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歷史上絲織業發展的特點和作用
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現絲織業。
西周:專出現平紋織物、屬斜紋提花織物。
漢代:絲綢遠銷歐洲,有「絲國」之稱。
戰國時期:絲織品種多、產量大。
唐代:緙絲技術。
宋末元初: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
明清時期: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民營絲織業興盛;使用花樓機;產品種類繁多 ~
棉紡織業在南宋時期擴展到江南廣大地區,出現了出現了紡車,彈弓,織布等工具。棉紡織業的興起,標志著棉布逐漸代替了麻布,成為了主要弓、織機等工具。棉紡織業的興起,標志著棉布逐漸代替了麻布,成為了主要的衣服原料。元朝民間棉紡織能手黃道婆,從海南黎族人民的先進棉紡技術帶回家鄉松江。很快,松江成為了全國的棉紡織中心。江南一批小鎮也因為棉紡織業迅速發展起來~
② 推土機的發展歷史
推土機是由美國人Benjamin Holt在1904 年研製成功的,它是在履帶式拖拉機前面安裝人力提升的推土裝置而形成,當時的動力是蒸汽機,之後又先後研製成功由天然氣動力驅動和汽油機驅動的履帶式推土機,推土鏟刀也由人力提升發展為鋼絲繩提升。1931年成功下線第一批採用柴油發動機的60 推土機。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推土機動力已經全部採用柴油機,推土鏟刀和鬆土器全部由液壓缸提升。推土機除履帶式推土機外,還有輪胎式推土機,它的出現要比履帶式推土機晚十年左右。由於履帶式推土機具有較好的附著性能,能發揮更大的牽引力,因此在國內外,其產品的品種和數量遠遠超過輪胎式推土機。在國際上,推土機全部採用靜液壓驅動,該技術歷經十幾年的研究與發展,1972年推出樣機,1974 年開始批量生產靜液壓驅動履帶推土機。
我國生產推土機,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開始的。最初是在農用拖拉機上加裝推土裝置。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大型礦山、水利、電站和交通等部門對中大型履帶式推土機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國中大型履帶式推土機製造業雖有較大發展,但已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為此,自1979 年以來,我國先後從日本和美國引進了履帶式推土機生產技術、工藝規范、技術標准及材料體系,經過消化吸收和關鍵技術的攻關,形成了以,20世紀80-90 年代小松技術產品為主導的格局。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國內推土機行業的生產企業一直穩定在4家左右,原因是推土機產品的加工要求高、難度大,批量生產需要較大的投入,因此一般企業不敢輕易涉足。但是隨著市場的發展,從「八五」開始,國內一些大中型企業根據自身實力,開始兼營推土機
③ 農具的起源及發展史
農具的起源
農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使用簡單農具的時代。在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紀就已使用銅犁頭進行牛耕。到公元前 8~前 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擁有耕地、播種、收獲、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鐵、木製農具。公元前90年前後,趙過發明的三行耬,即三行條播機,其基本結構至今仍被應用。到 9世紀已形成結構相當完備的畜力鏵式犁。在《齊民要術》(約540)、《耒耜經》(約880)、王禎《農書》(約1310)、《天工開物》(1637)等古籍中,對各個時期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各種機械和工具都有詳細的記載。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使用鐵犁鏵。19世紀至20世紀初,是發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農業機械的年代。1831年,美國的C.H.麥考密克創製成功馬拉收割機。1936年出現了第一台馬拉的穀物聯合收獲機。1850~1855年間,先後製造並推廣使用了穀物播種機、割草機和玉米播種機等。