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通歷史文化
南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據古文化遺址考證,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境內海安青墩地區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區一帶,五代設郡,稱靜海。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築城,定名通州。宋天聖元年(1023年)改稱崇州,又名崇川。
辛亥革命後,廢州設縣,稱南通縣,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後,劃城區、狼山、天生港一帶建南通市,先後為蘇北行署、南通地區專署所轄,1962年改為省轄市。1983年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並,實行市管縣體制。
人文薈萃,名賢輩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傳世之作和軼聞逸事。三國名臣呂岱、宋代傑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醫陳實功、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狀元張謇等名人為南通歷史增色添彩。
(1)南通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南通位於江海交匯處,全境為不同時期形成的河相海相沉積平原。可分為狼山殘丘區、海安里下河低窪湖沉積平原區、北岸古沙嘴區、通呂水脊海河沉積平原區、南通古河汊水網平原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
南通全境地域輪廓東西向長於南北向,三面環水,一面靠陸,呈不規則菱形。地勢低平,地表起伏較微,高程一般在2~6.5米,自西北向東南略有傾斜。平原遼闊、水網密布是其顯著特徵。
南通境內地勢平坦,河溝成網。老通揚運河接如泰運河到沿海出口以南為長江流域,面積5700多平方千米;以北為淮河流域,面積2200多平方千米。
❷ 南通地區優秀傳統文化(民間文藝、傳統工藝、民俗體育、古語言及古文字、各勝古跡)
1、通劇
通劇是南通地方戲曲劇種。原為僮子戲,它源於上僮子。所謂「僮子」即民間職業巫師,發源於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覡與當地的方言、文化、風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漸形成了有鮮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覡的另一個分支——南通僮子。
建國後,僮子摒棄其祭神驅鬼的迷信內容,利用其說唱形式,演現代劇,推陳出新,逐步改造成為通劇在編導、表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南通僮子不僅被列為專門課題重點研究,而且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注重和興趣。
2、南通侗子會
從前,南通郊鄉每年秋熟登場之後,總要舉行「侗子會」,又叫「圩塘會」,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選定在月中望日,邀請侗子演戲,藉助「天燈」,尋求歡愉。建國後,「侗子會」風俗不復存在,侗子也轉為通劇藝人。
3、海安花鼓
流行於明嘉靖年間的江淮大地。經過海安一代又一代民文工作者的幾經挖掘,幾經整理,不斷揉進時代精神,刻意進行藝術創新,1978年以《迎春花鼓》為題參加江蘇歌舞會演,1987年以《花鼓情》為題晉京獻藝,1998年又以《迎春》為題參加江蘇群文會演。
4、海門山歌
主要流傳於海門以及啟東和通州部分地區,與江南吳歌一脈相承,是吳歌伸向蘇北的一個分支。1955年發展成舞台劇。
海門山歌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即興山歌,多為農民在勞動中或勞動之餘隨口編唱的山歌,歌詞有四句、六句或八句之分,內容大都反映勞動生活和男女愛情;另一類是敘事山歌,歌詞長達數十句或數百句,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豐富的思想感情。
5、通東號子
通東號子是通東地區人民在勞動中隨著勞動節奏自編自唱形成口頭音樂。作為通東民歌的代表形式列入南通市級非遺保護項目,2015年底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二甲鎮、四甲鎮、余東鎮、呂四港鎮等為代表地區。
6、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有家家帶女兒之俗,諺雲:「二月二,家家人家帶女兒,不帶女兒是窮鬼兒,女兒不來要爛腿兒,女婿不許她家來是肉龜兒。」殷富之家帶女兒要辦起豐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娘家,也得象徵性地小酌一番,沒有親生女兒的還得請「乾女」。此俗沿襲至今。
7、元宵節
亦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
❸ 南通的文化習俗
南通文化底蘊
南通文化中那種較為深厚的底蘊,決不僅僅來自青墩文化遺址那神秘的墓葬,和富有傳奇色彩的「唐初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之墓,以及因「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被傳頌千古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通州秘密之行,在某種程度上還因了文化世家的緣故。南通地區的文化世家雖比不上江南的大家,但也有范家、冒家、保家等,他們深厚的家學淵源和宗族文化,為南通歷史文化增添了絢爛的色彩。
