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年計劃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
五年計劃來(The Five-Year Plan),後改稱五自年規劃,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綱要,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為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
回顧五年計劃/規劃的歷史,不僅能描繪建國以來經濟發展的大體脈絡,也能從中探索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通過對比與檢視過去,可以從歷史的發展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從而指導未來的經濟發展。
截至目前,中國已發布十二個五年計劃/規劃,2016年將制定第十三個五年計劃。
2.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作用和意義
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經濟影響
社會主義改造
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絕對的優勢。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296降低到3%,資本主義經濟由7%降低到l%以下。
基本建設
五年內全國完成投資總額為550億元,其中國家對經濟和文教部門的基本投資總額為493億元,超過原來計劃427.4億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資產460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固定資產原值的1.9倍。五年內施工的工礦建設項目達一萬多個,其中大中型項目有921個,比計劃規定的項目增加227個,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產的有428個,部分投入生產的有109個。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建設項目,到1957年底,有135個已施工建設,有68個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產。中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機床、精密儀表、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塑料、無線電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實力。
工業發展
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的國民收入比1952年增長53%。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劃21%,比1952年增長128.5%。原定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7%,實際達到18%。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機床產量達2.8萬台,比1949年增長17.7倍;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糖86萬噸,比1952年增長92%。
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發展。1957年農業總產值完成原計劃101%,比1952年增長25%,平均每年增長4.5%。糧食產量1957年達到3900億斤,比1952年增長19%;棉花產量為3280萬擔,比1952年增長25.8%。糧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7%和4.7%。五年內全國擴大耕地面積5867萬畝。1957年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6.745萬畝,完成原定計劃101%。五年內全國新增灌溉面積21.810萬畝,相當於1952年全部灌溉面積的69%。
交通運輸
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干線、復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後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5萬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現,開始改變了中國經濟文化極其落後的面貌,為中國國民經濟以較高的速度發展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充分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歷史意義
全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平均每年增長4.2%,其中,農民3.2%,職工4.9%。同時,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生產力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建設指標,一般都大幅度超額完成,特別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喜報頻傳。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4. 歷史問題.一五計劃的結果和意義是什麼
一五的輝煌成就表現在三大方面:
1、建成一大批現代化大型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建立了許多過去沒有的新工業部門。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軋鋼廠、無縫鋼管廠、煉鐵爐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新中國有了第一爐鐵水、第一根無縫鋼管。到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解放牌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1956年北京電子管廠建成;在齊齊哈爾的富拉爾基建成了――富拉爾基重工業基地。其中重型機械廠和特種鋼廠成為我國國防工業的重要基地。
2、建設了多條交通干線,改變了交通落後的局面。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打破了四川、福建兩省不通火車的歷史。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3、形成了以東北為中心的一批現代工業基地。
一五計劃以蘇聯幫助援建的156個重大工程為依託,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一五計劃的結果:
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勝利完成,開始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面貌,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影響: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勝利完成,超過了中國近代史上一百多年的建設規模,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的道路,顯示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偉大的力量。一五計劃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5. 請簡要評述新中國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歷史意義
生產抄資料私有制社會主襲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絕對的優勢。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1.8%降低到3%,資本主義經濟由7%降低到l%以下。
6. 歷史問題。一五計劃的結果和意義是什麼
結果: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其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6)一個五年計劃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一、背景:
1、1949年-1952年,黨和政府用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2、新中國工業基礎薄弱,在當時各資本主義國家的重重封鎖之下,只有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自立於民族之林。
二、建設成就:
1、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
2、1956年底,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建成投產;
3、中國試飛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4、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在華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業基地。
7. 第1個五年計劃的歷史意義
第一,恢復被歷年戰爭破壞的的工農業生產活動。
第二,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專展納入國家經屬濟整體規劃中。
第三,把沒收的官僚和買辦資本主義資產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後,經濟總體恢復到1945年的水平,為下一階段的經濟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8.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意義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意義是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有兩點,一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加快推進各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工業化建設方面,一五期間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
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對重工業和輕工業進行技術改造;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裝備農業;生產現代化的武器,加強國防建設;不斷增加農業和工業消費品的生產,保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在社會主義改造方面,一五計劃規定:要建立對農業、手工業、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並且,根據1953年中國共產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五時期國家通過三大改造把私有經濟納入計劃軌道,支持和保證國家工業化建設。
(8)一個五年計劃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制定背景
20世紀50年代是二戰之後兩極格局對峙最為激烈的時期。隨著冷戰的逐漸展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兩個陣營不僅在政治制度與軍事實力上展開全方位競爭,還圍繞著兩種不同的經濟發展道路展開了激烈較量。
一五期間,中國身處社會主義陣營,對外採取「一邊倒」的外交策略。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進行政治孤立、經濟制裁與軍事封鎖,導致相比於戰後處於資本主義陣營的日本與西歐各國,中國無法充分利用資本主義陣營充足的資金與先進的技術進行經濟建設。另一方面,蘇聯與一些東歐國家以資金與技術援助的形式積極支持中國的經濟建設,來自蘇聯與東歐的經濟援助在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尤其是一五計劃實施期間,朝鮮戰爭的爆發加劇了東北亞的緊張局勢。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依然沒有放棄顛覆大陸的企圖,中國周邊的戰爭威脅並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發展經濟、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成為執政者最為關心的問題。
對於當時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而言,無論是資本主義陣營還是社會主義陣營,重建或者恢復一個較為完整的工業化體系是最為重要的任務,對於大多數新興的原殖民地國家而言,加快工業化進程並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化體系更是成為鞏固與維持政治獨立的經濟前提。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工業化的浪潮。
在國內,國民經濟已經得到全面恢復與初步發展,政治趨於穩定,經濟秩序恢復正常,社會秩序較為安定,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全國人民的一致要求,為大規模展開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9. 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有什麼歷史影響
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專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屬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
1958—1962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由於實施過程中的巨大波動,「二五」計劃實際上分成 「大躍進」和調整時期兩個階段。
10.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歷史意義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回邁進;認識三大改造的基答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過渡時期中,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