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分析一個歷史事件的在歷史上的作用
【方法提示】
1.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的意義:該起義的特點+沉重打擊了(或動搖了、瓦解了、推翻了)**朝的反動統治+迫使**統治者調整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2. 中國古代統一戰爭的意義: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開創**長期統一穩定局面,有利於人民安居樂業,促進生產發展和各地區經濟交流,為國家繁榮強盛創造了條件。
3. 近代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意義:
(1)對本國的政治而言:推翻了**統治(或廢除了**制度),確立了**形式的資產階級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初步或進一步)掃除了障礙;
(2)對本國的經濟發展而言:促進本國資本主義發展+發展表現的高度概括(可選);
(3)對外國的影響(可選)
(4)特點或局限性(可選)
4. 中國近代史上重大人民運動的意義:性質+特點+影響
(1)性質:斗爭目標(反……反……)+階級屬性(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學生、人民等)+斗爭形式(革命、改革、起義、運動等)
(2)特點(可選)
(3)影響或歷史功績(略)
5. 近現代史上中共召開的重要會議的意義:解決了**問題(或提出了**主張,結束了**錯誤,確立了**正確理論或領導等,總之是會議的核心內容),標志著……,為……指出了正確方向+會議的特點(可選)。
【舉例說明】
1.隋末農民起義的意義:瓦解了隋朝的統治,促使唐初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減輕百姓負擔,從而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隋朝統一的意義:結束了三國以來長達三個多世紀的分裂割據狀態,開創了隋唐兩代長期的統一穩定局面,有利於百姓安居樂業,為經濟發展、社會繁榮和國家強盛創造了條件。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
(1)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君主立憲體制的資產階級政權,使英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2)促使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逐步發展為世界經濟強國殖民霸國;
(3)推動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
(4)英國革命的勝利是資產階級首次在歐洲大國取得的勝利,標志著資本主義制度的誕生,從而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4.太平天國運動的意義
(1)性質:它是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2)影響: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為後來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3)特點:規模大、時間長,提出《天朝田畝制度》,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由於發生於鴉片戰爭之後,使它在反封建的同時又擔負起反侵略的任務;它的某些領袖還提出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這是非常可貴的。
求採納
2. 怎樣分析歷史事件的本質
對於歷史本質,可以從歷史背景,課本內容,歷史的目的來具體的分析,另外應專用辯證唯物屬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分析,千萬不可主觀去判斷!
至於性質,事件的性質就是不同於其他事件的地方!例如:五四運動的性質: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可以看出54不同於其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即拋開表面的東西,伸於去分析.實質就是本質,本質決定性質.性質反映本質.
3.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歷史作用(影響)
如果是主觀題,要先確立好自己的觀點
如果不是,就要從正反兩方面版來回答。
正面:對當權時的社會產生了什麼積極的影響,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對各政治力量、政治派別、階級有怎麼樣的影響
反面:消極影響,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悖於歷史潮流,局限性。
4.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依照歷史的年代次序系統地講述歷史,還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具體地分析和總結歷史事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理解每一重要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每一重要歷史事件的意義和本質,進而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斷提高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敏感度。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和總結歷史事件呢?怎樣分析歷史事件?本文就此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找出因果關系
一切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聯系、互為因果的。如西漢初年,統治階級採取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這絕不是統治階級發「善心」,而是秦末農民戰爭顯示的巨大威力。西漢統治者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吸取秦亡的歷史教訓,採取暫時減輕對農民剝削的政策。這就是「文景之治」出現的必然性。又由於文景時期農民負擔減輕,生產條件有所改善,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就出現了西漢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漢武帝時期國力的強盛。這些歷史事件無不互為因果,同時歷史事件彼此之間除了表現「縱」的內在聯系之外,還經常表現「橫」的聯系。如「五四運動」的發生除了有國內歷史條件外,還由於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正因為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當時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受到了鼓舞,找到了方向和道路。總之,抓住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縱橫聯系,是分析歷史事件的一把鑰匙。
