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泉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應該復古還是推新

泉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應該復古還是推新

發布時間:2021-02-27 06:39:27

❶ 泉州的標識是什麼為什麼

泉州標識—南音。
在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華誕的日子裡,泉州南音正式入選聯回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答第四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南音原稱弦管,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樂種,是我國彌足珍貴的民族音樂瑰寶,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中國民族音樂的根」。南音典雅優美,獨具魅力,千年來廣泛流傳於泉州一帶閩南語系地區,並遠播台灣、港澳和東南亞等地,成為聯繫世界各地閩南人的精神紐帶。泉州是南音的發祥地與集中地。
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打造文化牌,如提到崑曲就能想到江蘇崑山。泉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所以個人覺得南音應該是泉州最好的標識之一。還有東西塔,僑鄉,刺桐花等。
參考資料:網路—南音

❷ 曾建成十多年未開放,泉州重建的三大城門是什麼

提起泉州,大家都耳熟能詳,作為福建的GDP大哥,泉州的經濟實力不容小覷,同時還是一座十分宜居的城市,相比於人滿為患的廈門,許多網友更愛泉州的恬靜,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泉州除了經濟實力雄厚,文化底蘊更是無比深厚,這不,泉州曾建的三大城門,曾建成10多年未開放,網友感嘆:可惜了!

❸ 泉州地域文化有什麼特點

泉州文化及其發展

當辭舊迎新的鍾聲響起之後,泉州迎來了新世紀又一個新年。伴隨著時代前行的步伐,泉州的文化事業呈現出一番繁榮的景象。泉州素有「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稱。這里曾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對外通商口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琳琅滿目,民風習俗情趣獨具,文化藝術絢麗多姿。這里璀璨的文化充滿著無窮的魅力。泉州是中國第一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了約佔全省三分之二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文化工作在全省舉足輕重,在全國地級市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於是人們在贊嘆泉州輝煌燦爛歷史文化的同時,也時刻關注著泉州文化發展情況.
關鍵詞:
名勝古跡 名風習俗 文化藝術 名城 歷史文化
綜述
泉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至遠古閩越族文化。周秦以後,特別是西晉和唐 朝年間,中原漢族大規模南渡入閩,中原文化開始的泉州大地紮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漸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經濟崛起,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於世,與泉州通商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100多個,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中原文化蔚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過化之區」。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礎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紛擁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這些外來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
經過長期的交流、碰撞、整合,到了明代,泉州文化更顯示出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地方戲曲由成熟,而趨向鼎盛。明未清初,泉州出現了諸如鄭成功等許多吒風雲的時代英雄人物,促進了泉州文化向海外尤其是對台灣的傳播和影響,同時期封建 政權實施的「海禁」政策,泉州文化更多地體現出本土特色,地方戲曲等又有了新的發展。
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哺育出無數英才俊傑,素有「海濱鄒魯」之稱。從唐至清一千多年間,見載史書的人物就有3500多人,他們中有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歐陽詹、王慎中,學識淵博的思想家李贄蔡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俞大猷,政績卓著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智勇雙全的軍事家施琅等等。
在近代史上,泉州文化出現了新的景象。「五四」運動後,群眾性文化迅猛發展,首先是學校,而後走向社會。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開展,泉州文化界有識之士紛紛起而應之,掀起了群眾性的文化運動。特別是「9.18」事變後,泉州人民同仇敵愾,進步團體不斷舉辦各種活動,舊劇改革尉為風氣,救亡戲劇不斷上演,抗戰歌曲響徹名山秀水,的近代史上譜寫了革命文化光輝篇章。

