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楊浦工業發展歷史

楊浦工業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6 23:30:17

⑴ 上海的發展史

上海的歷史變遷 幾個世紀以來,上海都只是個小漁村,直到13世紀才發展為城鎮。公元751年,在今天的松江首先建起了行政縣,稱為華亭縣;至宋朝(公元991年),松江河南岸青浦東北又有青龍鎮。為了方便交通,商船都選擇今天黃浦外灘為停靠碼頭,河西岸於是逐漸出現一座城市取代青龍鎮,成為新的港口和商業中心。南宋時期(公元1260-1274年),上海地位日益重要,這里商船雲集,熱鬧非凡。公元1292年,元朝在此設立行政縣,到明朝已成為國家的紡織和手工業中心,並建起了第一座廠。清政府在公元1685年設立上海海關,一個國際性大商埠從此發展起來。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根據條約規定,上海被開放成通商口岸,隧進一步淪為國際殖民地。外國資本的入侵壟斷了上海及東南沿岸的手工業,但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上海的商業、金融、紡織、輕工業和交通運輸。同時,民族工商業也開始成熟起來。上海不僅成為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國家的工業命脈。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

⑵ 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

工業發展的進程相對說這個工業發展進程還是特別大的。我覺得因為這個工業發展相對來說也特別可以張照正

⑶ 上海的發展歷史

上海的歷史: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並設立了市舶司。此後,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裡,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3)楊浦工業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52′至122°12′,北緯30°40′至31°53′之間,面積6340平方公里,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

上海境內缺乏金屬礦產資源,建築石料也很稀少,陸上的能源礦產同樣匱乏。70年代以來開始在近海尋找油氣資源,在多口鑽井中獲得工業原油和天然氣。

據初步估算,東海大陸架油氣資源儲量約有60億噸,是中國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氣盆地。附近的南黃海,經過調查和勘探,也發現油氣資源,估算有2.9億噸儲量。東海海水中化學資源豐富,在長江口淺海底下,還發現一些礦物異常區,有鋯石、鈦鐵砂、石榴石、金紅石等重要礦物。

上海市境內天然植被殘剩不多,絕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天然的木本植物群落,僅分布於大金山島和佘山等局部地區,天然草本植物群落分布在沙洲、灘地和港汊。栽培的農作物共有100多個種類,近萬個品種。蔬菜多達400多種,居全國之冠,瓜果和觀賞花卉品種也很多。

上海市地處長江入海口、太湖流域東緣。境內河道(湖泊)面積約500多平方公里,河面積率為9%~10%;上海市河道長度2萬余公里,河網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公里~4公里。

上海市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27萬人,相比2014年末減少10.41萬人。

統計顯示,2015年末上海市戶籍常住人口1433.62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81.65萬人。相比2014年末,外來常住人口減少14.77萬人,同比降幅為1.5%。

⑷ 工業經濟的歷史發展

自19世紀以來,世界發達國家陸續完成了工業革命,科學技術取得了巨回大發展,拖拉機、答機床等代替了手工生產工具,汽車、貨車、輪船和飛機代替了落後的交通工具,生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這一時期,知識對於經濟的作用尚未起到決定性作用。鐵礦石、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並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

⑸ 上海發展史

上海概述

上海簡稱滬或申。市人民政府駐黃浦區人民大道200號,郵政編碼:200000,長途區號:021。上海位於北緯31°14』,東經121°29』。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全市面積6340.5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千米,東西寬約100千米。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千米,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千米。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千米,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2004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352.39萬人。上海散居著39個少數民族及少數未識別的民族,約有5.3萬人,佔全市人口的0.4%。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其次是滿族,最少的是佤族、拉祜族、毛南族、普米族、京族。
2005年末,本市公安戶籍登記人口1360.26萬人,比上年增加7.87萬人,增長0.6%。截至2006年底,上海戶籍總人口1368.08萬人。
而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上海到2010年常住人口預計達到1900萬,這意味著上海常住人口容量還有120萬左右的增長空間,平均每年約24萬左右。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春秋較短,冬夏較長,日照充分,雨量充沛。2005年,上海全年平均氣溫17.5℃,日照1778.3小時,降雨量1254.9毫米。

■市花
1986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決定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白玉蘭在上海的氣候下,開花特別早,冬去春來,清明節前,它就繁花盛開。白玉蘭潔白如玉,晶瑩皎潔,開放時朵朵向上,溢滿清香。選擇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象徵著一種開路先鋒、奮發向上的精神。

■市標
上海市市標1990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上海市市標是以市花白玉蘭、沙船和螺旋槳三者組成的三角形圖案。三角圖形似輪船的螺旋槳,象徵著上海是一座不斷前進的城市;圖案中心揚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徵著上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著早春盛開的白玉蘭,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機。

