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的發展是辯證的

歷史的發展是辯證的

發布時間:2021-02-27 02:53:40

❶ 如何辯證的看待歷史的發展大神們幫幫忙

先聲明不是我寫的,這篇是李崇武先生寫的文章, 給你看一下,也許能回答你問的問題。 歷史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這是就歷史教學的功能而言的,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從學習歷史知識中獲得啟迪和升華,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育學生要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去具體地分析每一個問題。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用唯物史觀正確評價。在分析世界近代史的內容時,對於如何認識拿破崙這樣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顯然是要一分為二地分析。在法國,革命後的新型國家尚未定型,拿破崙給了它一整套行政機構,在摧毀歐洲舊制度並把現代社會秩序的各項原則傳入歐洲時,大大加速了這個過程。可拿破崙雖然繼承了法國革命的某些成果,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他又嚴重地破壞了人民主權原則。他的稱帝可能屬於某種需要,否則純屬歷史的倒退,如對西班牙的侵略等,更不能掩蓋他的政治野心,他在西歐推行「拿破崙法典」,傳播法國革命思想,在客觀上有利於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農民的解放,但也奴役了當地人民並遭到反抗。 運用基本矛盾的辯證關系分析歷史。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又具有反作用。在分析英國圈地運動時,指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掌握政權進行公開合法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徹底地摧毀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個體小農經濟,建立起典型的資本主義土地制度。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原料——羊毛,同時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這就促使資本主義國家用政治法律手段大規模地推進「圈地運動」。政治對經濟有反作用,資本主義國家用政治法律手段大規模推進「圈地運動」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從而更好地實現了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 重視歷史的因果分析。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因果鏈條的聯結之中。歷史的因果關系是復雜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為因果,這是歷史的多樣性、復雜性決定的,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以一因多果關系為例,分析一因多果的基本方法是從不同的角度概括各方面的結果。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從中國角度看,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加緊對華資本輸出,由此引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客觀上促使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為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從日本角度看,促進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從遠東國際關系看,俄、法、德三國干涉還使遼、日、俄矛盾尖銳

採納哦

❷ 利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待中國歷史的發展

利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待中國歷史的發展。你首先我認為中國的歷史發展本身就是比較客觀存在的,歷朝歷代的有大起大落,那句話說得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就是中國的歷史。

❸ 歷史的辯證法與歷史唯物主義

哲學上說,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都是一個意思。所謂歷史的,內用歷史容的眼光,就是要根據歷史發展的事實中,去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辯證法離開歷史就等於脫離了現實(黑格爾的辯證法也說「歷史」但他說的不是人類歷史,所以還是脫離了歷史),唯物主義離開歷史就變成機械唯物主義(不是人類的歷史,而是物質的歷史)。歷史是「人類的歷史」,是「現實的,發展的」歷史。說到歷史時,不能離開人,不能離開發展和現實。

❹ 辨證的發展觀和歷史的發展觀的區別是什麼

辯證的發展觀認為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存在著聯系,發展是新事物代替內舊事物容。
歷史的發展觀,強調了生產力、世界交往、世界市場以及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巨大作用,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趨勢和方向。

❺ 辯證法發展的歷史形態

辯證法發展經歷了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古代樸素辯證法、德國古典哲學中的電文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1、古代樸素辯證法。古代樸素辯證法,是與古代社會的生產水平相適應而產生的一種自發的、樸素的辯證法。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公元前11世紀,人們總結同自然界作斗爭的豐富經驗,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陽學說,表達矛盾法則,認為天地萬物都有既相互對立、又交互作用的陰陽兩種力量,構成事物的本性和運動。《易經》中的「八卦」和以兩卦相疊演的六十四卦的學說,從正反兩方面的矛盾對立和相互轉化來說明事物的發展,蘊涵著樸素辯證法的萌芽。老子觀察到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著有無、難易、長短、貴賤、高下、禍福、興廢和在軍事戰術戰略上的攻守、強弱、以柔克剛等等相互依存、相互聯結的對立面;同時,相互矛盾著的對立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相互轉化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常能轉化為反常,善良能轉化為妖孽,等等。老子雖然只講對立面的同一性,而不講對立面的斗爭性,卻鮮明地表述了樸素辯證法思想。《孫子兵法》克服了《老子》辯證法思想的弱點,孫子認為治亂、勇怯、強弱、勞逸、飢飽、安動、眾寡等的對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轉化的,「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敵雖眾,可使無半」,以及主張交替使用「正」、「奇」兩類戰法,「避實而擊虛」,「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關鍵在於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保持靈活性,創造條件使矛盾向著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方向發展。

