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形勢與政策的發展歷史

形勢與政策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4 21:10:24

『壹』 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中英關系的歷史與發展

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中英關系
這方面的,可以d

『貳』 形勢與政策論文 關於中國發展的 2000字

當代中國發展之道 一 刪的文明與我們的傳統篇享差三妻驀 道 , 在中國文化與哲學中有多義,分別對於中國文化,法國啟蒙運動的大師們曾為 為:本原 、 法則、方向、方法、真理、規律。探索此充滿熱情。伏爾泰稱贊中國是「舉世最優 當代中國發展之道 , 國人的共識是30年來的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 思想解放和市場經濟成就了A'fr-~的一代偉國家」。狄德羅則在法國《網路全書>的《中國> 業。而當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與分析便會發條目中,贊美「中國民族,其歷史悠久,文化、 現:在中國崛起的背後,其實還有更為深刻和藝術、智慧、政治、哲學的趣味,無不在所有民 廣闊的文化與精神因素。族之上」。 當代中國雖然屬於發展中國家 , 但她其中國長達兩干多年的封建社會所帶來的 實並不是從「一窮二白」中崛起的,她更不是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社會穩定的局面,一直 一個新興的暴發戶。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經康乾盛世,維持到乾隆末年。其時,中國 史使她底蘊深厚,中國文明之所以能夠與其的經濟總量仍佔世界的第一位,人口佔世界 他文明古國相繼生發,並且在漫長的歲月里1/3,對外貿易長期出超。由於中國所處的獨 超穩定地發展,終於成為古老文明中碩果僅特地理位置以及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長期 存者 , 其決定因素在於中國文明和中國文化以來一直是東亞國家和民族中最先進的,文 本身。無論是與人類文明興起時的古巴比倫 、 明發展程度在所知世界范圍內無可匹敵,古 古埃及 、 古希臘、古印度相比,還是與後來的代中國人的自我中心意識特別強烈,形成了 羅馬甚至近代的西文明相比 , 中國文化與完整系統的「華夷」觀念及與之相關聯的一整 文明一直以其獨特的方式發展著,這就不難套處理自己與外部世界關系的方式和准則。 理解為什麼在17 、 18世紀以前中國曾經是世然而,此時,以英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卻正面臨 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當世界上其他古文著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工業革命。18世紀中 明相繼衰亡以後,她卻生生不息。那麼,這個葉,從英國開始,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工 從未斷續 、 碩果僅存的文明的靈魂又是什麼業化革命浪潮,資本主義的工業化浪潮使工 呢?業生產進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創造了人類 歷史上,中外文化之交流,可以上溯到東歷史上空前的繁榮。這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 漢末年的佛學傳入中國,而西方和中國的直宣言》中所說:資本主義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 接接觸,則大概要到唐宋時期。其時,無論是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 學術文化,還是經濟貿易,中國都要比西方世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界發達得多。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們曾中國自被迫開啟了國門,一直到艱苦卓 經對中國文化心嚮往之,侶世紀的歐洲人喜絕的八年抗戰,最終「喚醒了酣睡的巨人「,所 歡中國的東西成為一種時尚,他們不僅對合謂近代的救亡與啟蒙的主題即由此而生。本 乎理性的儒家倫理道德和政府的開明專制制來,一個民族和國家在一個短暫時期的落後, 度加以理想化,而且還狂熱地喜愛中國的藝是極為正常的事情。但是,我們還是要感謝 術風格,喜愛中國建築、瓷器、傢具和裝飾的「五四」時代,就像我們今天感恩於改革開放 風格。所以,就學術文化而言,在18世紀以3O年的偉大實踐一樣,因為正是「五四」首先將古老的中國引入了現代。 「五四」是中國學術與文化史上空前 的大時代,她終結了統治中國兩干多年的 儒家傳統,並使其成了博物館的陳列品: 她開創了現代中國的多元學術與文化時 代,重新估計一切價值:她將馬克思主義 引進到中國,創造性地同中國文化與革命 相結合:她促成中國學術文化的現代轉型, 最終使中國擺脫了近二個世紀的沉淪與 屈辱,重新昂首走向了世界的前列。首先, 正是「五四」的~代思想領袖和知識精英 將「民主、科學、自由、人權、法制」等人類 的基本價值傳播到了中國,他們是那個時 代中國各個領域的傑出人物,他們偉大的 思想和不懈的努力使古老的中國走出了 泥潭;其次,代表當時人類先進文化的西 學的輸入,特別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各 個學科的建立,使中國文化從更加深厚和 廣闊的思想資源中吸取了人類精神的養 料,在傳統幾乎斷裂時重新獲得了新生。 二、我們的時代與我們的事業 當代中國正在發生著人類歷史上從 未有過的巨變,一個在30年前經濟瀕臨 崩潰的大國迅速崛起,成為舉世矚目的焦 點。如果說,20世紀曾經是美國夢的世紀, 那麼21世紀將是造就「中國夢」的世紀, 人們不分種族、性別、信仰,只要你努力奮 斗,在你的晚年都能夠實現你的夢想,過 上幸福、安逸的生活。 