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溫州五馬街的名稱由來
五馬街是溫州舊城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著名的商業街。東起解放街與公園路相接,西至蟬街與府前街相交,長400米,寬12米。據唐時《古今風俗通》載:「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出守永嘉,庭列五馬,鄉鞍金勒,故永嘉有五馬坊焉。」宋紹聖二年(1095),溫州知州楊蟠改定溫州36坊,五馬坊列為其中之一。楊蟠《百詠五馬坊詩》雲,「相傳有五馬,曾此立躊躇。人愛使君好,換鵝非俗書。」清時改坊為街,街兩側擁有14條小巷。1934年,拆讓店屋,由6米拓寬為12米,改名中山路。舊時這里商賈雲集,綢布莊、百貨店、銅錫器皿行、中西葯店、錢庄等鱗次櫛比。
解放後,又恢復五馬街之名,1974年改為瀝青路面。1984年4月五馬街定為步行街,為溫州市標志性購物步行街。五馬街集購物、商貿、文化、娛樂、休閑為一體。1999年3月份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街。2000年,五馬街改造工程被市政府列入《溫州文化升位計劃》,並於當年改造完畢,五馬街西面入口處還設立了《五馬奔騰》雕塑。
五馬街是溫州舊城商業文化氛圍最為濃厚的地域,兩旁建築基本保持原有西洋風格,有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3家百年老店和百貨商店、溫州酒家等。
這些老店大都創辦於清代和民國期間,不少店鋪的歷史在百年以上。
矗立在五馬街口的「五味和」是我市歷史最悠久的一所副食品商店。它始建於清朝光緒六年(1880),系寧波商人楊正裕與同鄉馮伯禎等十來位寧商集資創辦。初為蜜餞店,址在饅頭巷西段,即現鼓樓街78號,兩側書有楹聯「蜜餞海味各種葯酒南北果品罐頭茶食」,門楣上橫書「五味和」店號,又以一方青石板刻上梅調鼎原筆「五味和」三個大字。馮伯禎與清末著名書法家梅調鼎有舊,遂請梅題寫店名招牌。經梅調鼎先生推敲再三,認為在原店名「五味」之後增一個「和」字為好,取甜、酸、苦、辣、咸五味調和之意,於是寫下了「五味和」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清光緒廿九年(1903),楊正裕之子楊直欽繼承父業,在五馬街口增設分店(即現在五味和店址),稱五味和新號。五味和在楊直欽經營期間迅速發展,尤以甌柑暢銷京津北方而獲利甚豐。民國廿一年(1932),溫籍股東林敏卿任新店經理,因經營有方,五味和經營業務不斷擴大。老店於1940年歇業,新號從此獨樹一幟。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時,有同仁和、元昌、福旭等附近南貨店並入,遂重建店房,擴大門面與規模。1966年轉為國有企業,改稱地方國營新風副食品店,1979年恢復原店名。
五味和十分注重經營特色,除了供應南北貨外,兼營糟、醉、臘、海味、鮮果,還自辦作坊,聘請名師製作蜜餞、腌臘貨、糕點、炒貨等食品,以選料考究、加工精細、貨真價實、風味別具而聞名,尤以糟制魚生、蝦醬、醉蟹、香螺、臘腸、醬油鴨、五味香糕、山楂糕與五加皮葯酒為特色。知名度最高的要數美味魚生(即白鰨生),製作工藝已有80餘年的歷史,獨具色鮮、條勻、不糊、味美、耐貯五大特色。除供應本地市場外,曾用龍泉青瓷罐精裝遠銷香港。旅居台灣的著名報人馬星野得到一罐鄉親們送的五味和美味魚生後,歡欣之餘,曾賦詩一首:「拜賜蒓鱸鄉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小小魚生勾起了遊子的無限鄉思。
