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道家思想在我國影響深遠,請問歷史
道家思想在我國影響深遠,請問歷史中的哪一時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張
在漢朝的文景之治這一時期,其政策最接近道家的主張。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綉,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
漢文帝、漢景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Ⅱ 道家的消極意義是什麼
(1) 地理性的意義:中國人包括中國大陸的中國人,包括台灣、香港,甚至新加坡和在其他國家的華人。由於種種原因,台灣、香港、新加坡和其它海外華人的管理,與大陸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管理不同。
(2) 種族性的意義:中國包括漢、滿、蒙、回、藏、苗、壯等不同的民族,雖然漢族占絕大多數,但少數民族所分布的范圍卻占非常高的比例,而且,中國版圖廣大,地理人文條件不同,我們很難只用上海人、北京人、陝西人、廣東人、四川人、東北人、內蒙人、香港人、台灣人或湖南人來代表中國人。
(3) 文化性的意義:中國人信仰儒家、道家的思想、佛教(藏、蒙、漢人所信仰的又大不相同)、回教和其它宗教,尤其前三者對漢人有深遠的影響。此外,近一百多年來,西方文化又透過種種方式進入中國,並影響海外的華人。
(4) 歷史性的意義:在長期的中國歷史中,中國境內的民族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和變遷;自唐宋以後,佛教成為中國主流思想的主要成分;清末西方思想的侵入和學習,加上近五十年來,中國大陸的發展前階段大規模引進了馬列主義和蘇聯的制度,以及在後階段的開放政策,大量的引進外資和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交流,工業化因而更快速的發展,這些都是改變中國歷史性格的因素。由於各地政治、經濟和文化條件的不同,台灣、香港、新加坡以及其它地區華人的價值觀和行為也呈現不同的面貌。
(1) 基本假設,探討人不知不覺的部分,認知、感覺、思想,例如關於人的天性、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真理與現實的性質、時間的性質、空間的感覺。
(2) 外顯的價值觀,是可知覺的部分,例如,對錯、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守秩序等。
(3) 人造物(artifacts),看得見但不易解析的部分,例如,建築、文字、制度、產品、繪畫等。
在這些方面的研究,通常有個毛病,研究者常忽略,不同文化(或國家、社會)間的比較涉及的是集體價值和行為的比較以及文化間的互動關系。傳統的研究通常用個人的資料,加總起來以求得集體的價值和行為。大家都知道,不論是最簡單的機器或是非常復雜的有機體,一個機組不是個體的總和,它有「不可化約」的復雜性。自行車不是輪子、把手和鐵架的加總;如果沒有大象的先行存在,瞎子摸到的大柱子、牆壁、水管等的形容加起來並不會構成大象;手、腳、眼睛等五官、身體加起來不會成為一個人。就這個意義來看,一個社會組織不是一些價值觀和一些政策加總起來的,它也像有機體一樣有不可化約的復雜性,有一種機制存在才能發揮作用。一些學者於是用隱喻(metaphor)的方法來形容一個組織或文化,例如用美式足球形容美國,用歌劇或時裝形容義大利,用交響樂團形容德國,用法國麵包形容法國,用日本花園形容日本等等。這種隱喻法就像中國人用鼠、牛、虎、兔等十二生肖,西方人用星座來比喻一個人一樣,簡化我們對人的了解,但給一個廣大的想像空間。
什麼是中國文化?首先我們應知道,在傳統的思想上,有儒家,道家,佛教(禪)的不同思想。人們在實際行為上,是儒道佛共並,有大人和小人之分,有主文化/俗文化之別。在現代的層次上,現代的層次上,思想是傳統和西方合流的;在行為上,人是受年紀(老、中、青)、地區(都市、鄉村)、教育、收入、職業的影響。一般而言,人們認為文化表現在人的性格上,因此中國文化的問題就成為中國人的性格是什麼。有關中國人的性格的書籍很多,現引述幾種以供參考。
