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紹興的文化歷史
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紹興至今已有約2500年歷史。越國古都建於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年。 紹興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的誕生地,春秋五霸之越國首都,兩晉的會稽國都、吳越國東都、南宋臨時首都和明末魯王監國之所,夏商周春秋時期成名已久,也是兩晉、南北朝、隋、唐、宋等時期的大都會,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會稽郡,推行郡尉分治模式,怕越國復興而尉治山陰(因會稽郡是邊防大鎮,尉治更重要),轄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大部20餘縣。西漢武帝元封五年(106),會稽郡領26縣,在今浙江境內有18縣。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錢塘江以南仍為會稽郡,治山陰(今紹興)。晉太康二年(281),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以會稽、東陽、永嘉、臨海和新安五郡置東揚州,州治山陰;隋開皇九年(589)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同時並山陰、永興、上虞、始寧為會稽,並餘姚、勤、鄮入句章縣,設吳州,州治會稽縣,領原揚州五郡,轄會稽、諸暨、剡、句章4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吳,以原吳州境置越州,轄境不變。唐代設越州總管府、浙江東道節度使,管越、睦、衢、婺、台、明、括、溫八州;五代設越州大都督府和東都,駐山陰,管越、睦、衢、婺、台、明、處、溫八州;北宋設兩浙路、越州大都督府,駐山陰,管越、衢、婺、台、明、處、溫七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駐蹕越州,升越州為紹興大都督府和陪都,治山陰,管越、衢、婺、台、明、處、溫七州;轄山陰、會稽、諸暨、蕭山、餘姚、上虞、嵊縣、新昌8縣。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稱紹興路。明、清復為紹興府。民國24年(1935),設紹興行政督察區。1949年10月設紹興專區,1952年1月撤銷,1964年9月復設紹興專區。1983年7月撤地建市,設省轄紹興市。
『貳』 有關文物保護的調查報告(紹興的)
把我的論文素材給你算了!!
1、紹興有哪些重要的文物古跡?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紹興是中華民族立國始祖夏禹與諸侯會盟之勝地,古越國的都會。這里山明水秀,文化燦爛,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素有山青水秀之鄉,歷史文物之邦,名「人薈萃之地」的美譽,,是一座有4000多年文化積淀和近2500年建城歷史的文明古城,文物資源極為豐富,被譽為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紹興因其文物古跡、傳統街巷、民俗文化和濃郁的古都氛圍而成為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 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天賦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名人輩出,賢才 流寓,構成了紹興人文薈萃的特色。7901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擁有各類文化遺跡3600餘處,至今仍保存著春秋、戰國、漢、晉、五代、唐、宋、元、明、清,直到現代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其中歷年來已被各級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92處,內有國家級4處(古纖道、魯迅故居、秋瑾故居、大禹陵)、省級46處、 市(縣)級142處,此外,地方館藏文物也不可小覷,3.5萬余件文物中僅一級品就達100多 件,這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有力依託。
2、這些文物古跡的現狀如何?
在我國現有的103座歷史文化名城中,由於沒能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一些歷史文化名城也遭受了人為的破壞。從總體上說,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正面臨著九大矛盾。
第一大矛盾,名城保護和城市開發的矛盾。由於對歷史文化的價值和城市開發的價值在認知上出現的偏差,拆古城、建新城的個案屢屢出現。
第二大矛盾,古城的道路結構和當代交通需求的矛盾。歷史文化名城的道路普遍較窄較短,而當代交通則要求快速通暢。一些古城為了拓寬道路而破壞了古城的格局。
第三大矛盾,古民居的落後性和現代化生活需求的矛盾。歷史文化名城的房屋設施難以滿足當代百姓對舒適生活的追求,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的政府為了改善市民生活條件,將「舊城改造」作為政府政績,古城格局隨之破壞。
第四大矛盾,名城保護的財政保障和城市經營、開發經費的矛盾。現有的「文物保護經費」只能用於已發現文物的搶救性保護,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所需的大量經費卻缺乏財政保障,財政經費往往支持看得見「實惠」的城市經營、開發項目。
第五大矛盾,名城文物合理利用過程中的文化性和商業性的矛盾。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為發展旅遊業,出現了開發過度、利用過度的狀況。
第六大矛盾,老城區與新城區之間的政策不對等矛盾。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為保護古城,在老城區外圍開辟了新城區。但在政策制定和管理力量上往往向新城區傾斜。
第七大矛盾,古城保護的整體性和點、線、面保護的矛盾。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的工作重點往往著立足於「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而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卻缺乏有效措施,使古城文物成為現代化都市中的「孤島」。