秦漢以後,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展,主要代表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和王夫之。北宋時期的張載認為世界統一於包含陰陽兩個對立的「氣」,提出著名的「一物兩體」的辯證法命題。他認為「氣」是組成整個世界的最高實體,萬物是「氣」這同一實體的不同形態,肯定天地為本,人心為末,即肯定物質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他指出構成世界的「氣」處於永恆運動中,「氣塊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學止息」;提出「動非自外」的思想,事物運動的原因不是外力,而源於內因,在於「氣」本身兩個對立面之間的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的結果,「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坐氤氳、相盪、勝負、屈伸之始」。他認為由「氣」構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陰陽矛盾對立的統一體,「無無陰陽者」,沒有對立,就不成其為事物,「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伸、始終以發明之,則雖物非物也」。張載把各種個別的對立概括為「兩」,把各種個別的統一概括為「一」,強調事物總是「有兩則有一」、「若一則有兩」的「兩」與「一」之間互相對立、互相依存的對立統一的關系,「不有兩,則無一」,「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這種「兩」與「一」的對立統一的關系,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他還模糊地觀察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變」與「化」的兩種運動狀態,這種著「變」漸「化」的思想包含了關於量變質變辯證思想的樸素猜測。

唯心主義者柏拉圖認為理念是離開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辯證法」認識的對象就是永恆不變的理念。他在哲學著作中,對同與異、大與小、有限與無限、存在與非存在等對立概念,運用歸納、演繹和反證等邏輯技巧進行分析,說明對立的東西能夠同一的辯證思想,豐富了辯證法的內容。但是,這種分析不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基礎上,而是把永恆不變的「理念」作為他哲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這使他的冷言冷語下法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亞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圖「理念論」的基礎上,研究一和多、整體和部分、個別和一般、質料和形式、潛能和現實等范疇之間的關系,包含有對立面相到聯系和轉化的思想;同時說明各種范疇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流動的。亞里士多德是搖擺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哲學家,既講對立面之間的聯系、轉化,有時又割裂對立面之間的聯系;既講一般不能離開個別而存在,有時又把一般與個別絕對對立起來;既承認「潛能」中的對立面是統一的,卻又否認現實中的對立面的統一,把運動的動力歸之於「第一推動者」,等等,陷入混亂的狀態。但是,他在探索各種對立的范疇中所揭示的對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反對把對立面僵化的思想等等,是對辯證法的積極貢獻。恩格斯稱亞里士多德為「古代世界的黑格爾」。

中國和希臘的古代辯證法,孕育著辯證法學說發展中的各種觀點的胚胎和萌芽。但由於古代的科學發展水平和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人們不能解剖、分析自然界,只能從整體上進行總的直接的觀察,使古代辯證法思想必然帶有原始的、自發的、樸素的性質,它只是描述世界的一般變化,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一般性質。

2、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這一形式的辯證法以康德、黑格爾等為代表,在自然科學發展和社會革命興起所顯露的辯證性質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以唯心主義形式將辯證法的研究推向「自覺」的新階段。

康德、費希特和謝林的辯證法思想。康德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始者。他第一次指出人的理性思維發生矛盾的必然性,提出關於理性思維的「二律背反」,探討和揭示了思維的辯證結構及其矛盾運動。J.G.費希特進一步制定他的哲學的基本公式:「自我」建立自身,又建立「非自我」,最後達到「自我」和「非我」的統一;認為「自我」和「非我」互相排斥,又「彼此互相限制」而得到統一。這對矛盾是「自我」本身和整個世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實際上揭示了矛盾是事物發展源泉的辯證法思想。F.W.J.謝林認為最高本原是主體和客體的「絕對同一」,即「絕對」,「絕對」中沒有矛盾,但有慾望和行動的無意識活動,產生了精神和自然界、思維和存在、主體和客體的差別和矛盾,由此引起發展;自然界是「絕對」即宇宙精神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一切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謝林的哲學思想包含有辯證法的合理因素。

