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橋的歷史資料,最好是可以用在作文上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一個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並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因橋身跨越盧溝,人們都稱它盧溝橋。早在戰國時代,盧溝河渡口一帶已是燕薊的交通要沖,兵家必爭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區西)之後,這座浮橋更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
盧溝橋公元1444年重修。由於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不能再用,大量古跡在洪水中銷聲匿跡。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橋面加鋪柏油,並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 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於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盧溝橋橫跨在盧溝河水,在金朝明昌年(1194年)第一次修建,在明朝正統九年(1444年)修復。橋長200步,石頭欄桿上列有柱頭,石獅子形態各異,有吃奶的,有回頭抱著的,有背著的,神態和顏色搭配得很好,數量數不完。民間傳說:這是魯國公輸班(即魯班)的神妙雕刻啊。橋北面是個村子,有幾百戶人家。己巳年,被元朝的兵馬焚燒搶奪光了。村頭的碉堡工事,沿著河蜿蜒不絕,望過去就像城牆上的矮牆一樣。(這是盧溝橋的)
⑵ 作文:橋的發展史
網上找的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樑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於陝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樑木柱橋的一個代表。《詩經•大雅•大明》第一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長江、黃河上曾設過近二十座浮橋。第一座黃河浮橋建於公元前541年臨晉關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後子,怕被景公殺害,乘車逃奔晉國途中所建。第一座長江浮橋是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建造的,橋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間的江上。
吊橋首創於我國,吊索由藤索、竹索發展到鐵鏈。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鐵鏈吊橋,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橋始建於東漢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為世界少有。
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陰平橋、程陽橋等是木、石樑橋的代表。西安灞橋建於漢代,是座木樑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一座輕型橋墩,墩台上加木樑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
「閩中橋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別是南宋)閩中地區大量建造石樑橋的真實寫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餘座石樑橋,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長橋就有四五座。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宋紹興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長約2.5公里,故又名五里橋,用花崗石砌築,為我國現存最長古橋。1240年建成的虎渡橋(又名江東橋),它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餘噸,即使在今天要開采、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樑,也是十分困難的。1979年5月,我國有關部門發現現存最古老的石樑橋——晉江縣大橋和小橋,這兩座橋均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紹興八字橋是座宋代城市石樑橋,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證了水陸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陽橋坐落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樑橋,建於1916年,全長64.4米,分四個橋孔,每孔凈跨12.2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橋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寶塔型、宮殿型橋亭,橋亭檐層層而上,如翼欲飛,宏偉壯觀。整座橋梁建築不用一顆鐵釘或其他鐵件,均採用榫槽結合或竹木梢釘,但結構聯系卻十分牢固。程陽橋精湛的建橋技術充分顯示我國侗族人民傑出的智慧和創造力。
⑶ 江灣大橋的歷史的作文
