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我國預算會計發展歷史

我國預算會計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7 14:10:37

㈠ 我國預算會計組成體系以及相互關系

這個在「網路復」的制「預算會計」條目中有解釋。
預算會計的組成體系
縱向體系是按照國家政權結構和行政區域來劃分的,我國政府預算可分為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後者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社區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
橫向體系是按各級政府所屬各部門劃分建立的,主要由各級政府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非營利組織會計和參與預算執行的國庫會計、稅收征解會計、專業銀行撥款會計共同組成。
財政總預算會計的分級與政府預算的分級是一致的。政府預算分中央、省、市、縣、鄉五級,財政總預算會計包括中央財政部設立的中央財政總預算會計、各省財政廳設立的省財政總預算會計、市財政局設立的市財政總預算會計、縣財政局設立的縣財政總預算會計、鄉財政所設立的鄉財政總預算會計。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分級:主管會計單位、二級會計單位、三級會計單位。
預算會計的核算基礎是以收付實現制為主,強調預算收支的會計處理

㈡ 我國會計准則的發展史

我國會計准則的現狀分析

我國制定會計准則的過程始終是與國際會計准則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成績有目共睹。我國自1992年底發布《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以來,至今已先後發布了16項具體會計准則。最近,財政部會計司官員多次表示,將在2005年底前基本完成我國會計准則體系的建設。由於我國會計准則從一開始制定時,就與IASC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還召開了多次有IASC高層官員參加的會計准則國際研討會,制定我國會計准則的主要參考依據也是國際會計准則。因此,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趨同的基礎較好。

但由於我國國情的約束,我國會計的國際化與國際會計准則之間仍有較大差異。具體表現在一些部門或事業單位會計管理混亂,而現有的會計已遠滯後與客觀需要,會計制度方法體系的務實性與超前性脫帶。缺乏對國外會計進行系統的研究,沒有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體系等等。概括起來,我國會計准則與其他相關會計准則的主要差異有:

1、由於認識的誤區而導致實行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的做法,這與大多數國家的做法是不同的。在當今世界,各國採用的會計規范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英美等英語國家普遍採用的會計准則的形式;另一種是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採用的會計立法和會計制度的形式。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形勢的發展,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會計規范形式大有向英美海洋法系國家會計規范形式轉化的趨勢。我國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的做法,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我國會計准則的發展及與國際准則的趨同。

2、由於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而造成會計准則的涵蓋面較小,可操作性較差,對一些新問題尚未涉及。由於我國制定會計准則起步較遲,並且由於各種原因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發布的30多項會計准則的徵求意見稿一直未能成為正式准則,至今只發布了16項會計准則,相對於美國FASB的約150項准則公告(還不包括FASB的前任會計程序委員會發布的51份「會計研究公報」以及會計原則委員會發布的31份「意見書」)和IASC的41項國際會計准則,數量要少得多;並且,我國會計准則對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雇員福利、養老金計劃、物價變動和通貨膨脹、銀行、保險業、農業等會計事項的處理均還未涉及;此外,由於我國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尤其是在2001年開始實施新的《企業會計制度》之後,會計准則似乎只是成為制定《企業會計制度》的指導綱領,會計准則本身的可操作性相對就變得較差。

3、過分強調特色而造成在具體會計處理以及披露要求上我國會計准則也存在不少差異。如僅就我國已發布的16項會計准則與相關的國際會計准則》相比,就有在存貨准則對采購成本的計量上,國際准則採用凈價法,我國准則採用總價法。在建造合同准則中,國際准則允許將因訂立合同發生的、與合同直接相關的費用作為合同成本的組成部分,我國准則要求將訂立合同而發生的有關費用直接確認為當期費用。在借款費用准則中,國際准則沒有對「專門借款」作出定義,我國准則對此作了定義,國際准則允許資本化的對象包括固定資產和存貨,我國准則僅包括固定資產。在無形資產准則中,對於資產交換產生的無形資產,國際准則要求區分同類與非同類資產交換,並要求按收到資產的公允價值入賬,我國准則要求根據非貨幣交易准則,按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入賬等等。

