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國防發展的歷程
一、解放初期的凱歌行進期
新中國國防建設的第一個時期,是1949年到1964年的凱歌行進期。如果說國家經濟建設在1958年就結束了第一個黃金發展期而陷入了誤區,國防建設的指導在50年代末還難得地保持了相對比較清醒的認識,直至1964年以前還能在健康的道路上前進。
二、在曲折和動亂中艱難發展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免不了經歷曲折,國防事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從60年代中期起,中國國內出現了持續的政治動亂,我國的國防事業發展同樣出現了一個「馬鞍型」。
三、在改革開放中迎來大發展
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成就,通過天安門國慶閱兵的窗口也向國內外充分顯示出來。如1984年國慶35周年的閱兵中亮相的裝備大都已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一代以上。1999年國慶五十周年的天安門閱兵時,亮相的新型坦克、裝甲車和各類導彈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已大幅縮小。
拓展資料:
國防,就是指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恐怖分子等,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所進行的軍事活動,以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科技、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國防,是一門求生學問,也是國家的防務,是指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所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
國防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服務於國家利益。丘吉爾有一句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此言語中的國防直接關系國家的安全、民族的尊嚴、社會的發展。
現代國防又叫社會國防、大國防、全民國防,包括武裝建設、國防體制、軍事科技和工業、國防工程、軍事交通通信、人力動員、國防教育、國防法規諸多方面,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
從最高元首到每個公民,從軍事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和意識形態都與之密切相關。現代國防以軍事力量為核心,還包括有關的非軍事力量;它重視國家的戰爭潛力,特別是戰時的動員效率;它還是以經濟和科技為主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現代軍隊是知識和科技密集的武裝集團,強調質量建軍勝過「人海戰術」。和平時期國防的作用是威懾,要求不戰而勝;戰時國防的責任是實戰,目標是勝利。
⑵ 我國工業化的現狀
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現狀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黨和國家在我國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新組建的工業和信息化部肩負著實施這一戰略決策的歷史使命。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嚴格按照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現途徑。
一、深刻理解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我國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2007年,全國工業實現增加值107367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3.5%;原煤、鋼、水泥、化肥、微型計算機、彩電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以及固定電話、行動電話和互聯網用戶數均居世界第一;輕工、紡織、機械、家電、成品油、乙烯、部分有色金屬產量位居世界前列。航空、航天、船舶等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工業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一是工業大而不強,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受制於人。2007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只佔工業產值的8%,發達國家為40%左右;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4%,發達國家平均為2.5%,美國為3.2%;服裝類產品佔世界服裝貿易的25%,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只佔1%。二是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突出,工業發展方式迫切需要轉型。2007年,我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至1.16噸標煤,但仍是發達國家的3至4倍;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比重不到7%,但消耗的煤炭、鋼鐵和水泥卻佔世界的30%、26%和50%;化學耗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量位居世界前列。三是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任務繁重。工業生產技術整體水平不高,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較低,眾多傳統產業急需利用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高新技術進行改造提升,大量落後產能亟待淘汰。四是工業行業管理分散,一些行業管理弱化、缺位,嚴格的市場規范和誠信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形勢要求我國工業化不能再走發達國家先工業化後信息化的老路,必須根據中國的實際,求索新的發展模式。
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十七大進一步強調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部署。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堅持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帶動工業化在高起點上迅速發展;堅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和經濟回報;堅持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千方百計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突破能源資源約束;堅持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使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和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注重改善民生,保障勞動者生命和健康安全。
