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南城縣上塘鎮包坊村歷史文化

南城縣上塘鎮包坊村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7 07:39:14

㈠ 歷史名勝對聯

1、成都杜甫草堂
(1)、草堂留後世 ;詩聖著千秋。
(2)、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騰虎躍幾詩容;
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2、武漢黃鶴樓
欄桿外滾滾波濤,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東去;
窗戶間堂堂日月,盡四時憑眺,幾曾見黃鶴西來。
3、黃州赤壁
銅琶鐵板,大江東去;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4、九江琵琶亭
燈影幢幢,凄絕暗風吹雨夜;
荻花瑟瑟,魂消明月繞船時。
5、鎮江北固山多景樓
登樓便欲凌雲去;
臨水應知得月先。
6、桃花源、陶淵明祠
(1)、說甚神仙,看千年石洞開時,城郭人民還是耕田鑿井;
閱成古今,聽半夜金雞叫醒,興亡秦漢都歸流水桃花。
(2)、門前學種先生柳;嶺上長留處士墳。
7、廣州黃花崗
七十二健兒,酣戰春雲湛碧血;
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
8、楊州梅花嶺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鐵骨伴取嶺上梅花;
殉社稷在江北孤城,剩山殘水留得風中勁草。
9、滁州醉翁亭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10、揚州二十四橋
勝地據淮南,看雲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過橋下,聞簫聲何吹,有人吹到月三更。
11、湖南洞庭湖岳陽樓
(1)、湘靈瑟,呂仙杯,坐攬雲濤人宛在;
子美詩,希文筆,題筆雪壁我重來。
(2)、後樂,先憂,范希文庶幾知道;
昔聞,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詩。
(3)、一樓何廳,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12、信陵君祠
有史公作傳如生,愛客若君,真實讀者慷慨悲歌不已;
其門館風流未謝,於今思夕,問君誰能拔抑磊落之才。
13、長沙屈原賈誼二公祠
親不負楚,疏不負梁,愛國忠君真氣節;
騷可為經,策可為史,經睦行地大文章。
14、陝西蘇武廟
三千里持節孤臣,雪窖冰天,半世歸來羸屬國;
十九年託身異域,韋鞴毳幕,幾人到此悔封侯。
15、成都武侯祠
心懸八封圖,初對策,再出師,共仰神明傳將略;
目擊三分鼎,東連吳,北拒魏,常懷謹慎勵臣躬。
16、江西南昌滕王閣
興廢總關情,看落霞孤騖,秋水長天,幸此地湖山無恙;
古今才一瞬,問江上才子,閣中帝子,比當年風景如何。
17、白居易祠、墓
(1)、唐代論詩人,李杜以還,惟有幾篇新樂府; 蘇州懷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畝舊祠堂。
(2)、楓葉四弦秋,根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勾留江山別離情。
(3)、心中懷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飢凍聲。
18、稼軒祠
煙柳斜陽,歸去東南余半壁;
雲山故國,望中西北是長安

㈡ 江西信豐縣歷史

信豐縣,唐永淳元年(682年)建縣,自古以「饒谷多栗,人信物豐」著稱,縣名取人信物豐之意。位於江西省贛州中部,居貢水支流桃江中游。東鄰安遠縣,南靠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西連廣東南雄市,西北接大余縣,北界南康區、贛縣。
信豐縣是江西歷史文化名城,歷為贛南重鎮,位於大贛州都市區一小時城市經濟圈,廣州、深圳和南昌四小時經濟圈,是珠三角、海西經濟區的直接腹地。截止2013年底,信豐縣城建成區面積達26.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25.8萬人;是贛州南部6縣(信豐、龍南、安遠、定南、尋烏、全南)唯一城區面積突破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突破25萬的縣城,邁入江西省中等城市行列,同時也是贛南次中心城市之一。
信豐縣礦產有煤、石灰石,麥飯石、稀土、鎢等礦產資源;有耕地47萬畝,其中水田38.8萬畝;山地302萬畝,主產糧食、煙、果、菇、瓜、菜、甜玉米、茶葉及豬、牛、家禽等,農副土特產品眾多,盛產臍橙,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先後被列為10多個國家級農業基地,被稱為「中國臍橙之鄉」、「中國草菇之鄉」。[1]
信豐縣是原中央蘇區21個全紅縣之一,是紅軍長征突破第一道封鎖線所在地,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核心區,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項英、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信豐縣戰斗、生活過。[2]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楚,秦時屬九江郡,漢時屬豫章郡,西晉屬南康郡,隋時屬虔州。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分南康縣東南地置南安縣,是為建縣之始。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24年),因與福建省泉州南安縣同名,故改名信豐,取「人信物豐」的含義,沿襲至今。[1][3-4]
1987年,極富鄉、鐵石鄉、大橋鄉,改設鐵石口鎮、大橋鎮;同益鄉的水東、長生、花園、同益、水北等五個村委會劃歸嘉定鎮。
1988年12月10日,撤銷小江鄉、新田鄉、古陂鄉、大阿鄉、大塘埠鄉、安西鄉,設立小江鎮、新田鎮、古陂鎮、大阿鎮、大塘埠鎮、安西鎮。
1989年11月23日,撤銷油山鄉,設立油山鎮。1994年8月18日,撤銷小河鄉,設立小河鎮。
2001年5月9日,信豐縣撤銷同益鄉、龍舌鄉,劃歸嘉定鎮;撤銷坪石鄉,劃歸大塘埠鎮;銷金盆山鄉,劃歸古陂鎮;撤銷黃泥鄉、星村鄉、西牛鄉,合並組建西牛鎮;撤銷九渡鄉、正平鄉,合並組建正平鎮。2003年底,信豐縣總人口66.6萬人。
2004年底,信豐縣轄13鎮3鄉:嘉定鎮、新田鎮、鐵石口鎮、油山鎮、安西鎮、古陂鎮、小江鎮、小河鎮、大阿鎮、大橋鎮、大塘埠鎮、正平鎮、西牛鎮、萬隆鄉、虎山鄉、崇仙鄉。[5]

