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飲食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
周秦時期
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佔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漢代
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
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1960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
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唐宋
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燒尾宴是唐代長安曾經盛行過的一種特殊宴會。所謂「燒尾宴」,是指士人新官上任或官員升遷,招待前來恭賀的親朋同僚的宴會。這一看來奇怪的名稱,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老虎變成人時,要燒斷其尾;二說羊入新群,要燒焦舊尾才被接納;三說鯉魚躍龍門,經天火燒掉魚尾,才能化為真龍。五代時陶谷的《清異錄》一書,記載了唐代最著名的一次燒尾宴。
明清
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
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B. 來個高手給點關於北京小吃文化發展,或者,北京小吃發展歷史的資料,~~~~~~~~~~~~~~~急
北京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有艾窩窩、炸醬面、褡褳火燒、驢打滾、豆汁、炒肝、爆肚、鹵煮火燒、炸糕、灌腸、焦圈等。過去,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隨著時代變革,現在北京大街小巷涌現出不少小吃店,經營著原汁原味的京味小吃,深受本地居民和外來遊客的喜愛,曾經走街串巷的小本買賣如今變成了餐飲行業的「大生意」。
1、北京九門小吃正在銷售的各類冰糖葫蘆。
2、北京九門小吃乳酪魏的廚師在展示奶油炸糕。
3、北京九門小吃恩元居的廚師端出一盤剛做好的炒疙瘩。
4、北京京味精小吃店身著傳統服裝的店小二將菜碼倒入盛面的大碗,現場為顧客調制炸醬面(11月4日攝)。炸醬面由菜碼、炸醬拌面條而成。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等做成菜碼備用;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黃豆製作的黃醬或甜面醬炸炒,即成炸醬,備用。面條煮熟後,撈出盛入碗內,再澆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面。
5、北京九門小吃德順齋的廚師在製作油酥燒餅。
6、北京九門小吃德順齋的廚師在展示焦圈和鹹菜。
7、北京九門小吃德順齋的廚師在製作豆汁。
8、消費者在北京九門小吃餡餅周的門丁肉餅攤位前選購。
9、這是北京九門小吃餡餅周攤位上熱氣騰騰的八寶粥。
10、遊客在北京前門爆肚馮餐館用餐。
11、北京前門小腸陳的廚師在製作鹵煮火燒。
C. 請問一下潮汕小吃的由來及歷史文化
胡榮泉的「鴨母捻」
說甜湯,許多人會想起潮城大街(太平路)胡榮泉的「鴨母捻」。
胡榮泉的「鴨母捻」,就是廣州,客屬的大(米志)耙<潮稱落湯(米志)>包上甜餡。昔時胡榮泉店中有一姓鄭名手,他做的「鴨母捻」,潔白柔韌甜滑。王雯墨以上等糯米浸透,用石磨磨成粉漿,再把粉漿倒進一個質地較疏的布袋中,讓它把水分一滴滴的滴出來,到一定時間,使漿粉保存適當水分,然後倒出來用力揉壓,直至它又柔又韌,再做成小酒杯般的(米志)耙皮,包上精製的黑、綠豆沙、芋泥或水晶(冬瓜冊、香黃片制的)甜餡,捏成一粒粒較荔枝果大些的「鴉母捻」,放進白糖湯中煮熟,每碗四粒,配上甜湯;冬夜夏日進店去,來它一碗,不太甜,也不過飽。潮州人多喜歡它。
由於時間的推移,胡榮泉前日名手已年老離去,店也改營餅食,但潮城還有幾檔賣甜湯,「鴨母念」的,目前以下市的一檔,顧客們認為較有昔時風味。
「右營前」周伯的蝦丸魚餃
在西馬路上,距名勝境百米地方,前稱「右營前」。解放前有一間果條鋪「周順興」,主人周海清伯,身材高壯,滿頭白發,圓圓的臉。這周伯目賣果條面湯,可是出名的是蝦丸魚餃湯。他的蝦丸鮮紅甜脆,魚餃更是皮脆餡香。這主要是制魚餃皮的魚,堅持用池魚,不雜海魚腥味。蝦丸全用較大條鮮蝦,捶制夠工,料真物美。白天,入夜,路經右營前,來一碗蝦丸魚餃湯,真是令人腹飽口香,久久不忘。今日「右營前」已不復見這果條鋪,筆者了解,周伯也已逝世,有女兒於西馬路十八曲巷口售賣「魚餃」,甚得好平。現在義安路新街頭市場中,也有幾擋賣蝦丸魚餃的,多已不及周伯所制風味,惟一姓辛的夫婦所售的魚餃,肉香皮爽,日日生意興隆,如遇節日更有應接不暇之慨。
「吉成」的鹵豬母肉
在今日太平路的衛星一路口北面,昔時有一較大間的出名飯萊店——吉成號。進店正中就是樓梯,上面大木樓,安置好幾套桌椅,當日就以售賣鹵豬母肉出名。
「吉成」的鹵豬母肉,尤以乳渣肉最佳。他們把豬母肉{及乳渣肉)裝進一大鉎鍋,這鉎鍋是另加工特製的,上圈加錘下底缶的,慢火精燉,配以上等鼓油,甜鼓油,因時間久,火候夠,故肉糜又香又夠味,色澤棕紅,用筷輕輕一挾,如挾豆腐。這豬母肉下酒、送飯、配粥皆宜,老年人和牙力差者更感妙不可言,故亦名揚遐邇。
「吉成」出名鹵豬母肉外,如鹵鯽魚,也以火候夠,魚腥盡消,肉實味美受人贊賞,另有雞鴨、肉芽炒盤。殘冬寒夜,三五良朋,到吉成樓上,先來幾兩燒酒,夥計送過小邊爐來,溫酒,燉菜,豬母肉,鹵鯽魚,或許多一小碟雜菜,三杯下肚,再加一小碗白粥,酒美、菜香、肚飽,寒氣全消,然後慢步回家,真是不亦樂乎!
