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吉白片的歷史發展
陸羽《茶經》記復載:「浙西制,以湖州上,生安吉、武康二縣山谷,與金州、梁州同」,又載:「《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
宋朝時的《大觀茶論》記載:「白茶,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於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培」。
20世紀80年代初,安吉的科研人員研製開發出白片茶,從此一舉成名,迅速遠銷國內外各地,供不應求。
B. 湖州歷史名人的故事
湖州文化歷史悠久,湖州是古代文化的發祥地,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被譽為「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同時也有許多名人在此地誕生。湖州的歷史名人有:
一、吳均
吳均(469—520),南北朝梁代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安吉縣)人。他出生貧寒,好學,有俊才,通史學。梁初,柳惲任吳興太守時,召為主簿,常與賦詩,後為建安王記室,又遷國侍郎,入為奉朝請。他為人耿直,寫《齊春秋》時,不顧梁武帝蕭衍的忌諱,如實地記錄了齊、梁間的歷史,梁武帝惡其實錄,免其職,焚其稿,而遭迫害。
後又奉詔撰寫《通史》,皇自三始,迄於齊代,未成而卒。曾注范曄《後漢書》,著《廟記》、《十二州記》、《錢塘先賢傳》等百餘卷,都散佚。散文以寫景見長,文體清拔,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如《與朱元思書》、《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等,皆工於寫景,清新秀逸,藝術成就較高,為六朝駢文之名作。
詩亦剛健清新,富有感情,明人輯有《吳朝請集》。他還寫有志怪小說《續齊諧記》等。吳均的作品「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自其文風清拔,而有「古」氣,自稱「吳均體」。其詩今存140餘首,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於典型的齊梁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
二、沈約
沈約(441—513),南北朝時梁代著名文學家、詩律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德清縣)人,歷仕宋、齊、梁三代,後助梁武帝登位,為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後至尚書令,卒謚隱。他也是齊、梁文壇的領袖,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禺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的創作開辟了新境界。
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這些詩詞藻綺麗,偏於雕飾,對當時的文風很有影響,但內容狹隘平庸,走入了形式主義的歧途。
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在沈約的少年時代,他白天讀的書,夜間一定要溫習。母親擔心他的身體支持不了這樣刻苦的學習,常常減少他的燈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時期的沈約,已經「博通群籍」,寫得一手好文章。沈約從小就是這樣的立志不變,勤奮好學,而這也是他成才的原因。
三、陳霸先
陳霸先:陳高祖黃武帝陳霸先(公元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漢族。吳興郡長城縣(今長興縣)人,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南北朝時,陳氏家族迎來了家族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陳氏後裔陳霸先移梁之祚,以禪讓的方式建立起陳朝。
