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習中國古代文化制度的心得體會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來的心得體會
文化是一源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B. 中國古代史感想 2000字 好的話再加分
給你一篇參考: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C. 對中國歷史文化感想
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打開了那扇久閉的窗戶,久違的西方文明一下子出現在了「落後」的中國人面前,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面臨著西方文化的嚴重挑戰。在這中、西文化的沖突中,大概出現了三種思潮:
(1)「民族虛無」論。在他們看來,中國民族文化就是沉重的包袱、歷史的惰力,中國民族文化一無是處。他們主張全盤西化。
(2)「儒學復興」論。他們就像清朝的頑固派,完全排斥西方文化。他們相信在新時代傳統儒學必定會有新的發展。他們主張完全復興儒學文化。
(3)「中西合璧」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中西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他們主張把這兩種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也就是說集和兩者優點,優勢互補。
應該怎樣評價中國傳統文化,這不僅是一個理論(想)的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做)的問題。
歷史總是那麼喜歡捉弄人。其實,只要你留心當今世界文化的整體發展動態,你會看到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國人怎麼怎麼評價中國傳統文化之時,正是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掀起「中國熱」「中國文化熱」方興未艾的時候。眾所周知,日本企業讓美國都很頭痛,可就是這些曾經的戰敗者硬是經常到中國傳統文化里邊尋找精神武器。《論語》《老子》《孫子兵法》《三國演義》成為日本企業家的必讀書。他們的企業文化核心------團隊精神正是儒家家族倫理觀念在企業中的應用,無怪乎日本企業文化被稱為「家族主義企業文化」,日本的資本主義被稱為「儒家資本主義」。《孫子兵法》在韓國的銷售量創造了韓國銷售史的最高紀錄,它的精髓可以概括為「智信仁勇嚴」五個字,企業家稱之為「企業的經營指針」。新加坡近幾年恢復了中斷多年的儒家倫理教育,諸如勤勞、節儉、和諧、忠誠等思想。新加坡總理講出了他們這樣做的意圖:「新加坡人越來越西化了,人們的價值觀也由儒家倫理的克勤克儉和為群體犧牲的精神轉為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這樣的價值觀的改變將會嚴重削弱我們的國際競爭實力,從而影響國家的生存與繁榮。」我想,這個看法是頗有見地的。
日本、韓國、新加坡的經驗和教訓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它告訴我們應該積極吸取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拒絕學習的盲目排外是愚蠢的,但我們不能也不應該照搬他們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念。中國傳統文化的消極保守因素應當拋棄,但其重視倫理道德的全體價值觀卻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文化遺產。
日本學者村山孚說得好:「我希望中國朋友在時下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道路上,不要以為只有外國的新奇概念和奧妙的數學公式才是科學,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的文化同樣是實現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宏大源流。」
我想上面一段話不僅對企業家是金玉良言,他同樣提醒我們所有的中國人,別在對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用以鄙視的眼光,我們應該正確定位和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朋友,為了實現中國的早日富強,加油吧,努力吧!!!!!
D. 我想系統的了解中國歷史,感受古代文化
戰國及其之前的歷史 可以簡單的了解 可以看些 戰國策 左傳
漢代 可以看一些 比較有名的 皇帝的專 傳記 像 高祖屬劉邦 漢武帝 等等
三國 就看看 三國演義 吧
兩晉 和 南北朝 的 歷史書籍 不是很多 可以上網 查查網路 知道南北朝 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時期 就可以了
隋朝 存在的時間有點短 看看 隋煬帝 的傳記 就行
唐朝 五代十國 宋朝 這段時間比較長 而且 歷史內容比較豐富 建議多看看 正史 要是有興趣 野史 也很有意思
元朝嗎 蒙古人建立的 看看 成吉思汗 和 忽必烈 的 傳記吧
明朝 我個人認為 明朝那些事 講的就比較全面 而卻很有意思
