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中國歷史景字年號
三國,魏元帝曹奐,景元(260——263);蜀漢後主劉禪,景耀(258——262)。
南北朝,內宋少帝劉義符容,景平(423);宋前廢帝劉子業,景和(465);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500——503)。
唐朝,唐中宗李顯,景龍(707——709);唐睿宗李旦,景雲(710——712);唐昭宗李傑,景福(892——893)。
宋朝,宋真宗趙恆,景德(1004——1007);宋仁宗趙禎,景佑(1034——1037);宋端宗趙昰,景炎(1276——1277)。
遼朝,遼興宗耶律宗真,景福(1031)。
明朝,明代宗朱祁鈺,景泰(1450——1456)。
⑵ 怎樣理解 歷史圖景 這四個字
1.畫面上的景物:他只用幾筆,便勾勒出一幅海上日出的~。
2.描述的或想像中的景象:這些民間傳說反映出人們理想中的社會生活~。
⑶ 歷史上姓景的名人有誰
景陽戰國時楚將。齊、魏、韓三國攻燕,燕使太子求救於楚,楚王命景陽為將救燕。景陽不赴燕而遷攻魏之丘,取之以與宋,三國恐懼,乃罷兵,燕國得解圍。景陽這種戰略,被載於《戰國策》。景丹櫟陽(今陝西省臨潼)人,名列漢光武中興時雲台「二十將」的大功臣。能文能武,但學問好。也很有謀略,曾為交武帝擊破王郎等,又與吳漢等人大敗五校於櫟陽,戰功彪炳,被封為櫟陽侯。據說,在封侯的時候,光武帝曾對他說了一句:「富貴為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故以封卿耳。可見光武帝的器重。景煥北宋人,曾官壁州的白石縣縣令。早年專事書畫,與翰林歐陽炯學士曾是忘形之交。一天他們一道騎馬遊玩來到應天寺。在右側壁面上畫上一天王與左側天王像相對。渤海在一旁,,觀看畫作之逸勢,寫成一篇歌行以記此事。後來擅草書的僧人夢龜又來到此寺,人們請他在廊壁上題字。書畫歌行,一日而就。全城人都聞訊前來觀看,寺中擁擠不堪,一時路道阻塞。成都的人稱此為「應天三絕」。著有《野人寒語》、《牧豎閑談》等。景清景清出生年月不詳,卒於1402年,明陝西真寧(今甘肅正寧)人,一說本姓耿。洪武進士,授編修,改御史。洪武三十年(1397年)命署左僉都御史。建文初為北平參議。復遷御史大夫。成祖即位,以原官留任。欲於早朝時行刺成祖,被執,搜之得所藏刃,遂被殺,誅九族,株連其鄉人。景范景范(903年~955年)(即唐天復三年~後周顯德二年)字萬卿,漢族,淄州長山(今山東鄒平)人。五代時傑出的政治人物,仕至後周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卒年52歲,立祠崇祀。世稱景相公,葬相公山下,現有神道碑遺存。根據族譜記載,景范是山東景氏(晉陽堂)的始遷祖。景延廣字航川(892-947),五代後晉陝州人。高祖時累官馬步軍都指揮使。出帝立,大臣議告契丹致表稱臣,延廣獨不肯,但致書稱孫,契丹數以責晉。延廣對契丹使者說:「晉有橫磨大劍十萬口,翁要戰則來,他日不禁孫子取笑天下」。其後契丹入寇,延廣閉壁不肯出,尋出為河南尹,北騎奄至,延廣顧其家,未能引決,被執。但他寧死不屈,最後自殺,以身殉國。終年55歲。景廷賓號尚卿(1861-1902),清末農民起義領袖,直隸廣宗(今屬河北省)東苕村人。義和團失敗後,他領導家鄉的農民繼續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附近人民紛起響應。在巨鹿縣廈頭寺自稱「龍團大元帥」,豎起「官逼民反」,「掃清滅洋」大旗。義軍以金、木、水、火、土、中字編列為營,最初不過兩三千人。4月間進駐廣宗縣件只村後,各地人民紛紛響應,隊伍迅速擴大至三四萬人。起義失敗後被俘犧牲。景幼南初名炎昭,改名昌極,字幼南。江蘇泰州人。畢生從事教育事業,著有《哲學論文集》、《哲學新論》、《道德哲學新論》、《名理新探》。譯有《柏拉圖對話集選篇》、《溫楷斯德文學評論之原理》等。此外,景姓名人還有:戰國時楚有將軍景翠、景陽,秦末陳勝起義立新楚君後裔駒為楚王,東漢有經學家景鸞,五代後晉有馬步軍都指揮景延廣。後周有宰相景范,明代有御史大夫景清、臨漳令景芳,清代有書法家、學者景星杓……等。
⑷ 我想知道"景"字的姓氏由來
一、姓氏源流
景(Jǐ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羋姓,源出楚大夫景差後裔,以封邑名為氏。戰國時期,楚國王室六大公族姓——屈、景、昭、懷、田、吳之一,皆為楚國王室分封子孫的食邑地名,後代以之為姓。據《元和姓纂》記載,景姓是由楚大夫景差而來的姓氏。相傳,景差是楚國貴族,入仕後官至大夫,子孫為了加以紀念,便以他的名字為姓,成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2、出自姜姓,以謚號為氏。戰國周敬王時,齊國國君杵臼去世,謚號為景,世稱齊景公。他的支庶子孫以他的謚號為姓,也姓景。
3、出自他姓改姓或冒姓而來。如據《明史》上記載,明朝時的御史大夫景清,本姓耿,後來改姓景。
4、出自少數民族中的景姓。滿族、朝鮮族、阿昌族、傣族等皆有景姓。