閩南方言
泉州方言(即泉州話)分布在今天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區、晉江、南安、石獅、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和清蒙科技工業區等縣(市、區、管委會),其使用人口達658萬多人。泉州方言是閩南方言的一個分支。
閩南方言是一種超地區、超省界的漢語方言。它主要通行於閩南地區、粵東的潮汕地區和台灣省的大部分地區,海南省和廣東的雷州半島一些地區以及浙江、江西、廣西、江蘇和福建的中部及東北部地區,也有講閩南方言的。千餘年來,閩南、潮汕一帶有不少人出洋謀生而相繼向外移居。人語相隨,今天的東南亞諸國,有相當一部分華僑和華裔仍然以閩南方言作為他們的交際工具。
閩南方言分布這么廣,究其「正宗」,應是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廈門地區,而泉州方言則是早期閩南方言的代表。這是由泉州在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地位所決定的。
眾所周知,泉州是閩南開發最早、同時也是福建開發較早的地區。早在唐代,它的經濟已經十分繁榮,泉州位居當時其他五個州府(福州、建寧、延平、汀州和漳州)之首。宋元以來,泉州刺桐港海外交通貿易達到鼎盛時期,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成為海上絲綢緞之路起點。泉州因此而成為閩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泉州的主導地位使泉州方言具有權威性,不斷地影響著漳州和閩南各地的方言土語。以泉州音為標准音的梨園戲這一閩南最古老的劇種和南音這一著名的古老曲藝,從誕生起到20世紀的今天,都沒有因為閩南標准音的轉換而受到影響,泉州人黃謙編寫於清嘉慶年間的韻書《香音妙悟》一直被當作閩南各地韻書的藍本。由此可見,泉州音在歷史上的影響之大。
廈門話正好是泉漳之間的一個土語,正所謂有「半漳半泉廈門腔」。鴉片戰爭之後,隸屬於泉州府同安縣的廈門被開辟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從而逐漸成為閩南對外貿易和進出海外的中心。廈門話也因此逐漸擴大影響;廈門音終於取代泉州音,成為閩南話的代表。

宗教文化
泉州城北清源山,秦漢時就有方士、隱者的活動。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泉州最早的道教宮觀白雲廟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佛教此時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創建延福寺。
唐景支二年(711年),泉州設置,經濟發展,海外貿易逐漸發達,為多種宗教在泉州的傳播提供了條件。大批道教宮觀我佛教寺院相繼創建。佛教在泉州的傳播過程中,不斷與泉州地方傳統民俗文化相融合,逐漸形成具有泉州地方文化色彩的佛教文化。
隨著泉州港的興起和海外貿易的發展,伊斯蘭教和摩尼教也傳入泉州。五代時,閩王政權推崇倡導道、佛二教,泉州的道教和佛教達到鼎盛階段。
宋代,最高統治者確立以儒、道、釋合一為格局的中國文化傳統。限制道教、佛教勢力的發展,嚴格僧尼的剃度制度和道士的受籙制度,這樣反倒提高了僧尼、道士的素質。所以宋代出現不少著名高僧和道士,也出現了不少著名的佛教、道教著作。
宋佑二年(1087年),泉州設立市舶司,海外貿易十分活躍,社會繁榮,文化發達。佛教寺院積聚了大量的財富,因此出現歷史上空前的佛教僧人造橋、造塔盛事,泉州開元寺著名的鎮國塔、仁壽塔,以及著名的洛陽橋、安平橋,就是宋代僧人發起建造的。宋代,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都在泉州流傳,阿拉伯人、波斯人在泉州建造了清凈寺。
元代,元廷對各門宗教採取兼收並蓄的態度,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和明教(摩尼教)可以自由傳播,天主教和印度度也在元朝前期傳入泉州,多種宗教在泉州共存並傳播。這與元代泉州成為世界最大貿易港的地位是相適應的。
穆聖的後裔典·烏馬兒,景教徒喬治·闊里吉思,相繼擔任福建省(省治泉州)平章政事,駐扎泉州;對泉州伊斯蘭教、景教的發展影響極大。泉州港主馬八兒國挹伯魯馬爾,在泉州建造印度教濕婆神廟。泉州城內有三座歐洲人興建的華麗的天主教堂。泉州伊斯蘭教清凈寺增至六七座。元廷派遣「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的高級僧官西雷蒙駐扎泉州。管領泉州路景教僧官吳咹哆呢思,住持興明寺。泉州開無寺有三千多僧人。