清朝 頭半段歷史(乾隆以前)就看看 皇帝的傳記吧 後半段可以加一些 宮闈秘史 尤其是慈禧 的
希望我的回答 能對你有幫助
E. 學習中國歷史文化感悟與收獲是什麼
通過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學習,我深深感受到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長期以來中華回民族的兒答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也形成了偉大的民族精神。我為我們偉大的祖國而深深自豪,從而激發我為弘揚中華文化、為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而作出綿薄貢獻的決心。
F. 中國古代文化史讀後感
讀中國古代文化史有感
法律社會生活和歷史發展的產物而不是從來就有。經歷了漫長的原始社會的中國,在大約公元前5000年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化,產生了父權家長制。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私有制的產生,導致貧富分化,階級差異明顯,平等的社會結構被打破。頻繁的氏族部落戰爭,產生了法律,也促進了華夏民族的融合。中國法律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和中國的社會背景緊密聯系在一起,有其獨特的特點。
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一種前所未有的奴隸製法律體系建立起來。繼夏而興的商,繼承並發展了此種法律體系,並將神權法思想發揮到了極致。但夏商仍處於習慣法階段,並沒有進入成文法階段。
夏商以「恭行天罰」,「天討」的神權思想作為法律的思想基礎。利用宗教神靈控制社會,宣揚「君權神授」,「王權神佑」,以國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是秉承天意來統治人世的,目的在於是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政權合法化和神聖化,並賦予統治階級的代表—國王以神聖不可侵犯的絕對權威。《尚書 召誥》曰:「有夏服天命。」原始自然宗教與階級社會有政治目的的天神崇拜與祖先崇拜相結合的產物—神權,滲透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建立了周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殷商的天道觀已受到較大沖擊。統治者不再宣稱王是天帝的化身,而代之以「天只贊助有德」之人。總結了商朝重刑辟招致亡國的歷史教訓,結合在鎮壓三監叛亂中的實踐認識,為了建立和鞏固周朝對全國的穩定統治,在「以德配天」思想的指導下,西周統治者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制原則。中國古人重視祭祀,周公「制禮作樂」,將夏商的禮發展成一套以維護宗教等級制為核心的行為規范以及相應的典章制度,也就是「周禮」。利用帶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禮」實行統治,亦即「禮治」,也是西周的一大特色。
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律制度的發展與變化,秦朝在統一天下後,為了保證法律的統一適用,廢除了六國各自的法律,使「法律由一統」。在鞏固皇權專制的前提下,無論是嬴政還是韓非,李斯都極力奉行「緣法而治」的思想,厲行法治。從出土地睡虎地秦簡可以看出,秦朝制定法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
然而秦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奉行法家的治國原則。在重刑主義理論指導下,秦王朝承襲奴隸制的酷刑,給廣大群眾帶來深重災難,最終點燃了農民起義的烈火,公元前202年,經過五年楚漢戰爭漢高祖劉邦在秦帝國倒塌的烈火中建立了統一的地主階級中央集權國家—西漢。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一向蔑視儒家的庶民皇帝劉邦採納陸賈「無為」理論,為西漢以儒為本的正統法律思想的建立做了鋪墊。
從220年曹丕稱帝至581年楊堅建立隋朝,政權不斷更迭,但都操於士族豪門地主手中,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門閥制度,面對復雜矛盾的局面各統治集團都重視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這一時期立法頻繁,律學發達,成為上承秦漢,下開隋唐的歷史階段。隋朝沿革了漢魏以來的法律形式,《開皇律》是其代表作。至唐初,統治者認為禮與法各有側重,主張治國必須禮法結合,缺一不可。他們特別強調法律內容要統一,簡約和穩定。法律內容需保持一致,避免參差,否則會損害法制,不利於治國。司法也是重中之重,並集中在慎重刑罰方面,唐太宗要求司法官大公無私,做到「法不阿親貴,以公平為規矩」。唐律處處體現禮的精神,還用法維護禮,君權,父權和父權得到了切實的保護。所以後人評說唐律是「一準乎禮」。