㈢ 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從技術層面來說,根據前人研究預算會計與政府會計雖然都是基於「政府」組織的會計系統,但二者之間具有根本的不同[1]。從會計目標上看,預算會計與政府預算保持高度一致,旨在反映預算的執行過程及其結果,滿足政府預算管理對會計信息的需求,這一目標具有單一性和從屬性。因此,我國預算會計的改革與發展幾乎都只是圍繞和滿足政府預算管理方式、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如,近幾年我國對現行預算會計制度的零星修補都是基於國庫單一賬戶制度、部門預算管理、政府收支分類等各項新的財政預算管理舉措而對預算會計科目、會計報表進行的適當修正。因此,預算會計的改革速度和效率主要取決於財政預算管理的改革。相對預算會計而言,政府會計的目標更加多元,除了要滿足政府預算管理對會計信息的需要以外,還要滿足更為復雜的公共部門財務管理,如資產管理、債務管理、成本管理[2]等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以及滿足政府績效管理與評價,促進財政透明度和公共受託責任等。會計目標的不同決定了會計核算內容也將有所不同,預算會計的核算焦點是預算的收支流量,而政府會計核算焦點不但包括流量還包括更多存量內容。此外,政府會計在目標上的多元化,致使其在改革中不能再只以政府預算為准繩和導向,且必然在改革過程中所受的約束條件更加復雜多樣,因此進展也將緩慢。

其次,從制度層面來說,由於我國政府長期實行預算會計管理體制,與其相對應的是預算會計改革的決策機制與執行機制,這一套機制與目標單一且具有從屬性的預算會計的改革發展相互匹配,但將難以適應目標更加多元的政府會計改革。長期以來,我國預算會計改革的主導權與政府預算管理權高度重疊,同屬於國家財政部,但分屬部內的不同機構。如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的管理權隸屬於財政部國庫司,而事業單位會計管理權則隸屬於財政部會計司;政府預算管理權主要集中在預算司,而國有資產管理、債務管理等財務管理權集中在部內其他不同的司局。由於政府會計在目標上的多元化,在改革預算會計建立政府會計體系時,要求須將現有的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以及部分事業單位會計進行有機整合,並形成包含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兩個系統的雙軌制政府會計模式,以滿足不同目標[3]。然而,由於現行預算會計在管理權上的分散,有效有機整合將變得十分困難。而在無法進行有效整合並形成包含既相互獨立又互相統一的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政府會計模式的情況下,那麼,增強政府會計在滿足財務管理、績效管理與評價、促進財政透明等會計目標時,必然會以損害其預算管理與控制目標為代價。

㈣ 我國預算會計的組成體系有哪些內容

我國預算會計的組成體系
縱向體系是按照國家政權結構和行政區域來劃分的,我國專政府預算可分為中央屬預算和地方預算,後者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社區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
橫向體系是按各級政府所屬各部門劃分建立的,主要由各級政府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非營利組織會計和參與預算執行的國庫會計、稅收征解會計、專業銀行撥款會計共同組成。
財政總預算會計的分級與政府預算的分級是一致的。政府預算分中央、省、市、縣、鄉五級,財政總預算會計包括中央財政部設立的中央財政總預算會計、各省財政廳設立的省財政總預算會計、市財政局設立的市財政總預算會計、縣財政局設立的縣財政總預算會計、鄉財政所設立的鄉財政總預算會計。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分級:主管會計單位、二級會計單位、三級會計單位。
預算會計的核算基礎是以收付實現制為主,強調預算收支的會計處理。

㈤ 我國預算會計發展趨勢展望,急急急!

