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翠湖的發展歷史
方國瑜先生考證:「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東、南三面,自碧雞關下高嶢村,經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窯團山南麓、梁家河村、菱角塘、潘家灣、土橋、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陽城邊舊校場,以至海口。」(見方國瑜《元史·賽典赤傳概說》)
至元十一年(1274年),賽典赤拜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廢棄,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處巡行勸農使張立道,付二千役而決之,三年有成。」(元趙子元《賽平章德政碑》)這就是第一次疏浚海口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縣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里,夏潦必冒城廓,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萬余頃,皆為良田」。(元宋濂《元史·地理志·雲南行省》),元代幾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與滇池湖面分隔,成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於中種千葉蓮」,周圍「蔬圃居半」,稱菜海子,又稱翠海。翠海東北面湖中,有九個出水泉眼,「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名九龍池。」翠湖之水經河道注入滇池。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征雲南,元末代雲南梁王巴匝刺瓦爾密兵敗投滇池(一說服毒),明軍平定雲南。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回南京,朱元璋義子西平侯沐英留鎮雲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築昆明磚城,將翠湖圈入城內。(清·倪蛻《滇雲歷年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沐英仿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營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營」,「種柳牧馬」。清《一統志·雲南志·山川》載:「九龍池在昆明縣城內,其地蔬圃居半,故又曰菜海子。平為稻田,下為蓮池,沿五華之右,貫城西南,匯於盤龍江達滇池,明沐氏有別業在其上,曰柳營。」沐英愛馬,常在柳營河邊觀馬弁洗馬,故翠湖出城之河稱「洗馬河」。有詩記述沐英柳營洗馬:「萬柳郁成行,牽來老驌驦。將軍思洗甲,神駿自生光。」清末陳榮昌也有《柳營洗馬》詩:「不圖城市裡,乃有亞夫營。伏櫪新羈馬,和戎罷舊兵。願將凡骨洗,誓與亂流爭。神駿滇池出,邊塵會盪平。」
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六月十日,年僅四十八歲的沐英卒,沐英長子沐春襲西平侯,翠湖柳營遂改為「垂柳間垂楊」,「台榭浮水面」的黔國公沐氏別業(別墅)。明代世襲黔國公沐氏,府第在今之勝利堂,翠湖柳營為「別業」,草海畔近華浦外建有「西園水雲鄉」。
清順治十年(年)大西軍「南安王」劉文秀回滇。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入雲南,封劉文秀為「蜀王」,劉文秀將沐氏柳營別業作為「蜀王府」,又稱「南府」。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年)),平西王吳三桂率清軍攻雲南,十二月清軍三路會於曲靖,永曆帝朱由榔奔迤西逃緬甸。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吳三桂駐鎮雲南,吳三桂「乞沐氏勛庄」,踞五華山永曆宮為「平西王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縊永曆帝及其子於五華山西麓之金蟾寺。