繼唐而起的宋朝法制較唐有進一步的發展。可以將宋朝的立法思想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北宋初年至仁宗末年,立法主要在肯定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第二階段至北宋末,法律主要用來擺脫財政危機;第三階段也就是理學發展完備,「因時適變,度時製法」成為指導思想。宋朝的統治者十分重視法律,他們參與立法,倡導律學考試,注重官員的法律素養。皇帝對法律的重視引起了社會價值的重大變化,爭言法令成為一種時尚,以至於「天下爭誦法令」。這是宋代社會的特色。
到了明朝,中國歷史上的「治亂循環」又一次出現。明朝以元亡為鑒,提出了「刑亂國用重典」的法制指導思想。但這也並非是百世通行的治平之道。對「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的中國傳統法制指導思想,明朝統治者也可謂心領神會。他們雖有「重典治亂」表象的一面,但在實質層面上,更注重傳統儒學與倫理綱常的教化作用。在他們看來,法律是推行教化的必要措施。教化與刑罰不應有主輔之分。
滿族入關後,為籠絡漢人,全面繼承明朝法制。清統治者在「首崇滿洲」的基礎上主張「滿漢一體」但對於漢族知識分子與官吏又極為猜忌,對其言行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其吹毛求疵的程度為歷代所罕見。
自1840年,中國由封建社會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法律制度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大陸法系為主的西方法律原則和立法體例開始移植到中國,並與中國的某些傳統相結合,使中國的法律制度逐漸納入到世界近代法制的框架中。1905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後,十四個省宣告獨立,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南京政府宣告成立。雖然由於當時復雜的政治環境使得南京政府猶如曇花一現,僅僅存在了3個月,但在這短暫的時間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仍積極進行法制建設,先後制定和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臨時約法》和其他一系列革命法令,改革司法制度,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光輝的法制篇章。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99年這50年時間里法制的發展,包括憲法,民法和經濟法律,刑事法律,行政法律和訴訟法律制度的發展。新中國法制的發展經歷了一條曲折的道路。改革開放後,新中國的法制走上了正常發展的軌道,一些重要的基本法律的相繼制定和頒布,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逐步健全,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律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G. 中國的歷史有何感想
今天看到一位網友的留言,很是感慨,雖然以往也曾有此種感慨,但一直沒有把這種感慨行諸文字,現在覺得有必要寫一些文字來表述我的感想。
有些人對現實的分析往往是依據錯誤的經驗和理論,而這種經驗和理論往往是依據錯誤的歷史觀和史料作出的。要了解現實,就必須了解歷史,然而歷史並不是想我們理解的那樣: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有絕對真實的歷史。歷史的真實是相對(當然不能落入絕對的相對主義的陷阱)。歷史是三極體系的,歷史真實,認識主體(即探索歷史的人),中介(就是歷史資料,歷史遺產),對於歷史真實,由於人類局限性和物質條件的局限性,是不可能重構真正的歷史真實的;而作為歷史的認識主體的人,有自己的主觀意志、利益驅使或者是偏見;而作為人們認識歷史的中介的歷史資料,也可能收集不全,真實性較差。我們能夠說,在這樣的一種無法改變的條件下,我們現在了解的歷史就是真正歷史嗎?在中國,歷史成為一種工具,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當然,歷史虛無主義也是錯誤的,歷史的真實的真實性是相對的,但如果把相對的真實當作絕對的真實當作判斷歷史發展進程的依據,將會得到一個荒謬的結論!既然重構的歷史只能是相對的,有局限性的的真實,那麼這樣的歷史真實是否仍然是真實的?就象真理一樣,我們所能了解或達到的真理也是有條件的真理,而這種真理是否仍然是真理?其實,即使是有條件的真理仍然是真理,因為我們沒找到無條件的絕對真理。
有的歷史往往是根據一個預設的真理來進行進行編輯的,就是說,這些歷史不是歷史的真相,而是一種觀念,價值取向的附庸;這些歷史陳述的可能都是真實的事實,但我們不能夠說,這就是歷史!因為歷史是不可能重現的,即使是真實的事實,也只是整個歷史的一部分。有一位歷史學者說過,歷史只是記載那些我們認為有價值的事實。而那些我們認為沒有價值的事實,往往是不會記錄下來,而是以實體的形式流傳下來,或者是其他方式,在歷史研究中,學者總是避免受到現存的思想的約束來研究歷史,以便盡可能地反映歷史。部分的真實代替歷史的整個真實,也是是一種最為卑鄙的篡改歷史的手段。我們在生活往往受騙卻不知道,我們是被那些說真話的騙子騙了。雖然騙子說的都是真的,但騙子是用真實來創造一個虛假的事實(這比那些滿口都是謊言的騙子,或者是以九句真話來掩護一句謊言的騙子要高明多了)。我們對日本與中國的歷史了解大體上沒有太多的歪曲,但有太多的掩飾,如果比較一下中國與俄羅斯的歷史關系,再看看蒙元,滿清屠殺漢人的歷史,你就明白了。同樣不可原諒的罪惡,我們對日本的罪惡很了解,而對俄羅斯呢?