這一切表明,元代泉州是世界宗教的輻射點。
元末,朝廷內訌,泉州港成為爭奪的焦點,出現長達十年的「亦思巴奚」戰亂,直至元亡。明初,泉州又出現盲目的排外運動,各門外來宗教受到嚴重摧毀。明末,天主教再度傳入泉州,但因不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於乾隆年間被禁絕。鴉片戰爭後,根據不平等條約,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對泉州教育、衛生帶來影響較大。清末,日本教也傳入泉州。
新中國成立以後,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泉州的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成立了種自的宗教組織。「文化大革命」中,停止一切宗教活動。1978年以後,泉州的各門宗教相繼恢復宗教協會。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
中國之最在泉州
【伊斯蘭教聖墓 唐】豐澤區靈山 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聖跡
伊斯蘭教聖墓: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跡,在清源山風景區靈山景區內.明代何喬遠《閩記》記載;唐武德年間(公元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沙仁謁、四賢我高仕傳教泉州,卒葬靈山。葬後是山夜光顯發,人異其靈聖,故名曰聖墓,山曰靈山。現存兩墓並列,墓蓋用花崗岩雕刻,墓後倚山建馬蹄形迴廊,高約3米,迴廊中的幾根石柱頗似織布的梭子,古建築專家稱為梭形柱 ,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築特色。廊內有歷代石碑5方,正中為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輝綠岩碑刻,記述兩位先賢在法厄福爾時代(學者考證:「法厄福爾系古代阿拉伯對唐朝皇帝的稱呼」)來到這個國度;右側一方為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來此墓祭告行香後屬下為之立的記事碑,上刻「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聖靈庇佑。鎮撫蒲和日記立」。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圍還有一些歷代的伊斯蘭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蘭教常用的「雲月」圖案或《古蘭經》片斷。
墓前方有天然巨石一塊,風吹欲動,手推能晃,俗稱「風動石」,明代知府周道光題刻「碧玉逑 」三個大字。這塊風動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風動」。
伊斯蘭教聖墓已成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史跡。

【千年古桑 唐】鯉城區開元寺內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桑樹,樹齡1300多年.
唐代桑樹: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桑樹,位於泉州開元寺甘露戒壇的西南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開元寺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當時,此地原是一片大桑園。傳說有一天,桑園主黃守恭夢見一位和尚向他募地建寺,黃宇恭說如果桑樹會開蓮花,他就獻地結緣。不幾天,滿園桑樹果然開放雪白的蓮花。黃守恭只好把這片桑園施捨出來,由尊勝院匡護大師主持建寺工程。寺也因此得名「蓮花寺」。至今寺內的這株老桑樹,干分三叉,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桑樹開蓮花」雖屬傳說,但這寺卻因之被稱為「桑蓮法界」。

【老君造像 宋】 清源山老君岩-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
老君岩:道教老君造像,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主景區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佔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
老君造像雕於宋代,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幾,垂耳飄髯,指能彈物,目光炯炯,獨具超塵脫俗,仙風道骨神韻。整座石像神態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滿魅力,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瑰寶。
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群,規模宏大,蔚為壯觀,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道觀明代已廢,但老君造像,經風歷雨,保存至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很多學者慕名而來參觀考察。現在老君岩已成為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遊熱點。法國學者黛安娜.李作為我國文化部外文局專家,隨外籍專家組來泉州考察,在老君岩題言:「這已是我第二次參觀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樣激動,因為這位老人和大地緊緊地融為一體,他好象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國著名規劃專家任震英題贊老君造像為:「老子天下第一」。

