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唐代服飾的特點與發展
特點: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發展:
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⑵ 隋唐時期,為何會成為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
因為被譽為中國國粹和中國服飾之代表 ,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社會創造的寶貴財富,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
⑶ 唐朝服飾的特點
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
唐裝是中國的一種服飾,本指唐制漢服,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唐裝中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3)隋唐服飾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唐裝的代表:
唐朝的服飾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
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唐朝服飾唐代服飾之所以絢麗多彩,有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礎。隋王朝統治年代雖短,但絲織業有長足的發展。
文獻中記隋煬帝「盛冠服以飾其奸」,他不僅使臣下嬪妃著華麗衣冠,甚至連出遊運河時大船纖繩均傳為絲綢所制,兩岸樹木以綠絲飾其柳,以彩絲綢扎其花,足以見絲綢產量之驚人。
至唐代,絲織品產地遍及全國,無論產量、質量均超過前代,從而為唐代服飾的新穎富麗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加之與各國各族人民廣泛交往,對各國文化採取廣收博採的態度,使之與本國服裝融會貫通,因而得以推出無數新奇美妙的冠服。
唐代服飾,特別是女子裝束,不光為當時人們所崇尚,甚至於今日人們觀賞唐代服飾,亦覺興奮異常。這里沒有矯揉造作之態,也沒有扭捏矜持之姿。
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充滿朝氣,令人振奮又使人心醉的服飾。其色彩也非濃艷不取,各種鮮麗的顏色爭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銀雜之,愈顯炫人眼目。其裝飾圖案,無不鳥獸成雙,花團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謂一派大唐盛景。
唐朝在現今服飾界,和對以後服飾業的影響,是它無與倫比的文化藝術與精神風貌。它呈現出唐朝文化處於顛峰與極盛狀態時,萬紫千紅,千姿百態和橫貫中天,睥睨一切的雄渾大氣。
唐朝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輻射力,對服飾產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我們受用無窮,並福蔭著後世子子孫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
⑷ 中國唐朝至今服裝的發展史
隋唐服飾鑒賞
引言:
隋在公元581年滅了北國,建立了強大的國家,公元589年滅陳後,統一了中國同南北朝一樣,統一使得南北的服飾進一步融合,時間不長,隋被唐所代替,唐從此統治了中國近三百年,衣冠服飾制度,經過了長期的承襲、演變、又加上唐代強盛的國力和廣泛的交流,因而顯示出上承歷代服飾,下啟後世服飾的重要特點,在服飾風格上顯示出華麗、清新、博人。
⑴男子服飾
這個時期的男子服飾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隋至初唐,第二階段為中、晚唐時期。各個階段,按照等級制度的差別。裝飾內容,一般色質料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
天子、皇子及群臣的官定服飾,又固著裝環境與場合的不同,分為祭、朝服,公服與常服,笄、絳紗單衣,向紗中衣,向裙襦(或衫),革帶金鉤、曲領方心,絳紗蔽藤白襪,烏皮屐。劍、雙佩、雙緩、 貢囊等,各人按官職的大小再各有減少。在唐代李賢墓的壁畫中,就可以看到一些朝服的形制。
而公服又叫從省服。是一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員在塑望謁見時的服飾。具體的形制是:冠、 、笄、絳紗單衣等。唐使君集像中頭戴進德冠、手執笏板,腰間佩有 貢囊、即用的公服。
常服,古代叫宴服,即生活常服。唐初沿襲隋制,天子用黃袍及衫。後來就固天子用赤黃袍為衫。就禁止其他臣民用赤黃袍了。亦規定親王等到三品以上穿大科綾羅紫色袍衫。五品以上穿米色小科綾羅袍;六品以上穿黃絲布交棱雙。
在服色上,唐初沿襲隋制。天子穿黃色袍衫,隋文帝上朝時用赤黃色交綾袍,唐高祖李淵則穿赤黃色的袍一戴黃巾作為常服。自這開始,隋唐就禁止其他臣民穿赤黃色的衣服了。三品以上為紫色袍衫、五品用青色六品用黃色,七品用綠色,九品用青色。
上述服色,雖其中各有變化,但大致以紫、緋、綠、青四色來確定品的尊卑。
隋唐時袍衫等服飾又有了新的發展,變化出許多新的式樣來。與前面各朝不太一樣的式樣:圓領,在衽、窄袖、領袖下擺處設有緣邊。此外,這時期有特色的袍衫還有 色袍、 衫、缺胯袍等。