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拖拉機開始逐步代替牲畜,作為牽引動力廣泛用於各項田間作業,並用以驅動各種固定作業的農業機械。30年代後期,英國的H.G.弗格森創製成功拖拉機的農具懸掛系統,使拖拉機和農具二者形成一個整體,大大提高了拖拉機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壓系統操縱的農具懸掛系統也使農具的操縱和控制更為輕便、靈活。與拖拉機配套的農機具由牽引式逐步轉向懸掛式和半懸掛式,使農機具的重量減輕、結構簡化。40年代起,歐美各國的穀物聯合收獲機逐步由牽引式轉向自走式。60年代,水果、蔬菜等收獲機械得到發展。自70年代開始,電子技術逐步應用於農業機械作業過程的監測和控制,逐步向作業過程的自動化方向發展。
發展:
農具的產生和發展是與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同步進行並相互促進的。在原始農業時期,農業生產粗放,農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為主;種類可分為農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類。農耕類大體有鏟、耒、鋤等;收割類包括刀、鐮等;加工類最普遍的是石磨盤和石磨棒。此外,還有用鹿角製成的農具。陶器的發明和應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貯物和燒煮食物。此後,各個時期農具的發展大致如下。
夏、商、西周時期 這一時期的農具有所改進,但所用材料還是以木、石、骨等為主。當時已有青銅生產,但多用於武器、食器和禮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銅製作的僅有一些中耕農具□(字型檔無此漢字,下同.編者注)、□和收割農具□等。此外還有一種用於碎土和砸實田埂的□,只是裝有長木柄的木質榔頭。在農業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於從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這個時期農具的種類雖增加不多,效率也還不高,但為後來鐵制農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 冶鐵業的興起,使中國農具史上出現了一大變革時期:鐵制農具代替了木、石材料農具,從而使農業生產力開始了質的飛躍。戰國時期的農具絕大多數都是木心鐵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個鐵制的鋒刃,這就比過去的木、石質農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考古出土的實物看,當時使用呈V字形的鐵犁頭,有利於減少耕地時的阻力;鐵□(或作鍤)可增加翻土深度;鐵耨則可有效地用於除草、鬆土、復土和培土。此外,這一時期推廣的連□,是一種有效的脫粒農具,為後世所長期沿用。
秦、漢至隋、唐、五代 秦統一中國以後,特別是兩漢以來,由於冶鐵業的大發展,不但鐵制農具更加普及,成為「民之大用」,而且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農具的種類增加,質量也大為提高。西漢中期以後,木心鐵刃農具已被全鐵農具所代替。隨著牛耕的推廣,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造了犁壁,從而更加有利於深耕和碎土。東漢時開溝用的巨型鏵,重達15千克、長達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經》中記載的曲轅犁,構造更加復雜和完備,由犁底、犁□等11個部件組成,已能根據需要進行深耕和淺耕,以及調節耕地的寬窄,操縱便利。從漢代起,如翻耕用的□,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鋤和鏟,收獲用的□鐮(刈□)、鉤鐮等農具都已出現,並逐步得到改進。
至魏、晉、南北朝 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時出現。另一種農具耖也在這時所創。由石磙和木框架兩部分構成的碌碡(碌碡、陸軸),則是一種碎土壓實器,到隋、唐、五代時,它又發展成為磙上帶刺的□□。在這一時期播種耬車的出現,是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功效一個重大進步。耬車下端有3個耬腳,即3個開溝器,中間裝有盛貯種子的漏斗,播種時用牛拉車,邊開溝邊播種,速度既快,質量也好。灌溉器具的創造和改進也有重大意義。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桿作用,使用時不但費力,又不便於深井汲水和大面積灌溉。漢代創造的轆轤或稱滑車,使汲水效率大為提高。翻車(即龍骨水車)於西漢末年先是在宮苑池沼灌水使用,而後逐漸普及民間,又經過東漢末年及三國魏時的繼續革新,堪稱灌溉工具上的一個重大創造。它利用齒輪帶動鏈上的許多刮水板將水刮入車槽,以人力或畜力驅動,用於提水灌溉和排澇時,效率遠勝於過去的灌溉器具。東漢末年,還出現了渴烏即最早的虹吸管。
