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越與古代中原文化的關系
先秦古籍對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的部落,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諸越等,但不符合民族的定義,其後裔族群的祖先不同,有大禹(漢族)、雄王(京族)、布洛陀(壯族)、袍隆扣(黎族)等等,故百越並非民族概念。其中吳越(蘇南、浙北)、「閩越」(福建)、「揚越」(江淮)、「南越」(廣東)是漢族先民,而「西甌」(廣西北部)、「雒越」(越南北部、海南島和廣西南部)則是京族、黎族等民族的先民。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有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系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系。《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系。
春秋時期,廣東東江流域內曾出現過一個「縛婁古國」,管轄地域包括今惠州、博羅、東莞、深圳一帶。縛婁古國遺址發掘出廣東最大的先秦時期的龍窯窯址,出土大量的青銅器、陶器和水晶等文物 ,實證了嶺南在秦朝之前就已經存在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嶺南是中華文明中的漢文明發源地之一。
南越國除了從中原遷移過來的數十萬華夏部落使用古漢語外,本地的南越部落、西甌部落、雒越部落等土著居民大部分使用古越語,分布在中國廣東、廣西兩地的粵語則就被認為保留了很多古越語的成分。南越國由於其創立者趙佗和大部分官員均來源於中原,因此漢字成為南越國的官方文字。
❷ 西漢平定南越的歷史意義
西漢平定南越
在當時結束了南越分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設立郡縣加強了中央集權.
❸ 南越是什麼時候,怎麼滅亡的
越戰後,當北越佔領西貢(後改名胡志明),南越政權滅亡
1968年春節期間,越共軍隊在南方主要城市西貢、順化等地發動了大規模的戊申襲擊戰役。固若金湯的美國大使館被越共別動隊攻入三樓,戰鬥打得十分激烈,別動隊付出巨大代價,最後只剩下兩人。1975年4月30日,當越軍的坦克隆隆駛入西貢時,最後一批美國人也是從大使館樓頂乘直升飛機撤離的。
美軍和南越的最後一刻
在「獨立總統府」外的草坪上,南越士兵們迫不及待地撕扯著自己身上的軍服。一旦卸下槍支,脫去制服,這些赤條條的南越殘兵就不再是戰敗的俘虜,而是解甲歸田的普通人。對於這些士兵來說,平安回家遠比戰爭勝負來得重要。只有幾個軍官模樣的人才坐在地上滿臉愁雲。
平心而論,許多南越士兵都對西方記者非常友善。對於我們沒完沒了的問詢和打探,他們很少會流露出不耐煩的神情。然而低著頭走過這些士兵的身邊,我就連一支煙都不敢遞給他們。這時,一個十幾歲的北越小兵朝我揮揮手,示意我快點離開此地。於是我安慰自己說,或許一個西方人此刻不和南越降兵打招呼才是上策。
不遠處的北越軍車前,身穿墨綠色制服的士兵們正忙著卸載一排排的重型機槍和迫擊炮,頭上仍然插著用作偽裝的樹葉。一些大膽的西貢人騎著腳踏車從這些士兵的身邊經過,好奇地打量著他們的特大號頭盔和據說是用廢棄輪胎製成的橡膠拖鞋。對於很多南越人來說,這還是他們平生頭一遭看到來自越南「那一邊」的人,或是那支號稱「戰無不勝」的軍隊。
與此相比,拐角處美國大使館的情況則更是一片狼藉。早就經歷過第一波洗劫的使館大樓里已經空空如也,最後趕來的搶掠者只能抱著咖啡杯和燈泡悻悻而歸。
樓梯上殘留著美國人匆忙逃跑的混亂痕跡,他們拖延到相當危險的時間才決定疏散。在西貢淪陷前的15個小時,數百名越南人包圍了大使館,苦苦哀求「帶他們一起走」。
當時,美軍直升機在使館上方等待著最後一批美方人員撤離。「我是給中情局工作的。」一個越南人朝大使館的房頂上叫道。他突然取下手腕上的金錶,朝飛機上的大兵猛揮,而後者卻視若無睹。當然,也有個別幸運兒被拉上了飛機。他們或是出示了有效文件、或是說對了「密碼」。
駐守西貢的千餘名媒體人員和戰地記者大部分已經撤走,只有117人決定留下來見證南越最後的一刻,其中包括我在內共有9個英國人。最終,聚集在使館里絕望的南越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直升機撤離,筆直朝著南海上的第七艦隊基地飛去。