陳霸先出身於鄉里小吏,卻好讀兵書,精於武藝軍事,明達果斷,博大胸懷,又逢一個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時代,就如魚得水,以其威武賢德,得民心於天下,開創了陳朝。可以說他和他所建立起來的陳朝雖然短暫卻非常重要,而陳霸先本人堪稱南朝的「第一英主。」卞孝萱這樣認為。陳霸先的家鄉在今天的浙江湖州長興縣。
根據史料記載,陳氏雖是當地的大戶,但是在門第之見很深的南朝,陳家也只能算作寒門而已。但正是這樣的寒門內,卻出了個未來的英主陳霸先。《陳書》中稱陳霸先「讀兵書,多武藝」,而南史中更是記載他:「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候、孤虛、遁甲之術,多武藝。」在當時,能夠讀史籍、兵書,又多武藝的人可稱得上是文武全才了。從村官到皇帝「這就是卞孝萱對陳霸先政治道路的評價。
最初,陳霸先只是鄉間小吏。而後,懷著滿腔報國之志的他,來到梁都建康(今南京)做一個看守油庫的小吏,在得到梁朝貴族的賞識後,平步青雲,並因在廣東一帶平叛有功而名聲鶴起。最終,成就陳霸先帝業的是那場著名的「侯景之亂」。通過平定「侯景之亂」,功高一世的陳霸先漸漸控制了梁朝的政權,並於太平二年(557年)廢梁稱帝。
C. 湖州絲綢歷史
浙江省湖州市素以「絲綢之府」、「魚米之鄉」著稱全國。湖州絲綢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自遠專古屬以來,盛名不衰。湖州緩絹以其精美絕倫遠銷全國、世界,享有「衣被天下」之美譽,其間也經歷了艱難的曲折。以古鑒今,回顧湖州絲綢發展的歷史之路,對於振興我國的傳統工業,弘揚祖國絲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元朝湖州籍著名書畫家趙孟鄉顧在《吳興賦》中有「平陸則有桑麻如雲,鬱郁紛紛」句,明時,一位詩人.在詠湖詩中萬「桑柔四郊綠」句,兩者形象、生動地概括了春天湖州眼野桑林遍地,綠葉疊翠的景觀,點染出湖州蠶桑種植園經濟特色,和蠶鄉的特異風光。
D. 湖州的歷史演變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黃歇徙封於此,在此築城,始置菰城縣,以澤多菰草故名。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濱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從此始。
湖州遠在原始社會晚期的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000—5500年),已有人類聚居。
湖州建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江南古城。
公元前334年,楚春申君黃歇徙封於此,在此築城,名「菰城」(以澤多菰草而名)。
公元前223年,秦改「菰城」為「烏程」,以烏巾、程林兩氏善釀得名。
公元266年(三國東吳孫皓寶鼎元年),始改「烏程」為吳興郡。
公元602年(隋仁壽二年),置州治,名湖州,因地濱太湖而名,湖州之名從此而始。
明、清時,設府治,一直沿稱「湖州府」。
1912年(民國元年)廢湖州府,把烏程、歸安二縣合為吳興縣。
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分設湖州市和吳興縣,至1983年曾幾度分合;湖州又是解放後浙江省第一專區、嘉興專區和嘉興地區行政中心所在地。
1983年7月,撤地建市,撤銷嘉興地區,分設湖州、嘉興兩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湖州作為地級省轄市,下轄城、郊兩區和德清、長興、安吉三縣。1988年撤銷城、郊兩區建制,1993年又設城區、南潯、菱湖三區。
2003年1月,撤銷城區、南潯、菱湖三區,新設立吳興區、南潯區兩個市轄區。現湖州市行政區域轄兩區三縣。
E. 湖州的發展趨勢
