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涇川有哪些節日習俗
涇川縣隸屬於甘肅省平涼市,位於甘肅省在東經107°15′~107°45′,北緯35°11′~35°31′,黃土高原中部秦隴交界處。東與寧縣及陝西省長武縣交界,西接崇信縣、崆峒區,南鄰靈台縣,北靠鎮原縣。東西長57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1409.3平方公里(2012年)。人口28.32萬人(2013年),2013年,涇川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5.53億元。
習俗、民俗:
放河燈:河燈文化大約起源於春秋時期,是平涼涇川西王母文化的遺存,至今保持已達兩千多年,進行這種古老的民間祭祀活動,目的在於祈雨,敬神,求得上天保佑,使民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秦民安。
點「法」:每年端午節前,平涼市崇信縣黃花、赤城一帶和放羊娃早早從楊柳樹上砍下樹枝,選一根粗壯高大的木頭做芯子,栽在早已選好一個高峁上,將其它樹枝圍繞著芯子壘成塔形,這就是「法」。
背「猴」:每年一踏進臘月門,崇信縣所有當年嫁出女兒的人家將酒碾成米,再磨成面。
娶「黑媳婦」:古時,崇信縣北塬地區一位富戶人家的公子瞅上一個其貌不揚但卻琴棋書畫皆通的聰穎女子,非她不娶;女子也傾慕公子的才貌而非他不嫁。這本來是一樁美滿的婚姻,卻難壞了愛面子的公婆,婚期一推再推。後來,不知是誰出了一個主意,將結婚的時辰定在了晚上。婚期的前一天下午,婆家人抬著花轎,趕天黑來到新婚女子家。吃過晚飯後,抬上新娘子,不吹不打不放鞭炮,摸黑趕路。無論如何也要在天亮之前趕回。這樣,「醜媳婦」便巧妙地避開了眾人的瞧看。如今北源的黃寨鄉、高庄鄉還沿用這種習俗。
⑵ 甘肅平涼涇川史姓又來
涇川史姓在黃家鋪,也就是現在的高平,供拜的是史天澤。後來,史姓人家一部分遷到現在的城關鎮水泉寺,另一部分遷到現在的羅漢洞丈八寺村。
⑶ 平涼的歷史文化有多悠久
平涼,是一塊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文華之地。早在20—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生活在涇河流域的周人先祖創造了當時最為先進的農耕文化,出現了「沃野千里,水草豐美,牛羊銜尾,群畜塞道」的田園畫卷,從而也開啟了華夏農業文明的曙光。大量考古和史料證明,平涼是先民們在黃河中上遊走向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秦漢以降,由於這里一直是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之西北重要門戶和絲綢之路東段重鎮,且氣候適宜、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士農工商無不發達,建府立州,安營駐軍,素為朝廷所倚重。特殊的人文結構和地理位置,使平涼曾經在傳遞民族文化傳統、吸收外來文化營養的歷史進程中,發揮過不可或缺的作用,成為絲綢古道上中西方文化、中原與西北少數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舞台。千百年滄桑歲月的積淀和一代代人的創造與積累,熔鑄了平涼悠遠、深厚的歷史文化——古老神奇的成紀文化、兼容並蓄的崆峒文化、瑰麗多彩的西王母文化、博大精深的皇甫謐文化,領異標新、相映生輝,啟迪著民族的心智,推動著歷史的進程,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
撩去歷史的煙雲,不難發現,漫長的歷史、厚重的文化,除了蘊藏並傳承於人的血脈精神而外,總會以一定數量的物質的形式留存在其演進的土地上,譬如文物,譬如古跡。僅以文物而言,在平涼境內就有仰韶、齊家、商周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4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96件。其中涇川縣大嶺上距今約20萬年的早期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被考古學界確認為甘肅之最早;出土於涇川涇明牛角溝距今5萬年前的「涇川人」,比北京「山頂洞人」還早;靜寧治平古成紀遺址,是早於黃帝的人文初祖伏羲氏的降生地。特別是出土於涇川縣大雲寺的佛祖舍利金銀棺、靈台縣的西周青銅器、玉質人佣和南宋貨幣銀合子等文物,代表了中華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文明高度,被譽為「中華文物之最」。
⑷ 平涼涇川縣是革命老區嗎
甘肅革命老區只有慶陽華池
⑸ 甘肅平涼市涇川縣芮豐鄉歷史
吳煥先(1907年8月~1935年8月21日),河南省新縣箭廠河鄉(原屬湖北省黃安縣)人。無產階級革命版家、政治家權和軍事家,我黨我軍的卓越領導人之一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1月率紫雲區農民武裝參加黃麻起義。隨後堅持斗爭並參與創建鄂豫皖蘇區和紅二十五軍。1934年11月奉中共中央指示,率部進行長征,領導開辟了鄂豫陝蘇區,先後任中共鄂豫陝省委副書記、代理書記。1935年7月率部西進,接應中央紅軍北上。同年8月21日在甘肅涇川英勇犧牲,年僅28歲。2009年9月14日,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⑹ 甘肅涇川簡介
歷史沿革