就這樣,一場綿延20多年的戰爭走到了尾聲。隨著美國1945年在日本投擲原子彈的兩聲巨響,一切都從二戰後「印度支那」(越南、柬埔寨、寮國舊稱)地區掀起的反法戰斗開始。這段充斥著坦克、炸彈和自行車的歷史見證了一個大國的衰落,也見證了一個政權的滅亡。
一步步陷入沼澤
1954年的日內瓦協定將越南這個前法國殖民地給一分為二。以河內為首都的北部有前蘇聯和中國支持;南部的西貢政權則有美國撐腰。
1965年,當第一批美軍特遣部隊開入越南時,沒有人相信這是會是一個噩夢的開始。雖然胡志明的軍隊一直奮勇南進,但美國卻以勢不可擋的力量向越南遣送著大批美軍,他們相信憑著超強的火力和科技可以把越共軍隊和游擊隊殲滅。與此同時,大批西方記者湧入西貢,他們中很多人的目的只是為了報道美國的勝利。
然而,美國人錯了。
這里的叢林曾被稱作美軍的墳場。美國在越戰中的5.8萬名殉難士兵,多數都死於1965年至1972年之間。這場戰爭在美國人心中刻下了一道難以磨滅的傷疤,也塑造了一段令美國人無法忘懷的歷史。充斥在其間的潛文化曾使無數文人沉醉其中,赫爾的《派遣》中就記錄下這樣的場面。士兵們叼著彎曲潮濕的香煙,大麻的氣味彌漫在一個個戰壕間,甜麵包圈的外皮上常常灑落著海洛因的粉末。
神經錯亂的士兵用手榴彈炸傷軍官的事情在這里屢見不鮮,甚至比越南平民炸死美軍士兵來得更為令人恐懼。對於美國本土反戰意識高漲的平民而言,他們在越南的這支隊伍已經不再是「國家英雄」,而是一個士氣低落、殘暴成性、極具侵略性的群體。就像南越這個「民主國家」陷落在貪污和分裂中直至毀滅一樣,美國的越戰士兵也在日復一日的麻木和墮落中走向失敗。
1968年,新任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決心結束這場噩夢。他不願讓自己被前任民主黨總統肯尼迪和約翰遜留下的「爛攤子」束縛,更不願讓自己陷入一個和他們相同的泥沼。方法很簡單:加大空中轟炸力度,將美國地面部隊逐步撤回,讓南越人獨自守衛自己的土地。經歷了一場持續11天的閃電戰,北越軍隊終於同意舉行和平談判,1973年誕生了巴黎停戰協定。
霸權的衰落
巴黎協定並沒有帶來真正的停戰,南北兩方的作戰不過是從原先的明爭變為暗鬥。美國在頂峰時期的兵力一度達到54.3萬人,而北越也向南方源源不斷地運送著軍火。在西貢的美軍辦公大樓里,僅中情局的工作人員就占滿了整整兩層。頗為諷刺的是,1975年「聯軍」還建起了「控制區」,紅藍相間的北越旗幟和紅黃相間的南越旗幟氣勢洶洶地飄揚在同一片天空下。
大戰終究還是爆發了。西貢領袖阮文紹統領著世界上可能是第四大的軍隊,但是卻沒能抵禦住越共北下的攻勢。一座座軍事重鎮陷落,媒體大軍重新又回到西貢,但他們不再像以前那麼受歡迎了。
北越的革命軍打贏了現代史上最漂亮的一仗,「西貢」和「南越」從此在地圖上被抹去,連同這個政權、這個「首都」,一切都成為了回憶。1959年到1975年,400萬越南人在這場「內戰」中死去。而我們這些留在西貢市(現在已經改名為胡志明市)直到政權徹底更替的人,也愈發肯定地認為自己見證了一個歷史上的分水嶺,一個重要性不亞於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歷史事件。
1975年4月30日,這個日子會永遠被銘刻在世人心中,因為它標志著美利堅這個超級大國的衰落。或許30年前我們就該領悟這個道理。還記得當時,北越空軍以100美元/人的費用向我們提供搭飛機撤離到寮國的機會,而我們卻對他們即將取得的勝利如此懷疑。我最後一次去西貢的時候,當地最出名的一個酒吧名字就叫「B-52」(美軍飛機)。
❹ 關於南越宮苑的歷史文化
1995年
中山四路一處建築工地內發掘出大型石構水池的一角,水池壁石板上刻有「蕃」等字樣,經確認該處建築遺址和遺物屬於南越國時期,為嶺南地區首見。後經鑽探得知,石構水池的面積約為4000平方米。此次發現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1997年
發掘出保存基本完整的長達150米的南越宮苑的曲流石渠遺跡,該石渠與1995年發掘的石構水池通過導水木質暗槽相連,兩者組成了宮苑的園林水景,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年代最早、保存較為完整的秦漢宮苑實例。
2000年