得姓始祖:景差。據《元和姓纂》記載,景姓源自羋姓,楚國公族景差是這一姓氏的始祖,他是楚國的貴族,入仕後官至大夫,在我國歷史上也是可佔一席之地的人物。他的辭賦,可與屈原、宋玉同享盛名。他的子孫為了加以紀念,便以他的名字為姓,成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景姓在1000多年前,主要繁衍於好田寺、華陽兩地。古代的好田寺,在今山西省乾縣東邊的好田寺村,華陽在今山西省沔陽縣東方之地。望族居晉陽郡(今山西省太原市)。故景氏後人奉景差為景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景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漢室鼎盛時期,景氏宗人從楚地外徙,流居關中,落戶陝地(河南省陝縣)。至晉朝,族氏支分,足跡印於陝西、福建、江蘇、湖北等地。雲陽景氏的始遷之祖為景繼彰,進士及第,官授常州武進令,時在隋唐戰亂之際。其五世祖審公世居慶州(陝西省)、真寧(甘肅省慶陽)一帶。景繼彰赴任江南,偕諫、諄二子同抵衙署(武進)。繼彰病故後,其景諫、景諄二子迫於路途遙遠,無法就道返歸故里,於唐景龍三年(709年)卜居於丹陽的折柳鎮唐興里。後人因村中有丹井五口,叩擊之,則分別發出「宮、商、角、徵、羽」旋律,其聲清脆可辨,鏗鏘入耳,遂易村名為嘉(佳)井。由此,景諫、景諄兄弟倆被尊奉為丹陽景姓始祖。景氏定居丹陽以來,歷時達1000餘年,按宗支細分為貴一至貴七。其貴七又分派12支,並有牆、玄,有望等宗支,以大宗統領小支,小支依附大宗,出現了枝繁葉茂的局面。景氏居住在行宮的景家渡,橫塘的大景甲、景巷,蔣墅、折柳、竇庄景家村、雲陽的景甲村,亦有分布在司徒村、徐巷、界溝、萬畝塘、新廟頭、張家村、段庄、大上埄、南寺前、長安橋、白塔里、盛墅橋、三里鋪、冷家村、東庄鋪、卜弋橋、戴庄、留庄、郵塘、柘塘、管庄、梅庄、望仙橋、丁義河、南渚、符城等地。(余略)
三、歷史名人
景 陽:戰國時楚將。齊、魏、韓三國攻燕,燕使太子求救於楚,楚王命景陽為將救燕。景陽不赴燕而遷攻魏之丘,取之以與宋,三國恐懼,乃罷兵,燕國得解圍。景陽這種戰略,被載於《戰國策》。
景 丹:櫟陽(今陝西省臨潼)人,名列漢光武中興時雲台「二十將」的大功臣。能文能武,但學問好。也很有謀略,曾為交武帝擊破王郎等,又與吳漢等人大敗五校於櫟陽,戰功彪炳,被封為櫟陽侯。據說,在封侯的時候,光武帝曾對他說了一句:「富貴為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故以封卿耳。可見光武帝的器重。
景 煥:北宋人,曾官壁州的白石縣縣令。早年專事書畫,與翰林歐陽炯學士曾是忘形之交。一天他們一道騎馬遊玩來到應天寺。在右側壁面上畫上一天王與左側天王像相對。渤海在一旁,,觀看畫作之逸勢,寫成一篇歌行以記此事。後來擅草書的僧人夢龜又來到此寺,人們請他在廊壁上題字。書畫歌行,一日而就。全城人都聞訊前來觀看,寺中擁擠不堪,一時路道阻塞。成都的人稱此為「應天三絕」。著有《野人寒語》、《牧豎閑談》等。
景延廣:字航川(892-947),五代後晉陝州人。高祖時累官馬步軍都指揮使。出帝立,大臣議告契丹致表稱臣,延廣獨不肯,但致書稱孫,契丹數以責晉。延廣對契丹使者說:「晉有橫磨大劍十萬口,翁要戰則來,他日不禁孫子取笑天下」。其後契丹入寇,延廣閉壁不肯出,尋出為河南尹,北騎奄至,延廣顧其家,未能引決,被執。但他寧死不屈,最後自殺,以身殉國。終年55歲。
景廷賓:號尚卿(1861-1902),清末農民起義領袖,直隸廣宗(今屬河北省)東苕村人。義和團失敗後,他領導家鄉的農民繼續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附近人民紛起響應。在巨鹿縣廈頭寺自稱「龍團大元帥」,豎起「官逼民反」,「掃清滅洋」大旗。義軍以金、木、水、火、土、中字編列為營,最初不過兩三千人。4月間進駐廣宗縣件只村後,各地人民紛紛響應,隊伍迅速擴大至三四萬人。起義失敗後被俘犧牲。
景幼南:初名炎昭,改名昌極,字幼南。江蘇泰州人。畢生從事教育事業,著有《哲學論文集》、《哲學新論》、《道德哲學新論》、《名理新探》。譯有《柏拉圖對話集選篇》、《溫楷斯德文學評論之原理》等。
此外,景姓名人還有:戰國時楚有將軍景翠、景陽,秦末陳勝起義立新楚君後裔駒為楚王,東漢有經學家景鸞,五代後晉有馬步軍都指揮景延廣。後周有宰相景范,明代有御史大夫景清、臨漳令景芳,清代有書法家、學者景星杓……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晉陽郡:秦置晉陽縣,趙國都城置晉陽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屬太原郡轄,現在山西太原市。西漢初年曾經在此設置太原國,晉陽為太原國都。不久兼置並州,東漢時期,撤掉了並州,歸屬冀州,分置恆山、西河二郡。
2、堂號(缺)
============================================================
【景姓宗祠通用對聯】
〖景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春秋;
望出晉陽。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景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碑留寒語;
績著雲台。
上聯典指北宋人景煥,著《野人寒語》。乾德年間,朝中立郡國戒石碑,刻有《野人寒語》中的句子:「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下聯典指東漢櫟陽人景丹,字孫卿,少年時到長安游學,王莽時曾舉四科,他以言語科任固德侯相。劉秀任他為偏將軍,打敗王郎部將,建武年間封櫟陽侯,圖像畫於雲台閣。
-----------------------------------------------------------------
〖景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漢室將軍府第;
明代御史人家。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櫟陽侯景丹,字孫卿,櫟陽人。王莽時舉四科,為固德侯相。漢興武時拜為偏將軍。下聯典指明代洪武進士景清,授編修,改御史。建文初歷官御史大夫。燕師人。清約方孝儒等同殉國。
清朝書畫能手;