聽說吉成號開創早在一百多年前,解放初才停歇,有說「吉成」當日贈豬母肉的大鉎鍋,天為燉煮豬肉,從不間歇,二三十年來日日如是,使鍋里滿布豬朥肉味,甚為香美,是巨富人家與遠近菜飯店所望塵莫及的,曾聞有人願以高價,要求買此鹵缽,吉成號東家還不肯出讓哩!
今天,旅外老一輩鄉親一談起潮州鹵味,吉成的鹵豬母肉,尤為大家所樂道的。
「城守頭」妹仔兄「粿汁」
多點年紀的潮城人,終會記著:「城守頭」妹仔兄的「粿汁」是一件令人喜愛的小食,價低物美,老少不分,貧富能嘗。
『城守頭」,乾隆《潮州府志·卷七·署廨》:「城守營都司暑在城西石人橋,康熙十六年丁已建」。在今日中山路打銀街頭(同仁里對面),現路牌還寫著「城守頭」。
妹仔兄原名鄭賢業,昔年他家就在城守頭,且在家的左釁設店出賣「粿汁」著名。「粿汁」得先用上白米浸後磨成米漿,然後一瓢瓢的倒到平面煎鼎上,烤成一圓張一圓張的「棵汁皮」,但又不能烤得太乾太熟,就這樣一張張掛到竹竿上涼乾,拿下來切成三角形一片片的,放進鍋里,用剛開的水一沖,再配上些適度鹽水,米漿水,然後再放到爐上一滾,拿起來,倒到備好的另一大缽,這樣,便一碗碗的盛起來,再配上一些香味熏人的「蔥珠膀」——用鮮蔥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慢火厚膀(或油)煮起來,到蔥塊赤熟,但不燒焦又飽吸油席香味———這樣香熟可口小配料供應,每碗過去三五個銅板 (幾分錢,今賣一角),這樣,妹仔兄的「粿汁」,每一小片既熟透又不太糜,且有韌、爽、加上蔥珠膀,真是一想起令人饞涎欲滴,何況妹仔兄還經常備有煮得很夠味的「甜豆乾」,鹵肉,帶甜味的臘腸,冬來又有「熟凍肉」。冷天晨早,北風襲人,到妹仔店,來一二碗「粿汁」,加些小雜咸,其妙處,閣下當可理解。他如每近中午,下午三四時,在他店前特備的長凳上,坐的,蹲的滿是顧客,不論大戶人家,或挑擔路過,各來一碗,耗費不多,大家都吃得開,大家都齊聲叫好。妹仔兄的「粿汁」,就這樣,揚名遐邇。在今日,就是海外歸來的老鄉親,提起吃粿汁,大家都會憶起妹仔兄的。妹仔兄的粿汁店,一直供應至抗日戰爭,潮州淪陷。
潮城陷敵,妹仔兄舉家避難歸湖葫蘆市,初時賣粿汁,仍甚暢旺,後來增加妙賣,作為飯店。不久,日機瘋狂轟炸葫蘆市——當日葫蘆市為一村埔臨時集市,鋪店均系以竹篷搭建——妹仔兄的店鋪,與其他商店一樣,均遭焚毀,損失頗重。妹仔兄,一售雜食小販,隨大家守義在外,刻苦六年,更值得贊許,直至抗戰勝利,才與大家一起回城。
現在妹仔兄已逝世,但城守頭仍有一攤賣粿汁的,主人正是妹仔兄的小兒子,每天上午可能備料,未得供應;下午出售,潮人過此仍樂意來一碗粿汁,一二塊甜豆乾,有的憶及妹仔兄的,故也特往嘗味,還是不錯。看今日「城守頭」,憶及妹仔兄,令人深有流光電逝之感。
這攤粿汁,也很熱鬧,祝願小食攤興隆昌盛!