迄今為止,世界工業化經歷了蒸汽機革命、電氣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三個主要發展階段。蒸汽機革命和電氣革命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的投入,實現了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的飛躍。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信息技術革命,則是以知識和信息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要素,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更為深刻、更為廣泛的影響。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後,利用在信息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加快向信息社會邁進。而我國工業化的加速期,正逢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滲透,這就為我們發揮後發優勢、縮短工業化進程提供了難得機遇。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機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有機融合,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了體制保障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明確規定了擬訂並組織實施工業行業規劃、產業政策和標准,監測工業行業日常運行,推動重大技術裝備發展和自主創新,管理通信業,指導推進信息化建設,協調維護國家信息安全等六項職責。國務院印發的工業和信息化部「三定」規定又將這些職責細化為十五項主要職責。這既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也是建立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的實踐。我們在以下環節做了有益探索。
⑶ 中國國防的現狀
我國國防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上世紀80年代前的指令性軍工科研生產專任務的階段;屬
第二階段為上世紀90年代初至「十五」末基於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軍事裝備需求逐年增加、國防科技工業重組改制且軍工企業經濟效益穩步增長的階段;
目前正處於深度改革發展的階段。「十一五」期間,軍方逐步完善競爭性采購機制、招標機制,更加註重質量的穩定性與可靠性;軍方裝備科研管理逐步演變為「統一管理」模式,更加註重技術創新和探索性技術研究工作,以技術推動、引導用戶需求。目前,軍事裝備產業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核心產業,主要是研製、生產和營銷武器裝備,包括核武器、軍事衛星和航天運載、軍用飛機、艦船、陸軍武器和軍用電子等。
⑷ 中國國防的現狀與未來
中國國防的現狀與未來:
1、近年來我國國防預算呈現持續增加趨勢,從2000年至2018年,整體國防支出預算復合增長率為12.37%,同期GDP年均增長率為12.13%。最近的2010到2018年,整體國防支出預算年均增長率為8.81%,同期GDP復合增長率為8.80%,軍費與GDP比重一直保持相對平穩狀態,佔比約為2%。
2、在國家戰略背景下,中國軍工產業的國家模式不斷擴大,特別是近年來。2010-2017年,軍工企業總資產和收入不斷增加。2017年軍工總收入超過7500億元,總資產近1萬億元。除了資產和收入的穩步增長,軍工企業的盈利水平也在逐年提高。
3、數據顯示,軍工企業利潤水平從2011年的1018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4900億元,這進一步表明,當前我國軍工企業的經營形勢正在好轉,已經扭轉了過去傳統軍工行業盈利能力持續低下的局面,軍民融合發展的效益繼續顯現。
4、軍工行業是少有的受宏觀經濟影響較小的行業,未來三年基本面向好,且確定性較高。長期來看,大國博弈軍工崛起,加大國防投入也將是必選項。2019年軍改將重點聚焦政策制度改革,軍品采購和定價機制的落地應有實質進展,改革將會推進目標價格管理機制的實施,促進競爭性價格形成機制完善。
(4)我國國防工業的發展歷史及現狀擴展閱讀:
1、根據美國方面的報告,在兩年後的2020年,中國海軍艦船數量將會達到350艘,而和總數相比,大型航母和大型驅逐艦也將成為中國海軍的主力。而由此也可以看到,擁有世界最強海空軍力量的美軍對中國海空軍力量發展的關注。
2、在空軍方面,隨著國產殲20和殲16,以及殲10C型的迅速製造列裝,中國在戰斗機方面和美國空軍的差距已經逐漸縮小,而美國空軍曾經最為倚重的技術優勢也變得越來越小。
3、同時,在戰略空軍的發展方面,隨著國產運20戰略運輸機的量產和轟20戰略轟炸機的接近曝光,中國戰略空軍的發展也正在迅速接近美國。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國防白皮書
⑸ 中國國防的歷史有哪些
中國國防的歷史有:
1、洋務運動。
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是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
2、北洋水師的成立。
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採用當年《美國海軍年鑒》排名,前八名分別為: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義大利、美國)。
3、黃海海戰。
1904年2月8日日本聯合艦隊的魚雷艇偷襲駐旅順口外錨地的俄國太平洋艦隊,日俄戰爭爆發。雙方在旅順港外都制定了相應的水雷封鎖戰術,雙方有多艘戰艦觸雷沉沒。
4月18日俄太平洋艦隊的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觸雷沉沒,艦隊司令斯捷潘·奧西波維·馬卡洛夫遇難,從此俄軍喪失了爭取黃海制海權的自信心。
4、威海之戰。
日本魚雷艇屢屢偷襲成功。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本的最後一戰。結果日本獲得決定性勝利,北洋水師在此戰中全軍覆沒,京畿地區頓時門戶大開,位於旅順的日軍也展開進攻,連破鳳凰、營口、海城、牛庄等地,清軍全線潰敗。
以慈禧為首的統治集團向日本乞和投降,派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和談。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甲午中日戰爭結束。
5、虎門銷煙(1839年6月)。
中國清朝政府委任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的歷史事件。此事後來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南京條約》也是此次戰爭時政簽訂的。虎門銷煙間接導致了不平等條約給華夏人民帶來的傷害(割地賠款)。
虎門銷煙成為打擊毒品的歷史事件。虎門銷煙開始的6月3日,民國時被定為不放假的禁煙節,而銷煙結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是國際禁毒日。
⑹ 簡述中國國防的演變,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示 論文
服了~~~~~~~~~~~~~~~