行政區劃

黃浦區 面積 12平方千米,人口 62萬。郵政編碼200001。區人民政府駐延安東路300號。
盧灣區 面積 8平方千米,人口 33萬。郵政編碼200020。區人民政府駐重慶南路139號。
徐匯區 面積 55平方千米,人口 89萬。郵政編碼200030。區人民政府駐漕溪北路336號。
長寧區 面積 38平方千米,人口 62萬。郵政編碼200050。區人民政府駐愚園路1320號。
靜安區 面積 8平方千米,人口 32萬。郵政編碼200040。區人民政府駐常德路370號。
普陀區 面積 5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200333。區人民政府駐大渡河路1668號。
閘北區 面積 29平方千米,人口 71萬。郵政編碼200070。區人民政府駐大統路480號。
虹口區 面積 23平方千米,人口 79萬。郵政編碼200080。區人民政府駐飛虹路518號。
楊浦區 面積 61平方千米,人口108萬。郵政編碼200082。區人民政府駐江浦路549號。
閔行區 面積 372平方千米,人口 75萬。郵政編碼201100。區人民政府駐莘庄鎮滬閔路6258號。
寶山區 面積 41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201900。區人民政府駐密山路5號。
嘉定區 面積 459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800。區人民政府駐博樂南路111號。
浦東新區 面積 523平方千米,人口177萬。郵政編碼200135。區人民政府駐世紀大道2001號。
金山區 面積 586平方千米,人口 53萬。郵政編碼201540。區人民政府駐金山大道2000號。
松江區 面積 605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600。區人民政府駐園中路1號。
青浦區 面積 676平方千米,人口 46萬。郵政編碼201700。區人民政府駐公園路100號。
南匯區 面積 688平方千米,人口 70萬。郵政編碼201300。區人民政府駐惠南鎮人民東路3252號。
奉賢區 面積 687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400。區人民政府駐南橋鎮解放中路。
崇明縣 面積1041平方千米,人口 64萬。郵政編碼202150。縣人民政府駐城橋鎮人民路68號。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區劃沿革

今上海地區,吳淞江以南於公元751年(唐天寶十載)析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崑山南境之地置華亭縣。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華亭縣為華亭府,第二年改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轄有華亭、婁、上海、青浦、金山、奉賢、南匯7縣和川沙撫民廳。吳淞江以北於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設嘉定縣,後又析出寶山縣。長江口的沙洲於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鎮,1277年升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為崇明縣。上海市區原是吳淞江下游的一個漁村,至唐宋逐漸成為繁榮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建上海鎮,鎮因黃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經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設上海縣,轄華亭縣東北、黃浦江東西兩岸的高昌、長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鄉,為松江府屬縣。

1927年設為上海特別市,1930年5月改稱上海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劃為黃浦、老閘、新成、靜安、江寧、普陀、邑廟、蓬萊等20個市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10個郊區。50年代,上海的行政區劃作了幾次調整,至1964年5月,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10個市區,以及上海、嘉定、寶山、川沙、奉賢、南匯、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個郊縣。

1980年,設立吳淞區。1982年,恢復閔行區。1988年,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設立寶山區。1992年,撤銷上海縣和原閔行區,設立閔行區。1992年9月,以川沙縣全境、原上海縣三林鄉和黃浦、南市、楊浦三個區的浦東部分,設立浦東新區。1992年10月嘉定縣撤縣,設立嘉定區。1996年,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和浦東新區14個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個縣和石化地區。

1997年4月撤銷金山縣,設立金山區。1998年2月撤銷松江縣,設立松江區。1999年9月撤銷青浦縣,設立青浦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黃浦區和南市區撤二建一,設立新的黃浦區。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上海市總人口16407734人;其中市轄區14348535人,市轄縣2059199人。各區縣人口: 黃浦區 188743人、南市區 385790人、盧灣區 328918人、徐匯區 1064645人、長寧區 702239人、靜安區 305329人、普陀區 1051672人、閘北區 798620人、虹口區 860726人、楊浦區 1243757人、閔行區 1217309人、寶山區 1227978人、嘉定區 753070人、浦東新區 2402343人人、金山區 580377人、松江區 641156人、青浦區 595863人、南匯縣 785102人、奉賢縣 624285人、崇明縣 649812人。

2001年1月9日,撤銷南匯縣,設立南匯區;撤銷奉賢縣,設立奉賢區。

2003年底,上海市轄有黃浦、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浦東新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18個區和崇明縣。

上海文化

■方言
上海話(Shanghainese)是上海地區獨有的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南方方言的一種。也有人稱上海話為滬語。語音受早期移民中占優勢的蘇州和寧波兩地影響巨大。和寧波話,蘇州話發音接近。

上海郊區方言與普遍意義上的「上海話」在發音和語法上有少許區別,按地區可分為「松江話」、「崇明話」、「浦東話」等方言。

1930年代,是上海話的黃金時期。和香港類似,上海的作家們意譯或者音譯很多英文新單詞,用到書面文本中去,通過當時上海極其發達的各種平面媒體進行傳播,然後被普通話吸收。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上海各學校統一用普通話授課。很多學校對說方言的行為扣品行分處理。而且政府取消了很多廣播電台和電視節目中的上海話內容。上海話的造詞能力也開始嚴重衰退。現在上海仍然是一個吳語城市,普通話也很通用。隨著中國各地移民的日益增加,會說上海話的人比例開始減少。現在,已經很難招聘到發音合格的年輕滬劇演員。從21世紀開始至今,上海輿論界掀起一股「保衛上海話」的浪潮。在英國部分地區已經有上海話學習班[2]