金蟬寺坡遂稱「逼死坡」。清康熙三年(1664)吳三桂對「劉文秀故宅,以其狹小」,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營一帶皆珍館崇台」,「花木扶疏,迴廊壘石」,新府石欄桿均為大理石浮雕,極盡奢華。清,李專《菜海行》詩,描述了吳三桂造新府之窮奢極欲:「橐弓解甲才幾日,命將選才造宮室,明帝行宮不稱意,卻教再見阿房出。軍令傳宣部下兒,移山填海只片時……雕甍綉闥生雲煙,何處十洲與三島。金屋朱扉鎖麗人,嬌歌妙舞四時春。花草亭台香沁骨,淪漪月夜酒生鱗,正難更仆數驕樂,螭頭有鳥大如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年))十一月,吳三桂舉「天下都招討馬大元帥」旗號反清,陳兵湖南。康熙十六年(1677年),吳三桂兵敗洞庭,退守衡州(衡陽)。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暴病殛於衡州。其孫吳世璠繼位,改元「洪化」。康熙十八年(1679年)吳世璠十四萬人馬被清軍消滅於湖南。次年吳世璠敗退雲南,吳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號改稱「洪化府」。洪化府大門外跨洗馬河有石橋,稱「洪化橋」。至今河改下水道,「洪化橋」地名猶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軍「克雲南,入其城」, 「洪化府」此後改稱「承華圃」。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雲貴總督范承勛拆洪化府吳宅,木石材料用於重修西山太華寺。至今太華寺大雄殿、縹緲樓前還保留洪化府大理石浮雕欄桿。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雲南巡撫王繼文在翠湖湖心島上建「碧漪亭」,後稱「海心亭」。湖北岸濱湖建「來爽樓」。書法家塗晫為碧漪亭、來爽樓題:「春醉蓬萊」、「是觀堂」匾。
民國八年(1919年)底,唐繼堯修整翠湖東西長堤,堤兩端建家族「雙節坊」。堤東架「衛東」鐵橋,堤西架「定西」石橋。這條東西長堤,與南北堤在湖心島交會。袁嘉穀有《翠湖堤上》詩:「左右樹交綠城洞,淺深水漲碧添池。雙堤車馬人如海,讓我花邊覓小詩」。
龍雲任雲南省主席期間,1932年搗毀蓮華禪院佛道泥塑。1933年至1934年按公園規劃改建蓮花禪院,拆寺觀三重院坐北向南的殿宇,改建四合院湖心亭建築群,大門坐西向東,院中間的大殿改成「戲台」,湖心亭南北角,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兩幢八角亭至今猶存。位於昆明市北部的翠湖公園,是市區最漂亮的公園之一,這里除了有獨一無二的美景之外,遊客也能感受到非常濃郁的文化氛圍,因為中國著名的雲南大學就在這里,當年沈從文、朱自清、吳宓等喝茶淘書、談今說古的地方。另外,它是昆明唯一一家開放到晚上10點的公園,是個不錯的夜生活場所。
B. 翠湖公園和海埂公園和滇池不在同一區域
翠湖公園和海埂公園和滇池都在昆明市。
翠湖公園:
1、翠湖公園位於昆明市區的螺峰山下,五華山西麓,雲南大學正門對面,原名菜海子。
這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個湖灣,後來因水位下降而成為一汪清湖。
2、翠湖公園是昆明市區最美麗的免費公園,翠湖公園位於昆明市區的螺峰山下,五華山西麓,雲南大學正門對面,原名菜海子。
這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個湖灣,後來因水位下降而成為一汪清湖。亦因湖東北曾有九個出水泉眼,又名"九龍池"。
海埂公園:
1、海埂公園建於六十年代初期,坐落在雲南省「四季如春」的「春城」昆明市南郊,「高原明珠」滇池湖畔,距昆明市中心約10公里
2、天然的海埂公園,是人們休閑、度假的佳境。畫閣、石舫、觀海長廊、蔥綠的草坪、艷麗的櫻花林、豪華遊艇、海濱休閑廣場、冬春飛來的千萬只海鷗,使人與自然和諧浪漫。
還有正在建設中的高爾夫球場、網球場等項目,整潔蔥綠,動、靜結合的自然環境
滇池:
1、在昆明市西南,有盤龍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積330平方千米,雲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稱。