史密斯(Smith)認為中國人有以下特色:保全面子、節儉持家、勤勞刻苦、講究禮貌、漠視時間、漠視精確、易於誤解、拐彎抹角、順而不從、思緒含混、不緊不慢、輕視外族、缺乏公心、因循守舊、隨遇而安、頑強生存、能忍且韌、知足長樂、孝悌為先、仁愛之心、缺乏同情、株連守法、相互猜疑、缺乏誠信、多元信仰。
他的結論是:中國人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耐心,現實性、快樂,這些方面他們都是傑出的,他們缺乏的是人格和良心。
林語堂認為中國人,老成溫厚,遇事忍耐、消極避世、超脫老滑、和平主義、知足長樂、幽默滑稽、因循守舊、有生活智慧、女性化、缺乏科學、無邏輯、憑知覺、有限的想像。
潘光旦認為中國人,易活難死、沒有神經、耐性太好、不求精確、勤勞、守節、知足長樂、有私無公、無惻隱之心、言而無信、爾詐我虞、愛臉皮、婉轉、客氣。這些特性造成民族在社會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病象。
最近,在管理上引用最多的,荷蘭籍社會心理學者霍夫士德(Gerrt Hofstede)比較了四十幾個國家,認為中國人有較高的權力距離、集體主義、逃避風險、女性主義。香港中文大學彭邁克(Michael Bond),收集中國學者的意見,中國文化與下列價值有關:孝(服從、尊敬、贍養父母、尊崇祖先)、勤勞、容忍、隨和、謙虛、忠於上級、禮儀、禮尚往來、仁愛(恕、人情)、教育、團結、中庸之道、修養、尊卑有序、正義感、恩威並濟、不重競爭、穩重、廉潔、愛國、誠懇、清高、毅力、耐心、儉、報恩報仇、文化優越感、適應環境、謹慎小心、信用、知恥、有禮貌、安分守己、保守、要面子、知己之交、貞節、寡慾、尊重傳統、財富。他收集了22個國家的資料,統計分析,這些特色可歸納為四價值面相:整和、儒家動能、仁慈心、道德感。
以上所列的性格,與那些思想家的思想有關,是儒、釋、道、法?有那些是「理想高尚的」,那些是「世俗和日常生活的」文化?那些是人類的共同性?那些是相異性?我們無法也無能在此分析和回答。
不過,以上研究的結果離實際我們了解的中國人有一段距離,例如,霍夫士德和彭邁克的五種指標能描繪香港、台灣、新加坡的文化價值觀嗎?如果稍微對這三地區有了解的人會很快發現:上述文化價值觀與現實的感受相差很大。例如,香港人的集體主義並不濃厚,反而有高度的個人主義;香港人雖然非常男性主義,在就業上相當歧視女性,但香港有相當高比例的女經理人員和高級政府官員。
這種調查研究的結果離實際現象很遠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研究方法的缺失所造成:
(1) 概念上的局限:很多概念有特定文化的意義。正如前述,兩文化間概念有的可以相對應,有的不能相對應但在功能上能相對應。例如,中國人沒有強烈的「自我」概念,個人主義是西方的觀念。個人主義到了中國就成為「個體主義」,所強調的是個人主義的負面,即「自私自利」的一面,而不是「自立自責」的一面。不過,中國人也強調「自立」、「自力更生」等個人主義所重視的一面。此外,中國人的家族觀念強烈影響集體和個人間的關系。縱使概念沒問題,個人主義的高低並不能說明一個社會人際間的復雜性。其他概念亦是如此。
(3) 樣本的代表性:從事國際比較時,誰是一國的代表?誰代表中國人、誰代表美國人?霍夫士德的研究對象是IBM公司的銷售人員,雖然他們不一定是各國的代表,但是霍氏堅稱至少他們在各個社會的地位應該是一致的。事實是如此嗎?1960年代在各國IBM工作的日本人、香港人、馬來西亞人、南非共和國人都有相同的社會屬性?這是非常令人懷疑的。一般的比較研究常犯的毛病就是這種沒有考慮各國國內的差異性。用統計學的語言來說,每個國家像個分配圖,每個分配圖的形狀不一樣,有的是常態分配,有的是非常態分配。稍具統計常識的都知道,兩種不同分配不能隨意比較。就實際的例子來看,美國和日本國內人種和文化的分配就大為不同,雖然日本人有區域上的區別,但是美國人不但有區域上的區別,而在內部人種和文化上有很大的歧異性。日本可說是個同質的社會,美國是個異質的社會,有黑人、白人、拉丁美洲人、亞洲人和其它各色各樣的人種。又如,馬來西亞可說是個二元的社會(還有少數印度人),馬來人和華人兩大族群在風俗、習慣和信仰上就有很大的區別,南非聯邦也類似,黑人為大多數,白人為少數,雖然最近政治上已有改變,但是白人控制著各行各業。
