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羌族歷史文化及圖片

羌族歷史文化及圖片

發布時間:2021-02-27 01:21:45

① 羌族文化遺產有哪些

古老而年輕的牧羊人——羌族

羌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98252人;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其餘散居在該州的汶川、理、黑水、松潘等縣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的北川等縣,貴州省的石阡縣和江口縣。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炎帝神農氏是傳說中我國農業的始祖,姜姓,乃羌人中最早轉向農業生產的一支。他們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這里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盛產名貴葯材,又是國寶大熊貓和珍稀的金絲猴生息之地。

羌族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為輔助。

羌語屬漢藏語系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分南、北兩種方言。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祖先黨項羌曾創造使用過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獻直到20世紀初才被少數學者解讀。

古羌族人是大西北的最早開發者之一,是夏朝的主要組成部分,羌方是商朝的方國,主要居住在甘青一帶。隋唐時進入藏北和川北。宋代黨項羌建西夏國,元代不少將領出身於勇武善戰的羌族。鴉片戰爭中曾有羌族土屯兵赴廣東、浙江抗敵。辛亥革命及紅軍長徵得到羌族人民的大力支持。解放戰爭中羌族地區有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斗爭。

碉樓巍巍柱西南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冉駹人,「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的記載。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御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1. 35米,以石片砌成。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向上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鄉永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

據2001年7月12日《四川日報》載杜林、李彬林文章稱:在現存的古羌寨中,理縣桃坪羌寨最為典型,有史書記載,該羌寨始建於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桃坪羌寨外設8個寨門,為八卦布局,寨里有31條通道,四通八達,連結各家,各處都有對外射擊的暗孔,為舊時防敵爭戰而備。寨中目前僅存石碉樓2座,均9層30餘米。因被聯合國教科文官員稱贊,目前已開始啟動申報人類文化遺產的准備工作。

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莊房,呈方形,多數為3層,每層高3米余。房頂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牆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樹丫或竹枝,再壓蓋黃土和雞糞夯實,厚約0. 35米,有澗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涼。房頂平台是脫粒、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游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騎樓),以便往來。

羌族地區山高水險,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族創造了索橋(繩橋)。兩岸建石砌的洞門,門內立石礎或大木柱,礎與柱上拴胳膊般粗的竹繩,多則數十根。竹索上鋪木板,兩旁設高出橋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棧道有木棧與石棧兩種。木棧建於密林,鋪木為路,雜以土石;石棧施於絕壁懸崖,緣岩鑿孔,插木為橋。

羌族民間石匠農閑時常外出做工。舉世聞名的四川灌縣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羌笛悠悠傳千古

悠久的歷史與長期閉塞的生活環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樸厚重的古代遺風。我國古代最早產生的兩種文學形式是古代詩歌與古代神話。這兩種文學形式至今在羌族民間仍有巨大影響,而且傳承著不少優秀作品。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會唱民歌,歌詞多為4或7個音節一句,類似於漢文中的四言詩與七言詩。從內容來說,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慶歌和喪歌等。羌族神話著名的有《開天闢地》、《山溝和平壩的形成》、《造人類》、《斗安珠和木姐珠》等,其中所說的姐弟成婚、射落8個太陽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社會羌族的生活。

羌族樂器中最著名的首數羌笛。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羌笛三孔」。馬融《長笛賦》言:「近世雙笛從羌起」。唐代《樂府雜錄》載:「笛,羌樂也。」宋代陳暘《樂書》記有:「羌笛五孔」。可見其歷史久遠。當然,羌笛能夠聲名遠播,久享盛譽,與唐初著名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唱《涼州詞》不無關系。「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首詞在過去是發蒙的幼童都能背誦的。今天的詩人若能有更多的寫少數民族文化的佳作傳唱,定會為各兄弟民族的文化傳播與交流起積極作用。近代流傳於四川羌族地區的羌笛,管身竹製或骨制。竹是岷江上游的油竹,削成方形;骨是羊或鳥的腿骨。今羌笛管長17厘米,直徑1厘米,單簧,雙管,豎吹,六聲階,多獨奏。音色明亮柔和,哀怨婉轉,悠揚抒情,牧人常於山間吹奏自娛。古羌笛既是樂器,又是鞭竿,因有「吹鞭」之說。

