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伐戰爭的歷史意義
北伐戰爭 - 意義
北伐僅一年時間,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版,重創了軍閥張作霖的權軍隊,沉重地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加速了中國革命歷史的進程。國民革命軍能以少勝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軍事指揮而言,主要是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首先向北洋軍閥實力較為薄弱的湖南、湖北進軍,消滅吳佩孚軍,再引兵東向,消滅孫傳芳軍,最後北上解決實力最雄厚的張作霖軍;發揚長驅直入,運動殲敵,窮追猛打,速戰速決,英勇頑強,連續作戰的作風;審時度勢,靈活運用兵力,適時轉變戰法,保持戰爭的主動權;分化瓦解敵軍,補充擴大自己。這次戰爭中途夭折的教訓,使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建立無產階級軍隊,開展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從而開始走上創建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革命道路。
❷ 如何理解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時期。但1912-1928年中國社會經濟仍有一定的發展。這一時期的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農業方面
北洋政府農商部於1914年4月11日頒布了《植棉製糖牧羊獎勵條例》,條例共為8條,規定了凡擴充或改良農產畜牧,可依本條例獲得獎勵;同年11月3日,北洋政府又頒布了《森林法》,規劃在黃河、長江、珠江上游地區營造保安林,以預防水患保養水源;1915年6月30日,更頒布《造林獎勵條例》,具體規定了給獎辦法,對造林在200畝至3000畝以上者,分五級給予榮譽獎勵,對"凡經營特種林業於國際貿易有重大關系者,或勝造船築路等各種大工程之用者,農商部認為有被助之必要時,得按其面積株數,核給獎金"。這些獎勵政策,不僅旨在促進農業的多種經營,而且旨在為輕工業開發原料,為農業改造生態環境。以上這些獎勵政策的出台,刺激了農民種植經濟作物的積極性。這一點從當時各種作物種植面積和在出口貨物中所佔比重的消長情況可以看出。在經濟作物中,種植面積增長最快的作物為棉花、蠶桑、煙草、大豆、花生等。由於經濟作物的發展與糧食作物的商品化,在中國交通較為發達的地帶,逐步形成了若干農業專門化區域。如棉花多產於江蘇、湖北、山東、河北、河南、陝西等省;蠶桑多產於江蘇、浙江、四川、廣東等省,農業專門化的發展,表現了中國農業經濟商品化發展的程度。
二、工礦業方面
1911年以前的中國工業,除少數兵工廠外,大約有75個製造業和33個煤礦、金屬礦,而且這些廠礦均建於1872年至1894年期間。從1895年起,華資製造業數量有了一定增加,但從絕對數量上看與1918-1922年時期開始生產的新企業相對地大量涌現的情況相比也不算多。
從1913-1928年中國公司在全國公司企業中的比例由7%上升到22%,到1928年全國工業總產值比1912年增長了近6倍。1912-1920年工礦業為穩步發展階段,無論是企業數量還是其資本都有大幅度穩步增長。據統計在1913年前,全國登記的工礦企業有698家,資本為33082元,工人有20萬多。到1920年,全國工礦企業增加到1759家,資本額50062萬元,分別增長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萬多,增長了167%。這一時期年工業平均增長率高達13.4%。1921-1928年企業數仍然有較大幅度增長,但企業資本總額增加不多,中國工礦業進入緩慢發展階段。
三、金融業方面
隨著近代商業的發展,對金融業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商業在往來流通中,通常需要大量資金進行運作。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就把原大清銀行和成立於1908年的交通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和新的交通銀行。
中國銀行創建伊始實際資本不過300萬元。後來通過招商股擴充資本,到1920年已有資本1229萬元,此後,總行又在地方省市陸續設立分行。
新的交通銀行由於擁有鐵道、航運、郵政、電報四個系統的存款業務專權,資本實力雄厚。之後隨著中國郵電交通事業的發展,交通銀行的
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在以上兩大銀行外政府還設立了7家專業銀行,擁資7000萬元。就在政府興建官辦銀行的同時,地方銀行和私營銀行也發展起來。在地方上,各省市和軍閥統治區內,各式銀行紛紛冠名建立。1915-1921年,全國新設銀行達124家之多,其中著名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鹽業、金城、大陸、中南等大銀行均在此時建立,中國銀行業亦由此進入了日臻發達的時期。這些銀行建立後,並不完全受軍閥地方勢力操控。它們中的一部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充足資金,開展正當的存取匯兌信貸業,調劑資本流通,扶持地方產業發展,同時也使自身得到了發展。
