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科爾沁草原的自然資源
科爾沁草原有較大面積的天然牧場和近2000萬頭(只)的科爾沁紅牛、興安細毛版羊和蒙古牛羊。
科爾沁草原權水利資源非常豐富,有綽爾河、洮兒河、歸流河、霍林河等240條大小河流和莫力廟、翰嘎利、察爾森等20多座大中型水庫。科爾沁淡水魚種類多、肉質好,無污染,水裡繁殖,年出魚量達到3000噸。
科爾沁草原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目前尚存的名勝古跡有遼代古城、金代界壕、科爾沁十旗會盟地舊址和廟宇、佛塔多座。 在科爾沁草原上已有大青溝、汗山、科爾沁草原濕地自然保護區等國家和地區保護區。
② 科爾沁草原的歷史文化
科爾沁草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文化流源。在科爾沁草原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很早就有人類的活動。我們今天要想深入了解這方面情況,首先應該認清歷史上科爾沁草原的范圍有多大、地理特點是什麼,歷史上有哪些種族和民族在這里生存和繁衍。生存和繁衍在這里的許多不同種族和民族構成的社會群體做了哪些事情,他們所創造的文明和文化對中華民族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有過什麼重要的影響,他們的活動對人類文明和世界文明又有怎樣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科爾沁草原神奇的歷史。一般來說,歷史上的科爾沁草原是指東起嫩江、伊敏河,北及蒙古高原東南部,包括大興安嶺中部山脈南北兩側,南至遼河、柳河、大凌河流域,西至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面積大約45-60萬平方公里。這片土地的基本特徵是:地域遼闊,物產豐饒。北部是蒙古草原南端和大興安嶺中部山地,這里林草豐盛,宜林宜獵,許多漁獵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幼年時期大都在這里渡過。中部遼河平原和嫩江平原,地肥水美,地域平坦遼闊,宜農宜牧,許多游牧民族都是在這里從童年時期過渡到青年時期。南部緊鄰遼西山地和燕山北麓,是游牧文化向農耕文化過度地帶,更適宜農業經濟的發展,許多游牧、漁獵民族在這里完成了經濟發展的輝煌階段,即半農半牧社會經濟階段。並由此而完成了一個游牧民族或漁獵民族的青壯年時期,為成功地走進中原做好了各方面前期准備工作。正是這些特徵,使得這里成為許多民族發源、成長、壯大的社會舞台,科爾沁草原西南部的紅山文化、中北部的富河文化、東部的昂昂溪文化,以及南部、中部平原上的夏家店文化都充分證實,昔日的科爾沁草原是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這里曾孕育出了非常古老而又嶄新的人類文明。1983年,遼西建平、凌源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大面積積石塜、祭壇、女神廟和女神像、玉質禮器等大規模考古發現,更進一步證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紅山文化時期,這里就出現了基本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度,凌駕於公社之上的更高一層社會組織形式——早期的城邦制國家。以往我國典籍一直把中華文化史說成是五千年,但得到考古學證據支持的只能將中國文明史上溯到四千年前。而今,紅山文化考古的進一步發現足以證實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因而紅山文化被學界稱為「中華民族文明的曙光」。從牛河梁考古遺址發現的女神頭像看,她的平額、高顴骨、塌鼻樑、短下額、面部圓扁等生理特徵,明顯帶有生活在東北亞的原始蒙古利亞游牧民族的面部特徵。這個古王國的出現是中原夏王朝以前的事情,有學者認為,紅山文化的惟王為葬的習俗和豬首玉龍的發現,與中原商文化一脈相承,因此紅山文化的創造者很可能就是遷徙內地並建立商王朝的祖先。這也說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遼河流域的科爾沁大地已經孕育出了高度的人類文明。興安嶺以北的漁獵民族,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已經遷徙至科爾沁草原,並在草原的南端交匯、融合,並且接受了華北傳入的農耕文化,形成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牛河梁城邦制國家。原始的氏族制度正向奴隸制王朝過渡,由西遼河養育出的人類文明已經出現,並與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南北遙相互映。在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方面寫出了重重的一筆,科爾沁草原托起了最早的人類文明曙光。
③ 科爾沁部的歷史沿革