對於「中國夢」以及中國的世界意義, 早在1975年,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即有 先見之明。面對當時還是貧窮落後的中 國,他說:「中國今後在地球人類社會中將 要起什麼作用呢?……我所預見的和平統 一 ,一 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軸為中心,不 斷結晶擴大起來的。我預感到這個主軸不 在美國、歐洲和蘇聯,而是在東亞。」在湯 因比看來,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 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 上、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 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 的成功經驗。中國人和東亞各民族合作, 在被人們認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 人類統一的過程中,可能要發揮主導作 用,其理由就在這里。 中國的發展之道之所以是和平的發 展,乃是由其文化、文明的本性與特性所 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當代全 中國人的事業,她的橫空出世,既是中國 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社會主義思想 與實踐的繼承,更是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 將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理想與當代中國的 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成果,她蘊涵了中國五 千年偉大文明的智慧,也凝聚了當代中國 共產黨人的全球眼光和世界胸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內涵體現 了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發展歷史,即找到了 一 個符合中國發展的理論和中國發展的 道路:這個「中國之道」的價值目標是馬克 思主義關於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學說。 三、我們的困難與我們的未來 盡管當代中國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 恢復了中華民族以往的光榮,但是我們仍 然有太多的困難與問題。這其中有些是發 展的不足,如資源的稟賦、技術的落後;有 些是發展的不當,如環境污染、人口失控; 還有更多的則是我們認識的不夠。 與GDP等經濟發展的硬指標相比, 我們還需要提升文化軟實力。我們對市場 經濟不足的方面缺乏深刻的認識,一個時 期內過分地強調GDP的增長而輕視了精 神家園的建設,忽視了文化與道德的意義 與價值。尤其是貧富分化和嚴重腐敗,足 專家講壇I2009.髹11隸TIo 以對我們的事業構成威脅。發達國家的歷 史表明,市場經濟並不完全能夠自發地形 成公平與正義,這既要完備的制度建設和 相當的監督機制的形成,也需要必要的意 識形態批判。 與當代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所引發的 社會各階層的分化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急 劇變化相比,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還 有相當的發展空間,科學發展觀提出「以 人為本」以及黨的十七大將人民民主提升 到「社會主義的生命」的高度,深刻表明了 社會主義越發展、民主越發展的道理。 與國力的逐年大幅增長相比,我國國 民收入的增長幅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藏 富於民、國強民富、共同富裕是我們事業 的目標。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 不是社會主義。 就不斷出現的腐敗案件和我們的反 腐敗政策而言,我們在體制和機制方面還 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沒有監督的權力必 然產生腐敗」,在體制、機制和輿論監督方 面著手,同時要依靠教育和道德的力量。 腐敗對於我們事業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 毒瘤,關繫到我們事業的成敗。 與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發展狀況相比 較,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態更需要與時俱 進。必須強化意識形態的文化功能。變硬 訴求為軟訴求,變傳統訴求為現代訴求, 變概念性訴求為人格訴求。當代中國,已 經進入到一個各種文化與社會思潮相互 激盪的大時代,如何重建理想信念和與時 代生活相適應的精神世界、特別是當代中 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建構;如何體現全 民族的共識,凝聚全民族的理想,從世界 優秀文明和中國古代傳統資源中擷取精 華,以引領我們走向一個更加偉大的時 代,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全新課題。 對於未來的中國來說,一方面,以和 平發展與和諧世界的理念影響世界,成為 多元世界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另一方 面,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本身就是中 國對未來世界的特殊與傑出的貢獻。