【清凈寺 宋】 鯉城區塗門街 我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
清凈寺,我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教寺。位於鯉城區塗門街中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凈寺創建於北宋大中祥符2年(公元1009年),回歷400年。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是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形式建築的。劇門樓北牆的阿拉伯碑刻記載,寺又名「艾蘇哈卜大寺」。現存主要建築有大門樓、奉天壇和明善堂。大門樓的外觀具有傳統的阿拉伯伊斯蘭教建築形式。大門朝南,高12.3米,基寬6.60米,門寬3.80米,用輝綠岩條石砌築,分外、中、內三層。第一、二層皆為圓形穹頂拱門,第三層為磚砌圓頂。樓頂為平台,四面環築「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北牆左右嵌有二方陰刻「月」、「台」石刻,為伊斯蘭教徒「齋月」用以望月以便確定起齋日期,整座建築造型巍峨壯觀。「奉天壇」是穆斯林禮拜的地方,現僅存四圍石牆。壇的屋蓋明代年間倒塌,殿內四周的空地上尚存花崗岩的殘礎。入東牆尖拱形正門,看西牆正中有一法拱形的高大璧龕,龕內刻有古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經名石刻,保存完好。寺的西北角為「明善堂」建於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因奉天壇禮拜殿屋蓋倒塌後,教徒們便移此做禮拜。在門摟的東側「祝聖亭」內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清凈寺的碑記,是研究泉州伊斯蘭教的重要物證。寺內有明成祖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頒發保護清凈寺和伊斯蘭教的《敕諭》石刻一方,極為珍貴。
清凈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在伊斯蘭世界也是有數的古寺之一。清凈寺是我國與阿拉伯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

【祈風石刻群 宋】 南安豐州九日山 我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
祈風石刻群:我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九日山景區內,堪稱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遠在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山麓創建延福寺。晉人衣冠南渡,聚居晉江的中原移民,每逢重九,登高望遠,因此山名九日。
九日山以「山中無石不刻字」飲譽宇內。自唐至清摩崖石刻達75方,其中海交祈風及市舶司事石刻l3方,記載了從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公元1174年-1265年)海舶冬季遣舶祈風和夏季回舶的祈風情況,由太守親臨主持,儀式隆重,市舶提舉及其他官員參加,向海神通遠王祈祝「蕃舶」一帆風順,來往平安。當時海湖漲滿金溪,百舸雲集沿岸,旌旗蔽空,鼓樂喧天,人馬車轎,連綿數里,昔日祈風場面,十分壯觀。
這些屆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也是我國與亞非各國人氏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從而領略到泉州在中國史和世界史的應有地位。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來泉州考察,各國專家學者對此勝跡贊嘆不絕,並留下了考察記事品刻,又為九日山增添了光彩。

【洛陽橋 宋】 惠安洛陽 我國現存最早的海港大石橋
洛陽橋: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
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郡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元1426年-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梁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增高三尺;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地大震,橋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王之琦修復;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蔡延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
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由於當時洛陽江潮 狂水急,「水闊五里」、「深不可址」,橋基屢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就是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時採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妙法,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他們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把橋基涵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梁工程的創舉。洛陽橋的建成,不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也起著重大的作用。

【天後宮 宋】 鯉城區天後路 我國現存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
媽祖
天後宮又名天妃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妃宮為我國現存建築規格最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媽祖行宮。位於泉州市區天後路,素有「溫陵聖廟」之稱。

天後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據《泉州府志》載:「是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覺全夢神命作宮,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以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欽賜媽祖廟額「順濟」為名,稱「順濟廟」;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和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兩次冊封媽祖為「天妃」,媽祖神格提高,「順濟廟」隨之易名「天妃宮」;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鄭和出使西洋路經泉州,曾奉旨修廟。此地昔日為:「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官府曾在此為商舶出洋舉行祭海大典,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將軍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後」,自此,天妃宮改稱為「天後宮」;清道光年間(公元1830年-1850年)加封媽祖為「天上聖母」。
天後宮歷代均有修復。目前,除較完整地保存有雄偉的大殿、後殿等古代建築外,近年來,在政府及海內外信眾的熱心資助下,已經陸續修復了山門、戲台、鍾鼓樓、東西長廊等建築,並將繼續復建梳妝樓。宮內的「閩台關系史博物館」收藏陳列有大量的珍貴歷史文和民俗文物。
歷史上,由於媽祖故里莆田隸屬泉州管轄,也由於泉州在宋元時期為世界最大的對外貿港口之一,泉籍移民常由此廟迎接媽祖赴海外奉祀,媽祖信仰隨泉州外交往的發展、海交貿易的興盛、移民熱潮的興起而遠播台、港、澳地區和世界各地,影響深遠。因泉州古稱溫陵,故有「溫陵媽祖」之稱。