2、滇池風光秀麗,為中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四周有雲南民族村、雲南民族博物館、西山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龍門、筇竹寺、大觀樓及晉寧盤龍寺、鄭和公園等風景區。
(2)翠湖歷史文化片區區位擴展閱讀
翠湖公園主要景點
1、翠湖公園內縱貫南北的是阮堤,是1834年雲貴總督阮元撥款所築。直通東西的是唐堤,1919年由時任孫中山的滇川黔三省建國聯軍總司令的唐繼堯撥款所築。
2、兩道長堤,分湖為四。堤畔植柳,湖內種荷,荷柳相映,清翠秀麗。
3、兩道長堤將翠湖分成五片景區--湖心島景區以湖心亭和觀魚樓等清代建築為主;東南面是水月軒和金魚島;東北面是竹林島和九龍池;南邊是葫蘆島和九曲橋;西邊是海心亭。
C. 雲南附近有什麼文化底蘊比較濃厚的地方
雲南陸軍講復武堂,它是中國近制代史上一所著名的軍事院校,開辦於1909年。雲南陸軍講武堂、北洋講武堂(天津)、東北講武堂(奉天)並稱為三大講武堂。雲南陸軍講武堂、講武學校一共辦了22期,包括校內舉辦的各種培訓隊、班,共培養各類軍官、軍士約9000人。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D. 昆明最著名的湖是什麼
1、滇池
滇池,亦稱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澤、滇海。在昆明市西南,有盤龍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積330平方千米,雲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稱。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稱螳螂川,為長江上游幹流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滇池風光秀麗,為中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四周有雲南民族村、雲南民族博物館、西山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龍門、筇竹寺、大觀樓及晉寧盤龍寺、鄭和公園等風景區。度假區佔地面積18平方公里。
2、翠湖
翠湖位於昆明市區五華山西麓,是城區的中心觀光點。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稱「翠湖」。
因東北面有九股泉,匯流成池,又名「九龍池」。至民國初年,改辟為園,園內遍植柳樹,湖內多種茶花,始 有「翠湖」美稱。
昆明旅遊資源豐富
昆明是全國十大旅遊熱點城市,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截至2012年,全市有各級政府保護文物200多項,有石林世界地質公園、滇池、安寧溫泉、九鄉、陽宗海、轎子雪山等國家級和省級著名風景區。
還有世界園藝博覽園和雲南民族村等100多處重點風景名勝,10多條國家級旅遊線路,形成以昆明為中心,輻射全省,連接東南亞,集旅遊、觀光、度假、娛樂為一體的旅遊體系。
東川紅土地被專家認為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約熱內盧外最有氣勢的紅土地,而其景象比巴西紅土地更為壯美。雲南圓通禪寺位於昆明市區內的圓通街,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歷史。同時它也是昆明市內最大的寺院。
真慶觀初名「真武祠」,始建於元代,是海內外道教界知名的道觀。真慶觀也是歷史上昆明市區佔地面積最大、保存明清兩代建築最多、較完整的道教古建築群。
歷史悠久的官渡鎮位於昆明東南郊,是昆明地區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之一。官渡古鎮大門(大牌坊)位於昆明東南郊 8 千米處,地處滇池北岸、寶象河下游,佔地 17 平方千米。
E. 兩天旅遊!昆明有什麼歷史人文景觀(50分+)
景點
昆明夜景