② 溫州五馬街的資料
古稱五馬坊。溫州舊城古街道之一。東起解放街與公園路相接,西至蟬街與回府前街、大同巷答相交。街長四百米,寬十二米。相傳始於東晉。唐宋沿襲不變。清代改名五馬街,街兩側擁有十四條小巷。一九三四年改名中山中路。一九四九年後恢復五馬街之名。文革時期曾經改名紅衛路,後又恢復五馬街之名。一九八四年四月定為溫州市標志性購物步行街。
③ 溫州五馬街有多少年的歷史
相傳東晉「書聖」王羲之任永嘉郡太守時始有五馬坊。明嘉靖《溫州府志》載:「王羲之,山陰人,為永嘉郡守,出乘五馬,老幼仰慕,為立五馬坊」。清光緒《永嘉縣志》亦載:「王羲之守永嘉,庭列五馬,綉鞍金勒,出則控之,故今有五馬坊」。唐宋以來,「五馬坊」之名沿襲不變。宋哲宗時,楊蟠知溫州,於城中置三十六坊,內即有五馬坊。至清代,將坊改為街巷,五馬坊也改名五馬街;同時一分為二,一條稱五馬直街,即郡治前或譙樓前南北縱向的街道。民國時期已改稱公安路。另一條稱五馬橫街,即現在東西橫貫的五馬街。但王羲之任永嘉郡守一事,並無確鑿史料可考;因此對五馬坊的由來,又有兩說:一說王羲之曾任會嵇(今紹興)內史,性喜游覽山水;他去官後,遍游東、中諸郡,所以其「游騎」也到過永嘉。永邑人為紀念這位名士,乃立五馬坊。另一說認為五馬妨根本不是由王羲之而來,卻是「謝靈運為永嘉太守,以五馬自隨,立五馬坊」(見洪慶商《韓文之正》)。總之,「五馬坊」不管是由王或謝而立,其起源已久,且與太守使用五馬有關,這點是可以肯定的。
1979年,慶祝第五屆全國人大勝利召開的遊行隊伍經過五馬街口,群眾歡欣鼓舞。作為溫州最著名的一條街,五馬街見證了溫州許許多多的歷史事件。今日的五馬街則是溫州商業的標簽。
④ 五馬街有什麼傳統文化
五馬街,中國著名商業街,古稱五馬坊,五馬坊,地名,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始名於東晉,因王羲之出任永嘉太守時而得名,現為溫州舊城古街道之一,東起解放街與公園路相接,西至蟬街與府前街相交,街長四百米,寬十二米,街兩側擁有十四條小巷。
宋代詩人楊蟠寫過一首《五馬坊》,
相傳有五馬,
曾此立踟躇。
人愛使君好,
換鵝非俗書。
五馬街在溫州人的心目中,一直是「溫州第一街」。這條歷經千年文明孕育的繁華老街,還有著「浙南第一街」的美譽。五馬街上保留的近現代建築,不論是從歷史的視角或是現代的構建規模,均有其豐富的內涵。從溫州走出去的人,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五馬街上走一圈,因為,五馬街是溫州的魂和文化發源地。 在中華民居雜志社舉辦的「中華民居展評活動」中,溫州市五馬街被評為「中華民居開發與保護示範街」。2016年4月18日,中華民居展評活動組委會、中國步行商業街工作委員會專家組經過實地考察和座談交流,高度肯定了五馬街的歷史建築保存情況和商業街活化情況,對五馬街「歷史有根、文化有脈、商業有魂、經營有道、品牌有名」的現狀給予贊賞,並希望其進一步發揚傳統文化、擦亮地區名片。 韓健徽:中國步行商業街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商旅文產業聯盟主任、中華民居展評活動專家委員會主任。全國著名商業街專家,長期致力於推動我國商業街區行業、商旅文化產業、中華民居開發與保護科學、有序、創新地發展。 五馬街主街區現存的147幢民國時期中西合璧建築群,以巴洛克式和裝飾藝術派為主,如此大規模且特色鮮明、保留完好的歐式建築群,在全國都較為罕見。開發與保護的有機結合,讓年輕人到這里感到非常時尚,老年人到這里感到非常懷舊;外地人到這里感到「非常溫州」,外國人到這里感到「非常中國」。 ——韓健徽 千年文化街 行走在五馬街上,像是回到了民國時代。