在網上搜一下能搜到的

㈥ 我國的預算會計體系是如何構成的

我國現行的預算會計包括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三大主體會計,另外還包括執行政府總預算出納保管業務的金庫會計,執行政府總預算收入業務的收入征解會計;執行政府總預算的基本建設支出業務的基建撥款會計三大關系會計。這種體系的構成類似於同外的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會計,但又有所不同。國外的政府會計包括國有企業會計,我國的政府會計不包括國有企業會計。我國的國有企業會計與私有企業同屬企業會計系列,與政府會計並列,這是預算會計體系適合我國具體情況的表現。而執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由於其下以盈利為目的,可借鑒國外非盈利組織會計的稱謂,改事業單位會計為非盈利組織會計。
在1993年企業會計改革以前,無論是企業會計還是預算會計,我國都是採取「科目+
報表」的制度規范形式,沒有會計准則。而在西方卻普遍採用准則規范的形式。1998年1月1日預算會計實施新制度時,事業單位會計同時試行《事業單位會計准則》,事業單位會計也開始採取了「准則+
制度」的規范形式,但是沒有規范全部預算會計的《預算會計基本准則》。因此,從發展趨勢看,為了完善我國的會計體系,應借鑒《事業單位會計准則》成功制定和試行的經驗,制定《預算會計基本准則》。考慮到已有《事業單位會計准則》,以及預算會計改稱政府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只制定《政府會計准則》即可。

㈦ 關於我國預算會計改革的探討

一、預算會計制度存在的常見問題

(一)現行預算會計制度較為落後

我國會計工作的特定服務對象稱之為會計主體,根據會計服務的主體不同,可將現行的預算會計體系劃分為三個部分,即行政單位會計、事業單位會計、財政總預算會計。其中,根據國家預算的撥款方式,可將事業單位劃分為全額、差額、自收自支三種類別,其組成形式較為復雜。在市場經濟下,由於不需要國家財政撥款,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其內部的管理控制、會計核算等內部運作模式逐漸向企業化發展。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會計制度已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環境需要,現行的預算會計制度難以全面、准確、真實反映各個事業單位的財政情況、經營成果。

(二)會計目標相對單一

目前,我國會計工作的目標包括「決策有用觀」與「受託責任觀」兩種。相較而言,我國現行的預算會計多以受託責任觀為主,其是以監督為主要任務,目標是向資源的委託方提供相關的會計信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財務部門或上級單位,委託各個事業單位、行政單位履行其職責,同時還需向委託方提供相關的受託責任履行情況信息。然而,由於我國預算會計信息的特定服務對象,已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而社會對財政預算透明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從而使會計信息使用主體已不僅僅限於財政資源委託方,以受託責任觀作為單一的會計目標已不能滿足現實情況的需要。

(三)會計核算問題

目前,我國部分的事業單位、行政單位,其會計科目的設置較為簡單,難以滿足預算改革的需要,面對部門職權范圍之外的社會保險基金、基本建設資金等事項,並未將其納入會計核算內容的范疇進行統一核算。我國事業單位與行政單位的成本核算,往往缺乏科學性、全面性、真實性,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從而難以真實、准確的反映固定資產凈值,由此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此外,現行的預算會計的核算內容,往往無法准確、全面的反映、核算政府的債權、債務信息,對於一些債權投資的核算方式也未作規定;而對於債務信息,由於採用的是收付實現制,以至於一些實際發生、形成的負債無法及時反映,而確認的標准多為實際的現金支付,從而往往存在虛增預算結余的現象。

二、促進預算會計改革的相關措施

(一)在會計改革的基礎上,進行預算會計體系的重建

由於預算會計是會計體系中的一個獨立分支,從而具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算會計體系的重建、整體框架的全面改革。當前的預算會計體系由政府會計、行政與事業單位會計組成,就未來發展的趨勢而言,應將其歸集為政府會計體系,其中財政總預算會計與行政單位會計,兩者間的關系應是總與分的關系。目前,事業單位應被列入非營利組織會計的范疇,通過改革與完善,其逐漸向企業化會計發展。對於政府的財務報告,應將國有資產、社會保障金、預算情況、采購基金列入上報財務信息之內,從而更加全面、真實、准確的反映政府業績與財務受託責任。

