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聯系明清以來歷史發展趨勢

聯系明清以來歷史發展趨勢

發布時間:2021-02-27 03:26:50

1. 明清時期歷史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時意味著在哲學上採取了一種「外因論」; 承認在西方人沖擊中國之前已經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就要在中國的經濟現象中找出符 合西方資本主義概念的要素來,同時要解釋這種萌芽為什麼沒有成長起來。這一方面從 一開始就落入了西方中心論,另一方面始終沒有達到經驗證據充分的程度。這種困境使 許多歷史研究者在立足於資本主義萌芽說來描繪和解釋明清時代中國歷史的大趨勢時, 左右無法擺脫中國歷史的「非正常」發展的陰影。

如果說資本主義萌芽說沒有擺脫西方中心論的陰影,戰後美國中國歷史研究的開山者 費正清教授在上一世紀50年代提出的「沖擊——反應」模式則包含著更強烈的西方中心 論色彩。根據這一模式,在西方直接對中國社會形成猛烈沖擊之前,中 國社會內部基本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歸結為「發展」的;而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發展變 化,是參照西方的「沖擊」,在反應中被動地形成的。在這一框架下,中國的「現代化 過程」在與日本比較中顯示為極其遲緩和被動的狀況,而這種被動性的原因主要被歸結 為中國文化的特質。美國學者柯文在80年代對這個模式的以西方中心論為核心的問題進 行了批評,主張從中國自身的角度而不是西方人自我為中心的角度來看待中國,「在中 國發現歷史」。
在柯文提出批評之後,「沖擊——反應」模式的影響力大不如 「大分流」還是「大合流」:明清時期歷史趨勢的文明史觀前。 從一定意義上說,「大分流」說是柯文提倡的「在中國發現歷史」的一項有成效的嘗試 。不過,「沖擊——反應」模式並不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框架,更不是毫無認識能力 的方法。無論如何,1840年以後半個世紀的中國感受到了來自西方的強有力的沖擊,中 國在此後發生的許多大的變化的確是在這種沖擊的震撼下,參照西歐的全球擴張展開的 ,因而那個時期的中國歷史運動大大加快了節奏。剔除了歐洲中心主義以後的「沖擊— —反應」模式在社會、文明歷史考察中仍然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 華裔美國歷史學家黃宗智先生提出的「內卷」化的理論在提出的順序角度可以被看作 是個承前啟後的體系(註:黃宗智的有關著述,兩部著作都由中華書局於2000年出版了 中譯本。

它已經在盡力擺脫歐洲中心的假設而在中國歷史本身中找尋其宏觀運動的 線索。根據這一理論,17世紀前後中國的人口迅速增長和農業土地資源的缺乏導致了勞 動密集型的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通過過密的勞動投入造成的經濟增長並不帶來人 均生產價值的增加,因而是沒有發展的增長。這種經濟模式的形成導致了中國經濟長期 的困境和不發展,並直接成為19世紀中國與西方關系格局的背景。這一理論雖然在許多 概念上與屬於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范疇的「資本主義萌芽」說不同,但在某種意義上還 是構成了對「中國為什麼沒有發生資本主義」這樣一個共同問題的解釋

2. 明清時期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要特點

明清時期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一種保持落後的體制以換取國家的和平,比內如洪武皇帝對於軍餉容的設定就是讓農戶直接供應士兵,雖然省事了,卻失去了因為財政的總收總發而所能產生的一系列對交通和財政制度改革的機會,雖然明清時期有其高峰期,甚至也佔了當時世界財政收入的一半,但明朝最強盛的時候的財政收入也僅是北宋的四分之一,其財政政治制度的一個落後可見一斑。而明朝另一個問題就是官奉上面,官員的薪水甚至都吃不飽飯,這也就導致了明清時期的普遍貪污奠定了基礎,士林都已經沒有了道德水準,很難相見其在治國方面能有什麼突破。雖然在明末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卻也在清朝的建立之中灰飛煙滅。總之明清時期是中國的封建制度漸漸走向衰落,卻也在慢慢自省的階段。

3. 下列明清時期經濟現象中,符合當時世界歷史發展趨勢的應是

答案C
明清時期正處於14~19世紀前期,這一時期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是資本主義逐漸成為主流,C項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4. 概述明清時期世界歷史發展的特點

明清時期世界歷史發展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歐洲主要國家完成了從資本主回義萌芽到資產答階級革命再到產業革命的飛躍,相繼進入近代工業文明軌道,大大改變了世界面貌。在這一背景下,中華民族的工業化進程艱難起步。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時期手工業的興盛突出反映在民間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取代官辦工場、作坊,占據了主導地位.……在這種背景下,開始孕育出主要通過對運用生產技術和調配勞動力等環節加強管理來提高經濟效益的新型地主經營;從手工場主、包買商中轉化出類似西方資本主義勞動組合中的早期「資本家」。……據《明神宗實錄》、乾隆《蘇州府志》等文獻記載,「明萬曆蘇民無積聚,多以絲織為生。東北半城皆居機戶,郡城之東皆習機業」。……表明自明中後期至鴉片戰爭前,已經進入產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准備階段並向工業文明發展的過渡階段。
一一曹大為《明清農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中的殞落》

