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甘嶺戰役的意義 為什麼會發生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先後打退敵人900次的進攻。「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傷亡率在40%以上;志願軍傷亡11529人,傷亡率在20%以上。「聯合國軍」傷亡率和日平均傷亡數,對美國人來說,確實是個可怕的數字。過去美國人認為他們在戰爭中最高傷亡率是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但也只有32.6%。血肉橫飛的場面,在上甘嶺戰役中司空見慣。
「上甘嶺戰役」的意義何在?
「五次戰役」後,中國軍隊認識到了自己能力的局限,認識到在目前的後勤裝備下就算發動反攻也不能鞏固所得成果,於是放棄了計劃中的「第六次戰役」,開始一方面在前沿固守,一方面大力改善後勤和裝備。蘇式武器也是在這時候開始才大量裝備部隊。從1951年下半年到1952年下半年的一年裡,中國軍隊只是發動過戰術反擊,沒有發動過戰役反攻。但美軍並沒有停下來,而是依靠絕對優勢的火力步步緊逼。中朝軍隊奮勇抗擊,朝鮮人民軍還打出了「血嶺」,「傷心嶺」這樣的戰例,使得美軍每進一步都付出慘重的代價。李奇微嘆息:按這樣的速度至少要20年才能到達鴨綠江。這句話里有2個含義,一是說明了美軍損失慘重,得不償失;另一方面也看出美軍還是緩慢地向前推進的,「血嶺」,「傷心嶺」最後都落入了美軍之手。慘重的看不到勝利的損失使得美國的政治家們迫切希望早日從朝鮮脫身,越來越不鼓勵前線士兵用鮮血去換來荒無人煙的山頭,但美國軍人的榮譽感使得前線美軍將領還是希望用武力奪取徹底的勝利。於是,當時的美軍前線指揮官范弗里特提交了一份大規模進攻的計劃,被上級否決。范弗里特不肯死心,經過修改,又提出了一份比較小的計劃──用兩個營的兵力花5天時間進攻上甘嶺。假如計劃得逞,再提出下一個計劃。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美國慘敗,而中國打出了一個「千歲軍」──15軍,還打出了一個「上甘嶺精神」。
「上甘嶺戰役」的意義不在軍事上而是在政治上。有的人把「上甘嶺戰役」說成是我軍生死悠關的一戰,其實是誇大了。上甘嶺是五聖山的前沿陣地,是它的大門,而五聖山的確是不可放棄的戰略要地,但五聖山要比上甘嶺高一倍多,在五聖山和上甘嶺之間還有好幾座山,即使我方丟失了上甘嶺,問題也不是太大。但我方的堅守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軍隊的實力,就是中國軍隊有能力守住任何想守住的陣地。美軍從此死了打到鴨綠江的心,再也不發動營以上的大規模進攻了。在艾森豪威爾就任美國總統後,范弗里特在自己離任回國前又進行了最後一次試探,以一個營的兵力進攻我一個排固守的「丁字山陣地」。美軍在類似的高地上舉行了7次演習,制訂了完美的陸空聯合作戰計劃,邀請了有關高級軍官和記者旁觀,但在一天的進攻中連我陣地的邊都沒碰到,就被我軍輕松地打了下去。從此美軍再沒發動過任何主動進攻。
B. 上甘嶺戰役的意義
上甘嶺戰役復,志願軍先後打退制敵人900次的進攻。「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傷亡率在40%以上;志願軍傷亡11529人,傷亡率在20%以上。「聯合國軍」傷亡率和日平均傷亡數,對美國人來說,確實是個可怕的數字。過去美國人認為他們在戰爭中最高傷亡率是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但也只有32.6%。血肉橫飛的場面,在上甘嶺戰役中司空見慣。 紀念一下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而獻出寶貴生命和熱血的人們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C. 為什麼要堅守上甘嶺,堅守上甘嶺陣地的意義是什麼
長期以來我軍史談上甘嶺,多從軍事地理意義上強調此戰的重要性。認為:1、上甘嶺與五聖山是唇齒關系,丟了上甘嶺,五聖山也就難保了。韓國《朝鮮戰爭》也說:「如果拿下這兩個高地,五聖山也就唇亡齒寒了。」 當然,丟失上甘嶺,第四十五師將被迫後撤1500~2000米,建立新的防禦陣地,必然會造成某種程度的戰術被動。但對五聖山不一定就構成「唇亡齒寒」的危險。五聖山海拔 1061.7米,比上甘嶺597.9高地高出近一倍。而且上甘嶺與五聖山之間,還隔著比上甘嶺兩高地海拔更高的781高地和679.1等高地。如果把上甘嶺兩高地比作五聖山的第一道屏障,781高地和679.1高地就是第二道屏障。可以說,即使丟了上甘嶺,也不一定會失去五聖山。死守上甘嶺,絕非擔憂五聖山有何閃失,主要基於志願軍「寸土不讓」的作戰方針,以便在朝鮮停戰談判中實現「就地停火」,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多爭得一些國土面積。2、它的另一個意義在志願軍第三兵團1952年10月27日的那份作戰指示中說得很明確:「……朝鮮戰場上敵二線目前僅有第四十師可機動使用,如果我們能把美第七師打殘,迫使美第四十師接替其防務,那就再沒有部隊來接替了,這樣就會使敵人逐步轉入被動。因此,這一戰斗對朝鮮戰局意義很大。」3、對第十五軍來說,左右鄰兄弟部隊都在攻山頭、奪陣地,他們要是丟了上甘嶺,與范弗里特拿不下上甘嶺一樣,也存在一個軍人的榮譽問題。因此,上述三點決定了第十五軍必定會鐵下心死守,喋血銜命地將這場戰役打到底。
如果你想再清楚一點,可以去查一些文史資料。
D. 上甘嶺戰役對我國國際地位的影響
「上甘嶺戰役」的意義何在?
