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廈門有多少年歷史
廈門市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2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4月2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52號)調整廈門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廈門市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廈門市思明區管轄。思明區人民政府駐民族路。將廈門市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廈門市集美區管轄。集美區人民政府駐銀江路。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區人民政府駐地由杏林南路29號遷至海滄鎮。設立廈門市翔安區,將廈門市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新店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貳』 關於廈門的自然、人文、歷史條件等等,越全面越好!
廈門市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晉太康三年(282年)分晉安縣(原來的東安縣,今南安)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有建制: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下轄今泉州、莆田)、平海軍(今泉州、莆田)、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清朝前期開始屬於興泉永道,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下轄莆田(興化)、泉州府、永春州)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歸歸廈門道管轄,同年置南路道(192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轄同安、晉江、南安、金門、安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惠安、十縣,駐同安,),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地由永春移至泉州。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1949年8月至11月:除金門縣外的縣相繼解放:同安縣、廈門島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門、同安九縣,後又改名為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4月2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52號)調整廈門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廈門市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廈門市思明區管轄。思明區人民政府駐民族路。將廈門市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廈門市集美區管轄。集美區人民政府駐銀江路。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設立廈門市翔安區,將廈門市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新店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城市名人
蘇頌:(著名天文學家、葯物學家,先後任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晚年入閣拜相),為官清廉,他創造的水運儀象台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鍾。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學家。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任同安主簿五年,並創辦了紫陽學院,從事教育工作。同安是朱子學說體系的開宗聖地。 鄭成功:(1624-1662)明末民族英雄。福建南安人,1646年起兵抗清,以廈門為主要根據地。1661年率軍渡海東征,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施琅:清初著名將領。原為鄭成功部將,後為清軍同安副將、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先後率師駐守同安,海澄,廈門,參與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由於「施琅背鄭降清」,人們對他的認識存在分歧。統一台灣後,清廷內部對台灣地位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施琅上疏力主留台衛台,功不可沒,清廷終於決定在台灣設府縣管理、屯兵戍守。 陳化成:(1776-1842)近代民族英雄,福建同安人,官至江南水師提督。鴉片戰爭期間率部在吳淞口抗擊來犯的英國艦隊,因孤軍無援,壯烈犧牲。 黃奕住:(1868-1945)印尼著名華僑,曾為為印尼爪哇四大糖王之一,福建省南安縣金淘人。1919年4月5日,攜數千萬巨資回到祖國,定居鼓浪嶼,曾任廈門總商會會長,對廈門城市的發展和近代化有重要貢獻。 陳嘉庚: (1874-1961)著名愛國華僑領袖,廈門集美人,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早年僑居新加坡經營實業,一生傾資創辦和建設集美學校(現為集美大學)和廈門大學,抗戰時期任「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主席。1950年回國定居,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僑聯主席等職。 馬約翰:(1882-1966)當代中國「體育宗師」、清華大學的體育教授、柏林奧運會中國隊的領隊、中國體育事業的奠基人,福建廈門人。曾任第九屆遠東運動會中國代表團總教練、第十一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田徑隊總教練。解放後曾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主席。 林巧稚:(1901-1983)當代婦產科專家、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教授,福建廈門人,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婦聯副主席等職,被稱譽為「萬嬰之母」。 舒婷:女詩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 鄭小瑛:「世界最佳女指揮家」、廈門愛樂樂團總指揮、藝術總監。鋼琴演奏家殷承宗、周淑安、李嘉祿、洪昶、許斐星、許斐平等。
廈門之最
世界第一部天文鍾
北宋科學家蘇頌首創了世界上第一部天文鍾,「水運儀象台」
世界三大觀賞樹
廈門園林植物園種植有世界三大觀賞樹,中國金錢松,日本金松,日本南洋杉
世界上唯一的文昌魚場
同安劉五店有世界上唯一的 文昌魚場
中國現代足球發祥地
廈門鼓浪嶼
中國第一所基督教堂
中華第一聖堂——廈門新街堂
中國最早的佛教學府
1925年創辦的閩南佛學院為國內最早的佛教學府
中國唯一的鋼琴博物館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內有世界上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
中國最大的歷史人物石雕像
鄭成功青銅群雕
中國唯一的華僑歷史博物館
華僑博物館
全國首家通過ISO14000
全國首家通過ISO14000標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日光岩瀏覽區
中國第一條跨海設施
高集海堤
大陸第一座跨越海峽的公路大橋
廈門大橋
亞洲第一座大型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懸索橋
海滄大橋
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
翔安隧道
『叄』 廈門的歷史簡介