在原兒童公園試掘300多平方米,發現了南越國宮殿的散水遺跡。廣州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搬遷了兒童公園,交由文物部門進行全面的考古發掘。
2002年9月至今
5年多的持續考古,發掘面積達12000平方米。主要發現了南越國宮殿遺址、五代時期南漢國的宮殿。同時出土了自秦漢到民國兩千多年間12個朝代的遺跡和遺物,各時期水井多達500多口。此遺跡可說是廣州古代水井天然博物館。
本報訊片片印花瓦瓴、段段磚石走道,見證著趙佗宮殿遺址的兩千餘年。今天,這里是廣州中山四路一處考古遺址的發掘現場。10年前,熟悉的兒童公園曾屹立於此。時光倒流2200年,你是否能想像自己已身處金碧輝煌的南越王宮署。
昨日,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鄭重宣布:南越王宮博物館奠基。這標志著繼南越王墓後,第二座南越國遺址博物館正式動工興建。據了解,其目標定位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預計於2010年亞運會前落成並對公眾開放。
動工:曲流石渠遺址已回填
醒獅與禮炮喧鳴,奠基儀式在一片水泥地上進行。水泥地之下,埋藏著南越王宮御花苑曲流石渠的遺址。過去的一個多月里,遺址工地實施了有序的覆蓋回填:工人們先在遺址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再鋪沙子,最後填以泥土。
這樣的回填是為了保護遺址不受建築施工破壞。接下來,此處將蓋起整個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物———曲流石渠遺址保護主樓。
據介紹,為了遷就遺址,博物館建築體量不大,包括博物館曲流石渠遺址保護主樓、陳列展示樓及設備服務樓共3棟建築。施工時打樁不動新土,全部利用以前留下的舊樁坑打樁。
游覽:復原2200年前御花苑
游覽2200多年前的南越宮苑,市民沿途將感受體會到什麼?博物館籌建處常務副主任吳凌雲率先做了一回導游。「進入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南越國御花苑區,這里有館中最受關注的曲流石渠部分。」
據介紹,其具體構思是保留遺址現場,建一條1.8米走廊供靜態俯看欣賞。其上建一座不超過18米高的保護性上蓋建築,並在頂層露天平台同底層遺址相對應,以現代手法復原2200多年前御花苑面貌。「屆時溪流、小橋、芳草、碧樹將一一展現,供觀眾動態穿行游覽」。
之後,觀眾可進入南漢興王府宮殿、北宮牆、歷代水井的現場遺址。此外,觀眾還可感受模擬復原的南越王宮殿、南漢大磉墩、南越國廊道、南漢走道等。最後可在4個小型展廳參觀出土文物的陳列展示,包括南越國、南漢國等的珍品與文獻。
定位:考古學家與市民共享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廣東省唯一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項目。而南越王宮博物館的建設,還將圍繞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性質進行。
吳凌雲對此表示,「考古遺址公園」在我國是個較新的概念,「與普通公園不同,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遺址為主體的休閑空間,而普通公園注重的是休閑」。為什麼將考古遺址和公園結合在一起?「如果單純是遺址,那可能是考古學家的樂園,如果成為遺址公園,那將是考古學家和普通市民共同的樂園。」
距離廣州市政府提出的在明年亞運前建成開館,從現在算起約有14個月。屆時,市民可在被廣州老城商業中心包圍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內,感受2200年前的宮殿花園。
■對話專家
南越王宮遺址有三個「唯一」
上世紀70年代,他參與發掘被稱做「陰宅」的南越王墓遺址。到了90年代,他再次全程參與發掘代表「陽宅」的南越王宮遺址。他便是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昨日於他而言,可謂意義重大。
記者:南越王宮博物館動工,意味著此處遺跡在完整性上得到強化,你此刻感受如何?