■海派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文化)的基礎上,與開埠後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歐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現代,既傳統又時尚,區別於中國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舉辦過多次大型文化活動,並建造了多所全國一流的文化設施,包括了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影城等。歐洲風格的上海音樂廳因市政建設需要被移位,但在內部改建之後已經重新對公眾開放,以舉行交響樂音樂會為主。每年上海還舉辦國際藝術節、國際電影節等文化活動。

人文歷史
豫園、明代庭園1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6項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4座上海市級歷史文化名鎮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現已修復。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個紙醉金迷的地方。當時上海著名的「百樂門」舞廳享有盛名,從英文「Paramont"得來。「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娛樂中心。很多電影院也是非常豪華。例如,大光明電影院始建於1928年,由德國傑出的建築師烏達克(L.E.HUDEC)設計,屬市級優秀保護建築。大光明電影院的歷史。 國泰電影院原名國泰大戲院(Cathay Theatre)。建於1930年,由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採用紫醬紅的泰山磚,白色嵌縫,屬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1932年1月1日,國泰大戲院正式對外營業。當天登在《申報》上的廣告用語是:「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緻舒適集現代科學化之大成」。1949年以後,更名為國泰電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一度改名人民電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優秀歷史建築。

1918年至1925年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也曾經在繁華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東側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歐洲鄉村式樣的小洋房居住過。現被改為孫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園設有陶行知紀念館。虹口公園附近有魯迅紀念館。

上海擁有許多歐美式樣的老建築,其中位於外灘的一組歐洲風格的外國銀行,商家和飯店遺留下來的建築群一直以來就是上海的標志,例如:花旗銀行,和平飯店等。但事實上在市內還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遺留下來的,風格迥異的花園別墅,例如丁香花園、沙遜別墅、馬勒住宅以及現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宮的嘉道理花園等。在上海的市中心,還有當時的面積龐大的上海跑馬廳。

影視文化

1949年前(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中國的電影業基本上集中於上海,而在上海有過製片活動的電影企業,總數約200家。上海的電影製片業,若從資金來源劃分,可以分為外商、民營和國民黨官辦等3種類型,而雄踞上海影壇的當推民營電影企業,占總數的90%以上。但是,在眾多的民營企業中,大多數公司只是曇花一現,有的公司甚至一片未拍,即已銷聲匿跡,而稍具規模、能均衡製片生產的,約十幾家。好萊塢八大製片公司都在上海設立發行機構,幾乎壟斷了上海的整個電影發行市場。只有二三流影院才放國產片。

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起過較大影響和作用的,二三十年代有影壇五虎將之稱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星)、天一影片公司(簡稱天一)、聯華影業公司(簡稱聯華)、藝華影業公司(簡稱藝華)、新華影業公司(簡稱新華)等5家;戰後時期主要是昆侖影業公司(簡稱昆侖)和文華影業公司(簡稱文華)兩家。30年代的電通影片公司和40年代的昆侖影業公司,實質上是在中國共產黨以民辦面目出現的電影公司。

上海因此出現了很多知名的歌星和影星,周璇,阮玲玉,趙丹等。毛澤東的第三任妻子江青也曾經在上海做過演員,名為藍蘋。

1949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黨政府),成立了國營的上海電影製片廠,並對私營電影製片公司的改造,1953年2月,上海實行了國營與民營電影的並軌,從此民營的電影公司消失。

80年代初,上海只有一個電視台 —— 上海電視台,後來有了上海東方衛視等等。頻道也從一個,發展到很多不同內容的頻道。1970年代,只有黑白電視信號。1980年代,轉為彩色電視信號。原來,只有在晚上才有電視節目的播出,發展到現在的全天24小時播放。目前,上海電視台、上海東方電視台和上海有線電視台已組建為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

廣播事業也從原來一個單一的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演變成很多調頻,調幅各種不同內容的電台。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中也包括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和上海東方廣播電台。

經典上海灘電視劇,如今被翻拍過好幾回代碼46 (2003), 導演:邁克爾·溫特波頓 主演:蒂姆·羅賓斯
上海夢(1938)導演喬治·威廉·派伯斯特, 實際電影取景於法國和西貢
半生緣(1998)導演許鞍華
太陽帝國(1987)導演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長恨歌(2005)導演:關錦鵬
霍元甲(2006)導演:於仁泰, 主演李連傑
精武英雄(1994)主演李連傑, 精武門改編
海上花(1998)導演: 侯孝賢
格斯拉:最終戰役(2004), 劇中Anguirus襲擊了上海並摧毀東方明珠電視塔
功夫(2004)導演周星馳
色.戒,導演:李安,根據張愛玲的小說改編
碟中諜3(2006)演員:湯姆·克魯斯
面紗(2006)主演:愛德華.諾頓、娜奧米·沃茨
如果.愛(2005)導演:陳可辛
紫蝴蝶(2003)導演 婁燁, 演員 章子怡
新上海假期(1996)主演:範文芳
上海快車(1932)主演:瑪蓮·德烈奇
上海風光(1941)導演:約瑟夫·馮·史登堡
新上海灘(1996)演員 張國榮,劉德華,寧靜
搖啊,搖啊,搖到外婆橋(1995)導演 張藝謀,鞏俐主演
蘇州河,2000,導演 婁燁,
風月(1996),導演 陳凱歌
致命紫羅蘭(2006),主演:米拉·尤沃維奇
伯爵夫人(2005), 拉爾夫·費因斯
孽債——演員全部用上海話