摘要]從文獻計量角度研究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發展,可將其分成三個階段,即1985年之前的學科草創、1986年到20世紀末的學科建設、21世紀以來的學科轉型。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演進與國際戰略態勢的演變、與我國國家發展戰略變化、與國防戰略和軍事戰略發展、與國家實力增強,以及與經濟學術進步息息相關,戰爭形態的發展也推動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進步。從整體上看,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發展呈階段性、動態性和不均衡性,滯後於主流經濟學發展。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改革開放後的國防經濟學發展表現出跳躍性、平穩性和連續性的特徵,未來則有與主流經濟學相融合的趨勢。
[關鍵詞]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演變特徵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4952(2010)01—0080—08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經濟學取得了長足進步,有大量經驗教訓,對此加以總結研究,無疑可以洞觀長期以來在國際戰略形勢變化與國力對比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國防經濟學圍繞國家利益指導下的軍事戰略變化,研究軍費投入、軍工生產和管理、軍事人力資源、戰爭沖突以及裁軍等國防經濟問題的思想變化過程。而對於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研究,根本的任務是全面回顧國防經濟學演進過程,在全面搜集、整理、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按照當代國防經濟學學科體系,分階段、分專題整理出不同線索,如不同階段的軍費研究、軍工經濟研究等,確立學術發展本身的基本事實,揭示其發展脈絡,並在有限范圍內進行簡單評價,評價標准將採用還原歷史、解釋歷史的方法,這種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在經濟史學領域的具體體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作為科學的方***,揭示出經濟學本身就是一門歷史科學。本文將在回顧新中國國防經濟學基本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剖析學科發展的各種影響因素和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基本特徵,並為學科建設提供豐富材料,為國防戰略決策提供學術依據。
一、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發展脈絡
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正在成為當代經濟學領域一門兼具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的學科。從整理文獻中發現,我國國防經濟學的研究伴隨著新中國成立就開始了,經過前17年觀念形成與視野開拓、「***」十年戰備動員研究,真正系統的學科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此後經過20多年的努力和發展,建立起一個包括國防經濟學基礎理論和多門內容充實、現實性強的分支學科在內的、比較完善的、有中國特色的國防經濟理論體系。從國防經濟學演進歷程看,似可分為三個時期,即1985年以前的學科草創、1986年到20世紀末的學科建設以及21世紀以來的學科轉型時期。
(一)1985年以前的學科草創
這一時期可分為1949~1966年、1966~1976年、1976~1985年三個階段。
1.1949~1966年的國防經濟學研究
新中國成立後,國防經濟學在戰爭經濟研究基礎上,針對新現實,運用新手段,全面研究新中國國防建設問題。在此階段,國防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國外國防經濟發展的經驗,從文獻聚集度看,主要是研究美國國防經濟政策與問題的深刻影響,大量文獻被翻譯引進,學界針對美國國防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問題、軍費變化、軍工經濟以及軍事采辦和軍火貿易問題、軍事人力經濟學與裁軍問題等,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美國依靠軍事實力,通過不斷增加軍費撥款,廣泛建立軍事同盟和軍事基地,其目的是獨霸世界,主要思想支撐就是「實力論」。該階段國防經濟學盡管並無國防經濟學科正式建立,但無論是研究方法、對象和內容以及力圖解決的基本問題,已經與當代經濟學范圍出入甚小。
2.1966~1976年的國防經濟學研究
這一階段理論研究由於「***」的爆發而趨於停滯,國防經濟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戰備經濟領域。通過整理文獻發現,十年中研究論題基本上針對蘇聯的戰爭威脅,圍繞「深挖洞、廣積糧」式戰備動員和「勞武結合」式軍備建設展開。在「***」後期,國防現代化建設提出了重視國防科學技術、減少軍隊員額、提高軍隊戰鬥力的要求,故對此問題的論述較多。但是該階段很少有產生長期影響的學術成果。主要論(譯)著散見《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和其他地方報刊,如社論、特約評論員文章、新華社的通訊和綜述文稿等,黨的文獻也佔一定分量,這些資料都代表了當時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聲音,受到高度重視,也反映了當時國防戰備經濟學術思想的演變。該階段蘇聯海權的崛起初步受到關注;台灣學界對於中***事思想及海權的研究有所進展,代表性論著如:《國家建設論文集》(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1966年)、楊珍《海權論文集》(台北國防研究院1968年)、魏汝霖、劉仲平《中***事思想史》(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1968年)、包遵彭《清季海軍教育史》(台北國防研究院1969年)等。
3.1976~1985年國防經濟學的發展,促進了國防經濟學科的建立和一批國防經濟研究機構的涌現1975年,***提出了「軍隊要整頓」的思想。進入新時期後,確立了以現代化為中心的國防和軍隊建設總目標。圍繞著這些重要思想,學界更加註重國防建設中的科技與經濟問題研究。該階段發生的幾場現代化局部戰爭直接推動了國防現代化學術研究。瞄準戰爭准備的需要,認真研究現代局部戰爭的主要經濟和技術特徵,提出應對措施的應用性研究,成為該階段的一個亮點。
此階段,國防經濟研究方法仍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根本基礎,但是在思想解放運動的帶動下,一些運用現代觀點和方法,如「系統論」等三論的學術成果已經嶄露頭角,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觀點,較大程度上推動了當代國防經濟學創新;同時學科的成立為各種研究機構科學運用學術資源、展開現代戰爭中亟待解決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科學平台,並促使下一階段國防經濟學繁榮時期的到來。
(二)1986年到20世紀末的學科建設
該時期國防經濟正式列入學科目錄,成為應用經濟學的有機組成,學術研究空前繁榮,錢學森、宦鄉等貢獻很大。先後涌現了一批專家學者,一批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始通過教材建設、科學研究和招收研究生進行國防經濟學研究,一批專業性期刊開始出版,大批學術專著涌現,學術年會也逐漸成為學術交流、學科建設的常規活動。該時期的學術研究是繼20世紀80年代前後幾場現代局部戰爭、高技術戰爭深入發展、新軍事革命思想提出後,在國防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基礎上全方位推進的,在軍事戰略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國防經濟資源的配置、軍品屬性等理論方面,以及在軍費理論、軍工經濟與軍品采辦和軍品貿易理論與實踐、海權論、國防動員理論、軍事人力經濟學問題等方面有很多論著。該階段,國防經濟學研究手段出現較大差異,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基本手段的理論型國防經濟學和以數量方法為基礎、重視實證研究的當代國防經濟學都有所發展,而且兩種理論體系進行了多方面學科對話,對於研究方法、對象和內容以及學術體系的諸多建設問題提出了種種方案。這一時期又可分成1986~1993年的穩步發展期和1993年到20世紀末的學術活躍期兩個階段,其標志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之前的國防經濟學在方法、對象和內容諸方面,沿襲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框架,其後隨著當代經濟學方法的引進,出現了向當代國防經濟學發展的趨勢。