㈢ 誰知道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天井源鄉曾坊村委聯系電話。。。

南城位於江西省東部,撫州市市中區,居徐河下游。全縣轄9個鎮,3個鄉:建昌鎮株良鎮,上塘鎮,麗塔鎮,洪門鎮,沙洲鎮,大朗鎮,新豐街鎮,萬坊鎮,許家,天井源鄉,九江鎮。一共有21個居委會,150個行政村。縣建昌鎮政府。
建昌鎮面積:124.3k平方米,人口:88192人郵編:344700代碼:361021100司法管轄區建國路,體育路,宣傳路,勝利路,解放路,交通路生產路,城東路,躍進路市路,濱江路,北門外路,鳳凰路,13個居委會,新橋,尖塔,黃家圍,羅佳平,秋園,姚家巷,在廟前,糧倉,花樓下的邱芳萬年橋,五里庄,宋行,家邊陽市龍灣區瑤,馬園路麻姑山17個村委會。
株良鎮面積:184.7k平方米,人口:37409人郵編:344703代碼:361021101司法管轄區的睦鄰友好株,毛家坪,金融廣場,世厚脊江,湖,雙湖株良,楊梅瀧油,AGF,姚村,路東,田南,雲,雲,吳家山,羅家塘,紅米邱江頭段,長安22個村委會,古竹城。 on-Don的面積嗎?鎮:184.5k平方米,人口:28903人郵編:344706代碼:361021102唐居委會管轄,唐,東錢湖,塘廈鎮塘灣,不管我的方頭包廣場,黎凹,崔下,烏石,太平洋,我的男性源,何家,德國溪,黃家17個村委會。
麗塔鎮面積:156K㎡人口:18219郵編:344705代碼:麗塔附近361021103司法管轄區,新街,麗塔,的厚源xiefang歐洲廣場,岳亮,軍事,水南廖坊下灣徐嵐昆士蘭州池塘12個村委會。
洪門鎮面積:155.1k平方米,人口:13782人郵編:344712???編號:361021104司法管轄區洪門居委會,徐田壯,袁曹紅嶺,整形,支付,渡輪,大源等8個村委員會。
一個沙洲鎮面積:95.3k平方米,人口:14589人郵編:344708代碼:361021105司法管轄區的沙洲,沙洲居委會,佩羅? #92;,我家墩黃色的獅子,進水口,一旦到了家,臨廣場鄧廣場8個村委會。鎮政府在池子里。龍湖鎮面積:270.5k平方米,人口:20030人郵編:344713代碼:361021106司法管轄區龍湖居委會,湖,王朱平的小珠,北信源豐洲,案例研究,五角大樓口,燕,蘭彩廣場,黃元,池源,13個村委會。
新豐街鎮面積:53.7k平方米,人口:10915郵編:344704代碼:361021107司法管轄區新豐街居委會,新豐,洋橋,田東,梅溪,分水,林業廣場6個村委會。在
萬坊鎮面積:168.9k平方米,人口:26478人郵編:344702代碼:側361021108管轄權灣廣場附近,東港,徐家橋,鄱陽湖,西坑雙埠,李家許,游家裡,湖廣場,鄧家邊,鍾家邊,南,嶺14個村委會。
徐家鄉面積:128.4k㎡人口:23261人郵編:344711代碼:361021200司法管轄區排頭劉湖,白島,下弓,陳家良,東錢湖,江家,燕,游家,深圳, 5個皇帝,13厚的地板之鄉。鄉政府談師劁。
天井源鄉面積:74.8k平方米,人口:18533人郵編:344700代碼:361021201管轄權,周坊,南源,江嶺,羅芳,蔡滇池,良好的蝸牛石,姚廣場,廣場新公園在香港下曹廣場,天井源13個村委會。
潯溪鄉面積:101.4k㎡人口:7188郵編:34711代碼:361021203管轄權甲狀腺腫,碼頭,潯溪,高嶺石,大朱,太平,敖家灣,村民委員會。鄉政府在碼頭。

㈣ 新莊鎮的歷史沿革

新莊鎮古稱天德鄉,宋以前屬高安縣,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從高安劃入新昌縣即今宜豐縣。民國二十一年劃為宜豐縣第八區,民國三十年改為天德鄉,鄉公所駐湖城圩。同年三月,因湖城圩被日軍飛機炸毀,鄉公所遷新莊街。1950年鄉境設4個小鄉,1956年4小鄉合並為一個鄉,鄉政府駐新莊街,因而得名新莊鄉。2005年底,全鎮轄萬坊、芳里、新莊、荷溪、宋家、筠山、灣溪、口溪、張家、龍溪、湖城、虎溪、上塘、鄧家14個村民委員會、南垣林場、嶺背農場,小坑農科所、1個居民委員會,大康、上嶺、下嶺、袁家、萬坊、中萬、上萬、茜源、長坑、龜形、油榨腦、余家、樓下、方里、靈源、湖筠、庫里坑(富竹)、新戴、老戴、雞公山、伍家、衙里、陶家、中垣、朱家、松樹下、院場、荷溪、黃嶺、徐家、宋家、楊家、蘭溪、周家、盧坑、坑尾、分石、社上、灣里、堆上、梘頭、洲里、窯上、喻家、楊家、新居、晏家、江尾、桂花、凌上、老吁咀、張家、黃家、港口、晏家咀、新屋場、淺溪、石泉、龍溪、范家、諶家、湖城、觀下、虎溪、田塍、嶺背、坎頭、梧崗、上虎形、下虎形、泉塘、冷家、吳家、二井、鄧家、小坑76個自然村,12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542戶,總人口13981人(男7336,女6645,農業人口12804人),勞動力4996個,耕地20967畝,其中水田20129畝,旱地838畝;有林地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8%。

㈤ 央視4套紀錄片《中古古鎮》都介紹了那些古鎮要全部!!

第一位:丹巴藏寨
丹巴縣位於四川西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旁,與道孚、康定縣和阿壩州 小金、金川縣接壤,全縣總全面積5649平方公里,轄一鎮十四鄉,居住著以藏族為主的15個民族共5.7萬餘人。丹巴縣是巴顏喀拉山脈、邛崍山脈等匯聚的地方,又是革什扎河、氂牛河、大小金川河的發源或流徑處素有「岩巔上的城」和「大渡河畔第一城」之稱。這里山巒連綿起伏,湖泊星落棋布,森林無邊無際,當地藏民族把這種特徵括為「山頂積雪皚皚,山腰樹林蔥蔥,山腳海子粼粼」。是一個深藏於橫斷山脈中鮮為人知的世外桃源,壯麗迷人的風光、無限神秘的美人山谷、恬靜如詩的鄉土民居、獨具一格的古石碉樓、多姿多彩的風情,驚現出丹巴的神奇和美麗。
第二位:黃姚古鎮
黃姚古鎮黃姚位於廣西昭平縣,距桂林200公里,是一個有九百多年歷史文化的明清古鎮,地處灕江下游,素有「詩境家園」之稱。古鎮方圓1平方公里,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黃姚是個充滿詩意的地方,每一外景點都不需刻意尋找,沿著石板路慢慢走,也許在無意間你就可能會發現一些令你驚喜的東西。
黃姚古鎮,位於縣城東北部40公里(直距),列為廣西名鎮。全鎮居民600多戶,八條街道,房屋多數保持明清風格,街道均用青石板砌成。古鎮保存有寺觀廟祠20多座,亭台樓閣10多處,多為明清建築,著名的有文明閣、寶珠觀、興宇廟、獅子廟、古戲台、吳家祠、郭家祠、佐龍寺、見龍寺、帶龍橋、護龍橋、天然亭等。人文景觀還有韓愈、劉宗標墨跡、錢興烈士塑像、何香凝、高士其、千家駒等文化名人寓所,以及許多詩聯碑刻。一般來說,比較常規的景點包括中共廣西省工委舊址紀念館、古戲台、皇帝詔書、寶珠觀、鯉魚街、八仙睡榕、佐龍橋、千年古榕、嶺南第一石板街等。
黃姚無疑是廣西第一古鎮,有著近千年厚重的文化積淀。古鎮相當精緻,精緻得宛如江南小鎮般典雅清幽,古樸摯淳。

