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江口古鎮歷史文化

江口古鎮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6 18:08:54

① 江口紅色歷史作文(300字)一篇。

長樂市位於閩江口南岸,是福建省會福州的門戶,國內屈指可數的空海"兩港"城市。市區距福州市中心29公里,長樂國際機場距福州49公里。世界上最大的迭合梁雙塔雙面斜拉橋青洲大橋和烏龍江特大橋把閩江南北兩岸緊密連在一起。全市土地面積718平方公里,總人口68萬人。

長樂設縣始於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 "地名長樂,居者安之"。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和三國時期東吳孫皓都在此屯兵造船,故長樂別名"吳航",簡稱"航"。明代偉大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龐大船隊"累駐於斯,伺風開洋"。隨航中不少長樂人。其後,移居海外的人越來越多,"尤以操舟行船居多",所以長樂又是著名的僑鄉和"海員之鄉"。現有海外鄉親40萬人。

長樂江海山野自然風光多姿多彩,人文景觀古今兼備。1986年1月4日,美國《國際日報》載文盛贊長樂海濱風景迷人,"敢於與大名鼎鼎的夏威夷相提並論"。

長樂是一個准半島,江海岸線長130公里,大小島嶼35個,海域面積1237平方公里。奇峰、異石、湖泊、海灘、島礁和閩江岸線等景觀要素共同構成以海景為主,山景為輔,江景為補,別具一格的旅遊風景線。海岸線絕大部分是可供開發的沙質、石質海岸。大致中北部為丘陵--濱海沙灘,林帶園圃縈繞其西,礁石盤岩星卧其東,不僅適宜開發海濱浴場,而且是修建休閑娛樂度假設施的理想區域。這一帶沙丘南北連綿37公里,東西橫亘2至4公里,隨山巒起伏,高達百餘米,雄偉壯觀,堪稱"閩海沙漠風光",是沙浴、滑沙和野營活動的理想場所。每年秋冬兩季適東北大風,海浪從灣口湧向灣區,形成一排排白浪,浪高1米以上,可辟為沖浪練習娛樂場。南部為山地--沙灘海域,奇岩秀峰逼近海濱,海中又有小島列矗,組合成山、峰、石、溪、海、灘、島、礁珠聯璧合的海濱景觀。在此登山,近可欣賞蒼松黛石,遠可眺望帆影島礁。山中平地和濱海叢林都可構築度假別墅,山前淺丘小湖和島嶼可以修建高級娛樂設施。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一些獨特的旅遊資源,具有發展全國性旅遊和國際旅遊的潛力。我國和世界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鄭和(1371-1435年)於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的29年間七下西洋,選擇長樂作為龐大舟師的駐泊基地和下西洋計程起點,在長樂留下了許多珍貴遺跡。如鄭和親自撰文詳載其下西洋經過的"天妃靈應之記"碑,始建於宋政和七年(1117年)後經鄭和重修並改名的三峰塔(原名聖壽寶塔),鄭和為祈求媽祖娘娘保佑出海平安而奏建的天妃宮等,都為研究鄭和航海活動提供了重要資料。1992年挖掘出土,有八百多年歷史的漳港顯應宮,宛如一座地下宮殿,在福建省是獨一無二的。

梁朝所建千年古剎龍泉寺是閩中名剎之一,與日本佛教黃櫱宗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就源於這個地方。唐代禪宗懷 海禪師落發於家鄉此寺,得道後創立的《禪門規式》一直沿用至今。蔡夫人廟是中日友誼的見證。明洪武年間,萬曆皇帝賜見琉球國刺綉進貢龍袍的女子蔡紅亨,因台風船滯閩江口梅花鎮,蔡女在此傳授刺綉手藝,後病故葬於當地田螺洞,萬曆皇帝封蔡女為"精巧妙明懿德夫人"並賜建廟於梅花鎮。長樂現存眾多明清建築,如九頭馬、洋當厝等民居,其精雕細琢的建築藝術是全省罕見的。北宋丞相李綱曾兩次寓居長樂。晦翁岩、紫陽閣是朱熹講學處。明地理學家旅遊家徐霞客也到過長樂。長樂是謝冰心、鄭振鐸、高魯等眾多現代名人的故鄉。全省首批5個歷史文化名村長樂佔了兩個。其中三溪村的夜渡龍舟是全省獨有的鄉土風情。每年端午節夜間燈光輝映,溪中龍舟競發,兩岸及五座唐宋古橋上人潮如涌,熱鬧非凡。前身為"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的琴江是江南唯一的滿族村。著名的中法馬江海戰就發生在村外的江面上。作為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前線",長樂沿海突出部有不少軍事防禦工事,現因駐軍撤出不再神秘,對廣大青少年學生尤有吸引力。