第八大矛盾,破壞與恢復的矛盾。在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有識之士的呼籲和隨著法制化進程的加快,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歷史文化名街區的恢復開始列入政府工作日程。但與前些年的破壞速度和力度相比,保護和恢復顯難以相匹。
第九大矛盾,管理體制的矛盾。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過程中,出現了管理的多元性和抵抗性,與名城古跡保護和利用相關的部門有建設、文物、旅遊、園林、文化、城管、工商管理等,有的主保護,有的主利用,體制上的不相容產生的政策上的相對抗也屢見不鮮。
歷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出現這些矛盾,關鍵是缺乏正確的政績觀。
自1982年以來,我國先後有103座城市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在加快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的決策管理者把「舊城改造」當作政績,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驅使下,歷史文化名城的遭受了認為的破壞。在「古城長高了」的歡慶聲中,高樓大廈代替了傳統街區,現代化建築取代了古代民居,原本是整片森林的歷史名城被砍伐得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株文物大樹,文物遺跡成了現代都市中的「孤島」。更有甚者,一些領導視黃鍾為瓦釜,在歷史文化名城中拆真古董,建假古董,歷史的文脈被他們活生生地阻斷。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一原則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人類進入21世紀之後,文化已經是城市的靈魂。中國的社會經濟越發達,中華七千年的文化內涵越顯得厚重。城市建設必須顧及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改善人民的居住條件不應以毀壞古跡作代價。歷史文化名城是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保護好這一載體,就是歷史文化名城政府的最佳政績。就紹興而言,這座古城所孕育的豐厚文化,就是當代紹興最大特色和最大財富,也是紹興發展的動力之源和重要支撐。城市越是現代化,越要依賴文化的支撐。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是保護發展力,就是促進可持續發展。
紹興在處理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的關繫上做了「六個堅持」的嘗試:堅持科學規劃,制定了《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在規劃的指導下開展保護古城格局、整治河湖水系、修復文物古跡、修繕歷史街區的各項工作,使古城保護走上健康、規范、有效的軌道;堅持重在保護,投資4億元,對8處國家級、25處省級、6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83處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文物點,還投資11億元,對魯迅故里等7個總面積達200萬平方米的歷史街區進行保護和修繕,修繕後的倉橋直街因此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堅持風貌協調,保護和延續唐朝以前形成的水城格局和宋代確立的街巷格局,保護和延續古城的空間形態和建築風貌,逐步恢復「粉牆黛瓦」的建築格調;堅持文化為魂,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揚名人文化、古越文化、物產文化、戲劇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遺產;堅持生態和諧,十分重視對城區水系的規劃、保護和利用,疏浚養護城區17條河道,徹底整治長12公里的環城河,使城區水系暢通,死水變活,活水更清,清水長流,保持了紹興「東方威尼斯」的水城特色;堅持創建品牌,進一步塑造「江南文化看紹興、江南古城看紹興、江南風情看紹興」品牌,還推出了魯迅故里修學游、魯迅筆下風情游、蘭亭書法研修游、古城文化尋蹤游、跟著課本游紹興等文化產品,深受遊客歡迎。
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使當代民眾共享古城文化的魅力,是一種歷史責任。歷史文化名城的執政者應該嚴格遵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文物法》和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把保護歷史古城與發展文化旅遊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古城保護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的新路,使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遺產更好地為當代社會民眾服務,促進文化旅遊繁榮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古城保護與經濟、社會、城市發展的多贏格局。在古城保護的進程中,紹興市已經嘗到了甜頭,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文化旅遊節節攀升,促進了古城保護與旅遊發展的良性互動。去年,紹興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523萬人次,創旅遊收入116億元,城市環境明顯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去年,紹興因此被譽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是一個永恆主題,推進古城保護和發展文化旅遊良性互動也是一個重大課題。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神聖使命。只要我們更好地研究古城、保護古城、發展古城,一定能使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交相輝映,創造城市發展的新優勢。
3.《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介紹
