楚將庄蹻進滇後,變服隨俗稱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滇池水域,群山環抱,河流縱橫,良田萬頃,人稱「高原江南」。在池的周圍,有漁村和風帆點綴的觀音山風景區;有花光樹影的白魚口空谷園;有綿亘數里,水凈沙明的海埂湖濱 浴場和秀美雋逸的大觀樓公園等等,都是十分愜意的游覽之地,特別是在綠波盪漾的彼岸,巍峨雄壯的西山之巔,水浮雲掩。那湖泊的秀麗與大海般玄境便呈現在你的眼前。滇池既有湖泊的秀麗,亦有大海的氣魄。

⑦ 昆明滇池的來歷

滇池
所在地區 雲南昆明
面積 297.00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 8.00米
容積 15.7億立方立米
成因類型 構造湖
綜述 英文名Tien Lake。亦作Tien Ch'ih或Dian Chi,亦稱昆明湖、昆明池(K'un-Ming Ch'ih, 亦作Kunming Chi)。中國雲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連同湖西側的西山是著名游覽、療養勝地。由構造陷落而成。有盤龍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公尺,面積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公尺,最深8公尺。湖水在西南海口泄出,稱螳螂川,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過去環湖地區常有洪澇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盤龍江上建松華壩,1268年又開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減輕環湖澇災。1955年以後在湖的上游各個河流上先後修建十餘座大中型水庫,沿湖修建幾十座電力排灌站,解除洪澇災害,並確保農田灌溉和城市工業、生活用水。湖內產鯉、鯽、金錢魚等。
滇池名稱的由來可歸納為三種說法。一是從地理形態上看,晉人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中說:「滇池縣,郡治,故滇國也;有澤,水周圍二百里,所出深廣,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池。」另一種說法是尋音考義,認為「滇顛也,言最高之頂。」也有的認為是彝族die(甸)即大壩子。第三種說法,是從民族稱謂來考查,《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記載:「滇」,在古代是這一地區最大的部落名稱,楚將庄蹻進滇後,變服隨俗稱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⑧ 雲南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唐繼堯:作為中國和雲南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通常被視為傑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或者舊軍閥,但按照界定歷史文化名人的標准,唐繼堯不僅當屬雲南近代文化名人,而且還是雲南近代名人中最為傑出的代表。聶耳:祖籍玉溪,生於昆明;創作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等30餘首,集中表現當時工農群眾的苦難和反抗,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堅決意志,成為「中國革命之
號角「。
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龍雲:原為唐繼部將,龍雲是繼唐繼之後,執掌雲南黨政軍權長達18年的人物,對民國時期的雲南省有較大的影響。
盧漢:為龍雲手下的重要人物。盧漢繼龍雲之後,在民國時期執掌雲南軍政大權4年多,為新舊政權交替之際的重要人物。
楚圖南:1943年加入民盟,為民盟雲南組織的領導人之一,為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做了大量工作。李根源:是一位愛國志人,著有《永昌府文征》《東齋詩抄》等,我國近現代著名政治家和學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學成歸國,受孫中山之囑托,李根源創辦「中國最進步、最新式」的軍事學校雲南陸軍講武堂,被委任為講武堂監督,不久升為總辦(校長),全面負責辦學事宜。另外,還有袁嘉穀、趙藩、高奣映等雲南歷史文化名人

閱讀全文

與雲南滇池歷史文化調研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