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雙碑鄉的地理環境
近幾復年來,雙碑鄉黨委、政府制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充分發揮礦產資源優勢,堅持招商引資和激活民間投資並重,突出項目建設和農業結構調整兩個重點,初步構築起了「一帶(礦區路石膏開采經濟帶)、兩區(石膏深加工區、農產品加工區)、三業(石膏開采加工業、特色種植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經濟發展格局,實現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2002年全鄉GDP完成7.86億元,財政收入完成460萬元,引進縣外資金4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10元,成為隆堯縣西部一顆耀眼的經濟明星。多次榮獲市縣「先進鄉鎮」榮譽稱號。
該鄉有石刻藝術、石膏石、粉條、特種養殖、石膏礦、石膏板廠、石膏粉廠、煤炭等有個體企業。
㈡ 關於重慶的歷史故事非常感謝
金竹寺的傳說
卻說清朝道光年間,有個叫老陳的信差,由成都到重慶,經「五驛、四鎮、三街子、七十二塘」,共計一千零八十里官道,一路曉行夜宿,走攏石橋鋪,眼看天色已晚,雖距重慶城僅20餘里,但因疲乏只得找棧房歇下。
客擠,沒鋪位,店主安排他與一僧人搭鋪。此僧系一遊方和尚,仙風道骨,說他從華岩寺來,在與老陳言談間交予一封信,煩勞順便送去,信封上寫:「交渝城朝天門外金竹寺長老收」。次晨,老陳「雞鳴早看天」,發覺搭鋪的和尚早已不見蹤影。
信差的「公司」在陝西街,離朝天門很近。老陳由石橋鋪到此走完20多里路,向老闆交割完公事,穿街走巷一路溜達,到了下午才想起送和尚那封信。「朝天門外金竹寺」,在哪裡?怎麼走?東問西問,一直打聽到天黑都無人知道。老陳是個實在人,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他不但去了朝天門,還從左面千廝門、右面東水門仔細尋找一遍。奇怪,既叫寺,當然是一座廟宇,應當十分醒目,怎麼不見半點蹤影?竟沒任何一個人知道呢?
此時已是深夜,梆聲已敲二更,城門早就關了,只好在城門外尋一處小客店,湊合著到後半夜,疲倦之極,他正抱鋪蓋進屋,忽見黑黢黢的前方有盞燈籠閃亮,有個人正由碼頭上面拾級而下,燈籠上映出三個大字:金竹寺。呀!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老陳興奮得丟下鋪蓋就朝那燈籠跑過去,這才看清楚是個小和尚。「請問寶剎在什麼地方?」「看,那不就是金竹寺么!」老陳順指處一望,張大的嘴巴再也合不攏來。
近在眼前,一座巍峨宏偉的廟宇,矗立在一處凸起的小山頂上,鋥亮的銅瓦,紫紅的廟牆,山門懸額題寫「金竹寺」三個鎏金大字。門外有一寬闊月台,通過一座石拱橋,連接著由朝天門碼頭伸延下來的又長又陡的石梯。寺內珠燈明朗,隱約有鍾鈸鼓磬聲傳出。怪呀!怎麼這樣宏大一座寺廟竟沒人知道呢?老陳緊隨提燈籠的小和尚,心裡一邊嘀咕,一邊掏出信拜託交給長老。左看右瞧,好似劉姥姥進大觀園只恨少生了一雙眼睛。寺院周圍亮晃晃的,是啥?是一蓬蓬茂盛的竹子,老陳順手摺斷一根作杵路之用……
是什麼時候又是怎樣回到小客店的,老陳已記不得了。面對店主,他以責備口氣問,明明金竹寺就在你客店下面,我已去過並交了信回來了,為何你老是「夾毛駒」一問三不知?豈不是有意欺生嗎?店主一臉驚駭:你去過?金竹寺?在我客棧下面?伙計你是腦殼頭放火爐發燒吧?我給你講,我一家三代在朝天門住了一百多年,啷個就從來沒聽說過有這樣一座廟子呢?你怕是扯把子、沖殼子吧?!不信你回頭看,寺廟究竟在哪裡?老陳一回頭,駭得三魂飛走二魂,朝天門外江水茫茫,哪見有什麼金竹寺?!
信差老陳不服,說我去過,我真的去過那裡啊!哪個舅子才哄人!他面對眾人,拿出從廟里折下的那根竹子。眾人一看,眼睛瞪得如同燈籠,這哪裡是一般的竹子?分明是一根純金的竹子啊!