街道兩側始建於民國時期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像是標牌,無言提示著來往的行人,五馬街至少已經繁華富庶了數百年。而散布於街區各處的中式古建築,點綴其間,有著說不出的韻味,正如高雅華美樂章中古典悠揚的插曲。幽深的譙樓,布滿蒼苔的青磚路,青磚黛瓦的名人故居…… 在五馬街心位置,矗立著一座五匹駿馬拉著車帷的「五馬奔騰」銅雕,造型生動,古意盎然。這是五馬街的標志雕塑,也是街道名稱的由來。 五馬坊與王羲之 五馬街地名由來一說與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關。相傳,王羲之出任永嘉(今溫州)郡守時,經常乘坐五匹馬拉的馬車從街上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柳河東集》中寫道:「庭列五馬,綉鞍金勒,出則控之,故今有五馬坊。」唐代溫州刺史張又新作詩《百里芳》:「時清游騎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開。民喜出行迎五馬,全家知是使君來。」詩歌寫的就是此事。現存北宋真宗年間(1008—1016年)古籍《祥符圖經》中,溫州五十七坊中五馬坊已然在列;明代神宗年間(1078—1085年),這條街正式被稱為五馬街。明嘉靖《溫州府志》記載:「王羲之,山陰人,為永嘉郡守,出乘五馬,老幼仰慕,為立五馬坊。」 五馬街名稱由來的另一說法與東晉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有關。相傳,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時經常隨身帶著五匹馬出遊。也許正是因為不能確定五馬出行的主人是王羲之還是謝靈運,所以至今五馬街雕塑的車座上還是空著的,留下一個懸而未揭的謎底給後人。 五馬石傳說 而關於五馬街的民間傳說也瑰麗多彩。清代孫同元、徐希勉所著的《永嘉聞見錄補遺》中,記有五馬街有五馬石一事。相傳,東晉時期,這條街上的居民夜裡經常聽到馬蹄音,但開門不見馬的蹤影。街上住著一位打草鞋的老人,屋外放著一塊石頭。他每天打草鞋時,就在石頭上將草捶軟,日子一久,石頭被捶得光閃閃。有個過路人看到石頭後,想出錢買下來,但老人捨不得賣。老人擔心石頭被偷走,就將石頭搬進屋裡。三天後,過路人又來買石頭。他一看石頭不見了,急忙問老人,老人答道:「我把石頭搬進屋裡了。」「幾天了?」「三天三夜了。」過路人一聽,惋惜地對老人說:「你這塊石頭上面有五匹馬,石頭放在屋外馬天天有露水喝,又有你捶的草吃,所以長得油光健壯,如今你把石頭搬進屋裡,馬沒水喝,一定渴死了。」采寶客說罷,與老人進屋把石頭翻過來,果然有五匹馬的影子,只是僵立不動了。 正是王羲之、謝靈運等人的風采和逸事給五馬街留下了一抹千年未曾消散的文化香氣。 繁華富庶之街 文化是五馬街的根,商業則是五馬街的魂。自唐宋時期,到明代改「坊」為「街」,五馬街一直是溫州的鬧市區和城市商業中心。在此經商的不僅有本地商賈,還有「閩邦」「贛邦」「廣邦」及本省「蘭(溪)邦」「寧(波)邦」和「吳(興)邦」商人。自清朝末年溫州開埠,辟溫州為通商口岸。五馬街因為地理位置靠近「南市」,得地利之便,又是傳統的商業街,最先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陸續出現了外國商人開設的店鋪、公司、商行。街道兩旁店鋪排列,商品琳琅滿目,綢布莊、百貨店、銅錫器皿行、中西葯店、錢庄等鱗次櫛比。街面從早到晚熙熙攘攘,人氣旺盛,商業氛圍異常濃厚。 抗日戰爭期間,沿海地區大都淪陷,溫州成為東南地區重要的吐納口岸,外來輪船進出比任何時候都頻繁,內外客商都在選擇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地點,地處溫州中心發展的五馬街自然成為首選。