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呼和浩特歷史文化

呼和浩特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4 22:39:04

① 呼和浩特的歷史

呼和浩特, 蒙古語為"青色的城市" 現新命名為"中國乳都",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土城為內外兩重,外城周邊3公里,是座長方形土築小城,為當時的民居及兵營所在地;內城為官署駐地。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它的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爾縣境。隋唐時期,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於雲中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契丹人建立了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慶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此城築成後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為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與明王朝和睦相處,以致蒙漢兩族不用兵革達30年之久。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這位草原女傑,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軍焚毀。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為徹底打敗新疆境內之蒙古准噶爾部隊,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對准噶爾部戰爭勝利後,距舊城2.5公里處又增建一駐防城即新城,並命名為「綏遠城」。清朝末年,將舊城(歸化城)和新城(綏遠城)合並,稱「歸綏」。1928年,綏遠建省,將歸綏縣城區設為歸綏市,作為省會。日寇佔領期間,曾改稱為「厚和特別市」。1954年,撤消綏遠省建制,組建內蒙古自治區,並將「歸綏」更名為「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呼和浩特,蒙古語為青色城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蒙古文《俺答汗傳》中。是書載有:"大名揚天下的聖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歷,即明隆重慶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
"哈刺兀那",蒙古語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稱作"哈朗兀"、"喀朗烏"、"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為呼市西北烏素圖谷匯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綏遠通志稿》中之"札達海河"。《俺答汗傳》中的呼和浩特之稱,是迄今所見最早的記載。該書約成於1608至1612年間。
1611年瞿九思編撰的《萬曆武功錄》中的《俺答列傳》記載著:明朝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歸化"。其含義為:"歸化遠人"或"遠人歸化",明顯地帶有歧視、貶低少數民族的用意。後來明、清的許多著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稱為"歸化"了。關於城市的確切位置,清顧祖禹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水泉營堡正北三百里,即歸化城。水泉營堡即今山西偏關縣水泉營村。這一記載與《俺答汗傳》所記相符。
1687年張鵬翱出使俄羅斯,他在《奉使俄羅斯日記》中寫道:"抵歸化城,蒙古名庫庫河屯。"這是把呼和浩特與歸化並稱的第一部著作。1719年范昭逵隨兵部尚書范時崇西行,在所著《從西紀略》中記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計八日,共起居於庫庫河屯即歸化城也。"
從上述各種著作中的記載,完全證實了:歸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舊城。

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歷史的塞外名城,原分為新、舊兩城。舊城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相傳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領俺答汗及其夫人三娘子所建,初時謂之庫庫和屯,明廷命名為「歸化」。新城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命名為歸綏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建綏遠省,設歸綏市。1954年,撤銷綏遠省建制,歸綏市改名為呼和浩特市,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系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稱。因其歷史上召廟較多,又稱「召城」。
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境。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其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60千米的林格爾縣境。
隋唐時期,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慶六年(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三娘子,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毀。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包圍了原城東、南、西三面。後又在距舊城東北2.5千米處另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命名為「綏遠城」。新城(綏遠城)城內主要是軍營;舊城(歸化城)內則聚居著居民。清朝末年,將歸化和綏遠合並,稱歸綏。1928年,綏遠建省,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寇投降後,復稱歸綏市。
1950年1月20日,成立歸綏市人民政府。1954年,撤銷綏遠省建制,組建內蒙古自治區。同時,將歸綏市改名為呼和浩特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
1960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駐察素齊)劃歸呼和浩特市領導。1963年將土默特旗劃歸烏蘭察布盟。1970年烏蘭察布盟所屬土默特左旗(駐察素齊)、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批准將烏蘭察布盟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96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烏蘭察布盟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2000年5月14日,國務院(國函[2000]42號)批准:(1)調整呼和浩特市市轄區行政區劃,郊區更名為賽罕區。(2)調整後各市轄區的行政區域如下: ①新城區:轄錫林郭勒北路、新城東街、新城西街、海拉爾東路4個街道辦事處,中山東路街道辦事處位於健康街以北、呼倫貝爾南路以西的部分,東風路街道辦事處和迎新路街道辦事處位於東風路以北的部分,以及從原郊區劃入的毫沁營、保合少、小井3個鄉,巴彥鎮的塔利、生蓋營、討思浩、榆樹溝、姚家灣、古路板、甲蘭板、野馬圖8個村委會,巧報鄉的府興營、麻花板、新城、三合村4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新城西街。 ②回民區:轄通道街、中山西路、環河街、新華西路、光明路、海拉爾西路6個街道辦事處,以及從原郊區劃入的彼彼板鄉,西菜園鄉的金龍居委會和青山、廠漢板、倘不浪、西龍王廟、四合興、什拉門更、小府、塔布板、孔家營9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通道南街。 ③玉泉區:轄小召、大南街、興隆巷、長和廊、石羊橋東路5個街道辦事處,以及從原郊區劃入的桃花、小黑河2個鄉,西菜園鄉的西霞園、巴彥烏素、蘆花園、落雁、辛興5個居委會和范家營、西瓦窯、五里營、南八里庄、西菜園、南茶坊、鹼灘、大圍困、南營子、西水磨、辛辛板、小黑河、溝子板13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公園西路。 ④賽罕區:轄原郊區的太平庄、西把柵、章蓋營3個鄉和榆林、金河、黃合少3個鎮,巧報鄉的東瓦窯、後巧報、雙樹、小台什、帥家營、大台什、橋靠、前巧報8個村委會,巴彥鎮的商業街居委會和黑土凹、後羅家營、喬家營、郭家營、壩堰、膝家營、羅家營7個村委會,以及從新城區劃入的人民路、大學西路2個街道辦事處,中山東路街道辦事處位於健康街、烏蘭察布西路以南的部分,東風路街道辦事處和迎新路街道辦事處位於東風路以南的部分。區人民政府駐巧報鄉。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呼和浩特市總人口2392895人。其中:新城區 409629人、回民區 284676人、玉泉區 266888人、賽罕區 445762人、土默特左旗 340606人、托克托縣 185582人、和林格爾縣 176474人、清水河縣 125748人、武川縣 157530人。
?年,全市轄9個旗縣區,20個街道、96個鄉鎮,412個居委會和1095個村委會。?年,呼和浩特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1個旗,25個街道、18個鎮、59個鄉。