有關呼歸石的故事
重慶朝天門外,南岸塗山腳下的長江中,有塊巨大的呼歸石。
相傳遠古曾有一次大水災。那時,天連水、水連天,一片汪洋。莊稼淹沒了,房屋沖塌了。躲在山頂的人們,日夜呼救,苦苦哀告天帝,祈求斥退洪水,把他們從死亡中拯救出來。人們終於感動了一位名字叫鯀的天神。他把天帝珍藏的「息壤」弄到手後,在鴟鳥和神龜的幫助下,趕退了洪水,拯救了人民。
這事天帝知道後,怒氣之下,命令侍臣祝融,殺死了鯀。收回「息壤」,大地又是洪水一片。鯀雖被殘暴的天帝害死了,但他那顆熱愛人們、堅持正義的心,卻沒有冷卻,最後變成了他的兒子——大禹。大禹從天上降臨人間,到了江州(即現在的重慶)。和塗山九尾孤的女奴相遇,二人情投意合,結為夫婦。這天,正是大禹結婚後的第四天,他來到鳳凰山查看水情。水神興風作浪,長江濁浪拍天。只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牽著一個女孩,步履艱難,走著走著,那女孩指著一株桃樹喊道:「爺爺,我餓了,快給我摘幾個桃子吃吧!」老者踉蹌上前,剛剛爬上桃樹,一個惡浪撲來,沖走了這一老一少……大禹見此景象,思緒萬千,心想:如此下去,將有多少人家被洪水吞沒啊!於是立志把天下的洪水導入大海。他憂心忡忡,急速轉身回家,對塗山女傾訴了自己的理想:「山女啊,我要到很遠的地方去疏通九河,你捨得我走嗎?」
塗山女戀戀不舍,但還是把大禹送下山去。從蓮花山經現在的覺林寺、玄壇廟,一直送到江邊沙灘上。只見大禹搖身一變,變成一條犀牛,頭上長著一支獨角,尖似利刃。然後沿江而下,戳堅石壘山,鏟淤泥為土。大禹走後,塗山女天天站在石坡下,望著大禹遠去的方向,哭泣不止……
光陰荏苒,大禹治水一去就是三年。這天已是黃昏,大禹回到塗山腳下,遠望家門,只見山洞裡射出一道亮光。啊,山女還在等著我哩!他正上岸啟步,耳聽得江水拍打山岩的巨響。回頭一看,上游疏通了的地方,流水歡暢;但下游的洪水仍然遮天蔽日。大禹心中一顫:河未全疏通,我怎麼能回家呢?於是,他又變成犀牛,跳入滾滾洪水之中。
大禹剛剛一走,塗山女覺到好生奇怪:怎麼,那咆哮的江水竟變得如此平靜?飛步跑出洞口,站在山坡上眺望,只見一頭犀牛正在下游戳石。她明白了:這就是她的丈夫!塗山女站上江邊的石頭,深情地呼喊:「禹呀!快歸來吧!」
三年之後,大禹將長江的洪水完全治平。他也到了現在的浙江紹興。然後懷著喜悅的心情,第二次回到塗山腳下,只見穴洞里仍然亮著燈光,還聽見思念的歌聲。大禹情不自禁地加快了腳步。可是,當他走近自己家門口時,一陣陣山風吹來,對大禹說:「大禹呀,你可知道?你治水的事情傳到了天庭,天帝指令山精水怪搬來一座巫山,又把長江堵塞了,你快去疏通吧!」大禹此時滿腔怒火:「可惡的天帝!任你把千山萬嶺搬來,也阻擋不了我大禹疏河。」他折過身來,毫不猶豫地又離家了。
塗山女聽見洞外傳來熟悉的腳步聲,急忙出門探望,怎麼?腳步聲變成了拱山穿岩的巨響。塗山女又跑到她前次呼喊大禹的地方。說也奇怪,那坡石頭比原先更高了。原來塗山女思念大禹的深情感動了龍王,龍王派神龜蹲在那裡,好讓塗山女登高遠望。
這之後的一天,塗山女在田野憩息的時候,象往常一樣,站在坡上,手搭涼棚,瞪大眼睛遠望江流,思念親人:禹呀,長江已經暢通,你早該回來了。突然見遠遠走過來一人。高高的個子,寬寬的肩膀,瘦瘦的臉膛,兩道濃黑的劍眉下,閃動著一對智慧的眼睛。啊!這不是別人,正是她的大禹呀!塗山女見丈夫歸來,喜出望外。她拉著大禹說:「我終於把你等回來了,快回家吧!」「不行啊,還有濼河、汾河、渭河、淮河沒有疏通,人們還在受苦啊!」「你看,岩石把你手都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你太勞累了。」「我的身體不是很結實嗎?」「你的衣服破了也該補一補;你的草鞋爛了,也該換一雙了。」「唉,時間寶貴啊!」大禹撫摸著塗山女的肩膀,接著又說:「天下洪水不平,我絕不回家。」
大禹安慰妻子幾句,便頭也不回地走了。
塗山女追趕著大禹,漸漸地看不見大禹的影子了。她佇立在江邊,又見江心閃現出一頭破浪前進的犀牛。塗山女高聲呼喊:「禹呀,我就站在這里等你一輩子!」真的,塗山女等呀等呀,等了九百九十九天,天天呼喊著:「禹啊,你歸來呀!」日久天長,塗山女化為一塊石頭。石頭上至今還留下斑斑花紋,好象山女長長的頭發,飄灑在江中,浪花沖洗著她的身軀。那奔騰不息的江水日夜替塗山女呼喊著:
「禹——歸——來!」
會仙橋(現今原址會仙樓)的傳說
會仙橋在渝中區民族路上,就在如今會仙樓前面那廣場的中心。會仙橋消失得早,筆者伯父上個世紀20年代初就來到重慶做工,也沒見過那橋。不過,會仙橋的地名卻存在到上個世紀80年代。
古時,重慶城內人煙並不多,大梁子(今新華路)一帶還是森林。從大梁子流下一條小溪,大約是順如今的正陽街,經大陽溝,到洪崖洞,流入嘉陵江。會仙橋就是這條小溪上的一座橋,長可能不到10米。之所以叫會仙橋,是傳說有人在此遇到過神仙。不過,傳說有多種版本。
一種說法是:有個老頭在那橋頭開了個冷酒館,經常有個南岸老君洞的道長來他館里喝酒。那道長便邀請老頭到老君洞去耍。老頭去了,道長招待他吃豆花,端了一碗豆花出來,兩個人總是吃不完。下午,老頭回到酒館,老婆子好驚奇,說:「你啷個好多年都不回來喲?」老頭說:「你昏了喲,我才耍半天。」但一照鏡子,竟然長出了雪白的長鬍子。老頭才明白,自己遇到的道長是個神仙。一傳十十傳百,於是人們便把這酒館門前的橋叫作會仙橋。