D. 中國傳統小吃的歷史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臣子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了吳國,想從吳國借版兵討伐楚國。他來到吳權國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越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內民眾斷食,餓殍遍野,國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難。
在此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城牆挖地,人們驚奇地發現,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製成的磚石。原來,這是伍子胥在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後,作為城牆的基石儲備下來的備荒糧。
人們不禁感嘆道,伍子胥真有先見之明!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後來,在楚天一帶,人們每到豐年年底,便要用糯米製成像當年「城磚」一樣的糍粑,以此來祭奠伍子胥。
E. 中國美食文化的中國飲食發展歷史
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回很大變化,主食:菰米答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F. 北京小吃的歷史與詳細介紹
北京小吃的提法少說也有上百年歷史了。但由於北京獨特的歷史背景、政治地位和經版濟基礎,使得京菜早已權躍出了地方菜的局限,而集全國名菜之精華,而且更適合各方人士的口味。
各式的京味餐館源流不一,因久居於京自成一絕而成為京菜的組成部分。如砂鍋居的白肉菜系本是滿洲風味,全聚德烤鴨來自山東,東來順、鴻賓樓、烤肉季等則為自成體系的回族風味。此外,京菜的「重要成員」——官府菜,以譚家菜和厲家菜為主,則是一些頗講究飲食的南方漢族官僚或滿洲貴族由府邸家廚的手藝發展而來。京菜最上層的宮廷菜,則是經歷代御廚不斷完善的產物,它揉和滿漢,品種繁多,極為精緻鮮美。歷經百年的發展,現在「北京烤鴨、宮廷菜、譚家菜、烤肉、涮羊肉」被並稱為北京五大傳統名菜
G. 杭州小吃的歷史文化(急)
美食杭州 (第七集)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0日 10:03)
說起杭州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它的美景,其實杭州的小吃和它的景色一樣誘人。杭州的小吃種類多,多到每天你睜開眼睛就吃,一直吃到晚上上床睡覺,估計三天你都嘗不完。杭州小吃的歷史久,久到幾百年歷史的小吃只能算小夥子了。杭州的小吃有文化,幾乎每個小吃都有一個典故或者傳說,其中很多還都能和一些歷史文化名人扯上關系。
今天大嘴和饞貓就是要找這些杭州有名的小吃,光找到還不算數,還要找到做這種小吃最好吃的地方。
狀元館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因為過去靠近科舉考試的貢院,因此取「狀元」二字。狀元館以麵食名揚杭州,而這道蝦爆鱔面可謂是其第一招牌。 蝦爆鱔面雖說只是一碗面,但它的烹制要求非常嚴格,比如,主要原料黃鱔,一定要現殺現做,蝦,一定要新鮮的大河蝦,面湯,一定要用雞湯的原汁。這樣做出的面才堪稱色香味形俱佳。
知味觀也是百年老店,在歷史上就一直名聲在外,據說30年代大上海的一些電影明星結婚都特意選在這里辦酒席。現在知味觀是與樓外樓齊名的餐飲名店,如果說樓外樓打的是杭菜的招牌的話,知味觀則是因為它的小吃而名揚天下。知味觀的小吃多,多到上百種,再挑剔的口味也能挑到可口的,另外知味觀有一些招牌小吃,像知味小籠包、蜜汁糯米藕、貓耳朵等都發源在這里。
大嘴饞貓推薦:狀元館——位於上城區河坊街,這是一家百年老店在這里可以吃到地道的蝦爆鱔面。
知味觀——這是一家連鎖經營的老字型大小,小吃品種多味道正宗。
其中,總店位於上城區仁和路靠近西湖,另外還有多家分店,上城區還有高銀街店,下城區有中山北路店,西湖區有湖墅南路店、文苑路店、楊公堤店。
饞貓第一回合輕松完成任務,第二回合開始不免有些放鬆警惕啦,你看這貪玩的毛病又犯了。
不過大嘴依然兢兢業業,努力尋找,唉,可惜運氣不太好啊!開局又不太理想!
玩得正在興頭上的饞貓終於醒悟過來了,一著急已經有些手忙腳亂了。
經過一番找尋饞貓終於找到了百家鮮,而同時大嘴也到達了日清侯。
哈哈,這回饞貓又失算了,其實大嘴已經吃完炸響鈴,正在趕往他們會合的地點吶!
大嘴饞貓推薦:百家鮮——位於上城區高銀街,在這里可以吃到已經有千年歷史的吳山酥油餅。
另外還有河坊街上的日清侯酒樓,那裡的炸響鈴做得非常地道。
這次饞貓可再也不敢怠慢了,只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就在清河坊街上找到了有兩千年歷史的杭州名小吃龍須糖。
品嘗完之後,饞貓急忙趕往兩人的會合地點。
大嘴饞貓特別推薦:小吃一條街——清河坊街,它是目前杭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區,這里百年老店雲集,各種小吃琳琅滿目,像饞貓剛剛找到的龍須糖,以及杭州有千年歷史的定勝糕,蔥包檜等小吃都能吃得到。
「蔥包檜兒」
古風存
1.
「吃在杭州,住在杭州,創業在杭州」是近幾年杭州市政府提出的口號,目的是要把杭州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品牌的集旅遊和高科技於一體的現代化城市。歌曲「夢想天堂」正是充分體現了「上在天堂,下有蘇杭」的意境。
「我們的家/住在天堂/碧綠的湖水盪漾著美麗的夢想……」
杭州具有獨特的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她沉澱著太多的歷史話題,這種話題甚至深入到了杭州的點心小吃。杭州的點心小吃,不僅在色、香、味、形方面有特色,而且還含有豐富的文化傳統,美麗的故事,愛國主義的精神;或支持正義的行為,或與生產習俗相關,或伴有神話傳說,或含美好祝願等。走在街上,你隨便選一種有名的點心小吃就能感悟到這種獨特的文化氣息。一邊品嘗點心,一邊了解典故,令人食慾倍增,成為一種新的精神文化的享受。有時候甚至於你自己也有可能弄不清楚,到底是在品嘗佳餚美食,還是在懷古戀舊。
杭州小吃形成氣候得利於改革開放的政策,隨著杭州經濟的逢勃發展,「吃」文化也迅速在杭城鋪開。前幾年「吳山路」的小吃一條街,你無論何時進去,總也會是人群熙熙攘攘感覺;近幾年「西博會」上「吳山廣場」的小吃攤,也成最熱鬧的場景之一。這些都能說明,「吃」在杭城的「興盛」。
杭州小吃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貓耳朵」、「蔥包檜兒」和「酥油餅」了。這些小吃中的每一個,都有一個故事或者傳說,而每個故事或傳說就又如佛像身上套的光環,為這些小吃塗上了一層神秘的傳奇色彩;反過來,這些小吃又保護了這些故事或傳說的延續,使她們雖歷經千年也仍能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民間以這種點心小吃作為寄託,並注入愛國主義的內容;這些,大概就是「吃」文化的內涵吧?