民間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鍋庄舞)、「跳盔甲」(又名「鎧甲舞」)、「跳皮鼓」、「蘭干壽」等。「跳盔甲」是種古老的傳統祭祀風俗舞,過去多在有戰功的將士葬禮上跳。數十個舞者身披生牛皮鎧甲,頭戴插有野雞翎和麥桿的皮盔,肩掛銅鈴,手執兵器(多為長刀),分列對陣而舞,吼聲震天,威武雄壯,把勇武不屈、豪放豁達的民族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使粗獷淳樸的古代民風躍然再現。

情意綿綿咂酒香

羌族釀酒的歷史也非常悠久,原因之一是古羌人的一支首先從事農業。原因之二是,「禹興於西羌」,而我國釀酒先聖儀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後裔。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雖喜豪飲,但卻很少爛醉滋事。獨特的飲酒方式是喝咂酒。酒以青稞、大麥、玉米釀成,封於壇中,飲時啟封,注入開水,插上竹管,眾人輪流吸吮,或每人一根吸管飲,因而稱之為喝「咂酒」。喝多喝少,自己量力盡興,絕無逼飲強灌之舉。邊飲邊加清水,直到味淡。咂酒是種低度的醪糟酒。飲時先由在場的最長者講說四言八句合轍押韻的吉利話,作為「祝酒詞」,然後按年齡長幼依次輪咂。平輩們在一起飲咂酒,可以每人插一竹管於壇中,同時飲用。

羌族民間還有「重陽酒」,「玉麥蒸蒸酒」。孩子和婦女常飲加了蜂蜜的甜酒。

羌族的主要節日有「羌歷年」、「六月節」、「祭山會」、「五月初五」等,每逢節日,都要鄉里聚會,親友團圓,歌舞歡慶,飲酒敘情。若在場院歌舞,酒壇擺在場地邊;若在碉房裡聚會,酒壇放在桌下或牆邊。誰在集體舞蹈中跳累了,想喝點酒歇息一下,誰就可以到酒壇旁吸飲聊天觀看節目。

婚慶用酒是大多數民族的習俗,羌族亦不例外。羌族在婚禮前一天的晚上,男女雙方家都得設宴招待各自的房族長輩,共飲咂酒,謂之「吃開壇酒」。

羌族人的婚禮一般為花夜、正圓、回門三天。「花夜」是指迎親儀式,男女雙方都要舉辦,但重點在女家,因而又稱「女花夜」。在儀式上男方的紅爺(媒人兼婚慶司儀)要用羌語致《接親詞》,主要內容是贊美男女兩家的品德和這樁婚姻的美好,強調「田地房產不足計,人好才算美姻親」。女方外管人致《答詞》說的是「兩家自古是親戚,房屋財產不用提,不看彩禮看情誼,古親舊眷更親密」。即將出門的姑娘要拜家神,拜家門親戚,並把自己近年來做好的一大背兜鞋交給司儀,由其一面代表姑娘致謝,一面分贈給長輩和親戚。暢飲咂酒,歡跳沙朗,直至深夜。「正圓」又稱「正宴」,是成親大禮,最為隆重。當新娘的父親祭告家神時,新娘即開始放聲哭嫁,表達對父母親戚的惜別和依戀。新娘在七八個伴娘的簇擁中出門時,親友們都淚水漣漣,哽咽哭泣,並不斷表示祝福。悲喜交加,情感復雜,感人至深。新娘到新郎家村寨時,整個村寨一片歡騰。先是禮炮數響,接著鞭炮齊鳴,樂隊高奏喜調,鄰里歡呼雀躍。婚禮上親戚們致新人的囑咐詞主要講的是「尊老愛幼是本分,待人謙和莫爭紛,養兒育女理好家,創建家業靠勤奮」。第三天「回門」,有些地方叫「謝客」。是新娘返回娘家,攜新郎答謝女方親友。羌族社會中舅權較突出,他們及其他長輩的教誨多是:「如今你們成了家,不比過去靠爹媽。既要勤勞忙生產,還須節儉來持家」。午宴後客人告辭,家門房族及幫助操辦婚禮的人當晚還要在女家歡宴歌舞。