(三)21世紀以來國防經濟學轉型
嚴格意義上的國防經濟學轉型,發生在1985年學科建設正式開始後,只是其被明確提出是在21世紀之初。學界一般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框架的國防經濟理論,為我國國防經濟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國防經濟建設的現實問題越來越多,要求運用數量分析等工具進行研究直接推動著當代國防經濟學發展,在研究方法上需要運用較為規范的研究假設、模型構建、科學計算、實證驗證等研究程序,並推廣到一般,即從以往既重視歸納式研究又重視演繹式研究向重視演繹研究模式轉變。而在研究對象選擇上,當代國防經濟學更加重視基礎理論研究,提出了學科新體系,如研究軍費及其效率等資源配置問題等。在研究內容上,更加重視建設現代國防經濟學科體系,把威懾、規避戰爭以及戰爭的爆發與終止,戰略影響、軍備競賽和軍備控制等內容列為主要研究內容,這樣,曾經普遍採用的軍品生產一消費的研究範式,開始向研究戰略、戰爭、軍費、軍品和軍人等問題的範式轉變。在此過程中,一批中青年國防經濟學家群體正在崛起,如姜魯鳴、羅敏、武希志、陳炳福、郝萬祿等。當然,國防經濟學科的轉型問題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可能還要經歷相當長時間。
二、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演變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經濟學的發展演變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現在發展的階段性上,包括研究方法選擇、對象和基本內容等方面,研究範式(即研究國防經濟學的一種科學習慣和學術傳統)變化是主要線索。由於國防經濟學科的應用性質,學科發展與國防經濟現實密切相關,包括國際戰略態勢變化、本國國防戰略演變、軍費經濟發展、軍工經濟改革等,都對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產生深刻影響,是決定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演變的主要因素。
新中國成立以後,維護民族獨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擺在國人面前的重大任務,同時醫治戰爭創傷,建設家園,也成為全民族的主要任務。1949~1966年的17年,中國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較為***,軍費投入保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步增加,也初步建立了與國防戰略要求相適應、與國力基本相適應的國防工業體系。積極防禦戰略有效抵禦了外敵戰爭威脅和入侵,取得了國防建設勝利。這個階段由於中美互為現實中的敵人和戰略敵人,學界把美國戰略的變化、軍費增長、軍事經濟相關問題以及斷續發生的所謂「裁軍」和軍事人力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政治經濟學、歷史學等方法深入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起,由於中蘇關系交惡,蘇聯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並威脅進行核戰爭,我國不得不暫時放緩經濟建設速度,積極備戰,在「早打、大打、打核戰爭」戰略指導下,採取「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方針,把較多經濟資源放在國防建設方面,同時著眼「勞武結合」,建立國防後備力量,進行反侵略戰爭准備,但在經歷「***」中的經濟停頓後,國防建設處於捉襟見肘的局面,使國家面臨嚴重的外敵威脅。在此階段,學界重點轉向蘇聯的戰爭准備和海洋擴張問題,海權論進入研究視野;而研究方法幾無變化,研究內容較為狹窄,其中對於戰略對手的研究較多。隨著改革開放和冷戰後期中蘇關系的緩和,裁軍和軍轉民成為世界潮流,國防資源如何用於民用、國防資源的經濟效益成為學界焦點,不少學者紛紛探索經濟上的國防問題,直接推動了國防經濟學科的誕生。
有一種觀點認為,當代國防經濟學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國防經濟學說史研究認為,國防經濟學誕生於20世紀初。從學科主體來看,西方國防經濟學是從研究經濟中的戰爭問題開始的。當然,蘇聯國防經濟學走的是不同道路,軍品、戰略中的經濟問題是其著眼點,間或也有國防經濟效益問題的論述,但是蘇聯國防經濟學更加強調國家在配置國防資源方面的主要責任和義務。從各個時期學界對美國和蘇聯國防經濟理論的翻譯和研究來看,都對我國國防經濟學產生了深刻影響,90年代之前,主要是蘇聯國防經濟理論影響學界,表現在從方法到對象、內容等方面。在此之後,我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因為蘇聯解體,學術焦點又開始投向西方,西方經濟理論引進中國越來越多,運用當代經濟學範式的國防經濟論文也日漸增多。除了學術著作翻譯和對國外文獻的研究產生的影響,冷戰後中外軍轉***際論壇,以及西方院校和我國國內相關院校舉辦的學術交流,都推動著國防經濟學科的國際化進程,而且諸如裁軍問題研究亦為聯合國所關注。
冷戰結束後,各國國防戰略大幅度調整,軍事和國防資源大規模向民用轉移。美國提出了***即經濟安全的論斷,並把國防資源投向保障美國霸權地位和維護其全球經濟利益方面;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把主要軍事和國防資源的多餘部分加以銷毀,實施軍轉民戰略;我國早於美蘇兩國國防戰略的轉變,在1975年***提出軍隊要整頓、1985年決定裁軍100萬後,軍費大幅度減少,實施國防工業體制和機制的改革,並在1992年做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決策,國防資源的配置手段開始由計劃向市場配置轉變。這些新的變化都對國防經濟學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學界就國防建設的目標問題、軍費的規模、結構與效率問題、軍品的性質問題、軍工企業的經營體制和運行機制問題等進行深入研究並給予回答。此階段,國防科工委資助完成了《中國國防科技工業民品發展戰略》、《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高技術產業》等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了《中***轉民與地方經濟發展》專題研究。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學會、聯合國合作進行了《軍轉民宏觀有效機制和地區發展》、《建立軍轉***際交流與培訓中心》等研究。
