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錨桿的發展歷史

錨桿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7 01:16:06

Ⅰ 抗浮錨桿的綠色施工措施有哪些希望專業人士給予答復,謝謝!

綠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設中,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與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施工活動,[1]實現四節一環保(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

Ⅱ 植筋膠在國內的應用歷史有哪些呢卡本科技的植筋膠加固怎麼樣

的建築加固中,植筋膠有什麼應用歷

Ⅲ 預應力的歷史回顧

房屋建築中的預應力砼技術發展歷史
五十年代初,大量工業廠房和民用建築需要興建,而結構材料,特別是型鋼和木材奇缺,由於難以解決廠房鋼結構屋蓋與鋼吊車梁的型鋼用料,迫切需要改用預應力混凝土來代替。按照預應力經典理論,生產預應力混凝土必須要用高強鋼材(鋼絲和鋼筋)和高強混凝土,要用專門的張拉千斤頂、錨夾具及其配套的專用機械與零部件。要從國外進口,既缺外匯,又受技術封鎖,沒有國家願意在人力物力上無償對我援助。在這一艱難時刻,原建築工程部建築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前身)接受了國家計委的任務,沿著自力更生、土法上馬、走不同於國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低強鋼材預應力的發展道路,開始了預應力混凝土的研究。
從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我國房屋結構中開發研製了一整套預制預應力砼構件技術,如屋面梁、屋架、吊車梁、大型屋面板、空心樓板等,其中預應力空心板年產量達一千萬立方米以上。這一時期的預應力技術特點是採用中、低強預應力鋼材,採用中國特色的預應力砼張拉錨固工藝技術。
從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房屋建築中預應力砼技術得到巨大發展,其顯著特點是採用高強預應力砼鋼材及相應工藝技術,對整體結構施加預應力,技術水平接近發達國家先進水平。二十年間建設了一大批預應力砼工程,其中有代表性的工程有63層預應力砼樓面的廣東國際大廈;241米高的青島中銀大廈;單體預應力砼面積最大的首都國際機場新航站樓等。
橋梁結構中的預應力砼發展歷史
1955年,鐵路部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片跨度12米的預應力混凝土鐵路橋梁,1956年建成28孔24米跨的新沂河大橋,從而開始了預應力混凝土技術在我國鐵路上應用的篇章。四十多年來,經過鐵路系統工程技術人員的辛勤努力,預應力砼技術不斷擴大,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製造架設跨度32米以下橋梁三萬多孔,橋梁跨度不斷突破,大跨徑橋梁不斷涌現,其中有代表性的工程有主跨為168米的攀枝花金沙江鐵路連續鋼構橋,頂推法施工的跨度80米連續箱梁橋杭州錢塘江二橋,此外在南昆鐵路線上新建了一大批各種類型的鐵路橋梁。
1957年,公路部門在北京周口店建造第一座預應力混凝土公路試驗橋,為單跨20米簡支T梁橋。1959年在蘭州建成七里河黃河橋,為7孔主跨37.5米懸臂梁橋。後又建成新城黃河橋,橋型為5孔33米T型簡支梁和孔66米系桿拱橋,奠定了我國建造預應力混凝土橋的基礎。
隨著我國交通運輸的蓬勃發展,四十多年來,公路上建造了大量預應力混凝土橋,尤以大跨徑橋梁居多數。如我國已建成主跨400以上斜拉橋七座,連續鋼構橋繼黃石大橋250米主跨後,虎門大橋達270米,主跨為世界之冠,這些橋型和其它橋型無論在跨度還是在施工方法上都已接近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
城市立交橋中的預應力砼技術主要是七十年代開始起步的,目前僅北京修建的立交橋就已達200座,其中最早的立交橋是1974年建成的復興門橋,採用先簡支後連續方法施工;層次最多最高的是天寧寺立交橋;規模最大的是首都機場高速路上的四元橋。
特種工程中的預應力砼技術發展現狀
預應力砼技術在我國各種工程結構領域中均得到廣泛應用,其中主要有水利工程中的邊坡加固,建築物基坑開挖的支護等所採用的土層、岩層預應力錨桿技術,代表工程為雲南漫灣水電站左岸岩質高邊坡加固和北京京城大廈深基坑支護;有豎向超長預應力砼技術的應用,代表性工程有中央、天津、南京、上海等電視塔的預應力砼技術;有環形預應力砼技術的應用,代表性工程有阿爾及利亞球形水塔,秦山、大亞灣核電站安全殼,柴里煤礦煤倉,各種圓形及蛋形污水處理池,各種輸、排水管道;有超重、超高物體提升預應力砼技術,代表性工程有北京西客站主站房大跨鋼梁提升、上海歌劇院鋼屋蓋提升、虎門大橋鋼箱梁節段提升等。