滿意請採納

『叄』 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

「兩會」學習總結
「兩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簡稱。「兩會」是中國的窗口,關注中國就不能不關注「兩會」。一年一度的「兩會」在陽光明媚的三月如期舉行,這次全國「兩會」是在黨的十七大之後召開的特別重要的會議,是換屆的大阿會,也是在我國即將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並將首次舉辦奧運會的大好形勢下召開的特別重要的會議。今年的「兩會」 恰逢「十二五」開局的歷史節點,人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將得到怎樣解決,新五年的「民生藍圖」又將如何就此展開,給「兩會」注入了更深內涵,寄予了更多期待。民生問題是最大焦點。毫無疑問,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人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期待,已經從GDP、財政收入轉到普通個體如何得到更多實惠,如何實實在在分享改革發展成果上來。面對這樣的訴求,執政者兌現「今年給老百姓辦的第一件實事」,將是未來更多、更大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動的開端。
「兩會」是國內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吸收各方面意見,集中各方面智慧,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和決策,有助於平衡各方面利益,緩解各方面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二是通過人大議案和政協提案,以及代表委員的呼籲、建議,解決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三是對「兩會」的報道,實際上等於就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大政方針進行一次全國性的宣傳動員,可以起到增進共識、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氣的作用。在上述意義上,一年一度的「兩會」是用群眾智慧治理國家、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全局的一次生動實踐。
「兩會」也是對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模式的實踐和展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個特點和優點。這兩項制度紮根中國大地,是構成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模式的重要內容。「兩會」的召開和運作過程,同時也就是中國民主政治模式的實踐過程。與此相關聯的是,我們的治國理念和政治模式因為「兩會」而得到更加廣泛的理解和認可,這是一個很大的成就。
此次「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通篇貫穿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不論是總結去年工作,還是布置今年以及「十一五」時期任務,都全面體現了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從政府的工作報告和「十一五」規劃中,我們看到此次「兩會」體現了兩個著力點: 著力解決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著力解決觸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如擴大消費需求、解決群眾看病難和上學難問題既觸及群眾切身利益,也是關系經濟社會全局發展的大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詳細體現。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既有思路、觀點,又有政策、措施來加以保證落實,體現了執政為民、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精神。
每年的提案議案都是每次「兩會」的一大重要內容,今年提案議案內容大至國防外交、經濟教育,小至房貸婚姻、儲蓄養老,無所不包,再次深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一直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些由人民代表提出的與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的提案,大部分都在「兩會」上通過,並得到相應的解決措施,很多擱置已久的問題也因此得到解決,因為黨一直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方向,一直代表最先進文化的前進放向,一直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當下,我國的社會矛盾主要是發展過程中因利益訴求引起的人民內部矛盾,解決好了民生問題,社會矛盾很大程度上也就迎刃而解。要把民生問題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走以民生為導向的發展之路,就是要在「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上下功夫。從這個意義上講,解決民生問題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問題就是最大的政績。
惠民生方能順民心,順民心方能聚民力。從根本和長遠來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絕不亞於保持經濟增長。「兩會」只有不斷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才能化民力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持久動力,中國未來五年、十年的發展才是有本之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會擁有更加堅實的基礎。
關於民生問題。亦即改善人民生活將被始終放在一個極為顯著的重要地位。《報告》中說:要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以改革促進和諧穩定,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寧有序、國家長治久安。關於"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的關系有幾個新的提法,一是將"改善人民生活"作為三者關系的"結合點",二是強調三者都要適度而且要統一起來,三是"改革"是著力點和突破口,要以"改革"來"促進"和"確保"其他幾個方面。
關於"十二五"規劃。《報告》中提出: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就要"堅持把增加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然後提出了很多很明確、很具體且數字化的發展目標。譬如:五年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超過7%;政策范圍內的醫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國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報告》中提出的這些指標,看來很有底氣,而這個底氣應該不是盲目樂觀,是建立在對國際國內的大局審慎地審時度勢,然後再對今後五年的工作進行周密部署之上的,因此我們應該對此充滿信心。
關於2011年的工作。《報告》指出: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
無論是總結過去一年還是布局新的一年,無論是回顧「十一五」還是謀劃「十二五」,在「兩會」議題中,「民生」二字的分量越來越重。「期待物價不再漲」,「期待住房有保障」,「期待就業更充分」,「期待上學不再難」,「期待分配更合理」。
當前,盡管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但是,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行動中,從著力解決民生問題的努力中,人們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在災難中挺立起不屈的中國,在危機中挺立起強大的中國,在輝煌中挺立起清醒的中國,黨和政府的出色表現不僅贏得世界的贊嘆,更贏得了人民的信任。這種信任,不僅促進著人們對「兩會」的持續關注,更匯聚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
作為一名大學生,更要認真學習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精神,不斷把握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增加新本領,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態度、准確的觀念投身到高校改革浪潮中去。