唐、宋、五代時 發明的立井水車主要用於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齒輪原理。至於高轉筒車,則是用許多竹筒連接、藉助水力轉動輪軸汲水入筒提至高處的裝置,主要應用於長江流域。此外,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如風車的利用,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腳踏碓到水力碓的進步,特別是多個齒輪連帶轉動的連磨的利用等,都較過去大大提高了效率。宋、元時期 這一時期,中國農具的發展無論在動力的利用、機具的改進、種類的增加、使用的范圍等方面,都超過了前代。北魏《齊民要術》記載的農具只有30多種;而元代《王禎農書》的「農器圖譜」所載農具達 105種之多,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農具,且附以精緻插圖。這時還出現了繩套和掛鉤。繩套是把「一條杠」分解為兩條繩索,可使牛耕的牽引力加大;掛鉤是將動力機和工作機分開。這樣,利用繩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縮短,回轉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於水田、平地,且可用於丘陵山區。這時期還出現了犁床或犁轅上附有□(犁)刀的改進犁,□刀可以清除蘆葦雜草,便於墾耕。在水田生產中,則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農具耘盪的應用。砘是一種土壤鎮壓器,它與耬車結合可以在播種後壓實土壤。宋代秧馬的發明,則可減輕稻田生產中拔秧的勞動強度。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高效率的聯合作業農具如播種和施肥相結合的下糞耬種,由麥籠、麥釤、麥綽3部分組合的收割作業農具,一日可中耕20畝的耬鋤,以及一機多用的水輪三事等。農業動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還較多地使用風力、水力來進行灌溉、排水和農產品加工。在金代出現的 S型掛鉤,中原地區已普遍應用。它是改進了農具的動力和工作機的連接裝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進了農業各工序上的農具如犁、耬、耙、砘、耘鋤等以及畜力、水力、風力等動力機構與工作機的聯系,提高了效率。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的農具較之元代無多大變化,發展比較緩慢,但某些農具仍有改進。如明末曾出現繩索牽引的代耕架,是將用於轆轤的絞關用於犁的牽引,可「坐而用力,往來自如」地進行墾耕。這期間中國北方出現了露鋤,南方則出現了塍鏟、蟲梳和除蟲滑車等,反映了傳統的農業精耕細作程度愈來愈高。同時,由於鋼鐵冶鑄技術的發展,在農具部件的創造改進方面也有較大進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為發展新式畜力農具,如步犁、耘鋤、播種機、收割機和水車等。5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建立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製造工業。洛陽第一拖拉機廠於1959年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首先在水稻秧苗的分秧原理方面取得突破,人力和機動水稻插秧機在60年代中期相繼定型投產。1965年開始生產自走式全喂入穀物聯合收獲機,並從1958年起研製半喂入型水稻聯合收獲機,到70年代中期有十幾種產品定型,少數機型進行小批生產。1972年創製成功的船式拖拉機(機耕船),為中國南方水田特別是常年積水的漚田地區提供了多種用途的牽引動力。到1984年底,全國(除台灣省外)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85.4萬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達到 329.8萬台,農業用汽車達到35萬輛,農用排灌動力機械達到615萬台,農用水泵達到515.7萬台,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123.5萬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291.8萬部,穀物聯合收獲機達到35861台,飼料粉碎機達到113.9萬台,磨面機、碾米機、軋花機和榨油機共 388.1萬台,農用動力總功率達1.95×108 千瓦。1984年,機耕面積達5.24億畝,佔耕地面積的39%。機電灌溉面積達3.76億畝,占灌溉面積的56.4%。