斕袍、 斕衫,就是在袍衫上加斕袖、 漂、作為士熱人的土服,是一種衣裙連屬的袍衫形式,與深衣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深衣是右衽,斜交領,大袖,並且在頸子,袖子、衣服下擺處都有邊,突出了是下擺處有很寬的橫斕裝飾。
缺 袍,缺胯衫所謂的「缺胯」就是在袍和衫的腋下,即我們今天稱為「擺縫」的地方開放,這樣較便於人行動,也正由於它的這些特點,被作為人士平民或奴役等勞動者的服飾之一,又因為這種式樣便於行軍騎射,又成為戒服之一。
黃袍,是赤黃色,繹色的紋綾裁製的袍。式樣為右衽、大袖、領子、袖子、褪長至膝下或到腳,這是隋唐時皇帝,皇太子特定的服裝。也從這時開始。
銘袍,即「迴文銘袍」是用金錢,銀以迴文為紋樣綉在袍子上,銘袍的式樣是右衽、圓領、大袖、前有鳥獸花紋,背後有銘文。
穿用胡服,遠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一了漢到北朝,胡服已成為朝服。常服了,隋唐時,已忘記了它是胡服了。
隋唐的胡服實際上包括西域和少數民族飾和印度,等國外服飾,它具有衣長到膝部、頭戴毛氈或皮帽,腳上穿靴子,領式為圓領,翻折領。
這種胡服在唐帶士俑、唐三彩人物和唐代李賢的壁畫中都可以找到。穿胡服的人,有的是奔走在「絲綢之路」上的特使。有的是溝通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還有的就是地地道道的漢人。
隋唐時,將長袖減短而形成了一種合領,對襟、無袖或短袖的長衣叫半臂、它長到膝部、胸前系帶子,穿在袍衫外面,是春秋季節的服飾。半臂與背子同屬一類,知識各時期的稱呼不同,不分男女。
隋唐時期的男子的服飾中,還有襖裙、褲褶、弁服等。一般文人雅士或紳士老者,仍以大袖寬身的單衣,長裙為最常穿用的服。
婦女服飾
隋唐時期婦女的服飾顯示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這也與當時的審美觀有關,當時以體態豐腴為美,小女子喜歡穿男裝。
這一時期皇後,皇太子妃以其他顯貴命女子的服飾也很繁雜且等級嚴格。比如皇後的服飾中有: 跬衣、鞠衣、鈿衩、 衣;皇太子妃的服飾有:翟衣、鞠衣、鈿衩, 衣三種。但首飾的數量少於皇後的服飾;其他命婦的禮服更較上兩種簡單。
當時婦女的一般服飾也很豐富。
隋至唐初的女子服裝,大多是上穿窄袖,衫襦。下穿長裙,腰系卡帶,肩披長巾,腳穿高頭鞋碌。窄袖長到手腕。上衣短少僅僅到腰部,在唐朝的壁畫中,唐代婦女穿的就是窄袖衫襦。身長披帛。長裙。這種上衣極短而下裙拖長的服飾、更能顯示出比例上的節奏感而表現出體態美,可見唐代婦女的綽綽風姿。
唐代時還流行一種袒胸大袖衫襦。是貴族婦女在庭院散步、菜花、促蝶、戲犬時常穿的服裝式樣是:袒露胸部上部,大袖,對襟衫,長裙,肩披批帛,飾有織文和綉文,裙腰高至乳部以上,以大帶系結,大膽地誇張了女子的腿部又好箱是現在朝鮮婦女所穿的群,上短下長。面料一般是紗羅織品。所謂的『綺羅纖線見肌膚』,又是唐代婦女服飾的一大特點,即僅以輕紗蔽體,這種裝束體現了唐代文化開放的特點。宋代婦女也穿紗,羅衫襦,但從穿著的方式,面料透明的程度上都無法以唐代比,隋唐時期女子的裙,腰高至 部,半擔化,露 部裙長可拖地,並且造型瘦俏。從隋唐壁畫中可以看到隋唐女子穿衫,長裙亭亭玉立和秀美形象。裙的色彩從緋、紫、黃、青等為最流行。當是唐弦宗的楊貴妃最愛穿一種黃裙,這種裙子用陰金香草染成,色澤如花,特別鮮艷,不怕日曬,而且可以發出芬芳的清香。這種黃裙逐漸在宮繽妃、仁官之家的太子家中流行,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折腰多舞陰金裙」。就說明了這一點。
除這之外還有一種由兩種式兩種以上色彩的裙料互相拼接縫制而成的一種長裙,又叫間裙著種裙子在魏晉時已開始流行,隋唐時,不分貴賤尊卑,婦女都和愛穿中唐以後漸漸少見。
隋唐時,婦女喜歡穿胡服,而且愛穿男子的服飾,這時的胡服特點是:領、袖和下擺處有錦邊裝飾,應邊忖襟,折領式圓領窄袖,頭戴高頂氈帽,系束帶且帶上有多種飾物,下穿帶堅系的小口褲,腳穿尖失的綉花鞋式半呦軟貨。胡服革帶上的掃飾物在三國就傳入中原了,到了唐代已成為了武員必佣之物,佩掛的飾物有算袋刀子,礪石、契芯真、
火石袋等七種俗稱「 」,開元以後,朝遷改制一般官吏都不在佩掛了,可在民間卻更流行了,只是後來有去了原來的七事,只有窄皮條代替掛在腰上。
女穿男子的服飾可以從唐永秦公主墓的壁畫上找到。
另外,中晚唐是,還有一 種四 服裝流行在宮廷和上層貴婦之中,著種服飾為頭戴綴滿珠寶裝飾和 和桃形金冠,身穿折領窄袖上袍,袖口與領邊都有綉金的金飾,腳穿軟線貨。
隋唐時,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對襟式,也有少數是「套衫」式的/領口寬大,顯袒沖狀,短袖式者沒有袖子,由於背子穿著比較方便,所以宮中的宮女多喜歡穿用,而且定為當時的禮服。平常女子也多穿背子的,但在服飾面料、裝飾和做工才大為遜色,領字袖口和下擺處只有深色的厚質面料作款史與,服色一般用白色。
當時另一種沒有袖子的服飾是「和尚」與 相似,比 要上。穿在衣衫的外面,在唐佣中常能見到這種裝束。而還有一種穿在衣服的外面的服飾叫「縵衫」,它的形制特別短小,一般是舞樂女子穿的,據說舞女剛露面時,多穿著縵衫,等眺到一半時,舞女們就都脫去縵衫露出裡面穿的有綉文的美麗的衣裙來,令賓客們眼前煥然一新。
總體看來,隋唐的婦女的服飾可以說是花樣繁多,五光十色,具有艷麗、華美、自由、蕭灑的藝術風格。通過這些服飾把隋唐美人秀美豐滿的風姿顯露得淋漓盡致。背子、半臂、背子、輛襠
背子、半臂、背心、輛襠這四種服飾,很相似,後都四男女都穿的。其中被子在宋代的變化較多,所以將上述服飾單獨來介紹一下。
背子又叫褙子,子。雖然這種款式在宋代男女都穿,但在其使用形式和時間上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穿著也不盡相同。
以男女穿的背子來說,是對襟,在兩腋及肩後都垂有帶子,因為是對襟,所以需要用帶子系束,並飾在胸前。交領或盤領式的背子,多與盤領式的公服配套使用,這是背子使用於難子方面的形式及其作用。