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第一個全面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闡述了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同一與差別、可能與現實、必然與偶然、必然與自由等辯證法范疇,建立了龐大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體系。他第一次把世界描寫為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自然、歷史和精神的世界都因矛盾引起運動、變化和發展,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黑格爾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對立物的統一,「兩上對立面每一個都在自身那裡包含著另一個,沒有這一方也就不可能設想另一方」,且對立面因其內部矛盾運動而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標志著漸進過程的中斷和新的質態的產生。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絕對觀念」不斷轉化的進程,他所說的自然界或歷史都是「絕對觀念」的外化或異在。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思想的自我發展」,是不徹底的。

3、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的科學形態的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自然科學的新成就和無產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思想發展的優秀成果而創立的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是聯系和發展。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是「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一切事物、現象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節而互相過渡」,堅持以整體性為原則的系統方法觀察事物;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構成運動,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使新陳代謝成為宇宙間普遍的發展規律。

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是由基本規律和諸多范疇按其內在聯系而組成的。它的基本規律即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構成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主體。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兩種最基本的形式或狀態,即量變和質變及其內部聯系和規律性。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統一和斗爭,是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發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進運動。它的范疇體系包括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等等,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關系的反映,是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范疇體系科學地概括了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思維運動的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的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並且指導人們認識運動的發展。

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的實質和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列寧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在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貫穿於辯證法共他規律和范疇,其他規律和范疇則是對立統一規律在不同方面的展開和表現形式。辯證法「就是承認(發現)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具有矛盾著的相互排斥的、對立的傾向」。毛澤東指出:「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中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決定了客觀事物是一個無限的發展過程。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內在本質及其規律,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的關於發展的學說。唯物辯證法不是封閉的,而是科學的開放的體系,反映著不斷發展的客觀現實的生活和實踐,決定著人們對客觀事物辯證法的集訓是永無止境的。叭物辯證法沒有究盡真理,只是為人們不斷探索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規律性指明方向,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顯示出永無止息的強大生命力。