【安平橋 宋】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交界處 我國現存最長的古石橋
安平橋: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平橋(又名「五里橋」)位於泉州城南三十公里的安海鎮,橫跨海灘,與對岸的南安水頭鎮相接。據《泉州府志》記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築品橋,未就。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郡守趙令衿成之」。此橋工程前後歷時十三年方告落成,是一座用花崗岩構築的梁式長橋。
安平橋落成後,令衿親自寫記曰:「其長八百十有一丈(2255米),其廣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在橋的東、西和中部,還建有五座「憩亭」,兩側設有扶欄,還有石塔、石將軍等文物。橋中段的「水心亭」;俗稱「中亭」,是從前五亭僅存的一座,但亦幾經重修,現存為清代的建築。亭的周圍保存著歷代修橋碑刻十三座。亭上石柱,刻有古代無名氏所撰之對聯,下聯為「天下無橋長此橋」,既括了安平橋長度冠於古代橋梁之首。安平橋的橋墩有長方形墩、半船形墩和船形墩三種形式,橋基則採用「枕木卧基法」,以砂為基底,枕木交叉相疊其上,再在枕木上建造橋墩,與洛陽橋筏形基礎迥異,有所創新。
自南宋建橋以來,雖經十餘次的重修,但舊的不斷破損,橋板斷折,橋墩倒塌,傾斜。1980年國家撥出專款進行全面修復,1985年5月工程竣工。安平橋恢復了歷史的面貌。
安平橋規模之宏偉,工程之浩大,結構之壯美,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

【東西塔 宋】鯉城區開元寺 我國現存最高石塔,高48.24米
東西塔:我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位於泉州市區西街開元寺內。

開元寺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寺廟規模宏偉,佔地面積7.8萬多平方米。氣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壇、藏經閣和東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築藝術和獨具魅力的神韻著稱於世。為全國重點丈物保護單位。
座落在開元寺中兩側的雙塔,東為「鎮國塔」,高48.27米;西為「仁壽塔」,高45.06米。東、西兩塔是我國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對石塔。
鎮國塔始建於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初為木塔;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易為磚塔;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公元l238年——1250年),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岩石塔。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為木塔;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年-1189年)易為磚塔;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1237年),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岩石塔。兩塔塔座均作須彌庄形,塔每層開四門設四龕,門龕位置逐層互換。外有平座扶欄,遊人可環塔遠眺近矚。塔頂有剎,剎尖高托澳金鋼葫蘆,映日閃閃發光。八條鐵鏈從塔剎上盤斜系於八個角脊,每個角脊下還懸掛小銅鍾,全塔共四十個。塔心為八角形實心體,每層修有樓梯,供遊客上下。塔每層的門龕兩旁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浮雕像計八十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塔須彌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傳圖,故事多取材於佛經及古代印度的民間神話傳說,然後用繪畫雕刻的手法表現出來,更顯得生動、精緻、珍貴。
東西兩塔歷經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屹然挺立,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獨特標志和象徵。

【草庵摩尼教寺 元】晉江羅山華表山 我國僅存的摩尼教寺廟
草庵摩尼教寺: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廟,位於晉江華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實物依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摩尼教在我國舊稱「明教」。其教義是雜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的。公元3世紀中葉在波斯創立。唐武後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傳入中國。與此同時,有摩尼教高僧呼祿法師傳教入閩居泉,卒後葬清源山南麓。明初,由於明太祖嫌其教義上逼國號,遂擯其徒,毀其宮,摩尼教從此一蹶不振,逐漸被其他宗教所融合。因此,泉州草庵摩尼教寺便成了僅存的珍貴史跡。
草庵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初為草築故名。元順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為石構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檐下用單挑出拱。正廳內依崖鑿一圓形佛盒,直徑1.9米,圈內浮雕一尊摩尼尤佛坐像,佛身高1.52米,寬0.83米,面容圓潤,眉毛隆起,散發披肩,顎下二條長須,臉、身、手三部分巧妙地利用岩石不同的自然色調構設,風格迥異.背雕毫光四射紋飾,世稱「摩尼光佛」。在20世紀80年代初,此地曾發掘出宋代明教會的磁碗,證實宋時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躍。
草庵摩尼教寺引起了世界學術界、宗教界的巨大興趣。