麥英豪:這是中國城市文化保護的又一創舉,此博物館將成為廣州的又一歷史性地標。新中國成立60周年來,廣州的歷史性地標只有兩個———南越王墓遺址和南越王宮遺址。然而,後者比前者更具意義的是,後者地處老城商業中心:西側是北京路商業步行街、南側為極具騎樓街特色的中山四路。
記者:你認為南越王宮遺址的亮點在哪裡?
麥英豪:它具有三個「唯一」。第一,這是經過考古證實的保存完好的、歷史最久遠的人工園林御花園,不但是中國唯一,世界目前也絕無僅有;第二,木構與石構是東西方古建築分野的標志,而此遺跡發掘了大量石構建築,也是中國唯一;第三,在南越王宮遺址內一共發掘出12個朝代的500多口水井,說明2200多年來,王宮附近一直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這是全世界由考古發掘證明的唯一個案。
記者:南越王宮博物館在設計上有何講究?
麥英豪:南越王宮遺址是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整體設計應以保護為前提。周邊的博物館等建築只是輔助,應該突出以遺產本體為價值核心。
❺ 漢武帝開發南越採取的歷史背景
秦統一後,於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在東冶(今福州市)設置閩中郡,其管轄范圍已覆蓋了整個福建。在此的土著民主要有於越、閩越、東甌越、南越、西越、駱越、楊越、干越等不同支系的民族。秦王朝滅亡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越族首領無諸和搖在協助諸侯滅秦中有功,項羽卻設封無諸和搖為王;而戰國後期越又為楚所滅,越人對楚素有仇恨。於是在楚漢戰爭中,閩越族助漢滅楚。西漢高帝五年,漢高祖劉邦「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冶」。孝惠元年「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後來閩越王不斷擴大勢力和領地,割據一方,欲與漢分庭抗禮。並於武帝建元三年,發兵攻東甌,東甌懼怕閩越,向朝廷請求內徙,從此東甌徙居江淮間。爾後,閩越王一方面繼續擴張勢力,一方面不斷出現內訌,並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反漢,刻武帝璽自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漢武帝遣大軍兵分四路進入福建,滅了閩越國。並詔令將閩越族遷徙到江淮一帶。這樣,東歐和閩越國先後被遷徙到江淮一帶。「東越地遂虛」。當然,這里所指的「虛」,主要指東越族的統治集團的骨乾和核心力量不復存在,相對集中在王城和城堡中的人口被遷走罷了。許多散居於深山峽谷,遠距城堡的土著人仍舊生活在他們世居的崇山峻嶺、層巒疊嶂的蠻荒之地。
❻ 廣州有什麼歷史文化
文化藝術
嶺南文化
廣州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聖寺、陳家祠、聖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行花街
廣州又叫花城,廣州人愛花。有錢人家幾千上萬元一盆的進口花卉也會買上幾盆。普通人家也要歲朝清供一盆金橘、幾株水仙,一枝梅花。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傳統,也是廣州市民的重頭戲。
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開始,除夕達高潮便結府都要花大力氣予以布置。花市開市後,華燈初上時(實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點鍾後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行花街嘈雜擁擠,難免磕磕碰碰,但人們全都彬彬有禮,格外謙讓與寬容,滿臉都是笑意和喜悅。一般前幾天多為外省人,因為絕大多數外省人要看央視年歡晚會。年三十逛完花市後常常去嘆夜茶,花市鮮花爭奇斗艷,品種繁多。
行花街顧名思義主要是逛和欣賞,買肯定要買一點,可多可少,以示吉祥如意。所以,情侶們雙雙穿梭花市最多也就買一兩枝玫瑰、銀柳、百合;而家庭多選擇傳統的本地金桔、富貴竹、桃花、發財樹、紅運當頭等。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西關在老廣州城的西門以外,東山則在東門以外,兩者遙遙相對。歷史上,兩地形成的文化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西關地勢低窪,水鄉澤國,河涌如網,人口稠密,是繁華鬧市區。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為官家子弟。東山洋樓,是民國初年一些華僑和軍政官僚在廣州市東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興建的仿西洋別墅,引來達官貴人聚居。「東山少爺」就是由此而來;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閨秀,她們纖細的身段,軟軟的粵語,受過良好教育,有的還會些手工,尊敬長輩,擁有中國的傳統美德。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