Ⅳ 錨桿D120代表什麼

通過記錄生活抄、記錄文化、記錄歷史,來實現自己傳承文化的夢想。時間軸正是實現夢想的基礎。想要傳承,必須先有系統、完整的記錄。而時間軸就是依據文化分類和時間把事物歸類和排序,以最適合的形態展示給用戶。記錄年華歲月中的故事,讓時間和空間不再是我們的障礙,只需一條線,就能夠回到從前。

Ⅳ 求文檔: 煤礦錨桿支護亮點展示

自1872 年英國北威爾士露天頁岩礦首次應用錨桿加固邊坡及1912 年德國謝列茲礦最先採用錨桿支護井下巷道以來,錨桿支護技術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就目前而言,國外錨桿支護技術以澳大利亞、美國發展最為迅速,兩國錨桿支護比重已接近100%,其技術水平居於世界前列。
我國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試用錨桿支護技術,至70年代前期還處於探索階段,直到1978年才開始重點推廣,80年代開始向英國學習錨桿支護技術後推廣到煤巷支護,90年代又向澳大利亞學習引進成套先進的錨桿支護技術,目前已得到較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在一些礦區的錨桿支護巷道比例達到90%以上,有些礦井甚至達到了100%,取得了較好的技術與經濟效益。國內現有楔縫、漲殼、倒楔錨桿、鋼絲繩或鋼筋砂漿錨桿、木錨桿、竹錨桿、內漲錨桿、管縫錨桿、樹脂錨桿、水泥錨桿、爆擴錨桿、預應力注漿大錨索等十幾個系列品種。
由於各種錨桿的構造不同,錨桿作用機理差異甚大,國內外大量工程實踐證明,各種不同種類錨桿,在不同的地質條件下,有不同的「支護」效果。國內外錨桿支護成功的經驗表明,合理的錨桿支護設計及詳細的監測分析,不僅可保證回採巷道的安全可靠,而且可取得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 我國錨桿支護技術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1.1 對錨桿支護機理的認識亟待提高 目前,沿用錨桿的設計方法,採用懸吊、組合梁、加固拱等理論進行計算,均是針對一般巷道提出的,還沒有能針對煤巷的特定條件建立符合其特點的支護原理及設計方法,尤其是全煤及軟岩條件下巷道圍岩支護設計的要求。因此,目前的技術標准主要是經驗性的,設計和施工中還有許多盲目性。所以有必要在進一步深入研究巷道圍岩礦壓顯現規律的基礎上,探索錨桿支護理論。
1.2 錨桿與錨固劑的產品質量不過關,錨桿機具不配套 錨桿的材質、結構與其力學性能緊密相關,錨固劑的質量指標更是決定支護可靠性的關鍵。我國煤礦井下使用的錨桿型式很多,但其強度、延伸率均偏低,在不能為巷道圍岩提供較大的支護阻力的同時,也不能適應巷道圍岩的變形,易使巷道頂板產生離層或錯動。此外,因使用低性能的錨桿,不可避免地使每米巷道安裝的錨桿數量偏多,而影響巷道的掘進進尺。
1.3 錨桿機具不配套 錨桿機具性能是決定錨桿安裝質量與施工速度的關鍵。澳大利亞不僅重視研製各種具體用途的錨桿結構型式,而且極為重視錨桿鑽裝機的不斷研製更新。我國目前雖然電動、風動和液壓錨桿鑽機都有,但性能結構不盡合理,零部件質量和整機性能都急需進一步完善與提高,至於掘錨聯合機組,更有待進一加緊研製與試驗,以實現掘支平行作業,提高成巷速度。
1.4 錨桿監測儀器與監測技術需要提高 監測是監督施工質量、保證錨桿支護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我國十分重視錨桿支護的監測工作,先後研製出了一些監測與監測儀器(錨固力測定儀、超聲波圍岩裂縫探測儀等),但性能不高、功能不全,還未形成系列配套的綜合檢測技術。另外盡管監測工作已有所開展,但其所起的反饋和指導作用卻難以發揮。這主要是施工和管理人員的理論水平偏低,對監測的認識不足,且缺少正確的指導方法。
2 對我國錨桿支護技術發展的展望
2.1 進一步完善錨桿支護理論和技術 錨桿支護有諸多種理論,但這些理論與實際應用技術的發展適應性較差。所以有必要在進一步深入研究巷道圍岩礦壓顯現規律的基礎上,探索錨桿支護理論。完善煤巷錨桿支護理論,提高煤巷錨桿形式和參數選擇的科學性、實用性是促進采准巷道錨桿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此,我們要學習先進國家的煤巷錨桿支護的工程監控設計方法,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錨桿支護理論和設計方法,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建立適合我國由地質調查——初始設計——工程監測——修改設計的設計方法,從而提高煤巷錨桿支護設計方法的科學性、實用性。
2.2 發展掘錨新機具 就目前的施工工藝而言,影響快速掘進的主要因素有兩方面:一是掘進機割煤速度;二是錨桿機打眼及安裝速度。當前煤巷快速掘進的施工方法為:掘進機割煤——橋式膠帶轉載機和固定皮帶機運煤——敲幫問頂——頂錨桿機打頂眼並安裝、幫錨桿機打幫眼並安裝,實現一次成巷,及時支護。這種方法的主要矛盾是掘進工作面的開機率較低,一般在30%以下,支護時間過長,跟不上機掘速度,影響單進水平的提高。因此發展掘錨聯合機組,實現「掘支錨一體化」平行作業,將是加快煤巷錨桿支護單進速度的必要手段。它將是我國煤巷快速掘進的又一發展方向。
2.3 錨桿支護監測技術及設計方法的研究 錨桿支護實施於井下後,要進行綜合監測,以驗證初始設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並為修正初始設計提供依據。目前錨桿支護的綜合監測內容有:採用十字布點法監測表面位移、採用頂板離層指示儀測試頂板岩層錨固范圍內外位移值、錨桿測力計測量錨桿(索)錨固端部和全長的工作阻力。日常監測的內容有:錨桿錨固力抽檢、頂板離層、錨桿預緊力矩檢測。
但在日常生產中,一些必要的監測工作沒有很好開展,使其應有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因此,應在大力宣傳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強制約束,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保證安全生產。
2.4 礦使用錨桿的經錯桿支護人員培訓 人是一切工作計劃的制定者和執行者,無論從結構合理、質量上乘的錨桿到性能優良的錨固劑,還是從靈活高效的錨桿鑽裝機具到靈敏精密的監測儀器儀表,都需要人來操作。我國煤礦施工隊伍人員素質偏低,加上監督管理不到位,往往施工質量難以保證。因此,重視和加強錨桿支護技術人員和施工工人的技術培訓和崗位訓練,必然有助於我國煤礦錨桿支護技術的發展和錨桿支護的普及。
3 結束語
我國煤礦錨桿支護經歷了50年的努力探索,錨桿支護應用范圍已擴展到受動壓影響的回採巷道、軟岩巷道、破碎或復合頂板巷道及工作面開切眼和大斷面銅室錨桿支護。錨桿支護技術是一項貌似簡單,實則復雜的系統工程,影響支護效果與成敗的因素很多。所以我們應積極開展地應力測量工作完善我國煤巷錨桿支護理論,形成科學的實用設計方法,根據不同的巷道圍岩類別,採用不同的錨桿支護形式完善錨桿監測技術,經濟實用的錨桿鑽機,提高錨桿支護的安全可靠性。只要我們認真對待,注重研究,錨桿支護將會迎來更加迅速發展的時期。
參考文獻:

Ⅵ 錨固技術的發展歷程

該技術70年代在德國、抄法國和美國對其研究與應用,80年代我國開始研究和應用,現已經在我國得到廣泛應運。
錨固(桿)技術是將受桿件的一端固定在邊坡或地基的岩層或土層中,另一端與工程建築物相連接,用以來承受由於土壓力,水壓力或風壓力等所施加於建築物的推力,從而利用地層的錨固力以維持建築物(或土層)的穩定。
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錨固技術只作為施工過程中的一種臨時措施,例如臨時的螺旋地錨以及采礦工業中的臨時性木錨桿或鋼錨桿等。50年代中期以後,在國外的隧道工程中開始廣泛使用小型永久性的灌漿錨桿代替過去的襯砌結構。60年代以後,迅速並廣泛應用到土木工程的許多領域中。

Ⅶ 土釘牆支護的發展歷程

50年代末期通過土層錨桿的使用使擋土結構有了新發展,在基坑開挖前先建造樁、地下專連續牆、板樁等利屬用土層錨桿對其進行背拉從而形成錨桿式擋牆。10年後出現了錨桿構造牆,它是利用砼構件排列在開挖過程中的土層表面,用錨桿進行背拉,這是一種可以與挖方工程同時進行作業的方式。
60年代出現了加筋土牆,一般在填方區如築路、平整場地填方區域形成的擋土牆,在分層回填土方時分層鋪放土工織物並於預制砼面板拉結,形成加筋土擋牆。70年代出現了土釘牆,1972年法國承包商在法國凡爾賽市鐵路邊坡開挖進行了成功應用。1979年巴黎國際土加固會議之後在西方得到廣泛應用,1990年在美國召開的擋土牆國際學術會議上,土釘牆作為一個獨立的專題與錨桿擋牆並列,使它成為一個獨立的土加固學科分支