從史料上著。男子穿的背子還不能作為正式服飾來穿,雖然宋代的皇帝也有穿這種背子的,但也只是在非禮儀場合穿用的。士大夫們平時雖然也有隻穿背子見客人的,但必須戴帽子,並把下兩腋根垂帶系在胸前作為禮節。
宋代女子穿的背子,是在以前的半臂和單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時婦女背子必須是腋下有開衩的才叫背子,否則可能是長襦,因為背子長到膝部。腋下開衩也很長,約在腋下十一、十三厘米處一直卡到底邊。領式有斜領、直領、盤領、袖子比衫的短,比半臂長。胸前有帛帶打成結作為禮節,也有把兩腋下的雙垂帶橫著系的,後來去掉了設的雙帶。由於時間的演變,穿著者的不同或長或窄,以及面料也色彩等的差別也是很嚴格的,貴族婦女的背子衣或是僅次於大袖禮服的帶禮服。比較正式的場合穿正式禮服,梳髻,一般的場合則穿背子和裙。如皇後回娘家時穿背子,皇後在節慶日時第三杯酒後可以換上團冠、背子,說明背子作為常服使用。一般未婚女子和妾女們也把背子作常服。其它如說媒時也可穿用。所以女子也男子的背子的作用是有不同之處的。難子只作便服,女子卻能作次等禮服或常服。
半臂本來是武士們穿的,因為它便於行動。除了武士之外,宋代在家裡等不正式的場合也穿半臂的領有團領、交領、襟式有直襟、交襟,而袖子可以減去。婦女也有穿半臂的,這種半臂都是罩在外面的。半臂的袖子加長就成為了背子,如果減去袖子,就類似背心了。被子可以穿在裡面,如薴布背心。
輛襠有軍上穿的輛襠甲,也有一般人穿的輛襠杉。輛襠一般穿在外面,外性也背心相似,但比背心要短,因而這二者既相似,又有不同。
宋、元、明、清時期的服裝
(1)宋代男子服裝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飾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襖、襇衫、直掇、道衣(袍)、鶴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圍等。
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宋代的袍長到腳,有單和夾,本來有棉絮的稱袍,又叫長襦,後有錢人用錦做袍,叫錦袍了一般人穿白袍或粗布袍,衲袍就是一種材料粗且較短的袍子,唐有缺胯袍、缺胯衫、宋代承襲其制,但在式樣和名稱上都略有差異,宋代缺胯衫叫「四袱衫」缺胯袍叫「」四袱袍。式樣不同的宋代是圓領,右衽,且有大袖廣身和窄袖緊身兩種。
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因為它身狹窄,袖子小,所以叫筒袖襦。褐衣,不象短褐那樣又短又窄,一般指不屬於綾羅錦一類的衣料,也有用麻或毛織成的,一般是文人隱土好穿的,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
衫在宋代品種、衣式很多,如有涼衫,紫衫,白衫襇衫、毛衫、葛衫等。涼衫披在外面,因為是淺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衫,到了後來及作為弔慰凶喪時的服裝,其它場合不穿,紫衫本來是戒裝,因為是紫色的,所以紫衫,前後開衩以便於騎馬,且窄短,毛衫和葛衫是用羊毛或葛麻織成的衫,襇衫,衫下加一條橫襇,是一般文士常穿的,因接近子官服形制,所以官員也有很多人穿的;還有一種叫帽衫,是因頭戴烏紗帽,身穿黑色羅制圓領衫而得名。
襦襖都是平民日常穿的服飾,這兩者的差別並不很大,後來就「通稱了。直掇、道衣、鶴氅都是宋代文人日常披在外面的比較寬大的服飾,直掇是長衣而衣背上的中縫一直通到下面,故此得名,也有叫直身的,也有一些僧人穿直掇,道衣是道家的法服,不是專指道土穿的服飾,一般的文人都可以穿,它的式樣是斜領交裙,四周用黑布做緣邊,用茶褐色做成袍子的式樣,所以又叫道袍,穿道服時,有時用絲絛系住腰。鶴氅本是用鶴羽等鳥的羽毛捻成絨織的貴重裘衣,在晉和南朝的時候就有了。式樣是穿袖、大身,後來把這種寬大的衣著叫鶴氅。這三種服飾比較粗似,但直掇和道衣是斜領交裙,而鶴氅則是直領下垂至地的一種形式。
宋代有一種叫貉袖的衣服,這種衣服的特點是便於騎馬,袖在肘間而長短與到腰間,是一種比較短小緊身的服式。
蓑衣是一種雨具、是用草編成的,唐代張志和《漁歌子》中就有「青笞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句子,可見唐時已有蓑衣。
腹圍與前而說的袍(抱)肚不一樣,是一種圍腰間的服飾附件。宋代人喜歡用鵝黃色的腹圍,稱這叫「腰上黃」。
宋代婦女服裝
宋代婦女服飾比較復雜。這也是從古至今服裝發展的共性。當時許多服飾別出心裁,花樣百出,呈現百家爭鳴的盛況,後來政府不得不下令規定:婦女的服色都服從丈夫的服色,平常人家的婦女不準穿綾縑織的五色花衣。但當時人也沒怎麼遵守這個規定,時裝興盛的風氣有增無減。當時還有偏好「奇服異裝」到了採用外國服式的,後來皇帝詔令凡有穿契丹族衣服的人,都定為殺頭之罪,可是當時時裝的盛況空前。
宋代貴婦的便裝卻時興瘦,細、長,與以前各個時期不太相同,衣著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紅紫、綠、青為主的慣例,多採用各種間色粉紫、黑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色調淡雅、文靜,合理地運用了比較高級的中性灰色調,衣飾花紋也由比較規則的唐代圖案改成了寫生的折枝在紋,顯得更加生動、活潑、自然。
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勞動婦女或婢僕等,仍然穿窄袖衫襦。只是比晚唐、五代時的更瘦更長,顏色以白色為主,其它也有淺絳、淺青等。裙褲也比較瘦短,顏色以青、白色為最普遍。
總的看來,宋代婦女的裝束,除了北宋時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闊的裙褲外,窄、瘦、長、奇是這一時期婦女服裝的主要特徵。