上海媒體

電視頻道
上海東方衛視
上海電視台第一財經頻道
上海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
上海電視台生活時尚頻道
上海電視台電視劇頻道
上海電視台體育頻道
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
上海東方電視台新聞娛樂頻道
上海東方電視台文藝頻道
上海東方電視台音樂頻道
上海東方電視台戲曲頻道
上海東方電視台少兒頻道
上海教育電視台
東方電影頻道
炫動卡通衛視

廣播
頻率 台呼
990 千赫,93.4 兆赫 990新聞頻道
648 千赫,105.7兆赫 交通台
1296千赫,90.9 兆赫 東廣新聞台
792 千赫,89.9 兆赫 都市792
101.7兆赫 動感101
103.7兆赫 LoveRadio(魅力103)
94.7兆赫 經典947
1422千赫,97.7兆赫 第一財經
1197千赫,97.2兆赫 戲劇頻率
107.2兆赫 新娛樂調頻
94.0兆赫 上海體育
1422千赫,97.7兆赫,3280、4580、4950、9750千赫 浦江之聲

■戲曲
海派特色的滑稽戲產生與抗日戰爭中期,由上海的曲藝「獨角戲」接受了中外喜劇、鬧劇和江南各地方戲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新興戲曲劇種。因為方言隔閡,只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的許多地區。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藝稱作「獨角戲」。比較著名的滑稽演員有王無能,江笑笑,劉春山,嚴順開,周柏春,姚慕雙,楊華生和王汝剛等。

滬劇是上海的代表性劇種,流行於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它起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清代道光年間,浦江一帶的灘簧發展為二人自奏自唱的"對子戲"和三人以上演員裝扮人物、另設專人伴奏的"同場戲"。1898年,已有藝人流入上海,並固定在茶樓坐唱,稱作本灘。1914年,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

■報章雜志
《申報》創刊於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4月,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時停刊,是近代中國出版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報紙之一。新民晚報創辦於1929年,也是一份發行全國的有影響力的報紙。解放日報、文匯報是上海的政府性報紙。

新聞時政類的報紙還有:新聞晨報、新聞晚報、青年報、東方早報,其中新聞晨報、新聞晚報同屬解放報業集團。生活服務類的報紙有申江服務導報、上海星期三、外灘畫報等。另外知名的報紙還有:東方體育日報、上海證券報、第一財經日報。英語的報紙有:Shanghai Daily、Shanghai Star。

20世紀30年代著名作家張愛玲曾經寫過很多和上海有關的小說。《十八春》原名《半生緣》寫了三十年代上海的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

文化節日

上海電視節是中國創辦最早的國際電視節,1986年創立至2006年,已成功舉辦了十二屆。

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創辦於1993年,次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認證,被歸於A類即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200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已舉辦了7屆。

上海旅遊節是中國著名的大型旅遊節慶,吸引著四海賓朋紛至沓來;同時又是世界的節日,當今世界著名的節慶活動在這里匯聚,盡情演繹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和節慶文化。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前身是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上海之春」音樂舞蹈月和80年代的上海國際廣播音樂節,自 2001年起兩者合並。合並後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成為薈萃中外經典音樂節目的聖堂。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是經國務院批准,由國家文化部主辦,上海市政府承辦的國家級國際藝術節,是我國最高規格的對外文化交流節慶活動。藝術節以吸收世界優秀文化,弘揚中華民族藝術,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為宗旨。薈萃了中外一流的藝術家及各種藝術。

■飲食
本地風味的上海菜又叫本幫菜。本幫名菜有很多。在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都有以上海命名的餐館。

經濟概述

1949年以前,在上海有很多外國銀行和公司。上海是當時遠東的經濟貿易中心。上海不僅匯集著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四大政府銀行為首的原國家資本與官僚資本金融機構以及外國在華金融機構。在外灘附近聚集了各國頗具實力的銀行:英國匯豐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俄國華俄道勝銀行、法國東方匯理、美國花旗銀行、比利時華比銀行等組成了「東方華爾街」。還擁有數量眾多的私人資本經營的銀行、錢庄和信託公司(以下簡稱私營行庄公司)。經歷了1927至1937年「黃金時期」的發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的私營行庄公司已達105家;而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時,上海私營金融業的整體資金實力實際上已大大削弱,但仍有119家私營銀行、80家錢庄和5家信託公司。然而到1952年底,上海私營金融機構的數量銳減至60餘家。1956年初,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最後全部合並為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

在1949年以後,有些上海的資本家都已經逃離到香港,台灣,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繼續經營。最後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營。

浦東陸家嘴上海是中國大陸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2004年人均GDP6661美元,連續十年年均經濟成長超過8%。第三產業在上海的經濟佔了一定比重,其中最主要的產業包括了金融業、房地產業、保險業以及運輸業等。位於浦東新區的陸家嘴是上海的新興金融中心,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2005年8月在上海揭牌,主要職能是管理公開市場操作。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部分在上海設立了中國區總部、分公司和辦事處。