(4) 變遷的研究:大陸、香港、台灣以及其他海外華人組織已經歷了百多年來的大變,步入了現代化的途徑。這種變化迫使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在傳統、西方和現代問題上,摸索掙扎,企圖創造出自己的典範。傳統是什麼,西方的是什麼,現代的是什麼,三者又如何沖突、融合和創新?這是目前最受忽視的地方,而且可能是學術上最有興趣的地方。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環境的改變,西方文化的沖擊,影響了華人的價值觀。
考慮了過去的傳統和變遷,台灣楊國樞教授研究的結果,中國人的傳統性:1、孝順父母,2、積極心態,3、男權至上, 4、宿命主義,5、自我控制等,除了孝順父母外,已大幅降低,而現代化:1、男女平等,2、進取和樂觀,3、民主心態,4、尊重個人感情,5、獨立自主等則大幅上升。
就是中國文化拖著中國人的後腿,養成了保守封閉的習慣,從思想上限制了國人創新。不錯燦爛輝煌的文化和歷史可以讓我們自豪,但和燦爛輝煌的未來相比一文不值。
Ⅲ 道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道家文化對後世的影響有哪些
易經裡面有兩句很出名的話,現已經引用為清華大學的校訓。這句話就是:天行健(乾),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人都知道乾坤兩卦,在八卦圖里一個在上,一個在下,這兩句話,不但闡述了乾坤兩卦的內涵,也很好的代表了儒道兩家的思想。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無敵,仁者向上,處處體現著一種向上的精神,這不就是「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體現嗎?而道家的核心思想為「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水和道很相近,都是對萬物給與滋養,又不與萬物相爭,恰恰就是「君子以厚德載物」的一種體現。
看到這里,大家會說,儒道兩家一個在上,一個在下,高低不就是立馬判斷出來嗎?不是這樣的,我們再回頭看看太極圖,圖中黑白兩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整個圖像呈現出一種動態的感覺,彷彿不斷循環,周而復始,生生不息。也就是說事務是不斷的轉化的,並非在上的就永遠高高在上。整個太極圖,缺了哪一種顏色都不能成為一個整體,所以缺一不可。
儒道兩家既然是代表乾坤兩卦,那麼他們就是互補的,兩者結合可以成為一個整體。這就是我們的手腳一樣,你覺得手比腳好就可以不用腳了嗎?姚明會覺得手好,但羅納爾多就認為腳更重要,所以手好還是腳好這樣的爭論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儒家和道家哪個更好是一個沒有意義的話題。
事實是如此,如果一個人只用儒家或者道家一家的思想,那麼很難成大事。
儒家給我印象,出來的無非是兩種人,要麼就是認死理的人,絲毫沒有轉彎的餘地,代表人物如海瑞這樣的怪人。要麼出來的就是偽君子,中國的知識分子大部分都是偽君子。因為儒家人只認同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要求非常苛刻,非常人可以完全做到,做到的人都像海瑞這樣,為了一點禮義問題都可以活活把女兒餓死。如果你做不到,又想掛著君子的招牌,那麼只好做個偽君子了。
道家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力沒有儒家那麼大,所以就算道家犯什麼錯誤,也不至於有很壞的影響,畢竟治國都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嘛,下面道家犯點什麼事情也不會引起太大的注意。所以找反面教材就只能找魏晉時期的人物了。
魏晉時期道家盛行,上流人士都喜歡清談,所謂清談誤國,於是人心散漫,國家也缺乏凝聚力,導致被五胡亂華,中國遭受了兩百多年的滄桑。這兩百多年的歷史到現在能說清的人不多,因為實在太亂了,現在這段這么漫長的歷史在中國人的腦海中完全沒有什麼印象,道家思想的責任不小啊!