黃姚位於廣西昭平縣,是一個有九百多年歷史文化的明清古鎮,還是一個有9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素有「夢境家園」之稱。黃姚鎮發祥於宋代,宋將楊文廣率部到昭平平亂,路經此地,得知當地黃姚兩姓人居多,給小鎮起了一個名字「黃姚」,這個地名一用就是千年。
第三位:婺源古鎮
婺源古鎮
江西省上饒地區轄縣,江西最大產茶基地。位於贛東北樂安江上游,北鄰安徽,東毗浙江。面積2947平方公里,人口32.04萬。縣府駐紫陽鎮。唐置縣,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隸屬徽州。1934年由安徽劃入江西。縣境以山地、丘陵為主,約占總面積的80%,余為低丘、崗地。最高峰擂鼓尖在與安徽省交界處,海拔1630米。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有利林木生長。全縣林地佔土地面積的49%,活立木蓄積量達820餘萬立方米。盛產松、 杉、毛竹和茶葉、油茶、香菇等。茶葉產量常佔全省的1/3,綠茶素稱「婺綠」,與武寧縣的「寧紅」齊名。其他土特產有龍尾硯、婺墨等。礦產資源有煤、鐵、鎢、金、銅和硯石等。
婺源自古文風鼎盛,人傑地靈,是鴻儒朱熹的故里、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的桑梓、著名學者金庸的祖籍地。自宋至清,出進士552人,歷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選《四庫全書》。婺源博物館有館藏文物萬余件,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譽;儺舞、茶道、抬閣等民間文化藝術絢麗多彩;歷代名人遺跡和明清徽派古建遍布鄉野。全縣有1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文物保護單位13處,2個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婺源生態優美,物產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2%,荷包紅魚、綠茶、龍尾硯、江灣雪梨是婺源紅、綠、黑、白「四色」特產,久負盛名。婺源有世界瀕臨絕跡鳥種——黃喉噪鶥,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鴛鴦越冬棲息地——鴛鴦湖,每年冬天有2000多對鴛鴦來到這里越冬,有華夏第一高瀑——大鄣山瀑布。
第四位:烏鎮
烏鎮

烏鎮是江南水鄉六大古鎮之一,古風猶存的東、西、南、北四條老街呈「十」字交叉,構成雙棋盤式河街平行、水陸相鄰的古鎮格局。這里的民居宅屋傍河而築,街道兩旁保存有大量的明清建築,輔以河上石橋,體現了小橋、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鎮風韻。鎮東的立志書院是茅盾少年時的讀書處,現辟為茅盾紀念館,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上的西柵老街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築群之一。此外,還有修真觀戲台、雙橋風情、梁苑勝跡、唐代銀杏等眾多景點,當地有:賀歲拜年、元宵走橋、清明踏青、立夏稱人、端午吃粽、分龍彩雨、天貺曬蟲、中元河燈、中秋賞月、重九登高、冬至祀祖、臘月小更等習俗。
第五位:周庄
周庄
史載於1086年的周庄,位於上海、蘇州、杭州之間。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唐風孑遺,宋水依依,煙雨江南,碧玉周庄。千年歷史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朴的民俗風情,成為東方文化的瑰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傑出代表的周庄,成為吳地文化的搖籃,江南水鄉的典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榮獲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聯合國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美國政府獎、世界最具魅力水鄉和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中華環境獎、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等殊榮。
憑借得天獨厚的水鄉古鎮旅遊資源,堅持「保護與發展並舉」的指導思想,大力發展旅遊業。以水鄉古鎮為依託,不斷挖掘文化內涵,完善景區建設,豐富旅遊內容,強化宣傳促銷,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打造了「中國第一水鄉」的旅遊文化品牌,開創了江南水鄉古鎮游的先河,成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獲得「最受外國人喜歡的50個地方」和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中國知名旅遊品牌的榮譽。
近年來,不斷致力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弘揚和傳承,積極探索文化旅遊,全力塑造「民俗周庄、生活周庄、文化周庄」,正日益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窗口,更是受到了中外遊客的青睞,每年吸引了超過250萬人次的遊人前來觀光、休閑、度假,全社會旅遊收入達8億元。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富貴園、江南人家、錢龍盛市等適宜現代休閑體驗型旅遊配套項目的相繼推出和完善,擴大旅遊規模,做大旅遊盤子,使周庄旅遊逐步向休閑度假型旅遊發展。
經過十年保護、十年發展,周庄跨入十年提升時期,提出了打造「國際周庄」的構想。藉助經典的江南水鄉文化來展示優秀的中華文明,以文化的交融為切入點,把周庄推向國際。通過資源的整合,推出適宜現代體驗式旅遊的精品線路和項目,加大投入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和提高國際接待能力,努力把周庄建設

第六位:同里鎮
同里鎮

同里鎮,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她建於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古鎮。同里鎮距蘇州市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是為江南六大著名水鄉之一,面積33公頃,為五個湖泊環抱,由網狀河流將鎮區分割成七個島。古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她是江蘇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1995年更被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1998年水鄉古鎮和退思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第七位:西塘古鎮
西塘古鎮
古鎮西塘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距嘉善縣城11公里,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西塘與其它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在於古鎮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總長近千米,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在西塘旅遊,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陽也曬不到。
第八位:赤坎古鎮
赤坎古鎮

赤坎古鎮位於江門市轄下的開平市中部,距開平中心城區12公里,有350多年歷史,是一座具有濃郁嶺南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鎮。潭江橫貫全鎮,總人口4.8萬人,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共7.2萬人,是著名的僑鄉。赤坎境內保留有大量的華僑建築,中西合璧。

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鄉村,北岸是市鎮,清一色的騎樓,龐大的洋樓群。赤坎的玩法便是閑游浪盪,在老街上體驗似乎尚停留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生活。古鎮上也有碉樓,而遠近聞名的關族和司徒氏圖書館、堤西路的騎樓建築群更是僑鄉一絕,已被省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第九位:長汀縣
長汀縣
上塘、長汀縣為福建省龍岩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北緯25°18′40″~26°02′05″之間,東經116°00′45″~116°39′20″,總面積3089.9平方千米。地處福建西部,閩贛邊陲要沖。這里千山競秀,群巒疊嶂,為武夷山脈南段,是福建的邊遠山區,著名的革命老區和歷史文化名城。戶籍人口49.2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01萬人。通行閩西客方言長汀話。
縣人民政府駐汀州鎮。全縣轄11個鎮、7個鄉:濯田鎮、汀州鎮、大同鎮、古城鎮、新橋鎮、館前鎮、童坊鎮、河田鎮、南山鎮、四都鎮、塗坊鎮、策武鄉、鐵長鄉、庵傑鄉、三洲鄉、宣成鄉、紅山鄉、羊牯鄉。
第十位:喀納斯湖畔古村落
喀納斯湖畔古村落

圖瓦村位於喀納斯湖南岸3公里處的喀納斯河谷地帶,周圍山青水秀,環境優美,是布爾津縣前往喀納斯湖旅遊的必經之路。圖瓦村居住有100多戶,1400多人。圖瓦人多居住在用松木搭建的塔形木屋中,這種建築稱作「木楞屋」,四壁均為原木壘砌,有天棚有地板,屋頂尖斜,以適應山區多雨雪的環境。
圖瓦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主要是以牧業為主,以狩獵、捕魚和採集為輔。春暖花開時節,他們趕著牛羊去深山裡的夏牧場;深秋時分,又趕著牲畜下山,住進木屋度過漫長的冬季。圖瓦人主要居住在禾木-喀納斯蒙古民族鄉的禾木村、喀納斯村,以及喀納斯湖西面18公里外的白哈巴村,人口約2000人左右。