白石瑩瑩象徵神

羌族過去的宗教信仰中,表現較為突出的是自然崇拜,相信萬物有靈。至今民間仍有不少遺存,他們把白石和杉樹當作眾神的象徵。白石是一種白色的石英石。農歷每年正月初三大清早,是各家各戶同時過敬白石節的時刻。家家房頂的白石神位前,都擺上了酒和饃饃等供品,並用柏枝點火生煙,以敬神靈。村寨里香煙飄渺,夜色將盡,彷彿天地合一,曚曚曨曨,給人一種人神相通的神秘感。羌族心目中的山神、羊神、石王爺、菩薩、牛王爺、財寶等,都以白石來作象徵,或以白石雕像作為祭祀對象。民間俗語說:「白石頭放在路上,黑石頭放在路邊」,說明他們黑白分明,也說明白石在他們的意識里地位高。白色代表公正合理,黑色代表淫邪不規。在屋頂上立白石神位,是為了以正壓邪,保佑家人平安。關於敬白石的來歷,民間傳說是,古代羌人在大遷徙中,來到現居住地岷江上游,遭到「戈基人」之侵掠。羌人首領受神的啟示,以白石和硬木棍為武器戰勝了敵人。羌人感激神靈,但又不知神的形象,於是以白石替代,世代祭祀敬奉。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可把它看作是對祖先的懷念與崇敬,因為他們創造了石器,與硬木棍結合在一起,便構成了原始的農具及兵器,它們對祖先的生活是至關重要的。石頭以其堅硬牢固受到原始人類的敬重,在中國有一定的普遍性。女媧以五彩石補天,精衛以石填海,「泰山石敢當」的傳說,南方許多地方的巨石崇拜都是例證。羌族以石築房,以石築堰,以石匠技藝精湛而謀生聞名,他們敬奉白石自然便不足為奇了。

② 羌族的歷史上都有什麼名人

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自稱「日麥」、「爾瑪」,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傳說5000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戰敗後炎帝率其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漢族);少部分西遷南遷,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羌族、藏族、彝族等。
他們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這里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盛產名貴葯材,又是國寶大熊獵和珍稀的金絲猴生息之地。 羌族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為輔助。

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分南、北兩種方言。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祖先黨項羌曾創造使用過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獻直到本世紀初才被少數學者解讀。

我國南北朝時「後秦」(公元384—417年),是由羌族姚氏建立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姚氏統治下的民族,其主體雖然不是羌族,但其政權卻具羌族特色,並繼承了過去那種多民族相結合的封建統治傳統。

黨項羌是我國古代分布於西北地區羌族的一支,西夏王國(公元1038—1227年)是以黨項羌為主體建立的我國歷史上又一著名的地方政權。

1842年鴉片戰爭中,羌族士兵開赴浙江寧波前線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1860年羌族人民積極響應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和其他民族一起佔領了松潘、疊溪等城鎮,堅持斗爭達六年之久;1911年茂縣、汶川縣的羌、漢人民舉行反清起義,佔領了威州城,結束了清王朝在羌區的統治。

1935年,紅四方面軍經過羌族地區,羌族人民踴躍參軍,僅茂縣一縣就有1000多人參加了紅軍。

1950年1月19日,羌族人民獲得解放,接著又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縣,實現了當家做主的自治權利。
羌族的宗教信仰還停留在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階段,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此外,道教、佛教(漢傳與藏傳)、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在羌區均有影響,尤以藏傳佛教最為顯著。

歷史名人
炎 帝——中國羌炎農業文化始祖
蠶從王——四川蜀國先王
夏禹王——中華大地開國建朝之祖
犀 首——商代龍方北羌義渠國國王
周武王——滅商復羌朝之王
姜子牙——山東齊國創始人羌族偉大軍事家
叔 虞——山西晉國侯王
岷山莊王——冉駹(máng)國國王
安 陽——四川青衣羌國國王
爰 劍——西羌反霸主之王
勾 踐——浙江越國國王
秦昭王——戰國七雄西羌之王
秦始皇——滅六國建中央集權制中國始皇帝
唐 兜——新疆諾羌國國王
嘗 羌——雲南滇王
李 雄——四川成漢國皇帝
姚 萇——大秦國皇帝
莫折大提——陝甘寧青義軍秦王
達甲瓦——西藏唐旄(máo)國國王
蘇毗莫羯——西藏蘇毗國國王
姜格里格奈叔——西藏羊同國國王
賓 就——西藏昌都東女國國王
白 利——四川虎國國王
諾曷缽——青海國國王
元 昊——大夏國皇帝
王 特——四川冉駹義軍羌王

③ 羌族文化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人口198252人(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秦漢以來,古代羌人中的冉、(馬+龍)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帶。唐時,一部分羌人同化於藏族,另一部分同化於漢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

羌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但有自已的語言。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

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這個古老的民族現主要經營農業。工業從無到有,已興建起製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刺綉、挑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工藝。