上海工業發達,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和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的工業發展水平就已全國領先。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中央政策原因,中國東南地區飛速發展,一度使上海的工業面臨邊緣化的危機,但自90年來中期以來,隨著浦東新區的開發,以及財政轉移支付比重減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業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上海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主要以輕紡、重工業、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為主,其他還有汽車、航空、航天等工業。張江高科匯集了大量的高端製造業。農業占總體經濟的比例較小,大約在1.7%左右。

由於土地、勞動力成本日益升高,加之市政府經濟政策導向等原因,目前紡織業、重污染行業等低端製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逐漸遷往郊區或關門停業,上海市整體產業結構進步明顯,已形成並逐漸鞏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上海港是西太平洋地區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中國內地最大的港口。 2004年上海港貨物吞吐量達到3億7900萬噸,超過荷蘭鹿特丹成為世界第二大貨運港。 2005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08萬TEU(標准箱),保持繼新加坡、香港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集裝箱港口地位,上海港2006年吞吐量為2171萬TEU,同比增長20.1%,繼續保持第三名。港口吞吐量約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目前正在建設的大型深水海港洋山保稅港設計年集裝箱吞吐量為2200萬箱(2005年12月10日一期工程開港,2020年全部建成)。

上海經濟也受到其周圍省份的非經濟方面的競爭。上游省份GDP增長帶來的環境污染,尤其是來自黃浦江上游的飲用水污染,已成為困擾上海發展和居民生活的一大難題。

國有企業

上海展覽館
上海寶鋼集團公司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
江南造船公司
外高橋港
洋山保稅港
石洞口發電廠
外高橋發電廠
錦江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百聯集團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

■舉辦國際會議
上海舉辦過眾多大型會議,如:1999年「財富」全球論壇,2001年上海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2002國際人類基因組第七屆會議,2006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2007年非洲開發銀行集團理事會年會等

上海交通

■市內交通

上海的交通工具曾經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小到自行車、黃包車,大到馬車、小汽車。

1873年,法國人米拉看到黃包車便利,向法租界公董局呈報計劃。1874年1月,黃包車從日本輸入上海。故當時滬人又稱之為東洋車。凡在上海租界上通行的黃包車須向工部局捐照會。抗戰前夕,黃包車已達1,000多輛。後三輪車興起,至40年代後期逐漸被淘汰。1908年3月5日,英籍猶太地產商哈同經營的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從南京路口至延安東路外灘的通車,相繼發展了12條有軌電車線路。到1963年8月15日凌晨零時17分,最後一輛有軌電車末班車從靜安寺開出,當當有聲的有軌電車從此退出了上海。3時52分,第一輛20路無軌電車離開靜安寺起點站向外灘方向駛去。機動三輪車因為便宜,在1970年代依然可以在上海街頭看到。以後逐漸被淘汰。自行車曾經是上海最通用的交通工具。1980年代以後,私人逐漸開始購置私人小轎車。

上海地鐵,上海的市區交通較為發達,公共交通設施有:公交汽車巴士(包括大巴士和小巴士),公交電車巴士(目前只有無軌電車),黃浦江上輪渡,軌道交通(位於地下時上海人稱之為地鐵,位於高架段時稱之為輕軌),基本上每一個住宅區周圍會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公交線路停靠。以上這些公共交通設施皆可使用上海公共交通卡,從而方便付費。

論公交線路數量和復雜性,上海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公共交通網路和全世界最高的日公共交通客運量。上海全市公交有1100多條公交線路,密如蛛網,並且正以每年新辟、延伸、調整50多條公交線路的記錄持續擴充。按運營時間分,有日間公交車、「2」字頭的早晚高峰車和「3」字頭的夜宵車;按地域范圍分,有浦西的、浦東的、過江的(含大橋、隧道線)和郊區線;按票務方式分,有單一票價1元(全程13公里以下的線路)或1.5元(全程超13公里的線路)的無人售票車,還有單一票價2元的空調車和多級票價的專線車(有「3」字頭的夜宵線、「5」字頭的大巴專線、「6」字頭的浦東專線車、「8」字頭的中巴專線和「9」字頭的雙層車或空調大巴,還有10條空調旅遊專線以及觀光巴士)。

目前,大部分上海市民選擇公交巴士出行,但隨著軌道交通的逐步完善,市民的選擇方式將會趨向於軌道交通出行。上海軌道交通線路目前建成五條線路:一號線(R1)、二號線(R2)、三號線(M3)、四號線(M4)、五號線(莘閔線),另外還有龍陽路站至浦東國際機場的上海磁浮示範運營線,總計近150公里里程;在建線路有6、7、8號線和9號線一期工程(其中7、8號線將直接進入世博園區,6號線到達世博園區附近的大型居住區)。

就費用而言,輪渡仍然是最便宜的公交出行方式,票價普通乘客0.5元一人。公交車從1元起有不同的票價級別,軌道交通從3元起至8元有不同的票價級別。由於國際油價普遍上揚,上海市區頂燈計程車從2006年6月1日起全面調整為:起步價:11元3公里,超過3公里以2.1元/公里加價;晚間23:00至次日5:00期間,起步價調整為:14元3公里,與白天相比價格上漲30%。郊區有所不同,起步價為9元3公里,加價相同,也為超過3公里以2.1元/公里加價。由於公交車和軌道交通在晚間大部分都不運行,故在晚間計程車仍然是市民出行的選擇。