南通市從寺街向北,一條長街,直至天寧寺,寺院西側有條東西向的塞巷子,只有三四十米長,巷子盡頭有座大門堂,庭院有明代古井一口,井水清冽沁人,那就是南通范氏故居。這座一進三堂(即正屋、穿堂及北屋)並不寬闊的住宅自明代中期開始,至今四百餘年,一直由范姓家人世代居住著,不僅如此,自明代萬曆年間的范應龍始,延綿13代,代代都出詩人,而且都有名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以詩傳家的詩人家族。
據范家第九代詩人范伯子自敘,通州范氏乃宋代傑出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之次子范純仁的後裔,但時代邈遠,無法詳考。范氏第一代詩人范應龍,字雲從,其子范鳳翼,字異羽,子孫稱之為勛卿公,中進士,歷官至吏部文選司,有《范勛卿詩集》,是范氏家族中唯一的富裕詩人。他的兒子范國祿,字十山,是一位很有名望,但遭受迫害,過著流亡生活的大詩人,有《十山樓稿》。范國祿有位兄弟范國祐,也是詩人。范國祿的兒子范濂夫,名遇,縣丞,有一《陶園存今詩選》。濂夫之子夢熊,字君宰,諸生,君宰之子兆虞,字韶亭,諸生名《列通州志文苑傳》。兆虞之子崇簡,字完初,自號懶中,諸生,有《懶牛詩抄》。崇簡之子持信,字靜齋,諸生,是范當世的祖父。范當世除了保存了祖先的詩集外,將各代的詩稿,加以考證疏理,合為《通州范氏詩抄》五百十四篇。據他自述,「蓋自我之有家於通州於今五百年,一顯於明季,入國朝(按,指清朝)遂無復有位於朝列者,乃世貧賤以著書自興,歷年既多,雖無喪亂寇燹之災,散失亦略盡,其僅存者猶百數十卷。」(《范伯子文集·通州范氏詩抄序》),正因為如此,有張謇當年贈范當世之子蝸牛舍詩人范罕(字彥殊)「九代詩人八代窮」之詩句:
九代詩人八代窮,郎君十代衍家風。
懶牛尚遜蝸牛貴,三范憑開一范雄。
未肯台中依使相,卻來床下拜村翁。
杖藜屬葯終相待,勝日清尊且偶同。
❹ 南通市濠河風景區的歷史文化
濠河是國內保留最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護城河。距今有千餘年的歷史,內是國內僅存的四容條古護城河之一。南通濠河環繞南通老城區,形如葫蘆,宛如珠鏈,被譽為南通城的「翡翠項鏈」。是5A級景點。
南通博物苑,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風光旖旎的東南濠河之濱。人們稱譽說:南通環城的濠河,有如一條翡翠項鏈;博物苑,就是這項鏈上的一塊珍貴的寶石。
❺ 江蘇南通市古代的什麼地方
南通,因漲沙沖積成洲,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專崇川、紫琅,屬古稱通州,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辛亥革命後為與北京通縣相區別始稱南通.
據古文化遺址考證,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境內海安青墩地區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區一帶,五代設郡,稱靜海。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築城,定名通州,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古稱通州,。宋天聖元年(1023年)改稱崇州,又名崇川。辛亥革命後,廢州設縣,稱南通縣,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❻ 南通是歷史文化名城么
歷史文化名城,起碼有兩個要求:1、有一定歷史淵源;2、在歷史上對中國文化有一定貢獻。所以南通是算不上的,而只能稱為近代城市。但再過多少年,她就是了。
❼ 南通有哪些著名文化遺產
南通市是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地區之一,傳統美術和傳統手工技藝類的刺綉、扎染、藍印花布、色織土布、紅木雕刻、板鷂風箏等一大批非遺項目,在全省乃至全國獨樹一幟、影響深遠。5月26日,「五月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暨江蘇省工藝美術「藝博杯」大獎賽在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拉開帷幕,一批列入國家和江蘇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品在該校藝術展廳集中展出。其中,絲毯、緙絲、扎染、刺綉、藍印花布、絲綢剪貼等傳統紡織工藝品令人嘆為觀止。
南通藍印花布是全國首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它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工藝保存完善,技術水平高超,社會影響范圍甚廣。南通有手紡手織布十分著名,又有江海平原盛產藍草,故許多農戶備有「小青缸」,自我染布備用。南通藍衣花布以青白著稱,近代以通州二甲保留較好。它以花紋精美,又富有民俗文化內容名揚四方。由於眾多藍衣花布藝人不斷創新,現代藍衣花布更加精美,製成的旅遊工藝品設計巧妙,製作工藝精細,包裝也十分精美,故受到社會各界歡迎。
緙絲是中華民族最傳統的一種經緯交織的特種工藝品,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南通緙絲的出現也有千年歷史,比蘇州緙絲還要早幾百年。緙絲的經典工藝就是通經斷緯,實質上就是在經面上用各種色塊進行有機的填補,並用幾種特殊技法如戧、搭梭等把各種色塊鏈接起來,形成一副完美的作品,緙絲融絲織工藝技巧於一身,榮稱「織中之聖」。