還有一種說法是:洪崖洞下面住了個姑娘,經常到嘉陵江邊去洗衣服。有一回,她洗的衣服被江水沖跑了。江邊有個單身的打魚郎見了,劃著漁船就去給她撿了回來。於是,二人就熟悉起來。有一天,姑娘的母親生病去世,姑娘沒得錢安葬,急得去跳河。打魚郎把她救了起來,對她說:「我網到一挑金甲鯉魚,馬上挑去賣,賣了就去買壽衣和棺材。」哪知,他挑著魚進了城,剛走到那橋上,那活蹦亂跳的金甲鯉魚全都死得硬邦邦的,還賣啥子錢喲!急得打魚郎在那橋上跳起腳哭。這時,他聽見土地廟里傳來一個聲音:「快點讓路,八洞神仙來了!」他抬頭一看,來的卻是八個叫花子,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跪下去就求神仙幫忙。領頭的是個拄著根鐵拐子的瘸子老頭,說:「我們都是叫花子,自己都沒吃的,哪裡幫得了你的忙喲!」那身背寶劍的叫花子撿了一砣石頭丟進打魚郎的魚籮筐里,說:「你的魚全都活了,還不快點拿去賣?」打魚郎一看,硬是的。把那石頭丟進另一個籮筐,魚也活了。再一看,叫花子全都不見了。於是,打魚郎賣了個好價錢,安葬了姑娘的母親,然後和姑娘結成夫妻,在這橋頭安了家。這橋也就取名會仙橋。
瓷器口的由來:
磁器口最早叫白岩場,因白岩寺而得名。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從地道逃出皇宮削發為僧,亡命天涯。流落巴蜀時,曾在白岩山上的寶輪寺 「 掛單 」 隱匿達四、五年之久。因真龍天子曾隱於此,後來世人將寶輪寺易名龍隱寺,所在白岩場也改稱龍隱鎮。龍隱寺由此而香火旺盛,成為川東名剎,龍隱鎮也隨之沾了光。
龍隱鎮改名為磁器口,源於瓷器。
要說瓷器,必說一個開碗廠的江氏家族。這個江氏家族,是古鎮瓷器業的開山鼻祖;也正是這個江氏家族,使沙坪窯器名聲大振,美譽四面八方。
江氏家族人的發跡,有一個傳說。
明末戰亂,四川境內生靈塗炭,從二郎關至龍隱鎮、井口一線也成了戰場之一。一時狼煙四起,鐵馬金戈,兩軍相殘,血流成河,昔日繁華的龍隱鎮被兵刃毀之殆盡。當時的天府之國四川,幾經戰火,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經濟蕭條。康熙初年,湖廣填四川,繼而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一帶的平民也舉家大遷移。福建汀洲的江家三兄弟就是在這次大遷移中進川的。
江家三兄弟拖著一大家子人走到龍隱鎮時,一家老小長途跋涉,已疲憊不堪,再也無力舉足北行了。於是,一家人在街市的屋檐下歇下來。這時,江氏一家飢寒交迫,舉目無親,且盤纏已盡。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
江家三兄弟忽爾想起攜帶的家什中還有些上好的青花瓷碗可變賣,以解燃眉之急。
原來,江家祖傳一手制瓷的好手藝。聞名於世的福建德化窯白瓷、青花瓷傳統工藝,三兄弟可說是十分嫻熟。此次舉家遷移,家中之物,扔的扔,賣的賣,惟有一些帶彩釉的青花瓷碗捨不得扔掉。這些青花瓷碗,瓷質細膩白凈,工藝精美,乃上品,都是出自江家兄弟之手。三兄弟一路上再如何勞累辛苦,對這些青花碗,都十分的把細,生怕碰壞。此刻,要賣碗也是出於萬般無奈。
於是,三兄弟抱著碗插上稻草標沿街叫賣。
這時候的龍隱鎮,一片蕭條,街市破敗,一條石板街路,滿是一臉菜色、衣襟縷爛的移民。三兄弟抱著碗走了一條街,無人問津。時已過晌午,三兄弟餓得肚皮貼背,眼冒金星,渾身無力。
走到過街樓處,老大站下來,說: 「 兄弟,算了,跑了一條街連一個碗也沒賣出去,我們還是回去想想別的辦法。 」
老三也失掉信心,連忙點頭贊同。
惟有老二固執,說: 「 我們從福建到四川千山萬水都走過來了,啥苦都嘗盡了,我不相信在這里就把我們三個牛高馬大的兄弟餓倒了。 」
說罷,就近擇一街檐蹲下來,把碗擺一地,繼續叫賣。老大、老三知曉老二的倔脾氣,只好也跟著蹲下叫賣。
老二賣力吆喝: 「 看一看,瞧一瞧,有名的福建德化窯的青花彩釉碗,便宜賣了。 」
叫賣聲也引來一些人。有的蹲下來拿碗在手,一瞄二摸三敲。果然好碗!胎質細膩,胎面光滑,白的白凈如玉,青的青得爽氣,碗上的花鳥活靈活現;敲擊碗沿,聲音清亮,不漏不啞。然而,統是窮得叮當響的幹人,看的多,卻無錢買。漸漸,人散盡,日已西沉。
三兄弟正一籌莫展時,一個蓬頭垢面的白鬍子老頭慢吞吞的踱過來。這個白鬍子老頭在不遠的街邊,看他們買碗有好幾個時辰了。白鬍子老頭蹲下來,伸出一隻臟兮兮的手拿起一個青花碗,對老二說: 「 老弟,我向你討一個碗去討飯,如何? 」
老大不悅,說: 「 我們三兄弟餓了一天了,一個碗也沒賣出去,街那邊的街檐下還有一家老小正等我們賣了碗買米下鍋呢! 」
老二忙擋住老大,說: 「 出門人有難處,理應行個方便。 」 爾後,和顏悅色地對白鬍子老頭拱手道: 「 既然老伯看得起我們江家的碗,請笑納,我們三兄弟不勝榮幸! 」
白鬍子老頭也不道謝,把碗往腋下一夾,扭頭就走。