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國內外幾場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對於我國國防建設指導思想,進而對於國防經濟學的研究直接起到了促進作用。戰爭的起因,顯而易見是經濟因素,經濟因素又是國防經濟學演變的主因,為了說明這些戰爭的經濟原因及其內部的聯系,學界開始運用投入產出模型、新古典增長模型等加以研究,這可視為我國國防經濟學轉型的起步;還應注意的是,由於冷戰結束和各國國防戰略的轉型,現代化局部戰爭一時成為戰爭的主要特徵,以往備受冷落的戰爭經濟動員、國民經濟動員問題,重新受到重視並有所發展,國外相關著作開始介紹到國內,研究和平時期的戰爭准備問題、平戰轉換的臨界求值、高技術戰爭條件下的軍費籌集,乃至後來對非戰爭經濟動員問題的關注,直接推動了國民經濟動員學科的建立與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後,一批國防經濟學機構相繼成立,成為新時期以來國防經濟學進步的核心動力。首先是武漢軍事經濟學院建立了全軍軍事經濟研究中心等軍事經濟學術機構,出版了期刊《軍事經濟學院學報》和《軍事經濟研究》,招收培養國防經濟學本科和研究生,繼有國防大學成立國防經濟研究中心,出版期刊《中國國防經濟》,並在2004年出版年刊,承擔大量高層研究課題和學科建設任務,同時地方多所大學相繼建立國防經濟研究中心等相應學術機構,學術空前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研究方法的創新。實際上,國防經濟學方法離不開經濟學方法的創新,這一點我國與西方不同,因為西方國防經濟學研究更多由一般經濟學家運用經濟學方法加以研究,而我國國防經濟研究最早卻是從軍隊院校開始的,往往是研究軍事和國防問題時,需要解決一些經濟問題。從學術發展歷程看,國防經濟學方法往往滯後於主流經濟學,如較早發表的有關經濟數量方法的文章是在1964年,直到1987年前後被重新提到,當年第9期《經濟研究》發表了一組「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問題討論」的文章,此後數量方法和數理模型才被國防經濟學研究所普遍採用。從國際學術界的情況看,「在國防經濟學對現代經濟學的諸多貢獻中,對現代經濟學基本方法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博弈論領域;而對現代經濟學基本方法的貢獻主要集中在沖突理論的提出」,在我國,國防經濟學對於經濟學的貢獻可能主要在於擴大了經濟學的應用范圍,在方法上更多是把經濟學原理推廣應用到國防經濟研究領域。
1993年以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對於國防經濟學的演進推動力巨大。無論是從一般經濟學刊物,還是國防經濟學專業期刊,或者是有關研究課題,所探討的國防經濟問題范圍更寬、深度更深,表現出了與經濟學理論同步發展的前沿性,其重要表現之一是許多以往無法度量的問題,開始用計量方法加以研究,並取得可喜成果,如軍費預算的PPBS制度研究、軍事經濟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問題、軍費分配結構的定量分析模型優化問題等,研究以上問題需要大量數據和經濟學模型,這些任務只有受過當代經濟學教育的學者才能高質量完成,隨著越來越多具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研究者開展國防經濟學研究,直接推動了國防經濟學發展。例如,《中國國防經濟》年刊歷年所發表的專業文章中,基本上都是運用經濟學模型的論文,即使是國防經濟史學文章,也採用了規范的研究範式,在研究方法、對象和內容上表現出與以往的些許不同。政策研究也取得很大進步,本時期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了《毛澤東屯墾思想及其對邊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現實意義》、《中國國防經濟運行與管理》、《高技術戰爭經濟論》等課題研究。
總之,近60年來,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演進與國際戰略態勢的演變、與我國國家發展戰略變化、與國防戰略和軍事戰略發展、與國家實力增強,以及與經濟學術進步息息相關,戰爭形態的發展也推動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進步。以上發展往往立刻反映在新中國國防經濟學中,顯示了國防經濟學與時俱進的特色,也反映了新中國國防經濟理論工作者積極投身國防經濟學,並把理論研究與國防建設現實緊密結合的扎實學風。新中國國防經濟學對於國防經濟理論與實踐的貢獻是巨大的。
三、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主要特徵
應當承認,歷史的機緣使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發展較為曲折,但改革開放後學術成就斐然。
(一)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整體上看,表現為階段性、動態性和發展的不均衡性,並且較為滯後於主流經濟學相關學科
新中國國防經濟學階段性特徵與我國的政治、經濟周期是吻合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與國際戰略形勢變化息息相關,尤其與主要國家的軍事戰略變化高度關聯,這是不同於其他經濟學科的地方,但是60年學術經驗表明,國際因素對國防經濟學的影響顯然服從於國內政治經濟狀況,因而本土特徵是國防經濟學的主要因素。但是,從不同時期國防經濟學研究對象、內容看,學術研究往往立足國內現實,對於國際戰略態勢變化對本國的影響做出合理推斷與解釋,以服務於國內的政治經濟要求和本***事戰略要求。而從國防經濟學發展的動態性上看,國家的大事件或者國內形勢的變化,往往對理論研究造成現實需求,圍繞重大事件的研究在特定時期較多,一旦大事件影響式微或者出現新因素,學術對象就會出現根本轉向,這種狀況對於學術正常發展和學術積累造成負面影響。再從發展的不均衡性上看,表現為理論研究與對策研究的比例不均衡,對策研究過多,基礎理論研究往往受到忽視,不斷出現學術斷層,如對於「增殖型國防」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學科建設初期就已開始,但是直到2005年前後還有學術爭論,這說明那場爭論所涉及的基本問題當時並未解決。不均衡性還表現為軍隊院校和地方院校學科發展的不均衡,從國外的學術經驗看,國防經濟學更多的研究者是學術機構中的經濟學家,但是在我國,國防經濟學的重鎮在軍隊,盡管進入新世紀後地方院校學科建設發展很快,但是學術梯隊的形成、學術領域的科學拓展,其投入與產出周期都會較長。如果從國防經濟學科本身發展的滯後性上看,主要表現在研究範式、或者研究方法上的落後,這是由於以下原因造成的,即國防經濟學本身在國際范圍內出現得較晚,我國國防經濟學研究與主流經濟學的分離,以及研究範式處於轉型之中,舊範式的影響仍舊很大,新範式並沒有獲得共識。
(二)改革開放後國防經濟學發展表現出跳躍性、平穩性和連續性特徵
所謂改革開放後國防經濟學的跳躍性發展,主要表現在學科建設上,更多院校投入力量建設國防經濟學科,更多教材翻譯引進和編纂出版,更高培養層次不斷出現。而學術發展的平穩性和連續性,則來自改革開放30年來,發展經濟政策的連貫性和國際戰略態勢發展越來越有利於我國的和平進步等有利因素,對於在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都追求***與效率的大前提下,學術的發展與分化,觀念的不斷進步、視野的不斷開闊,學科領域的不斷拓展和融合,都帶來了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飛速進步。
(三)新中國國防經濟學表現出與主流經濟學相融合的趨勢
直到21世紀初,我國國防經濟學的基本範式仍然是政治經濟學的,所謂範式轉型問題剛剛提出。無論是國防經濟學的研究隊伍來自經濟學界,或者來自國防理論界,或者來自歷史學領域以及其他領域,其研究對象大抵脫離不了國防問題和經濟(史)問題,所存在的差別無非視角或者工具運用,但是研究對象的本質是一致的,並不因表述不一致出現相反的結論,不同視界下的結論只有相互補充意義,所以,不同學科在一種學術語言下交流,障礙會越來越少,而這正是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趨勢,它表現在眾多成果中,所謂學術轉型或者範式轉型就是這個道理,也是指與主流經濟學的融合,並形成普遍接受的範式。
綜上所述,新中國國防經濟學60年來取得了巨大進步,為國防經濟理論發展、為國防建設提供政策建議做出了重大貢獻。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發展受到國際戰略態勢變化、國家發展戰略和國防與軍事發展戰略、社會整體進步和學術進步的影響,與主流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相一致,新中國國防經濟學表現出了較強的階段性特徵,新世紀的國防經濟轉型及其與主流經濟學的不斷融合,將為國防經濟學發展提供更大空間。
這樣~~~行不?
