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共產黨領導的三大起義
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秋收起義。
1、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南昌起義開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戰計劃,第20軍第1、第2師向舊藩台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起進攻。
第11軍第24師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營房、百花洲等處守軍發起進攻。激戰至拂曉,全殲守軍3000餘人,繳獲各種槍5000餘支(挺),子彈70餘萬發,大炮數門。
當日下午,駐馬回嶺的第25師第73團全部、第75團3個營和第74團機槍連,在聶榮臻、周士第率領下起義,1927年8月2日到達南昌集中。
1927年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眾數萬人集會,慶祝南昌起義的偉大勝利和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會後各界青年踴躍參軍,僅報名的學生就有數百人。
2、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是指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領導工人、農民和革命士兵舉行的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起義。
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3、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是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會師,毛澤東主持前委會議,及時作出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進軍的決定,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
秋收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是中共黨史軍史上的三大起義之一。中國人民革命史開始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1)三大起義歷史經驗意義擴展閱讀:
三大起義的影響:
1、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的標志。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2、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是中共廣東省委貫徹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導下領導廣州地區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暴力革命,是繼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
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和工農群眾的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壯麗的一頁。
3、秋收起義
開創了根據地建設與發展模式。在部隊到達井岡山以後,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主持下,開始了革命根據地建設的探索。
通過不斷的實踐,為了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培養並壯大革命的力量,共產黨開始探索新的革命根據地發展模式並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結果。
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以及革命根據地結合在一起的根據地建設模式,在日後我黨的發展與壯大過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B. 三大革命的失敗對中國武裝起義的影響與意義
三次革命武裝起義: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
1927年9月9日 秋收起義 領導人毛澤東、盧德銘、余灑度
1927年12月11日 廣州起義 領導人張太雷、葉挺、黃平、周文雍、葉劍英
影響與意義:
1、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的標志。它的意義在於南昌起義是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暴動。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2、秋收起義得領導人毛澤東、盧德銘、余灑度,它的意義是建立了紅軍和為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條件,它不僅是軍隊的行動,而且有數量眾多的工農武裝參加,第一次公開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號。這次起義雖然在開始時也是以攻佔大城市為目標,但在起義遭到嚴重挫折後,及時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起義部隊在農村中從小到大地開展游擊戰爭,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道路,是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思想的起點。
3、廣州起義的領導人張太雷、葉挺、黃平、周文雍、葉劍英,它的意義是廣州起義是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導下領導廣州地區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暴力革命,是繼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和工農群眾的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壯麗的一頁。其主要經驗:(1)成立了軍事委員會,組織領導健全;(2)適時改變計劃,決心果斷;(3)起義軍民英勇奮斗,不怕犧牲;(4)不能照搬外國的經驗,攻佔大城市的時機尚未成熟。
C. 中共黨史軍史上的三大起義之一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這三大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正式開始,並從此創建一支完全新型的人民軍隊。
南昌起義作為中國共產黨人最早獨立進行的武裝斗爭,有著偉大的歷史意義,不過在掌握政策、把握進軍方向等問題上存在一些錯誤。在南昌起義後不應該南下廣東,如果在江西、湖南一帶就地發動農民群眾,建立農村根據地,那形勢就會大不相同。可惜的是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還處在幼年時期,缺乏實踐經驗。
9月9日當天,秋收起義正式打響,名符其實地是工、農、兵聯合舉行的起義。向湖南東部的平江、瀏陽、醴陵縣城發起了全面攻擊。起義軍靠著勇猛,一舉攻下了瀏陽、醴陵兩個縣城,建立了革命委員會。然而僅僅過了兩三天,國民黨的正規軍大批趕到,形勢迅速發生了逆轉,兩個縣城馬上失守。
但是,聰明的指揮者用兵打仗,都得有條退路。當年毛澤東的可貴之處,就是沒有盲目執行奪取城市的計劃,而是在腦海中想到了必要時撤退上山。當然,這時他不會想到,井岡山那個還很陌生的山峰以後改變了他的一生,也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廣州起義的第一天,起義的士兵和赤衛隊利用敵軍的猝不及防,取得了很大勝利。然而到了第二天,國民黨軍已有兩個師趕回城,更多的部隊也陸續到達。最終寡不敵眾,以失敗告終。
廣州起義,是1927年中國共產黨發動的三大起義的最後一次,它只經過三天就宣告失利,以血的教訓證明了城市暴動的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也證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在自身力量弱小的情況下想最後奪取政權,只能到反動力量薄弱的農村逐步積蓄和發展力量,才能有所突破。
D. 廣州起義的過程是怎樣的,它的歷史意義和教訓是什麼
廣州起義,是中共廣東省委貫徹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專導下領屬導廣州地區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暴力革命,是繼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和工農群眾的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壯麗的一頁。其主要經驗:(1)成立了軍事委員會,組織領導健全;(2)適時改變計劃,決心果斷;(3)起義軍民英勇奮斗,不怕犧牲;(4)不能照搬外國的經驗,攻佔大城市的時機尚未成熟。