『肆』 形勢與政策:1。簡述世博會產生、發展的歷程。

(一)簡述世博會產生、發展的歷程。
世博會的歷史起源
世博會最早起源於較為大型的聚會,而這樣的聚會可以上溯至古時,早在公元五世紀,波斯舉辦了第一個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覽會。十八世紀末,人們逐漸想到舉辦與集市相似但只展不賣的展覽會。而現代意義的世博會則發源於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萌芽之際。至今,已先後舉辦過40多屆。
世博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在古代農耕社會,人們往往在慶豐收、宗教儀式、歡度喜慶的節日里展開交易活動,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定期的、有固定場所的、以物品交換為目的的大型貿易及展示的集會。這就是世界博覽會的雛形。
早期的世博會是歐洲工業革命的產物,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英國率先經歷了一場大變革。從18世紀中期開始,歐洲各國就舉辦過多次工業博覽會,以宣傳本國的先進工業生產技術。1761年,英國首次舉辦了為期兩周的工業博覽會,取得了圓滿成功; 1849年,英國嘗試在伯明翰為展覽會建造臨時場館。多次舉辦的工業博覽會也使英國萌發了想要舉辦世界性的、國際性的、綜合性的博覽會,於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世界博覽會誕生了。世博會的召開使得各種新技術、新產品得以展示和推廣,大大提高了生產力。世博會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和思路,促進了經濟發展、公平競爭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世博會的發展歷程
一、民族獨立
歐洲列強通過400多年的擴張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廣泛的殖民地,19世紀下半葉,帝國主義再次抬頭,這與工業革命不無關系。工業革命促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引發了開拓更大原材料產地和銷售市場的要求。
隨著美國通過獨立戰爭擺脫了英國的統治,以及巴西從葡萄牙手中宣告獨立,整個世界范圍內掀起了民族獨立的熱潮。在此階段,老牌殖民帝國仍然希望通過世博會來阻止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二、全球動盪
20世紀前期,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全球性經濟衰退使全世界的人們陷入到了水深火熱之中,然而在此期間世博會並沒有停止舉辦過。世博會的舉辦對世界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她使飽受困苦的人們看到了希望。 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注重用科技成就來治療戰爭和經濟的創傷,鼓舞人們去忘記困苦,著眼於發展和創造未來。在這屆世博會上主辦者首次明確了一個主題,這一創舉開啟了世博會的新篇章,也為以後各界世博會所傳承。
三、和平振興
在過去的100多年裡,除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外、世界各地也一直在上演著局部戰爭。世博會雖然不能阻止戰爭,但卻能充分來重申對和平的期望和鼓勵對家園的建設。世博會對鼓舞人們信心、克服困難、走出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
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也打破了很多國家舉辦世博會的美好願望。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世博會才重新登上舞台,此後的世博會也呈現出了新的特點,與世界形勢的結合更加緊密了起來。這段時間里,和平與發展成為了全球的主題,世博會也為很多國家的戰後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人與自然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開始思考科學技術能否解決人類的需求,誰來控制科技的合理與和平應用,科學對環境和能源的影響等課題。針對人們的種種疑慮,世博會力圖尋找答案,注意力開始轉向關注人類生存的環境、生態、能源等自然領域。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的世博會大多圍繞著人類、環境和能源的主題。正在籌備中的上海世博會確立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把城市建設得更好,使市民獲得更高質量的生活,是當今社會的大挑戰。每一屆世博會都為人類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人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渴望與世界的交流,上海世博會期待你來見證奇跡的時刻。

(二)針對我國國情談談完善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個人看法?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在所有的農民問題中,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又舉足輕重。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提升土地保障能力,提高農民保障水平;改變我國農村現行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窄、范圍小、社會化程度低的狀況;妥善解決二元化格局下城鄉保障差別大、城鄉勞動者境遇不平等的問題;採取有效措施解決農民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問題。
一、建立與完善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性
社會保障是指國家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而提供的各種救助和補貼項目的總和。,建立與完善農民社會保障體系至關重要,其重要性體現為以下幾點。
(一)能夠有效地減少農村人口。
(二)能夠有效地擴大內需。
(三)有助於農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有利於調節收入分配。建立與完善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標。

二、當前我國農民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
(一)土地保障功能減弱。
(二)社會保障層次低、范圍小、覆蓋面窄、社會化程度低。
三)二元化格局下的城鄉保障差別過大,使城鄉勞動者的境遇不平等。
四)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籌措不足。

三、完善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對策
建立與完善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基礎,因此,必須加大農業投入,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鄉鎮企業,以增強個人交費能力。在此基礎上,從我國農村實際出發,探索出一條適合現階段農村特點的社會保障的途徑。
(一)提升土地保障能力,提高農民保障水平。
(二)改變我國現行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窄、范圍小、社會化程度低的狀況。根據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業人口多,地區差距大的實際情況,應建立一個低水平、廣覆蓋、多層次、地區有別的農民社會保障制度。
(三)妥善解決二元化格局下城鄉保障差別大,城鄉勞動者境遇不平等的問題