1955年和1956年,茂汶縣通過和平協商的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縣。

羌族的禁忌有: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日常食俗 羌族民間大都一日兩餐,即吃早飯後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米面饃),中午就在地里吃,稱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蒸。經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將玉米粉放在甑子內蒸成顆粒狀,即可當飯食用,有時將洗凈的大米拌到玉米粉里,或將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稱為「金裹銀」或「銀裹金」。用小麥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饃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許多地區的羌族還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連(米+查)漿水發酵,蒸成豆泡子饃饃,或將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饃饃。用麥面片加肉片煮熟稱為「燴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狀,稱為「面湯」,繼續加玉米粉攪稠,以筷子可拈起為度,稱為「攪團」,都是常吃的主食。在食用攪團時,要同時吃用白菜、圓根(蕪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湯,能開胃。常用玉米、小麥、豆類先炒熟,再磨製成炒麵,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時食用。在食用馬鈴薯時,羌族民間喜將馬鈴薯整個煮熟,然後去皮,再舂成泥狀,做成糍粑,稱為洋芋糍粑,用油煎或炸後,拌蜂蜜吃。也可用洋芋糍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湯吃。

因吃鮮菜的時間只有幾個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蘿卜葉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肉食以牛、羊、豬、雞肉為主,兼食魚和狩獵獸肉。散居在山區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鮮豬肉,都是將豬宰殺後去毛,剖成兩半或切成幾大塊,吊在房樑上熏烤製成「豬膘」,存放時間一般為一年,食用時一是與蔬菜同煮,熟後撈起豬膘,切成長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將生腌豬膘切成小塊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豬膘代油,還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在宰殺年豬時,羌族喜將豬血等充填到豬大腸內,煮熟後稱為血腸。血腸也是宴客吃酒時的一種上餚。有的還將豬血與蕎麥和在一起做成血饃饃食用。羌族還常把新鮮的豬肉放在新宰的豬肚子里加鹽、花椒等扎緊、風干,作成「瓤肚」久存不壞。

羌族一般飲用的酒稱為咂酒,茂縣羌語稱「日麥希」,意為羌人酒。咂酒的製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麴,封入壇內,發酵7—8天後即可飲用。羌族飲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將酒壇開封,用一根細竹管咂吸,咂飲時以長幼為序,輪流咂飲,並不斷地注入涼開水,直到味淡為止。

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點,常在火塘上支起一個鐵三足,做飯時將鐵鍋放在上面加熱,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鐵三足還要在上面鑲制銀飾。

節日、禮祭食俗 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正如一首羌諺所雲:「無酒難唱歌,有酒歌兒多,無酒不成席,無歌難待客」。結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陽節釀制的酒稱為重陽酒,需儲存一年以上方可飲用,重陽酒因儲存時間較長,酒呈紫紅色,酒醇味香,是重陽節期間必不可少的美酒。另一種被稱為蒸蒸酒的飲料是將玉米面蒸熟拌酒麴釀制而成,飲用時既有酒香又能頂飯,類似漢族的醪糟。無論年節或待客,羌族都以「九」為吉,故宴席時都要擺九大碗,菜餚與川菜相同。燉全雞,習慣於用竹簽撐起雞頭,使之昂起。以雞頭饗上賓(如舅父等)。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蕎麥粉做成一種餡為肉丁豆腐的蕎面餃,有的還要用麵粉做成牛、羊、馬、雞等形狀不同的動物作為祭品。次日,設家宴,請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進行各項節日活動。祈禱豐收的祭山會是全村寨的一種祭祀活動,除已婚的婦女不準參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帶上酒、肉和饃去赴會。會首由全寨各戶輪流擔任。屆時會首要備好1隻黑公羊、1隻紅公雞、1壇咂酒、3斤豬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饃和香蠟、爆竹、紙錢等,按規定擺好,由「許」(巫師)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壽年豐,並將山羊宰殺後煮熟,連同其他食品分給各戶,稱「散分子」。最後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嘗各自的祭祀食品。

羌族結婚操辦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備好「回門酒」,親友要向新婚夫婦饋贈禮物,並致詞祝福新娘新郎幸福美滿、白頭偕老。羌族民間有的地方還有「逗新郎」的習俗。即在回門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給新郎用四尺長的筷子,而且還要在筷子的後面加幾個用馬鈴薯做的筷子墜,要新郎使用這種筷子,隔著幾盞油燈去夾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為筷子長,夾不起菜,或油燈燒著下巴,就要被罰酒,這種活動既是節日聚餐,也是一種娛樂。

典型食品 羌族特別講究葯膳,較為典型的葯膳菜有:羊肉附片湯;羊歸湯;豬肉加杜仲1—2兩清燉。以上三種都能補腎。黃芪燉雞或黃芪(當歸、黨參也可)加上幾兩燉豬肉也能補血益氣。蟲草燉鴨,能滋陰補肺益腎。

④ 請問中國羌族的歷史。!