涇川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早期境內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商代建有阮、共國,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安定縣,後秦雍州,北魏置涇州。唐至德元年改名保定縣。金大定七年改名涇川縣,明洪武三年(1370)撤縣置,由州直理縣事,涇川稱涇州,民國時改州為縣,沿用至今。
地理環境
涇川縣位於東經107°15′—107°45′,北緯35°11′—35°31′,黃土高原中部秦隴交界處。東西長57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1409.3平方公里。地貌地形屬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占總面積63.4%的丘陵溝壑區梁峁起伏,溝壑縱橫,此外,破碎塬區和河谷川區分別占總面積的23.6%和9.4%。現有林地316平方公里,草地65.2平方公里,水域33.4平方公里,可耕地584平方公里。氣候大陸性顯著,四季分明,冷暖起伏不大,降雨多集中於夏季。年平均氣溫10℃,無霜期174天。年平均降雨555毫米,日照2274小時,相對濕度69%,常年多東北風,年蒸發量1339.6毫米。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冰雹、風雷、病蟲害等,其中以乾旱為主。
資源環境
涇川縣域土壤母質為原生黃土和次生黃土,土地面積中可供各種利用者較多,其中耕地面積85萬畝。境內有涇河及其支流芮河等五條河流,年平均徑流量124億立方米,其中可利用6.9億立方米。現發展有水域養殖面積1059畝,水產品年平均生產量260噸。水力發電站1處,年發電量25萬千瓦小時。農田灌溉用水可灌溉農田12萬畝。已探明有銅、鉛、鈾等金屬礦點,煤、溫泉等非金屬礦點多處。其中位於縣城東7.5公里何家坪村的溫泉日出水1920立方米,水溫37℃至38℃,水質優良,富含氟粒子,為重碳酸型醫用礦泉水。溫泉自開發以來,已累計投資1828萬元進行了基礎設施建設,現建成賓館、游泳池等3256平方米,形成了沐浴、就餐、住宿、娛樂、旅遊一體化服務,日平均接待來客近500人次,年可創利稅50餘萬元。現有林地面積69.6萬畝,森林覆蓋率34.9%,林木蓄積量146.4萬立方米。涇川地處古絲綢之路要沖,歷史悠久,文物古跡多,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國家級保護文物隴上石窟雙明珠之一的「南石窟寺」,省級保護文物王母宮石窟、南石窟寺石碑、重修王母宮頌碑、鎮海之碑、金大安鐵鍾以及縣級保護文物和1300多件館藏文物等。近年來,以王母宮、南石窟、溫泉三個旅遊景點為主進行了綜合配套開發,西王母文化旅遊受到海內外關注,年接待旅遊者8萬餘人,賓館、景點等旅遊業綜合收入28萬余元。植物資源有糧食、油料、蔬菜、瓜類、樹木、花卉、飼草、野草、葯材9類430種,動物資源有獸、禽、魚等三大類70餘種。
⑺ 涇川縣回族歷史由來
涇川縣回族是唐宋時期波斯、大食等西域諸國來唐朝進行貿易的穆斯林商客人等,沿絲綢之路進入甘肅河西地區後,留下定居,形成了回民聚落,是涇川回民的最早蹤跡。
絲綢之路
河西以東,絲綢之路路線有三條,最主要的是北路,即由長安出發,沿涇河經咸陽、涇川等地到平涼,再經六盤山東麓至固原,然後西行到景泰過黃河直抵武威。甘肅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徑原」道,是經「東南至渭州(今平涼)、徑州(今涇川)以達內地」。長安---咸陽---涇川---平涼-----,涇川東距長安237千米,西距平涼70千米,是這條路線中重要一站。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以後的10多年中,由於河西被西夏佔領,絲綢之路在河西被迫繞道,平涼成為出長安後的必經之道,由平涼至渭源城,再分兩道直奔西寧。所以,在宋代由平涼而到中原的穆斯林商客較之唐有增無減。
元朝建立後,平涼地區作為中原門戶,派駐了不少「屯聚牧養」的回回軍士。元成宗時期,忽必烈之孫、安西王忙哥刺之子阿難答及其屬下皈依伊斯蘭教。安西王的轄區當時在關隴河西一帶,包括六盤山及平涼、寧夏南部等地,這一帶是西域進入中原的要沖,分布在這里的回回人較多。而阿難答及其屬下皈依伊斯蘭教後,大部分人散落於民間,無疑使這一地區回回人口大量增加。
據貴州馬家屯馬姓墳山碑文記載:「予族世籍平涼,於洪武十四年晉守烏撒,歷明至清,三百餘年。」「嘉慶二十年(1541),平涼境內約有1200多戶、6000餘回族人,已初步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點。」至明末清初,甘肅平涼、寧夏固原等處已是「漢回雜處」。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署理陝西巡撫畢沉在奏摺中稱:「寧夏至平涼千餘里,盡系回庄。」
⑻ 誰知道甘肅省平涼的歷史
文化底蘊深厚。這里是先民們在黃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20—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涇河流域創造了先進的農耕文化,開啟了農業文明的曙光。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堅在這里厲兵秣馬欲平定前涼,始以平涼之名置郡。境內有仰韶、齊家、商周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4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96件。出土於涇川縣大雲寺的佛祖舍利金銀棺、靈台縣的西周青銅器和南宋貨幣銀合子等文物被譽為「中華文物之最」。