⑺ 中國軍事工業 發展
辛亥革命前:
寫道以前還要從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建立內軍械所開始。
1、安慶軍械所
伴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始也是中國近代建立的第一個軍事工業企業,也是中國近代機械工業的發起。而洋務運動也推動了中國的三個方面的發展: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2、興辦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出國 3、創辦近代海軍。1863年安慶軍械所造出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命名「黃鵠號」 。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2、江南製造總局
又稱江南製造局,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為晚清中國重要的軍工廠。但是晚清軍事基礎薄弱,每支步槍的成本高達17.4兩,而外國產品成本僅為10兩左右,再同治年間已經成為東亞是最大的兵工廠。1867年時,每天平均可以生產十五枝毛瑟槍和各式彈葯,除了槍彈之外,該局也在1868年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木製船身)惠吉號。1891年時,為中國首次煉出鋼鐵。到20世紀末,江南製造總局一年可以製造子彈9萬發,地雷200枚,槍支2000支。1996年改為江南造船有限責任公司,屬於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3、漢陽鐵廠
1889年春由兩廣總督張之洞開始提案,1893年建成。辛亥革命前約年產生鐵8萬噸,鋼近4萬噸,鋼軌2萬余噸 。抗日戰爭時期 ,漢陽鐵廠部分冶煉設備內遷重慶,其餘被日軍侵佔。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收,作為敵偽產業清理結束。後在原漢陽鐵廠基礎上建成武漢鋼鐵公司。
4、輪船招商局
1872年李鴻章招商籌辦。1873年1月成立。總局設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萬余噸。1948年成立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稱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香港仍沿舊稱。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5、天津機械製造局
1867年由崇厚創設於天津。初名「軍火機器總局」。規模僅次於江南製造局。後由直隸總督李鴻章接辦,易名「天津機器製造局」。1893年增建一座煉鋼廠。該局分為東、西兩局。東局設城東賈家沽,以製造火葯、槍炮、子彈和水雷為主。西局設城南海光寺,以製造軍用器具、開花子彈及布置水雷用的輪船和挖河船為主。東、西兩局所產軍火除供應本省淮練各軍、兵輪、炮船外,還按時撥給吉林、奉天、察哈爾、熱河及分防在江南的水陸淮軍。此外,東局還附設有水師、水雷、電報學堂。1895年改稱「北洋機器製造局」。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天津時,被破壞。
6、北洋海軍
最後還要提到這個讓我們充滿了傷痛的海軍,正是因為甲午海戰的失敗。中國開始進入了清王朝毀滅的進程,從中法戰爭道甲午戰爭的9年中是19世紀中國相對穩定的幾年,中國的洋務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但是伴隨著甲午戰爭的爆發,《馬關條約》的簽訂造成了中國的大量賠款,相對的葉刺激了日本的野心,又名被北洋水師。當時北洋水師有船50餘艘,共計5萬余噸。卻在甲午海戰中損失殆盡。這也是中國更加沒落的開始。
辛亥革命----新中國建立
這期間中國出去軍閥割據的場面,中國沒有更多的心思去發展自己的兵工企業,各個軍閥只想怎樣才能擴大自己的地盤,根本就沒想到民生,別說發展工業呢?只有大批的進口一些外國的武器裝備。怪就怪在清朝這個王朝,始終抱著「騎射乃滿州根本」這種白痴的念頭,導致火器的不能發展,也把中國天才的火器發明家戴梓斷送了發明的念頭。清王朝的時候別的國家可每閑著所以說,外國的火器比中國先進的多了,在1915年義大利人B•A•列維里設計的連發槍,奠定了沖鋒槍的基礎,而中國還是在爭地盤中煎熬著。所以說這個時期中國在軍工方面已經被世界拉大了距離。中國處於軍工發展的停滯階段。
新中國建立以後:
中國處於剛建立階段,很多武器都是繳獲日本的或者是繳獲國軍的武器,而沒有自己的大規模武器製造工廠,或者說只能製造一些手榴彈一類的東西而已。當需要武器的時候只能從蘇聯進口,而蘇聯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蘇聯,早在跟德軍在東線戰場作戰的時候,蘇聯內部相對比較穩定,沒有內部戰爭,所以東線作戰不耽誤他自身內部的軍事設備的研製開發和生產。比如二戰期間蘇軍裝備的Ppsh-41型沖鋒槍也就是波波莎和著名的T-34中型坦克就給德軍予以沉重的打擊,因為蘇聯有軍事基礎,當蘇聯佔領德國前,德國的鋼年產量達到2084萬噸,而蘇聯那時候也有1832萬噸。這還是1940年的時候,而中國到了1949年的時候才15.8萬噸。隨著蘇聯從德國的撤軍,西德的一些煉鋼設備,和軍機械製造設備都80%被蘇聯拿走,包括從中國東北撤軍的時候從中國拿走的一些東西,可以想像到蘇聯是一個多麼無恥地國家。