④ 第一拖拉機製造廠的建廠歷史
第一拖拉機廠,座落在河南省洛陽市建設路的工業區。一拖是中國機械工業、農機工業的長子,第一個五年計劃蘇聯援建的「一五六」重點項目之一。
當初一拖落地洛陽,還得到毛澤東的親自批示。在哈爾濱、石家莊、西安、鄭州、洛陽等城市都希望把中國第一個拖拉機廠建在自己的土地上時,1954年1月8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向毛主席做了匯報。毛澤東幽默地說:洛陽九個朝代的皇帝都住了,還放不下一個拖拉機廠?1999年出版的《拖城故事》里對這段歷史進行了詳細記載。曾任第一拖拉機製造廠廠長的楊立功,在一篇文章里解答了一拖選址九朝古都洛陽的原因。當時洛陽只有9萬人且工業基礎薄弱,毛澤東為一拖選址在這里,出於兩方面的原因:從國防的角度考慮,洛陽地處中原內地,四周是山地,利於戰備;另一個原因從全國工業布局來考慮,各個地區工業要均衡發展。
1953年,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舉全國之力,從上海、長春等地抽調專家技術人員,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楊立功等「墾荒者」開始籌建第一拖拉機製造廠。開始為了保密,對外代號叫081廠,所以一拖籌備處也就081籌備處。
來自全國各大工業發達城市的建設者,匯集到這個千年古都時,洛陽當時城市建設十分落後,僅有9萬居民。1954年秋天發大水,整個洛陽城浸泡在大水裡,建設者們是劃著木船走了二三十里路渡過澗河才來到建設路河柴現在的所在地,那時是一片荒野。1955年10月1日上午,洛陽市7萬多人參加了第一拖拉機廠主廠房動工奠基典禮大會。會後,工地上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儀式。奠基儀式由洛陽工程局和拖拉機廠共同主持,河南省副省長邢紹棠舉杴破土,洛陽市委書記李立和廠長劉剛、副廠長楊立功,洛陽工程局局長王煥宇等同時鏟土填坑。這塊上寫「奠基紀念」四個大字的奠基石,就立在現廠部正門東出入口的牆腳之下。 在第一拖拉機廠建設和試生產過程中,黨和國家領導人給予了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
在第一輛拖拉機製造之前,一拖專門組織工程師編寫了一本名為《ДТ-54拖拉機》的書,用於介紹該拖拉機各部件的性能用途,及駕駛、修理和維護保養等知識。
此書出版不久,1958年,毛主席對一拖即將生產的拖拉機作出重要指示:「拖拉機型號、名稱不可用外文。各種拖拉機式樣和性能一定要適合我國的氣候和地形,並且一定要綜合利用;其成本一定要盡可能降低。」國家對一拖建廠當時投資1.5億元,設計年生產能力1.5萬台,由蘇聯哈爾科夫拖拉機廠提供德特54型拖拉機圖紙。洛陽拖拉機廠於1959年批量生產並將生產的拖拉機定名為東方紅—54型拖拉機,至今共生產各型號履帶拖拉機100多萬台。
1958年7月20號,第一台手工試制的東方紅-54型履帶拖拉機出廠。
時任發動機車間工段長盧富來是上海人,1956年支援一汽建設,1958年從長春調到洛陽支援一拖建廠。1958年進廠的工人,好多是從豫東、豫南和豫北農村來的。這批工人並不知道機床各個加油孔要加不同的油,一天加幾次油,夏季和冬季分別加什麼油。這些工人就說,你要問我什麼時候種紅薯,什麼時候收我知道,怎麼給機器加油不知道。他們並不是不愛惜這些機器,而是不掌握這個技術,沒有經過正式培訓,從農村的地里直接到工廠當工人,頂多給講半天安全常識。盧富來想出了個辦法,制定出「班前三件事,班後四不走」的規定:具體是上班前列好隊,第一件事是給工人讀《工人日報》的文章,政治掛帥;第二件是總結表揚前一天工作表現好的員工和事跡;第三件事是部署當天任務。下班後的「四不走」是:任務完不成不走;零件沒擺放整齊不能走;設備沒保養好不能走;交接班沒完成不能走。這個辦法很快讓這批工人成為了工廠的骨幹力量。1959年,一機部命名「盧富來」班組,盧富來在1959年11月1日一拖建成投產典禮上作為幾萬基層職工代表發言。
1959年10月,日理萬機的周總理親自來到拖拉機廠視察。在裝配線旁,他和專家、職工親切交談,並語重心長地叮囑楊立功廠長:你們要記著,你們是「中國第一」啊!要出「中國第一」的產品,出「中國第一」的人才,創造「中國第一」的業績!