羌族概況
羌族,現有人口19.8萬人。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北川、黑水等地,以茂汶羌族自治縣最為集中。少數人與漢、藏、回等民族人雜居。使用羌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羌語支。分南、北兩個方言,每個方言又分5種土語。大多數羌族人通漢語。羌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長期使用漢字。過去羌族人普遍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少數與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
羌族歷史:
羌族歷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時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後裔。羌族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一部分羌族人信仰藏傳佛教。
羌族主要活動在我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唐時,一部分羌人同化於藏族,一部分同化於漢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羌族人自稱「爾瑪」或「爾咩」,意思是「本地人」。羌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以玉米、大豆為主。羌族人生活的地區峰巒重疊、河川縱橫是大熊貓和金絲猴的主要產地。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和改革開放的洗禮,古老的民族煥發了青春,羌族人民的農業生產和其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水利水電的發展最為突出,他們生活的山區小型水電站可說是星羅棋布。

有關羌族的網站:
http://www.ftrip.com/msfq/56/36.htm
http://abz.schinfo.net/
http://abz.schinfo.net/hospital_webs/abz/
http://www.cctv.com/geography/mfms/20010627/225.html

⑤ 羌族的起源於歷史

先羌族群來是我國最古老的核心族自群之一,大約在舊石器時代的晚期,他們就活動在黃河中上游平原及渭河流域。他們的一支在距今6000年前後向西遷移,而進入甘青地區,其中一部分為了生存需要,他們逐步放棄原始的農耕生活,開始了一種全新的以養羊為主要特色的牧業生產方式。至此,作為「西戎牧羊人」的羌族人正式走上歷史舞台。

⑥ 羌族文化有什麼特點

住房建築
羌族以其獨特而精湛的建築藝術著稱於世。其中以碉樓、石砌莊房、索橋和棧道最為有名。碉樓:用石塊、石片以稠米漿制的膠泥黏合砌成。通常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可達十三四層,高至十餘丈,經久不損。從功能上分,有用於警戒的「哨碉」和用於實戰防禦的「戰碉」。至今阿壩州理縣桃坪羌寨還保留三座石砌的碉樓。莊房:這是羌族人對自己住房的稱呼。呈方形,一般人家都是五層樓高。第一層用於養家畜;第二層是「咪達屋」和居室,「眯達屋」就是羌家火塘,相當於漢族的廳堂,火塘上方為供祀;第三層是儲藏「豬鏢」臘肉的地方;第四層是堆放糧食、雜品的貯藏室;第五層是一個小平台和祭台,叫「若基格」,是供奉「阿爸木比塔」(白石神)和朝拜神靈的地方。屋頂是曬壩,用來曬糧食,同時也可供小孩玩耍。其中最古老、最神秘、最具羌族特色的是理縣桃坪羌寨,被喻為是「神秘的東方古堡」。

匠心獨雲的羌寨與碉樓建築
羌寨多建於高半山上,由幾戶到一二百戶聚寨而居。寨中一般都建有碉樓。羌寨碉樓有古老的歷史,2000年前的《後漢書•西南夷傳》描述的冉駹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室,高者十餘丈」的所謂「邛籠」即今羌語碉樓之意。
羌族山寨選址考究,幾乎都在高半山地勢險要地帶,向陽背風,地基堅固,不受山洪危害,砍柴取水方便,離耕地近的地方集中建房。每一座房屋院落都在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平地的前提下,結合地形變化的特點,沿著等高線布局,分台築室,成長條形排列。房與房、戶與戶緊密相連,縱橫交錯的巷道作為全寨的交通之用和與各家各戶的大門緊密相連。巷道一般很狹窄,有的1—2米寬,有的只能容二人擦身而過。整個羌寨環環相扣,渾然一體。較大的羌寨,包括碉樓建築,猶如一處結構嚴謹、構造復雜的古城堡。
房屋建築材料大都是就地取材,與環境條件有密切關系。羌鋒、羊龍山寨,以塊石、片石加黃泥砌成。蘿卜寨、布瓦山寨以黃泥夯築或二者兼用構成。
住房一般為二層或三層平頂房,整體成梯形,後牆和房屋上部高於前半部。下層圈養牲畜,通院門,中層住人,頂層作堆放穀物等用,上層房背小樓頂供白石神。居住安排方式是人在牲畜之上,神在人之上的習俗信仰。
羌寨供水可以流遍全寨,有向每家供水的水道。進水口建在寨子最高處,引渠水或泉水,水口處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般利用水的天然沖力自然分水。水道一般在巷道旁修,渠道下用石板蓋起水渠盤繞流過全寨。渠上不少地方開有天窗,為各家取水、洗滌之處,羌鋒、桃坪羌寨最為典型。這種取水方式構思巧妙科學,研究水利的專家慨嘆為羌族水文化。