事後,老大直埋怨老二,說老二太大方,碗沒賣出一個,倒白白送一個上好的青花碗於人。
老二直言: 「 大哥,我們雖難,也還有些碗盞。人家難,討飯連個碗也沒有。不幫說不過去的。 」
老大、老三不言,只好作罷。
直到傍晚,他們才賣去幾個碗。
一夜無話。
翌日,三兄弟仍上街賣碗。
在過街樓賣碗時,那蓬頭垢面的白鬍子老頭又來了。白鬍子老頭說,昨晚端著碗去一大戶人家討飯時,被一惡狗追攆,慌亂中一跤跌下去把碗摔碎。說話間,伸手再討一個碗。
老大、老三當然沒有好臉色。老二依舊一臉和善,拱手送碗。
白鬍子老頭得了碗,扭頭就走,還是連謝也不道一聲。
第三天,還是在過街樓那地方,還是那個時候,那白鬍子老頭又出現了。
老大打老遠看見老頭往這里走來,就對老二說: 「 老頭好沒道理,一再來索要碗,我們又不是紳糧有錢打發,我們就靠這些碗渡難關呢。 」
老二還是那話, 「 老伯來討碗,定是無奈。遇人有難處,伸手相助,也是做人的本份。助人於危難,莫過於雪中送炭、荒漠送水,豈有不助之理。 」
老大、老三也是本份之人,只不過被飢寒所困,才有這等的心思。
老二這樣一說,自然不好再說一二。
果然。白鬍子老頭說碗又被摔破了。
老二仍然好言送碗。
白鬍子老頭拿碗走了幾步,回頭對老二說: 「 小老弟,賣碗不如造碗,你既然有好手藝,荒廢了豈不可惜! 」
老二忙拱手道, 「 我們是外鄉人,來四川討生活,不知哪裡能造碗,請老伯指點。 」
白鬍子老頭捋須一笑, 「 你若要造碗,明日午時到滾柴坡來找我。 」 說罷,消失在街市的人流中。
聽了這話,老二心有所動,當晚便與老大、老三商量,明日去滾柴坡尋那白鬍子老頭去。
老大說: 「 那老叫化子的話,你也信?! 」
老二道: 「 這好孬也是個機會。我們出門討生活,只要有機會,定要抓住,且須好好把握,倘若坐等,終一事無成。 」
老三說: 「 我們初來乍到,連個東南西北也沒分清,在哪裡去找這滾柴坡?! 」
老二說: 「 俗話說,腳是江湖,嘴是路。只要有心,那有尋不著的! 」
老大、老三見老二主意已定,不言語了。
第二天,老大、老三繼續上街賣碗,老二便上路去尋滾柴坡。
出龍隱鎮是兩條三、四尺寬的石板大路。一條蜿蜒上三百梯、高店子西行,這是重慶城有名的小川東路,直通成都省城。另一條溯嘉陵江延伸到雙碑、井口北行,這是重慶城往秦隴的驛道,古稱嘉陵道。老二出鎮一打聽,有知曉的相告,滾柴坡在往北幾里地的青草坡,不難找。得知他去滾柴坡會一白鬍子老頭,好不疑惑。民謠有: 「 青草坡,死人多。 」 青草坡到處都是墳堆堆,是不是撞到鬼喲!老二好似吃了秤坨鐵了心,不管死人多也好,撞了鬼也罷,毅然上路。
老二過石井坡,走大河溝,一路尋問,終在歌樂山脈的東麓下找到了青草坡。
青草坡一片荒無人煙,滿坡是茂密的青草。坡南緣有一幾十米高的山崖,一條小溪從崖壁飛流直下,形成一瀑布,很是壯觀。這就是滾柴坡。
老二正暗想:這荒山野嶺土地貧瘠之地如何造碗,卻聽到身後一陣哈哈的爽朗聲。回頭一看,正是那白鬍子老頭。
白鬍子老頭不再是蓬頭垢面的樣子,衣著白衫,鶴發童顏,一身仙骨。
老二知遇神仙了,忙拱手請教。白鬍子老頭又哈哈一笑,道: 「 老身看你心地善良,且有恆心,知你必成大器,故指你一條路。 」 說著,手指往滾柴坡畫一大圈, 「 你日後就在此建廠造碗,光大德化窯之瓷器吧! 」 言畢,化著一道清煙不見了。
老二忙躬身沖白鬍子老頭遁去的地方拜了三拜,方才起身對滾柴坡把細觀察,這才發現,滾柴坡一帶的地質雖劣,卻蘊藏著豐富的石灰石、石英石、白雲石、硅石、白泡石、白礬土、黃色粘土,這些都是制瓷的好原料;且水源好,瀑布的水力可碎石;漫山遍野滿是薪柴,岩層中還夾雜薄煤層,都可作燒制瓷器的燃料,真是天賜一方絕好的制瓷地。
於是,老二一家便在青草坡落戶,重操舊業,置窯場設作坊建起了碗廠。
江家老二在青草坡開了碗廠後,跟著,老大在璧山接龍鄉開了碗廠,老三在北碚東陽鎮開了碗廠,但規模都沒有青草坡江氏陶瓷業大,有名。青草坡江氏陶瓷業從康熙年間開始,在這塊土地上代代相傳,一共傳了八代,生根開花結果。現在雙碑還有以江姓命名的地方。如:江家院、江家山、江家灣等。
江家碗廠的興起,帶動了龍隱鎮一帶陶瓷業的發展,窯罐廠、作坊遍地開花,形成歷史上有名的沙坪窯。從而,瓷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龍隱鎮的主要產業。青草坡的瓷器遠銷湖北、貴州等地,名聲大振。鎮上瓷器業鼎盛時達七十餘家,外地裝運的船隻停滿了大碼頭,繁榮了古鎮的經濟。後來,就將龍隱鎮改為了瓷器口;再後來,因 「 瓷 」 字通 「 磁 」 ,便叫做了磁器口。
㈢ 重慶直轄十年寫篇文章,怎麼寫
內容提要:
今年是重慶直轄的第十個年頭。10年前,兩千多名全國人大代表把直轄這包「催化劑」交到了重慶人手中,那三千多萬巴渝兒女為之激盪。 10年後,回顧昨天,我不由的想到,是什麼強有力地改變著這個城市?是誰在抒寫著這個城市的歷史?直轄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作為直轄市的大學生,該怎樣為直轄市增光添彩?本文將從重慶的簡史、十年來的回顧、未來的展望以及作者的願景等幾方面為讀者講述重慶在過去十年的成就。
關鍵詞:重慶;直轄十年;發展;三峽;