長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年平均溫度19.3℃, 年降水量1382.3毫米。夏無酷暑,冬少嚴霜,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長青,物產豐富,素以"魚米之鄉"著稱。來這里旅遊不僅大飽眼福,而且可以大享口福。馳名中外的漳港海蚌是國宴中首席名菜,青山下晚熟龍眼為歷朝貢品。

豐富的旅遊資源,日臻完善的基礎設施,吸引了海內外眾多有識之士前來長樂投資開發旅遊項目。如國內有關部門、單位與長樂政府聯手開發建設的長樂下沙海濱度假村,前台北奧委會主席張豐緒先生牽頭投資建設以突出海峽兩岸交流為主線的海峽奧林匹克城等。

根據長樂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城市建設戰略目標,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和良好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大力開發旅遊資源,把長樂建成台灣海峽西岸一流水平,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濱海旅遊城市。

1986年1月4日美國《國際日報》那篇特稿,把長樂海濱比成"一位待嫁的黃花閨女那麼純潔可憐","有意讓海外人士投資,把該地區開發成真正的夏威夷式的旅遊勝地。"十幾年後的今天長樂是不是真的象那位作者預言的那樣,變成一位"風韻嫵媚的少婦那麼楚楚動人","更加豐姿綽約,令人'消魂'"呢?千年古邑海濱新城長樂熱忱歡迎您前來考察,開發,旅遊!

氣候
長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年平均溫度19.3℃, 年降水量1382.3毫米。夏無酷暑,冬少嚴霜,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長青,物產豐富,素以"魚米之鄉"著稱。來這里旅遊不僅大飽眼福,而且可以大享口福。
美食
馳名中外的漳港海蚌是國宴中首席名菜,青山下晚熟龍眼為歷朝貢品。

② 江口鎮紅色文化作文

一提到宣漢我就想到江口湖,江口湖的美景真是美不勝收啊!回如果你來到宣漢不看江口答湖就像到了北京不看長城,來到了西安不看兵馬俑,來到了洛陽不看龍門石窟……

清晨美麗的江口湖籠罩再朦朧的薄霧之中,顯得隱隱約約,像正在睡的嬰兒,又像擱者一層清紗,蒙蒙籠籠。
太陽漸漸地升起來了,江口湖便逐漸的清晰起來了像綠翡翠一樣的湖水靜得像一塊鏡子,只有偶爾使過的駁船,響著汽笛在江面劃開一條發光的路。兩邊高大的山峰像戰士一樣的站在兩邊,守衛著美麗的江口湖。走進了江口湖,滿目清翠,連衣服都映成了綠的了。流水潺潺,伴隨聲聲鳥語,走著走著,忽然感覺到一陣清涼,察覺到有微風習習吹過,陣陣的芬芳使你情不自禁的細細品味。清澈見底,纖塵不染的碧水之中,魚兒歡快地游動,色彩斑瀾,五顏六色的卵石在水中閃亮。陽光透過林隙,在水面上灑落斑駁的影子,給人一種大自然安謐靜美的享受。
啊!我愛江口湖更愛家鄉!