戰國辭賦名家。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書畫家景梁曾,字秋田,錢塘人。號東梅老人,工書畫,花卉、書法均學南田。下聯典指戰國時楚國辭賦家景差,後於屈原,與宋玉同時。《史記》說他「好辭而以賦見稱。」
-----------------------------------------------------------------
〖景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掃清滅洋,號稱龍團元帥;
磨劍迎戰,擢使馬步軍都。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末直隸(今河北省)農民軍領袖景廷賓,直隸廣宗(今屬河北省)人。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義和團失敗後,他領導廣宗人民繼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1902年3月,豎「掃清滅洋」旗幟,稱龍團大元帥。直、魯、豫三省邊界人民紛紛響應,起義軍發展到十六萬人。5月袁世凱所部清軍及六千名德、日、法侵略軍作戰,失敗 被俘,7月在威縣犧牲。下聯典指五代時後晉將領景延廣,字航川,陝州(治今河北陝縣)人。高祖時累官馬部軍都指揮使。後任相職,反對契丹稱「臣」,並告契丹:「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指契丹主)若要戰則早來!」
光動星文,萬古無雙大節;
石遺郡邑,千秋不貳箴言。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景清事典。下聯典指北宋·景煥事典。
無瓦全,寧玉碎,香留姓氏;
作詩解,編易說,功在經書。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名人景皓事典。下聯典指東漢經學家景鸞,字漢伯,梓潼人。少隨師學經,涉七州之地,遂明經術,著作有五十餘萬言。
============================================================
附錄:【景姓典故、趣事】
〖景監的引薦之功〗
景監乃春秋戰國時人,《史記》雲:「監、景姓,楚之族也。」
秦國秦孝公即位時,秦國的地位還相當低,諸侯大國都看不起它。秦孝公對此現狀十分不安,決心奮發圖強,使國家強大起來。下令求賢納士,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誰有好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就封他做大官,並賞給土地。詔令發出後,引起強烈反響。魏國有個青年,得知此消息後匆匆來到秦國,這個人就是商鞅。
商鞅到秦國後,向秦孝公寵臣景監講述了自己的變法之道,很得景監信任,於是景監極力推薦。
秦孝公求賢若渴,聽到景監大力推薦,立即召見了商鞅,可商鞅卻大談五帝興起的道理,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商鞅講完後,秦孝公才睜開眼睛,對商鞅講的根本沒興趣。
商鞅離開後,秦孝公很是惱火,對景監大發脾氣,說:「你推薦的是一個迂腐呆滯之徒。」景監心裡也不好受,就在這時,商鞅再次央求景監引薦他,景監只好答應。
過了五天,秦孝公再次召見商鞅,對商鞅還抱著一線希望。這次商鞅卻講述了一大套三王之道。秦孝公越聽越不合口味,雖耐著性子聽完了,但又生了一肚子氣。秦孝公抱怨景監,景監更惱火。
商鞅第三次要求見孝公,景監雖有顧慮,但為了國家的前途,還是照辦了。這次商鞅講述了五霸興起的歷史,向孝公鼓吹富國強兵之術,說明變法革新的重要性。這次講的稱霸之道,秦孝公越聽越有興趣,兩人談了幾天,孝公不知疲倦,反而精神抖擻,興致勃勃,遂以商鞅之道變法改革。
秦國通過這次變法,使原本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較落後的「西戎」之國,逐漸發展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為日後秦統一全國作了政治上的准備。商鞅的功績之大自不可沒,但景監的引薦之功也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
〖景鯉出使秦國〗
景鯉乃楚懷王時的相國,有謀略,善辭令,是位出色的軍事家、外交家。
楚王曾派景鯉出使秦國,有人對秦王說:「景鯉是楚王最喜愛的大臣,把他拘禁起來,用他換取楚國的土地。如果楚王答應了,那麼我們將沒用軍隊卻得到了土地;如果楚王不答應,我們就殺掉景鯉,再與才能不如景鯉的人打交道,這可是一舉兩得的計謀。」秦王於是拘禁了景鯉。
景鯉對秦王說:「我預見到大王的權勢將被天下人所輕賤,並且土地也不可能得到。我剛要出使的時候,聽說齊魏兩國都准備割讓土地侍奉秦王。為什麼能這樣呢?就因為秦國楚國是兄弟之邦。如今大王拘禁我,這是向天下諸侯昭示秦國失去了楚國的邦交,齊魏又怎能尊重孤立無援的國家。當楚國知道秦國處在孤立中,不但不會送來土地,而且還要在外邊結交諸侯來圖謀秦國,那麼秦的天下就必然危險了。」秦王聽了景鯉的這番話,趕忙釋放了景鯉,並視之為座上客。
景鯉再次出使秦國。景鯉跟秦王、魏王在邊境一帶討論聯合的問題。楚王對景鯉擅自同秦國討論聯合之事感到很生氣。有人對楚王說:「魏國請求不和楚國聯合而只同秦國聯合,因此景鯉才和我們一起討論聯合的問題。至於周王室對於你們和秦魏聯合那是很高興的,而齊國卻產生了錯覺,所以他們沒有同你們聯合起來。」楚王聽了這番話,也意識到自己錯怪了景鯉。
景鯉還受令出使過韓國,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對國家的忠心,圓滿完成出使任務,受到楚王的嘉獎。