在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中,尤以中華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開元第一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天下王母第一宮——回中宮、神州祭靈第一台——古靈台等聞名於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里吸引了眾多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親詣崆峒山,向廣成子請教修身治國之道;周穆王「八駿日行三萬里」,與西王母相會於回中;秦始皇、漢武帝先後西巡,登崆峒而攬勝;秦王李世民涇州大捷,展雄才而凱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傳世;成吉思汗駐蹕隴山,建有寢宮;明代韓王就藩平涼,傳十一世;名道張三豐訪道修煉,歷時五年。近代以來,左宗棠、林則徐、譚嗣同、馮玉祥、張學良、於右任等愛國人士紛至沓來,留下了歷史的印跡,特別是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平涼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種。地靈人傑的平涼還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華針灸學鼻祖皇甫謐,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劉錡,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趙時春,清初名臣慕天顏等一大批文韜武略傑出人物。經過多年的挖掘開發,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雲寺、皇甫謐等有較強吸引力和較大影響力的四大「文化名片」。深厚的文化積淀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使這塊土地充滿了靈氣,充滿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開放的區域文化特色。
⑼ 我是平涼人,想知道一下,平涼的歷史,及平涼的來歷,有哪位能告訴我僅僅想知道而已,
平涼市情概況
平涼市地處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東鄰陝西咸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陝西寶雞、甘肅天水,北倚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是甘肅東部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東部省區產業轉移與開放開發的「東大門」。全市轄涇川、靈台、崇信、華亭、庄浪、靜寧6縣和崆峒區,總面積1.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24萬人,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3%。
區位優勢明顯。平涼位於西安、蘭州、銀川三大省會城市幾何中心,是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之重鎮,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平涼不僅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公路樞紐,也是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312國道橫穿全境,寶中鐵路縱貫南北,初步形成了以國道、省道為主幹,縣鄉道路為支線的公路網路。隨著平定高速、銀武高速、西平鐵路、天平鐵路的陸續建設,平涼將成為貫通西蘭銀三條高速、三條鐵路的重要交通樞紐,區位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發揮。
文化底蘊深厚。這里是先民們在黃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20—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涇河流域創造了先進的農耕文化,開啟了農業文明的曙光。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堅在這里厲兵秣馬欲平定前涼,始以平涼之名置郡。境內有仰韶、齊家、商周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4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96件。出土於涇川縣大雲寺的佛祖舍利金銀棺、靈台縣的西周青銅器和南宋貨幣銀合子等文物被譽為「中華文物之最」。在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中,尤以中華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開元第一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天下王母第一宮——回中宮、神州祭靈第一台——古靈台、秦皇祭天第一壇——蓮花台等聞名於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里吸引了眾多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親詣崆峒山,向廣成子請教修身治國之道;周穆王「八駿日行三萬里」,與西王母相會於回中;秦始皇、漢武帝先後西巡,登崆峒而攬勝,尋道理而治國;秦王李世民涇州大捷,展雄才而凱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傳世;成吉思汗駐蹕隴山,建有寢宮;明代韓王就藩平涼,傳十一世;名道張三豐訪道修煉,歷時五年。