服飾
建國前,羌族衣著以「麻布衫」和「毪衫」為普遍。用自產的大麻(俗稱火麻)剝皮紡成線,再織成布,用木灰加水煮,加以漂白。「毪衫」是用牛、羊毛紡成細線,織成毪布縫制而成。此外,還有皮褂,用牛、羊皮或狩獵的岩羊、盤羊、山驢等皮縫制而成,短而無袖,套在麻布衫上,經久耐用,美觀大方,男女老少均穿。
羌族男子喜歡包青色或白色的頭帕,穿自製的長過膝的白色麻布或陰丹藍布長衫,外套一件羊皮襖,腰束挑花織帶。在臨近松潘、黑水一帶的男子還喜歡留長發,纏成絲線編成辮子饒成發髻於腦後。羌族婦女喜歡纏青色或白色的頭帕,衣服一般都有花邊,衣領上鑲有一排銀飾圖案,腰系綉花帶,足穿鉤尖綉花鞋,喜歡帶特大的耳環和圈子、氈子、銀牌等飾物。最著名的是巧奪天工的「刺綉」,已成為九環線上的一朵奇葩。

隨著時代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羌族服飾也發生了許多變化。但獨具民族特色的雲雲鞋、綉花鞋、尖尖鞋、綉花圈腰以及傳統皮褂等至今仍常見。

飲食習俗:
羌族也喜歡喝自己釀成的咂酒,最有特色的是熏制的「臘豬膘」,也是饋贈客人的好禮。逢年過節全寨人聚在一起,燃起熊熊的篝火,喝著鮮美的咂酒,唱山歌,跳鍋庄,氣氛熱鬧非凡。

婚姻
羌族婚俗禮節比較繁瑣,各羌區婚俗都大同小異。婚姻程序有以下十一項。1、訂親:父母為子求親,先請「紅爺」(註:媒人)帶上兩瓶酒以及點心之類去談親,女方父母同意時會接待「紅爺」,否則退禮婉謝。若同意,男家遣「紅爺」帶上兩斤豬肉,兩瓶酒到女家吃「許口酒」。此時不請外人,只有本家和「紅爺」商定吃「訂婚酒」日期。2、訂婚酒按女方房族多少,男方家備肉和青稞酒一壇,女家請房族到齊後,由「釋比」(註:端公)向諸神通白求佑,此酒又叫「響壇酒」。3、婚期酒,男家認為該辦喜事了,又請「紅爺」帶上禮物去女家轉告,女家一般會同意,若女家經濟困難,與男家協商資助,認可後,即吃「插花酒」。4、報期酒:男家請「釋比」按男方生辰八字擇期後,用紅紙封著交給「紅爺」,並備上酒肉和彩禮布,前往女家報期,請房族及四大門親,說明男家婚禮准備情況,女家多少人送親等。5、婚前准備:男方要請寨內親房、鄰里幫助,明確分工。所有幫忙者在婚前一天請去「搭棚」,吃「搭棚子酒」。6、女花夜:男家搭棚之日是女家花夜之時,此日吃花夜酒的親朋鄰里和房族給女家掛禮或給新娘丟拜錢、物,新娘在神龕前邊哭邊拜。7、發親:此時大家都很激動,嗩吶不斷吹著「留戀調」,新娘與母、姑、嫂、友哭成一團。8、拜堂(又叫周堂),除拜「納察堂」(白石神前拜天神、羌祖)、拜「五穀堂」(拜升或斗內裝的青稞)外,多與漢俗大同小異。9、上禮安席:拜完堂後,新娘拜禮敬煙給眾客人。10、男女家都要在各家正宴第二天,謝客、謝相幫執事,男方還要謝「紅」、謝「嗩吶」。11、回門:第三日新郎攜新娘帶上禮品到岳父家回門。這種婚俗一直沿用,基於程序在聚居處的不同少有變化。