⑤ 拖拉機有怎樣的歷史過程
最初的拖拉機笨重而昂貴,使用不便,往往需數人操作,適用於在廣闊原野上耕回作,一般個體農民難以負答擔。
1889年,美國芝加哥的查達發動機公司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汽油內燃機農用拖拉機,即「巴加號」拖拉機。由於內燃機比較輕便,易於操作,而且工作效率高,故它的出現為拖拉機的推廣應用打下了基礎。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在北美、西歐和澳大利亞等地,拖拉機已取代了牲畜,成為農場的主要動力,此後,拖拉機又在東歐、亞洲、南美和非洲得到的推廣使用。
⑥ 中國農業機械的發展史有什麼
農業機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使用簡單農具的時代。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紀就已使用銅犁頭進行牛耕。到公元前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擁有耕地、播種、收獲、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鐵、木製農具。公元前90年前後,趙過發明的三行耬,即三行條播機,其基本結構至今仍被應用。到 9世紀已形成結構相當完備的畜力鏵式犁。在《齊民要術》(約540)、《耒耜經》(約880)、王禎《農書》(約1310)、《天工開物》(1637)等古籍中,對各個時期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各種機械和工具都有詳細的記載。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使用鐵犁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為發展新式畜力農具,如步犁、耘鋤、播種機、收割機和水車等。5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建立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製造工業。洛陽第一拖拉機廠於1959年建成投產。1972年創製成功的船式拖拉機(機耕船),為中國南方水田特別是常年積水的漚田地區提供了多種用途的牽引動力。到1984年底,全國(除台灣省外)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85.4萬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達到 329.8萬台,農業用汽車達到35萬輛,農用排灌動力機械達到615萬台,農用水泵達到515.7萬台,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123.5萬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291.8萬部,穀物聯合收獲機達到35861台,飼料粉碎機達到113.9萬台,磨面機、碾米機、軋花機和榨油機共 388.1萬台,農用動力總功率達1.95×10千瓦。1984年,機耕面積達5.24億畝,佔耕地面積的39%。機電灌溉面積達3.76億畝,占灌溉面積的56.4%。
⑦ 東風拖拉機有幾年的歷史
東風農機始建於1952年,2003年8月改制為民營企業。有60多年的歷史了。滿意請採納
⑧ 歷史悠久拖拉機虎
值得收藏,哈哈
⑨ 壓縮機的發展歷史、現狀和趨勢
1、壓縮機的發展歷史:
中國的壓縮機行業從建國以來實現了從無到有,製冷和空調行業中採用的壓縮機有5大類型:往復式、螺桿式、回轉式、渦旋式和離心式,其中往復式是小型和中型商用製冷系統中應用最多的一種壓縮機。
螺桿式壓縮機主要用於大型商用和工業系統。回轉式壓縮機、渦旋式壓縮機主要用於家用和小容量商用空調裝置,離心式壓縮機則廣泛用於大型樓宇的空調系統。
各種往復式壓縮機一般根據壓縮機殼體形式以及驅動機構設置方式分類。根據殼體形式來分有開啟式和封閉式半封閉式壓縮機。封閉式是指整個壓縮機均設置在一個殼體內。
2、現狀:
在國內壓縮機供應不足的情況下,中國每年還需適量進口。主要貿易國家是德國、美國、義大利、日本、丹麥、巴西、韓國等。設備改造,國產壓縮機的質量、產量都大幅度提高。
3、趨勢:
未來十年是中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中國製造轉變的關鍵時期。直線壓縮機技術就取代傳統壓縮機,在於其效率高、0噪音、0污染和結構簡單,是真正的綠色工業技術。
中國製造業未來十年的發展的六個體現,製造業已發展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製造業工業增加值約佔全國GDP的三分之一,佔全部工業的80%;上交稅金約佔全部工業的90%。
工業製成品出口佔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90%;從業人員佔全部工業的90%。「從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十年會有一些變化,但是製造業在國民經濟當中還會佔比較重要的位置。」
(9)拖拉機行業的特點及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壓縮機的分類:
壓縮機按其原理可分為容積型壓縮機與速度型壓縮機。容積型又分為:往復式壓縮機、回轉式壓縮機;速度型壓縮機又分為:軸流式壓縮機、離心式壓縮機和混流式壓縮機。
如今家用冰箱和空調器壓縮機都是容積式,其中又可分為往復式和旋轉式。往復式壓縮機使用的是活塞、曲柄、連桿機構或活塞、曲柄、滑管機構,旋轉式使用的多是滾動轉子壓縮機。在商用空調上,又多是離心式、渦旋式、螺桿式。
按應用范圍又可分為低背壓式、中背壓式、高背壓式。
低背壓式 ( 蒸發溫度 -35 ~ -15 ℃ ) ,一般用於家用電冰箱、食品冷凍箱等。中背壓式 ( 蒸發溫度 -20 ~ 0 ℃ ) ,一般用於冷飲櫃、牛奶冷藏箱等。高背壓式 ( 蒸發溫度 -5 ~ 15 ℃ ) ,一般用於房間空氣調節器、除濕機、熱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