衫是一種最普通的衣式,宋代婦女的衫多半用刺綉為裝飾。大多是圓領、交領、直領、對襟,腰身清秀苗條,下擺多,有較長的開氣,衣料一般是用羅、紗、綾、縑等輕軟的料子。
襦與襖是相似的衣式,襦的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對襟,側縫下擺處開氣,袖端細長,衣身也比較窄。襦有單襦,復襦,單襦與衫相近,復襦與襖相近。通常貴族婦女的服色以紫紅、黃色為主,用綉羅並加上刺綉。平常的婦女多以青、白、褐色為多,上了年紀的婦女也喜歡穿紫紅色的襦。
而襖大多是有里子或夾襯棉緊的一種冬衣,對襟,側縫下擺開氣,又叫「旋襖」,可以代替袍。宋代對袍的穿用是有限制的,除命婦可以穿外,其餘大多數的民間女子是不準穿的。後規定命婦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綉著仙鶴和芝草,三品以下律用黃色,並不綉花樣。至於襖的服色,除了白色規定作為「凶服」外,其餘的沒有什麼限制,可以隨各人的喜好來選擇。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種便服。式樣是對襟、交領、窄袖、衣長至膝。特點是非常瘦窄,甚至貼身。由於這種服裝式樣新穎又省料,所以很快就流行了起來,不但貴族女子喜歡穿,一般的女子也仿效。這也表明,宋代人注意經濟實用,除了頭髻外,穿衣盡量節約衣料,這樣既便於行動,又誇張了女性的曲線美。
同時還流行著一種翻領款式取長至膝的窄袖衣。製作時在領襟上加兩條窄窄的綉邊裝飾。翻領一般是三角形的,有時還要戴帔帛,腰裡系綬,雙雙做成各種連環結。
宋末又流行窄袖裹貼住身體,前後兩側縫的地方開衩,衣衩處有許多衣扣作為裝飾,叫做「密四門」,人稱妖服,是古代的奇裝異服之一。
北宋時,婦女喜歡在裙子前面開衩,這樣便於騎馬,有錢人家的女子也愛在家裡穿。這種習俗甚至到了元代(主要是在宮廷中)還仍然保留著。
宋代婦女的褲一般都是不露在外面的,外面系數著裙子,裙子大多把褲子都掩在裙內。不過也有單穿褲子不在外面穿裙子的,不過這是低等婦女的裝束。宋代的褲上有綉花,而且還保持著無襠的褲。
當時婦女的貼身內衣有抹胸和裹肚。二者形狀差不多隻是抹胸短小而裹肚較長。抹胸有時
還可以穿在外面。宋代婦女等同男子一樣在腰間圍一個腰圍,即「腰上黃」也有腰上系青花布中的。
(3)元代男子服飾
元人以白、藍、赫色最為流行。蒙古人喜歡尚白色,以白為潔;蒙古人崇拜天,所以也尚
青色。
質到服是蒙古族的衣冠之一,漢話譯為「一色衣」,與周代的深衣近似。衣袖較緊、窄,
而且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在腰有無數褶襇,造型像現在的百褶裙,在裳腰部加橫襇,領式多是右衽交領,方領、盤領。下身是小口褲,腳穿絡縫靴,腰間開始時用氈毳革作裝飾,後來用擰絲金線或用紅紫帛捻成線,橫纏在腰上,這樣騎在馬上,束緊腰圍就出了體型的輪廓。衣飾的紋樣有:日、月、龍、鳳等紋。質以服用青、紅色綿做的較多,在衣的肩背間綴以大誅作為裝飾。
元代一般男子有穿宋代圓領領袍和宋代的交領袍,頭戴宋式中,貧苦的勞動人民則是短衣,披蓑衣,窄裙或赤足裹腿,腰系大帶,衣式多為右衽、交領,插簪或戴斗笠。
元代男子的服飾繁多,名且各不相同,且有南北方的區別,如還有深衣,襖子,褡護,羅
衫,貂皮裘,汗衫、錦衫,披襖,團襖,氈衫,油衣,出袖,軍撤……不可盡數,由於距離現在已經七百多年了,所以我們只能通過一些圖像和出土文物來了解它們的大致情形。
(4)元代婦女服飾
元代婦女服飾也包括蒙古婦女和當族婦女的服飾。漢族婦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
較瘦俏的背子,衫襦,雲肩等,下穿多褶裙,頭上一般梳頂心簪。後來受蒙古族婦女服飾的影響,穿一種黑褐色粗布或絹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帶的長袍的人漸漸多起來。另外,這一時期在婦女中還流行各種單,夾棉的對襟衣和半袖襖,這是與唐宋時期的服飾不相同的,而蒙古族婦女的服飾就帶有她們本民族的特點了。蒙古族婦女以袍為禮服。蒙古婦女穿的袍式寬大而長,右襖交領。袖子大但在袖口處較窄,相當於現在的蝙蝠衫的形式。
(5)明代男子服裝
明代一些男子服飾主要在罩甲、電 等。
罩甲是明代內官、都 史、軍人、巡撫、待郎和一般男子都穿的一種背心
式外套。一般在春秋季節穿在其它衣服的外面,短袖,便於行動。罩甲上有紋樣刺綉,有的下擺處,還有絲惠來裝飾。
申 ,源於元代的質孫服,也與深衣制相似,但深衣的下裳是正反十二幅而沒有折襇,明
代內臣穿的軍 有長而窄袖子,下擺開氣,盤領或方領,上衣有橫襇,下裳旁側有馬甲褶,即現在的百褶。當時穿軍 的人除了內臣外,還有一些外臣和士大夫等,這是一種輕捷而便於行動的服飾。
當時還有一些服飾如衫、襖、裙子等都和襲唐朝宋的服制,沒有什麼大的改變。
(6)明代婦女服飾
明代的女裝已與前代不同,但在明初還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響。左衽、窄袖長袍仍可見
到。一般女子時興窄袖的衫襦、背子、長裙等。明代婦女的裙式變化比較多,是一種流行的服飾。明代貴族婦女的服色規定用真紅,鴉青和黃色,而一般女子只能用紫綠,桃紅和淺色。
背子是明代貴族婦女的禮服之一,又稱「披風」,與前代的背子、背心相似。一般在秋冬
季節穿,一般婦女也把背子做為禮物穿,式樣是大袖寬身。樂妓能穿黑色的背子。
比甲本來是元代的服式,但在北方尤其受婦女們喜歡,作為日常的服裝,領式對襟,盤領
或交領,無袖或短袖,長至臂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自從元代有了紐扣之後,比甲上也有用紐扣的,這樣穿起來更方便、快捷、系結嚴緊,是服飾的新變化。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襖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與衫、襖、裙的色彩搭配能顯出層次感來。到了清代,除了在家裡的老婦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長襖、長裙是一種便服。長襖的式樣是盤領、交領或對襟,領子上用金屬扣子系緊,窄袖,