所以,光用儒家不行,只用道家也不行,一定要儒道兩家結合起來才可以做出點事情來。歷史上的大人物,基本上你不能用儒家的「君子」的絕對標准來衡量他們,他們總有靈活的一面,也有些遭人非議的地方,但卻是這樣的人成就一番事業。這些人,你用儒家的眼光來打量他們,有些接近,他們總是自強不息。而他們可以忍辱負重,可以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也符合道家的精神。
先秦諸子百家,唯獨儒道兩家可以發揚光大,也是有他們自身互補的道理。古代的人當官的時候可以用儒家的思想,當失意的時候可以退隱山林當一回隱士,學學道家的清靜無為,而不是像西方國家的一律弱肉強食。所以整個中國的封建社會結構十分穩定,時間也特別的漫長。就算是新的政權替代了舊的政權,也多採用這兩種思想來做國家的主流思想,上儒下道,當亂世的時候,就是上道下儒,儒家退居幕後,等天下太平再出來治理。這就如同太極圖一樣的循環再循環。。。。。。
我覺得現在中國很迫切需要一種思想來指導,讓我們的國家走得更快更好,所以現今什麼新儒學、新道學層出不窮。我說,大家何不把視野再拉遠一些,整體上審視一下這兩家學說,讓他們結合一起,共同研究出一種完整的思想體系,而何必要爭個你死我活的
Ⅳ 論述道家思想對現實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1、道家哲學影響到整個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在中國歷史上,道家哲學有時被一些非官方儒學的重要人物改造與繼承,道家哲學還深深地影響到中國的道教與佛教兩大宗教哲學思想的發展。
2、黃老學的無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陰陽諸家思想的融合,是無為與有為的結合,是經世致用之學,在政治上具有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老莊的消極無為的思想。
3、一般認為道家思想的特徵之一,是通過各種修煉而達到永恆不死的至高完美境界,「因而開創了中醫養生學」 ;又從煉丹實踐中發明了火葯,中國四大發明都與道教有關。
(4)道家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道家是中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
佛教傳我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道家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這么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與生命力。
Ⅳ 道家思想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基本一致,不過道家注重自度
道教的精神內核是什麼?孟至嶺:所專謂道教:一是道,屬自身修身之道,追求至真;二是教,教化眾徒與世間人,追求至善。道家思想核心為自度度人,自度乃是度人的前提,只有自度的人才能去度眾生。首先自身要修道,追求返璞歸真,回到人最純真的本性。修道是要下功夫的,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要將俗世的名利、榮辱富貴全部舍棄的。通過修身達到至真的境界。在自身達到善的境界之後,才是教化世人。而教化世人追求的乃是至善。所謂至善不僅僅有利於自身,還要是有利於天地,有利於萬物,沒有任何附加條件,也沒有任何其他雜念的善,才是至善。真正的大德,至真至善,自己朝著善的方向,他人也朝著這個方向。這是道教最根本的精神。這種精神在普通老百姓口中流傳著,形容至真境界的如「去偽存真」;善的概念演變為「抑惡揚善」、「棄惡從善」等,道教教化主要是要世人在道德方面向善。道教本身講求修身和教化,道教最核心的東西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自度度人,先度自己才有資格去度別人。
Ⅵ 儒家、道家在歷史上各自發揮了什麼作用
儒家開中華二千年文宗治世,為封建社會維系提供禮義廉恥,大到國家小內到宗族有一整套理論依容據維系。
道家,法自然親自由,為國人思想中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在漢處無為而治開創文景盛世,對後時王朝的統治有很大啟發。
Ⅶ 道家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對中國的影響
1、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道家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家黃老派的理論和實踐上。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因應這種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辟了道路。另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從道家治國的實踐來看,不管是齊威王治下的齊國還是呂不韋執政時期的秦國,以及後來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後,黃老道家的治國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大多數時候,統治者像漢宣帝說的那樣,是「霸王道雜用之」。即有時是「外儒內法」,有時是「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每當君權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部分限制時,黃老道家就會復活,並帶來經濟文化上的繁榮,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註解過《道德經》,「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兩宋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都與黃老思想有密切關系,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另外道家老莊派和楊朱派對中國傳統政治也有影響,他們代表著政治上的隱逸和出世傾向;使中國知識分子形成了一種政治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曠達態度。同時,老莊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2、對傳統法律制度的影響。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黃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漢初期對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有人用道法家稱呼黃老道家。