(四)採取有效措施解決農民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問題。

(三)為什麼要發展低碳經濟?如何發展?
近兩年來,關於低碳,氣候變化的話題已經婦孺皆知,尤其在去年哥本哈根大會之後,低碳已然是全球最大的共同話題。發展低碳經濟是全球經濟繼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後的又一次系統變革,也被視為推動全球經濟復甦的新動力源泉。
何為低碳經濟,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發展模式,有別於過去高消耗,高增長,追求規模的GDP中心論。
首先,產業結構調整是將原有的低技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行業轉為高技術,能能耗,高附加值的行業。今年中央提出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葯、信息網路和高端製造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們不那看出,七大行業里,除了生物醫葯之外,其餘均與低碳經濟有直接或間接關系。
低碳經濟涵蓋很廣,從最上游的新能源,到中游的工業電力的節能減排,再到最下游的低碳服務,碳金融等。中國擁有成熟的製造業,也擁有最大的潛力市場,空間極其巨大。例如中國的太陽能製造業已經占據全球60%的產量,國內市場卻幾乎等於0,如果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積極開發國內市場,潛力無限。
其次是區域結構調整,是指協調發展不平衡,大力發展中西部經濟相對落後的區域。對於這一點,低碳經濟則是最好的載體。中西部地區,相對人口稀少,但資源豐富,之前我們一味開發煤炭,有色等資源,造成了大量的污染,給西部經濟帶來的收益卻是遠小於使用這些資源的東部地區。
低碳經濟模式下,給中西部地區帶來的將是另一番景象,首先是中西部的清潔能源,包括豐富的風能水能,還可以利用廣大的土地建立太陽能風能電廠,為東部輸送能源的同時,對自身的環境影響卻微乎其微,雙贏的選擇。另外,碳金融則可以為中西部輸送大量的資金支持,例如在利用清潔能源盈利的同時,還可以把節省下來的碳排放額,轉售給東部的工業企業等。
綜上,我們可以理解,為何低碳經濟對中國有深遠含義,它不僅是國家的能源安全問題,也關乎到中國經濟未來三十年如何從量到質的飛躍,更是中國人在工業革命,信息革命落後的情況下,能否順利超越,在低碳經濟革命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四)兩岸統一存在哪些的內部外部干擾因素?台海局勢將如何發展?
外部環境:美國對台政策分析
台灣問題本來是我國國內問題,但實際上美國和日本等國際因素也在起作用。台灣問題遲遲未能解決,美國負有很大的責任。
對台軍售,是美國對我施壓的主要手段。在美國人看來,維持既不導致大陸動武的「拖而不獨」,又不出現兩岸和談的「拖而不統」,最符合美國利益。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並盡早打破「維持現狀」的格局,要求美國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有關承諾,將台灣問題框在我內政范圍內,以爭取時間盡早做好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的必要准備至關重要。除美國外,日本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

內部環境:1大陸內部經濟發展還不夠。2歷史對兩岸人民的思想影響極大,需要長時間的認識與清醒。 3台灣島內政治事態發生了巨大變化。4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對解決台灣問題某方面能力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統一與穩定發展的關系在處理統一與發展的關系問題上,鄧小平明確講過:「絕不能輕易使用武力,因為我們精力要花在經濟建設上,統一問題晚一些解決無傷大局。」他還指出:「到本世紀末和下一世紀前50年也需要一個穩定的台灣。」就是說,只要台灣不從中國獨立出去,我們就要集中精力搞建設。經濟、軍事和綜合國力搞上去了,就為和平統一和最終解決台灣問題創造了決定性條件。解決台灣問題,決定的因素是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只有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綜合國力強盛的現代化國家,統一問題最終是可以和平解決的。

我認為,發展和統一都是中國的根本利益所在,應該同時推進。我們國家要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大力發展兩岸經濟貿易。分析一切阻礙兩岸交流和破壞祖國統一的因素,打擊分裂祖國反動分子兩岸同胞要共同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堅持「以民為本」的對台政策。 堅持「和平、發展、合作」的當今世界發展主題。兩岸人民共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伍』 形勢與政策有幾個專題,都是什麼

專題一、中國的政黨制度與建設

專題二、中國的經濟形勢與經濟任務

專題三、科版學發展觀的理論權與實踐

專題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專題五、中國的民族與宗教政策

專題六、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與外交政策

專題七、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與發展趨勢

專題八、台灣問題

(5)形勢與政策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政策具有以下特點:

①階級性。是政策的最根本特點 。在階級社會中、政策只代表特定階級的利益,從來不代表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不反映所有人的意志。

②正誤性。任何階級及其主體的政策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③時效性。政策是在一定時間內的歷史條件和國情條件下,推行的現實政策。

④表述性。就表現形態而言,政策不是物質實體,而是外化為符號表達的觀念和信息。它由有權機關用語言和文字等表達手段進行表述。作為國家的政策,一般分為對內與對外兩大部分。

對內政策包括財政經濟政策、文化教育政策、軍事政策、勞動政策、宗教政策、民族政策等。對外政策即外交政策。 政策是國家或者政黨為了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路線和任務而制定的國家機關或者政黨組織的行動准則。

『陸』 大學形勢與政策論文《歷史與未來》1500字!!!