近代以來,左宗棠、林則徐、譚嗣同、馮玉祥、張學良、於右任等愛國人士紛至沓來,留下了歷史的印跡,特別是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平涼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種。地靈人傑的平涼還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華針灸學鼻祖皇甫謐,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劉錡,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趙時春,清初名臣慕天顏等一大批文韜武略傑出人物。經過多年的挖掘開發,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雲寺、皇甫謐等有較強吸引力和較大影響力的四大「文化名片」。深厚的文化積淀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使這塊土地充滿了靈氣,充滿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開放的區域文化特色。
自然生態良好。平涼地處東經105°20′——107°51′,北緯34°54′——35°46′之間,屬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半乾旱、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海拔在890——2857米之間,年均氣溫7.4——10.1℃,年降水量420——600毫米之間,平均日照總時數2144——2380小時,無霜期156——188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生物資源豐富。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及省級森林公園5處,森林覆蓋率達到22.3%。平涼是甘肅最大的煤電產業基地、甘肅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西北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中葯材產地,被農業部劃定為全國蘋果優勢產區。盛產小麥、玉米、洋芋、谷類,有「隴東糧倉」之美譽,黨參、黃芪、甘草、冬花等150多種中葯材和山葯、百合、蕨菜、甲魚等特色農產品聞名遐邇,具有發展現代農業的廣闊前景。
資源相對富集。平涼土地廣闊,地形地貌復雜,土壤類型多樣,現有農業用地101萬公頃,其中耕地38萬公頃、林地32萬公頃、牧草地14.7萬公頃。礦產資源優勢明顯,煤炭、石灰岩儲量居全省首位,全市煤炭探明總儲量37億噸,佔全省探明儲量的41%,不僅是優質動力用煤,也是目前全國最好的氣化用煤。市內的華亭煤田是甘肅省第一大煤田、全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石灰岩探明總儲量2.4億噸,全市水泥生產能力達到200多萬噸,成為隴東最大的建材基地。油頁岩、鉛鋅礦、硫鐵礦、陶土等礦產資源儲量可觀,開發潛力巨大。全市水資源總量16.7億立方米,年徑流量為13. 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2.9億立方米,全市理論水能蘊藏量為11.2萬千瓦,能夠較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勞動力資源豐富,共有勞動力135.8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103.6萬人,農村富餘勞動力49萬人,具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勞務經濟的明顯優勢。旅遊資源遍布全市,境內有主要人文、自然景觀100多處,特別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4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道教名山崆峒山,被評為「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區」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崆峒道源勝地旅遊區、涇川西王母朝覲旅遊區、古靈台商周文化和皇甫謐針灸文化旅遊區、靜寧成紀文化及農業觀光旅遊區、庄浪雲崖寺人文自然及梯田建設生態旅遊區、華亭蓮花台人文自然及關山森林生態旅遊區、崇信五龍山人文自然民俗旅遊區風景綺麗、獨具特色。