《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歷經多次編制,本次規劃1999年3月編制完成,並於2001年12月經省政府批復實施。
一、規劃構思
1、形成一個完善的保護體系。既要保護古城的格局與傳統風貌、歷史街區、文物古跡等有形的、實體性的歷史自然文化遺產,也要保護繼承無形的優秀文化傳統。
2、在宏觀和微觀上採取多種規劃手法,保護和延續古城格局和風貌特色,實現名城的可持續發展。如古城功能的改善,用地布局的調整,人口的疏解,對過去建設性破壞逐步進行整治等。根據不同的保護對象,提出不同的保護方法,如劃定保護范圍,確定保護分級和保護要求,對建築分六類進行保護與整治等。
3、針對紹興的歷史文化遺存點多、規模不大,歷史街區又比較分散的特點,規劃構築系統,增強整體性,努力形成一個風貌格局基本一致,能展示古城歷史文化積淀,反映古城特色的綜合形象。一是以「線」串「點」,以「線」串「面」,通過保護城市水系,把古城內近三分之二的文保單位和七片歷史街區串連起來,形成一個能反映、代表紹興古城歷史文化特色的總體形象;二是以路串點,以綠串景;三是組織古代和近代兩條歷史文脈。
4、提出切實有效的保護規劃措施,使《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得以實施。
二、空間布局
從紹興古城的實際情況出發,紹興名城保護採取「點、線、面」保護與古城格局和風貌保護相結合。所謂「點」,就是保護61處文物保護單位和83處文物保護點。所謂「線」,就是保護「水是有城,城中有水,水巷縱橫」的「三縱、二環、六線、八池」獨特的城市河湖水系和「一河一路」、「一河二路」、「有河無路」別具一格的水鄉風貌帶。所謂「面」,就是保護越子城、八字橋、魯迅路、西小河、蕺山、新河弄和石門檻等七片具有傳統風貌的歷史街區。與此同時,搶救和保護瀕臨破壞的以「三山二塔」為制高點與一、二層傳統民居構成的古城空間形態格局和以黑、白、灰為特點的古城色彩基調,保護六條視線走廊,控制古城建築高度。把「點、線、面」保護與古城格局和風貌保護結合起來,充分反映和展示古城的歷史文化風采。
三、創新與特色
1、規劃成果完整性。有規劃文本、圖則、說明書、基礎資料匯編、實施效果。
2、保護理論體系的完善性。從保護有形的實體性的歷史文化遺產到保護無形的優秀文化傳統,從保護文化遺產到保護自然遺產,從回顧歷史總結經驗教訓,到指導今後工作理論,從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各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論證。
3、基礎資料翔實,方案科學合理,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規劃是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的,非常切合紹興名城保護實際情況。規劃明確了古城的保護期限、原則、目標、范圍、內容,對不同的保護對象劃定不同的保護范圍,實行分級保護,將保護區內的建築分為保護、改善、重建、保留、整飭、拆除六類保護與整治模式,對古城內的建築、體量、形式、高度、色彩作了詳細規定,對每個文保單位和文保點及周圍的建設控制地帶的保護也作了具體規定。
4、文字精煉,表達准確,圖紙清晰,可看性強,圖文並茂,為規劃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四、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本次規劃范圍為336.5平方千米。以紹興古城8.32平方千米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重點地區。規劃古城內人口由15萬人疏解到10萬人,人均建設用地從55.5平方米上升到83平方米。古城實行「點、線、面」保護與古城格局風貌保護相結合。
「點」:保護61處文物保護單位和83處文物保護點。
「線」:保護長32.2千米,橋梁84座,18條河道構成的河湖水系;保護一河一路、一河二路、有河無路的河道兩側各50米左右范圍的水鄉風貌帶;保護六條視線走廊。
「面」:保護五大片、二小片歷史街區。面積指標詳見表1、表2。
「古城空間形態和建築高度」:保護以三山(府山74.2米、塔山30.2米、蕺山53.3米)二塔(應天塔69.78米、大善塔40.5米)為制高點,與一、二層傳統民居組成的古城空間形態。古城范圍內禁止再新建高層建築,保護區處的新建建築高度控制在4-6層,檐口高度13.4米-19米,色調以黑、白、灰為主。
五、實施效果
依據《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投資7000萬元組織實施了越子城歷史街區內的倉橋直街(紅旗路)寶珠橋至鳳儀橋地段和蕺山歷史街區內的蕺山直街兩側(書聖故里)地段的保護整治工程,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其他相關項目逐步按規劃要求展開。
『叄』 紹興的文物保護
把我的論文素材給你算了!!
1、紹興有哪些重要的文物古跡?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紹興是中華民族立國始祖夏禹與諸侯會盟之勝地,古越國的都會。這里山明水秀,文化燦爛,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素有山青水秀之鄉,歷史文物之邦,名「人薈萃之地」的美譽,,是一座有4000多年文化積淀和近2500年建城歷史的文明古城,文物資源極為豐富,被譽為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紹興因其文物古跡、傳統街巷、民俗文化和濃郁的古都氛圍而成為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 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天賦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名人輩出,賢才 流寓,構成了紹興人文薈萃的特色。7901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擁有各類文化遺跡3600餘處,至今仍保存著春秋、戰國、漢、晉、五代、唐、宋、元、明、清,直到現代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其中歷年來已被各級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92處,內有國家級4處(古纖道、魯迅故居、秋瑾故居、大禹陵)、省級46處、 市(縣)級142處,此外,地方館藏文物也不可小覷,3.5萬余件文物中僅一級品就達100多 件,這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有力依託。
2、這些文物古跡的現狀如何?