--------------------------------------------------------------------------------
景姓來源
1、出自春秋時期的楚國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來的姓氏。相傳,景差是楚國貴族,人仕後官至大夫,子孫為了加以紀念,便以他的名字為姓,成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傳說中的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祖先之一,與炎帝齊名。炎、黃二帝相傳是同母異父兄弟。黃帝原姓公孫,因為長期居住在姬水一帶的軒轅之丘,就改姓姬,號軒轅氏。以後因封國在有熊,又號有熊氏。他生活的時代大約在4500年以前,活動的地域大體在今天陝西、河南、河北沿黃河一帶。
炎帝,相傳是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一說即神農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長在姜水附近。姜水在今陝西省岐山縣的東面,是渭河的支流。又傳說炎帝陵在今陝西寶雞,湖南酃縣等地。
相傳炎帝末年,道德衰敗,社會混亂,諸侯之間互相侵伐。南方幾個黎族的首領蚩尤帶兵北進,一直攻到河北涿鹿的原野之上。黃帝率領部隊與蚩尤在此展開了一場血戰,最後將蚩尤軍隊包圍起來,全部消滅,並活捉了蚩尤,在涿鹿把蚩尤殺掉了。
以後又經過了多次征戰,黃帝在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縣礬山鎮七旗村)打敗了炎帝,使炎帝勢力退避到南方。從此,天下安定,黃帝被中原各部落尊推為共同的領袖。後來黃帝部落又與炎帝部落合並,統稱華夏族,即中華民族的前身,於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稱作「炎黃子孫」。黃帝活了110歲,死後葬在今陝西省黃陵縣橋山。每年的清明節,海內外的華人前往黃帝陵,祭祀自己的共同始祖——軒轅黃帝。
黃帝共有4個妃子,一共生有25個兒子,而得姓的兒子只有14人。他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兒,發明了養蠶繅絲、製作衣服。所以,嫘祖後來又被祀為「先蠶」 (蠶神)。她生有兩個兒子,一個是玄囂,一個是昌意。其中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顓頊,顓頊之孫生老童,老童生有兩個兒子黎和吳回,都擔任祝融這種火官之神,歷史上又稱祝融氏。吳回生陸終,陸終之後的季連(羋姓)一支,楚國諸姓都是由此衍生而來的。在其發展中羋姓形成了龐大的姓氏團體,約略有二百餘種,楚公族三大姓之一的景姓就包括在內。
相傳,炎帝教民農耕,被尊為神農氏。《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魯地的齊國乃炎帝姜姓之後裔的所在地。相傳春秋時,齊景公之後乃以景為氏。
2、出自戰國時期的齊國,也與公族有關。周敬王時,齊國國君杵臼去世,謚號為景,世稱齊景公。他的支庶子孫以他的謚號為姓,也姓景。
周代貴族,生前封爵位,死後有謚號。謚號是一種社會地位與精神榮譽的象徵,故貴族的謚號也成為其後裔之姓氏。春秋周敬王時,齊國君主杵臼去世,謚號為「景」,史稱齊景公,其支子即以謚號之「景」為氏,景丑、景春,為其後裔。
3、出自改姓、冒姓。
改姓。因某種特殊原因,不得不更改。常見的有帝王賜姓,避諱改姓,避禍改姓,復音姓氏單音化等等。還有一些少見的改姓現象,即單音姓氏復音化,以及避恥改姓、避嘲改姓等等。此外,在姓氏發展史上,因音訛與省文也是常見的兩種改姓現象。明代忠烈之士景清,本耿姓,後改姓景。景清的改姓,到底應屬於何因,至今仍未找到有關文獻,有待進一步考證。
冒姓。是改姓的一種,系因被人收養,或因母改嫁,或為贅婿等等,而改取他人之姓。如三國時期的曹操本姓夏侯氏,因其父為曹騰收養,遂冒姓為曹。
旁族別支
景氏的主要淵源有二,一是黃帝一支,楚國,羋姓的後裔;一是炎帝一支,姜姓,齊景公的後裔。與其同源的姓氏主要有:
昭氏,羋姓,楚公族也,以族為氏。《楚辭》雲: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羋姓,楚大夫伍參之後也。
能氏,楚熊摯之後,避難改為能氏。
鬻氏,羋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後也。
班氏,羋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為虎所乳,謂虎有斑紋,因以為氏。
翠氏,羋姓,楚將景翠之後。
苗氏,源出於羋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羋姓,春秋時期,楚國君的兒子字成虎,他的後世子孫取其「成」字為姓,亦稱成氏。
建氏,羋姓,楚太子建之後。
屈氏,羋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時楚武王的兒子瑕任楚國莫敖,被封在屈邑。
潘氏,羋姓,周代楚國王族的後代。
尚氏,姜姓,齊太公之後也。
桓氏,姜姓,齊桓公之後,以謚為氏。
查氏,源於羋姓。春秋時,楚國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後代子孫稱查氏。
荊氏,源出於羋姓。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山一帶,國號為荊,直到春秋初期才改為楚國。楚文王以前的荊君,有庶出子孫以國號為姓,稱荊氏。
庄氏,春秋時楚國君旅,死後謚號為「庄」,他的後世子孫以其謚號為姓。