騎樓—建築風格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各主要商業街道(騎樓商業街)的商業騎樓建築。其實,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築,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上世紀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西關古老大屋
西關,是老廣州人對市中心荔灣區內北起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這一帶的稱呼,這里古時位於廣州城的西門外。這一帶有許多典型的傳統舊屋,人稱「西關古老大屋」。 這些老屋過去多是豪門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廳堂結合,裝飾精美。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這種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風、防火、排水、採光、曬晾、交通、栽種花木等功能。 西關古老大屋現存數量已從清末民初鼎盛時期的800多間變成不到100間,其中較值得參觀的有十三甫正街15號的大屋。
曲藝戲劇
著名編劇唐滌生主條目:粵曲、粵劇、南音和鹹水歌
粵劇,源自南戲,廣泛流傳於兩廣、港澳和海外華人社區,在廣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粵劇後,粵劇藝人在廣州黃沙成立八和會館,此後廣州逐漸成為粵劇活動的中心之一,民國時期達到繁盛的頂峰,並且內戰時一批粵劇藝人遷往香港。建國後一度由於文革受到摧殘,但改革開放後再次得到重視,重新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發展。
在廣州的粵劇著名劇目有:《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等。廣州歷來的粵劇劇團有覺先聲劇團、廣東省粵劇團、廣州粵劇團、廣州紅豆粵劇團等等,而粵劇名伶有:薛覺先、馬師曾、靚次伯、梁醒波、新馬師曾、芳艷芬、紅線女、郎筠玉、羅品超等。
❼ 關於以廣州為首的三個朝代:南越,南漢,南明
1.地理區位 廣州——廣東省的省會,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中國南方地區最大的海濱城市。
廣州位於東經113°17',北緯23°8',地處中國大陸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廣州瀕臨南海,鄰近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廣州屬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北部和東北部是山區,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中國的第三大河——珠江從廣州市中心穿流而過。
2.四季氣候
廣州地處亞熱帶,橫跨北回歸線,年平均溫度20-22℃,最低溫度0℃左右,最高溫度38℃,氣候宜人,是全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廣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背山面海,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等特徵。全年水熱同期,雨量充沛,利於植物生長,為四季常綠、花團錦簇的「花城」廣州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年均降雨量為1982.7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7%。全年中,4至6月為雨季,8至9月天氣炎熱,多台風,10至12月氣溫適中,是旅遊的最佳季節。
3.面積、行政區劃和人口
廣州市總面積為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轄10區面積為3718.5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50.02%;2個縣級市面積為3715.9平方公里,佔49.98%。
2005年,經國務院民政部批准,原廣州市10區2市: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白雲區、黃埔區、芳村區、花都區、番禺區,以及從化市、增城市兩個縣級市,其中越秀區、東山區合並為越秀區;荔灣區、芳村區合並為南沙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改為蘿崗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改為南沙區。
新廣州10區2市: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白雲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蘿崗區、南沙區,以及從化市、增城市兩個縣級市。廣州市常住戶口人數約為720萬。
4.歷史文化
廣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聖寺、陳家祠、聖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5.對外交往史