❻ 辯證法發展的三種歷史形態

辯證法發展經歷了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古代樸素辯證法、德國古典哲學中的電文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1、古代樸素辯證法。古代樸素辯證法,是與古代社會的生產水平相適應而產生的一種自發的、樸素的辯證法。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公元前11世紀,人們總結同自然界作斗爭的豐富經驗,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陽學說,表達矛盾法則,認為天地萬物都有既相互對立、又交互作用的陰陽兩種力量,構成事物的本性和運動。《易經》中的「八卦」和以兩卦相疊演的六十四卦的學說,從正反兩方面的矛盾對立和相互轉化來說明事物的發展,蘊涵著樸素辯證法的萌芽。老子觀察到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著有無、難易、長短、貴賤、高下、禍福、興廢和在軍事戰術戰略上的攻守、強弱、以柔克剛等等相互依存、相互聯結的對立面;同時,相互矛盾著的對立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相互轉化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常能轉化為反常,善良能轉化為妖孽,等等。老子雖然只講對立面的同一性,而不講對立面的斗爭性,卻鮮明地表述了樸素辯證法思想。《孫子兵法》克服了《老子》辯證法思想的弱點,孫子認為治亂、勇怯、強弱、勞逸、飢飽、安動、眾寡等的對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轉化的,「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敵雖眾,可使無半」,以及主張交替使用「正」、「奇」兩類戰法,「避實而擊虛」,「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關鍵在於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保持靈活性,創造條件使矛盾向著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方向發展。 秦漢以後,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展,主要代表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和王夫之。北宋時期的張載認為世界統一於包含陰陽兩個對立的「氣」,提出著名的「一物兩體」的辯證法命題。他認為「氣」是組成整個世界的最高實體,萬物是「氣」這同一實體的不同形態,肯定天地為本,人心為末,即肯定物質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他指出構成世界的「氣」處於永恆運動中,「氣塊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學止息」;提出「動非自外」的思想,事物運動的原因不是外力,而源於內因,在於「氣」本身兩個對立面之間的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的結果,「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坐氤氳、相盪、勝負、屈伸之始」。他認為由「氣」構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陰陽矛盾對立的統一體,「無無陰陽者」,沒有對立,就不成其為事物,「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伸、始終以發明之,則雖物非物也」。張載把各種個別的對立概括為「兩」,把各種個別的統一概括為「一」,強調事物總是「有兩則有一」、「若一則有兩」的「兩」與「一」之間互相對立、互相依存的對立統一的關系,「不有兩,則無一」,「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這種「兩」與「一」的對立統一的關系,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他還模糊地觀察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變」與「化」的兩種運動狀態,這種著「變」漸「化」的思想包含了關於量變質變辯證思想的樸素猜測。 唯心主義者柏拉圖認為理念是離開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辯證法」認識的對象就是永恆不變的理念。他在哲學著作中,對同與異、大與小、有限與無限、存在與非存在等對立概念,運用歸納、演繹和反證等邏輯技巧進行分析,說明對立的東西能夠同一的辯證思想,豐富了辯證法的內容。但是,這種分析不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基礎上,而是把永恆不變的「理念」作為他哲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這使他的冷言冷語下法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亞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圖「理念論」的基礎上,研究一和多、整體和部分、個別和一般、質料和形式、潛能和現實等范疇之間的關系,包含有對立面相到聯系和轉化的思想;同時說明各種范疇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流動的。亞里士多德是搖擺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哲學家,既講對立面之間的聯系、轉化,有時又割裂對立面之間的聯系;既講一般不能離開個別而存在,有時又把一般與個別絕對對立起來;既承認「潛能」中的對立面是統一的,卻又否認現實中的對立面的統一,把運動的動力歸之於「第一推動者」,等等,陷入混亂的狀態。但是,他在探索各種對立的范疇中所揭示的對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反對把對立面僵化的思想等等,是對辯證法的積極貢獻。恩格斯稱亞里士多德為「古代世界的黑格爾」。 中國和希臘的古代辯證法,孕育著辯證法學說發展中的各種觀點的胚胎和萌芽。但由於古代的科學發展水平和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人們不能解剖、分析自然界,只能從整體上進行總的直接的觀察,使古代辯證法思想必然帶有原始的、自發的、樸素的性質,它只是描述世界的一般變化,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一般性質。 2、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這一形式的辯證法以康德、黑格爾等為代表,在自然科學發展和社會革命興起所顯露的辯證性質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以唯心主義形式將辯證法的研究推向「自覺」的新階段。 康德、費希特和謝林的辯證法思想。康德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始者。他第一次指出人的理性思維發生矛盾的必然性,提出關於理性思維的「二律背反」,探討和揭示了思維的辯證結構及其矛盾運動。J.G.費希特進一步制定他的哲學的基本公式:「自我」建立自身,又建立「非自我」,最後達到「自我」和「非我」的統一;認為「自我」和「非我」互相排斥,又「彼此互相限制」而得到統一。這對矛盾是「自我」本身和整個世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實際上揭示了矛盾是事物發展源泉的辯證法思想。F.W.J.謝林認為最高本原是主體和客體的「絕對同一」,即「絕對」,「絕對」中沒有矛盾,但有慾望和行動的無意識活動,產生了精神和自然界、思維和存在、主體和客體的差別和矛盾,由此引起發展;自然界是「絕對」即宇宙精神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一切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謝林的哲學思想包含有辯證法的合理因素。 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第一個全面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闡述了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同一與差別、可能與現實、必然與偶然、必然與自由等辯證法范疇,建立了龐大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體系。他第一次把世界描寫為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自然、歷史和精神的世界都因矛盾引起運動、變化和發展,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黑格爾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對立物的統一,「兩上對立面每一個都在自身那裡包含著另一個,沒有這一方也就不可能設想另一方」,且對立面因其內部矛盾運動而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標志著漸進過程的中斷和新的質態的產生。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絕對觀念」不斷轉化的進程,他所說的自然界或歷史都是「絕對觀念」的外化或異在。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思想的自我發展」,是不徹底的。 3、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的科學形態的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自然科學的新成就和無產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思想發展的優秀成果而創立的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是聯系和發展。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是「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一切事物、現象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節而互相過渡」,堅持以整體性為原則的系統方法觀察事物;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構成運動,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使新陳代謝成為宇宙間普遍的發展規律。 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是由基本規律和諸多范疇按其內在聯系而組成的。它的基本規律即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構成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主體。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兩種最基本的形式或狀態,即量變和質變及其內部聯系和規律性。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統一和斗爭,是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發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進運動。它的范疇體系包括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等等,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關系的反映,是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范疇體系科學地概括了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思維運動的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的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並且指導人們認識運動的發展。 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的實質和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列寧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在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貫穿於辯證法共他規律和范疇,其他規律和范疇則是對立統一規律在不同方面的展開和表現形式。辯證法「就是承認(發現)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具有矛盾著的相互排斥的、對立的傾向」。毛澤東指出:「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中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決定了客觀事物是一個無限的發展過程。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內在本質及其規律,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的關於發展的學說。唯物辯證法不是封閉的,而是科學的開放的體系,反映著不斷發展的客觀現實的生活和實踐,決定著人們對客觀事物辯證法的集訓是永無止境的。