儒家獨尊後,中國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內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導的法之原則與精神,還是間接隱性地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之格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首先,道家以普遍的自然理性為准則,主張道法自然緣道生法,不但說明了法律合法性的來源,劃分了無道之法和有道之法的界限,還為道家治世鋪平了道路。並且對儒家法天和春秋決獄的思想也有一定影響。也對單純的依法治國是一個警示。其次, 道家提倡「無為」和「自然」,認為民間有自發形成自我約束規范的能力,並且認為這種以民情和天道為基礎形成的自然規范,遠比統治者煞費苦心設計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則。這一思想被歷代統治者所吸納,成為一項中國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則。所以後世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民間的細作(如田土、婚姻等)均採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最後,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寬刑簡政,所以崇尚「簡、平」的法律審美觀。這一審美意趣也影響到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審美傾向,最終上升到「法貴精當」、「寬嚴適中」等法律的實質美學,成為制定法律所遵循的基本審美原則,也成為衡量一個朝代法度優劣的標志。
3、對傳統軍事思想的影響。道家尤其是黃老道家,在致力於治身治國的同時,也對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戰爭給予了高度關注。所以《老子》、《黃帝四經》、《鶡冠子》、《文子》、《呂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軍事思想,這些軍事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反戰論;第二,不得已而戰;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勝剛強。另外黃老道家普遍還有出「義兵」(即正義軍隊)的思想,而這些觀點和思想對中國傳統軍事思想有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許多人將《老子》、《鶡冠子》當兵書看待,同時將張良、諸葛亮、劉基等具有相當軍事謀略的人當成了道家。
4、對傳統科學技術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科學範式,始終在追求事物內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為核心,以天地人關系為主線,以自然為原則,以道、元氣、陰陽、有無、自化等為基本概念的有機科學思想體系。這種科學思想體系與以邏輯分析為核心的西方機械科學思想體系截然不同,卻與現代自組織化理論、復雜科學體系有許多相似之處。並對如何認識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危害至今還有重大的參考價值而在這種有機的科學思想體系形成過程中,道家思想的影響最為突出,道家道教不僅嚴格區分了普通知識與技術知識的區別,還通過道進乎技」、「順應自然」、「以道馭術」、「悟性思維」等思想影響了後世中國的技術發展,同時還通過稷下道家、呂氏學派、淮南學派、道教組織等道家道教「科學共同體」對中國古代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道家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道家思想和這種有機科學思想體系的發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蘊含的以邏輯分析為核心的機械科學思想的發展,讓古代中國的科學理論水平遠不如古希臘,並讓中國在近代科學的發展中無所作為;另一方面卻使中國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技術大國和技術強國。都江堰、長城、蘇州園林、絲綢、瓷器、風箱乃至鑽井等等,至今風采依舊,向人們述說著中國古代技術的輝煌。
5、對文學藝術的影響。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莊派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超過了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這種影響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沒有過時,許多近現代文學藝術大家,如魯迅、郭沫若、胡適、周作人、林語堂、廢名、施蟄存、沈從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韓少功、閻連科、高行健等,都曾受過道家深刻的影響,其作品中也有濃厚的道家意味,以至於有人將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看作是「莊子的凱旋」。綜合來看,道家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審美觀上,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為了中國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體現在文學創作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來雕飾」;體現在繪畫藝術上,就是水墨畫簡淡含蓄形神兼備的風格;體現在建築藝術上,就是私家園林「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意境;體現在音樂藝術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同時道家主張無為自化,得意忘言,所以也使文藝形成了虛實相生的審美追求。如建築的亭台樓閣:「江山無限境,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皆盡虛實之妙;詩中絕句「無字處皆其意」,追求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空白之美;中國畫也是多在一幅空虛的背景上「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無畫處皆成妙境」;書法上同樣講究「潛虛半腹」,「筆不周而意已周」。同時,由於道家思想與盛世關系密切,所以有助於增加文學藝術的豪氣,而在衰世中道家思想是文人的治療創傷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學藝術曠達放逸的藝術風格。另外,道家主張高下相隨正反相倚,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學藝術的結構。如楷書的「逆鋒落筆」:「將欲順之,必故逆之;將欲落之,必故起之」;中國建築,尤其是園林,總愛追求一種欲顯先抑,欲直而曲,欲放先收的曲折反復之效果,小說戲曲的故事進程也多是如此:先是由合到分,然後中間經過無數的曲折,最後又由分到合,以大團圓作為結局。