我個人最早接觸吃和傳說相關的食品是油條。那是我到杭州參加工作的第二年。
早幾年杭州人大多以燒餅油條作早餐,燒餅且不去說它,單說那油條,兩根麵筋在板上一搓,再臨空一拉,就卷在了一起,然後放入油鍋中一炸,黃燦燦的就好了。記得有一次在武林門的一個小推上買油條,賣油條的老伯見我吃得津津有味,便問我:
「知道你現在是在吃什麼嗎?」
「油條呀!」
「你在吃秦檜!」老伯露出了得意的神色,「油條就是秦檜和他老婆。」
我茫然。那時,我真是不知小小的油條還會與秦檜有關。
回家後,我翻讀了家裡所有能找到的關於杭州的小吃和傳說故事有關的書籍,這一翻確又翻出了另一個和秦檜有關的小吃,這就是「蔥包檜兒」。
「蔥包檜兒」選用精白麵粉先製成圓餅,裹上油條和蔥,捲成筒狀,再在平底鍋中撳烤,等餅的兩面呈金黃色後,塗上甜醬或辣醬即成。這種餅吃起來松軟可口,很適合杭州人的飲食習慣,因此也是很是流行的早餐。現在的「蔥包檜兒」還有用雞蛋來做的。
「蔥包檜兒」和秦檜的關聯是這樣的:傳說岳飛被秦檜害死風波亭後,杭州有人將麵粉揉和做成秦檜夫妻模樣,再拿刀橫向一切,扔入油鍋中煎炸,賣時吆喊:「大家來吃油炸檜。」
我閉上眼睛,想像著當時杭州百姓爭食「蔥包檜兒」的情景。老百姓是在吃「蔥包檜兒」嗎?不!他們是在吃痛恨,吃仇視,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表達了愛與憎。
2.
秦檜本是歷史長河中一個匆匆的過客,無論他是怎樣的奸詐,時間本可以洗滌一切;可由於有了岳王廟和「蔥包檜兒」這樣的傳說,確無論怎樣也無法消除人們對他的痛恨了。因此一切的賣國求榮者,只要被老百姓所仇視,則他必定是要遺臭萬年的。與此相反,他的正義面則會永遠為大家所傳頌。
存於岳墓前的這二句詩最能代表這層意思,「正邪自古同冰炭;毀淮於今判偽真」;「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南宋有一首無名氏的詩也很能說明這一問題。
格天閣在人何在,偃月堂深恨已深。
不向洛陽圖白發,卻於郿塢貯黃金。
笑談便欲興羅織,咫尺那知有照臨。
寂寞九原今已矣,空餘泥濘積牆陰。
甚至於當秦觀過岳王廟後,也自低下了他原本高貴的頭顱,吟出了「羞性秦」的感嘆。
但事物的發展過程極盡有他的兩面性。一般的觀點總是認為岳飛的死和秦檜有直接的關系,是因為秦檜的奸才害了岳飛的忠。我也從來也沒有懷疑過這一點。岳公作為一種民族的氣節,一種忠烈的形象,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對此我從來也不曾懷疑過。可是,對於秦檜,我們卻不能不從多個方面來查找原因。很顯然,人不可能一出生就分奸與忠的,此種人的屬性只有在其成長過程中慢慢地養成。秦檜亦是進士出身,他官至宰相,卻為何要殺岳飛,貶張浚、趙鼎等人呢?毫無疑問,我的這種懷疑必然會給自己帶來異常多的板磚。請大家等一下,聽我說完再砸不遲。我的意思是:秦檜的背後有否其它的因素?宋高宗有否責任?殺岳貶張、趙有否更深刻的歷史內涵呢?
我查找了一些南宋時期有關這方面的資料,或許是我的學識太淺,在我查找過的南宋時期的文字記載中很難找到答案,雖說也有道出宋高宗無能的,但卻無人深入去挖掘這一問題。為了圓滿地解答是秦檜的責任,甚至有一個秦檜被俘作奸細的說法。我對秦檜被俘的說法基本相信,但對奸細一說確始終將信將疑。如果一個宰相成了奸細,則這個王朝的存在本身也成有問題,這樣的皇帝也就沒有存在的理由。
我個人的觀點,秦檜的所作所為,很有可能是趙構的意思(也有可能是趙構的昏聵)。只不過趙構死後,王朝仍姓趙,姓趙的後代皇帝對先時的祖宗趙構不便有更多的指責罷了。就如我們對「文化大革命」的否定,責任歸結在林彪、江青身上一樣。
明代文學家文徵明在見岳飛墓石刻時,題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滿江紅》:
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
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
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
最無辜,堪恨更堪憐,風波獄。
豈不念,中原蹙?
豈不惜,徽、欽辱?