美麗的自然風光、燦爛的歷史古跡、絢麗的民族風情,使昆明躋身為全國十大旅遊熱點城市,首批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 全市有各級政府保護文物200多項,有石林世界地質公園、滇池、安寧溫泉、九鄉、陽宗海、轎子雪山等國家級和省級著名風景區,還有世界園藝博覽園和雲南民族村等100多處重點風景名勝。10多條國家級旅遊線路,形成以昆明為中心,輻射全省,連接東南亞,集旅遊、觀光、度假、娛樂為一體的旅遊體系,旅遊業繼續呈增長態勢。 石林 石林風景名勝區,位於路南縣境內,距昆明市86公里,景區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疊水、長湖、月湖、芝雲洞、奇風洞7個風景片區組成。全縣共有石林面積400平方公里,是一個以岩溶地貌為主體的,在國內外知名度較高的風景名勝區,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奇觀」。
昆明石林風景圖片(11張)所謂岩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發生溶蝕、沉澱、崩塌、陷落、堆積等現象,而形成各種特殊的地貌——石林、石峰、石芽、溶斗、落水洞、地下河,以及奇異的龍潭,眾多的湖泊等,這些現象總稱喀斯特(因南斯拉夫西北部喀斯特高原最典型,故名)。我國的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四川等省、區都有分布,其中發育得最好、最美的石林當首屈一指。1966年,中國第2次喀斯特學術會議建議將「喀斯特地貌」改為「岩溶地貌」,故在中國又叫岩溶地貌。 九鄉 昆明九鄉溶洞是國家級風景區,地點位於昆明市宜良縣,景區距離宜良有40多公里的路程。據說九鄉何以得名,人言人殊。九鄉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雲南省新興的以溶洞景觀為主、溶洞外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族風情為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名勝區。 世博園 昆明世界園藝博覽園(簡稱世博園)是 '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會址,園區整體規劃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氣勢恢弘,集全國各省、區、市地方特色和95個國家風格迥異的園林園藝精品,庭院建築和科技成就於一園,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時代主題,是一個具有「雲南特色、中國氣派、世界一流」的園林園藝精品大觀園。
昆明世博園風景(12張)園區包括五大場館:國際館、中國館、人與自然館、科技館和大溫室;七大專題展園:樹木園、竹園、盆景園、葯草園、茶園、蔬菜瓜果園和會後新建的名花藝石園;三大室外展區:國際室外展區、中國室外展區和企業室外展區。共培育移栽了各種類植物2,551種,200多萬株(叢),其中珍稀瀕危植物112種,創歷屆A1級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最好水平。同時還創下了佔地面積、建設速度、展示植物種類、園林精品、連體溫室 、竹類植物種類、柏科植物移栽、斷崖塑石等8項「世界吉尼斯之最」。 滇池 位於昆明市南的西山腳下,其北端緊鄰昆明市大觀公園,南端至晉寧縣內,距市區5公里,歷史上這里一直是度假觀光和避暑的勝地。在陳運和《滇池》詩中,「春城梳妝打扮的鏡子 滇池 照得見 清瘦的歷史 照得見 發福的現實 歷史和現實都蹲在海埂水邊 反復盪滌自己的沉思」。滇池古名滇南澤,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約20公里。滇池東南北三面有盤龍江等20餘條河流匯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經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南北長39公里,東西寬13.5公里,平均寬度約8公里。湖岸線長約200公里;湖面面積300平方公里,居雲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億立方米,素稱「五百里滇池」。是中國第六大內陸淡水湖。 滇池晨光