長期以來每談及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發展,人們都會籠統地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強各國無暇東顧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我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1912-1928年間中國經濟的發展並不是單純某種因素所造成的,它是在北洋軍閥政府的不完全作為下,多種以下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是北洋軍閥政府的經濟政策與實施的結果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周學熙曾經兩度出任財政總長。他憑借著袁世凱、徐世昌、熊希齡、顏惠慶等政府要員的支持,以政府為後盾,開始逐步有計劃地實施實業政策。他二次上台就積極貫徹他的財政方針"整理田賦,調整鹽產,清理官產,施行煙酒公賣",籌辦實業銀行和興辦工業。
(二)是地方自治與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果自從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後,中國就進入了軍閥割據混戰時期。這一時期里,中央政權控制不了地方政權,反映到經濟上就出現了中央財政不能控制地方財政,相當一部分軍閥劃地而治。軍閥為鞏固和擴充地盤,實施了一系列相對獨立的經濟政策,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例如閻錫山在山西境內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促進了山西近代工礦業和金融業的發展。
(三)是民眾愛國運動對民族經濟的推動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社會混亂政治黑暗,軍閥出賣中國主權的行為引起國人的憤慨,引發了一系列的愛國政治運動。1915年日本逼迫北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廣大民眾就掀起了一股愛國主義運動。運動在經濟上則表現為抵制日貨愛用國貨運動,運動的效果一方面抵制了日貨傾銷,另一方面擴大了對國貨的需求,帶動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壯大。這種效應在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中表現更為突出,這對中國民族工商業進一步發展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四)是人口遷徙與經濟發展的結果社會經濟壯況是一個國家人口變動的基礎,而人口變動又直接影響到生產、消費與積累。人口遷徙是人口變動中最活躍的因素,它與社會經濟變動的關系最密切,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也最直接。20世紀初,中國農村人多地少水旱災、匪災頻繁、租稅繁重,造成大量農村人口流動。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割據混戰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的混亂,許多百姓為逃避戰禍大規模遷徙。這一時期華北各省人口大規模遷入東北地區,使外國在東北地區的資金得到充分利用,同時還緩解了東北地區勞動力相對緊缺問題,對東北地區近代工農業發展重要作用。由於新興工業和交通業的發展,許多過去的手工業者、小商販、船夫、挑夫沒了生計,成為流動人口又一大來源。這些流動人口為了維持生活,紛紛湧入城市,人口城市化的趨勢不斷增強,也為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准備了條件。
北洋軍閥時期的社會混亂,對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來說不是一個有利的環境,但北洋政府對於經濟發展的失控,使之不能任意操縱經濟,也就不能任意破壞經濟的發展,致使中國經濟在如此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仍然有所發展。北洋軍閥政府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是完全沒有作為,而20世紀初中國社會環境的改變及政府的這種不完全作為,反而使辛亥革命影響、國際市場的新變化、政府的經濟政策與實施、地方自治、民眾的愛國運動和人口遷徙等各種社會因素更充分的調動起來,形成一種綜合的社會力量,促進了這一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狀況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❸ 北洋軍閥的統治有何特點
北洋軍閥統治的特點
北洋軍閥的統治有如下特點:
(一)北洋軍閥各派系都有一支軍隊,並視其為私產。他們靠著這支軍隊起家走上中國政治舞台,繼而又靠擴充軍隊去實現更大的政治野心。「有兵則有權,兵多則權大」成為這一時期最鮮明的政治特色。
(二)北洋軍閥各派系都各自占據著一塊地盤。這期間雖然中央政權被袁世凱、皖、直、奉四派軍閥輪番控制,但全國實際上始終都由若干個軍閥分別占據著。大小軍閥都在自己控制的地盤內自製法律,自定稅收,任意搜刮和奴役人民,軍閥割據地區形成「獨立王國」,軍閥則是這「王國」的「土皇帝」,它的存在是這一時期中國分裂的基礎。
(三)北洋軍閥各派系都有帝國主義作為靠山。帝國主義為擴大對華侵略,竟相在中國扶植軍閥勢力。各派軍閥為求得帝國主義「主子」的支持,都不惜出賣國家主權和各種權益,充當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代理人」。軍閥之間的爭斗往往反映出他們各自所依靠的不同的帝國主義國家爭奪中國的矛盾沖突。
(四)北洋軍閥各派系都是封建主義者。軍閥們在政治上代表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在文化上大搞封建復古主義,在思想上表現出濃厚的封建地方主義、宗族主義、皇權主義色彩。在他們的軍隊和政權機構中,大小文武官員概由其同系、同僚、同學、同鄉以及族人、親戚、朋黨來充任。靠這種封建裙帶關系,他們圖謀建立自己的「家天下」,想做「土皇帝」。