一、重慶的歷史沿革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 濮、苴、奴、賓、共、(rang)、(dan)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
下圖簡單介紹了重慶的歷史變遷
辛亥革命後,1921年設重慶商埠督辦;1929年設市;1935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40年再定重慶為"陪都"。
二、新興的直轄市
1997年3月14日,全國人大八屆五次會議通過了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賦予她進一步發揮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龍頭作用、窗口作用和輻射作用,帶動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使命。40萬下崗職工、103萬移民、300萬貧困人口。這是重慶發展道路上必須翻越的三座大山。橫向比較,更讓重慶人清醒:上海、北京、天津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比重慶高5倍、3倍、2.9倍;重慶在直轄市中只有「三個之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窮。擺在重慶人面前的,是三大任務——建設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完成三峽工程百萬移民工作、搞好城市帶農村的試驗;是四大難題——移民、脫貧、老工業基地改造、環境污染,這其中的每一件對於巴渝兒女都是機遇也是挑戰。
而就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1998年的重慶已經讓人感受到這個直轄市的年輕與活躍:三峽工程一期水位移民任務圓滿完成;110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經濟在結構調整中日漸活躍;城市建設更是異彩紛呈——橋多了、路寬了、街亮了,一座座都市廣場盡顯現代氣息……就是這些讓人振奮的成就彷彿是在述說著重慶的未來,讓我們看到這個新興直轄市充滿生機的未來。
三、天塹變通途——十年交通發展
重慶,是一座山城,山在城中,城在山中;重慶,是一座江城,城建水旁,水穿城過。因為城市依山而建,道路彎多、坡陡、面窄,所以也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著稱於世。而這時,水運在經濟落後,技術落後時給重慶帶來的是交通的便利。一代詩仙李白曾描寫到「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就是說明當時水運的便捷。隨著城市的發展,那寬闊的長江嘉陵江成為了阻撓重慶發展的絆腳石。1997年的時候,連接主城九區的大橋也只有4坐。交通,一時成為了制約重慶發展的重要因素。
為了改變重慶的交通面貌,重慶人一直在努力。2006年9月25日,重慶長江大橋復線橋正式通車。復線橋通車後,原有的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與該復線橋均採取單向行駛,緩解了當地的交通壓力。據悉,目前重慶主城跨江大橋已達十四座,其中長江上六座、嘉陵江上八座。目前四座大橋在建,預計到2020年,重慶主城還將有十三座跨江大橋建成投入使用。因為我們重慶的地理條件很特殊,在修建橋梁當中成就了一些世界之最,其中黃花園嘉陵江大橋連續鋼構長度世界第一;巫山長江公路大橋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鋼管混凝土中承式拱橋;正在建設的菜園壩長江大橋是世界上公路和軌道交通兩用拱橋中跨度最大的……隨著建橋工藝的提升、橋梁數量的增加,重慶的「橋梁之最」還將不斷涌現。 重慶市因橋梁而發展,因橋梁而生動。白天,車水馬龍從橋上經過,為城市傳輸著活力與精彩。入夜,一座座大橋上流光溢彩的光帶和波光粼粼的江水組成一幅幅光彩奪目的圖畫,更為山城夜色增添了一派壯麗。如今的重慶人,把自己的城市稱為「橋都」。
重慶直轄,給重慶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重慶人民建設熱情高漲,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在重慶市委市府的領導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使重慶市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重慶人,感受最深的是交通的巨大變化,環城高速,成渝高速,渝萬高速,渝黔高速,渝合高速.相繼建成通車,向全國,向全世界打開了重慶的大門.目前重慶僅長江、嘉陵江上已建、在建的大橋已超過30座。 橋梁專家稱,重慶橋梁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橋梁的建成,高速路的建成,使八小時重慶,半小時主城區成為現實.輕軌較新線的建成通車極大的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使人民切切實實的感覺到交通便利帶來的方便。