E. 中國近代著名三大起義哪個意義更大
答:分別是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F. 三大戰役的歷史意義綜合起來的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遼沈戰役從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
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圩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3.9萬人的傷亡為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G. 三大起義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樓上說的是,三來大戰役,不是自三大起義。三大起義,南昌起義1927.8.1,秋收起義,1927.9.9。廣州起義,1927.12.11。總結一下就是基本上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無產階級武裝斗爭的開始。明確了以後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
H. 三大戰役勝利的歷史意義
三大戰役勝利的歷史意義:
從戰爭規模和取得成果來看,三大戰役在中國戰爭史上是空前的。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的主力基本被消滅,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河、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遼沈、淮河、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變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
三大戰役後,蔣介石國民黨集團賴以維護其反動統治的主要精銳部隊被消滅殆盡,中國革命已處於勝利的前夜。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8)三大起義歷史經驗意義擴展閱讀: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組織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展開的戰略決戰,使國民黨賴以發動反革命內戰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不少國外軍事史學者對此反映「很難理解其中奧秘」。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揮人民解放軍,通盤謀劃戰略、縝密部署方案,一環緊扣一環,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善於正確採納前線指揮員的作戰意圖,使戰役能很好結合當時實際情況,充分調動指揮員的積極性,譜寫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壯麗篇章。
善於聽取意見 不盲目決策
縱觀三大戰役整個過程,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在關系全局勝負問題上所作的重大決策都沒有發生失誤,這是堅持「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領導方法的必然結果。
1948年6月,雖然敵我軍事力量對比起了顯著變化,人民解放軍兵員裝備都有了改善,但國民黨軍隊在數量、裝備方面還居於很強的優勢,並且有美國的強大援助。
1948年8月國民黨南京軍事會議確定了戰略收縮的方針,准備撤退東北,確保華中。如果國民黨戰略收縮計劃得逞,我軍不僅喪失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而且國民黨軍隊撤至關內或江南,將給我軍之後的作戰增加極大的麻煩。如此,則必然大大推遲解放戰爭的勝利。
重要關頭,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分析認為,盡管存在一定困難和風險,但機不可失,毅然決定趁敵人猶豫不決、尚未決定逃跑之時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每作出一項重大決定前,不僅經過各位領導同志集體研究,各種不同意見反復切磋;而且一再征詢前線指揮員的意見,同他們商量。對於前線指揮員的不同意見或補充意見,慎重、認真地加以研究後反復考量,大膽決策。
I. 1927年中共發動三大起義是什麼
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秋收起義。
1、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南昌起義開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戰計劃,第20軍第1、第2師向舊藩台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起進攻。
第11軍第24師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營房、百花洲等處守軍發起進攻。激戰至拂曉,全殲守軍3000餘人,繳獲各種槍5000餘支(挺),子彈70餘萬發,大炮數門。
當日下午,駐馬回嶺的第25師第73團全部、第75團3個營和第74團機槍連,在聶榮臻、周士第率領下起義,1927年8月2日到達南昌集中。
1927年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眾數萬人集會,慶祝南昌起義的偉大勝利和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會後各界青年踴躍參軍,僅報名的學生就有數百人。
2、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是指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領導工人、農民和革命士兵舉行的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起義。
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3、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是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會師,毛澤東主持前委會議,及時作出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進軍的決定,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
秋收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是中共黨史軍史上的三大起義之一。中國人民革命史開始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9)三大起義歷史經驗意義擴展閱讀:
三大起義的影響:
1、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的標志。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2、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是中共廣東省委貫徹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導下領導廣州地區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暴力革命,是繼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
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和工農群眾的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壯麗的一頁。
3、秋收起義
開創了根據地建設與發展模式。在部隊到達井岡山以後,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主持下,開始了革命根據地建設的探索。
通過不斷的實踐,為了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培養並壯大革命的力量,共產黨開始探索新的革命根據地發展模式並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結果。
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以及革命根據地結合在一起的根據地建設模式,在日後我黨的發展與壯大過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領導的三大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