(五)北洋軍閥的統治方法都極端殘暴而且愚昧。各派軍閥依恃武力,實行軍事獨裁統治。他們橫征暴斂,草菅人命,窮兵黷武,爭城奪地,罔聞國計民生,不顧人民死活。他們也曾借用「民意」喊過「民主」,但都是為專制之所用,實際上實行的是專制統治。
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不得人心,自始至終處於人民反抗怒潮的包圍之中。正是人民的大革命,摧毀了北洋軍閥在南方的統治,使它們在北中國的統治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南方國民黨政府順適了歷史潮流終於摧毀它的殘余勢力,把它趕下歷史舞台。但不幸的是,由於產生軍閥的社會基礎並未改變,於是國民黨新軍閥便代之而起。
❹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歷史
1916年至1928年民國初期這段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動盪歷史
1916年袁世凱病逝後,他一手締造的北洋集團版瞬間權土崩瓦解。
從中分化出來的各路大小軍閥竟達一千多人。
其中比較著名的軍閥勢力為:
皖系(首領為段祺瑞,勢力范圍: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陝西)
❺ 簡答:如何正確評價北洋軍閥的統治時期
北洋軍閥的成立是從清王朝滅亡時候開始成立的!在當時,北洋軍閥處於一個統治者的專地位,實力屬比清王朝的殘餘力量要強!又因為當時當時同盟會的主旨符合當時人們的意願和當時洋人的壓迫,所以當時他們處於一個非常穩定的地位!對當時的人民的心裡於環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於當時的時代來說,處於一種觸動當時社會的發展,無論是文化,經濟,軍事。。。各方面都又學習到西方好的一點。然而,不好一點,主要就是當時北洋軍閥的腐敗與各軍閥的處於的位置不穩定,都是依靠西方殖民者的支持,有些事情對自己國家的利益受到很大損害,甚至做賣國的事情,然而為了收集更多錢財,不惜一切代價從人民手中收刮錢財。導致當時人民生活貧困,民不聊生,以致給予帝國主義者入侵的機會。
❻ 如何看待北洋軍閥歷史地位和作用
北洋政府的偉大的史無前例的作用:
1919年10月,北洋政府乘俄國十月革命之機派大將徐樹錚出兵收復外蒙古。
1919年11月17日,歷史永遠記住這一天,外蒙古正式上書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呈請取消「自治」,廢除中俄「蒙」一切條約、協定,外蒙古全境歸還中國,回到中華民國懷抱!
同時為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徐樹錚將軍隊派駐外蒙各地,如買賣城(今恰克圖),烏里雅蘇台、科布多、唐努烏梁海,完成了對外蒙古的收復!尤其是唐努烏梁海,被沙俄滲透達多年,終於回到祖國懷抱!徐樹錚全面否定《中俄聲明》。
南方孫中山護法軍政府亦致電慶賀。11月22日以《中國大總統公告》下令取消外蒙古自治,恢復舊制。同時廢除《中俄聲明》和《恰克圖協定》,北京政府在庫倫設立「中華民國西北籌邊使公署」,由徐樹錚部在外蒙古駐防。
1924年5月31日,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和蘇聯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也叫《中蘇協定》。 一、廢除中俄間一切不平等條約;
二、蘇聯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租界、租地;
三、蘇聯放棄庚子賠款的俄國部分;
四、蘇聯取消帝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和領事裁判權;
五、中東鐵路同意由中國贖回。
六、承認外蒙古是中國領土,中國在外蒙古有完全的永久的主權。確認帝俄時代有關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概為無效;承認外蒙古為中國的一部分;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
1925年6月24日,北京政府正式向各國政府發出修改不平等條約的照會,要求召開華盛頓會議確定的關稅會議和法權會議。
現在主流歷史上總是強調北洋政權賣國求榮 派系林立 割據內戰
當然這些都是事實,但也不能忽略北洋政權畢竟是清滅亡後至第一次國內大革命前這段時間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繼承自中華民國南京政權的衣缽,其存在相比於滿清統治還是有其進步意義的。 雖然北洋政府內部矛盾重重,但它的存在至少使得滿清滅亡後中國保持了至少名義上的統一而不至於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甚至北洋政府還一度收復了對滿蒙的實際控制權 雖然老毛子和日本對東北覬覦已久,但北洋軍閥奉系還是為中國保住了這塊土地,直到國民黨統治時期才被日本人完全佔領 另外北洋政府時期中國的國際地位相比於滿清時期任人宰割也有了大大提高 至少是以協約國戰勝國的身份參加了巴黎和會
北洋軍閥的幾個首腦其實還是很有骨氣的,張作霖雖然親日但是也有民族國家意識,最後也是因為拒絕了日本人的無理要求而被日本人炸死,段祺瑞晚年日本人曾經千方百計拉攏其當漢奸來充當傀儡政權的首腦但都被段斷然拒絕了,這點不知道要國民黨大員汪精衛強多少倍
❼ 1924年至1927年國民革命的歷史意義。
三年國民大革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大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教育和鍛煉了各革命階級,提高了政治覺悟。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政治威望,發揮了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