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
千古休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
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文徵明不是歷史學家,他對歷史的判斷也有可能存在著偏頗,他詞中的用詞雖需考證,但起碼說明一點,他對此事也表述了懷疑。
岳飛是在北伐有點眉目(有些記載甚至認為即將成功)時,被秦檜用十二道金牌招回,用「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在風波亭的。秦檜真的是在為他的金主子盡忠嗎?從這層意思上來說,秦檜還是很「忠」的,只不過他是為「賊」而忠,從而出賣了他自己的人格。可宋高宗也是他的主子呀?我猜想當時確有「徽、欽既返,此身何屬?」「自怕中原復」的因素存在。
寫罷這些,突然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不是歷史學家,沒有必要把問題搞復雜了。我只要知道岳公的形象以及在岳飛墓前展示的是歷史的判決,是人心的向背,是正義的不可戰勝就可以了。
3.
杭州名菜中和古代人物相關聯的另一道菜是「東坡肉」。
「東坡肉」選用皮薄鮮嫩的豬肉,以紹興黃酒為湯,放入密封的砂鍋中,用文火燜燒而成。製成後色澤紅潤,汁濃味醇,酥而不碎,糯而不膩。「東坡肉」位列杭州的十大名菜之三。
最早接觸「東坡肉」時曾在心裡打過一個結。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像「蔥包檜兒」一樣象徵秦檜而大家得而食之的,很是可以理解。岳武穆在《滿江紅》中有「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名句,意思也是明明白白的。可蘇東坡是個大學者、大詩人,他對杭州的貢獻,他對西湖的治理業績,是歷史人物中少有的。到如今,蘇堤仍是西湖最優美的景點之一,「蘇堤春曉」名列西湖十大名勝風景之首。像這樣一位偉人,何以會有「東坡肉」呢?
此事只有知曉了「東坡肉」典故的出處,才能完全明白。
傳說,蘇東坡任杭州太守時,政績卓著,疏浚西湖工程完工之日,百姓紛紛送來豬肉和紹興酒,以表敬意。蘇翁推辭不得,就讓家人按上述方法燒制,後又分送給挖湖民工。老百姓為感蘇軾之功德,遂把此肉叫成「東坡肉」。
原來「東坡肉」是指蘇東坡所賜的肉。中國古代文學之難懂,在此處也可見一斑。難怪現在會有很多年青人讀古文直呼難懂;想來自己大學時的古代文學課考試的不理想也可以找到一個台階下了。
這里有一個問題,同樣是吃的食品,一種是美的象徵,而另一種則成了惡的詛咒。「東坡肉」和「蔥包檜兒」就如同圍棋,雖然同存於一個棋盤上,但棋子確是黑白分明,使人一目瞭然。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人格中,「吃」的文化人格像一位衣衫破碎的匆匆過客,始終也沒有登上過大雅之堂。古代的文人騷客們,大都對此類文化不屑一顧,他們要去風雅,要去表現他們所具有的讀書人的儒雅。他們寧願述「愁」也不願為食而降低文化人格。此種食文化和儒文化一旦相碰,便會擦出火化。在我記憶中,此類專著最有名的就一本《茶經》而已。形成此種局面的另一個原因,莫過於「秘密」兩字了。「宮廷密方」以及各店家的種種「密方」是制約此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而與此相反,流傳在民間的食文化的豐富,卻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
民間食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主要體現在優美的傳說故事上。還拿杭州的「食」文化作分析。「西湖醋魚」和宋氏兄弟有關,演義出一段弟為兄復仇的故事;「宋嫂魚羹」講述的是對古國的懷念;「童子叫化雞」卻是一段朋友之情意;「吳山酥油餅」體現了老百姓對新舊王朝的愛憎;而「湯團」的故事則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是熟能生巧,而打天下卻不能;帶兵打仗不能不分是非,不分清紅皂白一概而論;手中的劍只能用來罰惡,否則就會喪失民心。
這些通俗的傳說故事,內容簡單,而實際上卻包涵著深刻的人格倫理以及人性學、美學仍至哲學思想。
「蔥包檜兒」和「東坡肉」的故事,正是體現了人格的美與丑的沖撞,這種沖撞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個平民百姓對存在的客觀事物的分辨能力。「東坡肉」寄託著普通百姓對美好人格的贊頌,而「蔥包檜兒」則述說著對秦檜之流的憎恨
H. 長沙傳統特色小吃的歷史淵源
南門口:燒烤小販聚集地