㈥ 無錫的風俗文化

一、春 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年初一,這是傳統節日中最大的一個節。春節也兼指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一段時間,俗稱新年裡。
年初一,每家晨起開門,放開門炮仗2響或3響,取開門大發之意。男女老幼卻穿戴全新。小輩向長輩拜年,解放前行跪拜禮或鞠躬,年齡大的一般口頭叫一聲「拜年」,解放後通行叫一聲「拜年」;長輩發給孩童紅紙包壓歲錢(有的預先在大除夕發給)。解放前,有些人家還在堂前掛有祖先神影(神影,或稱神子,即神像畫鈾,在大除夕懸掛),家主率子弟依次瞻拜。早餐吃糕團,取團團圓圓、高高興興之意;也有吃面的,取長壽之意。中餐素食,或吃面,或吃飯,晚餐葷食,吃飯。米飯都是大除夕留下的「年夜飯」,意為有吃有剩,素菜有長梗菜(即青菜)、百葉炒菠萊和黃豆芽,象徵長庚(長壽)、波波鍵鍵和稱心如意。這一天,禁掃地,不倒垃圾,據說不讓財氣出門;上了年歲的人,上茶館吃早茶,吃的是橄欖茶,稱「元寶茶」,以取吉利;晚上忌點燈,父母哄騙孩童早睡,說是聽老蟲(老鼠)做親,有的預先在枕頭邊暗藏幾個紅雞蛋,讓孩童明晨醒來摸到,信以為真。
春節期間,出門首次近見熟人,作揖道賀,口稱「恭喜」、「新年好」、「拜年」。年初二起,親友間互吃「年晝飯」(解放前要過年初五)。解放前,從年初一到年初四,街上商店不開門。年初五,俗稱「路頭生日」,各家要祭路頭神,以祈求發財,叫做「接路頭」,商店接路頭尤為隆重,並爭先取早於年初四下午或晚上祭祀,然後於年初五開門營業。
春節期間盛行的群眾娛樂活動,有鬧元宵和掉龍燈。年初一,村莊上大人小孩被鑼打鼓取樂,稱「鬧元宵」,到處鑼鼓聲喧。掉龍燈是由一個村莊20人左右的青壯年組成一個龍燈隊,扎條龍燈,到鄰近村鎮去掉,算是「壓邪」,祈求人口太平、五穀豐登,故有「太平龍燈」之稱。一般從年初二掉到年初五為止,掉一次龍燈所募集到的錢大多用於舉辦本地公益事業。洛社地區解放前的龍燈,有洛社上塘的小龍,中陶巷的青龍,大樹庵(花渡)的雞毛龍,吳巷(花鍍)的青龍,滸泗橋的青龍,南蔣巷(徐貴橋)的黃龍,杭水渠(徐貴橋)的黃龍,小徐巷(正明)的青龍,彭村(雙廟)的黃龍等。大樹庵的雞毛龍已於1986年恢復,更名為風羽龍,並參加首屆「洛社之春藝術節」表演。
春節的習俗在演變,解放後,一些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禮節、習慣逐漸廢止(如跪拜,祭神、禁忌等)。由於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走親訪友的風氣更盛,幾乎每家卻請吃「年晝飯」,主人都以豐盛的酒餚殷勤待客。春節因物資充足,各行各業又休假歡度節日,比較空閑,人們舉辦喜事一般已集中在春節期間,成了新興的習俗。

二、元 宵

正月十五(正月半)為元宵節,俗稱燈節。早晨吃熯糕(煎年糕),考究的吃薺菜熯糕。從早到晚人們破鑼打鼓「鬧元宵」。有句歌謠,「五月半,龍燈、馬燈齊來看。」這說明掉龍燈、馬燈是燈節的主要活動,日夜都掉。解放前,杭水渠的龍燈和花渡吳巷、葛巷的馬燈於元宵節晚上都曾到洛社鎮上去掉,並到店家穿堂,店家賞給紅紙包。上塘的大寺場(開利寺門前)和下塘西沿河的聾坊場(今無錫縣通用機械廠所在地),均為聚觀掉演的場地。杭水渠的一條龍燈是 「打柴龍燈」,共9節,每節竹柄上用竹篾紮成長方形的龍骨,中空,形如打柴榔頭,掉夜龍時裡面裝上蠟燭,掉起來宛如火龍飛舞,頗為壯觀。

三、清 明

清明,在公歷4月5日前後,即從隔年均冬至起共106天。清早,家家折楊柳枝條,插上門桶,叫做「催燕」,兒童嬉戲,將楊柳技條的皮剝開,捋成楊球,取其諧音,叫做「娘舅」。清明時節,人們結伴而行到郊外,欣貨田園風光,稱為「踏青」,現已發展為春遊活動,到外地游覽名勝。春節以後,到清明為止,本地原有放風箏的活動(清明,田裡麥苗已長起來,放風箏停止,以免踏壞麥苗)。風等俗名鷂子,有蜈蚣鷂、蝴蝶鷂、八角鷂等,還有兒童放的瓦爿鶴。民國時期,葉巷村上的放風等是有名的。村人製作了三、四面大的風等,在晚上,用長長的麻繩拉著,趁著風勢把它們馱起來放,繩上系著幾十盞燈籠,帶上夜空,似串成星斗,這叫做「鷂燈」,煞是好看。
解放前,清明和冬至,同姓宗族有祠堂(祭祀祖先的場所)的都要祭祀祖先,以示慎終追遠。凡年滿16歲的男丁都到祠堂內,由族長(俗稱老長輩)、房長帶領祭奠。祭祀禮畢,合族宴飲,叫做「吃清朋」、「吃冬至」,統稱吃公堂。然後議事:清帳理財,整頓族規,謂解家庭糾紛(如夫妻不和、兄弟分家、忤逆不孝等)。各家在清明節或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節)要掃墓,人們攜酒饌、香燭至祖墳祭拜,同時飄紅、白、黃、綠彩紙,叫做「飄白紙」。有些客居異鄉的遊子,也要特地趕回掃墓,以表孝心。有的人家還對祖墳整修,植樹培土。解放後,掃墓增添了新的內容。清明到來,機關、學校及群眾團體開展祭掃革命烈士墓活動,以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一般前往無錫市革命烈士凌園(在惠山),敬獻花圈憑吊,瞻仰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

四、立 夏

立夏,在公歷5月6日前後。這天能嘗到三鮮,有「立夏見三鮮」的諺語,主要指莧萊、蠶豆、蒜苗。解放前,有稱人的習俗。午後,村前樹上掛著一桿大秤,男女老少都去稱體重。也有在家中稱的。洛杜開利寺前的石牌樓,曾是立夏稱人懸掛大秤之處。立夏稱人有個傳說:
三國魏蜀吳棺繼滅亡,晉朗開國之君司馬炎(晉武帝)統一中國。當時在南方邊疆,曾被蜀漢丞相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孟獲,聞知蜀漢後主劉阿斗(即劉禪)被幽禁在都城洛陽,他為了報答諸葛亮的寬容之恩,就請求司馬炎在生活上優待阿斗,並在每年立夏這一天,特地前往洛陽,親自給阿斗稱體重,若缽重減輕,他就要起來反晉。可嘆亡國昏君劉阿斗竟說出「此間樂,不思蜀」的話來。

五、端 午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陽節,俗稱端午節。家家門上插菖蒲劍(即菖蒲葉,俗稱蒲郎,削劍形),孩童手上系菖蒲根做的葫蘆,都有驅瘟逐疫的作用。
早晨吃棕子,相傳是紀念戰國時期投泊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舊有「瑞陽勿吃棕,死則嘸人送」的諺語。在隔日下午,家家戶戶就忙著裹棕子,品種有米棕、赤豆棕、豌豆棕、豆瓣棕;家境好的還裹火腿棕、鮮內棕。式樣有小腳棕、菱角棕、三角棕。午餐,飲雄黃酒,並噴灑牆角、床下,可祛五毒(指蠍、蛇、蜈蚣、壁虎、蟾蜍),菜餚有黃魚、黃鱗燒肉兩樣傳統菜。大人用手指蘸雄黃酒給孩童額上寫個 「王」字,以示壓邪。有的還在腳背上寫「王」字,防蛇蟲百腳(蜈蚣)咬。午後,室內煙熏蓬艾(俗稱煤蓬頭),以消毒殺蚊。解放後,插菖蒲劍、飲雄黃酒、煙熏蓬艾等習俗已廢止。