廣州有著悠久的對外交往史。在秦漢時期(約公元前226-公元220年),廣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與海外交往頻繁。中國的絲織品、瓷器、鐵器、銅錢、紙張、金銀等以廣州為起航站運往海外,換回珠寶、香葯、象牙、犀角等,廣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貿易大港。到了元代(約公元1206-1368年),世界上同廣州有貿易往來的國家與地區有140多個。到了明代(約公元1368-1644年),廣州便有了「出口商品交易會」。到了清朝(1757年),有一段時期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對外交往更加頻繁,當時著名的「十三行」就是專門分工做對外貿易的洋行。對外通商的繁榮也促進了廣州與海外的文化交流。
6.國際友好城市
自改革開放(1979年)以來,廣州與世界14個國際城市締結友好城市關系。目前,廣州市已經成為世界大都市協會正式會員城市。
7.交通
廣州是華南地區的海陸空交通中心。
羊城通
羊城通是廣州一種電子收費系統,卡片的大小和信用卡相同,內置晶元,使用時把卡片放在接收器上即能完成付款過程,可用於廣州市的公共汽車、的士、地鐵、渡輪等公共交通工具付費,廣州地鐵為羊城通使用者提供單程票車資的9.5折乘車優惠.羊城通也可以在某些指定超市、快餐店及全線7-11便利店消費結帳,作用類似於香港的八達通。
摩托車禁令
從2004年5月1日開始,廣州市分三階段禁止摩托車在市區行駛。第一階段,自2004年5月1日起,除上、下班高峰期外,在中心城區部分路段禁止摩托車行駛;第二階段,2006年1月1日起,全天24小時在東風路、解放路、人民路等中心城區主幹道禁摩;第三階段,2007年1月1日起,全天24小時在中心城區范圍內全面禁摩。另外,還禁止電動自行車上牌、行駛。
7.1.海運
中國第三大港口廣州港,是珠江三角洲以及華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和最大的國際貿易中樞港,現已與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年貨物吞吐量達1.67億噸。
黃埔新港和新沙港位於廣州東部、珠江的出海口,均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集裝箱碼頭。
蓮花山港、南沙港、廣州開發區穗港碼頭和增城新塘港已開通往返香港的客、貨輪,花都區開通往返香港的貨輪。
內河可沿東、西、北江航道溝通廣東省各地和廣西省,與100多條河道相連接。
7.2.陸路運輸
鐵路有京廣復線、廣茂線、廣梅汕線、廣深線、廣九准高速鐵路,還有建設中的廣珠澳鐵路、武廣客運專線,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鐵路網路。
公路運輸已基本形成以市區為中心,105、106、107、324、205國道為骨架,以三道環線為系帶,連接各條國道,貫通廣東省內97%以上的縣、市、鎮,並接鄰近省市的公路網路。市交通設施和高速公路建設發展很快。目前已初步建成城市快速交通骨架網:內環路、環城高速公路、北二環高速公路、新國際機場高速公路、華南南路一期工程、廣園東路以及四條內環路放射線。
廣州城市公共交通日均客運量達481萬人次。規劃制定共七條線路的快速軌道網路交通方案,其中地鐵一號線,二號線,四號線中的大學城專線已投入營運;預計2006年底三號線全線開通,四號線開通新造-黃閣段。
7.3.空運
廣州白雲機場是中國三大國際機場之一,旅客吞吐量居全國前列。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是國家「十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建成後將是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先進、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級樞紐機場。規劃到2010年旅客吞吐量為2500萬人次,貨運吞吐量為100萬噸。
8.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工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地增長,對外經濟貿易蓬勃發展。20多年來,全市國民經濟以年均14%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目前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5000美元,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國前列。廣州已成為工業基礎較雄厚、第三產業發達、國民經濟綜合協調發展的中心城市。
8.1.農業
廣州農業以「高質、高產、高效」和「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為主體。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發展,鄉鎮企業也發展迅速,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廣州農業正向現代化都市型農業轉變。
8.2.工業