四、突破山脊的阻礙——十年城市建設
1997年12月27日,解放碑步行街開街。當時,人山人海。重慶直轄前,解放碑所在的位置就是一個轉盤。經過近10年的發展,解放碑已擁有3.6萬平方米步行街。而未來的解放碑步行街還將繼續「長大」。最終的面積,可能是6萬平方米左右。解放碑的發展,是大重慶的一個縮影。
國務院在《關於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中這樣寫到:重慶市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應堅持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按照直轄市的建設要求,發揮中心城市作用,完善城市功能,把重慶市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科學和教育事業發達、社會文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具有「 山城」、「江城」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數據顯示,1994年重慶市主城建成區面積159平方公里,人均建成區面積65平方米,2000年主城建成區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均建成區面積70平方米,2010年主城建成區面積240平方公里,人均建成區面積75平方米,2020年主城建成區面積300平方公里,人均建成面積81平方米;外圍組團2000年總建成面積45平方公里,2010年總建成區面積89平方公里,人均建成區面積75平方米,2020年總建成區面積135平方公里,人均建成面積83平方米。其中,根據市域城鎮及其區域形態發展水平的差異,將市域規劃為四個較大的區域形態:市域中心城市及其城鎮密集區、萬州城鎮群、涪陵城鎮群和黔江城鎮群。以特大城市重慶都市圈為中心城市的城鎮密集區,包括永川、江津、合川、長壽、榮昌、五座中等城市,大足、銅梁、綦江等十幾座小城市以及200多座小城鎮所組成;以萬州城區為中心城市,包括開縣、梁平、忠縣、雲陽等十多座小城市和200多座建制鎮所組成的城鎮群;以涪陵城區為中心城市,包括南川、武隆、墊江、豐都等幾座中小城市及90多座建制鎮所組成的城鎮群;以黔江縣城為中心城市,包括石柱、彭水、酉陽和秀山等幾座小城市和80多座建制鎮所組成的城鎮群。而主城的用地結構分為三片區,十二組團。嘉陵江以北為北部片區,包括大石壩、觀音橋、唐家沱三個組團;長江以東為南部片區,包括彈子石、南坪、李家沱三個組團;嘉陵江以南、長江以西為西部片區,包括渝中、大楊石、大渡口、中梁山、沙坪壩、雙碑六個組團。十二個組團繼續保持"多中心、組團式"的布局結構,組團與組團之間以河流、綠化和山體相分隔、既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系,使每個組團內的工作、生活用地大體做到就地平衡,十二組團共同組成城市空間布局的有機整體。
一個功能分區合理、特色突出的重慶正在西部崛起。統一規劃、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因地制宜,市政府將以滿足人民生活、生產、建設需求為目標,建立一個統分結合、點面結合、城鎮結合,社會化、現代化的大都市。
五、騰飛的翅膀——十年經濟發展概述
重慶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國防科研生產基地,有較強的產業基礎,在全國40個工業大類行業中,重慶有39個,資產存量大,配套加工能力強,工業在重慶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重慶直轄以來工業發展經歷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實施「七個一批」工程實現整體扭虧。從1996年起,重慶工業淪入連續4年的虧損之中。情況最嚴重的是1997年,全市國有工業企業虧損面超過60%,虧損額高達23億元。直轄之後,重慶工業兩眼向外圍繞市場,兩手向內圍繞提升競爭力,持之以恆實施了兩大系統戰役,從結構到理念實施大調整,大轉變,終於奮力攀出谷底,走向新生。為此,市委、市政府針對重慶工業的實際,實施了重慶直轄後的第一大戰役——「七個一批」:兼並破產淘汰一批、債轉股搞活一批、技術改造提高一批、加強內部管理轉化一批、軍民品分線解脫一批、中小企業改制脫困一批、扶優扶強壯大一批。
