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抖空竹的歷史意義

抖空竹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6 23:41:45

㈠ 空竹的名字由來簡介

簡介
空竹,古稱胡敲、空鍾、空箏,俗稱嗡子、響鈴、轉鈴、老牛、悶葫蘆、風葫蘆、響葫蘆、天雷公公等,屬於漢族民間傳統玩具。典型的空竹有單輪和雙輪之分,雙輪的空竹形如腰鼓,以竹或木製成,兩頭為兩只扁平狀的圓輪,輪內空心,輪上挖有四五個小孔,孔內放置竹笛,兩輪間有軸相連;單輪的空竹則形如陀螺,一側有輪。因其輪內空心而有竹笛,故名「空竹」。
空竹游戲一般稱為抖空竹,也叫抖空鍾、抖空箏、抖嗡子,江南又稱之為扯鈴。不過,一般大都簡稱為「空竹」。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苑中一株燦爛的花朵。流行於全國各地,天津、北京及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尤為盛行。
由來
空竹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空竹最早是由漢族民間游戲用具「陀螺」演變而來的。陀螺是遠古時代就出現的玩具,在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和常州圩墩遺址中,就出土了木陀螺,而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中出土了陶陀螺。後來,為延長陀螺的旋轉時間,人們改用鞭子抽擊這些木製或陶制陀螺;再後來,改用竹製陀螺,並在上面開口利用空氣沖擊發出哨聲,即「鳴聲陀螺」,後來「鳴聲陀螺」漸漸有了「空竹」的別稱。
但是,由於歷史文獻中有關空竹的資料貧乏,其起源之說還存有很大爭議:一說三國時期曹植就曾作過一首《空竹賦》,如果這算是有關空竹最早的記錄,那它的歷史至少有1700年了,但我們對曹植《空竹賦》的內容已經無法考證;一說宋代百戲雜技項目中的「弄斗」為抖空竹的前身;而台灣學者吳盛達則指出空竹出現在元朝末年;一般認為空竹源於明代的「空鍾」。

㈡ 空竹的來歷

空竹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空竹最早是由漢族民間游戲用具「陀螺」演變而來回的。陀螺是遠古時代就出答現的玩具,在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和常州圩墩遺址中,就出土了木陀螺,而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中出土了陶陀螺。後來,為延長陀螺的旋轉時間,人們改用鞭子抽擊這些木製或陶制陀螺;再後來,改用竹製陀螺,並在上面開口利用空氣沖擊發出哨聲,即「鳴聲陀螺」,後來「鳴聲陀螺」漸漸有了「空竹」的別稱。
但是,由於歷史文獻中有關空竹的資料貧乏,其起源之說還存有很大爭議:一說三國時期曹植就曾作過一首《空竹賦》,如果這算是有關空竹最早的記錄,那它的歷史至少有1700年了,但我們對曹植《空竹賦》的內容已經無法考證;一說宋代百戲雜技項目中的「弄斗」為抖空竹的前身;而台灣學者吳盛達則指出空竹出現在元朝末年;一般認為空竹源於明代的「空鍾」。

㈢ 空竹的由來

相傳,三國時期曹植就曾作過一首《空竹賦》,如果這算是有關空竹最早的記錄,那麼它的歷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在《水滸傳》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討方臘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於宿太尉保舉之恩而做詩雲:「一聲低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攜漫徒勞。」當然,小說是後人所寫,但也表明,寫書人的時代,抖空竹已經很常見了。
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里邊描寫:「空鍾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鍾,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鍾轟而疾轉,大者聲鍾,小者蜣飛聲,一鍾聲歇時乃已。制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這里是說,把空鍾「刳木中空(實則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開小孔)」,口內裝半圓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嚴,成為風匣;板之圓心穿竹棍,上長下短,用粗線繩繞在長柄上,「別一竹尺有孔」,將繩兒穿過竹尺的孔,用力勒緊,然後急放,空鍾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轉並發出哨聲(氣流入孔因壓強大又排出)。空鍾就是空竹早期的稱呼,與現在不同,玩它的時候動作不是抖,它的轉動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據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個孩子正在抖空竹,旁邊還有個孩子捂著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系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這幅畫里抖空竹的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了解,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如果場景屬實的話,那麼可以說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相當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發展成為受人歡迎的雜技節目。雜技藝人們在原有花樣的基礎上,又創作出許多新的花樣和高難技巧。表演時與優美的舞姿和動聽的伴奏音樂融為一體,更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情趣。
PS:(轉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㈣ 抖空竹的歷史