在這一次革命中,黨明白必須建立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堅持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無產階級領導權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
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武裝斗爭,主要組織形式是軍隊,無產階級要實現對革命的領導,必須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裝。中國共產黨如果沒有一支自己掌握的軍隊,革命就不能取得勝利。必須不斷加強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建設。
(7)北洋軍閥統治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國民大革命的失敗
北洋軍閥勢力的迅速崩潰,工農運動的高漲,使帝國主義列強感到震驚。一方面,他們在中國集結兵力、製造事端,企圖以武力相威脅,阻擋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另一方面,他們拉攏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共政變,以「清黨」為名,在東南各省大規模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同年7月15日,當時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的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並在其轄區內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實行搜捕和屠殺。
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終失敗。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機關在大革命的後期犯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於農民群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武裝力量的領導權。
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還處於幼年時期,在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三個基本問題上都沒有經驗,對於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都懂得不多,不善於將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
共產國際不了解中國的具體情況,對於中國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指導,影響了中國共產黨對許多問題的決斷和有關方針政策的實施。
❽ 北洋軍閥對中國近代的影響和意義
1、軍事方面,年起,北洋軍閥開始搞軍事現代化,在華北組建中國近代第一支新式軍隊。他先後僱傭了德、日的教官,並且辦了步、炮、騎、工兵,甚至設立了現代化的通訊兵學校。袁在1884年的甲申政變中,率清朝軍隊擊退日軍,瓦解了朝鮮親日派和日軍顛覆朝鮮政權的圖謀。
之後,在袁任清朝駐朝鮮大臣的期間,他盡一切可能擴大中國在朝鮮的影響力,成為朝鮮國內最有權勢的人物,全面掌握了朝鮮的商業、外交事務和內政。
2、經濟方面:1905年,北洋軍閥出面等錢,督修了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自1912年到1914年這3年間,新開的工廠為4000多家,民族資本興建的麵粉廠、火柴卷煙廠、造紙廠以及採煤、治煉企業,得到長足的發展。
袁世凱在遭遇歸隱之後還說出「官可不做,實業不可不辦」的話語。袁世凱對中國的工業化,有著很大的貢獻。
在衰世凱兒年的治理後,中央財政也有了很大的改觀,從民國初年的借債度日到每年庫存可余兩千萬元三、教育方面,袁世凱廢除了在中國沿襲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在財政提襟見時的情況下,袁世凱寧可壓縮軍隊,也要推廣全部免費的國民學校,即四年制初級小學。
(8)北洋軍閥統治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北洋軍閥的誕生:
甲午戰爭後,清廷認識到建立新式軍隊的重要性。1895年12月8日,在奕欣、榮祿等重臣聯名奏請下,光緒帝正式批准袁世凱前往天津編練新式陸軍。
袁世凱到達天津後,大膽採用西方先進技術,聘請外國教官,強調治軍從嚴、賞罰分明,並模仿德國制訂了完整的近代陸軍制度,最終訓練出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新式陸軍,史稱「北洋新軍」,成為清末國防的中堅力量。
由於北洋新軍的訓練場地位於天津東南70里的一個鐵路站,因此史稱「小站練兵」。
1908年,慈禧太後和光緒帝相繼死去,3歲的宣統皇帝繼位,由其父攝政王載灃掌權。載灃上台後,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將袁世凱罷黜。袁世凱表面稱自己回鄉頤養天年、不再從政,實際上每天派人暗中觀察政局,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廷無力調動北洋軍,被迫將軍政大權交予袁世凱。袁世凱一面被清廷委以重任,另一面又受到反清勢力的拉攏與海外華僑的擁戴,最終臨陣倒戈,以逼清帝退位的方式換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10月6日在北京當選正式大總統,標志著北洋政府正式形成,北洋政府大致可分為袁世凱統治時期、皖系軍閥統治時期、直系軍閥統治時期、奉系軍閥統治時期4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