❹ 泉州、漳州光榮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何廈門遺憾落選

從1982年開始,國家陸續將134座城市,評選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建有四座城市入選,分別是泉州、福州、漳州、長汀。

泉州是第一個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福建城市,它入選的時間,比福州和漳州早4年,比長汀早了12年。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是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關鍵所在。

跟漳州相比,閩南另一座名城廈門,就因為文化底蘊不足,落選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廈門的歷史文化底蘊,本來也不差。廈門吃虧,就在於建城歷史太短。

廈門城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在此之前,廈門長期隸屬於南安和晉江。廈門獨立建城的如此短暫的歷史,確實很難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行列。

❺ 泉州有哪三道著名的城門是如今重建的呢

提起泉州,大家都耳熟能詳,作為福建的GDP大哥,泉州的經濟實力不容小覷,同時還是一座十分宜居的城市,相比於人滿為患的廈門,許多網友更愛泉州的恬靜,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泉州除了經濟實力雄厚,文化底蘊更是無比深厚,這不,泉州曾建的三大城門,曾建成10多年未開放,網友感嘆:可惜了!



對於以上三座城門,不知道大家去過哪一座?歡迎留言評論。

❻ 泉州的文化史

泉州是福建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又稱鯉城、刺桐城、溫陵,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地處福建東南部,與台灣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同時泉州也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

