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開展歷史教育的意義

開展歷史教育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04 22:59:38

1. 中學歷史教育的真正意義在哪

我覺得有可能是為了減少,北、上、廣、深、夏、浙、農民工進場打工人口數量,版如今貌似是權進場打工員工招聘過剩,部分老闆因此來壓低個人工資,如果老闆招人難,相應待遇應該也會有所改變,農民工也會有更好的選擇面,那是就是員工選老闆而不是老闆選員工了,這樣多好。大家日子都不錯,開啟新一輪的「鬥地主」。更主要還是提高國人文化素質,發掘人的才技知智,為國家做貢獻,同時減少犯罪。從不同方面去完善貧富差距。單靠一方是不行的。僅憑個人字面理解瞎掰,本人讀書少知識面狹隘,無參考依據,僅供湊數。

2. 如何理解良好的歷史教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訪江蘇省教育廳廳長、《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編委會主任沈健

趙建春 繆志聰

從今年開始,每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為配合國家公祭活動的開展,在江蘇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指導和支持下,江蘇省和南京市教育部門組織編寫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

■記者 趙建春 繆志聰

12月1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高中版在南京市金陵中學首發,加之此前公祭讀本的小學版和初中版已分別於8月底和11月中旬在寧首發,讀本由此全面進入江蘇中小學課堂。這是我國第一套專門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並結合課堂教學的歷史讀本。日前,本報記者專訪了江蘇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編委會主任沈健,探尋讀本編寫使用背後的故事和出版使用的意義。

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呼喚國人不忘歷史,是體現國家意志、民族意志的重大紀念活動

中國教育報記者:基於什麼樣的背景和目的,江蘇省和南京市教育部門決定編寫出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

沈健:目前,世界各國都會在國家層面採取措施,紀念歷史上造成重大民族犧牲的事件。南京大屠殺是全世界公認的歷史事實,是日本帝國主義當年對中國人民的野蠻殺戮。在40多天的時間內,30多萬同胞慘遭屠殺,這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慘劇,也是人類歷史上的悲慘一幕。對於這段歷史,南京從未遺忘,中華民族從未遺忘。令人遺憾的是,在二戰結束近70年的今天,日本國內仍不時出現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否認甚至美化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歷史、否認南京大屠殺的錯誤言行,日本極右翼勢力的倒行逆施,理所當然引起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強烈憤慨和堅決反對。

今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為配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活動的開展,江蘇省和南京市教育部門組織省內有關歷史、教育、文學、政治、心理學專家和一線教師,精心編寫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這既有助於向其他國家展示我國的相關國際主張的歷史來源,促進全世界對真實歷史史實的理解,支持國家在特定國際問題中的立場,更有助於青少年學生准確認識到,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呼喚國人不忘歷史,是體現國家意志、民族意志的重大紀念活動。

我們希望藉助編寫《公祭讀本》,幫助青少年學生認清日本軍國主義的真實面目。盡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近70年,但在國際上,總有那麼一股為納粹主義、為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翻案的極右翼勢力。他們打著各種各樣的旗號,否定南京大屠殺的存在,美化侵略戰爭的歷史,與世界和平、人類良知、歷史進步悖逆而行。

我們更希望通過編寫《公祭讀本》,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憂患意識和自強精神。組織編寫《公祭讀本》,可以讓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更多地走進中小學課堂,把國家苦難的歷史,通過國民教育體系真實地展現給學生,有助於青少年學生充分認識南京大屠殺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歷史創傷,樹立正確的歷史意識,在正確理解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有助於青少年學生在認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責任意識;有助於青少年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只有使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中華民族才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公祭讀本》力圖通過對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中人物、事件和現象的真實、客觀呈現,確保內容的客觀、公正、全面、准確

中國教育報記者:在《公祭讀本》的編寫過程中,是如何處理和准確把握歷史與價值引導之間的關系的?