南通是亞洲著名的扎染之鄉,其扎染工藝豐富精彩為世人羨慕。其防染色結扎方法有數十種之多,有鉤針結扎、手縫結扎、手捏結扎和機械結扎等不同工藝。染色方法亦各有巧妙,有冷染、熱染、吊染等多種技法。故扎染製成品上圖花紋千變萬化各不相同。特別富有詩意。其色彩斑斕多姿的艷麗圖紋,最適宜女子製作高檔時裝禮服、旅遊工藝品和家庭裝飾用品。扎染染色的燃料選擇很廣,其中還有高檔產品不用化學染料的染色。它單獨使用傳統的草木和天然礦物質製成燃料,它染色既鮮艷又環保,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產品在日本、韓國、東南亞最受歡迎。
南通手織壁掛絲毯產地如皋,絲毯織造工藝精緻至極,其圖案精美,色彩層次豐富,色間過渡微妙,故織成的圖案美麗飽滿,又由於它的圖案紋樣常採用著名藝術家的作品,所以藝術價值更高,深受國內外各界人士青睞,許多珍貴作品在國外藝術大賽中榮獲大獎,有些還被國際組織和著名博物館收藏。如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就收藏了一副長沙娜創作的《和平之春》絲毯。
絲綢剪貼是南通特產,它是在傳統的絨貼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間貼採用了絲綢錦緞為原料,根據作品內容,從許多不同的絲織錦緞面料中,去尋找合適的一塊塊面料,將其剪下拼貼成畫面。由於其剪貼精微細致,絲綢織錦中的圖案又豐富了作品內容,故作品如刺綉般高貴。南通絲綢剪貼一問世,就受到工藝美術界重視,多次在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中獲獎,不少作品曾被送到國外巡迴展出,受到世界人民贊譽。
❽ 求關於江蘇南通的文化底蘊等相關介紹!
中國南通政府門戶網站://www.nantong.gov.cn/
打開右上角的「旅遊頻道」,有關您需要的內容。當地各縣風俗等等,很多
1、張謇
1894年,南通人張謇考中狀元,當上翰林院修撰,鑒於甲午戰敗,國事日非,為了實現「救貧」「 塞漏」的抱負,他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1895年,張謇集資50萬兩銀子,在通州的唐閘鎮創辦了南通的第一個近代工廠——大生紗廠(後改名大生一廠)...
2 沈壽
二十世紀初葉,我國有一位蘇綉女子,以精美的綉品名震京華,載譽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喻為「針神」的沈壽。...
3 李方膺
南通籍著名畫家李方膺(一六九六--一七五五),字虯仲,一字秋池,號睛江,乳名龍角,他既不是揚州人,又未如黃慎,金農等久住揚州賣畫,何以得側身於「揚州八怪」之列?...
4 韓紫石
韓紫石先生(公元一八五七--一九四二年)名國鈞、亦字止石,晚號止叟。江蘇省海安鎮(原隸泰縣)人,因其排行第三,生平業績頗豐,家鄉群眾均以「韓三爹」,「紫石」稱之,表示尊敬。在北洋軍閥時期,他與南通的張謇,位高望重,同被譽為蘇北的兩大名賢。...
5 劉瑞龍
劉瑞龍——(1910-1988),南通市人。民國13年(1924年)至17 年秋在南通師 范讀書期間,經常閱讀進步書刊,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啟蒙教育,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多次深入到工人、農民、市民中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6 曹頂
曹頂(1514-1557),明代通州余西場人。鹽民出身,有膂力,膽略過人,曾受雇作船工運鹽,後於通州城內一麵店幹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憤於倭寇騷擾虜掠,毅然應募入伍,隨即參加江上阻擊,大敗倭寇,首立戰功。...
7 白毓昆
白毓昆(1868-1911),號銑玉,字雅雨。南通市人。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18歲中秀才後,入江陰南菁書院,專攻地理學。...
8 顧民元
顧民元(1912-1941),字彌愚,南通市城區人。顧民元在南通中學求學期間,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受其影響,在惲代英弟惲子強的幫助下,與通州師范學生劉瑞龍等組織「革命青年社」,閱讀《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逐漸拋棄曾一度接受過的無政府主義,轉而信仰科學社會主義。
歷代人文薈萃,名賢輩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文學家在南通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和軼聞逸事。
三國名臣呂岱、宋代傑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醫陳實功、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狀元張謇等歷史名人均為南通籍人士。
近代,南通以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所師范學校、博物苑、紡織學校、刺綉學校、戲劇學校、盲啞學校和農業氣象站等"七個第一",為中國文化科教史寫下了光輝一頁。
當代表演藝術家趙丹、國畫大師王個簃、蛇葯專家季德勝以及數學家楊樂等20多位兩院院士也出自南通。
體育事業備受矚目,先後為國家輸送了林莉、趙劍華、張潔雲、周天華、葛菲、李菊、黃旭等一批體育名將,被國家體育總局譽為"世界冠軍的搖籃"。
❾ 請問南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人文精神有什麼
www.rd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