在我國現有的103座歷史文化名城中,由於沒能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一些歷史文化名城也遭受了人為的破壞。從總體上說,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正面臨著九大矛盾。
第一大矛盾,名城保護和城市開發的矛盾。由於對歷史文化的價值和城市開發的價值在認知上出現的偏差,拆古城、建新城的個案屢屢出現。
第二大矛盾,古城的道路結構和當代交通需求的矛盾。歷史文化名城的道路普遍較窄較短,而當代交通則要求快速通暢。一些古城為了拓寬道路而破壞了古城的格局。
第三大矛盾,古民居的落後性和現代化生活需求的矛盾。歷史文化名城的房屋設施難以滿足當代百姓對舒適生活的追求,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的政府為了改善市民生活條件,將「舊城改造」作為政府政績,古城格局隨之破壞。
第四大矛盾,名城保護的財政保障和城市經營、開發經費的矛盾。現有的「文物保護經費」只能用於已發現文物的搶救性保護,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所需的大量經費卻缺乏財政保障,財政經費往往支持看得見「實惠」的城市經營、開發項目。
第五大矛盾,名城文物合理利用過程中的文化性和商業性的矛盾。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為發展旅遊業,出現了開發過度、利用過度的狀況。
第六大矛盾,老城區與新城區之間的政策不對等矛盾。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為保護古城,在老城區外圍開辟了新城區。但在政策制定和管理力量上往往向新城區傾斜。
第七大矛盾,古城保護的整體性和點、線、面保護的矛盾。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的工作重點往往著立足於「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而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卻缺乏有效措施,使古城文物成為現代化都市中的「孤島」。
第八大矛盾,破壞與恢復的矛盾。在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有識之士的呼籲和隨著法制化進程的加快,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歷史文化名街區的恢復開始列入政府工作日程。但與前些年的破壞速度和力度相比,保護和恢復顯難以相匹。
第九大矛盾,管理體制的矛盾。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過程中,出現了管理的多元性和抵抗性,與名城古跡保護和利用相關的部門有建設、文物、旅遊、園林、文化、城管、工商管理等,有的主保護,有的主利用,體制上的不相容產生的政策上的相對抗也屢見不鮮。
歷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出現這些矛盾,關鍵是缺乏正確的政績觀。
自1982年以來,我國先後有103座城市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在加快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的決策管理者把「舊城改造」當作政績,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驅使下,歷史文化名城的遭受了認為的破壞。在「古城長高了」的歡慶聲中,高樓大廈代替了傳統街區,現代化建築取代了古代民居,原本是整片森林的歷史名城被砍伐得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株文物大樹,文物遺跡成了現代都市中的「孤島」。更有甚者,一些領導視黃鍾為瓦釜,在歷史文化名城中拆真古董,建假古董,歷史的文脈被他們活生生地阻斷。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一原則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人類進入21世紀之後,文化已經是城市的靈魂。中國的社會經濟越發達,中華七千年的文化內涵越顯得厚重。城市建設必須顧及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改善人民的居住條件不應以毀壞古跡作代價。歷史文化名城是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保護好這一載體,就是歷史文化名城政府的最佳政績。就紹興而言,這座古城所孕育的豐厚文化,就是當代紹興最大特色和最大財富,也是紹興發展的動力之源和重要支撐。城市越是現代化,越要依賴文化的支撐。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是保護發展力,就是促進可持續發展。
紹興在處理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的關繫上做了「六個堅持」的嘗試:堅持科學規劃,制定了《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在規劃的指導下開展保護古城格局、整治河湖水系、修復文物古跡、修繕歷史街區的各項工作,使古城保護走上健康、規范、有效的軌道;堅持重在保護,投資4億元,對8處國家級、25處省級、6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83處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文物點,還投資11億元,對魯迅故里等7個總面積達200萬平方米的歷史街區進行保護和修繕,修繕後的倉橋直街因此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堅持風貌協調,保護和延續唐朝以前形成的水城格局和宋代確立的街巷格局,保護和延續古城的空間形態和建築風貌,逐步恢復「粉牆黛瓦」的建築格調;堅持文化為魂,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揚名人文化、古越文化、物產文化、戲劇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遺產;堅持生態和諧,十分重視對城區水系的規劃、保護和利用,疏浚養護城區17條河道,徹底整治長12公里的環城河,使城區水系暢通,死水變活,活水更清,清水長流,保持了紹興「東方威尼斯」的水城特色;堅持創建品牌,進一步塑造「江南文化看紹興、江南古城看紹興、江南風情看紹興」品牌,還推出了魯迅故里修學游、魯迅筆下風情游、蘭亭書法研修游、古城文化尋蹤游、跟著課本游紹興等文化產品,深受遊客歡迎。