市內交通包括:
上海軌道交通(已建成1、2、3、4、5號線)
磁懸浮(由地鐵2號線龍陽路站至浦東國際機場)2002年12月31日首次運行,30公里長。
公交車(巴士)
計程車

⑹ 上海從古至今的發展歷史

上海歷史簡介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漢代,繆縣政為婁縣。今金山縣境內的海鹽縣,漢時為劉濞的封國,此地煮海水以制鹽。這種鹽稱散鹽,質量好而量多,都被運往吳都(蘇州)集散。和海鹽縣發展同時,由拳縣也在發展之中。由於局部地體下沉現象存在,海鹽部分淪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後海鹽縣被迫向南遷移。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置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隻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後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一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里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到l840年鴉片戰爭前夕,上海縣東界川沙,南鄰南匯,西接青浦,北連寶山。縣城內有街巷63條,商店林立,鮮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鴉片戰爭失敗後,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裡布同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南京條約》。「條約」第三款規定:「自今以後,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接著,英國又以「理定善後事宜」為借口,於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簽訂了《虎門條約》。「條約」第九款規定:「在萬年和約(指《南京條約》)內言明,允許英人攜帶眷赴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擬於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國人租賃。」同年l1月8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到任。他根據《虎門條約》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劃出一塊土地作「居留地」,專供英國僑民使用。宮慕久居然以為華洋分居能避免「糾紛」,默許巴富爾的要求。據此,巴富爾在11月l4日發出通告,宣布上海於1843年ll月l7日正式開埠。 在上海被迫開埠後的一百多年裡,帝國主義列強紛紛侵入上海,他們在上海競相設立租界。先是英國於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繼而美、法也分別於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後來英、美租界合稱為「公共租界」。整整一個多世紀,上海成了外國侵略者「冒險家的樂園」。 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舉行武裝起義,反對帝國主義和清政府封建王朝,佔領上海城,堅持斗爭十八個月。在19l9年的「五四」運動中,上海工人、學生和各界人士舉行全市性罷工、罷課、罷市斗爭,充分顯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3月29日上海臨時特別市政府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上海的歷史變遷 幾個世紀以來,上海都只是個小漁村,直到13世紀才發展為城鎮。公元751年,在今天的松江首先建起了行政縣,稱為華亭縣;至宋朝(公元991年),松江河南岸青浦東北又有青龍鎮。為了方便交通,商船都選擇今天黃浦外灘為停靠碼頭,河西岸於是逐漸出現一座城市取代青龍鎮,成為新的港口和商業中心。南宋時期(公元1260-1274年),上海地位日益重要,這里商船雲集,熱鬧非凡。公元1292年,元朝在此設立行政縣,到明朝已成為國家的紡織和手工業中心,並建起了第一座廠。清政府在公元1685年設立上海海關,一個國際性大商埠從此發展起來。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根據條約規定,上海被開放成通商口岸,隧進一步淪為國際殖民地。外國資本的入侵壟斷了上海及東南沿岸的手工業,但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上海的商業、金融、紡織、輕工業和交通運輸。同時,民族工商業也開始成熟起來。上海不僅成為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國家的工業命脈。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置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隻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後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一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里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 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至l840年鴉片戰爭前夕,上海縣東界川沙,南鄰南匯,西接青浦,北連寶山。縣城內有街巷63條,商店林立,鮮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鴉片戰爭失敗後,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裡布同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南京條約》。「條約」第三款規定:「自今以後,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接著,英國又以「理定善後事宜」為借口,於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簽訂了《虎門條約》。「條約」第九款規定:「在萬年和約(指《南京條約》)內言明,允許英人攜帶眷赴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擬於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國人租賃。」同年l1月8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到任。他根據《虎門條約》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劃出一塊土地作「居留地」,專供英國僑民使用。宮慕久居然以為華洋分居能避免「糾紛」,默許巴富爾的要求。據此,巴富爾在11月l4日發出通告,宣布上海於1843年ll月l7日正式開埠。 在上海被迫開埠後的一百多年裡,帝國主義列強紛紛侵入上海,他們在上海競相設立租界。先是英國於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繼而美、法也分別於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後來英、美租界合稱為「公共租界」。整整一個多世紀,上海成了外國侵略者「冒險家的樂園」。 在19l9年的「五四」運動中,上海工人、學生和各界人士舉行全市性罷工、罷課、罷市斗爭,顯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3月29日上海臨時特別市政府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⑺ 上海的發展歷史