武漢長江大橋位於武漢市內。大橋橫跨於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是我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橋。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北岸引橋303米,南岸引橋211米。從基底至公路橋面高80米,下層為鐵路橋,寬14.5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上層為公路橋。寬約20米,為4車道。橋身為三聯連續橋梁,每聯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終年巨輪航行無阻。 正橋的兩端建有具有民族風格的橋頭堡,各高35米,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7層,有電動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屬建築和各種裝飾,均極協調精美,整座大橋異常雄偉。若從底層坐電動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橋公路橋面參觀,眺望四周,整個武漢三鎮連成一體,使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真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武漢長江大橋位於武漢市漢陽龜山和武昌蛇山之間,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天塹」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橋,也是古往今來,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是我國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建成之後,成為連接我國南北的大動脈,對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漢長江大橋建於1955年9月,於1957年10月建成通車,全長1670.4米,其中正橋長1155.5米,兩端引橋長514米,正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鋼木結構梁橋,上層為公路橋,下層為雙線鐵路橋,橋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為128米,橋下可通萬噸巨輪,八個橋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採用「大型管柱鑽孔法」,這是由我國橋梁工作者所首創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著我國橋梁工作者的機智和精湛的工藝。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築設計,極富中國民族建築的特徵,在橋面兩側,是鑄有各種飛禽走獸的齊胸欄桿;大橋的兩側是對稱的花板,內容多取材於我國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有「孔雀開屏」、「鯉魚戲蓮」、「喜鵲鬧梅」、「玉兔金桂」等,極具民族氣息;在大橋兩端是高約35米的橋頭堡,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七層,橋頭堡的堡亭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紅珠圓頂,橋頭堡內有電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廳之中有建橋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遊人觀看、欣賞,追憶逝去的歲月,感觸英雄的博大氣概。 與武漢長江大橋一並落成的武漢長江大橋紀念碑和觀景平台,他們與武漢長江大橋相互依偎,碑高6米,重20餘噸,南面鐫有毛澤東同志「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詩句,觀景平台則是遊人賞長江、看大橋的最佳位置之一. 武漢長江大橋凝聚著設計者匠心獨運的機智和建設者們精湛的技藝。八個巨型橋墩矗立在大江之中,米字形桁架與菱格帶副豎桿使巨大的鋼梁透出一派清秀的氣象; 35米高的橋台聳立在兩岸,給大橋增添了雄偉氣勢。從晴川閣、龜山、大橋到蓮花湖、蛇山、黃鶴樓,綿亘連接,相得益彰,組成一片宏大連綿、美麗動人的景點群。它不僅是長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而且也是一座歷史豐碑,在江城人們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⑷ 關於橋的作文600 字
《我心中的橋》
無論你來到靜靜流淌的小溪邊,還是波濤洶涌的長江邊,你總內能看見橋容的身影。大小不一,式樣各異,無處不在。
當你站在橋上的時候,你是否想過:如果沒有它,你會怎麼樣呢?遇到小溪,你可能會捲起褲腿淌過去;但遇到大江大河呢?你總不能像過小溪一樣走過去吧,這時候橋顯得那麼重要!
橋有一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雖然人們每時每刻在它上面來來往往,但它卻毫無怨言,它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人類,它任憑風吹雨打,日曬雨淋,也要奉獻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它老了,壞了,它會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寬闊平坦的另一座大橋,新的大橋又一次煥發出無窮的青春活力,繼續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從古到今,有許許多多的人,就像大橋一樣,他們為了子孫後代,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他們毫無怨言,不求回報。我們親愛的老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把一批批學生,從這邊送到那邊,可是自己呢,還是在原來的地方,他們真像一座橋!
愛橋吧!它會給你一種精神的啟發,它會給你一種理想的寄託,它會使你到達人生的彼岸!
⑸ 獲獎作文《橋》500字
什麼是橋?現代漢語詞典說:「橋是架在水面或空中以便行人、車輛等通行的建築物。」沒錯,橋是一座建築物,可在這瞬息萬變的當今世界裡,橋以使人無法駐足的速度千變萬化,向前發展,自然它的含義也是豐富多彩的。
在中國古代,橋一直是和平的象徵。唐太宗時期,突劂族的可汗頡利率10萬騎兵南下,長驅直到渭水便橋北,威逼長安。而唐太宗只帶6騎至便橋南,隔水責問,最終雙方達成協議,在便橋上殺白馬、立盟約,這便是中國有名的「渭水之盟」,從此漢族和突厥和平相處。
歷史在發展,橋梁事業也在飛速發展,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建造了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這座橋至今仍屹立於浩浩大江之上,向全世界顯示了東方熊獅的覺醒!之後中國人民又陸續建造了武漢長江大橋、黃河大橋等舉世矚目的大橋。最令人振奮的還是新型橋——立體交叉橋在中國的出現。連外國專家都不禁感嘆:「即使在發達國家,這種建設速度也不多見。」這充分表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