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使當代民眾共享古城文化的魅力,是一種歷史責任。歷史文化名城的執政者應該嚴格遵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文物法》和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把保護歷史古城與發展文化旅遊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古城保護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的新路,使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遺產更好地為當代社會民眾服務,促進文化旅遊繁榮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古城保護與經濟、社會、城市發展的多贏格局。在古城保護的進程中,紹興市已經嘗到了甜頭,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文化旅遊節節攀升,促進了古城保護與旅遊發展的良性互動。去年,紹興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523萬人次,創旅遊收入116億元,城市環境明顯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去年,紹興因此被譽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是一個永恆主題,推進古城保護和發展文化旅遊良性互動也是一個重大課題。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神聖使命。只要我們更好地研究古城、保護古城、發展古城,一定能使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交相輝映,創造城市發展的新優勢。
3.《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介紹
《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歷經多次編制,本次規劃1999年3月編制完成,並於2001年12月經省政府批復實施。
一、規劃構思
1、形成一個完善的保護體系。既要保護古城的格局與傳統風貌、歷史街區、文物古跡等有形的、實體性的歷史自然文化遺產,也要保護繼承無形的優秀文化傳統。
2、在宏觀和微觀上採取多種規劃手法,保護和延續古城格局和風貌特色,實現名城的可持續發展。如古城功能的改善,用地布局的調整,人口的疏解,對過去建設性破壞逐步進行整治等。根據不同的保護對象,提出不同的保護方法,如劃定保護范圍,確定保護分級和保護要求,對建築分六類進行保護與整治等。
3、針對紹興的歷史文化遺存點多、規模不大,歷史街區又比較分散的特點,規劃構築系統,增強整體性,努力形成一個風貌格局基本一致,能展示古城歷史文化積淀,反映古城特色的綜合形象。一是以「線」串「點」,以「線」串「面」,通過保護城市水系,把古城內近三分之二的文保單位和七片歷史街區串連起來,形成一個能反映、代表紹興古城歷史文化特色的總體形象;二是以路串點,以綠串景;三是組織古代和近代兩條歷史文脈。
4、提出切實有效的保護規劃措施,使《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得以實施。
二、空間布局
從紹興古城的實際情況出發,紹興名城保護採取「點、線、面」保護與古城格局和風貌保護相結合。所謂「點」,就是保護61處文物保護單位和83處文物保護點。所謂「線」,就是保護「水是有城,城中有水,水巷縱橫」的「三縱、二環、六線、八池」獨特的城市河湖水系和「一河一路」、「一河二路」、「有河無路」別具一格的水鄉風貌帶。所謂「面」,就是保護越子城、八字橋、魯迅路、西小河、蕺山、新河弄和石門檻等七片具有傳統風貌的歷史街區。與此同時,搶救和保護瀕臨破壞的以「三山二塔」為制高點與一、二層傳統民居構成的古城空間形態格局和以黑、白、灰為特點的古城色彩基調,保護六條視線走廊,控制古城建築高度。把「點、線、面」保護與古城格局和風貌保護結合起來,充分反映和展示古城的歷史文化風采。
三、創新與特色
1、規劃成果完整性。有規劃文本、圖則、說明書、基礎資料匯編、實施效果。
2、保護理論體系的完善性。從保護有形的實體性的歷史文化遺產到保護無形的優秀文化傳統,從保護文化遺產到保護自然遺產,從回顧歷史總結經驗教訓,到指導今後工作理論,從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各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論證。
3、基礎資料翔實,方案科學合理,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規劃是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的,非常切合紹興名城保護實際情況。規劃明確了古城的保護期限、原則、目標、范圍、內容,對不同的保護對象劃定不同的保護范圍,實行分級保護,將保護區內的建築分為保護、改善、重建、保留、整飭、拆除六類保護與整治模式,對古城內的建築、體量、形式、高度、色彩作了詳細規定,對每個文保單位和文保點及周圍的建設控制地帶的保護也作了具體規定。
4、文字精煉,表達准確,圖紙清晰,可看性強,圖文並茂,為規劃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四、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本次規劃范圍為336.5平方千米。以紹興古城8.32平方千米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重點地區。規劃古城內人口由15萬人疏解到10萬人,人均建設用地從55.5平方米上升到83平方米。古城實行「點、線、面」保護與古城格局風貌保護相結合。
「點」:保護61處文物保護單位和83處文物保護點。
「線」:保護長32.2千米,橋梁84座,18條河道構成的河湖水系;保護一河一路、一河二路、有河無路的河道兩側各50米左右范圍的水鄉風貌帶;保護六條視線走廊。
「面」:保護五大片、二小片歷史街區。面積指標詳見表1、表2。
「古城空間形態和建築高度」:保護以三山(府山74.2米、塔山30.2米、蕺山53.3米)二塔(應天塔69.78米、大善塔40.5米)為制高點,與一、二層傳統民居組成的古城空間形態。古城范圍內禁止再新建高層建築,保護區處的新建建築高度控制在4-6層,檐口高度13.4米-19米,色調以黑、白、灰為主。