領袖和下擺都有緣邊,與明代前的襖不同的是,一般長到膝下,所以叫「長襖」;服色多用紫色、綠色;衣料一般羅、緞,襖上的花紋與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綉。
明代由於婦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貴族婦女都穿長裙來掩飾金蓮小腳,
裙上綉著纏折枝花紋,或在裙幅下邊一、二寸的位置,綉上花邊,作為壓腳,最初裙幅用六幅,也是遵循的古儀禮,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變成了八幅,腰間的細褶也很多,走起路來好象粼粼的水汶一樣。
明代婦女還有一種內衣,叫「腰子」。是圍在婦女胸前,露出肩臂和乳胸上部的一種衣服,
它與肚兜不同,是用寬幅的紗綾,橫纏在胸前有的還有紐扣,加刺綉。
(7)清代男子服飾
清代男子一般日常的服飾在馬褂,領衣、馬甲、褲、套、褲等。
馬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種較為流行的衣式。清初本是兵士穿的,因為穿這種衣服活動方便,
行走快捷,所以又叫「勝褂」;後又因它常穿在長袍的外面,所以叫「補褂」。馬褂的結構多是圓領,對襟、大襟、琵琶襟(缺襟)、人字褂;有長袖、短袖,大袖,窄袖的,都是平袖口。馬褂在嘉慶年間往往用如意鑲衣緣作為裝飾,後來漸漸普遍了起來。
領衣,梧州人稱為「牛舌頭」。因為它的外型象牛的舌頭,它從力頸下胸前一直重垂到腰
間,並且夾在腰帶里,呈白色,而且綉著花紋,這種服飾使肩部誇張地突出而腰部則顯得窄,從而體現出寬肩細腰的健美的體型。
馬甲,又叫「坎肩」,牛臂,背心。這是人們在春秋冬季罩在衫外的一種無袖上衣。不論
男女老少,尊卑貴賤都喜歡穿馬甲。這種服飾從魏晉時期的袖襠變成馬甲,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各個時期都有各自的特點。清代的馬甲是以襟的各種方式和扣襟的裝飾及花紋的組織為個性,吸收了北方騎射民族服飾上的裝飾風格,比如多紐扣的多紐馬甲,即巴圖魯坎肩。
清代男子服裝,由於受滿族和北方騎射民族的影響,早已沒有穿裙裳的習慣了,而一般的
袍、褂和褲為主要服裝套式。清代男子的褲式是高腰,合襠,褲腿肥闊。後來也有在褲腳上鑲罩緞子邊的。北方男子,很多在褲腳處用扁而闊的帶子扎住褲口,這樣既保暖,行動又方便。
套褲,是北方男子在冬、春、秋季穿的一種服式。兩條褲腿不連在一起,穿的時候套在里
面褲子的外面,露出臂部及上腿的後部,有點像現在的雨褲,褲腳上部較窄。
除了上面說的之外,江蘇農民在水稻田裡勞動時穿一種極短的「牛頭褲」,形狀像牛頭,
便於在泥里、水田裡勞動,與漢代的「犢鼻褲」比較相似。
(8)清代婦女的服飾
清代婦女服飾中最為顯著的是紐扣的作用。紐扣原來主要在禮服上使用,清代紐扣成為各
種衣服上不可缺少的衣飾。紐扣最初只裝飾在領子上,使自古以來的交領,盤領、直領等領一改而成了高領。原來脖子總露在外面,有了紐扣就可以不露了。
清代漢族婦女一般穿窄袖襖、衫、坎肩、裙、褲等。
旗袍,是滿族婦女中很流行的一種長袍,後來也成為漢族婦女主要的服飾之一。清代滿人穿的旗袍與後來稱為旗袍的服裝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但後來的旗袍是在滿人這種長袍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旗袍,最初極為寬大,腰身為筒式,後來漸漸變小。圓領、右衽、高領或低領,清末時高領能高達二寸半左右。旗袍有單、夾、棉、皮之分,都按季節的變化來區分。袍色一般淺淡居多。滿族婦女穿旗袍時,大多喜歡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
清代的漢族婦女服飾大多沿襲明代;一般是上著襖、衫、下著裙,後來不穿裙,改穿褲。
襖衫多是圓領,右衽,大襟,對襟,琵琶襟,大袖,且錦綉鑲邊。襖的質料多用棉、緞、衫多用紗、羅、綢等,也有舍織蠟染的花布。顏色以天青、湖藍、粉、白、紅等為多。冬天也用貂、狐之類的皮毛的。鑲邊也是極為復雜、精美、當時有「十八鑲」的說法。
一般好的裙,式樣較多。如蘇州婦女的「白褶裙」,整幅裙多達上百個裙前面有類似蔽膝,
左右打褶的「馬面裙」,又叫「月華裙」,因為裙的每個褶中,五色俱全,好似皎潔的月亮暈耀光華而得名;又有「彈墨裙」,是用墨彈在裙口子上,雅素而別具風格,象一幅水墨畫,渲染出千姿百態的變化;此外還有「鳳尾裙」、「魚鱗百褶裙」,「洋印裙」、「金泥簇蝶裙」、「綉鳳凰裙」、「滿花裙」、「一塊玉裙」、「鬼子欄桿裙」、「飾件鑲滾裙」、「叮鐺裙」等等,這些裙各具特色,又僅突出了婦女修長的身段,又顯示了華麗而豐富的裝飾美。
清代未成年女子都穿褲。褲式為高腰、合襠、褲長至腳,造型不象男子的褲那麼肥闊。穿的時候用一條長帶系腰,餘下的部分作為裝飾。女子的褲比男子的色彩鮮艷,花紋豐富,可以按自己的喜歡選用。另外女子的褲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在褲腳上飾有各種鑲邊。光緒時,褲口要做好幾層鑲邊,第一道最寬,二、三道就窄了。到了宣統的時候。褲管又要細窄,鑲邊也比以前減少了。
中國服裝的發展歷程反映了政治、經濟文化的進化。得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遼闊無邊。通過服裝,我們可以了解古代中國,古代先賢聖哲創作的文明成果從中得以體現。越是熟悉,我們越慚悔。我們立志向先哲學習,為祖國的發展與進步作出突出貢獻,以慰先祖之靈!