六、夏 至

夏至,在公歷6月22日前後。中午吃餛飩。

七、七月半

農歷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多數人家在這天或超前兒天要祭祖,謂之「過七月半」,祭品中有西瓜、茄餅(用茄子做餡的米粉餅)。有些人家還請親戚吃晝飯,親戚離去時送些茄餅,有句歌謠:「七月半,做了茄餅送親眷。」解放後,這一習俗基本廢止。

八、七月三十

農歷七月三十晚上,人們都要點燃棒香及蠟燭,插在家門前的階石間和場地上,謂之「插棒香」。棒香,是用細的竹梗或木梗做芯子的一種香。插棒香的風俗有兩種說法。一說七月三十日為地藏菩薩誕辰,焚香燃燭插於地上,是「插地藏香」,帶有迷信色彩。另一說,也是比較流行的說法,稱插棒香為「插狗屎香」,這有個由來:
元末張士誠舉兵起義,據姑蘇稱吳王,深得民心,後被朱元璋擊敗,城破被俘而死,時為七月三十日。百姓為感激他的功德,於是每年在他死期的晚上,用焚燒棒香的方式來紀念他。因張士誠小名「九四」,特取名為「九思香」,又恐怕觸犯明王朝,就託名「狗屎香」
插棒香這一風俗,解放前在本地盛行,似乎成為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每逢農歷七月三十晚上,村村莊庄,男女老少,都不約而同地手捧點燃的棒香,一炷炷地插到家門前的地上,這時家家戶戶的屋檐下,星火點點,光彩閃耀,宛如一條條火龍,煞是壯觀!愛玩的大孩子,還在場中心把棒香插成正方、長方、圓圈、多角等圖形;有的把一炷炷棒香遍插在幾個大南瓜上面,安放在春凳上,好象一盞盞彩燈。

九、中 秋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半。這天要吃糖芋頭(早晨吃)、麥餅(家家戶戶在當天下午做)和月餅。有句歌謠:」八月半,糖燒芋頭吃吃看。「也有說」八月半,做了麥餅鍋里熯"。
晚上,各家團聚歡宴。解放前,洛社鎮上一些店家還於門前或天井中燒斗香(用線香編成升籮形的香斗,中放檀香、末香,插上線香)齋月。中秋月明之夜,有些居民往往約三五友好,出門散步,連走大小3座橋(如洛社大橋、南小橋、北小橋),別有雅趣,謂之「走三橋」。

十、重 陽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按照古代的說法,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因日月均屬陽數,故稱重陽,也稱重九。
登高與吃糕是重陽節的兩個習俗。重陽登高的由來是:
東漢時侯,有個桓景,跟隨方士(指通曉追道術的人)費長房學道。一次,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將有災疫,應急令家中人縫制緯(深紅色)囊,盛放茱萸(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這里指它的果實),每人結在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災可避。」桓景依費長房所囑,到了九月九日,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見雞犬暴死,而人免於災。
本地因無山可登,故重陽無登高之舉。惟解放後興秋遊活動,也有人於重陽節去惠山登高眺覽的。吃重陽糕,解放前較盛行,「校」和「高」諧音,寓登高避災之意。

十一、冬 至

冬至,在公歷12月22日前後。先一日晚叫做冬至夜,有「先有冬至夜,慢有冬至朝」的諺語。人們重視吃冬至夜飯,舊時還有「有末冬至夜,嘸末凍一夜」的諺語,意為有錢、人家吃冬至夜飯,無錢人家只得挨餓受凍。解放前,冬至和清明一樣,同姓宗族有祠堂的都要祭祖(見前「清明」記述)。

十二、臘 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節。中午,吃臘八粥,粥里有八樣食物,各家大同小異,一般用青菜、黃豆、赤豆、蠶豆(發芽豆)、油豆腐、百葉、芋頭、山芋合煮而成;考究的有棗子、蓮心、白果等物。

十三、除 夕(包括除夕前)

除夕為農歷一歲之最後一天(大月為十二月三十,小月為十二月廿九),俗稱大年夜。其前一日稱小除夕(相對而言,除夕亦稱大除夕),俗稱小年夜。從農歷十二月中旬起到除夕,人們忙於送舊歲、迎新春的過年活動,分述如下:

(一)撣檐塵

俗說「若要發,撣十八」,「十七、十八,越撣越發」。家家戶戶都要在農歷十二月十七、十八這兩天內,束扎稻草帚系在長竹竿上,撣除四壁、屋枯的灰塵,並用稈稞或竹筏通灶間煙囪,謂之「撣檐塵」。實際上這是進行一次大掃除,准備乾乾凈凈迎新年。

(二)送灶

農歷十二月廿四,據說是灶神(俗稱灶家菩薩)上天的日期,傍晚,各家做腳跟團子(團子半個白,半個黃,成橢圓形),送灶神上天,並在神龕上貼「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析求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時多說好話,少說壞話,以保合家平安、到了正月半再接灶,迎接灶神下界。此風現末絕跡。

(三)蒸糕做團子等

十二月廿四送灶後,蒸糕做團子。事先「牽淘磨」(即淘米後用人力牽石磨磨粉),鄰居互助協作。現在牽淘磨已發展為用鋼磨機械軋粉(各村都有糧飼加工廠),節省了不少人力。條件好的人家殺豬宰禽,有的還在十二月初就釀了年酒,有的村上車水干河,捉魚、分魚。家家采辦年貨,市場繁榮、熱鬧,一派過年景象。

(四)祭記

敬神祭祖,俗稱過年,早者在十二月廿六、廿七左右舉行,晚者在大小年夜舉行。解放前,過年比較隆重,先祭天地,後祭祖先,祭把過程俗稱祝餉。祭祀時,燃香點燭,敬酒接羹飯,供魚肉葷素(有葷湯蘿卜)和年糕年團子等,全家行跪拜禮。解放後,禁祀過年曾大為城少,近年來又逐步恢復,但禁禮已簡化,許多人家僅祭祖先。

(五)畫弓箭、貼春聯

到了除夕傍晚,家家要畫弓箭、貼春聯。畫弓箭,是用草帚蘸石灰水在門前場上畫張弓射箭的圖形(有的把箭頭畫成戟頭),以示鎮邪。有些人家畫在大門、後門內外場地,並在場上書寫「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秦民安」等吉利話。抗戰前,曾有人家畫飛機、大炮的。此俗解放後已廢止。春聯,解放前稱門對(包括大門對、二重門對、房門對等,一般指大門對),貼春聯是喜迎新春。解放前的傳統聯語有「運轉三陽泰,時來萬事通」(通用);「種田千倍利,養蠶十分財」(用於農家);「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用於經商);「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用於讀書人家)之類。解放後,春聯的內容大為革新,並隨著形勢的發展而有變化,同時不拘泥於平仄。例如:「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全靠毛主席」(解放初期較為普遍);「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60、70年代較為普遍);「九州生氣逢春旺,四化新潮逐日高」(1978年以來,下同),"萬眾一心創大業,五講四美立新風」;「春回大地喜盈門,國展宏圖民致富」。