泉州歷史文化悠久,構成其人口的主體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語之一閩南語為泉州的主體語言。西晉年間,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於泉州晉江、洛陽江兩岸,今泉州自此興起。迄今泉州每個家族的姓氏均對應一個或多個郡望堂號,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來歷。唐、宋、元朝,泉州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大港,在《馬可·波羅游記》里,馬克·波羅認為只有亞歷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並論,甚至比亞歷山大港更加宏偉。當地人們普遍信仰宗教,各種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時期佛教則更為鼎盛。宋、元時期的泉州,對外貿易發達,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五代太守留從效為發展泉州奠定偉大功績;明代時期,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贄為延續和創新漢文明矢志不渝;明後時期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保全漢文明和抵禦外侮南征北戰。泉州還是多名傑出海外華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菲律賓國父荷西·黎薩,印尼前總統瓦希德。泉州迄今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漢族原生態曲藝「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
泉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古閩越人就已開始。其中儒商文化在泉州經濟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推動泉州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加上泉州人「愛拼才會贏」的拼搏精神使得泉州經濟不斷的發展,並逐漸發展成為福建省的經濟巨頭。
儒商精神這一概念是指一種援儒入商所形成的獨特的商業人格和行為規范,所謂儒商也就是指作為商人而要有儒的精神、儒的氣度、儒的道德規范,以儒家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為准則去從商、經商,在商業行為中滲透儒家所倡導和躬行的"仁、義、禮、智、信"。
誠信,是儒家倡導的重要道德規范。儒商的經營原則是「誠篤不欺人亦不疑人欺」,所開辦的商號買賣公道、童叟無欺,獲得了長久而良好的商業信譽。儒商奉行的誠信為本,還表現為守法重約。儒商大多從小就受到「安分守法」的庭訓,有凡事「立字為據」的習慣,能夠信守契約和法條的要求與原則。這些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其現實意義:現代社會,資訊發達、信息透明、法制健全,無論從商從政還是為人處世,惟有堅持誠實守信、平等待人、彼此無欺,才是長遠制勝之道,才能有效促進人的身心和諧與社會和諧。同時,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法治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除了從制度設計上發揮法律與契約的規范作用,還應強化人們的法律意識與契約意識。
義利,是儒家關注的核心價值命題。受儒家思想影響,儒商把「重義」視為經商的重要原則,強調寧舍利取義而不見利忘義。明代一位著名晉商在總結其經商經驗時提出,商人應與士一樣,講究道德修行,做到「利以義制,名以清修」。正確處理義利關系,今天仍然是促進人的身心和諧與社會和諧所必需的。在社會分工與合作十分發達的條件下,人們的社會化程度空前提高,人與人之間具有高度的利益相關性。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代社會是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有機統一體。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互助友愛等,是促進社會和諧與健康發展的「大義」所在。每個人在謀取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必須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並有助於促進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集體利益,同時是否妨礙他人合法利益的實現;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集體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應該使前者服從於後者。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和諧社會「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求真而務實的泉州商人,不拘泥於傳統封建理學的言義、言理、不言利的舊觀念,把義與利有機地結合起來。他們又信奉謀利而不忘義,謀利就是為了義,有了利才能真正實現義。否則,空談義,不謀利,於事無益,於家無補,一切徒勞。泉州商人知書明理,通情達理,在儒家文化熏陶下,他們為人處世禮讓三先,輕易不與人爭斗,給人以謙恭、儒雅的良好形象。在處理商務活動中,他們以理在先,遵守規矩,守德守義守信。與人相處講道理,明是非,這使得泉州商人在商務活動中,給人以信任感、可靠感,如此便使其生意不斷地做強做大。儒商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也是泉州寶貴的經濟文化的基礎,更是泉州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人文支撐。
說到泉州的歷史與經濟,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歷史。泉州,古稱「刺桐」,作為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曾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於南朝而發展於唐朝。到了宋元時期,刺桐港的海上貿易活動空前繁盛,被馬可-波羅譽為「東方第一大港」。當時的泉州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經濟文化中心。
歷史上,從泉州港口開出的貨船,裝載著絲綢和瓷器等物品前往印度洋沿岸,然後進入波斯灣地區,形成了一條聯接亞、非、歐、美的海上大動脈,一派繁華熱鬧。 頻繁的貿易讓泉州見證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原漢人往泉州的遷移,促進了先進生產工具和造船技術的傳播,也使泉州元宵節泉州游園活與海外地區的海上交通成為可能。唐代中葉,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了絲綢外銷的主要途徑。宋元全盛時期,泉州港更是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不同膚色、不同服飾的外國商人和中國商賈,雲集在泉州街頭,碼頭上進口的香料、珠寶,出口的絲綢、瓷器,堆積如山,各國的商船以及前來進貢朝廷的諸侯國使者,都集中在這個盛大的海港。北宋末年,官府在泉州設置來遠驛,專門接待來華外國使節。一些外國商人,聚居在泉州城南一帶,形成了「蕃人巷」。元代,泉州是中國最重要的港口。當時與泉州有海上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達一百多個,中國和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和歐洲各國的交往相當頻繁。往來的商船為東南亞各國帶去了養蠶取絲的技術、精美的宋瓷和青花瓷,也為中國帶來了東南亞的染料、埃及的歷表、印度的香料,還有葯材、犀角、珠寶、鑽石和許多珍禽異獸。商船來來往往,每次能裝載二三百噸貨物,揚帆出海,十分壯觀。因為擁擠和超載,當時有些運載貨物的商船剛出港口就沉沒了,今天泉州港口附近還有百餘只沉船,沉船上有大量宋元明清時期的瓷器。
同其他港口城市一樣,泉州至今還保存著海岸文化交流重鎮的歷史與遺跡,其中包括因港口形成的橋梁建築,比如中國第一座跨海石橋——洛陽橋。這座橋梁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將生物學和工程學綜合運用的工程,它首創了筏形橋基,並且採用種植牡蠣的方法加固橋基。泉州還有中國古代最長的跨海石橋安平橋,全長2250米,直接從碼頭插入海岸,供人和貨物進出。透過這些橋梁,人們看到了港口昔日的繁榮。古泉州的其他建築,也體現著中外文化藝術的相互滲透。比如泉州的清凈寺,圓形的穹頂、尖拱形的大門,具有十分濃郁的阿拉伯宗教建築風格,細部結構卻又有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各國商客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給泉州留下了豐富的遺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泉州確定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世界宗教博物館」。
這些宗教遺跡,是泉州發達的海上貿易促成的文化遺存,也與從事航運的人們特有的海神崇拜有關。人們從泉州港口出海時,常在泉州西郊九日山麓的廷福寺舉行祈風儀典,祈禱中外商船都能平安地抵達或歸來。人們同時還拜祭女性海神媽祖。由於泉州港口的地位和影響,泉州迅速成為媽祖信仰的傳播中心,並在華人世界具有廣泛的影響。祈風和拜祭儀式中,人們會在岩石上刻上祈禱的記錄,長時間以來形成了寶貴的祈風遺跡。這些石刻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記載了泉州港同東南亞、印度洋、波斯灣、紅海和東非等地區的海上貿易史及民間友好交往史,是現存中國古代海外交通史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證,堪稱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
泉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至遠古閩越族文化。周秦以後,特別是西晉和唐朝年間,中原漢族大規模南渡入閩,中原文化開始的泉州大地紮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漸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經濟崛起,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於世,與泉州通商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100多個,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中原文化蔚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過化之區」。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礎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紛擁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這些外來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