❼ 「辯證」是否有「歷史」的含義

歷史辯證法 關於社會歷史過程自身的辯證法.有唯
心主義的歷史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歷史辯證法之
分.唯心主義的歷史辯證法,指在哲學史上有些哲學家對
社會歷史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歷史發展的辯證過
程.例如黑格爾把辯證法的聯系原則運用到社會歷史;把
人類歷史看作是前進的運動過程,是有必然性和規律性;
較系統地闡述了歷史現象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
等.但他認為社會歷史變化發展的本質是絕對精神的自
我實現.因此,他僅僅是猜測到了歷史辯證法.唯物主義
的歷史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對社會歷史辯證發展過程的
正確揭示,是科學的歷史辯證法.唯物主義的歷史辯證法
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處於普遍聯系、永恆運動
發展之中,事物運動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
盾.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人類社會既與自
然界相聯系,又區別於自然界,這就表現為社會具有不同
於自然規律的辯證發展規律.社會是由有生命的人組成
的,人的個體生存和類的繁衍是通過物質生活資料的生
產活動來保證的.在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中,形成了
人與自然的關系即生產力,又結成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
即生產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構成人類社會的第一對
基本矛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
力.當生產關系適合於生產力的時候就推動生產力的發
展,當生產關系不適合於生產力的時候就阻礙生產力的
發展.生產力是一個連續變動的因素,所以生產關系總是
從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到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構成
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
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在經濟基礎之上建立了
社會的上層建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人類社會的
第二對基本矛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
用於經濟基礎.維護先進的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對社會
發展起推動作用,維護落後的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對社
會發展起阻礙作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作用,構成
了它們的矛盾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
建築都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兩對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的
始終,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
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社會基本
矛盾根源性的方面.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要求改變生產關
系,生產關系的改變或遲或早地要引起整個上層建築的
變化.這個變化在階級社會中是通過階級斗爭和社會革
命來實現的.當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打碎舊的
上層建築和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關系,並建立起
新的生產關系時,從而使生產力獲得解放,社會便從一種
低級的社會形態進到高一級的社會形態.這是人類歷史
發展最一般的規律.揭示這個一般規律的科學就是唯物
主義的歷史辯證法.

❽ 簡述辯證法的幾個歷史發展階段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版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權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 「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 「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辯證法 (Dialectic) (或辯證術、辯證方法)是一種化解不同意見的辯論方法。在兩個或更多對一個主題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間的對話,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有充分理由的對話建立起對事物真理的認知。它討論著自古以來都是印度與歐洲哲學中心的問題。此詞彙應用於多種不同領域,包括哲學、自然科學與史學。

❾ 歷史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辨證關系是什麼

統一性是歷史發展的共性,
多樣性是歷史發展的個性
歷史發展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不能割裂二者的關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個性又受共性的制約,共性和個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❿ 歷史的辯證法是什麼意思

簡單的講,就是用理性客觀的頭腦辯證的分析歷史的發展原因或者叫推動回歷史的原因。這就是歷史唯答物辯證法。它具體的包括了唯物論、辯證法,以及歷史觀,唯物論就是強調物質屬性,強調客觀規律,強調理性,辯證法強調的是用不同角度、用發展、用聯系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當我們把唯物論和辯證法應用於研究和尋找歷史發展原因的時候,我們把這樣的研究歷史的方法稱為歷史唯物辯證法

閱讀全文

與歷史的發展是辯證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