(六)吃年夜飯

除夕晚上,合家團聚吃年夜飯(有些人家趁這天祭祖之後吃年夜飯),酒餚豐盛,在外地工作的也都趕回家,探親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寄母家還要請寄子(在開始三年內)吃年夜飯。
解放前,一到農歷十二月下旬,便有人到附近村莊喊火燭:「寒冬臘月,火燭小心,水缸挑挑滿,柴倉擄擄清。」同時提防盜賊,兼喊:「前門撐撐,後門閂閂。」到了除夕,就挨戶索取年夜飯米或年糕年團子。現在有的村在除夕前還有人喊火燭,由村委給予報酬。

(七)守歲

吃過年夜飯,家庭主婦炒長生果(花生)、南爪子,准備年初一的食物和穿的新衣。一切事畢,全家團坐,吃茶和瓜子、長生果等,談天說地,直到深夜,叫做「守歲」。睡覺前,放關門炮仗2響或3響。1980年以後,有電視機的人家逐漸增多,除夕之夜全家在熒屏前欣賞春節文藝聯歡節目。
解放前,窮人欠租、負債,過年如過關,故稱年底為年關。有句歌謠:「十二月半,拔掉鍋子剩個煙囪管。」這就是形容諸債畢集的窮人一貧如洗。他們還不起債,往往在除夕這一天外出躲避,到年初一才敢回家(按規矩,債主不得在年初一索債)。這種現象解放後已絕跡。

㈦ 請教江西省贛州市贛縣的歷史沿革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縣,因《山海經》所記「南方有贛巨人」而得名。另有一說,因二水於贛州合流成贛江,以此得名。 西漢屬豫章郡,縣治溢漿溪。莽新隸九江郡。東漢復為豫章郡。興平二年(195)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縣屬之。三國吳嘉和五年(236)分廬陵郡置南部都尉,贛縣屬之。同年析贛縣地置平陽縣(太康元年改名平固縣)。西晉太康三年(282)改南部都尉為南康郡,贛縣隸南康郡。太康十年(289)縣治徙葛姥故城(今章貢區水東一帶)。 東晉永和五年(349),郡、縣治徙章貢二水之間(今贛州市區)。劉宋改郡為國,贛縣屬南康國。齊復南康郡,梁、陳因之。陳時,贛縣與南康縣互易其名。大業元年(605)互復原名。開皇九年(589),改南康郡為虔州。同年平固縣歸並贛縣。至隋、唐,贛縣均屬虔州。五代楊吳屬百勝軍。南唐改昭信軍。宋開寶八年(975)復稱州,贛縣仍屬虔州。太平興國七年(982)析贛縣7個鄉(原平固縣地)置興國縣。 紹興二十三年(1153)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改虔州為贛州,贛縣屬之。元屬贛州路。明、清屬贛州府。民國先後屬直隸省或屬贛南道、第十一行政區、贛南專區及第九、第四行政區。 1949年8月14日贛縣解放,析贛州鎮置贛州市,贛縣先後屬贛南行政區、贛州專區、贛州地區、贛州市。1969年7月縣治由贛州市遷至梅林現址。 1987年4月5日,湖江鄉分為湖江鄉、古田鄉、湖新鄉三個鄉(贛府廳字[1987]165號批復)。 1988年9月12日,撤銷江口鄉、王母渡鄉、沙地鄉、田村鄉,設立江口鎮、王母渡鎮、沙地鎮、田村鎮(贛民函[1988]101號批復)。 1990年10月16日,設立攸鎮鄉(贛民字[1990]137號批復)。 1993年11月17日,撤銷南塘鄉,設立南塘鎮(贛民字[1993]167號批復)。 1995年9月29日,撤銷吉埠鄉,設立吉埠鎮(贛民字[1995]185號批復)。 1996年3月19日,撤銷茅店鄉,設立茅店鎮(贛民字[1996]53號批復)。全縣轄8個鎮、16個鄉:梅林鎮、田村鎮、沙地鎮、南塘鎮、吉埠鎮、江口鎮、王母渡鎮、茅店鎮、韓坊鄉、小坪鄉、陽埠鄉、大埠鄉、長洛鄉、大田鄉、儲潭鄉、石芫鄉、白石鄉、三溪鄉、五雲鄉、湖江鄉、湖新鄉、攸鎮鄉、古田鄉、白鷺鄉。共有315個行政村。 2000年5月8日,撤銷五雲鄉,設立五雲鎮(贛民字[2000]104號批復)。至此全縣轄9個鎮、1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92065人;其中: 梅林鎮 48630 王母渡鎮 36880 沙地鎮 25419 江口鎮 32912 田村鎮 32564 南塘鎮 37863 茅店鎮 23387 吉埠鎮 27848 五雲鎮 19581 陽埠鄉 19643 韓坊鄉 28845 大埠鄉 16570 小坪鄉 6339 長洛鄉 10377 大田鄉 12686 古田鄉 8902 湖新鄉 8947 湖江鄉 18282 儲潭鄉 16560 石芫鄉 13735 三溪鄉 11997 白石鄉 11228 白鷺鄉 13570 攸鎮鄉 9300(人) 2001年9月6日,撤銷小坪鄉,劃歸韓坊鄉(贛民字[2001] 569號批復)。 2001年9月6日,撤銷古田鄉、湖新鄉,劃歸湖江鄉;撤銷白石鄉,劃歸田村鎮;撤銷攸鎮鄉,劃歸沙地鎮(贛民字[2001]438號批復)。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55.7萬人。 2004年底,全縣轄9鎮10鄉。 梅林鎮 2004年轄:城東居委會、城西居委會、城北居委會、章貢村、梅林村、紅金村、雙龍村、桃源村、上廟村。 王母渡鎮 轄:王母渡居委會、立瀨村、梘溪村、朱坑村、勝利村、濃口村、橫溪村、寨下村、上排村、下排村、潭埠村、下邦村、龍潭村、桃江村、大陂村、和坊村、歧嶺村、楓樹村、新興村。 沙地鎮 轄:沙地居委會、湖溪村、中庄村、螺田村、馬口村、銀村、水邊村、坳下村、高峰村、沙地村、洋村、坳上村、石鼓村、蟠岩村、五龍村、攸鎮村、利群村、里堡村、芳村、錫溪村、崗上村、西山村。 江口鎮 轄:江口街居委會、江口街村、六十里店村、優新村、優良村、山田村、河埠村、河坑村、安平村、旱塘村、東風村、小均村、蕉林村、薴洲村、安坑村、龍舌村、墩上村、三團村。 田村鎮 轄:田村居委會、夏都村、聯群村、建新村、紅衛村、斜坑村、村嶺村、上齊村、中齊村、社大村、蘭芬村、月坪村、根山村、坪坑村、龍下村、東山村、蓮塘村、芳溪村、楊梅村、坪內村、湖塘村、廟前村、五陂村、富竹村、白石村、下白石村、西坑村、里目村、下橫村、田面村、地頭村、塘基村、上坪村。 南塘鎮 轄:南塘街居委會、清溪村、勞田村、黃屋村、小溪村、嶺腦村、南塘村、白溪村、都口村、大都村、道潭村、石院村、楓江村、維源村、石圳村、鵝坊村、田南村、黎源村、船埠村、澄藉村、官田村、橋溪村。 茅店鎮 轄:茅店街居委會、茅店村、洋塘村、上壩村、黃龍村、東田村、萬嵩村、壩高村、竹芫村、楊洞村、大龍村、太陽坪村、義源村。 吉埠鎮 轄:吉埠居委會、樟溪村、寶林村、石含村、建節村、若內村、合龍村、瑤村、大溪村、吉埠村、水南村、社建村、梘田村、上堡村、白梘村。 五雲鎮 轄:社區、五雲村、贛江村、日紅村、千丈村、新陽村、南田村、大嶺村、下丹村、上丹村、夏潭村、左坑村、蓬村。 韓坊鄉 轄:韓坊街居委會、紅星村、長演村、松柏村、遇龍村、韓坊村、大營村、水口村、逕里村、梅街村、塘坑村、長中村、樟坑村、小坌村、大屋村、南坑村、小坪村、下嶺村、上嶺村、大坪村、黃屋村。 陽埠鄉 轄:陽埠村、楊源村、下楊村、密石村、黃沙村、木柵村、坳頭村、大龍村、新聯村、梅村、馬埠村、許屋村、坳背村。 大埠鄉 轄:大埠村、大坑村、坪田村、下馬石村、金田村、黃貫村、黃田村、三江村、下汶村、黃富村、長湖村、楊西村、高良村、楊雅村。 長洛鄉 轄:長洛村、桂林村、中坑村、留田村、下含村、五里村、均源村。 大田鄉 轄:大田村、高排村、夏湖村、大坳村、信江村、雁鵝村、中團村、杜屋村、雲洲村。 湖江鄉 轄:湖江居委會、街坪村、新塘村、新楓村、石坑村、庄前村、松樹村、下站村、鎮江村、湖江村、夏府村、洲坪村、道坑村、高坑村、中芫村、牛嶺村、聯育村、古田村、石伍村、堯口村、小良村、上站村、文芬村、新富村、中塘村、湖田村。 儲潭鄉 轄:儲潭居委會、幸福村、田心村、儲潭村、東坑村、高梘村、灘頭村、白澗村、河田村、紅河村。 石芫鄉 轄:石芫村、廣教寺村、金盤村、橫溪村、沙洲村、廣福村、山背村。 三溪鄉 轄:三溪村、新星村、下濃村、寨九坳村、西溪村、古茂村、山頭村、里龍村、土龍村。 白鷺鄉 轄:白鷺村、桃溪村、上塘村、吉塘村、盈源村、林頭村、官村、檢坑村、龍頭村、龍溪村、龍裕村、龍富村、里仁村。