雲南民族村 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南郊滇池之濱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內,佔地面積89公頃,距市區8公里,背靠滇池,與西山森林公園、大觀公園、鄭和公園等著名風景區隔水相望,是雲南省新興的旅遊度假勝地和展示雲南26個民族社會、文化、風情的窗口,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民委民族文化基地、CIOFF中國委員會民間傳統文化基地、國家民委全國首批民族工作聯系點之一。 大觀樓 大觀樓位於昆明市區西部,距市中心約6千米。始建於康熙年間,因其面臨滇池,遠望西山,盡攬湖光山色而得名。入園後可游覽涌月亭,凝碧堂,攬勝閣,觀稼堂等樓台亭榭。園中最具觀賞價值的大觀樓臨水而建,樓高三層,其中題匾楹聯佳作頗多。由清代名士孫髯翁所作180字的長聯,垂掛於大觀樓臨水一面的門柱兩側,號稱「古今第一長聯」。 西山 昆明西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滇池旅遊度假區核心景區之一,位於昆明市西郊15公里,由華亭山、太華山、羅漢山等組成。它峰巒連綿40多公里,海撥1900米至2350米。相傳古時有鳳凰停歇,見者不識,呼為碧雞,故也稱碧雞山。又因形 狀像卧佛,也叫卧佛山。 五甲塘濕地公園
翠湖 翠湖位於昆明市五華山西麓,佔地面積352畝。湖東北有「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又名「九龍池」。翠湖,原稱「菜海於」,清初藩王吳三桂「填菜海子之半,作新府」,改名「洪化府」,後又改稱「承華浦」。清康熙年間雲貴總督范承勛、巡撫王繼文於湖中建碧漪亭(俗稱海心亭),水光瀲灧,綠樹成蔭。唐繼堯時在湖中築有東西堤和南北堤,把湖一分為四,湖中有海心亭,西側有觀魚堂,東南有水月軒。堤畔遍植垂柳,柳枝拂面,湖內多種荷花,藕花飄香,舊有「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撫樓台」之聯,被譽為「城中碧玉」。近年增置亭、台、迴廊、曲橋等建築,其建築精緻玲瓏,亭閣均有匾對,歌詠園中的景觀。觀魚樓前有黃奎光書題聯雲:有亭翼然,占綠水十分之一;何時閑了,與明月對飲而三。 翠湖景色
每年冬天有成千上萬只北方飛來的紅嘴鷗在翠湖越冬,嬉鬧戲水,爭搶食餌,給翠湖增添了無限的情趣,成為春城一大景觀。湖上樓閣,島上瑤台,名木花卉,名人題詠,把翠湖點綴得更加秀美,是人們休閑游覽的好地方,為昆明市區著名風景名勝。 金馬碧雞坊 雲南昆明金馬碧雞坊位於昆明市中心三市街與金碧路匯處,高12米,寬18米,雕梁畫棟精美絕倫,東坊臨金馬山而名為金馬坊,西坊靠碧雞山而名為碧雞坊。北與紀念賽滇池的「忠愛坊」相配,合稱「品字三坊」,成為昆明鬧市勝景;南與建於南詔的東西寺塔相映,顯示了昆明古老的文明。東坊臨金馬山而名金馬碧雞坊始建於明朝宣德年間,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
F. 深圳去大鵬古城高速路邊其中一個地方還有一個很大的扇形酒店和很多看著高級的房子就在公路邊上的
那裡的房子每平方都要五萬以上。
G. 翠湖公園到民族村屬於哪個片區
五華區。不謝!
H. 翠湖科技園的建設理念
海淀北部新區建設快馬加鞭,處處可見建築車輛高空作業,樓宇建設一天一個高度。雖然現在已開工的項目還看不出真面目,但在不久的將來,北清路將拔地而起多座建築,入駐企業不斷聚集,這其中最耀眼的當屬翠湖濕地旁的中關村翠湖科技園。中關村翠湖科技園有何魅力讓無數名企慕名而來?「智慧翠湖、生態翠湖、人文翠湖」是中關村翠湖科技園整體規劃建設的理念。正是受這三個理念的感染與熏陶,不少企業紛紛表示將入駐中關村翠湖科技園這方創業寶地。智慧翠湖在「園企相彰、科技促贏、感知園區、智慧翠湖」的發展理念下,將在園區中廣泛應用物聯網技術。採用物聯網相關的感測技術、通訊手段,將商務區樓宇物業設施、交通設施、電力設施、物流系統以及安全監測等園區配套硬體與互聯網相連接,實現示範區管理、營運一體化,實現感知商務,進而實現感知園區、智慧翠湖。先期啟動的智能子項目包括三大園區和一個平台的建設,即平安園區、低碳園區、移動園區和一卡通平台。人們可在這里實現自由地無線上網、信息資訊移動交互、移動招商與遠程展示、手機一撥通、手機資訊一撥通以及身份識別、信息交互一體化。生態翠湖在「定位高端、環境先行、生態和諧、天人合一」的發展理念下,在園區南部5萬平方米的湖區西側將先期建成5000平方米的人工合成濕地,讓園區的環境更優美,空氣更新鮮。在整個園區的建設中,中關村翠湖科技園將低碳環保作為基本導向,從綠色空間、綠色營銷、綠色商務、綠色建築、綠色消費以及綠色出行等六個方面出發,建設成能源生態系統的示範工程。園區內還將大力發展水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工程,建成雨水綜合利用系統,引進路面和屋面雨水收集系統、雨水滲透系統等先進技術,有效降低市政管網排水壓力,水資源回補地下水,改善園區生態環境。