(二)對政府會計信息體系進行完善和改進

會計系統以滿足使用者需要提供信息為目標,財務報告是實現信息服務的基本工具,為帽子不同類別使用者的需要,財務報告要反映實際相關信息,政府會計報告系統的設計十分重要,其中要有詳細的政府財政信息,對支出和成本要有詳細說明,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依據,達到控制支出的目的;對內部審計及獨立的外部審計,都要通過報表的形式體現;將會計系統與計劃管理、預算管理、現金管理、債務管理及審計系統相結合;對資產、負債、人力資本信息有詳盡的報告,同時也要體現政府產出及政府政策的相關信息。以此達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強成本管理的目的。

(三)權責發生制要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

使用者評價政府財政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權責發生制是評價的主要手段,在新公共管理體制下,政府會計不斷改革,雖然實行的會計模式不盡相同,但都一定程度上運用了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基礎得到廣泛應用。其原則規定,收入是以政府是否提供服務為標准來確認的,在接受服務後,當期費用為相應的義務,列入資產負債表時要作為債務處理,從而詳細的反映出政府的財政狀況和運行成果。權責發生制要求將所有的經濟資源全部通過資產負債表體現。我國會計改革不僅要從實際出發同時也可以借鑒國際模式,對應收賬款及應付賬款進行確認,達到各期平衡,明確政府責任。我國預案算會計基礎改革,可以應採取漸進式,由個體到整體,由地方到中央,從根本上明確政府的責任。

㈧ 預算會計制度的形成

(一)我國預算會計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1.預算會計制度形成。
我國預算會計制度建立於20世紀50年代。1950年,財政部根據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的《預算決算暫行條例》和《中央金庫條例》提出了建立我國預算會計體系的設想,並於同年12月12日正式制發了《各級人民政府暫行總預算會計制度》和《各級人民政府暫行單位預算會計制度》。從此,我國第一套適應國家財政經濟需要的、嶄新的、統一的預算會計制度建立了。
2.預算會計制度改革。
從1951年起,財政部根據不同時期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和財政預算管理工作的需要,對預算會計制度進行了不斷的修訂。到1965年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成型的預算會計制度。它是以總預算會計為主導,以單位預算會計為補充,以會計制度形式固定下來的有別於企業會計的獨立的會計體系。
為適應財政體制和財務改革的要求,財政部於1983年和1988年,兩次修改預算會計制度。形成了一個以總預算會計為主導、事業行政單位會計為補充的、以制度形式確定的獨立會計系統。
由於預算會計制度存在較濃的計劃經濟色彩,財政部於1997年對預算會計制度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制定並實施了《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准則(試行)》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一系列預算會計制度。改革後的預算會計制度從組織體繫到制度模式,從核算基礎理論到會計各項的具體處理基本上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政府職能、財政管理方式、事業單位的資金渠道等各方面發生的深刻變化對預算會計的要求。它標志著我國已建立起一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適應的預算會計制度。
(二)現行預算會計制度的建立
我國現行的預算會計制度主要是1998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准則(試行)》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一系列預算會計制度。
1.預算會計組織管理體系。
我國的預算會計體系屬於縱向財政會計體系,是按組織結構類型構建的,與國家預算體系相適應。主要由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組成。除此之外,還有參與總預算執行的國庫會計、稅收征解會計、基本建設撥款會計等,它們共同參與國家預算收支執行工作,組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預算會計體系,形成了遍及全國的會計核算網路。
2.預算會計制度體系。
建立了不同層次的規范性制度,包括《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行政單位會計制度》和《事業單位會計准則(試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構成了約束預算會計執行的全國統一的制度體系,是預算會計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規范。
3. 預算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
現行預算會計制度對預算會計的概念、適用范圍、職能、核算對象、管理方法、會計模式等一系列理論問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對於預算會計的科目、憑證、賬簿、報表等進一步系統化、規范化,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方法體系。
2001年以來,我國開始實施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為基礎,資金繳撥以國庫集中收付為主要形式的現代國庫管理制度,財政部先後發布了《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會計核算暫行辦法》及其補充規定,《〈預算外資金財政專戶會計核算制度〉補充規定》和《關於中央單位收入收繳管理制度改革試點中有關賬務處理問題的補充通知》,《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年終結余資金管理暫行規定》、《地方財政實施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年終預算結余資金會計處理的暫行規定》等制度,在財政支出支付核算、非稅收入收繳、年終結余資金等方面作出了進一步的規范。