舊勞動劇院旁的小雨廠坪附近,過去是燒烤及各類製作小吃的小販驅之不去的地方。除四娭毑後來赫然在黃興南路立起門面,現在劉記燒烤租了個小地方容身外,其他長沙市井中人傳說的王婆婆水餃、糊塗婆婆經營的涼面、燉菜、小炒、五圓肚條似乎已尋不著蹤影。南門口尚有楊眼鏡夜宵排檔具有一定名氣。勞動劇院下去的南門口菜場的啞巴糖油粑粑,已有五六年左右的歷史,據說過去擺在金沙超市前時,人們愛其味美,就已開始排隊。
學院街:劉記夜宵老店的糖醋排骨
學院街曾有文化電影院,頗能聚集人氣,夜宵街市存在已有十多年,以冷盤冷碟而出名。當年長沙飲食業的一哥玉樓東尚在五一廣場紅火經營的時候,冷盤冷碟一度佔到其經營收入的七成以上。現在冷盤冷碟在各店幾乎無處不有,而學院街在十幾年的發展中已成為冷盤冷碟最有特色者,如劉記夜宵老店中的糖醋排骨在長沙就有相當名氣。此外,該街經營的乾麵乾粉亦有名。這里還有一家小店專營刀削麵,雖然經營未免單調,但打出請來新華樓退休師傅的牌號還是能吸引一些顧客的。學院街對面的小古道巷與晏家塘橫街街口有一叫娜姨麻辣燙者頗能吸引一些年輕女士品嘗。她們自稱吃著這里的麻辣燙從初中生長到結婚生子。
坡子街:火宮殿的臭豆腐
坡子街有被譽為湘風小吃的源頭、湘菜的主要代表的火宮殿。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火宮殿以「火廟文化」為底蘊,輔以名品素食,以其獨特的風格使歷代名人紛紛慕名而來。
火宮殿有「八小吃十二名餚」之稱。其八小吃為臭豆腐、龍脂豬血、煮饊子、八寶果飯、姊妹團子、荷蘭粉、紅燒蹄花、三角豆腐。1958年毛澤東視察火宮殿親嘗臭豆腐使火宮殿更加名揚寰宇。2003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朱鎔基總理在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說:「我曾經想起火宮殿的小吃就垂涎不已,飲食文化對長沙很重要,一定要保持長沙的風味……」游擊坪:
李娭毑的蔥油粑粑
解放西路游擊坪電線桿子旁李娭毑所炸、添加了胡椒的蔥油粑粑,被一些長沙年輕網友評為「長沙第一好呷蔥油粑粑」,李娭毑師從北正街頭卡子一街辦廠的老同事,1982年左右自立門戶,李娭毑稱要炸好蔥油粑粑有一定的訣竅,比如磨製米漿中加入的現飯子必須是半生不熟的撩飯等,她的磨漿工作都是當天早上4點完成,每天炸完200個左右的蔥油粑粑即收攤。而她的技藝,因為兒子、兒媳的不願接手,可能失傳。畢竟這是個辛苦活。真正的滋味在民間,而美食的悄然消亡有時就真像是一曲廣陵散絕。
黃興北路:李公廟的糖油粑粑
位於黃興北路新大新斜對面的李公廟,有長沙目前人氣最旺的一家糖油粑粑小店。上個周末的黃昏,記者留心數了一下,排隊的人竟然達到41人之多,隊伍從李公廟排到了黃興北路上。人們一般用盒飯盒子將其帶回家中品嘗。炸製糖油粑粑的金炳炎師傅13歲就在飲食公司學徒,後轉往建築公司,再到工廠中。下崗後重操入行時的舊業,用料注重真材實料,經營則薄利多銷。名聲之大,竟吸引一些在五一廣場商圈活動的台灣和香港客商前來品嘗,他們稱,像這樣的傳統產品,經營得好,在香港是要受到政府保護的,並撥給免費和低廉的門面以扶植和經營。問金師傅的經營訣竅,答,用心來做,捨得投本。自然就做得好。
蔡鍔北路:長青湯圓店
長青湯圓店是一家有百年歷史的私營小店。小店主營小磨湯圓。祖傳手藝,粉質細嫩。如今已傳至第四代。其店內所經營的肉餡湯圓目前在長沙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其店不遠另有一家開辦於1985年的晶瑩湯圓店。兩家店面幾乎比鄰而居,頗有競爭之勢。在競爭中兩店互相促進提高,皆成為長沙最有生機的小吃店之一。兩店均經營有荷蘭粉、燙粉、白粒丸、麻油豬血等十數甚至是數十個品種。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兩家店面共存反而可能吸引更多的顧客前往自主選擇。只可惜,兩家門面上均已寫了一個大紅的拆字,晶瑩湯圓店暫移至中醫附二醫院那一頭的粉店旁。兩家小店的南面有華南小吃店,開了數家連鎖。綠豆沙和涼面最有名。
荷花池:翁不倒蠶豆
翁不倒蠶豆以炒奶油蠶豆而聞名。其創始人翁國良先生,經研製於1997年將色香獨具的翁家蠶豆投入市場,面市不久一度出現排隊、憑票、限購的搶購狂潮。成為長沙市井的一個傳奇。附近馬路對面學宮街有一家叫馬復勝的老字型大小,以賣結麻花、米花等出名。
游擊坪的蔥油粑粑
在蔡鍔北路糧店內還有賣糖油粑粑攤點,黃昏時一般都有20人以上在此排隊等候,為長沙又一最有人氣的糖油粑粑攤點。附近另有二馬路天恩啤酒店的糖油粑粑也是人頭攢動。這個冬天,長沙人確實掀起了一股吃糖油粑粑之風。
溫故篇:那個冬天風行吃糖油粑粑
那個乍暖還寒的時節,春節氣氛一天濃過一天,在酒樓美宴觥籌交錯的時候,驀然發覺,長沙人依然離不開小吃,市井傳統和現代的小吃依然讓長沙人沉醉,為了讓小吃安慰唇齒口腹,人們竟然不惜在周末,排起耐心等候的長隊。
在星城的街頭巷尾,有多少傳統小吃讓人在等待;又有多少新潮小吃讓人企望。吃在長沙,口舌生津,「食」尚之趣,如「吃」如醉。