很長自己慢慢看吧
⑸ 求歷史《唐朝服飾的特點及發展》研究性學習調查報告的答案拜託各位了 3Q
開放的唐朝,外來文化的影響遍及唐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胡風」的影響下,服裝經歷著巨大的變化。本文即以唐代服裝風尚中的一些典型代表為例來論述胡風影響下的唐代服裝風尚,以期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在我國的服裝發展史上,隋唐時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日常穿著的常服被納入用以區分等級貴賤的服色制度,這一歷史性的變革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方面使服色制度更規范,另一方面,由於穿著更方便的常服具有了區分等級的作用,穿脫繁瑣不便的朝服、祭服等禮服逐漸成為虛設,常服的地位日益重要。隋唐至五代正是常服取代禮服的重要歷史階段,而唐代由於上承南北朝和隋,下啟五代和宋,因而更是十分重要。 一個時代的服裝總是與該時代的社會文化緊密相關,它既受時代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又是時代文化的反映。服裝大致可分為禮服和常服兩大系統,一般來說,禮服由於具有重要的儀式象徵意義而更趨於復古和保守,很少會受社會流行風尚等的影響,而常服則恰恰與之相反,它總是會在符合本民族傳統審美喜好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的吸取社會流行因素,從而使得常服總是一個時期風格最豐富多彩的服裝門類。唐代的服裝風尚正體現了常服的這一特點。作為一個開放的朝代,唐朝時,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的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各種文化經過交流碰撞之後逐漸融合,共同鑄造了光輝燦爛的唐代文明,而豐富多彩的唐代常服無疑是在這不同文化澆灌下開出的一朵絢麗花朵。 中國古代把北方、西域各民族人民以及外國人統稱為「胡人」,「胡人」或者「胡式」的服裝則被稱為「胡服」。胡服進入中原文化區的最早時間可以追溯到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雖然不同歷史時期均用「胡服」之名,但其款式卻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而且流行程度也不斷加深。開放的唐代,胡風泛濫,胡服流行全國,達到極致。貞觀時,長安「胡著漢帽,漢著胡帽」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女子則流行帶羃離,史載:「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羃離。雖發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窺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唐高宗、中宗以後,羃離逐漸退出服飾時尚,胡帽則繼續流行。盛唐時,胡服終成「時尚服裝」的寵兒,「天寶初,貴游士庶好衣胡服,為豹皮帽……衣之制度,衿袖窄小。」安史之亂對胡服熱潮產生很大的沖擊,但戰亂平息後,又開始流行回鶻裝,花蕊夫人《宮詞》「明朝臘日官家出,隨駕先須點內人。回鶻衣裝回鶻馬,就中偏稱小腰身」正反映了回鶻裝在深宮中的流行程度。宮內如此,民間對回鶻裝的熱衷就更不必說了。此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裝款式也相應變化,寬衣大袖開始流行,不過胡服熱潮的餘波仍一直延續到中晚唐。 唐人對胡服這一時尚潮流的追逐不僅限於表面化地全盤接受,而是更喜歡廣收博採,以開放的胸襟將胡服中的某些因素消化吸收,將其融入中原本有的服裝文化之中。此外,由於女性天生的愛美喜新心理以及社會普遍的對女性美的追求與欣賞,因而相對於款式、花色等比較保守、傳統的男裝,女裝總是能最敏銳地踏准和反映社會流行節拍。唐代女性正是在對胡風泛濫這一時代潮流、趨勢予以精確把握的基礎上,或直接將胡服原樣拿來為我所用,或將胡漢兩種因素相融合,從而創造出具有新的時代氣象的女裝款式。籠統而言,唐代男子著胡服的「標准像」是頭戴襆頭或胡帽,身穿缺胯袍,腳蹬烏皮六合靴;女子著胡服的「標准像」則是頭戴胡帽或仍然梳髻,下身穿小口褲,腳蹬軟皮靴或錦靴,另外還流行穿全套男子胡服。以下通過對唐人服裝中的幾種典型因素進行論述來說明唐代服裝風尚中的外來文化影響。 襆頭和胡帽是唐代服裝受胡風影響的典型代表。襆頭產生於鮮卑族所建的北周時期,北周武帝改進了本族的帽子,將全幅的布帛裁出腳,用來包裹發髻,經過隋代的發展、定型,至唐五代時期更是十分盛行,成為男子常服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襆頭的佩戴方式和形式隨著它的逐漸流行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最初直接裹在發髻上,所以比較低平;隋末唐初,桐木或絲麻製作的「巾子」開始出現,並成為確定襆頭頂部造型的定型物,它的使用使襆頭形式有了很大變化,發髻上先罩以「巾子」,再裹上襆頭,「巾子」的形制不同,襆頭的樣式也相應變化。襆頭頂部盛唐時多為圓形,中唐時則多為直尖形式,襆頭腳也由最初的軟而下垂逐漸發展出以絲弦、金屬絲等為骨架的翹腳、直腳等硬腳。襆頭的花樣變化之多,甚至有「武家樣」、「武家諸王樣」、「英王樣」等諸多形制。由於樣式多變、使用方便,襆頭受到社會上下不同階層的歡迎。如唐代陶俑、壁畫中就經常可見著襆頭的人物形象,張萱《武後行從圖》中,武則天身旁隨侍女官即戴長腳襆頭、身著全套男裝。另在宋代仍然可見的一幅唐玄宗畫像中,玄宗以極為逍遙的姿態「坦腹仰卧吹玉笛」,但卻仍然保留著「裹頭」。在這種顯然是模擬魏晉士人放盪不羈的精神狀態的情景中,腹雖可「坦」,「裹頭」卻不可丟,足見襆頭在唐人日常服飾中的重要性;而皇帝亦著襆頭又說明它在人們日常服飾中的流行程度。 除襆頭外,胡帽也是唐代流行的首服之一。所謂胡帽,並不具體指某一類帽子,而是泛指社會上流行的、由西北或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傳入的皮或氈帽。唐人對胡帽的接受有一個較為明顯的適應過程,而女子首服的流變在這一過程中更是惹人注目,因為它不僅反映了唐人對胡帽的逐漸接受,更反映了社會風氣的逐漸開放。如前所說,貞觀時,「漢著胡帽」雖然已十分普遍,但女子中卻流行障蔽全身的羃離,高宗以後,羃離逐漸被長度大大縮短的帷帽取代,帷帽檐邊下垂的紗羅只到頸部,不僅戴起來方便很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女子美麗的衣服可以毫無遮蔽地顯露出來,甚至還會把垂下的紗羅掠開,露出面部。這種太過「暴露」的裝扮終於招致輿論清議的反擊,朝廷甚至專門下令禁止,卻又屢禁不止。但是帷帽最終退出服飾時尚,卻是隨著胡風的盛行和開放程度的加深,胡帽取而代之的結果。史載,「則天之後,帷帽大行,羃離漸息……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胡帽的盛行使得玄宗朝甚至下令「婦人服飾……帽子皆大露面,不得有掩蔽」,由明令禁止露出面部到明令「大露面」,這不僅僅是胡帽的勝利,也不僅僅是胡風的勝利,更是開放的社會風尚對禮教束縛的勝利。