③ 江口縣的歷史文化

江口儺戲
儺戲是中國古代舉行驅鬼逐疫迷信祭儀時跳的一種舞,它崇拜和信仰人類祖先「儺公儺婆」。目前僅在少數地區流傳,被稱為中華文化的「活化石」。表演形式是「沖儺還願」「酬神娛人」。其目的是「酬神娛神」、「驅邪迎祥」。在江口境內歷史悠久,影響極大,傳布較廣,在民和、雙江、壩盤,桃映一帶廣為流傳。由於受巴楚文化的影響,江口的儺戲與原始宗教、民間傳說,地方歌謠融為一體,成為一種獨特的戲曲形式。
瓦寨鑼鼓
土家稱「打傢伙」或「五子傢伙」,是流傳在土家族聚居區的一種古老而優美的打擊曲牌音樂。主要用於結婚、年節等喜慶場合,喧染熱烈歡快的氣氛,是土家族人民最喜愛的器樂合奏,也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種文藝形式。故有「土家三大樂:擺手、哭嫁、打擠鈸」之說。土家族男孩從小便跟著老藝人學打傢伙,耳濡目染,世代相傳。每逢婚娶、年節、喜慶之際,便相邀為伍打傢伙,走鄉串寨,鑼鼓齊鳴,響徹雲宵,表演之處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羌歷年
位於黔東高原的江口縣桃映鎮漆樹坪,是貴州省唯一聚族而居的羌族村寨,2013年羌寨被國家列入傳統保護村落。,羌歷年是漆樹坪羌族主要的傳統節日。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即「吉祥歡樂的日子」,為羌族最隆重的節日。據說是在秋收過後,羌民為祭祀神錄和祖先,向神還願的一項活動,即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延長到十月初十,羌歷年的主要活動是還願祭祀和吃筵席。
侗家薑茶
侗家人吃薑茶是傳承已久的生活習慣。凡侗家人都在自家的房前屋後、田邊土埂上栽種茶樹,每年清明之後開始採茶直到立秋。分三次採摘加工,第一道為清明茶,只採剛發出的「兩葉一芯」之嫩芽,用溫鍋烤搓成上等茶,一般用於接待貴客和外公舅爺;二、三道茶用於接待普通客人和自食用,但凡用茶都要有姜為伴。其香久遠,其甜悠長,其辣適中,深受侗家人和其它各族客人喜愛。 打背節
打背節是苗族青年男女的節日,於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峰涌而出,沖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夥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邊大笑,一邊掙扎。掙脫時,捉住小夥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整個場地男追女逐,歡蹦亂跳。打累了,男女雙雙各找一個地方打土電話(即用兩話筒,中間連一長線,各在一方對著竹筒講話、唱歌都能聽見),相互傾吐密語表情,以企結成伴侶。情投意合後,再告訴父母,擇吉日成親。
花炮節
花炮節是侗族傳統節日。主要活動是各村寨組織搶花炮。花炮是用紅布(或紅綢)纏繞的小鐵環,將其置於鐵炮頂端,然後點燃放炮,小鐵環沖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預定人員即奮力爭搶,奪到花炮並送到指定地點為優勝。搶到花炮則意味著吉利幸福,還可獲得豬、羊、紅蛋、酒和鏡屏等獎勵。花炮分頭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還有四炮、五炮。搶花炮僅限於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組隊,也可跨村寨自由組隊。搶花炮原為還願求嗣的民間宗教儀俗,現已發展成為群眾性文體活動,並列入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項目。
姓氏節
姓氏節是侗族傳統節日。石、羅姓過「未節」,以立秋後第一個未日為節日;有的石姓則在十月十二日過祭祖節。胡、吳兩姓過「甲戍節」,即立秋後第一個甲戍日過節。伍姓在六月初六過「雙鴨節」或過八月「仕節」。陳姓原在除夕早上過「概考送節」(即開酒壇節),後因除夕難以請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過「中元節」。這些節日,多數在黎明前以粗飯、淡菜或凍菜放在芭蕉葉上祭祖,紀念先人在民族壓迫下逃難的艱辛生活。到上午或中午才請新戚朋友到家做客。
四月八
四月八是苗族傳統節日,又稱「亞努節」,即農歷四月初八。傳說古代有一個名叫「亞宜」的苗族首領,領導苗族向統治者進行斗爭。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便於每年的四月八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追思亞宜的業績,為戰死者掃墓。清代乾嘉苗民起義後,統治者禁止苗族人民舉行這一活動,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個極其有意義的傳統節日。1949年後,經國家民委批准,將「四月八」定為苗族統一的節日。每年四月八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銀妝,穿著新衣,參加節慶活動,舉行儺戲、上刀梯、下火海、獅子舞、打花鼓、賽歌、吹嗩吶、吹木葉、茶燈等民間技藝表演。

④ 江口古鎮的古鎮之住

江口古鎮住宿不是很方便,可以入住古鎮附近的仙女湖度假村或周邊的農家樂。還可以晚宿彭山縣城的興鐵賓館和東方大酒店住宿,價格在100元左右;如果想實惠,也有幾十元一晚的小旅館供您選擇。