中關村翠湖科技園建成後,作為節能環保型園區的典範,園區將重視能源生態系統示範工程建設,推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打造新能源示範基地,建設綠色生態的節能環保型建築,土地一級開發階段推廣採用節能環保技術,項目規劃設計到建設使用全階段推廣節能環保技術,積極推廣現有項目的節能減排改造和推廣綠色交通,降低交通能耗和排放。人文翠湖是在「師法自然、傳承文脈、科技支撐、國際品質」的發展理念下,引入科技企業俱樂部等公共交流平台,定期舉行創新成果發布會及高端論壇,並以中央景觀為中心,通過沿河小路,將主題餐廳、酒吧、書屋及觀景平台等融為一體,形成風景優美、高品位、知識型的非正式交流空間。Bingo智慧大道特色街區將為中關村翠湖科技園展現人文特色增添一抹亮色。依託國際商務區智慧示範工程的建設,在周家巷溝沿岸布局物聯網智能街區管理系統,實現「感知商務」示範街區。在Bingo智慧大道上,還將建成「Bingo城市客廳」,把中關村翠湖科技園的歷史、發展、未來、文化展現在某些特別的人文雕塑上,該公共空間是海淀北部新區及八方來客共享休閑時光的場所,「客廳」的陳設和風格也體現出翠湖的待客之道。展望未來,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幅畫面:在中關村翠湖科技園,你不僅可以看到最前沿的科技創新成果,還可以在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建築里辦公,乘坐智能綠色的微型「小巴」出行,在頗具特色的「城市客廳」里喝咖啡,在翠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小徑上徜徉,體驗綠樹深處的納蘭性德詞境……科技、生態、人文水乳交融,在這里匯聚成一首「山自然、水自由、人自在、情自得」的交響曲。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新企業入駐中關村翠湖科技園,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正煥發出勃勃生機。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集聚在此,必將顯現無窮的鑽石效應,吸引更多的創新型企業加入。
I. 翠湖的歷史
翠湖,位於昆明城五華山西麓,是城區的中心觀光點。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稱「翠湖」。南眺碧雞、北瞰蛇山,水光瀲灧,垂柳搖曳,「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佛樓台」,被譽為鑲嵌在昆明城的「綠寶石」。 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這里還屬於城外的小湖灣,多稻田、菜園、蓮池,所以又叫「菜海子」。因東北面有九股泉,匯流成池,又名「九龍池」。至民國初年,改辟為園,園內遍植柳樹,湖內多種茶花,始有翠湖的美稱。
翠湖在元代以前,是臨近滇池潘家灣的一個湖灣,李專《菜海行》詩中說:「昆明池水三百里,菜海與之為一體。菡萏之國蛟龍窟……」翠湖湧出之泉水,直接入注滇池。
方國瑜先生考證:「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東、南三面,自碧雞關下高嶢村,經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窯團山南麓、梁家河村、菱角塘、潘家灣、土橋、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陽城邊舊校場,以至海口。」(見方國瑜《元史·賽典赤傳概說》)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賽典赤拜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廢棄,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處巡行勸農使張立道,付二千役而決之,三年有成。」(元趙子元《賽平章德政碑》)這就是第一次疏浚海口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縣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里,夏潦必冒城廓,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萬余頃,皆為良田」。