在長沙尋找傳統小吃,有一條最便捷的道路,那就是沿著黃興北路轉蔡鍔路,基本沿著2路公共汽車的線路穿行於長沙老城區,星城的著名傳統小吃基本由這條線可以一網打盡。畢竟傳統小吃皆有源自,老城區文化積淀深厚,而南門口的「娭毑現象」更是為人們津津樂道。
我們的傳統小吃之旅就從南往北開始:快要下午3點了,請將要出攤的王五娭毑和他的小兒子留張影。看看王五娭毑粗大的手,你會有種莫名的感動。每一種出色的民間小吃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勞動廣場是黃興南路的起點:附近有新小吃鴨鎖骨店「易家姜記」
這家小店本來是個路邊攤,現在已在附近開了四家門面,由易家的大姐和兩個弟弟經營。之所以叫易家姜記是因為發明鹵汁的為易家兄弟的姐夫姜某,而把生意真正做大則是易家兄弟姐妹團結一心的結果。
在這里,我要說的是王五娭毑的臭乾子。五娭毑一度在長沙被誤傳為古娭毑,五娭毑笑笑,從不解釋,一錯就是好多年。經本地媒體報道,以及中央電視四台的播出,五娭毑的臭乾子攤前排起長龍。現在五娭毑回家照顧二度中風的愛人黃爹爹,已不再親自到攤前炸臭乾子了,一些排隊的年輕人悵然若失,臭乾子還是那個臭乾子,但總覺得少了五娭毑就少了一個味兒。
五娭毑的臭乾子絕對在長沙是寥若晨星的珍稀。五娭毑的臭乾子設有兩個點:一、早先由其親自或與大兒子一起在黃興南路旁一個近馬路的地方擺設的攤點,另一個攤則由其小兒子設在沙河街下坡處。王五娭毑的臭乾子每天據說只賣1000片,從下午3點開攤起,早賣完早散攤,絕不多賣一片。她的這兩處臭乾子註定會要在長沙興盛下去。因為長沙很多小攤販的臭乾子因為不知製作素鹵水,即採用短視惡劣的做法,將螺坨肉或蚌殼肉等浸泡發臭加色素等做成葷鹵水,而葷鹵水在口感上有股令人膩煩的腥臭,並且因其含有肉毒素,對人體危害極大,使人對這些臭乾子大倒胃口。而長沙過去的素鹵水,據已故美食家俞潤泉的記載,在「文革」前期之「破四舊」中就已多被倒掉,知道發鹵或保存有素鹵水的人家在長沙現在是寥寥無幾。
勞動廣場:王五娭毑的臭乾子
中國千年的古文化里,就包括了美食,在現代文明發展迅速的今天,美食已經成為一個地區或者城市的風景線,缺少便乏味很多,八大菜系已經是昨天的傳說,在今天,個性和風格已經成為一個主題,一個超越昨天的標志。
湖南是自古便以湘楚文化聞名的地方,有文化淵源的地方,自然便多些有特色的東西,比如菜式與特別的味道,如此,作為一個喜好美食的傳統中國人,莫不慕名而來,以慰口福。
而風味小吃更是湖南地方特色的一個最為誘人的閃亮點,不說外地來的食客,就說本土人,也是沉迷在美食特色里不可自撥。
從正宗湘菜,到土菜,到蒸菜以及麵食小吃,有名氣的各處食店均是高朋滿座,幾乎座無虛席,有時去得晚了,還得排位置,脾氣好不好都得等待,只因為湖南本土人太好吃,如果換家其他有名氣的餐館,也一樣需要等候。
還有餓
一、口味菜
共同特點:口味重,辣,環境簡陋,食客盈門
1、無名家菜館,往巷子里進去第三家也還不錯,蔡鍔南路香格里拉酒吧旁。
2、辣椒炒肉,沒有招牌,以辣椒炒肉聞名,雞湯也很好喝。芙蓉北路銀苑海鮮右側。
3、老天富,財政廳附近廣濟橋南側。
4、趙記,其實應該叫「錢四口味雞」,特色菜:口味雞、口味田雞,長沙電腦城旁。
5、星沙,在省移動指揮中心旁的鴻翔大廈後面的小巷子里。特色菜:鱔魚炒豆子。
6、一家罐子老店。先鋒廳,才魚抱蛋。
7、三味食府,這里是個禍的好地方,老闆親自坐台,陪吃陪喝陪禍,你想幹嘛就幹嘛,果真賓至如歸,湘春路陋園賓館對面,竹香黃鴨叫、香菜涼拌腰花。
二、地方特色
1、瀏陽蒸菜
(1)首推「北美」,左家塘阿彌嶺,大部分都為蒸菜。推薦:各色湯味道不錯。一定要嘗店裡木桶裝的山葡萄酒,每次我都能喝一斤。
(2)喜瑪拉雅店附近有一家蒸菜館也不錯。
2、寧鄉口味蛇
九龍魚頭城,實際好吃的是蛇,尤其用剩下的汁拌面條,極鮮美。地址:天心賓館旁。
3、永州血鴨
廣濟橋底往長嶺方向,有兩家吃永州血鴨的小店,不記得名字,都很好吃
4、常德缽子菜
(1)大豐和
(2)芙蓉國
5、長沙的黃鴨叫
(1)橘子洲頭,幾次都在「老江岸」吃的。味道一般,但夏天的晚上,江風漁火加啤酒,有一幫朋友對酒當歌,感覺很好。據說有另一家味道要好,請記得名字的補充。
(2)南大橋,河西橋底,有幾條船。以前是在叫「石砣」的船上吃,後來旁邊另開了一家叫「張立斯」,也不錯。特色:魚、河蝦、河蚌。
三、其他特色
1、豬腳,河西銀鴻小區內「豬腳王」,很辣,要小心
2、紅燒肉,侯家塘的「帝豪」,紅燒肉肥而不膩,肉質松軟。
3、燒烤,奧莎體育館對面「兩重天」
4、香乾,梓園路「世平餐館」,在附二對面沿梓園路右側走不遠
5、粥,南門口「一品粥」
6、魚頭,二環線「菩提樹」
7、羊肉,人人家:韶山南路往長潭高速的路口,涮羊肉很棒,比「小肥羊」的好吃。更絕的是吃到一半,會有人舉著一個黃澄澄的巨大的鍋——是一個大鍋底的鍋巴出來,所有的人就沖上去每人掰一塊。
8、小炒臘鳥,西湖樓招牌菜。
四、小吃
1、 米 粉
(1)無名,省人民醫院對面的小巷子里。
(2)烈士公園北大門旁邊的玉林米粉也很有名,搞得這里幾乎每天都要堵車。
(3)一家粉店的米粉不錯,口感好,分量多,碼子齊,地方也還大,推薦椒脆粉,就是辣椒,榨菜,肉絲,香菇一起炒的碼子,在春天百貨旁的葯王巷內200米。