前所未有的溫州經濟的畸形發展,促進了五馬街的進一步繁榮。 改革開放以來,溫州人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創造了著名的「溫州模式」,引起全世界的矚目。如果說,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的發源地的話,那麼五馬街算得上是溫州模式的一個縮影。 中西合璧的巴洛克建築 徜徉在五馬街上,深刻體會到「建築是時代的烙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街道兩側的商業建築群主要為民國時期的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其主體風格為歐洲巴洛克風格,造型富麗堂皇,極具動感。而在建築細節方面,又非常接地氣地揉入了很多典型的中國元素,高大氣派的石拱門前卧著兩只精雕細刻的石獅子,拱形門楣與松鶴延年的精雅磚雕相配合,雖然風格絕然不同,但彼此卻相得益彰,無比熨帖。 這大概緣於溫州很早就形成的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 在溫州有一句話:「世界上只有鳥飛不到的地方,沒有溫州人到不了的地方。」敢為天下先的溫州人,有著「東方猶太人」的美稱。他們在世界各地辛苦打拚,葉落歸根之後帶回來大筆財富,也帶回了西方的審美觀和異域風情。他們僱傭能工巧匠,仿照歐美流行的建築風格建造新居。同時,他們對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民居也念念不忘,願取其精華融入新居。於是,就出現了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築。尤其是1876年,溫州開埠,西方近代物質文明傳入溫州後,這種現象更為明顯。 溫州最早出現的歐式高層建築始於19世紀末。1919年,名聞遐邇的溫州百貨業巨擘許漱玉在五馬街建造了一座極具特色的洋樓。當時,他買下五馬街的矮屋10餘間,拆建成兩座毗連磚木結構三層樓房(即今大眾電影院及市第一百貨商店位置),總面積7042平方米,規模宏大,是昔日五馬街口西式建築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商業大樓。 其後,五馬街陸續出現了一批歐式建築風格的樓房,形成了一片相對集中的歐式風格建築群景觀。如此規模的特色鮮明保留完好的歐式建築群在浙江省乃至全國都極為罕見。五馬街主街現存147幢近代商業建築,形式主要為巴洛克式和裝飾藝術派。 據不完全統計,歷史上在五馬街區出現的「老字型大小」共有303家,其中包括聞名遐邇的「金三益」「老香山」等「老字型大小」,這些商鋪至今仍沿用這種風格。 悠悠古譙樓 溫州有西式洋氣的一面,也有古老厚重的一面。古譙樓就是溫州古老厚重的印章,千百年來穩穩鈐在老城中心。 古時,有城多有譙樓,史載「世人鑄城必建譙樓,此乃漢之遺風」。有著兩千多年建城歷史的溫州,存留下來一座千年譙樓。譙樓高大雄偉,層甍反宇,飛檐拂雲,如威武的將軍,雄踞在城南口,鎮守著一方的太平。譙樓面闊五間,樓高兩層,重檐歇山頂,條石疊築城門,青磚砌成拱頂,花崗岩雕就護欄,樓高11.1米,通面寬19.5米,進深9.5米,飛檐雕梁,青瓦紅柱,頗顯雄偉壯麗。樓南北門楣上分別寫著四個篆書大字——「東甌名鎮」「民具爾瞻」,古樸庄嚴。 千年譙僂,曾經歷幾多變幻。譙樓始建於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年,吳越國的都城設在杭州,吳越王錢鏐命令其子錢元瓘加固溫州郡城,並增築內城,史稱「錢氏子城」。