㈨ 預算的發展史和出現的問題

這是一篇博士生論文,請你參考:

部門預算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採用的預算編制方法。隨著我國部門預算改革的不斷深入,部門預算制度日趨完善,改革的成效正在逐步明顯。本文將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當前部門預算改革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進行分析和闡述,最終提出進一步完善部門預算制度的建議和措施。

一、部門預算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一)財政與部門間的關系難以理順。部門預算改革的本質特徵就是改變了原來按財政資金性質和部門交叉管理的方式,以部門為依託構建新的預算管理體系。從近幾年的部門預算改革實踐看,財政部門與政府其他部門的關系還沒有很好的理順。
1、部門預算是以部門為主的「被動」預算。我國目前的部門預算主要是依靠部門來編制的,財政部門只是在部門上報預算的基礎上,根據財力狀況酌情砍壓,最終匯總編制財政總預算。相當多的人將其視為部門預算的巨大優點,認為將具體的預算編制工作下放給部門,有利於財政部門騰出時間進行宏觀管理。究其實質,則是財政部門無法全面掌握部門的預算資源、預算需求,客觀上造成了以部門意見為轉移的局面。從西方部分國家部門預算編制看,更多的是一種「主動」預算編制,法國預算局甚至是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直接編制各部門的預算,然後以此與各部門見面商討。
2、財政在同部門間的博弈中往往處於劣勢。財政與部門之間由於職能和分工的不同,它們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致使財政難以准確了解部門真正需要的資金金額,這就產生了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部門往往會通過抬高預算額度來欺騙財政部門。財政對政府其他職能部門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是了解的,總是要憑經驗對部門提報預算進行削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部門實事求是的提報自己的資金需求,反倒得不到足夠的資金,因為財政部門理所當然地認為它也抬高了價格。在這種共識的指導下,部門提報預算肯定會大大高於實際的資金需求量,也會大大高於政府財力可能,財政在與部門間的博弈過程中仍處於劣勢。
3、財政內部各處(科)室存在著「自我擴張」意識。部門預算改革一個重要的配套措施就是理順財政內部的管理體制,對各業務處(科)室職能重新界定,一個預算單位只對應一個財政業務處(科)室,實現預算分配管理主體一元化。在這種情況下,分管業務處(科)室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為分管部門爭資金,爭項目,而不是站在財政全局的角度,對部門上報預算進行嚴格的審查。經各業務處室審核後初步匯總編制的財政預算要大大高於當年可用財力,預算處只好根據當年財力狀況逐個兒與業務處室談判,有的地方甚至只好使用「基數法」,根據各業務處室上年分配資金額度適當增長後切塊到處室,以確保財政預算總額不突破。財政內部的這種「自我擴張」機制,客觀上降低了預算編制效率。
4、預算分配權不統一,事業單位退出機制不暢。目前在財政部門之外,還有部分部門具有預算分配權。多重預算管理分配權不僅與市場經濟與公共財政的要求不相適應,還影響到部門預算編制效率,提高了部門預算編制、執行、決算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對事業單位而言,則存在著改革滯後、退出機制不暢的問題,最典型的就是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差額改全額」的現象。在以前收費、罰款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時期,各地增設了很多依賴收費生存的事業單位,這些單位可以說是「因費而生」。隨著國家對收費項目的清理、取消,很多賴此生存的事業單位失去了經費來源,這些「因費而生」的單位本應「清費而滅」,卻借取消收費之機改成了財政全額撥款單位。
(二)缺乏部門預算編制的監督和績效考核機制。
1、人大對部門預算的監督流於形式。目前人大審議部門預算的時間很短,在如此倉促的時間內,要想認真、逐項地審議部門預算很難做到,只能對預算進行總體性、一般性審查,最終流於形式。從西方近代議會的發展史可以看出,近代議會是在爭取財政權的過程中得以產生、發展和壯大的,可以說,議會的財政權甚至是先於立法權而存在。而長期以來我國人大對政府財政的監督一直比較弱化,部門預算改革也沒有從根本上扭轉這一局面。在人大對部門預算的審批權缺位情況下,僅僅由財政部門自我自發改革,那麼這場改革也是不徹底的,更不能提高到「革命」的高度。
2、部門預算執行出現法律空檔。我國一直實行歷年制預算年度(每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而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要待3月份以後舉行的各級人代會審批(全國人代會一般在3月份召開,近幾年來地方人代會召開時間有前移至1-2月份召開的趨勢),致使預算年度的起始日先於人代會審批日,造成部門預算獲得批准並開始執行的時間遠遠滯後於預算的編制,這意味著一年中有1/4的時間實際上沒有預算,或者說執行的是未經法定程序審批的部門預算,不僅沖擊了預算的正常進行,而且使部門預算的嚴肅性大打折扣。