熊氏,商末鬻熊之後,楚國公族以羋為姓,國君以能為氏。
4、少數民族中的景姓
滿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東北三省。
滿族稱姓氏為「哈拉」,稱家族為「穆昆」。最初一個哈拉就是一個穆昆,後來隨著人口繁衍,家族分支與「隨任駐防」,調往別處。原來的穆昆又分化出數個新穆昆。他們的得姓途徑和漢族有許多相似之處。以居住地為氏,以部落名稱為氏,還有帝王賜姓,沿用女真族舊姓,因分居、遷徙改姓等情況。除此之外,還有滿姓漢化,即指滿族使用漢族姓。其中的隨名姓之說,從這里可以尋找到滿族中景姓的得因。隨名姓有兩種形式:一是以父祖名字中的一字作為子孫的姓氏,這與先秦漢族「以王父之字(或名)為氏」是一樣的;再一個是以本人名字的第一字為姓。由於滿姓譯成漢文長達好幾字,稱呼起來不方便,因此往往稱名不稱姓(族姓),因而在長期的習俗中造成了以本名第一個字為姓的做法(當然他還有自己的族姓)。《清稗類鈔》也雲:「滿蒙兩族之姓氏,不著於世,輒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為姓。流俗不察,遂以為其祖父子孫不同姓矣。」
滿族中的景氏名人還為數不少,景固勒岱、景安、景廉、景星、景善等,將在以後章節中予以介紹。
朝鮮族 主要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州地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朝鮮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國朝鮮族的近一百多個姓氏中,景姓也佔有一定比例。
中國朝鮮族人的祖輩是從朝鮮遷移過來的。17世紀末開始零星遷徙,到19世紀 60年代中葉以後,當時由於朝鮮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再加上1869年其北部遭受大飢荒,使得大批朝鮮災民陸續遷入我國延邊地區定居下來。
阿昌族是居住在我國西南邊疆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專區的騰沖、龍陵等縣,其中約90%的人口聚居在隴川縣的戶撒區和梁河縣的遮島、大廠區。阿昌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漢族文獻中對阿昌族先民的記載始見於唐代,「阿昌」這一族稱是在元代開始確定的。據史書記載,阿昌族的先民早在 13世紀就已居住在今保山、騰沖、梁河一帶。從明代起,大批內地漢族移進阿昌族地區,對阿昌族的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特別是戶撒、臘撒地區,至今仍有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物和墓碑,具有漢族文化的特點。阿昌族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風俗習慣、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漢族的影響。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義,寄寓美好的願望。同一輩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種關聯的字,這點與漢族有共同之處,從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屬同輩。
傣族,傣族人原本無姓,後來通過以下幾個途徑而陸續得姓。有的是因為傣漢通婚,傣族姑娘嫁給漢人,生了孩子用父親的姓;有的是學校老師為了便於稱呼而給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隨師姓」,解放後,學校里出現了老師姓什麼,全班同學都姓什麼的現象。
-------------------------------------------------------
景姓家譜介紹
譜牒學與姓氏學密切相聯,互為影響、補充。如果說姓氏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姓氏的來歷和發展演變,那麼,譜牒學則是研究「一家一姓之史」。所謂「譜」,即按照事物類別或系統編成的表冊,如家譜、年譜。所謂「牒」,系指古代的書板,如玉踩、金牒,特指譜牒。譜牒學中的「譜牒」,即家譜與玉牒之總稱。家譜俗稱族譜或宗譜,又稱家乘支譜、世譜。皇族的家譜稱作玉譜。總之,譜牒是一個家庭或宗族的世,系表譜。
據《史記》記載,不但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三代(夏、商、周)上古「中國」地區的華夏族古帝是源出黃帝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周邊地區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黃帝一系。如《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瑞高陽。」高陽(黃帝之孫)生稱(即伯服),稱生卷章(即老童),卷章生重黎、吳回,吳回在帝嚳時主管火政,號祝融氏。吳回生陸終,陸終生昆吾、參胡、彭祖、鄶人、曹姓、季連等六子,分衍出己、董、彭、禿、壇、曹、斟、羋八姓(祝融八姓)。其中,第六子季連(羋姓)的後裔鬻熊為楚國的開山鼻祖。
景氏源自羋姓和姜姓,是一個較為古老的姓氏。它也承繼中華民族傳統,有自己的家族文化,修家譜也包括在內。但因天災人禍,目前僅看到的是收藏於上海圖書館和河北大學圖書館的:浙江「餘姚周行景氏宗譜」,共六卷,景懷燕傳輯,民國28年,念祖堂木刻本六冊。還有清光緒二十三年吉林四平景姓一支景文璽修的《景氏族譜》。