二、剖析事件發生的條件
歷史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分析歷史事件之所以發生的種種條件,找出它的原因,對深刻認識歷史事件的性質和發展過程是十分重要的。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前提是充分理解。而歷史情境的有效設立則是理解歷史事件的重要方式。
作為過去發生的事實,歷史是不可重復的客觀存在。不可再現是歷史的特點,而受制於中學教材與學生實際,一般呈現出來的史實都顯得偏短。要想讓中學生去完整地認識那些年代久遠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式就是情境再現。教師通過一定的資料收集,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將過去幾百上千年的歷史情境化,再讓學生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真實地感知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梳理經歷人類社會曾經的生活習慣與民族風俗。只有當學生親身回溯歷史感知歷史,才能充分理解歷史的前世今生。
邏輯分析作為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需要在思維層面剖析歷史的前因後果。任何歷史事件的分析,都要從歷史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發展等過程分部挖掘,不能帶著主觀的情感和臆斷,尤其注重客觀公正的實事求是,還原歷史的真相。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綜合運用正確的歷史分析方法,才能找到歷史事件的分析模式。比如商鞅變法,只要深入剖析它出現的歷史背景就比較容易理解變法的目的。
三、理清事件發展的頭緒
歷史事件的發展總是表現出「開始→發展→高潮→結果」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善於抓住發展線索,理清頭緒。
四、弄清作用或影響
歷史事件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這就決定了每個歷史事件必然會對整個歷史產生作用和影響。所以對歷史事件的作用、影響、後果或意義要作仔細的分析,不能呆板地死記「條條」。有的重大歷史事件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有巨大歷史意義。如十月革命、三大戰役、辛亥革命、遵義會議等等。但有的歷史事件卻表現出對歷史發展的阻礙作用,產生消積的後果。如袁世凱復辟帝制、國會縱火案、「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等等。有的歷史事件對歷史發展起過深刻影響,包括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如秦末農民戰爭,它推翻了舊的封建統治,這是直接影響。同時,新的統治者懾於農民革命的威力,不得不採取寬舒政策,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就表現出它的間接影響。
歷史事件是錯綜復雜的,我們只有運用正確的方法,才有可能把歷史事件分析清楚,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增強分析問題的能力。
5.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
因為很多東西都是一脈相承,且互為因果。歷史事件會對後世的很多政策都會產生影響的,
6.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意義和目的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意義和目的
分封制的目的:為了進行有效地統治。分封制的作用專:加強了周天子對屬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宗法制的作用: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的作用:一方面以皇權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7. 如何分析歷史事實的背景和意義
首先,我們要學會分析歷史背景.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高中學生的閱歷還很淺,理性思維能力還相當欠缺.他們常常機械地記憶教材中有關歷史背景的大段內容,囫圇吞棗似的學習這些重點,結果導致考試時記憶混亂,張冠李戴,笑話百出.有很多學生為此極苦惱,感覺自己花了時間,費了精力,可效果就是不讓人滿意,以至對自己能否學好歷史感到很困惑.確實,歷史背景的分析(而不是機械記憶)需要學生具備相當的邏輯分析能力,對學生來說這確實有一定難度.
如何突破這一問題?筆者教學生是這樣理解的.歷史上每個事件的發生都事出有因,那些直接或間接導致事件在某一特定的時空里發生的所有因素都包含在廣義的歷史背景里.從中學歷史教材的編寫來看,歷史背景有時劃分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因素(如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有時劃分為國內、國際因素(如五四運動的背景);有時歷史背景部分又包括歷史條件(如國共第一次合作)和導火線或借口(如兩次鴉片戰爭)……分析所有這些事件的歷史背景可以歸納發現:歷史背景雖然包羅方方面面的內容,但從導致事件發生這一角度看,它不外乎是提供了事件得以發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可以這樣理現實中存在對歷史行為實施者的不利因素,不解決這些問題,歷史行為的實施者將無法繼續其對歷史的影響,也就是不利的現實迫使他們不得不採取措施解決這些存在問題.比如:分析鴉片戰爭的必要性時,我們認為戰爭行為的主動者是英國政府,因此從英國政府的角度分析,其必要性就是「現實的不利因素是清政府實行閉關自守,這阻止了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向它大量出口商品.英國政府必須採取措施解決這個問題.」再比如: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必要性時,歷史行為的實施者是中國共產黨,從執政黨的角度分析,必要性就是「現實的不利因素是『文革』中的『左』傾錯誤並未糾正,『兩個凡是』 繼續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和言行,這使中國的前途仍令人堪憂.黨必須領導人民採取措施解決這個問題.」其它如中國近代各階層人士的抗爭、探索等大大小小的所有歷史事件,大到象太平天國運動的出現,小到如1975年鄧小平全面整頓的背景都可以套用此法.當然,歷史行為實施者認定的必要性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色彩,在分析時我們要注意辨別立場,區分正誤.如列強發動六次侵略戰爭時認定的必要性、毛澤東當初發動『文革』的必要性等等就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就犯有階級的或認識的錯誤.許多回答原因的題目都與必然性有關.