湖州的發展潛力還是很大的,尤其在城市建設上,總體發展思路是「東拓西擴,南控北進」,每個方向發展的重點不一樣,不過主要還是在東西這條線上,東要建東部新區,西已在建西南分區,就是火車站和汽車站方向,目前西南分區已初具規模,開發區管委會、移動湖州總部等都要搬過去,國際小商品城人氣極旺,火車站的「三線一樞紐」建成後,這里將成為湖州的城市副中心,區域交通優勢極為明顯。東部新區規劃當中,吳興區政府已遷往吳興大道一側,這里和八里店、織里、南潯將連成片,都將是城市建成區的一部分,東部是湖州通往上海的大門,是首要發展的區域。南部建成湖州旅遊風景觀光區,北主要是太湖南岸,著重體現湖州歷史文化人文特色的區域,市中心當然不會在這里。未來幾年,湖州將增加5星級酒店5到6家,包括營運中的雷迪森,在建的喜來登(太湖明珠),在建的東部新區的西山賓館、世貿大廈,在建的星洲國際大酒店以及待建的48層高180多米的龍溪大酒店。一個世界級的國際名品折扣廣場待建(太湖邊),和上海青浦的奧特萊斯一樣,成為長三角另一個旗艦店。龍溪港東岸景觀帶:項王公園(城北大橋改建成步行橋,包括項王的城門)、長島公園和其他一系列建築物如雙子大廈等建好後,湖州的城市面貌將發生巨大變化。
F. 湖州歷史上也相當富裕,為何現在卻發展的默默無聞
現在的湖州同樣也是全國比較富裕的地區,只不過因為湖州人口比較少,所以說給人感覺經濟總量似乎不太顯眼,湖州人口總量也就300萬左右,比起周邊的蘇州,杭州,確實要規模小很多,但不代表當地人生活不行,近代的湖州因為太平天國戰死了很多平民百姓,也流失了不少人口,所以說現在的湖州人口數量一時半會兒也沒恢復起來。
湖州消費水平不像蘇杭,上海那麼的高,居住在湖州也是很舒服的,房價也相對比較親民,並且湖州地處太湖之濱,無論是太湖河鮮,還說山珍,民間點心,湖州都是樣樣不缺的,當地人生活水平也很高,放在全國來看,湖州也是一個很不錯的小城市,如今滬蘇湖鐵路的開建,湖州將來到蘇州,上海也會越來越方便。
G. 湖州的歷史多久
是一座具有2300年歷史的江南古城。公元前248年楚春申君黃歇就在這里築菰城,公元602年開始得名為湖州。邁入新世紀的湖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發展,逐步成為太湖流域一座現代化大城市。
H. 湖州日報的發展歷史
1955年7月16日,《吳興報》創刊,四開四版,周五刊,創刊時發行量6500份。
1956年3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評介文章《介紹一個縣報--吳興報》,這在全國當時是第一次。
1958年5月,《吳興報》更名為《吳興日報》。
1960年12月31日,《吳興日報》停刊。
1980年6月3日,《吳興報》復刊,四開四版,周二刊。
1981年4月3日,《吳興報》更名為《湖州報》。
1983年12月3日,中共湖州市委發出通知,《湖州報》轉為省轄湖州市委機關報。
1985年5月1日,《湖州報》更名為《湖州日報》,四開四版,周六刊。
1993年1月2日,《湖州日報·周末版》創刊。
1993年10月7日,《湖州日報》第一張彩色對開大報誕生,同日起本報印刷廠採用激光照排膠印技術印刷。
1994年1月1日,《湖州日報》改出周七刊對開大報。
1995年1月1日起,《湖州日報》自辦發行。
1995年8月,湖州日報搬入位於湖東路28號的6層新辦公樓。
1995年10月7日,全國首張採用綾絹印刷的新聞日報在《湖州日報》誕生。
1996年4月,《湖州日報·晚刊》試刊。
1997年7月1日,為慶祝香港回歸,《湖州日報》出刊了1997張全國首創彩色綾絹報,此項技術已申報國家專利。
1998年,《周末》獨立開四版,每周五齣版,同年11月改為《太湖周末》。
1998年,《湖州日報》投資200萬,改善設施,采編人員告別紙與筆,全面實現辦公電腦化。
1998年10月,在市第四次黨代會召開期間,又成功地印刷了全國首張《湖州日報·晚刊》彩色微縮綾絹報,再創新紀錄。
1999年4月,晚刊更名為晚報(試行),同年10月又從一周三期增至一周五期。
1999年6至7月,出版《抗洪特刊》,受到中宣部表揚。
1999年12月,為迎接澳門回歸,又印刷了22個版面、由88張照片組成的6米綾絹長卷。
2000年1月起,《湖州日報》擴版,每周二、周四、周五對開八版。
2000年6月起,《湖州日報》每日彩報。
2000年10月起,《湖州晚報》周五刊八版。
2003年1月1日,《太湖星期三》創刊。
2004年9月,湖州日報社搬入位於仁皇山路588號的15層新辦公大樓。
2004年10月11日,湖州晚報擴版,從原來每周88版增至112版。
2004年,投入680萬元,對印刷設備進行了更新換代,使報紙印刷實現了雙面彩。
2005年,為采編人員配備的首批手提電腦投入使用。
2006年,湖州日報擴版,每周由64版增至68版。
2007年8月28日,《湖商》雜志創刊。
2007年10月1日,城市大屏幕開播。
2008年3月,湖州抗災新聞紀實《難忘那一場大雪》出版。
2008年12月16日,全自動城市廣告宣傳車亮相湖城。
2008年12月26日,湖州日報報業集團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