在全新的21世紀,知識爆炸的時代,一種更神奇的橋占據了發展浪潮的最高峰。若說前面所講的橋是看得見的橋,那麼這種橋就是看不見的橋——全球互聯網路 。這種橋實是世界人民智慧的結晶,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這種信息傳遞之橋已深入到多數家庭。通過這座無形的「橋」,我們可以游遍世界:可以足不出戶,去參觀大英博物館,去遊玩迪尼斯樂園,去了解愛斯基摩人的原始生活方式,去尼羅河畔體會人類發展的艱難步伐;還可以在家裡傾聽遠方教授的講課,和世界人民一起共享人類智慧的累累碩果。比爾·蓋茨說過:「互聯網是我與地球村的橋梁。」是啊,互聯網已把整個地球連成一個村落,世界各國人民也像一個大家庭,大家共同合作,團結友愛,共建成地球這個美好的家園。
橋不論從精神上,還是從物質上,在人們的生活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紐帶作用。橋的發展如此之快,世界的發展如此之快,作為新一代少年,讓我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共同構建人類文明之橋
⑹ 橋的歷史作文300字
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樑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於陝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樑木柱橋的一個代表。《詩經•大雅•大明》第一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
吊橋首創於我國,吊索由藤索、竹索發展到鐵鏈。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鐵鏈吊橋,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橋始建於東漢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為世界少有。
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陰平橋、程陽橋等是木、石樑橋的代表。西安灞橋建於漢代,是座木樑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一座輕型橋墩,墩台上加木樑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
「瀘定縣的大渡河鐵索橋建成於1706年4月,1935年紅軍長征中,飛奪瀘定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它在國際橋梁展覽活動中多次展出。據調查,跨徑不小於瀘定橋的鐵鏈橋或鐵眼桿橋,在四川、雲南山區不止一座。由於它結構簡單、用料節約,當地人民又有世代相傳的建造經驗,因此解放後這種橋型不僅沒有淘汰,還有所發展。
趙州橋、寶帶橋、盧溝橋、楓橋以及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等都是拱橋的傑出的代表。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餘年後才採用弓形拱。
⑺ 橋梁的發展概況作文
關注成長歷程關注成長歷程建構情感橋梁--讓作文評價點亮孩子的心靈關注成長歷程建構情感
⑻ 橋的歷史
橋的歷史
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時,在今宜昌和宜都之間,出現了架設在長江上的第一座浮橋。
建於1706年的滬定鐵索橋跨長約100m,寬約2.8M,由13條錨固於兩岸的鐵鏈組成,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經渡此橋,由此更加聞名。
灌縣的安瀾竹索橋建於1803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竹索橋,全長34O余米,分8孔,最大跨徑約61m,全橋由細竹蔑編粗五寸的24根竹索組成,其中橋面索和扶擋索各半。
在秦漢時期,我國已廣泛修建石粱橋。世界上現在是保存著的最長、工程最艱巨的石粱橋,就是我國於1053一1059年在福建泉州建造的萬安橋,也稱洛陽橋,此橋長達800米,共47孔,位於「波濤洶涌,水深不可址」的海口江面上。此橋以磐石鋪遍橋位底,是近代筏形基礎的開端,並且獨具匠心地用養殖海生牡蠣的方法膠固橋基使成整體,此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造橋方法,近千年前就能在這種艱難復雜的水文條件下建成如此的長橋,實是中華橋梁史上一次勇敢的突破。
1240年建造的福建潭州虎渡橋,也是最令人驚奇的一座粱式大橋,此橋總長約335m,某些石粱長達23.7m,沿寬度用三根石粱組成,每根寬1.7m,高1.9m,重達200多噸,該橋一直保存至今」歷史記載,這些巨大石樑橋是利用潮水漲落浮運建設的,足見我國古代加工和安裝橋梁的技術何等高超。
我國古代石拱橋的傑出代表是舉世聞名的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又稱安濟橋),該橋在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左右)為李春所創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m,寬9m,拱失高度7.23m,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葉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的雕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真,琢工的精緻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我國石拱橋的建造技術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並增進了友誼。
1957年,第一座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勝利建成,結束了我國萬里長江無橋的狀況,從此「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橋的正橋為三聯3X128m的連續鋼桁粱,雙線鐵路上層公路橋面寬18m,兩側各設2.25m人行道,包括引橋在內全橋總長1670.4物,大型鋼梁的製造和架設、深水管柱基礎的施工等,對發展我國現代橋染技術開創了新路。
1969年勝利建成了舉世矚目的南京長江大橋,這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施工,並使用國產高強鋼材的現代大型橋梁,正橋除北岸第一孔為128m簡支鋼桁粱外,其餘為9孔3聯,每聯為3xl60m的連續鋼桁粱。上層是公路橋面,下層為雙線鐵路,包括引橋在內,鐵路部分全長6772m,公路部分為4589m,橋址處水深流急,河床地,質極為復雜橋墩基礎的施工非常困難。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顯示出我國的建橋事業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也是我國橋梁史又一個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