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生態城市規劃的發展歷史

生態城市規劃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7 16:37:34

Ⅰ 生態規劃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與發展

生態是自然形態,規劃所改變的生態具有不自然性,僅僅在城市裡栽幾棵樹,幾棵草不是生態,或無關緊要的生態。既然是城市,它的形成已經是歷史,那麼它的生態地位也已經如此,除非新建城市城市或新建工廠考慮對於生態的影響。

Ⅱ 城市生態規劃的研究報告

中國生態來城市規劃行業深度調自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報告利用前瞻資訊對生態城市規劃行業跟蹤搜集的市場數據,從行業的整體高度來架構分析體系。報告主要分析了全球生態城市規劃行業的發展現狀和經驗借鑒;中國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行業的發展環境、發展歷史與現狀;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生態策略;生態城市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Ⅲ 生態城市的建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全世界到2012年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預計2025年將會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態環境將成為人類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是社會生產力和商品 經濟發展的產物。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會物質財富、人類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時也集中了當代人類的各種矛盾,產生了所謂的城市病。諸如城市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礎設施落後、水資源短缺、能源緊張;城市的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宅短缺、土地緊張,以及城市的風景旅遊資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壞等。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城市所具有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功能的正常發揮,甚至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今後10年是我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階段,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環境問題是否處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環境問題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協調統一,就成為國內外城市建設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世界范圍的傳播,可持續發展理論也開始由概念走向行動,人們的環境意識正不斷得到提高。當今世界一些發達國家,伴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使現代人對生態需求與消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顯得重要。有關專家認為,21世紀是生態世紀,即人類社會將從工業化社會逐步邁向生態化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下一輪的國際競爭實際上是生態環境的競爭。從一個城市來說,哪個城市生態環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資金和物資,處於競爭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設生態城市已成為下一輪 城市競爭的焦點,許多城市把建設「生態城市」、「花園城市」、「山水城市」、「綠色城市」作為奮斗目標和發展模式,這是明智之舉,更是現實選擇。
大力提倡建設生態型城市,這既是順應城市演變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城市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一是搶占科技制高點和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需要;發展建設生態型城市,有利於高起點涉入世界綠色科技先進領域,提升城市的整體素質、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和形象。二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黨中央把「可持續發展」與「科教興國」並列為兩大戰略,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當然要貫徹實施好這一重大戰略。三是解決城市發展難題的需要;城市作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中心,同時也是各種矛盾的焦點。城市的發展往往引發人口擁擠、住房緊張、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建立一個人與自然關系協調與和諧的生態型城市,可以有效解決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需要;隨著經濟的日益增長,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對生活的追求將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從物質型轉為精神型、從戶內型轉為戶外型,生態休閑正在成為市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1 城市生命
支持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取決於其生命支持系統的活力,包括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光、熱、水、氣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載力、生態服務功能的強弱、物質代謝鏈的閉合與滯竭程度,以及景觀生態的時、空、量等的整合性。 重點在於:
1.1 水資源利用
市區:開發各種節水技術節約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設儲蓄雨水的設施,路面採用不含鋅的材料,下水道口採取隔油措施等。並通過濕地等進行自然凈化。
郊區:保護農田灌溉水;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禽畜牧場污染,在飲用水源地退耕還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設、利用水處理設施。
1.2 能源
節約能源,建築物充分利用陽光,開發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節能電器等;開發永續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制氣。能源利用的最終方式是電和氫,氣使污染達到最小。
1.3 交通
發展電車和氫氣車,使用電力或清潔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區限制燃油汽車通行;保留特種車輛的緊急通道。通過集中城市化、提高貨運費用、發展耐用物品來減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發展船運和鐵路運輸等。
1.4 綠地系統
打破城郊界限,擴大城市生態系統的范圍,努力增加綠化量,提高城市綠地率、覆蓋率和人均綠地面積,調控好公共綠地均勻度,充分考慮綠地系統規劃對城市生態環境和綠地遊憩的影響;通過合理布局綠地以減少汽車尾氣、煙塵等環境污染;考慮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為生物棲境和遷移通道預留空間。
2 人居環境
城市的表現形式是社區的格局、形態,人作為復合生態系統的主體,其日常活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好壞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生態城市規劃中強調社區建設,創造和諧優美的人居環境。
2.1 生態建築
開發各種節水、節能生態建築技術,建築設計中開發利用太陽能,採用自然通風,使用無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環境的健康性和舒適性;減少建築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廣泛利用屋頂、牆面、廣場等立體植被,增加城市氧氣產生量;區內廣場、道路採用生態化的「綠色道路」,如用帶孔隙的地磚鋪地,孔隙內種植綠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徑流。
2.2 生態景觀
強調歷史文化的延續,突出多樣性的人文景觀。充分發掘利用當地的自然、文化潛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滿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設健康和多樣化的人類生活環境。
3 生態產業
生態產業是按生態經濟原理和知識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基於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具有高效的經濟過程及和諧的生態功能的網路型、進化型產業。它通過2個或2 個以上的生產體系之間的系統耦合,使物質、能量能多級利用、高效產出,資源、環境能系統開發、持續利用。
生態產業注重改變生產工藝,合理選擇生產模式。循環生產模式能使生產過程中向環境排放的物質減少到最低程度,實現資源、能源的綜合利用。
生態產業規劃通過生態產業將區域國土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和社會經濟規劃融為一體,促進城鄉結合、工農結合、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結合;為企業提供具體產品和工藝的生態評價、生態設計、生態工程與生態管理的方法。
4 環境教育
城市活動的最終主體是人,強調人人參與,普及對各層次、各行業市民的環境教育是創建生態城市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態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方面。典型做法是:
(1) 為市場運作創造條件,通過與經濟利益相結合,將環保事業推向市場;
(2) 創造合作的機會,如學校、機關和社區等,擴大社會影響;
(3) 深入宣傳生態思想,轉化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切實行動;
(4) 通過政策、法令強制執行。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生態環境建設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獲得國家批准建設生態省,2001年吉林和黑龍江又獲得批准建設生態省,陝西、福建、山東、四川也先後提出建設生態省。約有20多座城市如天津、廣州、上海、寧波、昆明、成都、貴陽、長沙、揚州、威海、深圳、廈門、銅川、十堰等都先後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奮斗目標。