(元宋濂《元史·地理志·雲南行省》),元代幾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與滇池湖面分隔,成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於中種千葉蓮」,周圍「蔬圃居半」,稱菜海子,又稱翠海。翠海東北面湖中,有九個出水泉眼,「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名九龍池。」翠湖之水經河道注入滇池。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征雲南,元末代雲南梁王巴匝刺瓦爾密兵敗投滇池(一說服毒),明軍平定雲南。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回南京,朱元璋義子西平侯沐英留鎮雲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築昆明磚城,將翠湖圈入城內。(清·倪蛻《滇雲歷年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沐英仿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營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營」,「種柳牧馬」。清《一統志·雲南志·山川》載:「九龍池在昆明縣城內,其地蔬圃居半,故又曰菜海子。平為稻田,下為蓮池,沿五華之右,貫城西南,匯於盤龍江達滇池,明沐氏有別業在其上,曰柳營。」沐英愛馬,常在柳營河邊觀馬弁洗馬,故翠湖出城之河稱「洗馬河」。有詩記述沐英柳營洗馬:「萬柳郁成行,牽來老驌驦。將軍思洗甲,神駿自生光。」清末陳榮昌也有《柳營洗馬》詩:「不圖城市裡,乃有亞夫營。伏櫪新羈馬,和戎罷舊兵。願將凡骨洗,誓與亂流爭。神駿滇池出,邊塵會盪平。」
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六月十日,年僅四十八歲的沐英卒,沐英長子沐春襲西平侯,翠湖柳營遂改為「垂柳間垂楊」,「台榭浮水面」的黔國公沐氏別業(別墅)。明代世襲黔國公沐氏,府第在今之勝利堂,翠湖柳營為「別業」,草海畔近華浦外建有「西園水雲鄉」。
清順治十年(年)大西軍「南安王」劉文秀回滇。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入雲南,封劉文秀為「蜀王」,劉文秀將沐氏柳營別業作為「蜀王府」,又稱「南府」。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平西王吳三桂率清軍攻雲南,十二月清軍三路會於曲靖,永曆帝朱由榔奔迤西逃緬甸。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吳三桂駐鎮雲南,吳三桂「乞沐氏勛庄」,踞五華山永曆宮為「平西王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縊永曆帝及其子於五華山西麓之金蟾寺。金蟬寺坡遂稱「逼死坡」。清康熙三年(1664)吳三桂對「劉文秀故宅,以其狹小」,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營一帶皆珍館崇台」,「花木扶疏,迴廊壘石」,新府石欄桿均為大理石浮雕,極盡奢華。清,李專《菜海行》詩,描述了吳三桂造新府之窮奢極欲:「橐弓解甲才幾日,命將選才造宮室,明帝行宮不稱意,卻教再見阿房出。軍令傳宣部下兒,移山填海只片時……雕甍綉闥生雲煙,何處十洲與三島。金屋朱扉鎖麗人,嬌歌妙舞四時春。花草亭台香沁骨,淪漪月夜酒生鱗,正難更仆數驕樂,螭頭有鳥大如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舉「天下都招討馬大元帥」旗號反清,陳兵湖南。康熙十六年(1677年),吳三桂兵敗洞庭,退守衡州(衡陽)。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暴病殛於衡州。其孫吳世璠繼位,改元「洪化」。康熙十八年(1679年)吳世璠十四萬人馬被清軍消滅於湖南。次年吳世璠敗退雲南,吳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號改稱「洪化府」。洪化府大門外跨洗馬河有石橋,稱「洪化橋」。至今河改下水道,「洪化橋」地名猶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軍「克雲南,入其城」, 「洪化府」此後改稱「承華圃」。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雲貴總督范承勛拆洪化府吳宅,木石材料用於重修西山太華寺。至今太華寺大雄殿、縹緲樓前還保留洪化府大理石浮雕欄桿。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雲南巡撫王繼文在翠湖湖心島上建「碧漪亭」,後稱「海心亭」。湖北岸濱湖建「來爽樓」。書法家塗晫為碧漪亭、來爽樓題:「春醉蓬萊」、「是觀堂」匾。
