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和歷史意義
第一次國共和作的建立
1924年至1927年,一場以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北洋軍閥為目標的革命運動,似滾滾洪流席捲中國大地,人們通常把它稱為「大革命」或「國民革命」。
這時的各種革命力量,遠不如統治著中國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強大。黨認識到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的重要性,決定採取積極步驟去聯合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
正在這時,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於1923年1月根據馬林的提議作出的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關系的決議傳到中國,對促進國共合作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此時的國民黨大體上是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政黨。它在幾經挫折後,沒有多少實力,而且成分復雜,組織鬆散。但它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優勢:一是它的領袖孫中山在人們心目中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他所領導的國民黨在社會上是有威信的。二是在中國南方建起了一塊能夠容納各種革命力量進行活動的根據地,擁有一支數萬人的軍隊。三是孫中山在經歷多次挫折後,深感其領導的革命必須改弦易轍,真誠地歡迎共產黨員同他合作,歡迎蘇聯援助中國革命。因此,中國共產黨在准備建立統一戰線時,首先同國民黨合作是經過慎重選擇的。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於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代表30多人,代表黨員420人。大會正確地估計了孫中山和國民黨的革命立場,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三大還明確規定,在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時,黨必須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三大選出新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執行委員會選舉陳獨秀、蔡和森、譚平山、毛澤東、羅章龍組成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委員長。
三大以後,國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1923年10月初,應孫中山的邀請,蘇聯代表鮑羅廷到達廣州,不久被聘為政治顧問。國民黨的改組很快進入實行階段。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孫中山主持在廣州舉行。出席開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產黨員20多人。李大釗被孫中山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大會通過的宣言,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作出新的解釋。民族主義突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民權主義強調民主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義則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為兩大原則。這個新三民主義的政綱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國民黨一大在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大會選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伯渠、瞿秋白等十人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或候補委員,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雖然國民黨內部情況相當復雜,但它已開始成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
國民黨一大的成功,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這次合作實現後,以廣州為中心,匯集全國的革命力量,很快開創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國共合作的實現,促進了工農運動的恢復和發展。
▲第一次國共和作的歷史意義
1.國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
2.北伐戰爭的的迅猛發展,威懾了帝國主義列強;
3.黨大大地拓展了成員數量和組織,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工農武裝;
4.合作失敗後,使黨開始成長成熟,懂得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
② 國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時期的意義
第一次國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首次建立的合作。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產黨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首先要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實行合作。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大會通過了共產黨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大會選舉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或候補執行委員,約占委員總數的1/4。會後,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擔任重要職務的共產黨員有:組織部長譚平山,農民部長林祖涵,宣傳部代理部長毛澤東等。隨後,全國大部分地區以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為骨幹改組或建立了各級國民黨黨部。這樣,國民黨就由資產階級的政黨開始轉變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成了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組織。國民黨的「一大」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以國共兩黨合作為特徵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
③ 國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意義和失敗經驗教訓有哪些
第一次國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首次建立的合作。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從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國罷工達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員大罷工和京漢鐵路大罷工。香港海員大罷工取得了勝利,但京漢鐵路大罷工卻遭到直系軍閥吳佩孚的血腥鎮壓,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我黨從「二七」血案中進一步認識到,沒有強有力的同盟者,要戰勝強大的敵人是不可能的。
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產黨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首先要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實行合作。關於建立統一戰線的方式,1922年7月黨的二大提出的設想原本是實行「黨外合作」,但共產國際駐華代表馬林卻倡議實行「黨內合作」,即共產黨員、青年團員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造成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這個倡議得到了共產國際的贊同。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大會通過了共產黨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大會選舉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或候補執行委員,約占委員總數的1/4。會後,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擔任重要職務的共產黨員有:組織部長譚平山,農民部長林祖涵,宣傳部代理部長毛澤東等。隨後,全國大部分地區以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為骨幹改組或建立了各級國民黨黨部。這樣,國民黨就由資產階級的政黨開始轉變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成了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組織。國民黨的「一大」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以國共兩黨合作為特徵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但是到了大革命後期,1927年7月,由於蔣介石和汪精衛控制的國民黨右派不顧以宋慶齡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的堅決反對,宣布與共產黨決裂,發動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公開叛變革命,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還處在幼年時期,沒有經驗,缺乏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深刻認識,還不善於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結合起來。
正是由於經歷了這場革命,中國人名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中國共產黨開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裝。所有這些,為把中國革命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土地革命戰爭階段准備了必要的條件。
④ 簡述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 政治基礎 和主要的歷史意義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的第一次合作,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歷時三年半。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組後的國民黨由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變成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的革命聯盟。
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以後,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發展,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主要表現在:1、中共幫助國民黨組建省、市地方黨部。許多共產黨員擔任國民黨省市級黨部負責人。2、中共和共產國際幫助國民黨創建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為革命軍隊培養造就了一批軍政人才。3、工農運動得到大力開展。中共領導了廣州沙面罷工和海陸豐農民運動,並且幫助國民黨在廣州創辦了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4、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開,首次明確提出無產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問題。中共四大以後,全國掀起國民會議運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把革命推向高潮。5、經過兩次東征和南征,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了統一和鞏固。6、長期沉寂的北方革命運動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但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統一戰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斗爭日益加劇,特別是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右派篡奪領導權的活動,日益猖獗。主要表現在:1、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殺害。2、國民黨右派組織西山會議派形成,國民黨公開分裂。3、以戴季陶主義出現為發軔,以蔣介石、戴季陶為代表的新右派浮出水面,加深了國民黨的分裂。4、1925年3月和5月,蔣介石製造了旨在篡奪革命領導權的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加深了國共合作的危機。