元太祖成吉思汗把二弟合撒兒分封在今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流域呼倫貝爾大草原、外興安嶺一帶的廣袤土地,成為「東道諸王」之一。成吉思汗擴編帶弓箭的「豁兒臣」即科爾沁護衛軍。合撒兒為兀勒都赤(指揮者),負責斡耳朵(大汗營帳)的警衛和警戒的重任。「科爾沁」由軍事機構的名稱逐漸演變成合撒兒後裔所屬各部的泛稱,形成了著名的科爾沁部。蒙古族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嫩科爾沁、阿魯科爾沁、四子部、茂明安、烏拉特及青海和碩特等部族均屬科爾沁部分支。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嫩科爾沁部,是通遼市的駐地,科爾沁區於1999年在通遼市撤盟設市時成立。由此科爾沁也被世人矚目,享有草原明珠·科爾沁的美譽。
明嘉靖三年(1524年), 合撒兒14 世孫奎蒙克塔斯哈喇一系為躲避戰亂,率部從世襲領地南遷游牧於嫩江流域,為區別於同族之阿魯科爾沁,稱為嫩江科爾沁,即嫩科爾沁,名稱由此開始固定。
明天啟四年(1624),科爾沁部首領與努爾哈赤於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馬烏牛正式結盟。1626年,努爾哈赤封奧巴為土謝圖汗。
明崇禎九年(1636年)三月二十日,內蒙古24部49名封建領主與後金滿蒙漢文武官員百餘人在盛京召開大會。共推後金國主皇太極為「博克達徹辰汗」,改國號為「大清」 。從此嫩科爾沁所屬四部10旗分左右兩翼會盟於科爾沁右翼中旗境內的哲里木山下,形成哲里木盟,又稱「嫩江十旗」。
這十旗分別是: ——右翼:科爾沁右翼中旗:俗稱圖什業圖旗。
科爾沁右翼前旗:俗稱扎薩克圖旗。
科爾沁右翼後旗:俗稱公爺旗。
杜爾伯特旗。
扎賚特旗。
左翼:科爾沁左翼中旗,俗稱達爾罕旗。
科爾沁左翼前旗,俗稱賓圖旗。
科爾沁左翼後旗,俗稱博王旗。
郭爾羅斯前旗。
郭爾羅斯後旗。
歷史上,孝庄文皇後、孝端文皇後、福臨的皇後、僧格林沁、嘎達梅林都是來自內蒙古科爾沁草原的。
④ 科爾沁草原有什麼神話故事
《蒙古秘史》開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一同過騰汲思海來至斡難河源頭的不兒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①我們認為這是一則流傳久遠而被記錄下來的圖騰神話。雖然這句話難以成為生動的神話故事,但在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火原潔與馬沙茹黑按蒙古語原音用漢字拼寫音譯時,對"孛兒帖赤那"一詞特旁註"蒼色狼","豁埃馬蘭勒"一詞特旁註"慘白色鹿",此舉恐不是隨意而為。因為《蒙古秘史》中不少具有各種野獸含意的人名,在旁註中均以"名"或"人名"來代替,而偏偏將這兩個詞的實際所指的動物明白無誤地譯寫標明,說明他們是出於對這句話內涵的深刻理解所作出的註解,而不是一般地泛指人名。所以這句看來極其簡短的話語卻深深刻印著蒙古先民在圖騰文化時期有過狼、鹿圖騰崇拜。從這句話分析,存在天命觀,又以父系推算,可能是父權時代定型的神話傳說。雖然狼如何成為他們的始祖父,鹿何以成為他們的始祖母,具體細節早已遺忘,然而狼、鹿兩個氏族聯姻以及從很遠的地方遷徙而來的影像仍然流傳下來。這里所說的渡騰汲思海遷徙而來,可能不是指一般的遷徙,而是指這兩個有聯姻關系的氏族有過長期發展而逐步向外擴展的歷史痕跡。
蒙古古老而生動的狼、鹿圖騰神話雖然難以尋覓,但從北方民族史、蒙古歷史典籍中的有關記載,從蒙古薩滿的神低觀念表現中仍可推定蒙古先民確實存在過狼圖騰、鹿圖騰崇拜。狼圖騰崇拜現象幾乎為生息在北方草原上的先民所共有,不僅匈奴、突厥存在狼圖騰崇拜,回鶻人也有過生動的狼神故事。說明在那蠻荒的北方草原,狼對於原始人群來說是非常可怕的野獸,它們往往集合成群,無論捕食或對付進犯之敵,都協同搏鬥,兇猛而富有靈性。於是人們由恐懼而敬奉,把它們視作自己的親屬和同類,這就是狼圖騰崇拜的萌生。按照與泰勒理論相聯"平行論"的文化發展論觀點看,任何兩個不同的部族所處的生活環境大體相似時,他們的文化必然表現出同樣的適應性。那麼,同處於北方草原或森林地帶的蒙古先民有過狼圖騰崇拜便不值得奇怪了。
⑤ 科爾沁草原的歷史
簡要內容:我國四大沙地之首的科爾沁沙地92%以上分布在內蒙古境內,記者在初夏時節飛臨回科爾沁沙地上空,看答到綠色正逐步包圍黃色,沙地顯現出片片生機。近30年來,內蒙古把建設北方生態防線作為戰略目標,完成科爾沁沙區綜合治理開發和林業生態建設面積超過1億畝。
我國四大沙地之首的科爾沁沙地92%以上分布在內蒙古境內,記者在初夏時節飛臨科爾沁沙地上空,看到綠色正逐步包圍黃色,沙地顯現出片片生機。近30年來,內蒙古把建設北方生態防線作為戰略目標,完成科爾沁沙區綜合治理開發和林業生態建設面積超過1億畝。目前,科爾沁沙地有林地面積已近40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7%以上,每年綠化面積大於沙化面積約75萬畝。
空中俯瞰科爾沁沙地的核心區已經被綠色逐漸分割
內蒙古通遼市採取「水、草、林、機、糧」五配套的生態經濟圈治沙模式,已建成生態經濟圈3萬多處,使169萬畝沙地成為林茂糧豐的耕地年增產糧食近億斤
科爾沁沙地中巨大的沙帶已經被綠色包圍
⑥ 內蒙的科爾沁咋樣感覺很有吸引力!