這里有網站,可以自己去看:http://www.8264.com/whither-info-11211.html

❼ 泉州重建的三大城門,為何建成十多年未開放

提起泉州,大家都耳熟能詳,作為福建的GDP大哥,泉州的經濟實力不容小覷,同時還是一座十分宜居的城市,相比於人滿為患的廈門,許多網友更愛泉州的恬靜,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泉州除了經濟實力雄厚,文化底蘊更是無比深厚,這不,泉州曾建的三大城門,曾建成10多年未開放,網友感嘆:可惜了!

❽ 為什麼福建省會福州只是大陸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而泉州卻是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

因為泉州歷史文化達到的高度跟價值高於福州。
唐朝韓愈說的福州閩越有長才,他說的閩越長才的代表就是泉州人歐陽詹,在他給歐陽詹寫的哀辭里就有。
商業貢獻方面,宋元泉州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代表了整個中華的輝煌。明朝泉州的私商跟清朝的郊商是福建海商的代表。
科舉文化方面,北宋福州人陳襄言:天下士儒,惟言泉、福、建、興化諸郡為盛,其間中高第、歷顯官、福吾天子之民者為不少。宋元時期福州人承認的泉州科舉文化的地位在福州之前,特別是進士成材率,以質取勝,而不是量。明清在資本主義萌芽的的明嘉靖至清乾隆為止這段時間泉州科舉文化也是超過福州的,各種人才集中涌現,將福建文化推向高峰。
所以唐宋交接的留從效,宋元交接的蒲受庚,明清交接的鄭氏集團,歷代福建朝代交替的主動權都掌握在泉州手裡,福州歷史的鼎盛在晚清,也是因清初泉州人將台灣納入致使省城福州地位大幅提升成為閩浙總督駐地,成為閩浙台戰略中心,地位甚至超過江南的浙江,才得以在乾隆後期國家衰敗,福建各地大幅衰落之際於晚清集全省之資源,一枝獨秀,達到歷史鼎盛。
誰對歷史的貢獻大,推動大,誰的歷史文化就是代表,因泉州大批歷史輝煌的遺存證據需要重點保護,所以泉州肯定是首批,福州肯定是二批。

❾ 福建新崛起的「黑馬」城市泉州市,有望躋身於新一線城市嗎

作為一個省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省會城市一般而言在其省內的綜合實力是最強的,也可以說是一個省份知名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當然也有個例,在我國有不少地級市的經濟和知名度都蓋過了其省會城市,例如山東的青島市;河南的洛陽市等,讓很多人誤以為這些城市就是省會城市。

而泉州的標志性景點清源山,也是當地唯一的一座5A級景區,其最大的亮點在於景區山下的老君岩,古代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藝將老子像打造的栩栩如生,盡管已經過去了數千年的時間,但是雕像依然富有神韻,也成為遊客日常觀光打卡的必去之地。

一座城市能否躋身於新一線,其經濟發展只是其中的一環,想要真正的崛起,還是需要綜合性的進步,在每一個領域都有所建樹,這樣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這些點,泉州基本都符合了,未來的泉州,將會大有所為。

閱讀全文

與泉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應該復古還是推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