② 呼和浩特市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胡服騎射的發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鮮卑拓跋的龍興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交匯、碰撞、融合的前沿。
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境。
西漢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的塔利村(舊稱「塔布陀羅亥」,蒙古語譯音)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興起(其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爾縣上土城村北,盛樂經濟園區西)。唐代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
708年(唐中宗景龍二年),唐王朝在河套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公元12世紀初,女真滅遼建金,呼和浩特仍稱豐州,是當時的軍事重鎮,也是人口密集,商業繁榮的州邑之一。元朝建立後,豐州的經濟文化發展迅速。元人劉秉忠詩曰:"晴空高顯寺中塔,曉日平明城上樓。車馬喧闐塵不到,吟鞭斜裊過豐州",寫的就是當時的熱鬧景象。
1368年(洪武元年),元亡明興,元朝的殘余勢力退往嶺北地區,明朝在漠南地區先後設置了衛所40多處分別為九大塞王轄區。土木堡之變英宗復辟後河套無人駐守,韃靼在天順年間(1457—1464)開始有規模地進入河套,1572年(明隆慶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1581年(明萬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蒙古語為庫庫和屯。明王朝賜名為「歸化」。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三娘子,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毀。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包圍了原城東、南、西三面。後又在距舊城東北2.5千米處另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命名為「綏遠城」。新城(綏遠城)城內主要是軍營;舊城(歸化城)內則聚居著居民。清朝末年,將歸化和綏遠合並,稱歸綏。

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有沒有文化老街

呼和浩特市是內蒙古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老街當然不會缺席,位於玉泉區大召寺廣場西側的塞上老街其實就是明清時期的一條文化老街,它的門牌樓上的另一側寫著「明清遺韻」,街道兩側的建築古色古香,有非常多的遊客非常喜歡這里,運氣好的還能在這里掏到一些古董,當然游牧文明的皮畫、骨雕、燙畫等更是不可錯過。

經常旅遊的小夥伴都知道,有些景點是受季節限制的,比如胡楊林、五角楓、大草原這樣純自然風光的景點,錯開一兩天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而有些歷史、人文、建築類等景觀則不然,什麼時候來差別都不是很大,塞外名城呼和浩特的塞上老街就是這樣一個好玩的地方,這條全長380米的老街,兩側建築採用明清建築風格,被譽為歸化城(老呼和浩特)的縮影,康熙皇帝當年與葛爾丹征戰時路過此地,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御馬刨泉」故事發生在這里。


【小貼士】

由於呼市交通狀況一般,來這里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騎自行車,有很多共享單車,非常的便利,按照指定位置停車,否則會被扣費的;溫度稍低,穿沖鋒衣或者毛大衣即可;氣候乾燥,注意多喝水;無需門票,輕易不要購買貴重紀念品。