科爾沁區概況 通遼市科爾沁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座落在西遼河、教來河沖擊平原中部,是東北和華北的交匯處。全區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寬68公里,總面積為3482.08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32.96平方公里。全區人口82萬,轄18個鎮(蘇木)、10個街道辦事處,是通遼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歷史文化 早在舊時器時代(5000年前),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棲息活動。在他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獨特品味和風格魅力的多元復合文化——科爾沁草原文化。曾先後涌現出清代國母孝庄文皇後、愛國將領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達梅林、革命烈士麥新、呂明仁、徐永清等歷史名人。目前,科爾沁區按照創建文化大市的目標,在繼承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正在積極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構建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精神相統一的科爾沁民族文化框架。 區位交通 科爾沁區與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搖籃--沈陽共處環渤海經濟圈。與沈陽、長春在空間上形成了規則的等邊三角形,是內蒙古東四盟市的中心,具有接受輻射和對外輻射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科爾沁區交通發達,是東北的主要交通樞紐。全國14個大型樞紐站之一的通遼火車站,每天從六個方向進出客貨列車270餘列,可直達北京、上海、天津、沈陽、長春、大連、呼和浩特、齊齊哈爾等大中城市。303、304、111三條國道在此交匯,穿境而過,已形成連接京津、華北及北部邊疆地區四通八達的公路運輸網路,距沈陽僅285公里,距長春302公里,大連630公里,距天津700公里,距北京860公里。通遼民航機場,可起降波音737大型客機,直飛北京、呼和浩特等城市,與最近的出海口錦州港僅400公里左右的距離,在周邊800公里范圍內有14個中心城市。 地理氣象 科爾沁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期,氣溫適中。年平均氣溫6.1°C,日照數3113小時,年平均降水量385.1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50天,年平均風速3.6m/s。全區土壤以灰色草甸土為主,占總土地面積的60.6%,分布廣,肥力高,是人民生活和進行工農業生產的理想區域。 生態環境 通遼市現有大小河流43條、大型水庫5座、中型水庫10座、小水庫10座塘壩80座,總庫容達99178萬立方米。森林面積125萬公頃,林木總蓄積量1745萬立方米,林木樹種46科、80屬220種。 基礎設施 科爾沁區經過多年精心打造,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日臻完善。區屬兩個工業園區已初具規模。科爾沁工業園區一期建設7.8平方公里,8月1日前新工四路以西就要達到「七通一平」。二期建設將達到11.8平方公里。木里圖工業園區規劃建設10平方公里,已經全面啟動。兩個園區是外來投資企業的理想場所。改革開放20多年來,科爾沁區已經確立了在內蒙古東部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中心城市地位,形成了以城市商業繁華區、大型商場、城區綜合市場、專業市場、物流園區及鄉鎮大型農貿市場為主要框架的流通產業體系。 自然資源 富足的農產資源 通遼作為世界上兩大黃金玉米帶之一與美國、加拿大齊名。這里素有"內蒙古糧倉"之稱,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年平均玉米產量穩定在300萬噸以上。這里是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常年蔬菜種植面積50萬畝,年產蔬菜8.6億公斤。紅干椒產量達20萬噸;麻黃草、甘草等野生資源,品種獨特,質地優良,待開發利用。 豐富的畜禽資源 通遼市享有"黃牛之鄉"的盛譽,特別以蒙古牛、科爾沁牛、西門塔爾牛著稱。全市黃牛存欄90萬頭,年出欄育肥牛44萬頭。以肉質鮮嫩、營養價值高、微量元素豐富、蛋白質含量多著稱的"科爾沁肥牛"已成為享譽大江南北的知名品牌。這里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190萬只存欄綿羊,年產1萬噸羊毛,20萬只存欄山羊,年產80噸羊絨,是紡織業加工增值的絕好原料。通遼市又是遠近聞名的草地白鵝之鄉,全年白鵝飼養量1000萬只,鴨飼養量200萬只,雞飼養量871萬只,可提供羽絨450萬公斤,是理想的羽絨加工基地。年可提供各類皮張250餘萬張,是皮革工業的絕佳原料資源。 充裕的林業資源 這里是一片綠色的海洋,森林覆蓋率達到20%以上,活立木蓄積量1520萬立方米,年可批采50萬立方米,40餘萬畝充裕的宜林基地,是林木深加工的重要原料基地和商業開發宜林基地。