5. 明清兩朝君主專制空前強化,這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

1、表現
①明朝統治者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由皇帝控制。自秦朝以來在我國存在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和隋唐以來700多年的三省制度被廢除,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皇權絕對專制的局面。
②明朝時期逐漸形成了內閣制,內閣的地位雖然逐漸上升,權力越來越大,似最後的決策權仍然在皇手中。
③清朝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使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行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2、特點
①既有繼承又有發展,繼承了前朝的一些措施,又在此基礎上採取了一些新的舉措。
②空前強化。皇權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不斷加強。
③體現時代特徵。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並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逐漸衰落的時代特徵。
3、作用
①積極作用: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加強,對於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德定,對於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
②消極作用:在絕對君主專制下,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同時,絕對君主專制又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還導致了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的盛行。
全面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古代政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包含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制度兩層含義。專制主義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具體說就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中央集權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這是我國封建社會基本的政治制度。

一、產生原因
1.經濟上,是由封建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經濟的分散性,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保證生產發展。
2.政治上,封建地主階級也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保護封建土地所有制,鎮壓農民的反抗。
3.思想上,法家「集權」理論的影響。

二、興衰過程
1.萌芽於戰國
(1)內容:
①理論上,戰國時期,韓非子提出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
②實踐上,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規定廢分封,行縣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
2.建立於秦朝
(1)內容: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頒布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2)特點: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
3.鞏固於西漢
(1)內容:實行刺史制度,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王國問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特點:重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統治;將儒家思想改造為適應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需要的指導思想。
4.完善於隋唐
(1)內容:實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創立和完善科舉制,擴大了官吏的來源。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2)特點:
①用分權的辦法來加強君權;
②官員選拔規范化、制度化。
5.加強於北宋
(1)內容:集中軍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設三衙統領禁軍並與樞密院互相牽制。集中行政權——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軍、財權;派文官做知州,與通判互相牽制。集中財權——在各路設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集中司法權——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司法人員。通過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軍事、行政、財政和司法等大權,鏟除了封建藩鎮割據的基礎。
(2)特點:強干弱枝;在中央分權的基礎上地方分權。
6.發展於元朝
(1)內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2)特點:地方行政體系有了重大發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強化於明清
(1)內容:明初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實行三司分權,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分離統兵權和調兵權,制定《大明律》,設廠衛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2)特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三、進步作用和消極作用
1.進步作用:
(1)有利於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防止分裂割據;有利於抵禦外國侵略;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2)有利於維護國內政局的穩定,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3)有利於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文化建設。
(4)有利於各地區、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在較廣闊范圍內的傳播。
2.消極作用:
(1)經濟上束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政治上,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剝奪了人民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動受到壓制和打擊。
(3)思想文化上,專制統治使知識分子脫離實際,阻礙了科技創新和文化的進步。

6. 歸納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發展趨勢

歸納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發展趨勢:不斷強化中央集權制度,並隨著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政治制度簡介:
是指在特定社會中,統治階級通過組織政權以實現其政治統治的原則和方式的總和。從更為寬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會政治領域中要求政治實體遵行的各類准則或規范,政治制度是隨著人類社會政治現象的出現而產生的,是人類出於維護共同體的安全和利益,維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對各種政治關系所做的一系列規定。

中央集權簡介:
指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央集權指全國各種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

發展過程:
(1)萌芽──戰國時期:
①理論上,韓非子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主張;
②實踐上,商鞅變法,廢分封,行縣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
(2)創立──秦朝:
①內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縣制、頒秦律、焚書坑儒等。
②特點: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
③意義:客觀上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需要,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3)鞏固──西漢:
①內容:推行郡縣封國並行制,導致王國勢力膨脹。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王國的威脅;思想上實行「大一統」(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特點:重新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統治;將儒家思想改造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需要的指導思想
(4)完善──隋唐:
①內容:隋首創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繼承並完備;創立和完善科舉制。
②特點: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機構的權力。三省的長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來的丞相職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又把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權力分給六部,防止專權。科舉制使官員選拔規范化、制度化,其機構運轉更加靈活。
(5)加強──北宋:
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組建禁軍並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點是削弱地方權力和剝奪大將的兵權,財權、行政權和兵權收歸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發展──元朝:
實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縣制的新發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當代省區的規模,對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起了積極作用。
(7)強化(或頂峰)──明清:
明初把丞相權分六部,設廠衛特務機構和三司,採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特點是分散丞相權力和地方長官的權力,加強皇權,同時加強思想控制。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7. 聯系明清時期對外關系逆轉帶來的巨大變化得到了什麼啟示

對西抄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到一定的自衛作用,但不利於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落伍的原因之一。

(1)開放國興,閉關國衰。對外開放,有利於經濟文化的發展,國家強盛;閉關鎖國,延緩經濟文化的發展,國家落後。

(2)加強聯系,相互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只有順應歷史的發展,才能進步,反之則會走向衰亡。

(3)對於外國的東西要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

(7)聯系明清以來歷史發展趨勢擴展閱讀:

明清時期,對外政策由對外開放轉為閉關自守原因有:

1、從主觀因素看:

從明朝中後期開始。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古老的中國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封建統治者只能依靠強化君主專制,加強特務統治,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等手段來維持封建統治,封建統治者必然害怕和拒絕任何新事物的傳人。

2、從客觀因素看:

從明中期到清前期,中國先後遭到外國騷擾和侵略;沙俄侵略我國黑龍江流域。倭寇侵擾東南沿海,葡萄牙占據澳門,荷蘭侵佔台灣。為了防禦外國侵擾,封建統治者採取了消極的「閉關自守政策」。

8. 歸納明清以來中國政治建設的發展趨勢

中央集權不斷強化,政治國家的力量越來越超越超過民間社會,行政權力對於社會的控制不斷強化。

9. 下列明清時期的經濟現象中,符合世界歷史發展趨勢的是

答案D
明清時期世界歷史發展趨勢是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

閱讀全文

與聯系明清以來歷史發展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