3、部門預算的透明度不高,公眾參與度較低。目前,公眾對預算的了解,恐怕只有報紙登載的財政預算報告,其他所有的政府的或部門預算數據、決策過程對普通公眾而言,幾乎都屬於機密范疇。這與西方一些國家可以通過互聯網免費下載、在書店裡購買到政府預算一攬子文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預算反映著政府的職能與政策的方向,預算收支的多與少、預算來源的變化、預算資源投入的范圍,都對公眾和企業產生實質的影響。提高部門預算的透明度和參與程度,讓公民、企業對自己將要承擔的納稅義務與將要獲得的公共服務,發表看法,提出建議,不僅有利於預算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而且也便於預算通過後的有效執行和政策的順利推進。
4、沒有建立對部門預算編制質量和項目績效的考核機制。盡管部門預算改革在全國各級廣泛推開,但部門預算的編制質量如何,部門決算同年初部門預算的差異程度有多大,鮮有人對此進行詳細考究。從這個角度看,部門預算改革還不夠深入和徹底,形式上的改革恐怕要多於內容上的改革。同時,部門預算特別是項目支出預算尚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績效考評、追蹤問效機制,在具體編制過程中,由於項目缺乏可比性,可行性論證也不夠充分,難以做到分輕重緩急排列次序。對於財政預算安排項目的實施過程及其完成結果進行績效考核盡管也是大勢所趨,但各級財政部門對此普遍缺乏經驗,而事實上也存在較大難度。
(三)科學的定額標准體系尚未建立。
1、現行的定額標准仍然具有「基數法」的痕跡。部門預算的重要基礎是科學、合理的定額體系。現行的定額不根據單位的工作任務和財力的可能計算出來的,而是在承認部門和單位以前年度支出事實的基礎上,根據歷年的決算數據倒推出來的。這樣的定額,將傳統功能預算下的部門間苦樂不均的狀況給予延續,承認了以前不公平的部門間支出水平,無法真實反映部門單位的職能大小和權責輕重。
2、確立科學的定額標准體系往往容易遭遇兩難悖論。在實踐過程中,科學定額體系的建立非常容易陷入一個兩難悖論。一方面為了使定額標准更加接近單位的實際情況,與定額直接相關的部門單位分類分檔應該越細越好,從理論上講,應該一個部門單位一個定額方能最大限度地貼近單位的實際需要。但分類分檔越細也就失去了確立定額標準的目的,定額標准涵蓋的范圍過窄,預算分配的公平性也很難得到體現。另一方面,如果過分強調預算定額的統一,抑制個性突出共性,類檔線條粗獷,對部門職能的特殊性考慮不夠,又難免造成削足適履,不利於部門工作開展和積極性的發揮。
3、從部門預算的實踐看,關於預算定額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定額的調整問題,即如何調整和調整頻率。是根據財力狀況按「基數加增長」的方式調整,還是個別部門、個別項目微調,是定額相對穩定還是每年調整,這些問題不解決,都會對部門預算編制產生不利影響。
(四)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預算會計與部門預算改革不相適應。目前人們對預算會計改革與國庫集中支付等的直接聯系已經基本形成共識,但對預算會計改革對部門預算的影響卻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
1、現行預算會計制度無法為部門預算編制提供准確的會計信息。在「基數法」預算編制方式下,對預算決策時不需要過多的部門會計信息,只是按照上年基數根據財力可能並酌情考慮部門的特殊情況確定一個適當的增長比例即可,傳統的會計核算基礎存在的弊端也沒有顯現出來。但在零基預算方式下,要根據各部門的職責、佔用的經濟資源、人員配備等客觀因素,一切從「零」開始來確定部門的資金使用額度。由於我國的預算會計主要側重於財政資金的收支核算,對各單位佔用的大量長期資產關注不夠,固定資產的建造和使用在管理上脫節,固定資產辦理竣工驗收交接手續後方可在行政事業單位賬簿中登記和反映。同時,固定資產入賬後,按照現行制度的規定不計提折舊,從而無法真實反映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虛增了資產價值。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算中存在的賬目不實、價值虛增等問題,不能真實、完整反映各部門佔用的經濟資源及使用情況,無法為編制部門預算提供清楚的「家底」。
2、隨著新公共管理浪潮在西方的興起,有些國家以提高決策質量和公共部門的效率為改革的主要目標,提出以「績效管理」為框架,細化部門預算,預算編制由過去的「投入法」改為「產出法」,強調部門所提供服務的效果和效率。可以說,對部門進行績效管理最終還是要歸於對部門預算的績效評估、衡量和追蹤上。公共管理改革,對預算會計核算提出了更高的目標,不僅要能夠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擁有的經濟資源和承擔的債務,還應能夠核算和反映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情況,提供公共部門的績效考核指標。而這些目標在傳統的收付實現制會計基礎下都難以實現,迫切要求採用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基礎。