Ⅳ 生態城市的發展

進入21世紀,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推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方興未艾。自1996年以來,中國推行了一系列建設生態城市的建設方案,帶動了我國生態城市的發展進程。截至2011年底,我國287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提出「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的有230多個,所佔比重在80%以上;提出「低碳城市」建設目標的有130多個,所佔比重接近50%。綜觀中國的生態城市建設,大致可概括為六類示範性生態城市,即景觀休閑型城市、綠色產業型城市、資源節約型城市、環境友好型城市、循環經濟型城市和綠色消費型城市。在我國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大背景下,生態城市建設成為實現該目標的重要手段。
然而,與國際上的生態城市相比,我國的生態城市的建設遠達不到國際標准,建設成效有限。這主要是由於我國的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中存在諸多問題,如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的編制和管理有待完善,生態城市規劃未充分意識到地區差異顯著的現狀,生態規劃的制定與實施脫節。另外,我國生態城市建設評價指標的選取和定值缺乏地域特色;評價指標體系缺乏動態性;當前指標體系未能很好地反映出環境、經濟和社會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地方政府將生態城市建設作為政績工程,生態城市流於形式;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中,更加缺乏公眾參與的機制。諸多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了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進程。

Ⅳ 城市生態規劃的規劃步驟

生態城市與可持續發展現代城市作為一個多元化、多介質、多層次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各層次、各子系統之間和各生態要素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城市生態規劃堅持以整體優化、協調共生、趨適開拓、區域分異、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為指導,以環境容量、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適宜度為依據,有助於生態功能合理分區和創造新的生態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尋求最佳的城市生態位,不斷地開拓和佔領空餘生態位,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潛力,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協調共生。
城市生態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它將生態學的原理和城市總體規劃、環境規劃相結合,同時又將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以及多種技術手段應用其中,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生態開發和生態建設提出合理的對策,辨識、模擬、設計和調控城市中的各種生態關系及其結構功能,合理配置空間資源、社會文化資源,最終達到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關系的目的。在生態規劃中,體現著一種平衡或協調型的規劃思想,綜合時間、空間、人三大要素,協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人類生存空間向更有序、穩定的方向發展,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
首先,城市生態規劃強調協調性,即強調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這是規劃的核心所在;其次,強調區域性,這是因為生態問題的發生、發展及解決都離不開一定的區域,生態規劃是以特定的區域為依據,設計人工化環境在區域內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強調層次性,城市生態系統是個龐大的網狀、多級、多層次的大系統,從而決定了其規劃有明顯的層次性。城市生態規劃的目標更強調城市生態平衡與城市生態發展,認為城市現代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依賴於城市生態平衡和城市生態發展。

Ⅵ 城市生態規劃的概述

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生態良性循環四者保持高度和諧,城市環境及人居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安全,失業率低、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高新技術佔主導地位,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有利於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
所謂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簡單地說就是社會——經濟——自然人工復合生態系統,蘊涵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具體地說,社會生態化表現為,人們擁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價值觀,人口素質、生活質量、健康水平與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有一個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權和免受暴力的社會環境。經濟的生態化表現為,採用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消費、交通和住居發展模式,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推廣生態產業和生態工程技術。對於經濟增長,不僅重視數量的增長,更追求質量的提高,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節約能源、提高熱能利用率,降低礦物燃料使用率,研究開發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
環境的生態化表現為:發展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護,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和保護生命支持系統,開發建設活動始終保持在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具有完整的基礎設施和有效的自然保護。
關系協調。關系協調是指人和自然協調,城鄉協調,資源利用和資源更新協調,環境脅迫和環境承載能力協調。

Ⅶ 城市生態建設的發展趨勢如何

為確保自然資產能夠為人類幸福提供更多資源和環境服務的同時,能更有利促進版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權。在城市的轉型與發展中,運用各種要素,使自然、城市與人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形成的互惠共生結構,最終發展成生態健康的城市。生態城市建設與推廣就是通過生態系統的發展帶動綠色經濟的增長。

Ⅷ 貴陽學院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研究中心的歷史發展

成立時,由趙平略同志擔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任。2009年1月起專,趙平略調出,周國屬茂、魏剛調任副主任,周國茂主持日常工作。中心共有工作人員7人,其中教授2人,在讀博士3人,碩士2人,工程師1人。中心設置6個生態研究所,分別為:植物與環境生態研究所、環境保護與動物生態研究所、葯用植物研究所、生態經濟研究所、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所、網路生態文明與安全研究所,各所共有33人,教授7人,副教授14人,講師10人,研究員1人,其中博士後2人,博士7人,博士生5人,碩士16人,學士2人。結合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相關規定從不同角度展開研究。自中心成立以來,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Ⅸ 城市生態規劃的介紹

「生態城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

閱讀全文

與生態城市規劃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