6、其他影響。道家對中醫、傳統養生學、中華武術、茶道等也有巨大影響,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了《易經》和道教的諸多思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手段,以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風水環境、道樂書畫,茶養、食養、葯養、節欲、辟穀、食氣等多種方法。來調和陰陽、疏通氣血、培補精氣、鍛煉筋骨,頤養臟腑,調理肌膚。達到身心和諧健康的目的。至於中華武術,在形成的過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響,國際功夫大師李小龍,就曾在他的畢業論文中討論過道家思想與中華武術的緊密關系。具體來說,道家思想對中華武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認識論」和「方法論」兩個方面,在認識論方面,武術汲取了道家哲學思想關於宇宙本源的「道論」、「氣論」及「天人合一」的觀點來解釋武術的本質。在方法論方面,武術汲取了道家「物極必反」、「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師法自然」等思想,作為武術技擊思想的指導原則,並追求一種「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李小龍語)的境界。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極拳,它剛柔相濟、虛實相應、動靜相宜、開合有度、圓活順達,可以說與道家思想達到了高度契合的地步。
Ⅷ 道家思想在我國歷史地位怎麼樣
如果說起中國的道家思想,估計連國外的學者都十分熟悉,因為道家思想不僅影響了中華大地,甚至在全世界都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所以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在我國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那麼在我國地位如何呢?看看下文的解析。
一、在中國傳統政治上的歷史地位
道家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家黃老派的理論和實踐上。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因應這種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
二、在傳統法律制度的歷史地位
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黃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漢初期對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有人用道法家稱呼黃老道家。
三、在傳統軍事思想的歷史地位
道家尤其是黃老道家,在致力於治身治國的同時,也對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戰爭給予了高度關注。所以《老子》、《黃帝四經》、《鶡冠子》、《文子》、《呂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軍事思想,這些軍事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反戰論;第二,不得已而戰;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勝剛強。另外黃老道家普遍還有出「義兵」(即正義軍隊)的思想,而這些觀點和思想對中國傳統軍事思想有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許多人將《老子》、《鶡冠子》當兵書看待,同時將張良、諸葛亮、劉基等具有相當軍事謀略的人當成了道家。
四、在傳統科學技術的歷史地位
中國的傳統科學範式,始終在追求事物內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為核心,以天地人關系為主線,以自然為原則,以道、元氣、陰陽、有無、自化等為基本概念的有機科學思想體系。
五、在文學藝術的影響的歷史地位
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莊派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超過了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這種影響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沒有過時,許多近現代文學藝術大家,如魯迅、郭沫若、胡適、周作人、林語堂、廢名、施蟄存、沈從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韓少功、閻連科、高行健等,都曾受過道家深刻的影響,其作品中也有濃厚的道家意味,以至於有人將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看作是「莊子的凱旋」。
六、其他方面的歷史地位
道家對中醫、傳統養生學、中華武術、茶道等也有巨大影響,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了《易經》和道教的諸多思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手段,以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風水環境、道樂書畫,茶養、食養、葯養、節欲、辟穀、食氣等多種方法。