上海的歷史變遷 幾個世紀以來,上海都只是個小漁村,直到13世紀才發展為城鎮。公元751年,在今天的松江首先建起了行政縣,稱為華亭縣;至宋朝(公元991年),松江河南岸青浦東北又有青龍鎮。為了方便交通,商船都選擇今天黃浦外灘為停靠碼頭,河西岸於是逐漸出現一座城市取代青龍鎮,成為新的港口和商業中心。南宋時期(公元1260-1274年),上海地位日益重要,這里商船雲集,熱鬧非凡。公元1292年,元朝在此設立行政縣,到明朝已成為國家的紡織和手工業中心,並建起了第一座廠。清政府在公元1685年設立上海海關,一個國際性大商埠從此發展起來。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根據條約規定,上海被開放成通商口岸,隧進一步淪為國際殖民地。外國資本的入侵壟斷了上海及東南沿岸的手工業,但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上海的商業、金融、紡織、輕工業和交通運輸。同時,民族工商業也開始成熟起來。上海不僅成為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國家的工業命脈。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置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隻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後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一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里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 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至l840年鴉片戰爭前夕,上海縣東界川沙,南鄰南匯,西接青浦,北連寶山。縣城內有街巷63條,商店林立,鮮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鴉片戰爭失敗後,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裡布同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南京條約》。「條約」第三款規定:「自今以後,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接著,英國又以「理定善後事宜」為借口,於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簽訂了《虎門條約》。「條約」第九款規定:「在萬年和約(指《南京條約》)內言明,允許英人攜帶眷赴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擬於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國人租賃。」同年l1月8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到任。他根據《虎門條約》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劃出一塊土地作「居留地」,專供英國僑民使用。宮慕久居然以為華洋分居能避免「糾紛」,默許巴富爾的要求。據此,巴富爾在11月l4日發出通告,宣布上海於1843年ll月l7日正式開埠。 在上海被迫開埠後的一百多年裡,帝國主義列強紛紛侵入上海,他們在上海競相設立租界。先是英國於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繼而美、法也分別於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後來英、美租界合稱為「公共租界」。整整一個多世紀,上海成了外國侵略者「冒險家的樂園」。 在19l9年的「五四」運動中,上海工人、學生和各界人士舉行全市性罷工、罷課、罷市斗爭,顯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3月29日上海臨時特別市政府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這個是別人的回答,我只是粘貼了一下。。。

⑻ 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歷史與成就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

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

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

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中國近代工業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

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

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

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

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

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

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

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等。

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

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8)楊浦工業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初步基礎

1949年以前的中國機械工業屬於修配性工業,基礎薄弱,除軍火工業和造船業製造過一些比較復雜的產品外,其他部門以修配為主,只能製造簡單的產品。

經過1950~1952年的3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對原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著手籌建重大項目。

如太原的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於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產。哈爾濱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電機廠也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的。

這幾年,中國的機械工業對恢復國民經濟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機械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了 1000米地質鑽機、300馬力柴油機、3000千瓦水輪發電組、 3噸蒸汽錘、直徑1米和2米的立式車床等較大和精密的設備,以及許多關鍵配件。

如為小豐滿水電站兩台7.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的修復製造了萬伏級高壓定子線圈;為吉林石硯造幣廠的大型造幣機製造了16件直徑1600×4000毫米重7~8噸的乾燥筒配件等。

3年中試制了上千種新產品。

⑼ 有沒人知道上海五角場的發展歷程

歷史積淀

民國之夢破碎
在上世紀30年代,當時新成立的國民政府擬定了開發江灣、建設「大上海」的規劃,並且由美國規劃專家和中國設計師一起設計了「五角場」的構成:用三條馬路———黃興路、其美路(今四平路)和翔殷西路(今邯鄲路)分別接通楊浦、虹口和閘北;用兩條馬路:翔殷路、淞滬路通向「大上海」腹地———江灣地區的東部;五條放射主道之間,各有橫向的馬路加以聯結,如同蜘蛛網一樣,結成密度平均的「棋盤狀」道路網路。根據當時的設想,五角場將成為中華民國的「第二首都」(經濟首都)。在民國31年,大成堂中葯店在邯鄲路開業;到民國34年淞滬路有煙雜店3家,飯店、點心店10餘家。但「一二八」淞滬抗戰、「八一三」抗戰的陸續爆發,最終摧毀了五角場的繁榮夢。

解放後的桎梏
解放後初期,成立了新市區供銷合作社,有農民3416人入股。工廠、院校組建消費合作社。1954年,江灣區供銷合作社並在翔殷路西搭建一批竹架簡屋開店,經營百貨、棉衣、五金、煙糖等大類商品後,翔殷路、淞滬路轉角商店群形成。1955年淞滬路85號國營淞滬飯店建成,淞滬路、邯鄲路轉角商店群形成,成為以環島為中心的商業群體雛形。1956年,私營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高潮中,420家私營商店分別被批准公私合營或參加合作商店。1978年後,隨著改革開放,地區人流量增多,1987年後,環島周圍的社會「三產」發展,至1990年底,共有商店53家。商業面積11287平方米,資金741.93萬元,從業人員1531人。
但是,改革開放並沒有給五角場帶來應有的繁榮,甚至直至20世紀末期,站在五角場中心位置,放眼望去,房屋布局依舊雜亂,車流、人流喧鬧不堪,而踏入附近的店鋪商場,也只是充斥著大量的中低檔商品,大同小異,魚龍混雜。曾經的五角場,就是老上海眼中的蘇州河以北「下只角」地區的一塊標識。