任何一個課題的研究或開發都是有學科基礎或技術基礎的。綜述部分主要闡述選題在相應學科領域中的發展進程和研究方向,特別是近年來的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通過與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較和評論,說明自己的選題是符合當前的研究方向並有所進展,或採用了當前的最新技術並有所改進,目的是使讀者進一步了解選題的意義。綜述部分能反映出畢業設計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中外文獻的閱讀能力。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論文中有效地運用文獻,這不僅能避免簡單的重復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開發工作有一個高起點。其次,還能反映出綜合分析的能力。從大量的文獻中找到可以借鑒和參考的,這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水平,還要有一定的綜合能力。對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點,優缺點的評述是否符合實際,恰到好處,這和一個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關的。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畢業論文,必須閱讀一定量(2~3篇)的外文資料,這不僅反映自己的外文閱讀能力,而且有助於論文的先進性。

1、論文摘要中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尤其是自我評價)。
2、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
3、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摘要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要按邏輯順序來安排。句子之間要上下連貫,互相呼應。摘要慎用長句,句型應力求簡單。每句話要表意明白,無空泛、籠統、含混之詞,但摘要畢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電報式的寫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稱。建議採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進行了……調查」等記述方法標明一次文獻的性質和文獻主題,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
5、要使用規范化的名詞術語,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可用原文或譯出後加括弧註明原文。
6、除了實在無法變通以外,一般不用數學公式和化學結構式,不出現插圖、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該文獻證實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縮略語、略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科技論文寫作時應注意的其他事項,如採用法定計量單位、正確使用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等,也同樣適用於摘要的編寫。摘要編寫中的主要問題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現引文,無獨立性與自明性;繁簡失當。
9、論文摘要之撰寫通常在整篇論文將近完稿期間開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內容。但亦可提早寫作,然後視研究之進度作適當修改。有關論文摘要寫作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間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
11、用簡單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語、俗語或不必要的技術性用語。
12、請多位同僚閱讀並就其簡潔度與完整性提供意見。
13、刪除無意義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矯枉過正,將應有之字眼過份刪除,如在英文中不應刪除必要之冠詞如a''an''the等。
14、盡量少用縮寫字。在英文的情況較多,量度單位則應使用標准化者。特殊縮寫字使用時應另外加以定義。
15、不要將在文章中未提過的數據放在摘要中。
16、不要為擴充版面將不重要的敘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僅能以一兩句話概括,就讓維持這樣吧,切勿畫蛇添足。
17、不要將文中之所有數據大量地列於摘要中,平均值與標准差或其它統計指標僅列其最重要的一項即可。
18、不要置放圖或表於摘要之中,盡量採用文字敘述。

『柒』 形式與政策

形勢與政策論文

我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實的了解,雖然只是短暫的一節課,但卻使我受益匪淺,感觸良多。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陣地,是我們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貫徹落實了中央的有關精神,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我們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首先,給我們授課的老師滔滔不絕,睿智敏捷的思維,豐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別有風趣的講演,無不為我們展示了一位領導所具備的良好素質和出眾能力,在這里,我們不僅享受著知識的積淀所帶來得無限快樂,更被其無窮的講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贊美他,是因為他優秀,我們欽佩他,是因為我們年輕,我們用自己年輕、活躍、開放、包含的個性來聆聽哲人的教誨,固然會受益匪淺、澤被至深。

我們認識到,形勢與政策左右我們的發展,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史有「識時務者為俊傑」,今應為「適時務者為俊傑」。社會歷史的大發展已決定了個人發展的最大環境、最大上限,制約著可選擇度,決定著大學生成功的機率,影響很具體,也很深遠.因此,我們應學會認識和把握形勢與政策。形勢是制定政策的依據,政策影響形勢的發展。我們必須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准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斗,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打造出「誠、勤、信、行」的品牌大學生;利用形勢與政策,為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利用形勢與政策,實現自我大發展。樹立一個遠大理想,做一個成功人士!

