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深刻地指出:改革是中國第二次革命。改革開放的實踐已充分證明,其革命性意義是極其巨大而深刻的,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的:「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筆者認為,概括起來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啟了當代中國歷史新時期,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轉變 建國以後,中國作為一個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使自己盡快地擺脫貧困和落後,這是我國面臨的重大課題。由於沒有現成的發展模式,我們主要照搬了蘇聯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來組織發展經濟,這種體制在初期也曾發揮過應有的歷史作用,但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其弊端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因此,改革開放立足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以變革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為突破口,以市場化改革為取向,經過30年的努力,在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為中國經濟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一是堅持解放思想,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實現了國家工作重點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徹底否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做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從此當代中國進入了以改革開放為鮮明特點的歷史新時期。二是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實現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機制的有效結合,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歷程表明,一方面,在推進改革開放進程中,重視實踐探索和創新,使改革開放成為推動發展的新的實踐源泉和力量源泉;另一方面,在深化改革開放中,十分重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因此,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體制將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不斷完善和成熟,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更加顯著的體制性效益。 二、促進了生產力大解放、大發展,實現了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轉變 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使國家更加富強、人民更加幸福。從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是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必然成為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任務。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過程,就是圍繞解決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展開的,就是一個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一是確立並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力量源泉。改革開放30年實踐是堅持和貫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偉大實踐。在這條正確的發展路線的指引下,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二是確立並逐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大發展。 三、推進了制度建設和創新,實現了由高度集權向民主法治的歷史性轉變 改革開放對於當代中國來說,是一個偉大的實踐探索,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這當中最關鍵的是要對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和制度進行變革。與此同時,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的任務,必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而成為我們必須關注和解決的重大課題。一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法律保障。1982年,確認了個體經濟的合法地位,提出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補充。1999年,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2004年,明確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制財產不受侵犯」、「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等。2005年,通過《關於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定》,使免除農業稅的惠農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上列舉的這些法律制度,是與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相適應的,從一個方面表明了改革開放推進了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創新。二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拓展了人民群眾參與改革和發展實踐的空間。改革開放30年,我們黨十分重視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和創新。我們黨明確提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各項民主制度不斷完善,新型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在改革開放中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已成為全國上下共識,我國已進入民主法治的歷史新時期。 四、激發了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實現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歷史性轉變 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歷程,是全社會創造活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一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不斷激發社會活力。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黨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並且深刻地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這就為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建設和諧社會,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促進全社會創造能量充分釋放、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業活力蓬勃開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二是通過理論和實踐創新,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發展道路。黨的十二大,我們黨明確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從此,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堅持和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堅持發揮生產力作為最活躍、最革命因素的決定性作用;堅持把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極大地增強了全社會創造活力,形成了萬眾一心共創偉業的生動局面,實現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歷史性轉變。 五、擴大了對外交往與合作,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黨的十一屆三中會會以來,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我們黨把對外開放確立為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從而推動了我國更深入更全面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一是始終不渝地堅持和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對外開放中,中國堅持以自己的發展促進地區和世界共同發展,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在實現本國發展的同時,兼顧對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正當關切和利益。實踐證明,改革開放30年,我們堅持和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二是在對外開放中擴大交往與加強合作。在對外開放中,中國堅持和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從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環保等各個方面擴大交往與合作。30年的對外開放擴大了交往與合作,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六、推動了發展方式的戰略調整,實現了由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向科學發展方式的歷史性轉變 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生產力得到了大解放大發展,國際競爭力得到了大提升,人民生活得到了大改善。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消費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科技進步加速,與世界經濟進程的融合加深,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聯度增強,人民群眾對於物質文化生活質量的要求更高。這些新的趨勢的出現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提供了不竭動力,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隨著發展的推進、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們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和嚴峻的挑戰。因此,順應新的發展趨勢,解決新的問題,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是我們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為當代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新實踐相結合的重大理論成果,科學地回答了「什麼是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基本問題,是新的歷史階段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二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進程。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難循環、低效率為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科學發展方式,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是以少投入、低消耗、零排放、可循環、高效率為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
Ⅱ 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版路,只有權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兩段話,高度概括了我們為什麼要改革,我們應當深刻的領會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這種高度的理論概括。
Ⅲ 關於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的幾點認識
歷史功績之一: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辟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歷史新紀元,那麼,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則開辟了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歷史功績之二: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來,我們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立足國情,在逐步擺脫蘇聯模式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歷史功績之三: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理論,偉大的實踐孕育偉大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理論結晶。歷史功績之四:實現了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這一創造性的偉大實踐,深刻改變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面貌,使國家走向了富強,人民實現了富裕。
補充: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來,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今天,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回顧偉大進程,總結成功經驗,謳歌歷史功績,對於我們繼續堅定不移地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前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本文僅就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功績談幾點粗淺認識。