可能性則這樣理歷史事物的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轉化為現實,可能性就是提供了史實能夠順利實現的有利因素的現實.這些有利的現實因素中包含了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客觀條件是外在於歷史行為實施者、但對其是有利的社會因素;主觀條件自然就是歷史行為實施者自身具備的有利於歷史行為發生的主觀努力和准備.比如:分析鴉片戰爭的可能性時,從戰爭行為的主動者英國政府的角度考慮,可能性是:主觀方面「英國建立了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完成了工業革命,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強大.具備通過任何一種手段打開清朝大門的有利條件」;客觀方面「清朝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廢弛,對外閉目塞聽.」同樣再看十一屆三中全會.可能性是「鄧小平復出,黨的工作出現前進.這是有利於黨召開一次重大轉折會議的推動力量和有利現實」.同樣,分析歷史上眾多的史實都可以套用.許多回答原因、條件、前提的題目與可能性相關.
再談談歷史意義的分析.教材中介紹歷史意義常常是洋洋灑灑,大篇幅出現者有很多.分析時我們同樣進行分解.所有的意義都不外乎包括這些內容:性質、作用、影響三方面.
性質反映的是史實的內部聯系,它是事物的本質,相當於人們對必然性或規律性程度的認識深度.它往往涉及到史實的階級屬性、民族屬性等深層次的內涵.比如:義和團運動是農民反帝愛國性質;抗日戰爭是中國各階層聯合進行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質;四五運動是人民反「左」擁鄧的群眾運動,等等.題目中的性質、本質、實質屬於一個類型.
作用主要指史實在當時對各派政治力量強弱對比的沖擊.教材中多用「打擊了,削弱了,增強了」等詞.比如:國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封建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也指史實在當時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如農村實行責任制的作用是「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
影響主要是指史實對未來產生的積極作用或消極影響(相當於後果).同樣如國民大革命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影響是「宣傳了共產黨的主張,擴大了共產黨的影響,使共產黨開始掌握部分武裝,使群眾普遍受到革命的洗禮」.再如二月抗爭被污衊為「二月逆流」,其後果是中央政治局被中央文革小組取代.
另外,意義中還可能包括特點、地位等內容.這些主要是將史實放在歷史長河中,與不同時期的同類史實相比較而言的.分析這部分內容,應注意在比較後識記.
8.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
把握的思路:
產生的背景,分析其產生的合理性。
.造成什麼樣結果。
3.有何專影響,一般分為好的與屬壞的,對本國和對國際的。
把握原則:
必須運用客觀、公正而合理的基本原則(唯物的辯證觀)
必須堅持用生產力的標准
衡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標准,主要是看這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或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了還是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的進步,這就是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歷史作用的最基本的標准
9. 怎樣分析歷史事件的意義
中國近代史上重大人民運動的意義:性質+特點+影響
(1)性質:斗爭目標(反……回反……)答+階級屬性(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學生、人民等)+斗爭形式(革命、改革、起義、運動等)
(2)特點(可選)
(3)影響或歷史功績(略)
5. 近現代史上中共召開的重要會議的意義:解決了**問題(或提出了**主張,結束了**錯誤,確立了**正確理論或領導等,總之是會議的核心內容),標志著……,為……指出了正確方向+會議的特點
10. 淺談如何分析歷史事件
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歷史課不應該只是簡單的知識梳理,更不是純粹的機械記憶。一版堂好的歷史課應該能權夠撥動學生思想的琴弦——幫助學生把僵化的學科知識轉化為靈動的學科認識。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傳授必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是歷史教學的前提。但作為人文社會科學,歷史學科還應承擔道德價值、審美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熏陶任務。因此,一堂好的歷史課應該教學主線清晰、方法引領得當、學生思維深邃、情感滲透到位,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學有所得、心有所悟,才能使歷史課擺脫知識的碎片,展現人文的風采,幫助學生走出高分低能的陰霾,真正起到「讀史明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