關注世界。當今世界飛速發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過去了。地球村裡的變化日新月異。生在當代,作為大學生的我們,豈能做那四角的書櫃?拋掉陳舊的觀念,擁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動社會和歷史前進的一支重要力量。無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還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青年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最具潛力,最有創造性的群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事關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全局。

再者,當今國內外形勢風雲變幻,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當代大學生也面臨著深刻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綜上所述,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把握住自己,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為祖國明天的建設添磚加瓦。

最後,我想說,學校開設的《形勢與政策》課非常必要。因為, 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闊胸懷視野、增強責任感和大局觀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世界,認識了中國,認識了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邁進了一大步。

第2篇

21世紀初期我國財政形勢與政策選擇綜述

21世紀初期,我國財政將面臨許多新的問題與挑戰。如何進一步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穩固、規范、高效、健康的財政體系和財政運行機制,是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在此將理論界有關這一問題的觀點綜述如下。
一、21世紀初期我國財政形勢展望

21世紀初期我國財政收支測算應包括「九五」最後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規劃期間。

有的學者認為,我們對2000年的財政收入預測暫不考慮費稅改革的體制因素,對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減持平處理, 經濟增長方面按7%考慮,物價方面按3%考慮,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 按此測算2000年全國財政收入將達到11890億元,比1999年預算增長10%, 絕對額增加1000多億元。關於2000年財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國財政支出佔gdp的比例14.0%測算,2000年全國財政支出將達到13350 億元, 比1999年預算增長10.1%,絕對額增加1200多億元。2000年支出與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減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財政赤字為1660億元,比1999年擴大157億元。

「十五」時期的預算。收入測算應從幾個因素來考慮和處理。

(1)費改稅。盡管「十五」期間費改稅將使財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決不了國家可支配財力增加的問題,因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確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變。費改稅的意義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國家可支配財力的數量,而是治「亂」,是規范政府分配行為的制度建設,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宏觀經濟運行環境。

(2)宏觀調控所需的財政政策取向。 由於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等因素導致的國際、國內的經濟環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運用上不可能成為增稅的時機。

(3 )財政體制。1994年新財稅體制運行幾年來,通過不斷的磨合與完善,一個穩定的財政收入增長機制已初步形成,機制本身保證了「九五」時期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

(4)經濟增長。 據當前一些機構的研究報告及世界銀行發展報告,我們按照7 %的經濟增長速度和國家計委物價預測中的3%的價格方案考慮,「十五」的gdp現價增長速度為10%。幾項因素中,我們認為直接影響「十五」期間國家可支配財力的數量主要是經濟增長,因此收入測算中以經濟增長作為主要參數。據此,2005年全國財政收入將達到19150億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財力1400 多億元。支出的考慮主要從需要與可能兩個方面來分析。「十五」期間是否需要繼續擴張支出規模,主要取決於中期經濟形勢的發展,關鍵在於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動趨向和近兩年來採取的擴張政策刺激國內需求的效果。從經濟周期的調控運行來看,財政政策從擴張到收縮都應有過渡,需要保持相應的連貫性,不可也不應該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勢如何發展,財政支出的壓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會保障補助(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補助、貧困人口生活補助等等)的增加,擴大內需政府增加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的後續資金壓力,以及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各種社會成本等,都需要財政增加支出。

另有學者認為,21世紀初期我國財政將面臨以下幾個影響因素。

1.「九五」時期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持續提高,2000 年估計能夠繼續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時期財政收入的增長很重要的在於一些臨時性、政策性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在「十五」時期將很難繼續發揮作用。「十五」時期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將主要依賴稅收與經濟的協調增長。

2.當前我國財政收入與經濟協調增長的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長期以來影響我國財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3.從預算內財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經濟的宏觀稅負(預算內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12.4%。 而從整個政府分配活動看,把預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動賴以維持的資金來源考慮在內,經濟維持整個政府運轉的負擔估計佔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從全口徑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經濟的稅負並不算低。「十五」面臨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減少經濟中不規范的政府分配活動的同時,採取措施增加財政收入,必然將加重整個經濟的負擔水平;如果僅僅把預算外、制度外轉化為預算內進行管理,又不得不維持這部分資金原有的支出格局,並不能增加財政可直接支配的財力,從而也就不能有效緩解財政當前的收入困難。

4.1998年和1999年,我國已經連續兩年實行增加國債發行、擴張政府需求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從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繼續實行相對擴張的財政政策仍然難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認為,我國經濟需要比較長的結構調整時間。根據世界銀行有關專家的分析,在這個期間里,如果不能採取有效的措施,經濟增長速度可能下降到4.5 %左右,這個速度顯然是我國社會現狀所難以接受的。因此,財政政策面臨著技術擴張的壓力。