-------------------------------------------------------
景姓字輩
輩份字行,又稱班輩,字派。它是同一血緣姓氏秩序的標志,同時也起著嚴格與其他堂、房、支系相區別的作用。此項工作一般要由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制訂。多見四言駢文、五言駢文,此習俗至今仍有流傳。
浙江《餘姚周行景氏宗譜》的輩份字行:
大瑞之傳,咸阡忠艮。枚卜功臣,作善降祥。
敷求哲人,明徵定保。家用平康,奉先思孝。
謀及乃心,敦德允元。踐修厥猷,齊聖廣淵。
訓其成式,嗣守遺緒。垂裕後昆,彝倫攸敘。
從十三世起換次輪名,不得紊亂。排行十六句,共六十四字十六條,由本族人腥仙公所編次。
清光緒二十三年景文璽修《景氏族譜》,吉林四平景姓一支輩份字行為:
逢瑞增時勝,元良寧先道。
⑸ 歷史名人名字有景字的
景陽
戰國時楚將。齊、魏、韓三國攻燕,燕使太子求救於楚,楚王命景陽為將救燕。景陽不赴燕而遷攻魏之丘,取之以與宋,三國恐懼,乃罷兵,燕國得解圍。景陽這種戰略,被載於《戰國策》。
景丹
櫟陽(今陝西省臨潼)人,名列漢光武中興時雲台「二十將」的大功臣。能文能武,但學問好。也很有謀略,曾為光武帝擊破王郎等,又與吳漢等人大敗五校於櫟陽,戰功彪炳,被封為櫟陽侯。據說,在封侯的時候,光武帝曾對他說了一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故以封卿耳。」可見光武帝的器重。
景煥
北宋人,曾官壁州的白石縣縣令。早年專事書畫,與翰林歐陽炯學士曾是忘形之交。一天他們一道騎馬遊玩來到應天寺。在右側壁面上畫上一天王與左側天王像相對。渤海在一旁,,觀看畫作之逸勢,寫成一篇歌行以記此事。後來擅草書的僧人夢龜又來到此寺,人們請他在廊壁上題字。書畫歌行,一日而就。全城人都聞訊前來觀看,寺中擁擠不堪,一時路道阻塞。成都的人稱此為「應天三絕」。著有《野人寒語》、《牧豎閑談》等。
景清
景清出生年月不詳,卒於1402年,明陝西真寧(今甘肅正寧)人,一說本姓耿。洪武進士,授編修,改御史。洪武三十年(1397年)命署左僉都御史。建文初為北平參議。復遷御史大夫。成祖即位,以原官留任。欲於早朝時行刺成祖,被執,搜之得所藏刃,遂被殺,誅九族,株連其鄉人。
景范
景范(903年~955年)(即唐天復三年~後周顯德二年)字萬卿,漢族,淄州長山(今山東鄒平)人。五代時傑出的政治人物,仕至後周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卒年52歲,立祠崇祀。世稱景相公,葬相公山下,現有神道碑遺存。根據族譜記載,景范是山東景氏(晉陽堂)的始遷祖。
景延廣
字航川(892-947),五代後晉陝州人。高祖時累官馬步軍都指揮使。出帝立,大臣議告契丹致表稱臣,延廣獨不肯,但致書稱孫,契丹數以責晉。延廣對契丹使者說:「晉有橫磨大劍十萬口,翁要戰則來,他日不禁孫子取笑天下」。其後契丹入寇,延廣閉壁不肯出,尋出為河南尹,北騎奄至,延廣顧其家,未能引決,被執。但他寧死不屈,最後自殺,以身殉國。終年55歲。
景廷賓
號尚卿(1861-1902),清末農民起義領袖,直隸廣宗(今屬河北省)東苕村人。義和團失敗後,他領導家鄉的農民繼續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附近人民紛起響應。在巨鹿縣廈頭寺自稱「龍團大元帥」,豎起「官逼民反」,「掃清滅洋」大旗。義軍以金、木、水、火、土、中字編列為營,最初不過兩三千人。4月間進駐廣宗縣件只村後,各地人民紛紛響應,隊伍迅速擴大至三四萬人。起義失敗後被俘犧牲。
景幼南
初名炎昭,改名昌極,字幼南。江蘇泰州人。畢生從事教育事業,著有《哲學論文集》、《哲學新論》、《道德哲學新論》、《名理新探》。譯有《柏拉圖對話集選篇》、《溫楷斯德文學評論之原理》等。
此外,景姓名人還有:戰國時楚有將軍景翠、景陽,秦末陳勝起義立新楚君後裔駒為楚王,東漢有經學家景鸞,五代後晉有馬步軍都指揮景延廣。後周有宰相景范,明代有御史大夫景清、臨漳令景芳,清代有書法家、學者景星杓……等。
張仲景名機,被人稱為醫聖。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另說河南南陽市)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約公元150~154年),死於建安末年(約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歲左右。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當代數學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 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1992年任《數學學報》主編。
1996年3月19日下午1點10分,陳景潤在北京醫院去世,年僅63歲。
⑹ 景這個姓氏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景(Jǐ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羋姓,源出楚大夫景差後裔,以封邑名為氏。戰國時期,楚國王室六大公族姓——屈、景、昭、懷、田、吳之一,皆為楚國王室分封子孫的食邑地名,後代以之為姓。據《元和姓纂》記載,景姓是由楚大夫景差而來的姓氏。相傳,景差是楚國貴族,入仕後官至大夫,子孫為了加以紀念,便以他的名字為姓,成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2、出自姜姓,以謚號為氏。戰國周敬王時,齊國國君杵臼去世,謚號為景,世稱齊景公。他的支庶子孫以他的謚號為姓,也姓景。