第二階段:實施「三大基礎」工程優化產業結構。自2000年全市工業整體扭虧為盈後,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在「七個一批」工作成效的基礎上,提出並實施了「三大基礎」工程,加大老工業的調整改造力度,對症下葯,一廠一策,辯症施治,工業利潤一年一步台階,工業利潤相繼突破20億元、30億元,2003年更是突飛猛進達到86億元。這三大基礎分別是:建立合理的經濟結構;建立先進的技術進步體系;建立靈活的經濟運營機制。
第三階段:推進新型工業化不斷壯大重慶工業。2003年,新一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及時總結經驗,清理發展思路,提出了「工業強市」的指導思想和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這「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是:第一步,到2005年,富民興渝取得新的進展,經濟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大開發在一些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辦好「四件大事」取得重大成果,城鄉人民過上基本的小康生活,奠定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重要基礎。第二步,到2010年,富民興渝實現新的突破,經濟總量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西部大開發見到明顯成效,基本完成「四件大事」,城鄉人民過上富裕的小康生活,建成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基本框架。第三步,到2020年,富民興渝邁上新的台階,經濟總量比2000年翻兩番,西部大開發全面見到成效,城鄉人民過上富裕的小康生活,部分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全市綜合實力、整體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大大增強,建成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細化工作思路,統籌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2004年市委、市政府又在全市范圍內廣泛開展了加快推進重慶新型工業化的大調研,集思廣益,結合重慶實際,召開了市委二屆五次全委會,提出了推進重慶新型工業化「5444」發展思路(即:實現五大發展目標、發展四大重點產業、抓好四大戰略任務、實施四大保障措施),從而有力地推動了重慶工業的加速發展,全市工業增幅繼續攀升,運行質量持續提高,主要經濟指標再創直轄以來最高水平。
工業發展的同時,第三產業也發展迅速。10年前,許多人出差到外地,都會幫朋友同事帶些商品回來——— 因為一些商品在本地很難買到;10年後,出差回來的重慶人卻不知道該給朋友同事帶點什麼禮物了——— 在山城琳琅滿目的商場里,很少有買不到的商品。有「西部第一街」之稱的解放碑商圈早在2005年銷售就突破了200億元,繼續引領時尚潮流。觀音橋、解放碑成為中國著名商業步行街,萬州、涪陵、黔江等九個區縣和中心鎮的商貿中心建設加快。南濱路、北濱路、高新區信息通訊等一批獨具特色、風格各異的商業特色街亮點紛呈。8年間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8%和7%,到2004年達到9221元和2535元。老百姓進一步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截止2003年底,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比1996年大幅下降12.2和7.4個百分點。
六、巨輪起航——展望重慶未來
在十年之前的1997年3月14日,八屆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了設置重慶直轄市。到現在為止,重慶直轄已經十年了。我們的經濟建設、人的精神面貌都發生深刻而巨大變化。重慶用10年證明了中央的直轄決策是正確的,西部開發的決策是正確的。在新的戰略定位下,破解三峽移民世界級難題,發揮直轄市功能,探索全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科學發展之路,將是重慶在未來階段的重要任務。努力使重慶成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新型直轄市。第一個十年才剛剛起步……
我自己寫的,呵呵,希望你有用!