5.造成財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財政基礎薄弱,財政可調控財力嚴重短缺。初步測算,考慮物價因素,如保證法定支出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十五」時期僅支農、科教文衛支出、價格補償等因素即可佔去財政每年新增財力的50%左右。如果考慮到近年來大量下崗職工的生活保障問題、糧食收購等資金需要,財政(尤其是中央財政)的可調控財力極為有限,「十五」時期財政收支矛盾將更加突出,作為宏觀調控主體的中央財政無疑將要面對更加嚴峻的考驗。

6.在我國財政調控經濟手段缺乏的情況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最終體現為財政赤字和國債的增加,但財政赤字的擴大和國債規模的增加,也相應增大了財政的風險。很顯然,不論從財政赤字還是國債角度看,聯繫到我國脆弱的財政基礎,財政風險都不是一個讓人可以放心的問題。

還有學者認為:對「十五」時期我國國債規模的預測主要基於「九五」時期經濟運行情況,特別是與1999年國民經濟計劃指標緊密相關。「十五」時期各主要指標預測是:gdp計劃增長7%,各年分別為106480億元、117130億元、128840億元、141720億元和155900億元;中央財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變,利率以應到期國債實際利率計算,各年中央財政赤字分別為1810億元、1990億元、2190億元、2410億元和2650億元,合計將達11000億元,超過「九五」時期一倍左右。 根據「十五」時期的中央財政赤字和內債、外債的還本付息情況,各年國債發行額將為:4100億元、3800億元、3800億元、3500億元和3500億元, 累計近19000億元,比「九五」時期新增3800億元。依此計算,「十五」時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財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財政債務負擔率仍都在國際公認的安全線內。如果依此指標,我國「十五」期間仍存在一定的發債空間。

再有學者認為:21世紀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間,我國宏觀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將表現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勢。

1.經濟增長速度繼續受到需求制約。我國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動的沖擊之外,主要原因在於最終消費率下降,以及消費需求不足對投放擴大的影響。從國際比較看,我國近幾年的最終消費率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也明顯低於儲蓄率較高而消費率較低的亞洲國家,原因是我國的居民消費率與其他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個百分點左右);但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率按人口比重計算卻不低於其它國家,問題在於農村消費水平太低,影響了整個居民的消費率。從現在到「十五」期間,我國國內需求結構失衡從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從這個角度看,我國消費需求的擴張基本上依賴於農村居民消費擴張期的到來。

2.經濟增長質量將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間,國有經濟的制度變革和戰略調整將較大幅度推進,這會帶動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上升,同時促進非國有經濟特別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較快發展,使競爭機制更趨於合理和有效,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改革和所有制結構調整的進程,加上市場需求相對不足的約束,將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起著較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經濟增長質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計「十五」期間增長方式轉變和增長質量提高最為明顯的領域將是消費品工業部門。

3.產業結構調整將邁出較大步伐。90年代以來我國的結構問題比較突出,一個是三次產業的結構偏差明顯加深,另一個是工業結構的升級非常緩慢。這兩個方面對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和增長質量產生了很大影響。因此在「十五」期間我們不能不花大力氣來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4.對外開放將進入一個重要的新時期。加入wto, 受到沖擊較大的產業將是農業、重製造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很多第三產業部門,而大多數消費品工業則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對外競爭能力。即使中國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紀初期也必然要實行進一步開放的政策, 在關稅降低和外商投資條件方面都會邁出較大的步伐,國內企業將面臨更多的商品進口沖擊和國際大跨國公司進入的沖擊,面對更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同時也會有更多的國內企業去迎接新的國際挑戰,擴大對外出口和對外投資。因此,「十五」期間我國在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中既可以進一步利用擴大開放的有利條件,又需要加快增長方式的轉變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以盡快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捌』 形勢與政策

形勢與政策已經有一個學期了,雖然這個學期的課較少使我們感覺意猶未盡,但我的收獲卻很多,尤其是在一些現在很敏感和熱門的話題上有了很多新的看法。並且是我的思想逐漸走向成熟,對問題的見解也更加客觀。

這學期的形勢政策課涉及到國際國內形勢、國內政策等宏觀問題。老師通過滔滔不絕的講述和豐富多彩的素材讓我們領略到了一個真正思維活躍的人的不凡表現力,形勢政策讓我們深刻的認識到,了解當今局勢不僅關繫到個人的發展更關繫到整個民族的復興。社會的大發展早以成為決定個人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大學生又是受社會的大環境影響比較大的群體,我們未來的工作生活受到這個社會大環境的制約。我們必須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准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利用形勢與政策的導向作用,把握住當前的發展方向,讓其為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銳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和能力。

在學習農村土地改革政策的時候,我有更多的學習心得與體會。在深化農村改革方面提出的重大理論和政策突破是: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賦予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

閱讀全文

與形勢與政策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