3、出自他姓改姓或冒姓而來。如據《明史》上記載,明朝時的御史大夫景清,本姓耿,後來改姓景。
4、出自少數民族中的景姓。滿族、朝鮮族、阿昌族、傣族等皆有景姓。
得姓始祖:景差。據《元和姓纂》記載,景姓源自羋姓,楚國公族景差是這一姓氏的始祖,他是楚國的貴族,入仕後官至大夫,在我國歷史上也是可佔一席之地的人物。他的辭賦,可與屈原、宋玉同享盛名。他的子孫為了加以紀念,便以他的名字為姓,成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景姓在1000多年前,主要繁衍於好田寺、華陽兩地。古代的好田寺,在今山西省乾縣東邊的好田寺村,華陽在今山西省沔陽縣東方之地。望族居晉陽郡(今山西省太原市)。故景氏後人奉景差為景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景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漢室鼎盛時期,景氏宗人從楚地外徙,流居關中,落戶陝地(河南省陝縣)。至晉朝,族氏支分,足跡印於陝西、福建、江蘇、湖北等地。雲陽景氏的始遷之祖為景繼彰,進士及第,官授常州武進令,時在隋唐戰亂之際。其五世祖審公世居慶州(陝西省)、真寧(甘肅省慶陽)一帶。景繼彰赴任江南,偕諫、諄二子同抵衙署(武進)。繼彰病故後,其景諫、景諄二子迫於路途遙遠,無法就道返歸故里,於唐景龍三年(709年)卜居於丹陽的折柳鎮唐興里。後人因村中有丹井五口,叩擊之,則分別發出「宮、商、角、徵、羽」旋律,其聲清脆可辨,鏗鏘入耳,遂易村名為嘉(佳)井。由此,景諫、景諄兄弟倆被尊奉為丹陽景姓始祖。景氏定居丹陽以來,歷時達1000餘年,按宗支細分為貴一至貴七。其貴七又分派12支,並有牆、玄,有望等宗支,以大宗統領小支,小支依附大宗,出現了枝繁葉茂的局面。景氏居住在行宮的景家渡,橫塘的大景甲、景巷,蔣墅、折柳、竇庄景家村、雲陽的景甲村,亦有分布在司徒村、徐巷、界溝、萬畝塘、新廟頭、張家村、段庄、大上埄、南寺前、長安橋、白塔里、盛墅橋、三里鋪、冷家村、東庄鋪、卜弋橋、戴庄、留庄、郵塘、柘塘、管庄、梅庄、望仙橋、丁義河、南渚、符城等地。(余略)
⑺ 帶景字的典故或成語
景公求雨 景入桑榆 景升豚犬 景星鳳皇 景星鳳凰 景星麟鳳 景星慶雲 觸景傷情 觸景傷心
觸景生懷 觸景生情 睹景傷情 對景掛畫 對景傷情 風景不殊 撫景傷情 顧景興懷 顧景慚形
好景不常 好景不長 即景生情 急景雕年 急景流年 見景生情 借景生情 急景凋年 看景生情
流景揚輝 美景良辰 暮景桑榆 滅景追風 暮景殘光 躡景追飛 躡景追風 情景交融 春和景明
高山景行 殺風景 煞風景 事過景遷 萬流景仰 響和景從 雲合景從 雲集景從 雲集景附
贏糧景從 殘年暮景 餐霞飲景 大殺風景 大煞風景 遁陰匿景 飛鳥之景 良辰美景 良辰媚景
流連光景 良時美景 良宵好景 良宵美景 桑榆末景 桑榆暮景 桑榆晚景 桑榆之景 生情見景
吞符翕景 系風捕景 長繩系景 寓情於景 應時對景 游山玩景 追風躡景 追風攝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景蘇樓記 中秋之夜,月光瀉地,熏風微吹,信步來到北流城南門坡公園,見園中茶座的彩燈如晝,一桌桌茶客正在品茗,或低聲耳語,或放聲朗笑,是那樣清閑自在,置身其間,不覺生歡喜心了。揀一處僻靜之地坐下,忽然聞到一陣玉蘭花香,令人心醉,竟然由此而起了懷古的思緒,因為我眼前的地方,曾是當年蘇軾屐痕的所至之處,快一千年了。 大宋紹聖年間,蘇軾被貶瓊州,他是從藤縣登舟,溯江直上,經容縣至北流的。到北流登岸後,經被稱為「詩人魚乍瓮」的鬼門關,匆匆南去。數年之後, 徽宗立,蘇軾於靖國元年遇赦北還,「天涯已慣逢人日,歸路猶欣過鬼門」,北還的路正是來時路的倒轉。歸路經北流時,適值圭江水淺,蘇軾便買了一張竹筏,順流而下。在北流,蘇軾沒有留下任何詩文(可能是因為北還心切吧),使北流人引為千古憾事。為了記念這位文化名人,北流人在蘇軾下筏處建了一座景蘇樓和東坡亭,「雖鴻跡之偶經,亦千秋之幸事」,一樓一亭,表達了北流人對蘇軾景慕之情。 景蘇樓是一座十分玲瓏小巧的古建築,背靠城南門,面對圭江,亭台樓閣俱全,兩旁竹樹參天,是一個非常幽雅的去處。樓門兩側,是一副竹鐫集句聯,聯語出自蘇軾的前、後《赤壁賦》,「清風徐來,客喜而笑;行歌相答,江流有聲」,是商承祚教授的手跡。樓內有「蘇東坡圭江乘筏圖」刻碑,舟子撐筏於江流之上;東坡先生怡然端坐筏中,須發儼然;書僮伏身於書篋,似聽江風。人物圖像兩旁,刻滿了詩文,今舉其二,以見一斑。 「萬里瞻天遠,孤身渡海還。臣心似白水,客夢只青山。跌宕煙嵐里,逍遙竹筏間。達人隨處得,芳躅渺難攀。」(曾毓芳) 「東坡先生,神仙轉劫。千里其行,千秋其業。身在江湖,心在魏闕。浩浩胸襟,皎皎亮節。竹筏過此,煙露點綴。欲挹高蹤,清風明月。」(陳廷珍) 撫摸著碑刻,我心悵然,想起了蘇軾一生的坎坷經歷,想起了他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他是把塵世的滄桑看透了,面對打擊流放,他處之泰然。他以不朽的業跡和高尚人格而為後人景仰,他的形象和聲音,穿越時空,長留在北流人心中。 穿過天井迴廊,便是「坡仙艤筏」閣,站在綠色的百葉窗邊,遠觀無邊山色朦朧,近睹圭江如練。圭江汩汩滔滔向北流去,十里沿江路,燈光如晝,遊人如潮。閣中掛著一副對聯,「江水南來,有野渡燃煙,新泉浸石;仙山東望,看綠松倚嶺,紅樹連崗。」遙想蘇軾當年,在此揖別北流,繼續著他茫茫前路的行程,不知他在筏上,可吟誦著「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那思索人生的佳句?蘇軾遠去了,可他的明月清風依然朗照著北流人的心,清風明月本無價,可站在歷史的地平線上,誰與這位蜀中才子比肩呢!