清雍正六年(1728年)「在城西門內九龍池上」建「龍神祠……敕封福滇益農龍王,內府造像輦送至滇,建祠以時致祭,月吉瞻禮。」(清·雍正《雲南通志》)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雲南知府敦柱重修龍神祠,又稱黑龍祠。
清嘉慶元年(1796年),昆明「同邑馬孺人,禮奉觀音大士,捐資百金,敬修一院,庄嚴金像,虔祀之。」孝廉倪士元(字雲浦),居翠湖畔,「朝夕經臨此地,恆念一亭之外,別無容膝,於是倡捐填砌西面地基二丈許,建屋三間為棲止之地。延永豐寺僧雨庵住錫,歲奉香火。將周圍草堂置買,挑填堅闊,遂成基焉。」工部右侍郎蔣予浦(字元庭) 「慨然捐廉……始庀材開工,建立閣樓三楹,奉大士金像,前殿三楹,奉呂祖,後殿三楹,奉倉聖文武帝增福玄壇聖像。」後朱元亮「倡捐添建馬王殿三楹,東廂樓耳房五間」。迤南觀察劉鈺「捐建雷神殿三楹,五龍祠三楹,並制亭爐鍾鼓。前後殿宇,東廂樓屋,咸皆巍峨壯麗,廟貌一新」。「其海心大路,南北綿亘三百餘丈,百餘年來,悉皆坍塌傾陷,狹窄低窪,雨水盛行,浸淹斷隔。有北直易公德政,倡捐加高培寬,半載之功,修培平坦。」
倪士元、倪琇及住持雨庵,興建蓮華禪院工程,前後歷時二十一年,至嘉慶二十一年「丙子(1816年)嘉平告成」(倪琇《鼎建蓮花禪寺碑記》)。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雲貴總督阮元,在翠湖沿「放生池」竹籬築堤,「由寺南繞出寺北。」南北長堤上後來架起石橋,堤南燕子橋,堤北聽鶯橋,堤中采蓮橋。阮元還在翠湖建成西軒舟屋和「蓮笑樓」(註:一說「蓮笑樓」為吳三桂建築),時任雲南巡撫伊裡布有《海心亭放生池詩並序》。序稱:「蓮花禪院前龍潭,深窈莫測,鱗族潛聚焉。每歲冬,並海居民劃小船捕魚,巨鱗細鬣無得免者……就潭三面剡木編竹為欄七十餘丈,蓄水衛魚。」
伊裡布,字莘農,鑲黃旗人,清嘉慶進士,歷任雲南騰越、永昌知府。道光五年(1825)任雲南巡撫,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雲貴總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調任兩江總督。
清光緒十年(1884年),雲貴總督岑毓英重修蓮花禪院。凌士逸撰禪院聯:「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佛樓台」。清光緒九年癸未(1883年),進士陳榮昌曾賦《九龍池八景》,即「春樹曉鷹、秋窗夜月、精舍書聲、酒樓燈影、柳營洗馬、蓮寺觀魚、綠楊息陰、翠荷聽雨」。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翠湖北岸建經正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廢經正書院,改辦雲南省會中學堂。清宣統元年(1909年),翠湖西岸明代柳營、清初吳三桂新府之地,興建「雲南陸軍講武堂」。翠湖北岸省會中學堂在興建講武堂時,遷黑龍祠,學堂舊址改為雲南省圖書館。
清末經濟特科第一名袁嘉穀居翠湖北岸時,朝夕與翠湖相伴,有大量描繪翠湖的詩作。《翠湖早秋》詩曰:「樵水漁山共一城,湖心亭畔月三更。新秋墮地幾人拾,黃葉無聲詩有聲」。
民國八年(1919年)底,唐繼堯修整翠湖東西長堤,堤兩端建家族「雙節坊」。堤東架「衛東」鐵橋,堤西架「定西」石橋。這條東西長堤,與南北堤在湖心島交會。袁嘉穀有《翠湖堤上》詩:「左右樹交綠城洞,淺深水漲碧添池。雙堤車馬人如海,讓我花邊覓小詩」。
龍雲任雲南省主席期間,1932年搗毀蓮華禪院佛道泥塑。1933年至1934年按公園規劃改建蓮花禪院,拆寺觀三重院坐北向南的殿宇,改建四合院湖心亭建築群,大門坐西向東,院中間的大殿改成「戲台」,湖心亭南北角,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兩幢八角亭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