二、完善部門預算改革的措施和建議
(一)規范預算編製程序。一是適當提前預算編制時間。在傳統的預算編制體制下,一般從11月份才開始編制下年度預算,預算編制時間非常短,編制效果也自然就難以保證。但預算編制時間也並不是越早越好。考慮到經濟的發展、國家政策的變化,預算周期過長,預算編制時間過早,勢必要影響到預算的准確性。二是簡化編報程序。目前從中央到地方普遍實行「二上二下」的編制方法,各地可以結合當地實際,適當簡化編報程序,比如可以變通實行「兩上一下」或「一上一下」的程序。
(二)注意把握財政部門與其他部門的關系。一是財政部門在全面掌握部門資源和需求的基礎上,不斷增加預算編制的主動性。二是預算編制要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部門預算對財政資金在部門間進行分配,如果分配有失公允,勢必會造成部門的不滿和抵觸情緒。因此必須要提高項目安排的透明度,確保資金在部門間的公平分配,以取得部門單位對財政的信任、支持和配合。三是切實處理好財政與部門間的集權和分權關系。實行部門預算後,財政對部門資金使用的壟斷性監督管理大大加強,但是客觀上也容易造成財政對資金分配的管理過寬過細,不利於發揮部門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將部分專項資金的分配權向部門適度轉移,包干使用,超支不補,就有可能變一家理財為多家理財,取得意想不到提高財政資金效益的結果。四是理順財政與其他有預算分配權的部門的關系。對於計劃、科技等有預算分配權的部門,簡單地將分配權收回並不是個好辦法。實事求是地說,這些部門在各自的領域要比財政部門更有發言權,而且項目的選擇權過分集中於財政一個部門,客觀地說也是不甚妥當,分而治之,相互制衡總是要比獨斷專行要好一些。因此,可以將計劃、科技等部門轉變為預算審核委員會成員單位,配合財政部門共同做好預算管理和資金分配工作。
(三)改革人代會財政報告形式。目前的人代會財政報告內容比較虛泛,且只是匯報功能預算,這與其說是一份預算報告不如說是一份預算編制說明或總結,很多代表看不懂,更看不出問題。應參照西方發達國家的習慣作法對此做根本性改革。美國聯邦政府向國會遞交的預算報告就包含了每一個部門的預算安排情況,介紹了部門的基礎信息,主要的職能、任務以及預算年度各個項目的預算安排。我國可以先將單純的功能預算形式改為同時匯報部門預算和功能預算,而以部門預算為主的形式。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擴展報告內容,將部門預算作為財政報告的附件一並印發並審議。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財政資金落實到部門,落實到人頭,落實到具體項目,才能確保人大對財政預算的實質性審議。同時,預算報告要對公眾公開,或者與人代會同步放到互聯網上,或者免費發放,或者公開發行出售,總之要讓公眾通過不同的渠道,及時了解政府的預算政策和資金去向。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公眾對預算程序的參與制度,使普通百姓也可以參與到預算程序中來,為預算決策起到糾偏作用,使人大審批的預算更具科學性,更符合民意,從而更加有利於預算的執行。