⑻ 有關景家歷史
景(Jǐ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羋姓,源出楚大夫景差後裔,以封邑名為氏。戰國時期,楚國王室六大公族姓——屈、景、昭、懷、田、吳之一,皆為楚國王室分封子孫的食邑地名,後代以之為姓。據《元和姓纂》記載,景姓是由楚大夫景差而來的姓氏。相傳,景差是楚國貴族,入仕後官至大夫,子孫為了加以紀念,便以他的名字為姓,成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2、出自姜姓,以謚號為氏。戰國周敬王時,齊國國君杵臼去世,謚號為景,世稱齊景公。他的支庶子孫以他的謚號為姓,也姓景。
3、出自他姓改姓或冒姓而來。如據《明史》上記載,明朝時的御史大夫景清,本姓耿,後來改姓景。
4、出自少數民族中的景姓。滿族、朝鮮族、阿昌族、傣族等皆有景姓。
得姓始祖:景差。據《元和姓纂》記載,景姓源自羋姓,楚國公族景差是這一姓氏的始祖,他是楚國的貴族,入仕後官至大夫,在我國歷史上也是可佔一席之地的人物。他的辭賦,可與屈原、宋玉同享盛名。他的子孫為了加以紀念,便以他的名字為姓,成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景姓在1000多年前,主要繁衍於好田寺、華陽兩地。古代的好田寺,在今山西省乾縣東邊的好田寺村,華陽在今山西省沔陽縣東方之地。望族居晉陽郡(今山西省太原市)。故景氏後人奉景差為景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景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漢室鼎盛時期,景氏宗人從楚地外徙,流居關中,落戶陝地(河南省陝縣)。至晉朝,族氏支分,足跡印於陝西、福建、江蘇、湖北等地。雲陽景氏的始遷之祖為景繼彰,進士及第,官授常州武進令,時在隋唐戰亂之際。其五世祖審公世居慶州(陝西省)、真寧(甘肅省慶陽)一帶。景繼彰赴任江南,偕諫、諄二子同抵衙署(武進)。繼彰病故後,其景諫、景諄二子迫於路途遙遠,無法就道返歸故里,於唐景龍三年(709年)卜居於丹陽的折柳鎮唐興里。後人因村中有丹井五口,叩擊之,則分別發出「宮、商、角、徵、羽」旋律,其聲清脆可辨,鏗鏘入耳,遂易村名為嘉(佳)井。由此,景諫、景諄兄弟倆被尊奉為丹陽景姓始祖。景氏定居丹陽以來,歷時達1000餘年,按宗支細分為貴一至貴七。其貴七又分派12支,並有牆、玄,有望等宗支,以大宗統領小支,小支依附大宗,出現了枝繁葉茂的局面。景氏居住在行宮的景家渡,橫塘的大景甲、景巷,蔣墅、折柳、竇庄景家村、雲陽的景甲村,亦有分布在司徒村、徐巷、界溝、萬畝塘、新廟頭、張家村、段庄、大上埄、南寺前、長安橋、白塔里、盛墅橋、三里鋪、冷家村、東庄鋪、卜弋橋、戴庄、留庄、郵塘、柘塘、管庄、梅庄、望仙橋、丁義河、南渚、符城等地。(余略)
三、歷史名人
景 陽:戰國時楚將。齊、魏、韓三國攻燕,燕使太子求救於楚,楚王命景陽為將救燕。景陽不赴燕而遷攻魏之丘,取之以與宋,三國恐懼,乃罷兵,燕國得解圍。景陽這種戰略,被載於《戰國策》。
景 丹:櫟陽(今陝西省臨潼)人,名列漢光武中興時雲台「二十將」的大功臣。能文能武,但學問好。也很有謀略,曾為交武帝擊破王郎等,又與吳漢等人大敗五校於櫟陽,戰功彪炳,被封為櫟陽侯。據說,在封侯的時候,光武帝曾對他說了一句:「富貴為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故以封卿耳。可見光武帝的器重。
景 煥:北宋人,曾官壁州的白石縣縣令。早年專事書畫,與翰林歐陽炯學士曾是忘形之交。一天他們一道騎馬遊玩來到應天寺。在右側壁面上畫上一天王與左側天王像相對。渤海在一旁,,觀看畫作之逸勢,寫成一篇歌行以記此事。後來擅草書的僧人夢龜又來到此寺,人們請他在廊壁上題字。書畫歌行,一日而就。全城人都聞訊前來觀看,寺中擁擠不堪,一時路道阻塞。成都的人稱此為「應天三絕」。著有《野人寒語》、《牧豎閑談》等。
景延廣:字航川(892-947),五代後晉陝州人。高祖時累官馬步軍都指揮使。出帝立,大臣議告契丹致表稱臣,延廣獨不肯,但致書稱孫,契丹數以責晉。延廣對契丹使者說:「晉有橫磨大劍十萬口,翁要戰則來,他日不禁孫子取笑天下」。其後契丹入寇,延廣閉壁不肯出,尋出為河南尹,北騎奄至,延廣顧其家,未能引決,被執。但他寧死不屈,最後自殺,以身殉國。終年55歲。
景廷賓:號尚卿(1861-1902),清末農民起義領袖,直隸廣宗(今屬河北省)東苕村人。義和團失敗後,他領導家鄉的農民繼續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附近人民紛起響應。在巨鹿縣廈頭寺自稱「龍團大元帥」,豎起「官逼民反」,「掃清滅洋」大旗。義軍以金、木、水、火、土、中字編列為營,最初不過兩三千人。4月間進駐廣宗縣件只村後,各地人民紛紛響應,隊伍迅速擴大至三四萬人。起義失敗後被俘犧牲。
景幼南:初名炎昭,改名昌極,字幼南。江蘇泰州人。畢生從事教育事業,著有《哲學論文集》、《哲學新論》、《道德哲學新論》、《名理新探》。譯有《柏拉圖對話集選篇》、《溫楷斯德文學評論之原理》等。
此外,景姓名人還有:戰國時楚有將軍景翠、景陽,秦末陳勝起義立新楚君後裔駒為楚王,東漢有經學家景鸞,五代後晉有馬步軍都指揮景延廣。後周有宰相景范,明代有御史大夫景清、臨漳令景芳,清代有書法家、學者景星杓……等。
⑼ 歷史上帶謚號帶景字的君主都怎麼樣
景: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致志大圖曰景;繇義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義而齊曰景;明照旁周曰景。景是美謚,只有得到承認和贊許的君主才能得到。
⑽ 景字在五行中屬於什麼
景字五行屬木。
一、景的釋義
[ jǐng ]
1、環境的風光。
2、情況,狀況。
3、佩服,敬慕內。
[ yǐ容ng ]
古同「影」,影子。
二、字源解說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形聲字,古字形從日京聲,本義指日光。
三、組詞
背景、美景、風景、景色、景氣等。
(10)景字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一、背景 [ bèi jǐng ]
1、舞台上或電影、電視劇里的布景。放在後面,襯托前景。
2、圖畫、攝影里襯托主體事物的景物。
3、對人物、事件起作用的歷史情況或現實環境。
4、指背後倚仗的力量。
二、美景 [ měi jǐng ]
美好的景色。
三、風景 [ fēng jǐng ]
一定地域內由山水、花草、樹木、建築物以及某些自然現象(如雨、雪)形成的可供人觀賞的景象。
四、景色 [ jǐng sè ]
景緻。
五、景氣 [ jǐng qì ]
1、指生產增長、失業減少、信用活躍等經濟繁榮現象。
2、興旺;繁榮(多用於否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