廣州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華南地區的綜合性工業製造中心,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門類齊全、輕工業較為發達、重工業有一定基礎、綜合配套能力、科研技術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較強的外向型現代工業體系。全國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廣州就擁有34個。廣州工業在全市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工業增加值在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過1/3。汽車製造、電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產業的工業產值約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3。隨著先進技術的引進,輕紡、食品、醫葯、建材等傳統行業升級換代,以電子通信、家電、精細化工、石油化工等行業領頭的許多新興產業及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廣州工業在珠江三角洲、華南地區乃至東南亞一帶都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8.3.外貿
廣州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通商貿易的口岸,歷史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享譽全球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一直在廣州舉行,以規模最大、時間最久、檔次最高、成交量最多而榮膺「中國第一展」的稱號。新建成的廣交會場館——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將把「中國第一展」提升到世界級博覽會的層次。
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是目前世界第二大、亞洲第一大的會展中心。其總用地面積70萬平方米,其中首期用地面積約43.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39.5萬平方米,是一座能夠滿足國際級商品交易會、大型貿易展覽、大型國際會議等需要的多功能、綜合性、高標準的際會議展覽中心。
8.4.商業
廣州的商業網點多、行業齊全、輻射面廣、信息靈、流通渠道通順。全市擁有商業網點10萬多個,為全國十大城市之冠。大型購物商場、大型貨倉式批發零售自選商場、燈光夜市、集貿市場等構成了多元化的市場網路。
8.5.旅遊業
廣州的旅遊業具有集旅遊、飲食、住宿、購物、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多層次、全方位服務的格局。眾多的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使遊客流連忘返。色、香、味、形俱全的粵菜及中外各色風味飲食,為廣州帶來「食在廣州」的美稱。擁有多家五星級酒店和眾多不同檔次的賓館、旅店。 「廣州一日游」已成為廣州旅遊的特色品牌。
8.6.金融保險業
廣州是全國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市場活躍,是華南地區融資能力最強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國外資銀行第二批放開准入的城市。金融機構發展迅速、門類齊全;金融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外資金融機構逐漸增多;金融業務規模日益擴大,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資金容量不斷擴大,種類增多。目前,外資金融機構在廣州設立分行和辦事處超過30家;外資保險機構在廣州設立的分公司和辦事處超過10家。
中國人民銀行在廣州設立廣州分行。
8.7.房地產業
廣州房地產業(包括住宅、商廈和寫字樓等)的綜合發展在全國名列前茅。房地產開發投資持續、快速而穩定地增長;房地產開發投資的資金來源比較充足,市場化程度較高;多年來市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持續高強度投入,各種居住生活配套設施日趨完善,使廣州房地產業發展結構更趨合理。
8.8.電信業
廣州是華南地區信息中心,擁有比較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是我國長途電信業務三大出口之一,也是全國互聯網三個核心節點和國際出口之一,更是國家互聯網三大交換中心之一。目前廣州市已建成了高帶寬、覆蓋全市、可靠安全、技術先進和服務種類齊全的優質寬頻信息網路,基本實現了光纖鋪設到小區及部分商廈,並建立了寬頻數據、互動式視頻等業務平台。廣州市話程式控制化、市話和行動電話普及率均居全國省會城市之首。
9. 軍事
廣州是廣州軍區駐地,是華南軍事重要基地。
10.教育
廣州是華南地區最多高校的地方,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知名高校都在廣州市區內.