四處城門上各築一座城樓,東為華蓋樓,南為譙樓,西為西樓,北為臨圃樓。 南宋時期,金兵渡過黃河,大舉伐宋。高宗趙構曾逃往溫州蹕於此31天,於建炎四年(1130年)農歷三月十八日乘御舟離溫奔杭州,正式定都臨安。至今,譙樓內還有高宗在溫州停留的壁畫和「建炎駐蹕」四個大字。 此後的元清年代,譙樓經歷了多次修繕、兵禍毀圮、幾度修復。最終如同一位老者,悠然立在五馬街中央位置,站成了一本溫州城歷史書。 名人故館情懷 在溫州深厚的文化家底中,五馬街上的名人舊居有著不能忽略的精彩。鄭振鐸、朱自清、胡炘……這些名人如同星星一樣閃耀在五馬街的上空,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傳說。 鄭振鐸紀念館 兩層古雅的民國建築,中西結合,開闊的天井中似乎充溢著書卷氣,一座宅院也有著自己的氣質。這座宅院的氣質屬於鄭振鐸。 鄭振鐸故居位於溫州市滄河巷,坐北朝南,臨街而建,由門屋、廂房、正屋等組成合院式建築。如今,已作為鄭振鐸紀念館對外開放,設置了「書生報國數十載」、「心懷溫州故鄉情」、「一代才華萬古傳」、「鞠躬盡瘁為文物」等展覽內容,分別介紹了鄭振鐸的生平、交友、著作、對文物考古事業的貢獻等情況。 朱自清故居 四營堂巷22號,高樓大廈包圍著的朱自清舊居,在現代都市的霓虹幻影中吟誦著林花春紅庭院深深;讓步履匆匆的人們在不經意的回眸間,輕輕地放慢自己的腳步——那古舊的青磚黛瓦、斗拱雕梁築就了鬧市中的一方靜地。 抬梁穿斗梁架、硬山屋頂、磚雕門台、灰塑照壁……這座五間三進合院木構建築,佔地602平方米、房屋整體結構和風貌保留了晚清民國時期溫州民居的風格,頗具江南建築特色。 七楓巷胡宅 與隔壁喧鬧的朔門街相比,曲徑通幽的七楓巷顯得較為寂寞,不過,小巷的滄桑歷史,照樣能透過粉飾過的牆壁顯露出斑駁的影跡。 在七楓巷60號,有一座名宅,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位叫胡炘的國民黨官僚的父輩擁有了這座靜廬。胡宅坐北朝南,為三間兩層樓房,一個由大片青磚鋪成的院子,院子里有大樹,蒼翠蔽日。建築面積約450平方米,通面闊15.5米,進深15.8米,設有前後廊,主次間貫通。建築面料相當講究、牆面清灰和磚紅相間,沒用塗料,直接以磚的本色表現色彩的變化,使得這幢宅子歷經秋霜冬雪,色彩如故。胡宅為巴洛克式建築,夾帶哥特式和中式裝飾風格,華麗而不失大氣,充分體現了巴洛克風格追求自由的內涵。 溫州老建築中的每一種外來風格,都代表著一種文化現象和一段歷史經歷。
⑤ 溫州五馬街是五頭馬嗎
五馬街的傳說 很久以前,溫州五馬街不是叫五馬街,也勿曉得叫什麼。聽講,住在四圈的老百姓,每日夜裡都聽見一陣陣"得得得"馬跑過的聲音。開門一看,又不見馬的影子。 那時候,這條街上住著一個打草鞋的老人。老人屋外有一塊石頭。每日打草鞋時節,他把草放在這 塊石頭上慢慢捶軟。 石頭是青色的,因為捶得長久了,光溜溜,也蠻好看。 一日,有個人看見這塊石頭,就去對老人說:"老伯伯,你這塊石頭賣給我吧,我給你五兩銀子!" 老人聽了有些奇怪,搖搖頭:"我勿賣,這塊石頭是我捶了好多年,捶熟了,捨不得賣。 好多看熱鬧的人都覺得這人要花恁多的銀子買一塊石頭,實在奇怪。 那人走了。 老人不放心,怕石頭被人偷去了,就把石頭搬到屋裡來。 過了三日三夜,那個客人又來了。他帶來更多的銀子,想請老人將石頭賣給他。 那客人一看石頭沒有了,很著急,趕緊問老人。老人告訴他,已經搬到屋裡來了。 "幾日了?"那客人慌張地問。 "三日三夜。"老人說。 "唉!"那客人嘆了一口氣,說:"現在你就送給我,我也不要了。我是采寶客。我看到你這塊石頭上有五匹馬,石頭放在外面,馬日日有露水喝,又吃了你日日捶的草,所以長得活潑健壯。現在你把石頭搬到屋裡,五匹馬沒有露水喝,一定都渴死了。" 說著,那采寶客就把石頭一翻,果真石頭上有五匹馬的影子,只是不動了。 聽的人都為老人嘆可惜,說他運氣不好。老人呢,一點不在乎。他說:"以前我不曉得它是寶貝,我當做寶貝恁愛它。現在這五頭馬不動了,我捶還是照樣便當,還象塊寶貝嘛!" 以後老人照舊勤勤懇懇打草鞋賣,照舊用這塊石頭捶草,一直到死。 老人死後,大家叫老人住的這條街為五馬街。