唐代最為流行的胡帽式樣主要有渾脫帽和卷檐虛帽。渾脫帽是用動物皮或厚錦緞製成的氈帽,高頂,尖而圓。據說它的流行與初唐大貴族長孫無忌有關,他用烏羊毛做成渾脫氈帽,引起天下人的效仿,被稱為「趙公渾脫」。卷檐虛帽則可能來自當時流行的柘枝舞,是一種高頂、帽檐上卷,以錦緞或毛氈製成的帽子。柘枝舞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舞蹈,唐宋時期十分流行,舞者身著五色綉袍,頭戴胡帽,腰系銀帶,舞姿融剛健婀娜於一體。唐人詩中多有記載,如張祜《觀楊瑗柘枝》:「促疊蠻鼉引柘枝,卷檐虛帽帶交垂。」此種「卷檐虛帽」與劉言史《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織成蕃帽虛頂尖」的描述十分類似,由此也可知,「虛頂尖」應該是唐代胡帽較典型的特徵之一。 女著男裝也是唐代受胡風影響而產生並流行的特殊的「著裝時尚」。史載:「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帝與武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太平公主所穿即為標准男裝,而高宗與武則天「何為此裝束」的發問則可能說明女著男裝在高宗時期雖已出現,卻並不普遍。不過這種風氣很快就流行起來,至玄宗年間尤為盛行。唐人筆記說:「天寶中,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內外一貫矣。」這股風氣至中晚唐時仍然流行,如憲宗朝中進士的李廓在其《長安少年行》中即寫道「遨遊攜艷妓,裝束似男兒」,由此也可以看出女著男裝之風並未因時間推移而有所衰減。女著男裝在傳世繪畫、墓室壁畫、出土陶俑中也時或可見,這些著男裝的女性形象,在英武之中透露出溫婉灑脫、從容大度的氣質,這也正是大唐氣象的顯現。 唐代是文化藝術高度繁榮的時期,從唐代服飾中也可看出唐人的自信和開放。胡服對唐代的服裝風尚雖產生很大影響,但唐人卻在這文化的碰撞中左右逢源,應付裕如。反觀當代的我們,在中外文明的交匯中卻日益失去自我,這不應引起我們的深思嗎?
⑹ 求助,唐代的時代背景以及服飾特色是什麼謝謝
時代背景:.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速發展、文化藝術空前繁榮的時代;2.唐代的服飾受西域文化傳播交流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開放『浪漫風格;3.唐代的服飾文化對周邊國家如日本、韓國等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服飾特色:
1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
2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3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
4唐代文吏服飾唐代文吏服飾裹襆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⑺ 唐朝漢服的發展歷史
唐朝時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唐朝時國家穩定,經濟繁榮、文化事業全面發展,封建文化已經達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飾經過長期的承襲、演變、發展成為中國服裝發展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一方面唐代服裝上承歷代冠服制度,下啟後世衣冠之徑道;另一方面唐朝服裝發展兼容並蓄,廣采博收,大放異彩。唐以後的五代十國是唐宋封建軍閥割據的繼續,在服飾上大體沿襲唐朝之制。隋唐服裝無論官服或民服,男裝和女裝,都表現其開放的思想、開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由於身材豐碩,中唐女服也漸趨寬大,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衣衫雖為小袖,但與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顯趨於寬松。
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系。尤其是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舉,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就是對這種服裝的概括。
隋唐時代也產生了漢服的一種重要變體 - 圓領衫。圓領式樣在中國服飾歷史上很早便有出現,但一直到隋唐才開始盛行,成為官式常服。這種服裝延續了唐,五代,宋,明,並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裹襆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圓領漢服變體的盛行並不代表傳統右衽交領漢服的消失。實際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於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以及官員,皇室成員之中,而在如吳越地區以及普通百姓之間,則以大襟右衽交領這種漢服為主,宋明類似。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圓領漢服和交領漢服一樣,是漢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起源形成
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完善,並形成了以「天子冕服」為中心的章服制度 。「乗殷之輅,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國思想的要義。 周禮參考借鑒了夏商兩代的禮樂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衣服的款式空前豐富,主要表現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與深衣同時出現的還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長褲和靴組成,衣身緊窄,便於游牧和射獵。趙武靈王為強化本國軍隊,在中原地區首先採取胡服作為戎裝。由此,穿著胡服一時相沿成風[21] 。除此之外,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獵人衣褲多為扎緊,有人還常戴鴟角帽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等下裳 。
後世發展