喪葬
羌人的火葬習俗是源遠流長的。古籍載「羌人死,燔而揚其灰」,「人死無槨棺,貴賤皆焚一所」,「死則焚屍」。對火葬習俗有多種傳說,一說為羌祖燃比娃是一毛人,與天神之女木吉珠相愛,天神怒,罰其燒火,想燒死他,燃比娃經天火燒後去毛變俊;一說為羌祖上天偷火種幾次被捉。後用白石藏火下凡;一說。人死後火焚會燒掉生前罪孽,盡快投生等。

節日
羌歷年是羌人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均舉行慶典,一般為三至五天,有的村寨過到十月初十。十月初一這天,縣內各羌寨都要還願敬神,「釋比」在八月起就忌觜(忌吃蔥、蒜類)為祭祀作準備,祭祀則以羊、豬、雞為主,告請神靈來領會。全寨人都要在這天到山神處祭祀,祈求來年五穀奉登,人丁興旺,六畜滿圈。全寨人還要在「釋比」率領下,敬寨盤業主。祭祀完畢後,共喝咂酒、吃肉、跳鍋庄。節日期間,羌人還要相互迎請,送禮走親戚。

羌族多神信仰
古時羌民生產力低下,科技知識貧乏,無法理解自然界的各種現象而產生「多神信仰」,認為「萬物有靈」,包括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動植物山、石、水、土、日、月、星、辰、風、雷、雨、電等自然現象,都是有「靈」的,沒有「靈」的東西就不能來到這個世界。羌人遷徙到岷江上游的高山深谷,常遇到氣候多變:旱、澇、雹、洪、風;地質多變:崩、塌、垮、陷裂;其它諸害:病、疫、瘟、蟲;加之猛獸禽危害,認為「神」才能管理、控馭這些災害,人們只有「敬神」才能消災滅禍。羌區宗教雖受佛、道、喇嘛教的影響,但仍保留著原始「圖騰」的內核,停留在多神崇拜的階段,把與人密切相關的物都尊崇為神。各種神各管各的執事,因受地域環境影響,各地神的名稱、祭拜不同。一致的是均崇敬天神「木比塔」,諸神均由「白石神」為代表。
羌人崇拜的神有①自然神有:天神、太陽神、月亮神、星星神(俗稱「星宿」)、山神(每座山都有神名)、水神(有井、溪河、江)、火神(電閃、磷火)、龍神(雨、雪)、雷神、田神、土地神(有家神、青苗、長生等)、道路神、石神(白石、峻岩)等等。②動植物神有:六畜神(馬、牛、羊、雞、犬、豬)、樹神、五穀神等。③部落地域神:地盤業祖神、寨神。④家神、祖先神、男女祖先神、男女保護神、房神、圈神、門神、灶神、角角神、倉神、火塘神、媳婦神等。⑤勞動工藝之神:石匠神、鐵匠神、木匠神、巧神(智慧神)等。還有觀音、如來、老君、玉皇、關聖、川主、地母、娘娘、平正王、乩仙、羅漢等。羌人自己尊崇的神都有出自和神話傳說,是與所從事的各種生產和有過重大貢獻的人以及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聯的,認為這些神能支配民族興衰、人畜安全、五穀豐收。

羌族祭山會
「祭山會」又名「山王會」、「山神會」、「轉山會」、「塔子會」、「祭天會」、「還原會」,是羌族保留至今的傳統祭會。是祈禱天、地、人間諸神,保佑羌人六畜興旺、五穀豐登、森林茂盛、地方太平、百事順遂的大典。綿虒、龍溪、雁門等地因各農事季節不同,祭祀日期同,但多在春、秋二季。龍溪、綿虒在農歷八月初舉行,雁門在四月舉行。祭會大多以一村一寨為單位,舉行前,過去一般都由會首輪流擔任籌備,會首要約請幾位得力助手協助。