投資環境優越。經過多年的努力,平涼投資發展的硬體環境和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以優化環境、集聚人氣、提升形象、實現雙贏為目標,從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市場環境、服務環境、社會環境等各個方面入手,著力創建融資平台,激活民間資本,狠抓環境優化,堅持以誠信招商、以環境留商、以感情融商,營造了親商、富商、安商的社會氛圍。平涼被評為「浙商(省外)投資最佳城市」。建成了崆峒區二十里鋪、華亭縣石堡子、靜寧縣八里等一批具有較強聚集力、輻射力的工業集中區,促進了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新興產業向園區聚集,項目、資金、技術、人才向園區流動,民營經濟已佔到地區生產總值的40%。先後成功舉辦了第八屆和第十六屆中國西部商品交易會、第五屆全國武術館校武術比賽、第七屆全國機器人足球錦標賽等全國知名節會和國家級賽事,連續多年舉辦中國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平涼的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外向型經濟初見端倪,目前,平涼人氣聚集、商貿發達,開放、合作、共贏、和諧的投資發展環境已經形成,成為投資興業和創造財富的熱土。 發展步伐加快。全市經濟步入了總量擴張、結構優化、質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階段,城鄉面貌和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2006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3億元,較上年增長12.1%;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3.23億元,增長1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40元,增長6.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850元,增長10%。特別是圍繞煤電、草畜、果菜、旅遊四大產業開發,做大做強了能源煤化工、綠色畜牧、優質果品、人文生態旅遊四大基地,培育形成了「平涼煤電」、「平涼金果」、「平涼紅牛」、「平涼旅遊」四大特色品牌。2006年全市原煤產量達到1880萬噸,佔全省產量的近50%,發電量84億千瓦時,佔全省的近20%,以煤電產業為支撐的工業主導型經濟格局初步形成。「平涼金果」榮獲中國國際林業產業博覽會金獎,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中華名果」稱號,並成為國家商標局注冊的全國市級第一個蘋果類證明商標,實現了直接出口。靜寧、涇川兩縣分別被授予「中國蘋果之鄉」和「中國紅富士之鄉」稱號,全市果樹經濟林151萬畝,果品產量51.46萬噸,以紫花苜蓿為主的耕地種草面積達107萬畝。平涼紅牛品種優良,年飼養量89.76萬頭,其證明商標注冊已被國家商標局受理,牛肉製品、皮革等產品暢銷國內外。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平涼旅遊產業迅猛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旅遊黃金線路和輻射周邊3省區14個市的旅遊經濟圈,道源尋根之旅、絲路遺珍之旅、人文生態觀光之旅、綠色休閑之旅、佛教藝術溯源之旅、黃土風情體驗之旅以及革命傳統教育紅色之旅等吸引了國內外大量旅遊者,年接待遊客數百萬人(次),平涼以黃土高原人文生態旅遊的鮮明特色和嶄新形象,成為甘肅東部極具吸引力的旅遊熱點城市。2006年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開發前景廣闊。未來五年,是平涼發展史上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和加速發展期。全市將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構建和諧社會為方向,以強市富民為根本,堅持發展抓項目、改革抓創新、和諧抓民生、保證抓黨建,主攻三大目標(小康平涼、和諧平涼、魅力平涼),建設四大基地(全省煤電化運基地、綠色畜牧基地、優質果品基地、西部人文生態旅遊基地),推進六個跨越(在統籌城鄉發展、做強地方工業、提升城市品位、發展第三產業、發展社會事業、建設和諧社會上推進新跨越),全面加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實現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平涼,這顆美麗的隴東明珠,必將放射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
開放的平涼熱誠歡迎國內外朋友觀光旅遊、投資興業、謀求合作,共同創造美好燦爛的明天!
⑽ 涇川縣的介紹
涇川縣隸屬於甘肅省平涼市,位於甘肅省在東經107°15′~107°45′,北緯回35°11′~35°31′,黃土高原中部秦答隴交界處。東與寧縣及陝西省長武縣交界,西接崇信縣、崆峒區,南鄰靈台縣,北靠鎮原縣。東西長57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1409.3平方公里(2012年)。人口28.32萬人(2013年),2013年,涇川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5.53億元。12涇川縣全國優質蘋果最佳適生區,居絲綢古道要沖,為華夏文明腹地,自古以來是西出長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鎮,著名景點有回山王母宮、瑤池、王母宮石窟等著名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