㈣ 重慶二鋼廠的歷史
重慶二鋼原是國民黨四川省主席揚森所建造的,取名為二十四兵工廠,解放後因屬於兵回工系答統,其代號為2307信箱,改革開放後更名為重慶特殊鋼特殊集團有限公司.因它是生產特殊鋼的,相對於重鋼,重慶人習慣稱之為二鋼廠,現更名為東華特鋼.
㈤ 雙碑周是怎麼來的歷史典故
河北的
㈥ 龍馬潭區的歷史沿革
區名從「龍馬潭」得名。[清]常明、楊芳燦等纂修《四川通志》卷百六十八:唐朝王昌於梓州遇落魄仙,落魄仙姓張。後王昌入瀘州,落魄仙呼昌為「易元子」,授以道術,取馬送昌歸至家,馬化龍入潭。昌後遂仙去。
龍馬潭區境域自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以來,一直是江陽縣、瀘州、瀘川縣屬地。
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瀘州「十大鄉」,龍馬潭區地域分別為瀘州本屬一城四鄉管轄。
宣統二年(1910年),小市屬城廂;特凌(今特興)屬安賢鄉;奇椏(齊家)、來龍、金龍、官渡、胡市屬會文鄉;石洞、雙碑、永壽屬麟現鄉;羅漢屬里仁鄉。
民國二十三年年(1934年),瀘縣設42鎮鄉,小市屬中城鎮,特興屬特兆鎮,金龍屬牛灘鄉,來龍、官度屬來龍鎮,胡市、奇椏屬胡市鄉,嘉祥、雙加屬石洞鎮,羅漢為羅漢鄉。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瀘縣設6個區,小市屬第一區,羅漢、特興屬第三區,來奇鎮、金牛鄉、胡市鄉、官渡鎮屬第五區。
1950年7月,瀘州為川南行署轄市,下轄一、二、三區和南北2城鎮,一區人民政府駐小市。同年11月調整區劃,並將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一區區公所駐小市。
1952年8月,川南行署撤銷後,小市、羅漢屬專轄瀘州市。
1959年,將石洞、雙加、永壽、安寧及雲龍、毛壩6個公社合並成立瀘縣直屬「紅旗人民公社」,不久恢復小公社。
1982年撤銷公社,恢復鄉鎮建制。
1995年12月24日,國務院批准設立瀘州市龍馬潭區。
1996年1月2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瀘州市龍馬潭區。7月1日,龍馬潭區機關對外辦公。9月29日,第一屆區人民政府產生。
㈦ 雙碑鄉的歷史文化
當代著名作家劉文韜出生在該鄉西良村。據隆堯電視台記者朱連群、曹玉敬報道:劉文版韜師權生通訊集《情系大地》2013年12月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劉文韜,曾用名劉福壽,筆名堯山蘭,在北京、石家莊從事新聞采編工作多年,《情系大地》通訊集,由劉文韜師生六人共同編著完成,六人均系雙碑鄉西良村人,該書由新聞人物、大地巡禮,兩部分組成,收錄了劉文韜師生,在央視網徵文、李大釗杯徵文、中華大地之歌徵文、全國新農村建設徵文等方面的獲獎作品,以及發表在《河北日報》、《河北法制報》等報刊的各種通訊,共30多篇。另據河北法制網記者蔣文軍報道:《劉文韜全集》2014年12月由北京團結出版社出版,劉文韜198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河南省洛陽市某部孟津教導大隊第四屆幹部預提班,2010年畢業於山西大學,曾任部隊文書、代理少尉排長,198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99年加入河北省作家協會,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寫作學會小學作文教學研究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雜志簽約作者,曾獲中國鄉土文學獎以及海內外各種徵文大賽獎20餘次 。
㈧ 雙碑大河溝會拆遷嗎
一般規劃先行,你可以去查詢一下5年內的規劃,拆遷一般都是先規劃,如果你們那專建設一個大項目,那屬就會拆遷,但是拆遷一般都不會先公示,因為拆遷的時候產權什麼的都停止辦理,就是防止有人提前在你們那大修大蓋,這無疑給你們的拆遷加大難度,.一般根據房子的使用年限 或是等到這座城市經濟發展比較快.做城市規劃.房子的產權有些年頭拆遷的可能性就大,其他的誰都不能給你准確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