④ 呼和浩特的城市文化內涵:包括地理、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等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地理概述呼和浩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經110°46′--112°10′,北緯°51′--41°8『,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側,西與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接壤,東鄰烏蘭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山脈分布境內主要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即:北部大青山和東南部蠻漢山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勢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傾斜。海拔最高點在大青山金鑾殿頂部,高度為2280米,最低點在托克托縣中灘鄉,高度為986米,市區海拔高度為1040米。大青山為陰山山脈中段,生成很多縱向的山脈山峰。境內,由西向東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龍山,虎頭山等,東南部是蠻漢山。戰國時期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 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境。西漢時期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興起,其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爾縣上土城村北,盛樂經濟園區西。隋唐遼時期當時,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708年(唐中宗景龍二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6]明朝時期1572年(明隆慶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1581年(明萬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蒙古語為庫庫和屯。明王朝賜名為「歸化」。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三娘子,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清朝時期清初,三娘子城焚毀。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包圍了原城東、南、西三面。後又在距舊城東北2.5千米處另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命名為「綏遠城」。新城(綏遠城)城內主要是軍營;舊城(歸化城)內則聚居著居民。清朝末年,將歸化和綏遠合並,稱歸綏。民國時期1928年,綏遠建省,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寇投降後,復稱歸綏市。1949年9月19日,時任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的國民黨將領董其武,接受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率部起義,綏遠省及省會歸綏獲得和平解放。 全市常住人口為2866615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43789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28717人,增長17.59%。年平均增長率為1.63%。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597945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46763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944335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56709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民族組成根據《呼和浩特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498647人,佔87.16%;蒙古族人口為285969人,佔9.98%;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81999人,佔2.8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340953人,增長15.80%;蒙古族人口增加78364人,增長37.7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增加9400人,增長12.95%。

⑤ 呼和浩特市好嗎

呼和浩特市很好。

1、多民族地區: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回、滿、達斡爾、鄂溫克等41個民族聚居的城市。

2、地理位置:呼和浩特地處中國華北地區、北部邊疆、歐亞大陸內部,是呼包銀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是聯接黃河經濟帶、亞歐大陸橋、環渤海經濟區域的重要橋梁,也是中國向蒙古國、俄羅斯開放的重要沿邊開放中心城市。

3、經濟情況:2019年,全市生產總值2791.5億元,按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修訂數據後的同口徑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4.2億元,增長1.2%;第二產業增加值823.8億元,增長2.2%;第三產業增加值1853.4億元,增長7.3%。

三次產業比例為4.1∶29.5∶66.4。第一、二、三產業對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1%、12.4%和86.5%。人均生產總值89138元,比上年增長5.1%。


4、文化古都:

呼和浩特建城歷史可追溯至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1572年(明朝隆慶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與明朝「通貢互市」建立友好關系,並在這里修建城池,命名為「歸化」,蒙古族人民稱為「庫庫和屯」(即「呼和浩特」),成為現代呼和浩特市的雛形。 1954年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5、旅遊景點:市內有距今70萬年的古人類石器製造場遺址「大窯文化」,有始築於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代的中國最古老的「趙長城」,有公元1世紀作為「胡漢和親」歷史見證的昭君墓,有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字刻寫的天文圖金剛舍利寶塔,有被譽為「佛教建築典範」的席力圖召。

⑥ 有關烏蘭浩特的歷史文化

烏蘭浩特的歷史文化:
民俗: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大會召開前,男女老少乘車騎馬,穿著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都來參加比賽和參觀。大會第一項一般是摔跤比賽,摔跤手腳登高筒馬靴,下身穿寬大的綢緞摔跤褲,上身穿「昭得格」(一種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頸上圍有五彩繽紛的飾物「江戈」,仿古代騎士跨著大步,繞場一周。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艷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先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贊譽的健兒。射箭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技藝高超者可百發百中,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那達慕」大會又是農牧物資交易會。除了工業和農副產品外,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製品、乳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馬頭琴,是中國蒙古族民間拉弦樂器。蒙古語稱「綽爾」。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音量較弱。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弦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

語言:
烏蘭浩特的蒙古語屬於內蒙古方言的東部土話-科爾沁土語,屬於黏著語。摻雜漢語借詞,與標準的察哈爾蒙語有語音差異。
當地漢語屬於東北官話嫩克片,與周邊基本沒有語音差異。