沈健:「忘記歷史就等於是背叛」。世界各國政府無不重視自己的國家史、民族史的研究和教育,因為通過歷史教育,可以使廣大青年了解本國、本民族的歷史,培養國家和民族認同感,培育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為此,我們在編寫《公祭讀本》過程中,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闡釋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尤其堅持史實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我們堅持把科學性、客觀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為編寫的基本原則,參加《公祭讀本》編寫的10多位各學科專家來自高校、科研院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他們對編寫架構、故事選擇、語言表達、課堂教學、活動安排等精心策劃設計,對《公祭讀本》中涉及的相關史實、觀點進行了反復審校。《公祭讀本》力圖通過對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中的人物、事件和現象進行真實、客觀的呈現,確保《公祭讀本》內容的客觀、公正、全面、准確,真正做到科學性和客觀性的統一。

同時,《公祭讀本》的編寫還堅持遵循歷史教育的准確導向,堅持以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促進知識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通過《公祭讀本》的編寫和使用,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處理歷史性與現實性的關系,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牢固樹立「銘記歷史、珍視和平、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的核心思想。

中國教育報記者:作為一門課程,《公祭讀本》在編寫過程中如何做到適合與便於青少年學生學習的?

沈健:《公祭讀本》的整個編寫過程,始終是從青少年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的。我們根據小學、初中、高中學生不同的年齡、心理和認知特點,從內容選擇、闡述方式、活動設計上體現適應性,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小學階段的《血火記憶》以時間順序為線索,採用「時間為線、點面結合」的敘述方式,以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中的關鍵人物為切入點,以故事的形式,有側重地介紹南京大屠殺的基本史實,引導小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和對國家公祭的認識,勿忘國恥,珍愛和平。初中階段的《歷史真相》則以重大史實構成的歷史發展脈絡為主線,強調了以點串線和呈現歷史真相,幫助學生在全面了解史實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理解設立國家公祭日的意義。高中階段的《警示思考》則以有關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通過若干主題,直接把史料展現給學生,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究與思考;對於自己關心的問題,通過了解史實,得出正確的結論。

從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以貼近學生的視角,結合具體的史實,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中國教育報記者:江蘇省將採取哪些舉措發揮《公祭讀本》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最大程度保證《公祭讀本》進課堂?

沈健:《公祭讀本》是我國第一套專門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並結合課堂教學的歷史讀本,也是我省學校歷史教育地方課程建設的有益嘗試。教育部高度重視《公祭讀本》的編寫,推薦專家參與《公祭讀本》審定,並對《公祭讀本》的應用提出指導意見。為了使《公祭讀本》進課堂工作落到實處,我們已把《公祭讀本》免費發放至全省各中小學校,供學生循環使用。現正在南京市開設公開課,培訓教師。

今年12月1日至13日,全省中小學將在小學五年級、初二和高二年級學生中安排4個課時的時間,集中開展教學。我們要求各校結合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的整體安排,建立教學部門、德育部門共同參與的課程團隊,健全課程研究、教學創新和活動組織的管理機制,確保人員落實、課時落實、活動落實、目標達成和考評落實,各地教研部門也要及時組織開展教學研究,對學校教學、活動給予針對性的指導,為《公祭讀本》進課堂提供必要的支撐,同時鼓勵學校主動加強校內外聯系,整合各方力量,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資源,為教師開展教學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教學中,我們要求學校、教師以《公祭讀本》為基礎,結合國家公祭日活動的開展,科學規劃教學時間與活動進程,特別是要從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以貼近學生的視角,結合具體的史實,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江蘇省教育廳和南京市教育局還將專門組織力量對中小學教研室歷史學科教研員進行專題培訓,切實保證每一位教師掌握《公祭讀本》內容、教學方法和途徑。

歷史無法重來,未來可以開創。我們還要求各校通過開展課堂討論、故事會、社會調查、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采訪歷史見證人、觀看並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通訊、刊物,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課內學習走向課外學習,從閱讀學習拓展為多種方式參與的學習,不斷提升教學效果。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將主動協調區域內的博物館、紀念館等有關機構和人員,為《公祭讀本》使用提供必要的外部社會資源支撐。

一年後,我們將對《公祭讀本》使用效果進行評估,並進一步完善。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警示未來,通過編寫使用《公祭讀本》,可以使全省廣大青少年真正了解和認識到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帶來的苦難歷史,理解和平的來之不易,凝聚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共識,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新的歷史征程上,創造無愧於先輩、無愧於歷史、無愧於人民的新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