相傳,三國時期曹植就曾作過一首《空竹賦》
如果這算是有關空竹最早的記錄,那麼它的歷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

㈤ 空竹的起源是什麼

空竹,是我國民族文化苑中一株燦爛的花朵。空竹古稱「胡敲」,也叫「地鈴』、「空鍾」、「風葫蘆」,濟南俗稱「老牛」。
抖空竹在我國可謂歷史悠久,關於空竹的記載,最早見於北宋宣年年間,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據載,宋江見人玩胡敲,他有感而發並賦詩一首:「一聲低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挈漫徒勞」。明代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日: 「空鍾者,刳木中空,旁口,盪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另一線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鍾。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鍾轟而疾轉」。到清代對空竹更多有記載,坐觀老人在《清代野記》中記載:「京師兒童玩具,有所謂空鍾者,即外省之地鈴。兩頭以竹筒為之,中貫以柱,以繩拉之作聲。唯京師之空鍾,其形圓而扁,加一軸,貫兩輪,其音較外省所制,清越而長。」清代《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空竹者,形如車輪,中有短軸,兒童以雙杖系棉線播弄之。」又清代李若虹在《朝市從載》中記曰:「抖空竹,每逢廟集,以繩抖響,拋起數丈之高,仍以繩承接,演習各樣身段。」生動地記述了當時民間抖空竹的情景。
空竹最初為宮廷玩物,後傳至民間並廣為流行。特別在我國北方地區曾風靡於城鄉百姓之中,成為家喻戶曉的健身娛樂玩具。
建國後,特別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建設,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提高,對於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強身健體也有了更高要求。抖空竹作為一項古老而又年青的體育活動又煥發了青春活力。
抖空竹集健身、娛樂、表演於一體,四季寒暑都可練,男女老少皆適宜,深受廣大群眾歡迎。近些年來抖空竹在全國各地有很大發展,特別是北京、天津、鄭州、西安、石家莊、濟南等地練習者眾多,且互有交流。省城濟南於2001年7月成立了老年人體協空竹隊,使抖空竹這項運動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空竹隊在濟南四區下設四個支隊,活動點有二十多處。他們配合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落實全民健身活動,也提高了泉城抖空竹的技藝水平。目前,在濟南抖空竹已蔚然成風,在各大公園和休閑場地均能見到空竹練習者的身影。以空竹會員為核心,_市區范圍內空竹習練者已達兩千人之眾,這中間亦不乏抖空竹的高手,與此同時也帶動了齊魯各地市的抖空竹活動。
抖空竹深受廣大中老年同誌喜愛。空竹價格低廉,易於學練,也不受場地限制。空竹抖起來嗡嗡作響如牛鳴,十分悅耳,同時還能做出很多花樣招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和觀賞性,故而使不少同志樂此不疲。
學習抖空竹,須先從抖雙頭空竹學起,然後再學抖單頭空竹。掌握基本功之後,再增加難度做花樣招式。只要肯於鑽研,勤練不輟,必有收益。不僅可以做到抖、撈自如,而且還可以達到手、眼、身、法、步中規中矩,挑、扔、背、跨、盤身手不凡,成為抖空竹的高手。