廈門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先秦時期,廈門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933年龍啟元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屬泉州,州駐地在晉江縣 。
唐朝,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滅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 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漳州)。
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人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
元朝,屬泉州路。明朝,實行里都圖制,廈門為嘉禾里,下設四個都,每個都下轄兩個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寧衛的中、左兩個千戶所移駐嘉禾嶼,並築廈門城,此後遂以中左所作為廈門島的代稱。
雍正五年(1727年)分守興泉道移駐廈門,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稱興泉永道,管轄興化府(今莆田)、泉州府和永春州。至此,廈門成為福建東南沿海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廈門成為《南京條約》中規定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廈門正式開埠。光緒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902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廈門鼓浪嶼租界土地章程》,鼓浪嶼成為「萬國租界」。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制,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
1949年09月,同安縣、廈門市分別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福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0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1958年0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
2003年05月,經國務院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關於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同意撤銷廈門市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其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設立翔安區。行政區調整後,廈門市下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至2016年12月底不變。
2014年12月,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其中廈門片區共43.78平方公里。
(3)廈門海滄區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廈門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以佛教為主。閩南古剎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在海內外負盛名;基督教新街禮拜堂被稱為「中華第一聖堂」;天主教廈門教區設於鼓浪嶼,是閩南天主教對外交往的中心。
正月初三忌拜年,廈門傳統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裡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以廈門菜為代表之一的閩菜位列中國八大菜系,兼帶台灣、潮汕風味。廈門菜餚創出清、鮮、淡、脆、略帶微辣的獨特風味,尤以生猛海鮮、仿古葯膳、普陀素菜、風味小吃著稱。
廈門全年盛產海鮮,種類繁多,有龍蝦、鮑魚、螃蟹,還是蝦、螺、貝類等。特色小吃有:面線糊、沙茶麵、土筍凍、海蠣煎、炸五香、花生湯、燒肉粽等。
『肆』 廈門歷史格局演變
廈門,很早以前叫「鷺江」、「鷺門」、「鷺島」、「鷺嶼」。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叫「嘉禾嶼」、「嘉禾里」;元代叫「嘉禾千戶所」;明代稱「中左所」;1650年鄭成功統治時叫「思明州」;民國以後叫「思明縣」、「思明市」。什麼時候叫廈門呢?據說是在明初江夏侯周德興來建「廈門城」以後,才與原有的「中左所」名稱同時使用的。
以「鷺」為名,是因為傳說當時島上棲息大群白鷺。以「嘉禾」為名,是根據《鷺江志》記載,當時島上生產一種「一莖數穗」的良種稻禾。以「所」為名,是由於「所」是當時政府設置在這個島上的軍事機構的一種名稱,「中左」是「所」的方位。以「思明」為名,那是鄭成功和當時人們思念明朝而起的。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2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4月2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52號)調整廈門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廈門市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廈門市思明區管轄。思明區人民政府駐民族路。將廈門市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廈門市集美區管轄。集美區人民政府駐銀江路。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區人民政府駐地由杏林南路29號遷至海滄鎮。設立廈門市翔安區,將廈門市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新店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為什麼叫「廈門」呢?史料上雖然沒有說明,但是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因為廈門處在九龍江的「海門」下游,就是「下海門」流域。這樣,有人就把「下海門」縮讀為閩南方言的「廈門」。至於正式命名,那是從1683年清政府解除海禁以後。廈門作為「通洋正口」,英國商人首先來到這座小城做生意,城裡的人告訴他們這個島名,因此,英語就根據閩南方言譯為「amoy」(廈門的英語舊譯),從而記載在史料上。
『伍』 列舉廈門歷史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洪武抄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
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
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陸』 廈門的歷史!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國民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
『柒』 廈門簡介
廈門,隸屬於福建省,別稱鷺島, 簡稱鷺, 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端, 西界漳州, 北鄰南安和晉江,東南與大小金門和大擔島隔海相望,通行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的主要城市,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
廈門由本島廈門本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公里。21世紀廈門逐漸成為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鼓浪嶼。