歷史功績之一: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從那時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歷史新篇章。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地展開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如果說,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辟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歷史新紀元,那麼,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則開辟了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歷史功績之二: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來,我們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立足國情,在逐步擺脫蘇聯模式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這期間改革開放每前進和深入一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明確和清晰一步。一直到黨的十三大,這條道路已形成初步輪廓。即:它的基本歷程——溫飽、小康、現代化;它的政治保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它的根本動力——堅持改革開放;它的前進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這次黨的十七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了明確的界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界定,包括黨的基本路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我國發展的奮斗目標等內容。其中,基本路線是總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遵循;總體布局是基本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具體展開;發展目標是宏偉藍圖,是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努力方向。它們相互聯系、相輔相成,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這是對我們黨改革開放以來實踐創新成果的科學總結,是中國特色的集中體現,是一條實現中國繁榮富強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確道路。
歷史功績之三: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理論,偉大的實踐孕育偉大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理論結晶。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啟了全面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創之作。以江 澤 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在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世情、國情、黨情發展變化的基礎上,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承上啟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胡 錦 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繼續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創新成果。
改革開放30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歷史功績之四:實現了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這一創造性的偉大實踐,深刻改變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面貌,使國家走向了富強,人民實現了富裕。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3624億元提高到超過24萬億元,躍居世界第四位;對外貿易總額從206億元提高到超過2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從長期沒有達到10億美元提高到1.5萬億美元左右,躍居世界第一位。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均GOP從226美元上升到2100美元,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000多萬,貧困發生率從31%下降到2.5%,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3歲。所以,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使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了,使我們的人民溫飽達到了初步小康,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Ⅳ 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新的偉大革命。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的偉大抉擇,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中國命運的歷史選擇。從1978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以義無反顧、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驚天動地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今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二、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在於解放了思想、實現了思想的解放。
而改革開放所帶來最根本的變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不是為紀念而紀念,而是為了更深入地改革開放而紀念,關鍵是在具體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進一步解放思想,繼續推動改革開放。目前,我國改革開放正處在一個關鍵階段,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十七大號召全黨必須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帶領人民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絕不能停滯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無不需要進一步改革開放,而深化改革開放無不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開放最偉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結晶就是開辟了道路、創新了理論。
十七大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而一切――這一條偉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結果、這一個偉大理論正是思想解放的結晶,這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和最偉大的成果。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自建立新中國、創立社會主義以來就不斷探索、反復摸索的偉大事業。從建國之初向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老大哥學習的「一邊倒」,到「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反對修正主義防止修正主義」,我們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和實踐經歷了艱難、曲折甚至是反復的過程,直到改革開放我們黨才成功開辟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探索的過程、實踐的歷程,就是堅持解放思想的過程,就是實現了思想解放的歷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就是堅持真正的改革開放、堅持正確的解放思想;換言之: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真正的改革開放、堅持正確的解放思想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六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同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堅持真正的改革開放、堅持正確的解放思想;換言之: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真正的改革開放、堅持正確的解放思想,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四、紀念改革開放的現實意義在於進一步解放思想以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從根本上來說,改革開放的前提在於思想解放,關鍵在於解放思想,根本在於創新體制機制,目的在於激發創造活力。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必須在永無止境的改革開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黨歷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即在永無止境的改革開放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永無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從現實上來說,改革開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因此,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在進一步解放思想中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必須永無止境地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在永無止境的改革開放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永無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更加偉大的成就。
Ⅳ 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意義有哪些
一、改革開放鍛造了中國共產黨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與本領。
中國改革開放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通過釋放市場活力提升了財富創造效率,又通過完善基本制度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
既為資本增值提供了廣闊舞台,又以有效的手段限制了資本的任性與瘋狂。40年的改革開放從根本上克服了資本主義制度難以克服的弊病,鍛造了中國共產黨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
二、改革開放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
40年改革開放史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既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與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繁榮與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推進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必將使科學社會主義在古老的東方大國迸發出愈發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三、改革開放提升了中華民族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影響。
在探索現代化路徑方面,中國有效破解了發展中國家幾乎難以擺脫的發展與穩定、開放與自主等幾大難題,為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在全球治理方面,在逆全球化思潮湧動以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極端化思潮泛起的世界形勢下,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主張和倡議,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與贊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引領力。
四、改革開放滿足了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與期待。
改革開放40年來,在滿足生存和發展需求、物質文化需求的基礎上,正在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的公共產品需求、休閑和享受的需求、高層次需求、美好生活需求。
新時代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既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與一致好評,也必將在整個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譜寫出最為光彩奪目的動人樂章。
五、改革開放使中國人的思維觀念迎來了從書本找答案到從實踐找答案、由既定性思維到生成性思維的偉大飛躍。
1978年以後我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在沖破教條式思維和既定性思維的進程中不斷推進的,這種教條式思維和既定性思維也是在我國不斷推進的改革開放進程中被沖破的。
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強調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是在人民群眾的活生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得以堅持和發展、確立和實現的。
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都可以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找到答案,都要到人民群眾活生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找答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實現這些本質規定性的一種歷史性實現形式。
Ⅵ 改革開放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我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覺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以適應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要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必須圍繞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根本任務,把改革開放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通過深化改革,解決體制轉變中的深層次矛盾和關鍵問題;通過擴大開放,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新時期30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增強的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堅持和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體現和主要內容。一方面,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確保了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確保了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的軌道上實行改革開放,就是對原來僵化、缺乏活力的舊體制進行全面的變革,使之更加符合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更加符合我國國情,更加符合現階段社會主義發展的要求,從而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增強社會主義的吸引力。
Ⅶ 改革開放有何歷史意義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新的偉大革命.
二、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在回於解放了思想、實答現了思想的解放.
三、改革開放最偉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結晶就是開辟了道路、創新了理論
四、紀念改革開放的現實意義在於進一步解放思想以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