⑥ 問溫州的五馬街有什麼特點
這些老店大都創辦於清代和民國期間,不少店鋪的歷史在百年以上。
舊時五馬內街除了上面提到的商鋪容外,還有老香山、乾寧齋、元昌、葆大等參茸葯號及徐德昌、正豐和、同人和等大商鋪。
如今的五馬街,一些延續至今的老店仍很熱門,又集聚了康奈、奧康、吉爾達皮鞋;報喜鳥、庄吉服飾;大虎打火機等溫州眾多新興名牌輕工產品的專賣店。店肆毗連,商品琳琅,商業繁華,魅力不衰,五馬街依然是溫州最繁忙的商業街。
⑦ 溫州五馬街的來歷
五馬街,古稱五馬坊,是溫州市區最著名的一條商業街。2006年進行徹底的翻新,並保留了原來的風貌。相傳東晉「書聖」王羲之任永嘉郡太守時始有五馬坊。明嘉靖《溫州府志》載:「王羲之,山陰人,為永嘉郡守,出乘五馬,老幼仰慕,為立五馬坊」。清光緒《永嘉縣志》亦載:「王羲之守永嘉,庭列五馬,綉鞍金勒,出則控之,故今有五馬坊」。唐宋以來,「五馬坊」之名沿襲不變。宋哲宗時,楊蟠知溫州,於城中置三十六坊,內即有五馬坊。至清代,將坊改為街巷,五馬坊也改名五馬街;同時一分為二,一條稱五馬直街,即郡治前或譙樓前南北縱向的街道。民國時期已改稱公安路。另一條稱五馬橫街,即現在東西橫貫的五馬街。但王羲之任永嘉郡守一事,並無確鑿史料可考;因此對五馬坊的由來,又有兩說:一說王羲之曾任會嵇(今紹興)內史,性喜游覽山水;他去官後,遍游東、中諸郡,所以其「游騎」也到過永嘉。永邑人為紀念這位名士,乃立五馬坊。另一說認為五馬妨根本不是由王羲之而來,卻是「謝靈運為永嘉太守,以五馬自隨,立五馬坊」(見洪慶商《韓文之正》)。總之,「五馬坊」不管是由王或謝而立,其起源已久,且與太守使用五馬有關,這點是可以肯定的。
五馬街的由來
很久以前,溫州五馬街不是叫五馬街,也不曉得叫什麼。住在四圈的老百姓,每日夜裡都聽見一陣陣"得得得"馬跑過的聲音。開門一看,又不見馬的影子。
那時候,這條街上住著一個打草鞋的老人。老人屋外有一塊石頭。每日打草鞋時節,他把草放在這 塊石頭上慢慢捶軟。 石頭是青色的,因為捶得長久了,光溜溜,也蠻好看。
一日,有個人看見這塊石頭,就去對老人說:"老伯,你這塊石頭賣給我吧,我給你五兩銀子!"老人聽了有些奇怪,搖搖頭:"我不賣,這塊石頭是我捶了好多年,捶熟了,捨不得賣。 好多看熱鬧的人都覺得這人要花很多的銀子買一塊石頭,實在奇怪。 那人走了。 老人不放心,怕石頭被人偷去了,就把石頭搬到屋裡來。過了三日三夜,那個客人又來了。他帶來更多的銀子,想請老人將石頭賣給他。那客人一看石頭沒有了,很著急,趕緊問老人。老人告訴他,已經搬到屋裡來了。"幾日了?"那客人慌張地問。"三日三夜。"老人說。"唉!"那客人嘆了一口氣,說:"現在你就送給我,我也不要了。我是采寶客。我看到你這塊石頭上有五匹馬,石頭放在外面,馬日日有露水喝,又吃了你日日捶的草,所以長得活潑健壯。現在你把石頭搬到屋裡,五匹馬沒有露水喝,一定都渴死了。" 說著,那采寶客就把石頭一翻,果真石頭上有五匹馬的影子,只是不動了。 聽的人都為老人嘆可惜,說他運氣不好。老人呢,一點不在乎。他說:"以前我不曉得它是寶貝,但我把它當做寶貝。現在這五匹馬不動了,我捶還是照樣便當,還象寶貝嘛!" 以後老人照舊勤勤懇懇打草鞋賣,照舊用這塊石頭捶草,一直到死。老人死後,大家叫老人住的這條街為五馬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