小結:道家思想對我國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對於我國的各個行業都有一定的指導的建議,這也是多外來學者要學習道家文化的原因所在,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需要的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
Ⅸ 道家思想在中國古代歷史的地位 和影響
道家在哲學、政治、道德、人生觀、美學、宗教子各方面都對中國思想文化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家在歷史上除了少數時期作為顯性文化存在, 而多數時期則已隱性文化在思怨文化史土起深層作用和影響, 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抵具有深層意蘊的長久生命力。
從政治角度說, 道家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也極為深遠而復雜。道家對政治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 它被統治者視為必不可缺的「 帝王南面之術」 , 努力修習; 另一方面它又被統治者視為異端, 加以歧視。這是因為道家本身就有兩大趨向迥異的流派的緣故。
從哲學角度說.道家對中國古代哲學影響極為深遠。這種影響從先秦就已開始。先秦時代的儒家和法家, 都受到過道家的影響。道家思想在哲學史上的影響, 還表現在許多哲學范疇的廣泛使用上。此外,先秦時的法家很多人都曾受道家影響, 像慎到、申不害、韓非等早年都曾學黃老, 法家本是一個現實功利性很強的學術流派, 他們的哲學基礎可以說全靠道家提供。
從道德角度說, 道家追求倫理道德的內在精神, 對後世的倫理思想史有非常深刻的影響。老子: 「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指出人為地提倡某種道德實際乃是這種道德已經淪喪的表現。要調整道德, 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 關鍵不在於形式上怎麼提倡, 而是要從人的心靈深處、感情深處解決問題。這一點, 倒與儒家創始人孔子有某種相似之處。
道家的人生觀對後世影響極為廣泛。歷史上那些志趣高遠, 淡薄名利, 胸襟開闊, 性情豁達, 對生活持樂觀態度, 在坎坷挫折面前談笑風生的人, 大多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 那些外似愚拙, 內藏機智, 寬容大度, 能藏垢納污,不患得患失,不寵辱若驚, 能剛能柔, 能進能退, 辦事穩重沉著, 富於彈性的人, 也多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 那些僵賽反俗, 不肯向權貴摧眉折腰, 對現實事事看不慣, 又不肯同當權者攜手共進, 只站在一旁冷眼觀看, 發表些充滿憤世嫉俗的高論, 做出些違背常情異事的人, 也往往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那些與世透巡, 和光同塵, 形如稿木, 心似死灰, 或遁跡山林, 情願薄食菲衣, 與鳥獸同群的人, 也可能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
道家對宗教的影響也極為深刻。許多學者都已指出, 佛教傳入之初, 人們都把它看成與黃老是同一物事。因為佛教作為外來宗教,不易被人理解, 佛教學者向人們傳播佛教教義, 也往往藉助道家的思想, 所以早期佛教徒中學《老》、《庄》的人特別多。佛教的發展歷程就是越來越中國化的歷程, 最後終於形成了所謂中國化的佛教。佛教的中國化有很多方面的內涵,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吸收和融合是其主要內涵。而傳統文化中最容易與佛教溝通的是道家文化。
Ⅹ 道家思想現在社會中具有什麼意義
看這篇論文
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除了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和人類上的發展,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人類生存的危機,物質文明帶來的嚴重異化,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道家的基本思想對現在社會多個領域以及方面帶來啟示,並指導人類更好更健康的發展,從而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如何保護生態平衡和自然的和諧,這成為了當今世界的一大重要課題。這就要求我們來調適好現代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現代化工業社會,新技術急劇更新、信息量的猛增,快節奏、高速度、環境的污染、競爭的加劇、破產與失業……使得人們整日處於精神高度緊張與疲勞之中,這就會破壞一個人的心理平衡,造成心理障礙,從而在社會上普遍地造成現代化的工業病,如各種不同程度的精神病、精神障礙、心臟病、高血壓等等。老子哲學中所提出的主靜說和莊子所提出的超脫說,所有這些思想都可以用來與人的心理修養相聯系。
道家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道」為世界的最後本原,所以稱之為道家。道家創立於春秋後期,創始人為老子(生卒年月不詳)。由於對「道」的理解不同,到戰國中期,道家內部開始發生分化,形成老莊學和黃老學兩大不同派別。前者的思想以《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後者的思想以《管子》中的《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內業》四篇,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經法》《原》《稱》《十六經》4篇,以及《淮南子》為代表。
道家哲學影響到整個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在中國歷史上,道家哲學有時被一些非官方儒學的重要人物改造與繼承,如漢代的楊雄、桓譚、王充等;有時為官方儒學所汲收,如宋明理學;曾經一度成為官方哲學或一時代的統治思潮,如漢初的黃老學和魏晉玄學。道家思想的精髓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致虛守靜、無為而治。
道家思想精髓