「五次戰役」後,中國軍隊認識到了自己能力的局限,認識到在目前的後勤裝備下就算發動反攻也不能鞏固所得成果,於是放棄了計劃中的「第六次戰役」,開始一方面在前沿固守,一方面大力改善後勤和裝備。蘇式武器也是在這時候開始才大量裝備部隊。從1951年下半年到1952年下半年的一年裡,中國軍隊只是發動過戰術反擊,沒有發動過戰役反攻。但美軍並沒有停下來,而是依靠絕對優勢的火力步步緊逼。中朝軍隊奮勇抗擊,朝鮮人民軍還打出了「血嶺」,「傷心嶺」這樣的戰例,使得美軍每進一步都付出慘重的代價。李奇微嘆息:按這樣的速度至少要20年才能到達鴨綠江。這句話里有2個含義,一是說明了美軍損失慘重,得不償失;另一方面也看出美軍還是緩慢地向前推進的,「血嶺」,「傷心嶺」最後都落入了美軍之手。慘重的看不到勝利的損失使得美國的政治家們迫切希望早日從朝鮮脫身,越來越不鼓勵前線士兵用鮮血去換來荒無人煙的山頭,但美國軍人的榮譽感使得前線美軍將領還是希望用武力奪取徹底的勝利。於是,當時的美軍前線指揮官范弗里特提交了一份大規模進攻的計劃,被上級否決。范弗里特不肯死心,經過修改,又提出了一份比較小的計劃──用兩個營的兵力花5天時間進攻上甘嶺。假如計劃得逞,再提出下一個計劃。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美國慘敗,而中國打出了一個「千歲軍」──15軍,還打出了一個「上甘嶺精神」。
「上甘嶺戰役」的意義不在軍事上而是在政治上。有的人把「上甘嶺戰役」說成是我軍生死悠關的一戰,其實是誇大了。上甘嶺是五聖山的前沿陣地,是它的大門,而五聖山的確是不可放棄的戰略要地,但五聖山要比上甘嶺高一倍多,在五聖山和上甘嶺之間還有好幾座山,即使我方丟失了上甘嶺,問題也不是太大。但我方的堅守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軍隊的實力,就是中國軍隊有能力守住任何想守住的陣地。美軍從此死了打到鴨綠江的心,再也不發動營以上的大規模進攻了。在艾森豪威爾就任美國總統後,范弗里特在自己離任回國前又進行了最後一次試探,以一個營的兵力進攻我一個排固守的「丁字山陣地」。美軍在類似的高地上舉行了7次演習,制訂了完美的陸空聯合作戰計劃,邀請了有關高級軍官和記者旁觀,但在一天的進攻中連我陣地的邊都沒碰到,就被我軍輕松地打了下去。從此美軍再沒發動過任何主動進攻。
E. 簡略上甘嶺戰役內容加意義加原因
上甘嶺抄戰役是朝鮮戰爭後期僵襲持階段的一次主要戰役,美軍行動代Operation Showdown。戰役由美國第9軍發動,以爭奪朝鮮中部金化郡五聖山南麓村莊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的控制權為主。此役前後歷時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區,雙方傷亡約3萬人,中國人民志願軍取得勝利。此戰對朝鮮戰爭進程產生重要影響。由於上甘嶺戰役的失利,聯合國軍直至停戰,再也沒有向志願軍的固守陣地發起主動進攻。
F. 如何評價上甘嶺對於這段歷史怎麼評價
《上甘嶺》評價我軍堅持坑道斗爭必須在坑道里人員、物資條件允許,與上級通訊聯系暢通的情況下,堅持一定時間,並要抓緊時機向坑道及時補充人員和物資,還必須要有縱深部隊的戰術、火力、物質、精神的有力支援。同時,坑道部隊也要積極組織班。
志願軍後勤機關在秋季反擊作戰的物資儲備基礎上,實行重點保障,對上甘嶺的所有需要竭盡所能予以滿足,還動用了後勤部門留做機動力量的汽車連加強運輸保障。
對於這段歷史評價有對敵情判斷錯誤的地方
開始以前有很多徵候表明敵軍可能會在上甘嶺地區採取較大規模的進攻行動。更為明顯的是,戰役前10天,第2師32團2營參謀李吉求向我軍投誠,供出其所在部隊將與美軍配合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發動進攻的全部計劃。