被譽為「神奇植物」具有葯用和保健作用的沙棘,已形成12.5萬畝規模,年產量1400萬斤。另外,山杏等野生資源品種獨特,質地優良,尚待開發利用。 豐富的礦產資源 通遼市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煤炭、石油、硅砂、有色金屬、黑色金屬、非金屬等礦產41種,礦床和礦點190多處,總潛在價值1.3萬億元。其中,煤炭儲量235.6億噸,儲量119億噸的全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的霍林河煤礦就座落在美麗的科爾沁草原北部。具有很高葯用、保健和美容價值,功能神奇,蜚聲海內外的中華麥飯石儲量1700多萬噸。硅砂儲量儲量50億噸,SiO2含量高達92%以上,是玻璃製造業和鑄造用砂的精品。石灰儲量3億噸,高嶺土儲量90萬噸,「十五」期末將形成30萬噸電解鋁生產能力,是投資者進行鋁製品深加工的理想之地。 充足的電力資源 通遼市電力資源豐富,裝機容量已達80萬千瓦的通遼發電廠就座落在科爾沁區,2005年將達到140萬千瓦,「十一五」期末將達到200萬千瓦。用電將長期供大於求,可享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優惠電價,平均工業基礎電價為0.375元/度。有充足的土地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有幾億元的國有閑置資產,是有識之士投資興業的潛在資源,是投入少,產出多的理想之地。
求採納
⑦ 科爾沁有哪些歷史人物
一代神弓—科爾沁世祖哈布圖哈薩爾
忽必烈汗的先鋒將軍移相哥
大清第一皇後—科爾版沁哲哲
大清國舅權烏克善親王
海蘭珠與皇太極的生死戀
清初兩朝興國太後——孝庄文皇後(一)
清初兩朝興國太後——孝庄文皇後(二)
清宮傳奇女—蘇麻喇姑其人
康熙皇帝嫡母—孝惠章皇後
順治皇帝第一皇後--廢後靜妃
台吉多爾濟與和碩敦恪公主
科爾沁台吉班第與康熙皇帝的大公主
乾隆皇帝和敬公主
愛國名將——僧格林沁?
那爾蘇貝勒與慈禧太後
大地的保護神——民族英雄嘎達梅林
文化先驅—克興額
內蒙古五大民間藝人:琶傑 毛依罕 舍拉西 孫良 查乾巴拉
⑧ 科爾沁文化發源地在哪
通遼市是科爾沁草原的主體,是全國、全區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是科爾沁文化的發源地,也是「紅山文化」、「富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⑨ 內蒙古的歷史
內蒙古地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歷史搖籃之一,也是古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據文獻記載,古代曾在這里活動過的游牧部族有10多個,其中維系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等。額爾古納河畔是蒙古族的歷史搖籃。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逐漸統一各部落後才演變成了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大約在公元7世紀,蒙古部從額爾古納河流域開始向西部蒙古草原遷移。回紇建立起了一個新汗國,創立了自己的文字並成為如今蒙文的先鋒。
12世紀時,這部分人繁衍子孫氏族分出了乞顏、扎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當時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兒、翁吉刺、蔑兒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諸部。
近代內蒙古: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內蒙古地區的革命也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內蒙古的各族人民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這正是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建立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深刻歷史原因。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 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全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
⑩ 科爾沁區的歷史沿革
1918年由遼源縣析置來通遼縣,取通達自遼東之意命名。1951年設通遼市。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9]5號)撤銷哲里木盟和縣級通遼市,設立地級通遼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科爾沁區。通遼市設立科爾沁區,以原縣級通遼市的行政區域為科爾沁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科爾沁大街1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