㈥ 空竹的歷史

相傳,三國時期曹植就曾作過一首《空竹賦》,如果這算是有關空竹最早的記錄,那麼它的歷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
在《水滸傳》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討方臘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於宿太尉保舉之恩而做詩雲:「一聲低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攜漫徒勞。」當然,小說是後人所寫,但也表明,寫書人的時代,抖空竹已經很常見了。
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里邊描寫: 抖空竹的老人「空鍾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鍾,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鍾轟而疾轉,大者聲鍾,小者蜣飛聲,一鍾聲歇時乃已。制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這里是說,把空鍾「刳木中空(實則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開小孔)」,口內裝半圓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嚴,成為風匣;板之圓心穿竹棍,上長下短,用粗線繩繞在長柄上,「別一竹尺有孔」,將繩兒穿過竹尺的孔,用力勒緊,然後急放,空鍾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轉並發出 空竹哨聲(氣流入孔因壓強大又排出)。空鍾就是空竹早期的稱呼,與現在不同,玩它的時候動作不是抖,它的轉動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據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個孩子正在抖空竹,旁邊還有個孩子捂著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系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這幅畫里抖空竹的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了解,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如果場景屬實的話,那麼可以說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相當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 玩轉空竹發展成為受人歡迎的雜技節目。雜技藝人們在原有花樣的基礎上,又創作出許多新的花樣和高難技巧。表演時與優美的舞姿和動聽的伴奏音樂融為一體,更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情趣。

㈦ 空竹歷史和名人故事

空竹,以竹木為材料製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與空鍾混稱,俗稱響葫蘆;江南又稱之為扯鈴。以北京、天津所產的最為著名。

空竹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雙輪空竹比單輪空竹容易操作。圓盤四周的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為高音孔,以各圓盤哨口的數量而分為雙響、四響、六響,直至三十六響。拽拉抖動時,各哨同時發音,高亢雄渾,聲入雲表。

空竹的操作技巧有扔高、呲竿、換手、一線二、一線三等多種形式。有關空竹的最早記載見於明代,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稱:「空鍾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鍾,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鍾轟而疾轉,大者聲鍾,小者蜣飛聲,一鍾聲歇時乃已。制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在這里所說的與現代的孩子們玩的音響玩具「地軸」相符,以竹木製成,用繩繞其柄,繩穿入竹尺,用力勒繩地軸即落地飛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直立旋轉移時。因空腔周圍有口,故發聲。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童子正在抖空竹,旁邊另有一童子捂著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系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此處抖空竹之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編者注釋,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此說如果屬實,那麼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經相當成熟。明定陵出土的兩件刺綉百子衣,一件被命名為「紅暗花羅綉萬壽字過肩龍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另一件被命名為「紅素羅綉平金龍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都是孝靖皇後的陪葬。在百子衣的背面,有一幅 「放空鍾圖」,兩童子挽臂並肩,相互配合,正在合力施放一個大型的空鍾。從圖中可見其特點,與空竹不同。這里的放空鍾應該是放「地軸」。

當代空竹的構造與抖空竹的技法均有長足的發展,北京地區除了大量地生產製作空竹之外,還出現了專門研究空竹、開發空竹的組織,比如說「北京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會員們都是抖空竹的能手。更為重要的是,會員中有不少人自己動手製作空竹,形制多樣,變化豐富。最大的空竹直徑近一公尺,重好幾十斤。此外,又把茶杯蓋、茶壺蓋、鋼精鍋蓋以至於圓桌面、自行車軲轆等等器物都納入了空竹系列,抖動起來。會員們自己製作的空竹,有「三起樓子」者,即輪盤共三層,逐層收煞,一層比一層小。有「雙軸單盤」者,即一個輪盤的兩面都有軸,可以兩個人同時抖一個空竹。抖空竹的方法也大膽進取,出現了富於變化、神奇莫測的新花樣,有「金雞上架」、「翻山越嶺」、「織女紡線」、「夜觀銀河」、「二郎擔山」、「抬頭望月」、「鯉魚擺尾」、「童子拜月」、「鷂子翻身」、「彩雲追月」、「海底撈月」、「青雲直上」等等動作,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最為驚險駭人的是「螞蟻上樹」,長繩一端系於樹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動一隻空竹,忽然將飛轉的空竹拋向長繩,持繩者用力拉動長繩,將空竹抖向高空,可飛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時,抖空竹者穩穩接住。初見此技,未有不驚呼者。