五、實施效果
依據《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投資7000萬元組織實施了越子城歷史街區內的倉橋直街(紅旗路)寶珠橋至鳳儀橋地段和蕺山歷史街區內的蕺山直街兩側(書聖故里)地段的保護整治工程,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其他相關項目逐步按規劃要求展開。
『肆』 急!一個有關古城紹興的歷史故事。
紹興是一座擁有25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是「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群星璀璨的「內名士之鄉」,——容紹興。其橋的數量是威尼斯的5.5倍,平均每1000平方米就有6.3座橋。 「悠悠鑒湖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風光秀麗、物產豐富、風土人情、名人輩出誘人而著稱於世,自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古即為遊客嚮往的游覽勝地。紹興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紹興出名人,是、陸游、蔡元培、秋瑾、魯迅、周恩來、竺可楨、馬寅初等名人的故鄉,毛澤東主席稱紹興為「鑒湖越台名士鄉」(《七絕兩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
『伍』 紹興歷史文化遺址的歷史與現狀
悠悠鑒湖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人文景觀豐富、水鄉風光秀麗、風土人情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即為遊客嚮往的游覽勝地。如今,紹興縣以高達275億元的GDP列居浙江縣級市前三,浙東地區第一。紹興市GDP位於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之後列第四。是全國十強市,十強縣雙十強成市。也是全國著名的全球紡織城與世界紡織品貿易中心。
紹興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紹興出名人,是魯迅、周恩來、竺可楨、秋瑾、王羲之、陸游、蔡元培、馬寅初等名人的故鄉,毛澤東主席稱紹興為「鑒湖越台名士鄉」(《七絕兩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
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下轄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和越城區,面積8256平方公里,人口434萬,其中市區面積339平方公里,人口64萬。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薈萃,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長江三角洲南翼重點開發開放城市。面向新世紀,我們的發展目標是努力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市、旅遊大市,爭取到2010年全市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20年達到目前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卧薪嘗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
一代文學巨擘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游覽紹興,也許就是一次魯迅文化的懷舊之旅,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戴著小氈帽的船夫以及戴著銀項圈的玩童;邁進咸亨酒店,你可以嘗嘗正宗的茴香豆;回到鄉間,去看一場傳統的社戲……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以烏蓬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紹興的市花是蘭花蘭花(紹興市花)
[編輯本段]氣候特徵
該市處於中、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地帶,季風氣候顯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豐富,濕潤溫和。「三大盆地」氣候各具特色,局地性小氣候資源豐富,但洪澇、乾旱和低溫冷害等常有出現。
『陸』 紹興市有那些重要文物古跡
紹興是中華民族立國始祖夏禹與諸侯會盟之勝地,古越國的都會。這里山明水秀,文化燦爛,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素有山青水秀之鄉,歷史文物之邦,名「人薈萃之地」的美譽,,是一座有4000多年文化積淀和近2500年建城歷史的文明古城,文物資源極為豐富,被譽為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紹興因其文物古跡、傳統街巷、民俗文化和濃郁的古都氛圍而成為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 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天賦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名人輩出,賢才 流寓,構成了紹興人文薈萃的特色。7901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擁有各類文化遺跡3600餘處,至今仍保存著春秋、戰國、漢、晉、五代、唐、宋、元、明、清,直到現代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其中歷年來已被各級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92處,內有國家級4處(古纖道、魯迅故居、秋瑾故居、大禹陵)、省級46處、 市(縣)級142處,此外,地方館藏文物也不可小覷,3.5萬余件文物中僅一級品就達100多 件,這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有力依託。
2、這些文物古跡的現狀如何?