新世紀的重生
新世紀喚醒了五角場。隨著被定位為上海城市副中心,五角場擁有了新的夢想:打造歷史與時代有機交融、知識與產業聯動發展,以科教服務為特色的智慧型城市副中心;分擔上海市中央商務區的公共服務功能,並服務於東北部地區。 「智慧」兩字詮釋了五角場「今生」的追求:藉助人才、科研、知識密集的優勢,將城區功能重新定義為「高科技產業」,並以「創智」為名展開布局,致力於將五角場建成一個具備科技、產權、信息交換功能的市場。
如今的五角場,不僅是上海的十大商業中心之一,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至2010年底商業體量也即將超越徐家匯。五角場不斷興起的各類高檔商務樓,也使得它將成為上海下一個CBD中心。

大上海計劃

大上海計劃基本概要
1927年7月,上海特別市正式成立,兩年後,這個當時中國人自己的上海市政府決定實施「大上海計劃」,建設新的市中心,以此限制租界的發展。這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期間為建造新上海市而制定的計劃,計劃於1929年7月上海特別市政府第123次會議通過。計劃中劃定上海東北方向的翔殷路以北,閘殷路以南,淞滬路以東約7000餘畝的土地為新上海市市中心區。研究上海建築史的法國巴黎第一大學的娜塔莉博士曾說,據她查閱當時西方列強外交部的檔案,殖民政府曾對這一「大上海計劃」非常恐慌,認為這是對租界的包圍。當時在上海東北角的這個荒僻之地規劃了政治區、商業區和住宅區,建築了中國風格的市政府大樓、圖書館、體育場;修建了5條呈輻射狀的幹道,分別連接北面的吳淞港、東邊的虯江碼頭、西部的鐵路總站、南側的公共租界和西南的外灘。這一規劃仿效了芝加哥、華盛頓等城市,其特點是從市中心放射出若干直線型道路。五角場的名稱即緣於此。
五角場地區的路名,頗能體現當時的「大上海計劃」。按照計劃,當時總共將構築11條「中」字打頭的馬路,10條「華」字馬路,5條「民」字馬路,10條「國」字馬路,9條「上」字馬路,13條「海」字馬路,15條「市」字馬路,12條「政」字馬路和8條「府」字馬路,組合起來正是「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9個字。
歲月更迭、風雲變幻,由於日本人的對華侵略,工程被迫停工數次。1937年淞滬會戰後,該計劃被迫停止實施,不過日軍對此計劃「情有獨鍾」,1938年10月新制訂的《上海大都市計劃》也正是以《大上海計劃》為原形而所作的更改,添加了更多的親日內容。後至1945年日本投降之時,「大上海計劃」最終並未實施。當時的市政府大樓被人遺忘在體育學院的萋萋芳草之中。因而以後的許多年裡,五角場一直是一個市區邊角。
直到21世紀的降臨,江灣—五角場終於開始徹底蛻變為名副其實的大上海城市副中心,北上海高端旗艦商業中心,繁華璀璨,五彩流光。

1930年代的上海市中心區規劃
根據孫中山先生的《建國大綱》,1929年7月上海特別市政府第123次會議通過《大上海計劃》,劃定今江灣五角場東北地帶作為新上海市中心區域。該計劃各項工程於1930年上半年開始建造,在一片農田間修築了一系列道路,並以新市政府大廈為中心,完成了運動場、圖書館、博物館、市醫院、衛生試驗所、國立音專、廣播電台、中國航空協會等建築。在數年間陸續建起了一座驚奇的上海新城,而它與租界中的另一個市中心遙遙相對。
舊上海特別市府大樓【A:今上海體育學院內】、上海市博物館【B:今長海醫院內】、上海市圖書館【C:今同濟中學內】所構成的主題建築群氣勢雄偉,是國內少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中國宮殿式建築,其在營建時亦是當時最先進的政府辦公大樓。舊市府大樓坐北朝南,博物館、圖書館分立東西兩翼,各相去1公里左右。

楊浦未來的五角場---北上海旗艦商業中心、科教中心
江灣-五角場不僅是大上海城市整體規劃的四個副中心之一,十大商業中心之一,它還將帶動周邊地帶的發展成為楊浦的地標。五角場在楊浦發展中所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以商業、科教為特色、以國際化為標准將是五角場的未來發展方向,根據南、中、北三大區域將會有不同的功能劃分。南部主推商業商務,建設高檔的購物中心,以滿足高層人士的生活消費需求。中部是以創智天地為主,主要定位是國際化的公共服務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北部是國際高科技商務廣場,高科技研發、設計、金融、文化為一體的國際高科技商務廣場將會吸引國際的知名企業進入。

⑽ 上海的發展歷史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同時,上海的郊縣劃入蘇南、蘇北行署,後由江蘇省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轄15個市區和3個郊區。
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轄黃浦、邑廟、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成、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榆林等14個區,浦東、嘉定、寶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個縣,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1月,撤消邑廟、蓬萊設立南市區,有12個區和11個縣。
共18張
中華民國至今的上海地圖
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劃屬上海市。
1961年上海市轄12區、10縣。1962年嵊泗又劃歸浙江省。
1964年,撤消閔行區與吳淞區,此後上海保持了10個區和10個縣不變達10餘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19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
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
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
為進一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和閔行的三林鄉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組建新的閔行區。
1995年,上海市轄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南市、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等14區和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縣,有106個街道、208個鎮、10個鄉和3590個居民委員會、2986個行政村。面積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積697平方公里。[18]
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
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
2001年1月奉賢縣、南匯縣撤縣建區。

閱讀全文

與楊浦工業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