⑦ 呼和浩特市有歷史文化的村落有哪幾個

被譽為「召城之最」的大召、「佛教建築典範」的席力圖召、「杏塢番專紅」的烏素圖召、「古木參天屬」的喇嘛洞召等眾多召廟共同組成獨具魅力的召廟文化。加上市東南和林格爾東漢壁畫墓群,具有大漠風情的黃河旅遊區、號稱「塞外西湖」的哈素海度假村和位於大青山叢林翠柏中的烏素圖國家森林旅遊娛樂區,周邊有希拉穆仁、格根塔拉、輝騰錫勒草原旅遊勝地。使呼和浩特成為遊人嚮往的歷史文化名城。[

⑧ 你曉得呼和浩特的哪些歷史文化呢

昭君文化,那個時候時王昭君出使西塞的時候就是往呼和浩特那邊走,現如今昭君文化已經成為了呼和浩特的一個特有文化。

⑨ 1983年呼和浩特是怎樣的景象

1983年的呼和浩特:呼和浩特,通稱呼市,舊稱歸綏,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北方沿邊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地處中國北部邊疆,歐亞大陸內部。

呼和浩特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中國經濟實力百強城市,被譽為“中國乳都”。同時也是呼包銀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中心城區本是由歸化城與綏遠城兩座城市在清末民國合並而成,故舊稱歸綏。1954年4月25日起,歸綏市改名為呼和浩特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城”,其中“呼和”為青色的意思,“浩特” 為城市、城郭的意思。

1983年華和豪特。在早市的一角,機動車非常稀少,很多貨物都是用“牲畜”車運輸的。

1983年,華和浩特,著名的昭君墓。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市以南9公里處的大黑河南岸。它高33米,佔地1.3萬平方米。它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

⑩ 美麗的呼和浩特 最早是什麼時候命名呼和浩特的

呼和浩特是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土城為內外兩重,外城周邊3公里,是座長方形土築小城,為當時的民居及兵營所在地;內城為官署駐地。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它的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爾縣境。隋唐時期,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於雲中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契丹人建立了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慶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此城築成後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為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與明王朝和睦相處,以致蒙漢兩族不用兵革達30年之久。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這位草原女傑,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軍焚毀。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為徹底打敗新疆境內之蒙古准噶爾部隊,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對准噶爾部戰爭勝利後,距舊城2.5公里處又增建一駐防城即新城,並命名為「綏遠城」。清朝末年,將舊城(歸化城)和新城(綏遠城)合並,稱「歸綏」。1928年,綏遠建省,將歸綏縣城區設為歸綏市,作為省會。日寇佔領期間,曾改稱為「厚和特別市」。1954年,撤消綏遠省建制,組建內蒙古自治區,並將「歸綏」更名為「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呼和浩特市( 蒙語為"青色的城市"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處東經110°46′--112°10′,北緯40°51′--41°8′。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和平解放。12月9日,綏遠省軍政委員會歸綏市工作團進入歸綏。從1954年4月25日起,將"歸綏市"改稱為"呼和浩特市"。1960年前,呼和浩特市轄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和塞罕區。1960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土默特旗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71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95年11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烏蘭察布盟的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96年5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烏蘭察布盟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呼和浩特市現行政區劃共轄9個旗縣區,20個街道辦事處,96個鄉鎮,412個居委會和1 095個村委會,土地面積17 224千方公里。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中心,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山腳下,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總人口197.7萬人,居住著蒙古(約佔11%)、漢、回、滿、鄂倫春、鄂溫克等10多個民族,現已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蒙語「呼和浩特」,意為「青色的城」。內蒙古人則通常省稱為「呼市」。 呼和浩特屬半干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冬季漫長而寒冷,其中1月最冷,最低氣溫零下25℃至45℃。晝夜溫差極大,夜裡比白天溫度要低20℃,所以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帶長袖衣服。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呼和浩特屬半干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冬季漫長而寒冷,其中1月最冷,最低氣溫零下25℃至45℃。晝夜溫差極大,夜裡比白天溫度要低20℃,所以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帶長袖衣服。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 呼和浩特是一座擁有400年歷史的塞外名城。主要景點有明代大召(伊克召)、席力圖召(小召),清代五塔寺,清真大寺,博物館,昭君墓等,呼市北邊有大青山風景,可觀賞烏海風光、桌子山雄姿、鄂爾多斯草原、這里地質奇特、植物珍奇,是旅遊觀光不可多得的地方。這里居住的人們熱情好客,您不僅可觀賞到美麗的草原風光,還可品嘗到真正的內蒙古風味。 呼和浩特市內有許多喇嘛廟,明清兩代時,已是遠近聞名的「召城」(召在蒙古語里是「寺廟」的意思)。錫林郭勒路與中山路交會一帶為呼市最繁華地帶,錫林郭勒路以東的新城高樓林立,以西的舊城景點較多,極富觀光價值。

閱讀全文

與呼和浩特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