⑤ 江口鎮的旅遊

江口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有省級經保護的紅色文化一·九兵變遺址,有1800餘年歷史的宗教活動場所馬道院,有極待保護的人文文化300餘年的冉家老院子,有和睦宗教文化的範本建於唐朝的潤溪寺遺址,有千年漢柏,八百年余年的紫荊,這些先人們留給我們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要很好的保護,抓緊搶救,充分利用,更好的為經濟發展服務。
江口也是兵家的戰略要地,在明禎十年十月(1044年左右)左右農民軍首領李自成、混天星、過天星兵分三路寇四川,因官兵塞石牛道不得過,問道江口襲陷劍州其間對江口場鎮進行了報復性的燒殺,將長約4公里長的街道幾乎燒毀殆盡,一九三五年紅四方面軍長征強渡嘉陵江這里也是強渡渡口之一,解放後江口擔負著全縣乃至梓潼、江油的的公糧收儲調運任務,保障了川北行署、沿江市縣和重慶市的糧食供應。為了按時如期調運,把江口作為川北物資集散地和重要轉運港口,)II北行署特在江口段設立船業工會,保障了運輸的暢通。
2013年3月初至4月中旬,四川省文物考古院在劍閣縣顏家溝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首次發現商周遺存,以陶器為主,另有少量石器、獸骨。填補了廣元地區商周時期的考古歷史空白,此次考古發現很可能是一把解開川西平原地區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一系列謎題的重要鑰匙。

⑥ 江口古鎮的介紹

江口古鎮是四川省的30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位於彭山縣城東北,因其地處府河(錦江)、南河(武陽江)二河的交匯處,故名江口

⑦ 江口古鎮的古鎮簡介

。她在秦漢時期名叫「彭亡聚」,晉代稱「合水」,宋代取名為「安鎮鄉」,明代始名「江口」,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集鎮。
江口因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是秦滅蜀時蜀王開明氏敗滅之處,是岑彭伐公孫述遇刺的地方;也是明末張獻忠與南明總兵楊展激戰的古戰場,民間至今仍流傳著張獻忠沉銀江口之說。解放前,江口為岷江主要水運集散碼頭之一,曾有「日有行船數百艘,夜有萬盞明燈照碼頭」的景觀。晚上,居民、商店以及數百條船點的油燈、行人照路用的纖藤火把,把整個江口裝扮得非常壯觀。龍王廟前的紅石梯碼頭,是岷江到成都的最後一個水運碼頭,高20米,寬4.5米,38個梯中有一個3平方米寬的平台,雄偉壯觀,至今遺韻猶存。
從彭山岷江大橋東岸橋頭起步,算是進入了下江口。這是一座前面臨江、後面倚山的「扁擔場」,一直往北走到上江口,總長約五華里,呈現出「五里長街逶迤江岸」的獨特景觀。
從前,街中由一條兩米多寬的紅石板路貫通,沿途分布有「七橋七廟」,兩旁的店鋪民房多為兩層木結構小青瓦房,臨江一面多為漢式吊腳樓。如今,這條紅石板街路早已被四、五米寬的水泥公路所掩埋,木房街鋪中不斷間插著各色瓷面的現代樓房,而多數舊木房早已人去樓空,銹蝕斑斑的鐵鎖緊閉著鋪門,任隨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喧囂和塵土飛揚。 不過,在漢崖墓博物館、橋樓子、橫街子一帶,多少還保留著一些川南江邊碼頭小鎮的古樸風味。街中沿山一帶多達5000餘座的東漢崖墓群,護衛墓群的梓潼宮那紅牆深宮,以及橋樓子、橫街子一帶川南風味的木板店鋪和倉房,讓江口的古老與神秘堅強地留存至今。
街鎮前面的江河可不是一般的河流,這里是千里「下岷江」的第二發源地。原來,發源於松潘岷山南麓的岷江自北向南進入成都平原後,自然分成府、南二河,而這兩條河恰恰在江口鎮外匯合,形成下段岷江,直奔樂山、宜賓匯入長江。兩河匯流處,座鎮觀三江,「江口」也因此得名,成為千里岷江第一鎮。
街鎮背後的「一山兩湖」也不是一般的山水,上江口就在聞名中外的彭祖山腳下,長命800歲的長壽鼻祖——彭祖創造的養生奇術為世界景仰,而卧波後山的仙女、將軍兩大山地湖泊也向世人揭開其神秘面紗。

⑧ 哪位去過彭山的江口古鎮感覺如何

彭山江口鎮能耍的就只有彭祖墓、仙女山、將軍湖。吃農家樂。一般吧,耍的不多,環境差些。不遠處的黃龍溪還行。

⑨ 江口鎮的介紹

江口抄鎮位於安徽省潁上縣西北部,北臨利辛縣,南臨建潁鄉,東臨古城鄉,西靠楊樓鎮,江口鎮歷史悠久,之北有古慎城遺址,1983年設立為縣文物保護單位,為春秋戰國之城-慎邑 江口環河而居,北為濟河(又名四叉河), 西北為烏江 ,歷史上素有伍子胥走馬過烏江 之說,南臨沙潁河,是淮河支流之一。歷史上為潁上縣四大古鎮之一!