我也是歷史的初學者,對歷史的真正了解也不是很多,也曾經走過一些彎路。我以往喜歡看一些歷史傳記,戰爭紀錄等,我不喜歡人物傳記,歷史小說,因為我認為這不真實。但到後來才發現自己和那些喜歡看人物傳記,歷史小說的人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如果對歷史僅僅是一般的興趣,把歷史作為一種知識,作為一種文化消遣,看人物傳記,歷史小說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對歷史很執著,把歷史作為一門職業,或者借鑒歷史,或者是在歷史中尊求歷史的歸宿感,僅僅看一些歷史資料時不夠的,還需要從歷史理論入手,進行專業的歷史學習。把不要以為看基本歷史傳記,人物傳記,歷史記錄,就以為了解歷史了,要學習歷史,還是從理論上入手,而這些理論的依據往往可以上升到哲學,而哲學的依據往往與一個人的信仰有關。我以前也是任憑自己的興趣,找一些歷史書籍看,完全不知道歷史的目的,本質。後來接觸到的資料和思想多了,原來的知識和思想的正確性受到自己懷疑,因為原來的知識體系和思想體系根本經不起專業的歷史理論,哲學理論的質疑。
在對歷史的學習中,我和許多學習歷史的人深切體會到,歷史是一門求真的學科,真實是歷史的生命線,是歷史的靈魂。沒有真實,歷史就淪為普通的藝術(在歐洲,在歷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前,歷史是一門修辭學)。為了真實,史官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春秋戰國,魯國曾發生過多起弒君的事件,孔子卻不敢直書,且美其名曰「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而同樣是春秋戰國時代,一位史官和他的兩各弟弟因為忠實紀錄而被殺。要維護歷史的靈魂,代價是高昂的,沒有多少人能夠情願作出這種犧牲,因為能夠這樣的人做只有為了一個理由「信仰」!所以,歷史的靈魂往往是粘著灰塵的。我們不能把蒙灰的歷史當作真實的歷史,必須靠我們知識和才華,方法和努力,撫去歷史的塵灰。使得歷史蒙灰的不僅是強權的干涉,而時代與觀念的干涉更為可怕與隱蔽,歷史的記錄者與評論者個人的素質修養與喜好偏見也是重要的原因。
H. 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的感想
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打開了那扇久閉的窗戶,久違的西方文明一下子出現在了「落後」的中國人面前,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面臨著西方文化的嚴重挑戰。在這中、西文化的沖突中,大概出現了三種思潮:
(1)「民族虛無」論。在他們看來,中國民族文化就是沉重的包袱、歷史的惰力,中國民族文化一無是處。他們主張全盤西化。
(2)「儒學復興」論。他們就像清朝的頑固派,完全排斥西方文化。他們相信在新時代傳統儒學必定會有新的發展。他們主張完全復興儒學文化。
(3)「中西合璧」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中西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他們主張把這兩種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也就是說集和兩者優點,優勢互補。
應該怎樣評價中國傳統文化,這不僅是一個理論(想)的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做)的問題。
歷史總是那麼喜歡捉弄人。其實,只要你留心當今世界文化的整體發展動態,你會看到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國人怎麼怎麼評價中國傳統文化之時,正是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掀起「中國熱」「中國文化熱」方興未艾的時候。眾所周知,日本企業讓美國都很頭痛,可就是這些曾經的戰敗者硬是經常到中國傳統文化里邊尋找精神武器。《論語》《老子》《孫子兵法》《三國演義》成為日本企業家的必讀書。他們的企業文化核心------團隊精神正是儒家家族倫理觀念在企業中的應用,無怪乎日本企業文化被稱為「家族主義企業文化」,日本的資本主義被稱為「儒家資本主義」。《孫子兵法》在韓國的銷售量創造了韓國銷售史的最高紀錄,它的精髓可以概括為「智信仁勇嚴」五個字,企業家稱之為「企業的經營指針」。新加坡近幾年恢復了中斷多年的儒家倫理教育,諸如勤勞、節儉、和諧、忠誠等思想。新加坡總理講出了他們這樣做的意圖:「新加坡人越來越西化了,人們的價值觀也由儒家倫理的克勤克儉和為群體犧牲的精神轉為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這樣的價值觀的改變將會嚴重削弱我們的國際競爭實力,從而影響國家的生存與繁榮。」我想,這個看法是頗有見地的。
日本、韓國、新加坡的經驗和教訓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它告訴我們應該積極吸取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拒絕學習的盲目排外是愚蠢的,但我們不能也不應該照搬他們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念。中國傳統文化的消極保守因素應當拋棄,但其重視倫理道德的全體價值觀卻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文化遺產。
日本學者村山孚說得好:「我希望中國朋友在時下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道路上,不要以為只有外國的新奇概念和奧妙的數學公式才是科學,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的文化同樣是實現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宏大源流。」
我想上面一段話不僅對企業家是金玉良言,他同樣提醒我們所有的中國人,別在對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用以鄙視的眼光,我們應該正確定位和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