⑦ 羌族的文化介紹

概 況
羌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分布亦廣,據說他們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歷史過程,羌族中的若干分支由於種種條件和原因,逐漸發展、演變為漢藏語系中的藏緬語族的各民族。研究藏、彝、白、哈尼、納西、傈僳、拉祜、基諾、普米、景頗 、獨龍、怒、阿昌、土家等族的歷史,都必須探索其與羌族的關系。羌族歷史在我國民族史上古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唐宋以後,羌族多被漢族或其他族所融合,只在岷江上游還有部分存在。這種從遠古時期一直保存至今,經歷數千年之久的民族,在我國及世界史上也是不多見的。他們是研究羌族社會和歷史的活標本,也為探討其他兄弟民族的歷史提供了可貴的借鑒。
羌族自稱「日瑪」(zma)、「日麥」(zme)或「爾瑪」(xma)、「爾麥」(xme),羌族屬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南部方言行於茂汶縣的沙壩區、較場區、風儀區、土門區,汶川縣的威州區、綿池區,理縣的通化區、薛城區;松潘的鎮江區。
北部方言行於茂汶縣的赤不蘇區和黑水縣的大部份地區。土語甚多,甚至相鄰的村、寨間,語言亦不完全相通。在交通沿線和接近漢區的羌民,一般都懂得漢語。羌族漢有文字,很早以來就已通用漢文。
羌族分布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山脈重重,地勢陡峭;境內有岷江、黑水河與雜谷腦河,水流湍急,舟楫不通。氣候溫差頗大,初秋時節,河谷正是紫羅蘭盛開,而高山卻已是白雪皚皚。全年平均氣溫為攝氏十一度左右,降雨量不到五百公里厘,無霜期為一百八十天至二百二十天。
農作物以玉米為主,其次為青稞、小麥、蕎麥、豆類,以及麻、煙等經濟作物。蘋果、花椒、核桃享有盛名。養羊業較發達,是優良品種「銅羊」(成都麻羊)的主要飼養地。密林中有椴木、樺木、鐵杉等優質木材。葯材豐富,其中尤以天麻、貝母、蟲草、鹿茸、麝香、熊膽著稱。野生動物中的熊貓、金絲猴更是舉世之珍,聞名全球。
(九頂山國際生態旅遊區)

⑧ 羌族有哪些文化遺產

在這里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調演」首場演出引來了人們的陣陣掌聲。最後一個節目是羌族多聲部民歌——《薩朗》。歡快的曲調、流暢的節奏調動起了全場觀眾的熱情,也把整台演出推向了最後的高潮。

「薩朗」,羌語意為「唱起來,搖起來」,為自娛性舞蹈。羌族人在跳「薩朗」時,手牽著手圍成圈,一人領跳一人收尾,便可舞蹈起來,時而輕快熱烈,時而舒緩如流水。羌族舞蹈最大的特點就是腳步的變換和扭腰的弧度。通過這種獨特的舞蹈語言,甚至可以推測:羌族舞蹈是由古羌人騎馬作戰時的動作演變過來的。

觀眾在陶醉於這精彩的歌舞的時候,可能並沒有意識到,在這原生態的唱腔背後,還有著更深的意蘊。無論是圍著火塘和場院跳起歡快的「薩朗」,或是古樸沉穩的「席步蹴」,羌族同胞豐富的精神世界即深刻地體現在他們的民族音樂舞蹈中,他們的多聲部民歌「尼沙」更是改寫了我國沒有多聲部、沒有和聲音樂和復調音樂的歷史。

薩朗、羌笛、刺綉,這些羌族文化的瑰寶深刻地揭示了羌人由來已久的認知天地的觀念、他們的精神傳統、他們的習俗與審美。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北川等羌族聚居區受到嚴重破壞。與此同時,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設施和有關資料也遭受嚴重損失,震後,國家迅速在該地區建立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馮驥才先生曾說過:我們要保護的是羌文化的原真性和整體性,它必須是一個有靈魂的、有精神的、有生命的文化,而不是一個文化軀殼。這條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而這個晚上,在這個多民族和諧多元、活力四射的舞台上,我們看到了那活著的民族情感和演進中的精神歷史。

作為一種鮮活的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仍然散發著獨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傳承文化、推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文化創新的基礎和源泉。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歷史使命與責任。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和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56個民族同胞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中華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不但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生活經驗和審美趣味,而且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其中,具有鮮明的少數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體現著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像一道道燦爛的光芒,映射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

這場名為「多彩民族」的大型專場演出只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全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調演」中的一場。調演活動匯聚了全國20個省(自治區、市),20餘個少數民族,近20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近2000名少數民族同胞,向廣大民眾盡顯少數民族獨具韻味的「非遺」風情。

這一系列蘊含著各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不但反映了各少數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凡魅力,而且為廣大民眾共享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提供一個鑒賞、交流、吸納的平台。很多觀眾在觀看演出後,紛紛表示希望今後能夠經常看到這樣的高水平的演出,不僅陶冶了情操,豐富了文化知識,還深切地認識到各民族大團結的意義,今後一定要攜起手來共同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美好未來。(孫佳山/文 浦峰/攝)

閱讀全文

與羌族歷史文化及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