1926年底到1927年初,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席捲大半個中國,全國反帝愛國情緒不斷高漲。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勝利和以兩湖農民運動的發展,進一步把國民革命推向高潮。
但是,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軍閥勢力,在1927年後加緊反革命擴張。先是反對遷都革命中心武漢,接著公開亮出反共反革命旗幟,在各地接連製造一系列反革命叛變事件。諸如上海四一二政變、廣州四一五政變、北京四二八政變、湖北夏斗寅叛變、長沙馬日事變,以及馮玉祥倒向反革命,等等,使國共合作處於危急關頭。1927年5月,中共雖然召開五大,力圖挽回局面,但未能真正解決任何實際問題。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分共」,國共合作最後破裂,大革命遭到慘敗。
第一次國共合作掀起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中國共產黨也有了極大的發展。但是,這次國共合作給中國共產黨的經驗教訓是極其深刻的。主要是:1、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是必要的、正確的,但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對資產階級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這是革命成敗的關鍵。2、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軍,農民問題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中心問題,必須放手發動農民,堅決依靠農民,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3、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必須重視武裝斗爭,建立黨和人民直接掌握的革命軍隊。
⑤ 國共兩次合作的歷史意義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為了掃清軍閥割據,促成了北伐戰爭,成立了黃埔軍校。意義北伐戰爭收回九江漢口兩個租界。
第二次國共合作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共兩黨聯合抗日。最後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⑥ 第一次國共合作有什麼歷史性意義
第一次國共和作的歷史意義
1.國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
2.北伐戰爭的的專迅猛發展,威懾了帝國主屬義列強;
3.黨大大地拓展了成員數量和組織,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工農武裝;
4.合作失敗後,使黨開始成長成熟,懂得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
5.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後來,全國反帝反封的國民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北伐戰爭就是其中之一。國共合作團結了一切可團結的階級,共同反帝反封,壯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於黨的不成熟,輕易地放棄了武裝,導致後來的反革命事變。
⑦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意義
第一次國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首次建立的合作。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從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國罷工達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員大罷工和京漢鐵路大罷工。香港海員大罷工取得了勝利,但京漢鐵路大罷工卻遭到直系軍閥吳佩孚的血腥鎮壓,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我黨從「二七」血案中進一步認識到,沒有強有力的同盟者,要戰勝強大的敵人是不可能的。
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產黨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首先要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實行合作。關於建立統一戰線的方式,1922年7月黨的二大提出的設想原本是實行「黨外合作」,但共產國際駐華代表馬林卻倡議實行「黨內合作」,即共產黨員、青年團員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造成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這個倡議得到了共產國際的贊同。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大會通過了共產黨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大會選舉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或候補執行委員,約占委員總數的1/4。會後,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擔任重要職務的共產黨員有:組織部長譚平山,農民部長林祖涵,宣傳部代理部長毛澤東等。隨後,全國大部分地區以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為骨幹改組或建立了各級國民黨黨部。這樣,國民黨就由資產階級的政黨開始轉變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成了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組織。國民黨的「一大」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以國共兩黨合作為特徵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但是到了大革命後期,1927年7月,由於蔣介石和汪精衛控制的國民黨右派不顧以宋慶齡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的堅決反對,宣布與共產黨決裂,發動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公開叛變革命,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⑧ 第一次國共合作意義
第一次國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首次建立的合作。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從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國罷工達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員大罷工和京漢鐵路大罷工。香港海員大罷工取得了勝利,但京漢鐵路大罷工卻遭到直系軍閥吳佩孚的血腥鎮壓,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我黨從「二七」血案中進一步認識到,沒有強有力的同盟者,要戰勝強大的敵人是不可能的。
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產黨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首先要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實行合作。關於建立統一戰線的方式,1922年7月黨的二大提出的設想原本是實行「黨外合作」,但共產國際駐華代表馬林卻倡議實行「黨內合作」,即共產黨員、青年團員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造成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這個倡議得到了共產國際的贊同。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大會通過了共產黨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大會選舉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或候補執行委員,約占委員總數的1/4。會後,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擔任重要職務的共產黨員有:組織部長譚平山,農民部長林祖涵,宣傳部代理部長毛澤東等。隨後,全國大部分地區以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為骨幹改組或建立了各級國民黨黨部。這樣,國民黨就由資產階級的政黨開始轉變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成了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組織。國民黨的「一大」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以國共兩黨合作為特徵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但是到了大革命後期,1927年7月,由於蔣介石和汪精衛控制的國民黨右派不顧以宋慶齡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的堅決反對,宣布與共產黨決裂,發動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公開叛變革命,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⑨ 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歷史意義何在
這次國共合作促進了民主革命的發展,廣泛地動員了工農群眾,開創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進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軍。
⑩ 第一次國共合作有什麼意義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原因:
1、在列強的操縱下,封建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愈演愈烈內,「打倒列容強,鏟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這樣的革命形勢和歷史任務要求國共兩黨齊心掀起大革命。
2、共產黨認為在中國當時的政黨中,還只有國民黨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國民黨在當時人們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孫中山在多次革命後也認識到依靠軍閥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國共合作也是兩黨共同的願望。
3、共產國際的幫助和推動。
4、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引起了五四運動影響。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背景:
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中共的發展陷入低潮。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從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國罷工達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員大罷工和京漢鐵路大罷工。香港海員大罷工取得了勝利,但京漢鐵路大罷工卻遭到直系軍閥吳佩孚的血腥鎮壓,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我黨從「二七」血案中進一步認識到,沒有強有力的同盟者,要戰勝強大的敵人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