⑩ 江口鎮的歷史沿革

江口鎮是一個有史記載長達余年的文化古鎮。它在公元前201年的年漢朝就是霞萌縣的治所,相繼在東晉的安帝,南北朝的宋、齊、梁,北魏的宣武帝,北周等朝晉安縣的治所,南宋設霞萌縣至元朝的至元二十四年,隸入昭化,江口緊依嘉陵江自秦漢至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兩千多年間,都是嘉陵江流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由於它在嘉陵江流域設置縣最早,故它在整個嘉陵江流域的場鎮中除保寧(閬中)順慶(南充)外,它是規模最大的一個,東自馬道院大溝邊,西至新禾村一組大溝邊,有學校、廟宇、會館、寨子門、烽火台、兵器庫、店鋪民居等,由於嘉陵江通航早,流域長,將中原、黃河的先進文化帶進了江口帶進了西蜀,從上世紀的90年代至本世紀2003年在本地及嘉陵江故河道中出土的秦磚及船骸,王莽時期的錢幣,70年代炸掉的烽火台等就足以證明江口的歷史歲月。嘉陵江是一條內陸通江通海的水上絲綢之路,也是唯一一條避開難於上青天的旱蜀道,自陽平關至重慶的水上蜀道。公元756年唐玄宗避安史之亂幸蜀就是從陽平關棄車馬乘船至江口經木馬、劍閣、梓漳、綿陽至天回鎮,再經劍門走旱蜀道返回長安,並在劍門時留下墨寶。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鎮黨委政府迅速反應,救助遇難群眾,疏散安置學校、醫院等人口密集的單位人群,確保全鎮近15000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災害發生後,江口鎮黨委政府一般人「更新觀念、轉變思路、調整結構、搶抓重建」。通過全鎮人民兩年的艱辛努力,已順利完成全鎮740戶的重建任務和所有的維修加固任務 ,確保了江口鎮災後重建工作提前按質按量完成。
江口鎮位於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淹沒區,原場鎮即將被淹沒,即將實施整體搬遷。新場鎮已納入劍閣縣「一城八鎮」規劃,屬該縣重點建設的「八鎮」之一,場鎮總體規劃人口1萬人。
江口鎮場鎮搬遷選址位於長江村三組﹑清明村二組﹑三組﹑四組。地名:清明嘴,蒲家坪。按移民搬遷規劃2010年6月應啟動場平建設。由於江口集鎮原規劃街道長3.6公里,布局規劃不合理,現根據《劍閣縣江口集鎮發展總體規劃》調整布局,作《劍閣縣江口集鎮搬遷詳細搬遷規劃》規劃為兩台建設,街道長度2.2公里。計劃搬遷建設時間推延至2011年。
2012年2月16日下午,劍閣縣江口集鎮新址移民遷建集鎮場平工程開工儀式隆重舉行。劍閣縣江口鎮是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整體搬遷最大的集鎮,新址佔地335.7畝,基礎設施人口規模4447人。江口新集鎮建設正式開工,標志著亭子口水利樞紐庫區所有移民遷建集鎮全面啟動,為集鎮移民順利搬遷打下了基礎,向2013下閘蓄水目標的實現邁進了一大步。
2013年在4月底前,江口鎮已完成所有淹沒區的拆遷戶全部搬進新居。」 郭子清介紹,新集鎮全長3000米,位於老集鎮對岸山體中下部清明嘴(清明村),距老縣城39千米,新縣城40千米,集鎮定位為生態旅遊集鎮。地貌形態總體為多級台地,沿山體走向東西延伸,多級台階,為狹長帶狀。集鎮主要由道路、場平、市政管網等基礎設施構成,布局為上下兩個平台,內設8條道路連接。集鎮建設自2012年2月16日場平工程開工以來, 截至目前,農村移民總共227戶,已完成協議簽訂227戶,入住227戶。集鎮489戶,已經完成協議簽訂489戶,場鎮住房完成一樓建設的470餘戶,該鎮建房工作正加快進行中。

閱讀全文

與江口古鎮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