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 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蟬衣內有中衣、深衣[24] 。西漢時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裁剪已經不同於戰國深衣。西漢男子深衣外衣領口詹寬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為方便活動,後襟自膝蓋以下作梯形挖缺,使兩側襟成燕尾狀 。漢代女子勞動時喜歡上著斷襦,下著長裙,敝屣上面裝飾腰帶長垂;漢代男子勞動時上著斷襦,下著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士農工商皆可穿著 。
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志的漢代冠服制度。服飾在整體上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秦漢時期的男子,主要穿著的是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為曲裾袍和直裾袍兩類,除了祭祀和朝會以外,其他場合均可穿著。漢代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實行配綬制度。漢代女子一般都將頭發向後梳掠,綰成一個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勝舉。此外貴族女子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用巾裹頭。漢代女子的禮服是深衣,與戰國時不同。還有穿襦裙和褲的。漢代對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由魏晉的仍循秦漢舊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用巾帛包頭,是這個時期的主要首服。較為流行的是一種在小冠上加籠巾的「籠冠」。這個時期的漢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袖口寬大、不收衣祛約束的衫。漢族女子的發飾也頗具特點,主要是假髻的風行。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稱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包括圓領袍衫、襆頭、革帶、長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著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復。還有在髻鬢上插金釵、犀牛梳篦的,貴族女子面部化妝成鵝黃、花鈿、妝靨等。唐代女服主要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但由於宋朝長年處於內憂外患交並之中,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朴、嚴謹、含蓄。唐代的軟腳襆頭這時已經演變為了內襯木骨、外罩漆紗的襆頭帽子。皇帝和達官顯宦戴展腳襆頭,公差、僕役等戴無腳襆頭,儒生戴頭巾。宋代男子服裝仍以圓領跑為主,官員除祭祀朝會以外都穿袍衫,並以不同的顏色區分等級。宋代女子的發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為貴,簪插花朵已成風習。宋代的女裙較唐代窄,而且有細褶;衫多為對襟,覆在裙外[27] 。
元朝時期長衣統稱為袍,其樣式南北方差異不大,但材料貴賤精粗,卻差距懸殊。漢族男性發式變化不多,但北方的漢族女性發式較前簡化。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圖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對漢服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貫徹執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開始確定了許多服制。明朝時期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著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襲了傳統服飾樣式,並且品種十分豐富。明朝時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過去流傳下來的,朱元璋又親自製定了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統帽和四方平定巾。
⑻ 唐朝服飾的來歷和特色
唐代服飾的特點是: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腰帶有銙(帶扣版;品色衣形成制度;女服艷麗多彩;注重梳妝打扮。五代十國時間較短,服飾大體沿用唐制。 男子服飾——官服:唐代皇帝的服飾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武弁、平巾幘、白帢等。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時穿的禮服,包括禮帽和禮服。禮帽兩邊懸著的黃綿對著雙耳,以示不聽無益之言。 群臣服飾:一品官服袞冕,二品官服鷩冕,三品官服毳冕,四品官服絺冕,五品官服玄冕,六品至九品祭祀時服爵弁,武將朝參時服武弁,文官九品服弁服。 圓領袍衫:唐代官員平時穿的服裝、它用織有暗花的料子製成,在袍服下部通常有一道襕,名為襕衫。武則天時出現一種新式服裝,即在不同職別官員的袍上綉有不同的圖案。文官袍上綉飛禽,武官袍上綉走獸。這可以說是明代補服的發端。 麻衣:即白袍,是唐代讀書人尚末進入仕途時穿的服裝。唐代新科進士也穿白袍。一般百姓的衣著是相當粗糙和簡單的,勉強遮體禦寒而已。 唐代農民,戴笠子帽,穿本色麻布衣,如衫子,兩旁開衩較高。唐代獵人,戴氈帽,圓領開衩齊膝衣,麻鞋。唐代船夫,戴斗笠,著小袖短衣,高高開衩的缺胯衫子,半臂,束腰帶,長褲,著草鞋或麻鞋。 女子服飾——襦裙、衫、帔:唐代女服主要有襦裙、衫、帔等。婦女們著小袖短襦,有的裙長曳地,衫的下擺裹在裙腰裡面,肩上披著長圍巾一樣的帔帛。 冪籬:關於冪籬的形制,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大幅方巾,用輕薄透明紗羅製成,披體而下,遮蔽全身。有人認為,它是一種衣帽相連類似斗篷一類的裝束。這種服制可能與阿拉伯服飾有關。由於西北風沙很大,人們遠行時騎馬用它圍裹身體,障蔽風塵。有人認為,只有婦女遠行時才著冪籬,以免男人窺視。有人認為,它是男女通服。 長裙:盛唐以後,女衫衣袖日趨寬大,衣領有圓的、方的、斜的、直的,還有雞心領、袒領。袒領,即袒露胸脯。有些女服非常艷麗,紋飾變化很多。
⑼ 唐代服飾的發展變化過程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從圖中我們看到,發式的樣式豐富多彩,圖案的紋樣有鳳的紋樣,有牡丹花紋樣。有的發式顯現出雲紋的印跡,是發展變化的雲紋的體現。從鞋的式樣上看,唐代盛行翹圓頭鞋,做工很精緻,就連草鞋也是講究工藝的。絲鞋的紋樣綉作虎頭,和現在山東一帶兒童所穿的虎頭鞋紋樣相似,只是現在山東一帶農村兒童穿的虎頭鞋的鞋尖沒有那麼向上翹。男鞋的樣式和現代的鞋樣有相似之處,說明那時鞋的發展已達到了高峰。
縱觀唐代的服飾圖案,可以這樣來認識: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