Ⅷ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經歷過哪些修葺發展歷史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又名麥積崖,位於甘肅省天水市之東南。山高142米,是我國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山形上突下收,好像農村中的麥垛,故名「麥積」。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是西北地區難得的一處好風光。麥積山石窟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文獻資料,西漢末年,隗囂曾在這里建避暑宮。北魏泰常年間,涼州禪僧曇弘於此隱居,以後玄高也來此地,後來竟收徒300餘人。

麥積山石窟始鑿於十六國的後秦時期,並創建佛寺。北魏、西魏、北周時期,大規模開鑿。如西魏文帝時,再修崖閣,重興寺宇;魏文帝皇後去世,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間,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造七佛閣。現存最早的石刻題記為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唐代開元二十二年(734),天水大地震,使麥積山石窟崖面中間部分倒塌,故整個石窟就分為東西兩崖。東崖現存54窟,西崖現存140窟。麥積山的一個特徵是窟內佛像幾乎都是泥塑(因為山之石不宜精刻),麥積山石窟內大小佛像共有7200餘尊。其中最高的佛像高約16米(阿彌陀佛),最小的佛像僅十幾厘米。造像特點質朴、細膩,形象逼真。

麥積山石窟形式與傳統建築較接近,多為方型空間,頂是平的,前面設門(或廊式),兩側開龕。其中七佛閣最典型,俗稱散花樓,為公元6世紀中葉開鑿的典型的漢代崖閣建築。閣內有彩塑力士像,肌肉健美,形態威武。

七佛閣一處,還是最好的賞景之地:麥積山為觀景、避暑勝地,有「麥積煙雨」,屬「天水八景」之一。

麥積山石窟由於年代久遠,山岩石質又不甚好,須進行修復。80年代中期,國家撥專款組織人力、物力和技術進行搶修,用混凝土漿錨桿新技術將石窟加固起來,不致繼續損壞下去。

Ⅸ 建築工程中二三項料指什麼

二三項材料(土工材料、防水材料、錨桿、錨具、支座等)

一類材料,主要指構成實體的主要材料(鋼材、水泥、砂石料等,二三類材料主要指輔材、周轉料等。具體看工程材料分類表。

(9)錨桿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基本屬性

建築工程是土木工程學科的重要分支,從廣義上講,建築

工程和土木工程應屬於同一意義上的概念。因此,建築工程的基本屬性與土木工程的基本屬性大體一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綜合性

建造一項工程設施一般要經過勘察、設計和施工三個階段,需要運用工程地質勘察、水文地質勘察、工程測量、土力學、工程力學、工程設計、建築材料、建築設備、工程機械、建築經濟等學科和施工技術、施工組織等領域的知識以及電子計算機和力學測試等技術。因此,建築工程是一門范圍廣闊的綜合性學科。

2.社會性

建築工程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所建造的工程設施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面貌,因而建築工程也就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之一。

3.實踐性

建築工程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因此影響建築工程的因素必然眾多且復雜,使得建築工程對實踐的依賴性很強。

4.技術上、經濟上和建築藝術上的統一性

建築工程是為人類需要服務的,所以它必然是集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技術和文化藝術於一體的產物,是技術、經濟和藝術統一的結果。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建築工程

Ⅹ 新奧法的發展歷史

1934年,新奧法主要創始人 L.V. 拉布采維茨在就試圖將噴漿方法用於地下工程。
他在1942~1945年建造的洛伊布爾隧道中採用了雙層薄襯砌,即先噴一層混凝土,待變形收斂後再噴一層。
1944年,他發表了有關噴混凝土的論文,並指出了圍岩動態隨時間變化的重要性。
1948年,又指出了量測工作的重要性。又公布了新噴敷方法。
1948~1953年噴混凝土在奧地利首次用於卡普倫水力發電站的默爾隧洞。
最早在歐洲推廣使用錨桿的是1951~1953年建造的伊澤爾-阿爾克電站的有壓輸水隧洞。
1953~1955年修建普魯茨-伊姆斯特電站的有壓輸水隧洞時,按照拉布采維茨的建議,充分採用錨桿而獲得成功。
1957~1965年是著手發展新奧法的時期。拉布采維茨於1963年將這一方法正式命名為新奧地利隧道施工法。
1964~1969年又提出了在岩石壓力下隧道穩定性的理論分析,強調採用薄層支護,並及時修築仰拱以閉合襯砌的重要性。根據實驗證實,襯砌應按剪切破壞進行設計計算。
奧地利的馬森貝格道路隧道由於地質不良,用比國法失敗後,改用新奧法使閉合隧道襯砌環的經驗取得成功,並在1971年及1974年分別用於地壓很大的陶恩隧道和阿爾貝格隧道。

閱讀全文

與錨桿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