11.歷史沿革
廣州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新石器時代,這里的「百越」人創造了嶺南地區的嶺南文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統一嶺南,設南海郡,郡治在番禹,轄4縣。郡尉任囂築「任囂城」至今已有2213年歷史。前206年,趙佗建立南越國,建築了「周十里」的趙佗城。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漢平南越國,分南越國土為南海等九郡,南海郡治在番禹。吳黃武五年(前226),孫權建立交、廣二州,合浦以南為交州,以北為廣州,廣州之名由此起。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軍節度使劉龑在廣州建立大越國,國號為漢,史稱南漢。清順治三年(1646),朱聿在廣州自立為帝,年號紹武,史稱南明。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政廳成立,孫科任廣州市第一任市長。這是廣州建市之始。1938年10月21日,日軍佔領廣州,開始了長達7年的淪陷時期。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葉劍英任市長。1954年中央決定撤銷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六大行政區,廣州市歸廣東省領導。1960年9月20日,廣州市開始實行「市管縣」的行政體制。
廣州古稱「楚庭」,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9世紀的周朝,生活在這里的「百越之族」就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來往甚密,當地人以「楚庭」來紀念這種友誼,這是廣州最早的名字。
古代廣州曾是三朝古都,漢初時趙佗在廣州建立南越國;到五代十國時期,這里又建有「南漢國」;另外,文學名著《桃花扇》中提到的「南明」王朝(建於明朝末年,該政權僅維持40天)也在廣州建都。 廣州是一座充滿現代感的大都市,既充滿活力,又保留著悠遠的古風,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國優秀旅遊城市。這里山明水秀,風光旖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市井風情與現代都市景觀相襯托,是一個很值得一去的地方。
廣州在遠古時曾是一片熱帶和亞熱帶的森林,如今這里仍是植物的王國。華南植物園、雲台花園、流花湖公園、人民公園、麓湖公園、東山湖公園等充分展現了南國的園林特色,市郊還有從化溫泉風景區、從化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芙蓉嶂風景區等等。
當地的主要人文景觀有南越王墓、鎮海樓、西關大屋、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黃埔軍校舊址、中山紀念堂等,可供後人緬懷先人的英雄事跡。
重要數據
簡稱:穗
位置:地處中國大陸南部,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緣。瀕臨南海,背靠白雲山,珠江穿市而過,東江、西江、北江——珠江三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南海。
面積: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443平方公里。
區劃: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白雲區、黃埔區、南沙區、蘿崗區、番禺區、花都區、從化市、增城市。
市花:紅棉花
市樹:木棉樹
市鳥:畫眉
區號:020
郵編:510000
景觀:白雲山、越秀公園等
旅遊景點:
白雲山 華南植物園 麓湖公園 蘿崗風景區 雲台花園 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
光孝寺 石室聖心大教堂 越秀公園(越秀山) 鎮海樓 流花湖公園 蘭圃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三元宮 廣東省博物館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廣州文化公園 中山紀念堂
五仙觀 國民黨「一大」舊址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廣州動物園 香江野生動物世界 蓮花山
[市名之由來]
廣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國務院頒布的62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據史書記載,在公元前9世紀的周朝,這里的「百越」人民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民已有來往,特建「楚庭」來紀念這種友誼,這是廣州最早的名字。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在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個郡,郡下面設縣。其中南海郡管轄番禺、龍川等四個縣。
南海郡治,即政治、軍事機構所在地,設在這里,當時稱蕃禺,並在此建城,此為廣州建城之年。公元226年(吳黃武五年),東吳孫權由原交州分出南海、蒼梧等4郡,新設置廣州,因州治原在廣信(今梧州、封開一帶),廣州之名取自廣信的「廣」字。交廣分治後,廣州州治遷到番禺,廣州之名由此而來。
❽ 南越文化的概述
南越人受環境影響,除以稻為主糧外,還嗜食水產,包括魚類、貝類,以及蛇、蟲、鼠類等,令中原人深為驚詫。後世嶺南人特殊飲食風俗,很多是從南越先人那裡繼承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