在我國現有的103座歷史文化名城中,由於沒能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一些歷史文化名城也遭受了人為的破壞。從總體上說,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正面臨著九大矛盾。
第一大矛盾,名城保護和城市開發的矛盾。由於對歷史文化的價值和城市開發的價值在認知上出現的偏差,拆古城、建新城的個案屢屢出現。
第二大矛盾,古城的道路結構和當代交通需求的矛盾。歷史文化名城的道路普遍較窄較短,而當代交通則要求快速通暢。一些古城為了拓寬道路而破壞了古城的格局。
第三大矛盾,古民居的落後性和現代化生活需求的矛盾。歷史文化名城的房屋設施難以滿足當代百姓對舒適生活的追求,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的政府為了改善市民生活條件,將「舊城改造」作為政府政績,古城格局隨之破壞。
第四大矛盾,名城保護的財政保障和城市經營、開發經費的矛盾。現有的「文物保護經費」只能用於已發現文物的搶救性保護,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所需的大量經費卻缺乏財政保障,財政經費往往支持看得見「實惠」的城市經營、開發項目。
第五大矛盾,名城文物合理利用過程中的文化性和商業性的矛盾。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為發展旅遊業,出現了開發過度、利用過度的狀況。
第六大矛盾,老城區與新城區之間的政策不對等矛盾。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為保護古城,在老城區外圍開辟了新城區。但在政策制定和管理力量上往往向新城區傾斜。
第七大矛盾,古城保護的整體性和點、線、面保護的矛盾。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的工作重點往往著立足於「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而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卻缺乏有效措施,使古城文物成為現代化都市中的「孤島」。
第八大矛盾,破壞與恢復的矛盾。在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有識之士的呼籲和隨著法制化進程的加快,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歷史文化名街區的恢復開始列入政府工作日程。但與前些年的破壞速度和力度相比,保護和恢復顯難以相匹。
第九大矛盾,管理體制的矛盾。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過程中,出現了管理的多元性和抵抗性,與名城古跡保護和利用相關的部門有建設、文物、旅遊、園林、文化、城管、工商管理等,有的主保護,有的主利用,體制上的不相容產生的政策上的相對抗也屢見不鮮。
歷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出現這些矛盾,關鍵是缺乏正確的政績觀。
自1982年以來,我國先後有103座城市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在加快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的決策管理者把「舊城改造」當作政績,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驅使下,歷史文化名城的遭受了認為的破壞。在「古城長高了」的歡慶聲中,高樓大廈代替了傳統街區,現代化建築取代了古代民居,原本是整片森林的歷史名城被砍伐得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株文物大樹,文物遺跡成了現代都市中的「孤島」。更有甚者,一些領導視黃鍾為瓦釜,在歷史文化名城中拆真古董,建假古董,歷史的文脈被他們活生生地阻斷。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一原則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人類進入21世紀之後,文化已經是城市的靈魂。中國的社會經濟越發達,中華七千年的文化內涵越顯得厚重。城市建設必須顧及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改善人民的居住條件不應以毀壞古跡作代價。歷史文化名城是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保護好這一載體,就是歷史文化名城政府的最佳政績。就紹興而言,這座古城所孕育的豐厚文化,就是當代紹興最大特色和最大財富,也是紹興發展的動力之源和重要支撐。城市越是現代化,越要依賴文化的支撐。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是保護發展力,就是促進可持續發展。
紹興在處理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的關繫上做了「六個堅持」的嘗試:堅持科學規劃,制定了《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在規劃的指導下開展保護古城格局、整治河湖水系、修復文物古跡、修繕歷史街區的各項工作,使古城保護走上健康、規范、有效的軌道;堅持重在保護,投資4億元,對8處國家級、25處省級、6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83處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文物點,還投資11億元,對魯迅故里等7個總面積達200萬平方米的歷史街區進行保護和修繕,修繕後的倉橋直街因此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堅持風貌協調,保護和延續唐朝以前形成的水城格局和宋代確立的街巷格局,保護和延續古城的空間形態和建築風貌,逐步恢復「粉牆黛瓦」的建築格調;堅持文化為魂,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揚名人文化、古越文化、物產文化、戲劇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遺產;堅持生態和諧,十分重視對城區水系的規劃、保護和利用,疏浚養護城區17條河道,徹底整治長12公里的環城河,使城區水系暢通,死水變活,活水更清,清水長流,保持了紹興「東方威尼斯」的水城特色;堅持創建品牌,進一步塑造「江南文化看紹興、江南古城看紹興、江南風情看紹興」品牌,還推出了魯迅故里修學游、魯迅筆下風情游、蘭亭書法研修游、古城文化尋蹤游、跟著課本游紹興等文化產品,深受遊客歡迎。
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使當代民眾共享古城文化的魅力,是一種歷史責任。歷史文化名城的執政者應該嚴格遵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文物法》和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把保護歷史古城與發展文化旅遊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古城保護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的新路,使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遺產更好地為當代社會民眾服務,促進文化旅遊繁榮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古城保護與經濟、社會、城市發展的多贏格局。在古城保護的進程中,紹興市已經嘗到了甜頭,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文化旅遊節節攀升,促進了古城保護與旅遊發展的良性互動。去年,紹興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523萬人次,創旅遊收入116億元,城市環境明顯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去年,紹興因此被譽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是一個永恆主題,推進古城保護和發展文化旅遊良性互動也是一個重大課題。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神聖使命。只要我們更好地研究古城、保護古城、發展古城,一定能使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交相輝映,創造城市發展的新優勢。