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還有幾年的內戰,所以中國那時候的重工業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新中國成立後,90%的重工業都在東北,而東北又經過日本的建造,洗手。蘇聯人的洗手。等到新中國成立的時候,蘇聯紅軍拿走了大部分的重工業機械。重工業開始興建,但是也走過一段彎路,大煉鋼鐵就是一個誤區。但是中國設計到軍事重裝備的設計方面還是一窮二白的境界,沒有經驗。因為中國新政府是從什麼都沒有的身份起家的,和國民黨不同。這也是開展大煉鋼鐵的原因,最終導致材料的浪費。
因為淵源的關系,中國還是跟蘇聯走的比較近的,所以中國的武器裝備也是走了蘇聯的路子,中國的很多武器都跟蘇聯和或多或少的有點關系。
現代,中國根俄羅斯的關系比較融洽了,而中國的武器,發展史還是比較短,而俄羅斯不一樣了。有自己的軍工業長時間發展歷史,盡管跟強盜有關系,但是這是過去了,現在出口中國的武器只有幾種武器了,相對來說中國的一些武器可以自己研製開發製造了,當然是在俄羅斯武器基礎上。而且可發展了一些更高的功能。
中國軍工的發展離不開一些專業技術人員,這些專業人員是中國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中國重裝備的發展還是要靠這些人一手一手來研製,總之祝願祖國早日屹立在世界軍事研發強國之林。
以上個人倉促時間寫出來的,如有不對的地方請拍磚。
⑻ 簡要回顧中國國防發展史
現代科學強調系統方法,回顧歷史也要用多元化的視角深入思考。新中國建立60年來,可謂「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國防建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應是「大國防」的概念,包括國防指導理論、保衛國家的自衛作戰、軍隊現代化、武器裝備和國防工業體系、後備力量建設等方面,研究國防問題也需要有一個全方位的大視野,應有繼承傳統又有所超越的創新思維。通過回溯60年來的崢嶸歲月,總結其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更好認識有中國特色的國防建設規律。
解放初期的凱歌行進期
新中國國防建設的第一個時期,是1949年到1964年的凱歌行進期。如果說國家經濟建設在1958年就結束了第一個黃金發展期而陷入了誤區,國防建設的指導在50年代末還難得地保持了相對比較清醒的認識,直至1964年以前還能在健康的道路上前進。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人民已經有了經歷二十多年戰火鍛煉的一支英雄軍隊,國家的工業基礎和國防建設的條件卻極其落後。國家沒有工業化基礎就是一個「軟骨動物」,軍隊的機械化、現代化便無從談起,中國也擺脫不了落後挨打的狀態。
解放初期,中國對外實行「一邊倒」的方針,蘇聯希望中國通過向其訂貨的方式解決武器裝備。毛澤東卻做出了一個有遠見的決策,以全面引進蘇聯先進技術的方式建立獨立自主的國防工業體系。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4項是軍工企業,包括陸海空軍全面配套的軍工廠。1957年夏天,中共中央利用赫魯曉夫因內部矛盾有求於毛澤東表態支持的機會,得到蘇聯提供的核技術援助,從而開始了「兩彈」(導彈、核 彈)事業的起步,從而抓住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機遇。中蘇發生爭吵後,赫魯曉夫於1959年停供原 子彈樣品,於1960年撤退專家,至1962年停供米格-21戰斗機技術資料,此後中國的國防工業完全在自力更生的條件下發展。1964年中國的原 子彈和地對地導彈試驗成功,成為新中國國防建設初期取得的最為輝煌的成就。「兩彈一星」取得的跨越性成功,從發展戰略來看主要經驗有兩條:一是開始就瞄準世界最先進水平,有很高的起點;二是集中國內有限的力量在重點領域搞攻關,有所為有所不為。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正確地認定國際形勢已經緩和,在大力加強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又將全軍數量從1952年的626萬人減少至1958年的237萬人。這一時期,隨著國家工業化和國防工業建設初步奠定了基礎,軍隊進行現代化戰爭的能力有了很大增強,堪稱為中國國防建設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在曲折和動亂中艱難發展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免不了經歷曲折,國防事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從60年代中期起,中國國內出現了持續的政治動亂,我國的國防事業發展同樣出現了一個「馬鞍型」。
⑼ 政治考試,題目是:談談我國的國防現狀!
目前我國國防現狀很好 很強大!