(四)建立健全人大預算審查制度。首先要設立專司預算審查的專門委員會。目前中央及部分地方人大已經在財經委員會下設立了預算委員會,這對於加強預算審查、強化預算約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考慮到預算審查的專業性和復雜性,應將具有相關素質的專業人員吸收進入預算委員會。在此基礎上,人大對預算審查批准實行三讀制。預算專業委員會首先進行一讀,就部門預算案的各個方面進行咨詢、聽證。與此同時,預算委員會還要廣泛聽取按政府對口部門設立的其他專業委員會對相關部門預算安排的意見,最終形成一讀初審意見。人大常委會對部門預算和預算委員會的一讀初審意見進行二讀,通過後遞交到全體代表大會進入三讀程序。限於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組織狀況,一讀時應以項目審為主,三讀時應以政策審為主,即一讀時應對部門預算的具體項目進行詳細審查,而三讀時應主要就預算的總體安排和政策傾向進行審議表決。對於部門預算編制與執行間的法律空檔,可以考慮在二讀階段,由人大常委會通過一個臨時預算,從預算年度開始到召開全體代表大會之前,按照臨時預算執行。
(五)完善定員定額標准。制定定員定額標准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財力可能與行政事業發展相結合。在當前財力可能與財力需求存在較大矛盾的情況下,定員定額的制定既要保證行政事業單位履行職能、維持機構正常運轉的資金需求,也要充分考慮國家財力的可能,把定員定額建立在較為可靠的財力基礎上。二是公平公正原則。這一原則首先要求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劃分部門單位的類檔,既考慮到各部門單位的個性,適當拉開類檔差距,也要考慮其共性,避免引起各部門單位的攀比和抵觸情緒。在核定定額標准時,應主要採用標准計演算法,而不能一味地採用部門和單位的歷史決算數據。三是定員定額項目數量適度。中央及部分地區將工資性支出也列入定額項目,隨著預算管理改革的深入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應逐步取消對工資性支出的定額管理,據實核定安排。其他定額項目,在測算時應越細越好,在安排下達時,應粗細適度,宜粗不宜細,把支出的自主權留給部門和單位。
(七)實行修正的收付實現制會計基礎。由於我國的預算會計環境已發生較大變化,對現行預算會計進行改革,已成為當務之急。凡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賬簿記錄已不能滿足部門預算改革需要,無法真實反映經濟業務事項的,應部分引入權責發生制。為了適應編制部門預算的需要,應將固定資產購建業務納入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中,並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採取折舊政策,真實反映各單位的資產存量及使用情況。
(八)完善各項配套措施。財政支出管理體制改革包括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改革預算編制方法、建立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購制度。實行部門預算解決的是預算的統一性、完整性和嚴肅性問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解決的是資金調度的靈活性和效益性問題,政府采購解決的是資金使用的公開性和透明性問題,這三個部分相輔相成,只有配套聯動,共同推進,才能取得預期的改革效果。

㈩ 我國啟動政府會計改革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閱讀全文

與我國預算會計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