㈧ 南城縣的建制沿革

東周及春秋戰國時屬吳。
周元王3年(前年),越王勾踐滅吳,屬越。
周顯王46年(前323年),楚懷王盡取越地,屬楚。 秦始皇24年(前223年),秦滅楚,屬秦,26年(前221年),屬九江郡。
漢高祖2年(前205年),屬漢,4年(前203年),屬淮南國,5年(前202年)置南城縣,屬豫章郡。
景帝3年(前154年),直屬朝廷。東漢和帝永元8年(96年),分南城西北境置臨汝縣。
南城建縣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因地處豫章郡之南,故稱南城,是江西省建縣最早的十八個古縣之一。 武帝滅吳,南城屬西晉。
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縣治由硝石遷至現北門外榻埠街,改縣名為新南城,仍屬臨川郡。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改新南城為南城,仍屬臨川郡。 宋永初元年(420年),宋武帝劉裕滅晉,屬宋。
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臨川郡治遷至南城。
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滅齊,屬梁。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年),滅梁,屬陳。 文帝開皇9年(589年),改臨川郡為撫州。
煬帝大業3年(607年),改撫州為臨川郡。 高祖武德5年(622年),改臨川郡為撫州,從南城分出東興、永城另立兩縣,南城、東興、永城隸屬撫州,7年(624年),復將東興、永城兩縣並入南城。
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從撫州,屬江南道。
玄宗開元21年(733年),從撫州,屬江南西道;肅宗天寶元年(742年),復改撫州為臨川郡,屬臨川郡。
僖宗乾符3年(876年),因榻埠街常患洪水,將縣治遷至羅城。 宋太祖開寶2年(969年),東興、永城並入南城,8年(975年),南唐滅,歸宋。
太宗太平興國3年(978年),設建昌軍,軍治在南城。
南宋高宗紹興8年(1138年),分南城東南五鄉設新城縣,分南豐南部三鄉設廣昌縣,仍歸建昌軍轄。 明設建昌府,管轄南城、新城(今黎川)、南豐、廣昌四縣。
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建昌路為肇昌府,後改肇昌府為建昌府;神宗萬曆6年(1578年),分南城東北境18都設滬溪縣。
在明代,南城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朱元璋的第六世孫,也就是明代第九任皇帝憲宗(朱見深)的第四子朱祐檳封藩建昌,稱為益端王。
當時,江西除建昌的益王外,還有南昌的寧王和鄱陽的淮王,在江西三藩之中勢力最大的是建昌的益王,也是整個明代延續時間較長的王族。
建昌府的建置沿至清末。 1932年江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區設在南城。
1935年改為第七行政區,轄區含今撫州市全境和福建光澤。
抗戰時期,南城作為贛東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
1941年3月,遭到日軍飛機的轟炸,全城幾乎被夷為平地。 1979年,設立嚴和公社。
1984年4月25日,設置包坊鄉,管轄洪門公社的包坊、李敖、上烏石和上唐公社的棠下、姑余、坊頭大隊。
1985年3月15日,撤銷上塘、洪門鄉,設置上塘、洪門鎮。
1985年6月21日,姑山鄉改名麻姑山鄉。
1994年5月5日,撤銷株良鄉、里塔鄉、龍湖鄉、沙洲鄉,設立株良鎮、里塔鎮、龍湖鎮、沙洲鎮。
1997年8月18日,撤銷新豐街鄉,設立新豐街鎮。南城縣轄8個鎮、9個鄉:建昌鎮、沙洲鎮、龍湖鎮、洪門鎮、株良鎮、上唐鎮、里塔鎮、新豐街鎮、岳口鄉、徐家鄉、萬坊鄉、潯溪鄉、麻姑山鄉、天井源鄉、睦安鄉、包坊鄉、嚴和鄉。縣政府駐建昌鎮。
2000年5月8日,撤銷麻姑山鄉,劃歸萬坊鄉。至此,南城縣轄8個鎮、8個鄉。 南城縣轄9個鎮、3個鄉:建昌鎮、株良鎮、上唐鎮、里塔鎮、洪門鎮、沙洲鎮、龍湖鎮、新豐街鎮、萬坊鎮、徐家鄉、天井源鄉、潯溪鄉。共有21個居委會、150個村委會。縣人民政府駐建昌鎮。
建昌鎮面積:124.3k㎡人口:88192人
轄建國路、體育路、擁護路、勝利路、解放路、交通路、生產路、城東路、躍進路、臨江路、北門外路、鳳凰路、城西路等13個居委會,新橋、光塔、黃家圍、駱家坪、秋水園、姚家巷、廟前、義倉上、花樓下、邱坊、萬年橋、五里庄、宋家排、堯家邊、楊龍灣、麻源、麻姑山等17個村委會。
株良鎮面積:184.7k㎡人口:37409人
轄株良居委會,毛家坪、脊江、世厚、融坊、湖邊、雙湖、株良、楊梅、古竹、城上、宏富、堯村、路東、田南、瀧油、雲市、中雲、吳家山、駱家塘、紅米丘、江頭塅、長安等22個村委會。
上唐鎮面積:184.5k㎡人口:28903人
轄上唐居委會,上唐、塘灣、東湖、棠下、姑余、坊頭、包坊、李敖、上烏石、太平、余公頭、源頭、何家、下崔、上舍、德溪、黃家等17個村委會。
里塔鎮面積:156k㎡人口:18219人
轄里塔居委會,新街、里塔、厚源、謝坊、歐坊、漁良、都軍、水南、廖坊、下灣、徐蘭、昆塘等12個村委會。
洪門鎮面積:155.1k㎡人口:13782人
轄洪門居委會,徐田、莊上、曹源、紅嶺、沙坪、付前、渡口、大源等8個村委會。
沙洲鎮面積:95.3k㎡人口:14589人
轄沙洲居委會,沙洲、珀玕、余家墩、黃獅、水口、曾家、臨坊、鄧坊等8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塘家。
龍湖鎮面積:270.5k㎡人口:20030人
轄龍湖居委會,龍湖、王坪、竺由、小竺、北源、鳳洲、案科、五角口、嚴和、上蘭、蔡坊、黃源、池源等13個村委會。
新豐街鎮面積:53.7k㎡人口:10915人
轄新豐街居委會,新豐、楊橋、田東、梅溪、汾水、林坊等6個村委會。
萬坊鎮面積:168.9k㎡人口:26478人
轄萬坊居委會,東港、徐家橋、鄱陽、西坑、雙港、黎家邊、大徐、游家巷、上湖、萬坊、鄧家邊、鍾家邊、南坑、上嶺等14個村委會。
徐家鄉面積:128.4k㎡人口:23261人
轄排頭、劉湖、白洲、下弓、陳家、賀家、湖東、江家、嚴家、游家、圳上、五帝、厚坪等13個村委會。鄉政府駐潭市橋。
天井源鄉面積:74.8k㎡人口:18533人
轄曾坊、周坊、南源、河壠、羅坊、蔡王殿、良湖、田螺石、堯坊、新建、港下園、曹坊、天井源等13個村委會。
潯溪鄉面積:101.4k㎡人口:7188人
轄石磺、墩頭、潯溪、高嶺、大竺、太坪、敖家灣等7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墩上。
2012年末南城縣常住人口30.87萬人,人口出生率13.35‰,死亡率6.17‰,自然增長率7.18‰。其中城鎮人口14.26萬人,佔南城縣人口的46.19%。