3. 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意義

革命傳統教育是德育內容之一。使受教育者繼承和發揚無產階級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優良作風和高尚品德的教育。對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教育。

主要內容是:養成密切聯系群眾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作風;培養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謙虛謹慎等良好品質;養成艱苦奮斗、勤勞勇敢、不怕困難的品德;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和為共產主義事業而英勇犧牲的獻身精神。[1]

中文名
革命傳統教育
性質
德育內容之一
意義
使受教育者繼承和發揚無產階級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等
目標
振興中華,實現四化
形式
作報告,組織參觀、座談等
快速
導航
主要內容

目標

形式
革命傳統教育
用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長期斗爭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世代相傳的優良革命傳統,這就是成千上萬的革命先烈、革命前輩前仆後繼、英勇奮斗的英雄業績和革命精神,是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培育出來的黨的三大作風。這些革命傳統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鼓舞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奮發圖強,積極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巨大動力。其精神實質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奮斗終生。
主要內容
(1)黨的三大作風教育,即教育人們要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要密切聯系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關心群眾疾苦,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要在黨內和人民內部本著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2)教育人們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特別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這新的形勢下,我們更要發揮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3)教育人們學習革命先輩們不為名,不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為革命,一心為人民的崇高品德。
(4)教育人們,特別是幹部、黨員,要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養成民主作風,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5)教育人們繼續發揚黨的思想政治工作這一政治優勢,結合新形勢和新特點,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目標
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可以激發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繼承革命傳統,為振興中華,實現四化而獻身的精神。
形式
革命傳統教育的形式很多,如作報告,組織參觀、座談,訪問革命老人,談革命回憶錄,看革命歷史題材的電影、戲劇,進行劇評、影評等,無論採取哪種形式,都要注意從群眾的思想實際出發,講求實效。

4. 學習歷史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第一: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第三: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5. 四史教育的重要意義

1、「四史」學習教育是堅定理想信念的需要。

「四史」學習教育是堅定理想信念的需要。當今年代的黨員大多是在改革開放後出生的,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沒有遇到過國家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艱難險阻,只有通過學習「四史」,才能身臨其境地了解我黨走過的崢嶸歲月,體會我黨在革命和奮斗中的艱難歷程。學習「四史」要緊扣時代特徵。要充分利用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教育引導,增強廣大黨員幹部的思想定力。例如,上海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更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要牢牢把握這一特徵,激勵上海的黨員幹部在新時代擔起新使命、實現新作為。

2、「四史」學習教育是提升黨性修養的需要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道路從來不是一馬平川,而如今有一些黨員對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缺乏深入了解,他們貪圖安逸,坐享其成。學習「四史」要緊扣實際。例如,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奮不顧身、捨生忘死的英雄人物。當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同樣涌現出了一大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優秀人物。以「四史」開展黨性教育,要引導黨員幹部從歷史人物和現代人物中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要在現實中自覺提升黨性修養和政治覺悟。

3、「四史」學習教育是提高幹部工作能力的需要 ?

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進程中,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過程。當前,有一些領導幹部意識到自己本領恐慌、能力不足,對如何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又無從下手。其實,通過學習「四史」便可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研究和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再加以綜合分析、科學判斷、靈活運用,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預見性和創造性,以理論指導實踐,最終達到提升自我能力的目的。

6. 教育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性

教育也是一種教書來育人的過程,源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

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6)開展歷史教育的意義擴展閱讀:

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規劃、管理教育活動的方向和目標、傳遞信息的內容和方式。教育者願意施教有若干因素,其一出於人的利己性。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有效的支持和幫助,要是可以支持和幫助自己的人的能力不足,那麼獲益也將有限。如果通過教育提高了可以幫助自己的人的能力,其獲益既可擴大。

其二出於人的利他性,希望他人通過接受教育而生活得更好。其三出於人的競爭性,競爭性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教育使己方的競爭力加強,另一方面藉助教育活動,削弱對方的競爭力。

7. 歷史教育的現實意義 議論文

歷史教育的現實意義,可以簡略地概括為「鑒往知今,資政育人」八個字。具體說來:

第一,在推動人文科學其他學科的發展中,在推動人文科學之外的社會科學、思維科學以及管理科學等的發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獨特作用。因為沒有歷史學自身的不斷發展,沒有歷史學使時序化、整體化、實證化從一般的籠統的要求變為深入而具體的現實,所有其他學科歷史內涵的發掘,就會缺失它們依以存在與確立的坐標,以及使這種發掘不斷深化的動力。

第二, 具有認識功能,即能夠為人們了解現實和預測未來提供必要的歷史知識,使人們認清人類歷史和各種事物是怎麼發展變化的,現在有些什麼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以後將會怎麼發展。
學習歷史可以增強人們歷史的眼光,即善於從歷史上來看問題,重視歷史的條件和因素。大哲學家黑格爾就非常重視歷史,他說:「我們之所以是我們乃是我們有歷史。」 如果缺乏歷史的眼光,忽視歷史的因素,往往就會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產生急躁甚至浮躁的心理,追求短期效應,造成工作的失誤。如果有歷史的眼光,就會把問題看得更全面些,考慮得更慎重、更周全些。
第三,具有借鑒功能,即能夠為人們的實踐活動提供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從而使人們以史為鑒,避免重犯人類歷史上曾犯過的錯誤。
著名的史學著作《資治通鑒》,就是為皇帝提供歷史借鑒的。梁啟超曾稱贊這部書最「益人心智」。古希臘著名的史學家波里比阿在起所著的《歷史》一書中也說得很明白:「就政治生活而言,最好的教育和訓練就是要研習歷史。取鑒於前人的覆轍,是教人如何英勇豪邁地面對困難、戰勝命運的不二法門,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第四,具有教育功能,其中包括道德教育,理想教育,歷史眼光的教育等等。
學習歷史,對於提高人們的人文素養、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學習做人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從中可以體驗先輩們在追求理想、改變命運過程中的痛苦與歡樂、挫折和勝利,感悟到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和人的尊嚴。
第五, 還具有特殊的娛樂功能、消閑功能和消遣功能,即可以通過學習歷史度過閑暇時光,並可以從中得到愉悅和審美的情趣。