1980年10月7日,批復設立經濟特區,廈門先後獲批開發開放類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已成為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
(7)廈門海滄區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廈門市「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我國第52項世界文化遺產,福建省第4項、廈門市第1項世界遺產。成功舉辦「廈門會晤」《揚帆未來》專場文藝晚會、閩南及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金磚國家文化節等系列文化演出及交流活動42場。
廈門地形以濱海平原、台地和丘陵為主。廈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勢地貌構成類型多樣,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灘塗等。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於同安與安溪交界處的雲頂山海拔1175.2米,為全市最高的山峰。
『捌』 廈門的歷史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
宋屬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
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順治十二年(1655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屬於福建省,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自泉州移駐廈門。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4月28日,思明縣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福建軍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大田縣,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隨之撤銷,廈門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制,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
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福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
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05月經國務院批准,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
『玖』 能代表廈門的元素有哪些地標建築,傳統文化,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等等
遠古時,因為白鷺棲息之地,廈門島又故而稱「鷺島」。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稻「一莖數穗」,又名「嘉禾嶼」。明代,被稱中左所。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稱贊廈門為「東方夏威夷」。廈門著名景點有鼓浪嶼、集美歸來堂、萬石植物園、廈門大學、海滄大橋、同安影視城、廈門園博園、南普陀寺等。
佛教:南普陀、梵天寺、虎溪岩寺、萬石岩寺。 基督教:思明區:新街堂、竹樹堂、三一堂、廈港堂、霞溪堂、復興堂、洪山柄活動點、安海路活動點等; 湖裡區:新區堂、寨上堂、鍾宅活動點、南山路活動點等; 集美區:高浦堂、灌口堂、英埭頭堂、後溪堂、集美堂、錦園活動點等; 海滄區:海滄堂、東嶼堂、新垵堂、芸美活動點等; 同安區:後河堂、雙圳頭堂、後爐活動點、杜橋堂、塘邊堂、南山堂、潘塗堂、洪塘頭堂、湖井堂、官潯堂、埭頭堂等; 翔安區:馬巷堂、城場堂、蓮河堂、同美堂、劉五店堂、新圩堂、古宅活動點等。 天主教:鼓浪嶼天主教堂、廈門天主堂(鷺江道)。 伊斯蘭教: 廈門清真寺(中山公園南路)。
廈門傳統習俗中華民族崇尚紅色,廈門人也一樣以紅色象徵幸福、吉祥。門聯、請帖都用紅紙;饋贈禮品也要在包裝紙上放張紅紙條;迎娶的車輛,要掛紅綵帶;喜幛、壽屏要用紅綢緞製作。喪事人家和他人住一座樓房的,還要在大門口掛塊紅布。而黑、白、藍等色調,則被視作端重、衰思的象徵。 栽種花草,是廈門人的一種愛好。不但自家有盆栽,還喜歡到市面買各種鮮花用清水養起來擺放客廳卧室。人們還常用新鮮花卉編扎花籃、花屏和龍、鳳、燈等造型,用作喜慶場面的陳設。 民間的一些忌諱和應注意的禮節性習俗有: 以中指指人,被看作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用掃帚打人,挨打者被認為受到最大的侮辱; 客人在座時掃地,被人認為是逐客,有失禮儀; 婚慶筵席上,客人不慎打破碗碟湯匙等餐具最為犯忌,被視為不吉祥的徵兆; 與親友進餐時,筷子不要插在飯上,因祭祀時往往在飯上插香。這是對人的不敬; 招待客人時,最忌諱擺六盤菜,因為依清朝舊例,死囚臨刑前才食以六盤菜餚; 在嬰兒面前不要談猴,認為談猴會招致嬰兒多病難養;也不要誇嬰兒肥胖,要說「好看」、「好養」。
『拾』 廈門歷史
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933年龍啟元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2] ,屬泉州。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滅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 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人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3]
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順治十二年(1655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屬於福建省,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自泉州移駐廈門。[3]
廈門老照片 (18張)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4月28日,思明縣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福建軍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大田縣,1925年廢)。[3]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隨之撤銷,廈門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
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
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
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制,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3]
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福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
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
廈門剪影 (33張)
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
1958年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3]
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
1979年10月復原名(開元、思明區),
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
1973年6月同安縣再歸廈門市。
1978年9月設杏林區。
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3]
2003年05月經國務院批准,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