1、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指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倫理精神。「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規律。在道家看來人和萬物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莊子・齊物論》上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無為。而無為並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反對過多的人為干涉。老子認為,人與萬物都根源於「道」,「道」是人與世界的一種本原關系。比如太極圖,是以黑白兩個魚形紋組成的圓形圖案,俗稱陰陽魚,意為派生萬物的本源。魚在中國文化中是多子多財的象徵,魚每次排卵排出大量的卵以孕育生命,中國古人也希望多子多福,因此把魚看做吉祥之物,深受民間喜愛。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化合而生萬物。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與自然和諧關系,道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自然生態和諧統一,也在於人與宇宙的和諧統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親和與協調,追求天人合一境界。比如俗語中說的「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吃順應時節、氣候的食物對身體有益,反之不利,也是生活中人順應自然規律的例子。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與和諧,順應自然法則之發展。
3、致虛守靜
道家追求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張「返璞歸真」,認為人要節制和超越物質慾望,不讓塵世的喜怒哀樂擾亂自己恬淡自由純潔的心境,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因此,老子提出了「致虛極,守靜篤」的修道方式。《道德經》除了講人與宇宙的和諧統一,還討論了人自身的和諧問題,也就是人自身的內在和諧。
4、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講的是社會生態觀,老子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家提出的無為是因任自然,不恣意妄為。老子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希望建立無矛盾,無沖突,自由平等,其樂融融的社會。
社會現實
隨著霧霾、水污染、動物瀕臨滅絕等等,生態危機已經成為現代性危機中影響最深遠也是最致命的危機了。道家思想啟發我們要認識並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尊重自然,不要因人類利益而對大自然肆意妄為。人類只有尊重自然,以平等的身份對待自然,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人類自身自由。《道德經》中強調「無為」,也是想表達讓食物在最自然的狀態才是合理的。道家堅決反對人的破壞行徑,一再強調人類要處理好物質慾望和外在自然的關系。但反觀我們當今社會,為了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的迅速擴張,砍伐樹木,建立重污染傳統企業,以煤炭等高污染資源作為主要工業動力,破壞生態結構,大肆排污排氣,給人類的健康生活環境帶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也是這種形式下,道家思想的普及顯得尤為必要。
建設和諧社會,把世風淳樸、精神恬適、安泰和美的社會看做是人類追求的美景和社會持續發展的保證,這是道家對理想生態社會的審美建構。「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表現為「沖氣」、「和氣」,即是一種和諧平衡的狀態。道家這種和諧思想能夠對我國當前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直接的理論借鑒,結合我國目前的國情來說,在穩定和諧中建設小康社會,不僅僅是一個理想,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當然,和諧社會也包括人與社會的和諧,這里講的就是人際關系的和諧。《老子》中說道:「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這樣的社會能不和諧嗎?但在當代,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競爭越來越激烈,因此人與人之間關系疏遠,變得自私自利,只關注個人利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緊張起來,不斷的破壞和索取換來的將是地球的毀滅。道家思想在緩和這種現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現今社會道家思想的認同度也越來越高,人、社會、自然的發展都離不開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對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
1、反對社會文明異化,守護人本然價值
老子強調道是因為在道家哲學中,道即是世界的本原和萬物存在的根據,也是天地萬物之本性,道存在的狀態與本性的客觀描述,意指萬事萬物非人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自然而然。
「道法自然」要遵循萬事萬物本身的客觀規律和主體自身本然的發展趨勢。道家思想深刻反映了反對社會文明異化,守護人本然價值的思想主旨。
2、反對急功近利,要修身養性,順從內心
每當我們去旅遊景點的道觀參觀時,不難發現道士往往悠哉悠哉,亦或喝茶暢談,亦或揮墨彈琴,泰然處之,靜心養性,這就是道家人的生活狀態。無為而自然,恬靜而悠哉。比如中原腹地鄭州的中嶽廟以及泰山山頂的碧霞祠,都是著名的道觀景點。如此仙風道骨,如此詩情畫意,順從內心,一心修仙,陶冶情操,遠離塵世。而現代人,腳步匆匆,心事重重,彷彿一分鍾也不能耽擱,每個人神情緊張,去爭分奪秒的改造這個世界,殊不知,這個世界也因人類的肆意妄為的破壞帶來了負面反映。現代人類也應該多學習道家思想中的心境,釋放內心的自由,獲得內心的愉悅。
3、反對違反自然規律,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道家講的順其自然運用到我們當今社會就是在發展經濟,改造世界的時候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不要盲目改造,講究科學規劃,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和諧共處,共享美好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