8. 學習歷史的意義和作用

精華答案 好評率:100%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鑒」,「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補充回答: 學習歷史、從歷史中取得借鑒,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課題。自進入人類社會以來,人類就知道向歷史學習了。梁啟超20世紀20年代講中國歷史研究法,在講到史學的起源時,對史學的最初形式作了想像的描述:「當人類之漸進而形成一族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長老,每當游獵之隙暇,或值佳辰令節,輒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圍爐藉草,縱談己身或其先代所經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聽者則娓娓忘倦。」也就是說,最初的歷史形式是傳說故事。人們通過這些傳說故事,就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史」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的大事。一般動物也有記憶和模仿的本能,但它沒有知識,它不能將第一代所積累的經驗傳至二代、三代,這是因為動物沒有「史」。人類則不然,先代的生活經驗,能以記誦或記錄的形式,留傳後世,歷數百年數千年而不失墜。人類文明之所以不斷進化,「史」的作用可謂大矣。完全可以說,歷史意識的產生和歷史記載的出現,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一個重要標志。 「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通過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得出這樣一個認識。的確,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治史、學史、用史的傳統。西周時期的周公就提出「殷鑒」思想,司馬遷作史,意在「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學家大都懷著匡世救俗的責任感,來研究和寫作歷史著作。對於歷史的價值,唐代的史學評論家劉知幾講的十分精彩,他說:「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史之有用,大概誰都否認不了。至於為什麼有用,中國傳統的史學理論很少上升到科學理性的高度,回答這個問題。20世紀2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基人李大釗,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講述史學理論,指出:「橫著看人類,便是社會;縱著去看人類,便是歷史。歷史就是社會的變動。」從而指出了歷史與社會的關系。西方生機主義哲學提出,歷史為進化而存在,為生機開展而存在,歷史具有生命性,認為歷史、現實、未來都是一線下來、有機聯系的。這一點與唯物史觀的認識有相通之處。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歷史」具有二重性的特點:一方面,歷史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就一去不復返了;另一方面,過去的事情雖然形式上過去了,但它的精神,它的影響有很多遺留下來,對現實、對未來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作用。所以,如何認識歷史,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純粹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的問題,而是關系著如何處理現實和開辟未來的問題。同時,由於歷史與現實、未來有這種割不斷的聯系,所以,探索過去,對了解現在、預測未來是有幫助的。《易傳》中說「彰往而知來」,道理就在這里。 認識歷史,必須通過歷史學才能實現。歷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當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關乎人的素質修養的學問。無論從事科學研究,還是了解社會現實、制定各項政策、提高個體人文修養,離開了歷史學,都是沒有根基的。80年前,李大釗說過:「研究歷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個時代正在生長成熟、正在尋求聰明而且感奮的對於人生的大觀的徵兆。這種智力的老成,並於奮勇冒險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進。」他認為,「立在過去的世界上,尋出來的新世界,是真的,實的,腳踏實地可以達到的」。他把歷史比作「時」在人生世界上建築起來的一座高樓,登之愈高,無限的未來世界,才能看得愈加清楚。史學對於人生修養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史學能夠陶煉人們科學的態度。所謂科學的態度,一是尊疑,一是重據,而史學即以此二者作為寶貴的信條。史學這種求真的態度,「熏陶漸漬,深入於人的心性,則可造成一種認真的習性」,以這種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這種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這種科學的態度,造成我們腳踏實地的人生觀」。李大釗這些話,雖很朴實,卻意味深長,值得重溫。 由此可見,一個國民,不能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一個領導幹部,更不能忽視歷史學的修養。一個民族,只有重視歷史,她才具有高度的自我發展意識,才能胸懷寬廣,視野開闊,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補充回答: 什麼要學習歷史,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而且對於它,人們也能夠給出多種答案,如歷史知識能夠增長人的智慧,學習歷史能夠提高治國安邦的本領,學習歷史有益於個人的修養等等。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學習歷史還會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肯定性的答案能夠給出很多。然而,在西方,受後現代思 潮的影響,出現了所謂的後現代史學。後現代史學具有否認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的傾向,對歷史學的功用和價值也提出了質疑。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對為什麼學習歷史這樣一向勿容置疑的問題也感到困惑了。 其實,後現代史學對歷史客觀性的否定,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一百多年來,西方的相對主義史學思潮一直都說,歷史有歷史學家的主觀因素在裡面,歷史學不是科學;還有的史學家甚至用挑釁似的語言說:「歷史是歷史學家製造出來的」。在中國,近代以來,也有歷史相對主義思潮出現,這當然與西方的思潮有聯系,但是在整個史學界,它始終沒有占據主導地位。學習歷史的意義,已經受到千百萬人民群眾個人經驗的證實,受到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實踐的證實。 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都非常重視歷史,號召全體黨員學習歷史,指出黨的高級領導幹部尤其要重視學習歷史。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深感歷史知識的重要性,並把它提到關系革命事業能否成功的高度。他說:「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鄧小平把歷史經驗比作「寶貴財富」,他的政治智慧與深邃的歷史意識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在他的講話和文章中,處處閃耀著歷史總結的光芒。他在論述撰寫《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時,指出歷史認識對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具有重大意義。在與戈 爾巴喬 夫的會談中,他談到近百年來的中國史,談到了近幾十年來,中國人感到對中國的威脅從何而來。鄧小 平為什麼要講這個歷史?他說「講清這個問題可能對解決遺留下來的問題,對弄清『開辟未來』的某些概念有好處,所以值得講一講」。這是說,國家之間的交往重點是向前看,朝友好的方向發展,但必須尊重歷史。只有對歷史有正確而清醒的認識,未來的友好關系才有可靠的基礎。江澤 民同志、胡錦 濤同志也多次講到歷史學習的重大意義。
請採納。

9. 具有什麼歷史教育意義

電影具有什麼歷史教育意義
電影的意義在於將生活的鏡子打碎,然後將回碎片重新拼貼成另一答面鏡子。一部好的電影理論著作不是簡單的影評呈現,也不是枯燥的學術名詞的堆砌,最起碼要超越純粹視聽感性,去思考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開展歷史教育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