2、臭乾子:沙河街口,往北50米巷子口,五埃皆的攤子只有下午和晚上供應
3、牛肉串:解放西路暢行天下隔壁巷內20米處一個小攤,只在下午4:00 – 6:00供應。
4、牛雜湯:朝陽電器城旁的小店,那裡的牛肉串也久負盛名
5、蘭花豆:「翁不倒」的蘭花豆 荷花池 長沙市第13中學門口
6、包子,饅頭等:天津小吃店(就是酒吧一條街的楊欲興旁邊)的包子。特別推薦 天津小吃店的饅頭。
7魚、赤崗沖再往前一直走有一條街,全是吃魚的。我去的那一家叫:詩韻。量比伍家嶺活魚村的還足,一定要記得讓老闆多加點摩芋豆腐。
香辣魚火鍋,湖南日報對面,體育館路那個巷子里進去不到30米,有一家「老四川魚館」,
五一路糧貿大廈下面的湘楚人家, 「十里飄香」的雞湯。
廣濟橋下有家做「佛跳牆」的,很專業很好吃也很貴。
譚州瓦罐店的「竹香魚」,第一次吃覺得很不錯,沒吃過的可去嘗嘗。
銀華大酒店有道「太極蔬菜羹」,一白一青,調成了太極圖案,清淡鮮美,值得品味。
嶽麓山頂路邊餐館, 「酸菜煮肉」實在太下飯了,就著那點湯汁都能吃下兩大碗飯。
九所賓館7號樓餐廳,炸的「臭豆腐」和蒸的「玉米棒」都非常好吃。
金源大酒店的巴西燒烤自助餐,有種烤的「三角牛肉」,那個外國人說是「牛排」的,割起來油汁和血水一塊往下帶,趁個五六分熟去吃,外面那點兒肥肉焦脆香嫩,裡面的精肉鮮美耐嚼。
省政府大門對面迎賓路上有個雅亨酒家,有很多不錯的菜,比如「雞汁羅卜」、「干鍋麻花帶皮蛇」、「鐵板紫蘇黃瓜」、「豬腳」,都很不錯,菜的樣子漂亮,吃起來也比別家味道正。正式一點的請客去那兒比較體面。
財經學院外面有家腸子火鍋店,肥腸實在是太誘人了。
補充幾點:
炒飯當然是金牛角芙蓉北路店。
粉則是書院路的牛肉粉(公安尋呼的對面)一個小門面,兩個婦女開的。
粥則一定是南門口的正粵,現在解放西路也開了分店。
口味蝦么,梅園的也很不錯哦,單記的就名氣大口味差了些!
I. 特色小吃的發展歷史
宋代,在吳氏的《中饋錄》中出現了「甜食」一詞,指甜點心。元代在無名氏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出現「從食」一詞,指餅類小食。同時該書卷十二庚的「飲食類」中詳細記述了濕麵食品14種、乾麵食品12種、從食品12種、煎酥乳酪品5種、造諸粉品(粉制食品)3種。由此可見,吃點心的習慣在當時已十分普及。到了明清兩代,烹飪技術有了很大發展,這時的點心製作已更加完善。在清人顧仲的《養小錄》中記載:餌之屬(粉食類)16種,果之屬(果實類)24種,粥之屬(粥類)24 種,粉之屬(用粉加工的食品)2種。李石亭的《醒園錄》中記述了清代特有的點心,其中的「蒸西洋糕法」和「蒸雞蛋糕法」,是採用西方的蛋糕製作技術。該書中的用「滿洲餑餑法」製作的點心,也代表了清代特有的點心。在汪日楨的《湖雅》中列舉了約20種點心。
小吃,《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有三種,這里所指的是「飲食業中出售的年糕、粽子、元宵、油茶等食品的統稱」。北京人又叫小吃為「碰頭食」,大概指的是有別於主食的「冷盤」。小吃的類型可謂五花八門,遍及糧食、果蔬、肉蛋奶各類,酸甜辣各味俱全,熱吃、涼吃吃法不一,遠遠超出了詞典中關於「小吃」所下的定義范疇。 經過若干年的發展,特色小吃成為美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地的特美街特色小吃也走出了地方特色。然而小吃發展到後期,已經有了另外一種的意涵。雖然一樣是講究採用當地新鮮的食材,但是製作方法繁復、作工講究,比講究填飽肚子的主餐更為繁瑣,已經是一種在各地的特美街飲食文化,絕非只是在三餐之間填飽肚子的層次。
J. 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過程
中國飲食發展歷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2.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白草,開創古醫葯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來煮酒的。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佔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7.漢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1960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8.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9.明清: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