『柒』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簡介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是從保護城市地區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及其環境為重點的專項規劃,是文物管理和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是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是標志人類所處時代和所處地域的社會縮影,它反映了某個時代和地域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最高成就,是一批長期積累起來的歷史文化遺產。
為保護這些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世界上許多國家採取了保護政策,加強保護規劃,並專門為之立法。義大利的威尼斯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風貌。法國巴黎舊城區基本保存了原有的布局。美國恢復和保護了威廉斯堡18世紀殖民地時期的古鎮。蘇聯在1949年公布了歷史名城名單,把這些城市置於建築紀念物管理總局的特殊監督之下。日本於1971年發布了《關於古都歷史風土保存的特別措施法》,對歷史文化名城加強了保護。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或是近、現代革命運動和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地方。
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於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82年 2月公布了第一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它們是: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蘇州、揚州、杭州、紹興、泉州、景德鎮、曲阜、洛陽、開封、江陵、長沙、廣州、桂林、成都、遵義、昆明、大理、拉薩、西安和延安。
1986年12月又公布了第二批38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它們是:上海、天津、沈陽、武漢、南昌、重慶、保定、平遙、呼和浩特、鎮江、常熟、徐州、淮安、寧波、歙縣、壽縣、亳州、福州、漳州、濟南、安陽、南陽、商丘(縣)、襄樊、潮州、閬中、宜賓、自貢、鎮遠、麗江、日喀則、韓城、榆林、武威、張掖、敦煌、銀川和喀什。
兩批共計62個。 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豐富多彩,各具特色。
按照歷史和自然文化特徵,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可分為 7類:①歷史上以政治中心為主的都城、省城、州城或府城、縣城;②風景如畫、依託山水名勝和重點文物古跡為主的名城;③以傳統手工業、商業特別著稱的名城;④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特色突出的名城;⑤邊境、口岸及長城沿線以軍事防禦為主的歷史城鎮;⑥以海外交通為主的港口名城;⑦重點革命紀念地名城。其中有不少名城可以兼有幾個特徵。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分為2級:①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由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建設部門報國務院核定公布;②省(自治區、直轄市)歷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定公布。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82)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1989)等為法律依據,在城市總體規劃基礎上,根據城市的歷史價值、地理條件、民族特徵、布局現狀、建設需要和發展限度而作出的帶有綜合性的專題規劃。
劃分整個城市為不同的環境風貌分區並確定分區的基調,這是保護歷史老區和建設新區、有機結合、協調發展、對比統一、在規劃上「分而治之」的首要准則和手法。環境風貌和基調是社會生活的集中反映。歷史文化名城的這種反映,主要包括在兩類風貌分區和相應的兩大基調之中。一是來自城市歷史舞台的遺存和記憶,即反映歷史文化基調的歷史保護區,如歷史分區或歷史風貌分區;二是來自城市現代生活,以反映當代建設和發展為基調的新建區,或新建分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韓城、平遙、潮州是體現風貌分區規劃,「分而治之」經驗突出的佳例。其中,歷史分區的歷史文化傳統特色濃厚,個性突出,在老城保護與建設中,失控甚少。同時,新建分區則表現為一片新的環境風貌。二者有明確的風貌分區界限,有完全不同的風貌基調。但是在城市整體生活方面,在市政建設的道路交通、水、電設施等方面,二者卻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歷史分區擁有較多有價值的文物古跡、風景名勝。這類風貌分區應當最富有歷史文化特色,最能顯示有保護價值的老城傳統格局、建築、街衢、群體環境、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另外,這類分區有的僅僅是一片地下埋藏的古城或宮殿建築、墓葬等的重要遺址,如河南省安陽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就是因為它有舉世著名的3000多年前的殷墟文化遺址。
新建分區泛指老城、老鎮等歷史分區以外,新建、擴建、改建地區和衛星城鎮的一種風貌區。這類風貌分區,有的等於白紙畫畫、平地起家;有的屬於老區擴建或改建,但是這些老區基本上不存在什麼必須保留的歷史價值,同時也不須承受歷史風貌分區基調的遙控。但其間如分布有文物保護單位,就要依法把文物保護單位及其保護范圍納入規劃,予以個別保護。對於極少數有特殊「窗口」性質的小環境,比如城市的主要出入口大門──國際機場、鐵路客站、公路客站、港口碼頭客站的小環境風貌,不論它們位於新建分區和歷史分區,都應強調突出中國特色,體現時代感和民族風格與地方個性的有機融合,給人以到了中國某地某歷史文化名城的大門,而不是別處。
有的歷史文化名城,可以在歷史分區與新建分區之間留有風貌分隔空地或綠地。這種屬於分隔、過渡性質的空間,最宜結合利用自然地形。如韓城的新建分區,就位於老城歷史分區之北的60米高的台地上;美國威廉斯堡,在歷史分區與新建分區之間留有 1.6公里寬的平面分隔空地、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