最近,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的主任李洪寬先生,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空竹的結構特點以及北京地區抖空竹的種種動作要領,編寫成一部小冊子,名《空竹淺談》,在玩具協會內部發行,成為玩具史上空竹專題的第一部專著。

㈧ 空竹的歷史100字

相傳,三國時期曹植就曾作過一首《空竹賦》,如果這算是有關空竹最早的記錄,那麼它的歷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
在《水滸傳》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討方臘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於宿太尉保舉之恩而做詩雲:「一聲低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攜漫徒勞。」當然,小說是後人所寫,但也表明,寫書人的時代,抖空竹已經很常見了。
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里邊描寫: 抖空竹的老人「空鍾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鍾,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鍾轟而疾轉,大者聲鍾,小者蜣飛聲,一鍾聲歇時乃已。制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這里是說,把空鍾「刳木中空(實則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開小孔)」,口內裝半圓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嚴,成為風匣;板之圓心穿竹棍,上長下短,用粗線繩繞在長柄上,「別一竹尺有孔」,將繩兒穿過竹尺的孔,用力勒緊,然後急放,空鍾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轉並發出 空竹哨聲(氣流入孔因壓強大又排出)。空鍾就是空竹早期的稱呼,與現在不同,玩它的時候動作不是抖,它的轉動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據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個孩子正在抖空竹,旁邊還有個孩子捂著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系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這幅畫里抖空竹的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了解,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如果場景屬實的話,那麼可以說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相當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 玩轉空竹發展成為受人歡迎的雜技節目。雜技藝人們在原有花樣的基礎上,又創作出許多新的花樣和高難技巧。表演時與優美的舞姿和動聽的伴奏音樂融為一體,更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情趣。

㈨ 斗空竹的來歷

抖空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曹植寫過一首詩《空竹賦》;宋朝時期,宋江寫過一首七言四句詩:「一聲低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宵,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挈漫徒勞。」 明代《帝京景物略》「春場」中有童謠「楊柳兒青,放空鍾」,證明此游戲在中國已有較久的歷史。普通空竹分單軸和雙軸兩種。軸內是空的,每個軸上有孔四、五個不等,孔內用木片作 抖空竹
笛以利發聲。連著軸有一個圓柱狀的把,把的中段稍細。空竹除木製、竹製外,亦有用茶壺蓋等器皿作代替物的。把空竹懸於系在兩根小棍頂端的細繩上,玩者兩手各持一棍來回拉動,便可產生旋轉並隨速度加快發出嗡嗡的響聲。 明代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記述了空鍾(空竹)的製作方法及玩法。清代坐觀老人在《清代野記》中寫到:「京師兒童玩具,有所謂空鍾者,即外省之地鈴。兩頭以竹筒為之,中貫以柱,以繩拉之作聲。唯京師(指北京)之空鍾,其形圓而扁,加一軸,貫兩車輪,其音較外省所制,清越而長。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抖空竹已發展成為受人歡迎的雜技節目。雜技藝人們在原有花樣的基礎上,又創作出許多新的花樣和高難技巧。表演時與優美的舞姿和動聽的伴奏音樂融為一體,更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在發展過程中,藝人們不僅表演抖傳統的車輪式雙頭空竹,又設計出陀螺式的單頭空竹,而且還可以把茶壺蓋、小花瓶等器物作為抖弄的道具進行表演。 最使人稱奇的是,民國(公元1912~1949)初年在中國北部的天津又出現了一位以酒葫蘆為道具的民間藝人田雙亮。天津是最早發明製作空竹的地方地,所產的「劉海牌」、「壽星牌」空竹馳名國內外。

閱讀全文

與抖空竹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