㈨ 明港是不是十大古鎮之一

1
中國最美的十大古鎮:烏鎮
烏鎮是江南水鄉六大古鎮之一,古風猶存的東、西、南、北四條老街呈「十」字交叉,構成雙棋盤式河街平行、水陸相鄰的古鎮格局。這里的民居宅屋傍河而築,街道兩旁保存有大量的明清建築,輔以河上石橋,體現了小橋、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鎮風韻。
2
中國最美的十大古鎮:婺源古鎮
婺源是江西省上饒地區轄縣,江西最大產茶基地。婺源自古文風鼎盛,人傑地靈,是鴻儒朱熹的故里、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的桑梓、著名學者金庸的祖籍地。
3
中國最美的十大古鎮:丹巴藏寨
丹巴縣位於四川西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旁,與道孚、康定縣和阿壩州 小金、金川縣接壤,全縣總全面積5649平方公里,轄一鎮十四鄉,居住著以藏族為主的15個民族共5.7萬餘人。丹巴縣是巴顏喀拉山脈、邛崍山脈等匯聚的地方,又是革什扎河、氂牛河、大小金川河的發源或流徑處素有「岩巔上的城」和「大渡河畔第一城」之稱。
4
中國最美的十大古鎮:長汀縣
上塘、長汀縣為福建省龍岩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北緯25°18′40″~26°02′05″之間,東經116°00′45″~116°39′20″,總面積3089.9平方千米。全縣轄11個鎮、7個鄉:濯田鎮、汀州鎮、大同鎮、古城鎮、新橋鎮、館前鎮、童坊鎮、河田鎮、南山鎮、四都鎮、塗坊鎮、策武鄉、鐵長鄉、庵傑鄉、三洲鄉、宣成鄉、紅山鄉、羊牯鄉。
5
中國最美的十大古鎮:黃姚古鎮
黃姚位於廣西昭平縣,距桂林200公里,是一個有九百多年歷史文化的明清古鎮,地處灕江下游,素有「詩境家園」之稱。古鎮方圓1平方公里,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黃姚是個充滿詩意的地方,每一外景點都不需刻意尋找,沿著石板路慢慢走,也許在無意間你就可能會發現一些令你驚喜的東西。
6
中國最美的十大古鎮:西塘古鎮
古鎮西塘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距嘉善縣城11公里,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
7
中國最美的十大古鎮:同里鎮
同里鎮,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她建於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古鎮。同里鎮距蘇州市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是為江南六大著名水鄉之一,古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她是江蘇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
8
中國最美的十大古鎮:喀納斯湖畔古村落
圖瓦村位於喀納斯湖南岸3公里處的喀納斯河谷地帶,周圍山青水秀,環境優美,是布爾津縣前往喀納斯湖旅遊的必經之路。
9
中國最美的十大古鎮:周庄
周庄,位於上海、蘇州、杭州之間。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10
中國最美的十大古鎮:赤坎古鎮
赤坎古鎮位於江門市轄下的開平市中部,距開平中心城區12公里,有350多年歷史,是一座具有濃郁嶺南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鎮。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鄉村,北岸是市鎮,清一色的騎樓,龐大的洋樓群。

㈩ 探詢古鎮的歷史

雲南麗江束河古鎮
束河,納西語稱「紹塢」,因村後聚寶山形如堆壘之高峰,以山名村,流傳變異而成,意為「高峰之下的村寨」。是納西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也是納西先民從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度的活標本,是對外開放和馬幫活動形成的集鎮建設典範。束河是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於2005年入選CCTV「中國魅力名鎮」。
概況
開通於唐代的茶馬古道,從滇南經麗江直達西藏拉薩,經唐宋、元、明、清千餘年的運營發展,促進了沿線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束河即是麗江壩子中保存完好的驛站,199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丹鳳含書之地
束河坐東朝西,背風向陽,村後山林為玉龍山南下之餘脈,山形秀麗,植被茂密,白沙岩腳院有鳳凰山,為麗江木氏發祥之地,至束河山形再變,呈祥瑞之象,堪輿家稱為「丹鳳含書之地」, 預言文化昌盛,興旺發達。
清泉之鄉
村北柳蔭深處有九鼎、疏河兩個龍潭,泉水清澈、波光閃爍,分為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後、菜園田邊穿流而過,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鄉之秀。
皮革之鄉
由於茶馬古道的發展,產生了各種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後,該地成為滇、川、藏交界地域內著名的「皮匠村」,出產皮鞋、皮貨、麻線、鐵器、竹器等,束河工匠的足跡走遍茶馬古道的每一個角落。
農耕圖騰
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內健步而行,叢林般的糧架聳在青龍河畔,構成納西族農耕文化的圖騰標志。
茶馬遺跡
古老的石橋,光滑的石板路,高突的上馬石,馬鍋頭的豪宅,還有馬鞍、馬鈴、馬燈、皮口袋、酥油桶,以及來自印度、尼泊爾、西藏的各種舊貨,撫今追昔,讓你浮想聯翩。

閱讀全文

與南城縣上塘鎮包坊村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