⑽ 軍事工業的世界現狀
世界軍事工業經過冷戰時期的擴張及其以後的調整,21世紀初仍保持著相當大的規模,不僅分布於世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而且覆蓋了航空、航天、兵器、艦船、電子、核等多個行業,產品范圍極其廣泛。21世紀初,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典、以色列、印度和中國10個主要國家直接參與軍事工業的,參與國防,軍工企業超過15000家。2001年,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瑞典、日本、以色列、印度10個主要國家軍事工業產值達3000億美元,約為這10個國家GDP值總和的1.42%。
在世界軍事工業中,以美國的規模最大,其軍事工業產值高達2000億美元,約佔美國GDP值的2%。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其它主要國家的軍事工業產值在90~260億美元之間,與各國GDP的比值在0.6%~4.1%之間。軍事工業產值佔GDP值的百分比最多的國家是以色列,高達22.8%。俄羅斯軍事工業的直接從業人員最多,約為300萬人;美國超過100萬人,其它主要國家的軍事工業直接從業人員在2~35萬之間。美國的軍工企業最多約上萬家,其中約65%的企業是從事軍事電子並兼營民用電子的企業。日本的軍事工業幾乎完全「寓軍於民」,所以直接從事國防科研的大型機構只有1家,大型軍工企業也只有17家。各國國防研究與發展(R&D)費和裝備采購費對軍事工業的發展及規模有重要支撐作用。2001年,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6國的國防研究與發展(R&D)費的總額為542.24億美元,裝備采購費總額為807.51億美元,分別占以上6國國防預算總額的13.09%和19.5%。
雖然經過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重組、收縮,主要國家現有的軍事工業生產規模仍然大大超出了滿足各自武器裝備采購的需求,各國國軍事工業都以相當大的規模和能力生產出口軍用產品和民用產品,大力爭取在國際軍貿市場和民品市場的份額,以保持本國軍事工業的不斷發展並為本國的經濟競爭力作出貢獻。2001年,美、俄、法、英、德、意6國的軍事工業產值總計為2745億美元,是這6國武器裝備采購費總和807.51億美元的3.4倍。其中俄羅斯的軍事工業產值約為124億美元,更達到本國裝備采購費8.18億美元的11倍之多。顯然,上述國家即使不從其它國家采購武器裝備,完全依靠本國產品來滿足武器裝備的需求,也根本無法支持軍事工業的現有規模和持續發展。實際上,主要國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軍事工業產品用於出口。2001年,俄羅斯軍事工業武器與軍事裝備的出口銷售額達到44億美元,約佔俄軍事工業產值的35.2%;英、法兩國的軍事工業產值中也分別有31.3%和22%的產值為出口產品銷售額。另一方面,主要國家軍事工業的民品產值約占總產值的一半,如2001年,俄羅斯軍事工業民品產值的份額就為總產值的47%。但是,即使這樣,在一些國家現有軍事工業的許多產品領域中,依然存在相當規模的生產力過剩。以美國為例,在固定翼飛機、大中型運載火箭、潛射戰略導彈和艦船的生產上只使用了不超過現有規模50%的生產能力。
21世紀初的世界軍事工業是由多個與國防緊密相關的產業或行業組成、具有從科研、生產到維修職能的完整的科學技術與產業體系,其產品不僅包括所有武器裝備也涉及大量的經濟、科技及其它非國防產業的民用產品。大多數國家的軍事工業由多種科研部門和多層次不同類型的企業構成,這些組成部分的產權所有制一般都包括國有制、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等多種所有制。
經過200多年的發展,當今的世界軍事工業由兵器、艦船、航空、核、航天和軍事電子六個主要行業以及軍事工程等其它部分構成。六大行業既各有其特點和獨立性,相互間又有一定聯系,其中航空航天兩個行業之間的聯系最為密切,在美國、歐盟國家和俄羅斯等主要國家甚至將其統稱為航空航天工業。各國軍事工業各行業的規模和產值比重各不相同,但是在美國、俄羅斯、法國等主要國家中以航空行業或航空航天行業的規模、產值所佔的比重最大。如,2001年美國的航空工業產值和航天工業產值分別占其軍事工業產值總額的42%和19.5%,俄羅斯的航空航天工業產值總計占其軍事工業(不含核工業)產值總額的42%。
軍事工業的產品大多是六大行業各自獨立研製、生產的產品,即基本上是由一個行業單獨完成研製生產的產品。但是也有一些重要軍事工業產品是跨行業的產品,即由兩個或更多個行業協作、共同完成研製生產的產品,例如核潛艇、彈道導彈核武器和潛射核導彈武器系統就分別是由艦船與核、航天與核、艦船和航天與核兩個或三個行業完成研製生產的產品,太空梭則是具有航天、航空兩個行業特點的產品。今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空天飛機、核推進航天器、天基激光器等一些軍事工業新的重要產品上,行業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這對軍事工業的行業結構產生也將一定影響。
軍事工業的產品一方面按其用途即是否用於軍事目的分為軍品和民品兩部分產品,另一方面又根據產品的特性、功能分為不同類型的產品。21世紀初,在軍事工業的產品結構中,軍品與民品的比例大致各占約50%。2000年,全球軍事工業的十大企業中有6家企業的軍品銷售額超過各自產品銷售總額的50%。同時,這十大企業的總銷售額約為2038億美元,其中軍品銷售額約913億美元佔45%,民品銷售額約1125億美元佔55%。按產品自身的特性、功能、作用或在各行業中的地位,軍事工業產品分為基本產品、配套產品和輔助產品三類產品。基本產品是代表各行業基本特徵的產品或各行業的核心產品,一般為武器、武器系統或獨立應用的民用系統。如航空行業的飛機、直升機,航天行業的導彈、航天器,兵器行業的坦克、火炮,艦船行業的水面艦、潛艇,軍事電子行業的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核行業的氫彈、核電站等。配套產品是根據基本產品的任務而設計並安裝在基本產品上的設備、裝置或以基本產品為系統的分系統產品。如飛機的發動機、導彈的推進系統和戰斗部等,坦克、艦船上的通信設備、導航設備、雷達等。這里也包括其它行業提供配套產品,如軍事電子行業向各行業提供的光電設備、元器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