因此 不少資料包括一些權威的史料,都認為從戰役的第二天起,志願軍就已判明了美軍的主攻方向。其實,上至志願軍總部、第三兵團,下到十五軍,都沒有兵力部署上的變動。對美軍的作戰意圖、主攻方向都是經過三四天的戰斗才逐步明確的。造成了志願軍作戰的很大被動。
(6)上甘嶺戰役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上甘嶺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戰役。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
戰斗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復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沖鋒。
G. 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有什麼重要意義
上甘嶺是對志願軍以坑道為骨幹防禦體系的嚴重考驗,通過這次戰役顯示了坑道在敵優勢火力下進行防禦作戰的巨大作用,使志願軍取得了依託坑道進行防禦的初步經驗。戰役中,守備部隊主要以坑道為依託,利用陣地上的既設工事進行防守,堅守坑道只是在表面陣地失守的情況下為保存有生力量,疲憊消耗敵人,贏得反擊准備所必須的時間而不得已所採取的手段。而且堅持坑道斗爭必須在坑
志願軍將士歡慶勝利
道里人員、物資條件允許,與上級通訊聯系暢通的情況下,堅持一定時間,並要抓緊時機向坑道及時補充人員和物資,還必須要有縱深部隊的戰術、火力、物質、精神的有力支援。同時,坑道部隊也要積極組織班、小組為單位的小規模偷襲、強襲、騷擾等戰斗活動,對佔領表面陣地之敵進行反擊或牽制。縱深部隊則要組織狙擊手或火炮壓制敵對坑道口的破壞,切實保護坑道。恢復陣地的基本方法是組織強有力的反擊,其具體方式可以是坑道內外部隊相互配合,里應外合;也可以將部隊事先運動進坑道,再依託坑道發動反擊。並且要有反復爭奪的充分思想准備和物質准備。這場戰役也反映了後勤在現代化戰爭中重要作用,志願軍在戰役中物資消耗之大,尤其是炮彈的消耗量,是史無前例的。志願軍後勤機關在秋季反擊作戰的物資儲備基礎上,實行重點保障,對上甘嶺的所有需要竭盡所能予以滿足,還動用了後勤部門留做機動力量的汽車連加強運輸保障。
H. 上甘嶺戰役背景 上甘嶺戰役的意義有哪些
上甘嶺戰役: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粉碎以美國為首的「專聯合國軍」的攻勢,於屬1952年10月一11月,在朝鮮金化東北上甘嶺地區進行的堅守防禦作戰。先後動用美7師,韓2師,對上甘嶺南側實施猛烈進攻。中國人民志願軍以鋼鐵般的意志與頑強的戰斗精神扭轉了白馬山戰斗後的不利局面,迫使聯合國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後停止了進攻。——常識歷史篇。
I. 上甘嶺戰役的勝敗有何決定意義
上甘嶺戰役是1952年抄10月14日至襲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戰役。
上甘嶺戰役是在兩個連陣地上進行的,作戰地域之狹窄,投入兵力之多,戰役持續時間之長,火力之猛烈,傷亡之慘重,戰斗之激烈,都是古今中外戰爭史所罕見。上甘嶺一戰,打出了國威軍威,向世界顯示了志願軍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美第七師和韓第二師在戰役中遭受了巨大的傷亡,迫使美軍將戰略預備隊美第二十五師和韓第九師調上來,進一步加劇了其後備兵力不足的缺陷,並徹底消除了中朝方面關於能否在美軍絕對優勢火力下堅守陣地的憂慮,使得戰線更加穩定,從而加速了談判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