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文化對學生的意義

歷史文化對學生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6 14:02:12

❶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學無一不是為完善道德、人格、社會而提出的理論觀點。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

現代社會文明呼喚人的素質的提高。實踐經驗表明,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就其精神實質而言,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就是民族素質的現代化。一個民族如果缺乏以人的理想、道德為核心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一種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一個民族全面進步的必要條件。而民族素質的現代化,離不開文化的現代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質是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人的現代化,是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

「醫乃仁術」,中醫教育素以人文和科學教育並重著稱。中醫教育曾造就了有很高人文修養的科學大師,如李時珍的成就其實是以人文精神為主導的成就,是人文科學給他啟示了方向。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可培養學生在當今社會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是儒學文化,其本身就是以倫理價值和道德價值為中心的,因而人們又稱之為倫理文化和德治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近年來受到海外文化界人士的極大關注,他們所看重的就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突出的人文精神。

知識層面的拓展

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人才的一個重要標志。而創造力從哪裡來,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認為:創造性思維往往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思維方式的交叉滲透中產生。中醫學的理論本來就與中國古典哲學同屬於一個體系。像沈括作為一個「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式的人物,他同時又是一個多才的文學家。我們現在講素質教育,在注重道德素質的同時又注重文化素質的培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

愛因斯坦曾明確指出:「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通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顯然哲學就可以認為是全部科學研究之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兵家、陰陽家、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等都是不同的哲學體系,我國現代著名的中國哲學史專家張岱年教授也曾說「哲學是文化的思想基礎」,「是在文化整體中起主導作用的」。「文化的演變與哲學思想的演變有密切的聯系,想了解中國文化,必須了解中國哲學。」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科學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對於中醫科學的研究意義尤為重大。

傳統文化與中醫學有特殊的歷史淵源,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醫學本身就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不僅滲透和表現於中醫學,還直接參與了有關概念、范疇乃至整個理論體系的構建。中醫理論的許多概念和原理都是古代哲學的直接應用。它用哲學的「陰陽」解釋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病理變化,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用「五行」的特性來分析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傳統文化有關天文、歷法等方面的知識也被引進到中醫學的「五運六氣」、「子午流注」等學說中。

事實上,傳統中醫教育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典範。傳統中醫教育的教育目的、教學內容等無不滲透著傳統文化,所以有人斷言「孔子仁學造就了古代名醫」。既然如此,傳統文化在塑造當代名醫方面必然有其特殊的功用,這是值得現代中醫教育認真挖掘的內容。惟有繼承才能發展,只有發展才是最好的繼承。要繼承和發展古老的中醫學,就必須好好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觀念上重建起傳統文化的框架。

思維模式的轉變

科學思想是具有一個內在規律的系統,思想的發展必然形成一定的邏輯構架,同時也構建起一定的觀念體系。學習傳統文化的思維方法,其意義在於探求中醫葯科學發展的內在規律系統,構建中醫葯科學的觀念體系,為中醫葯科學的發展尋找理論的支撐和突破口。

思維模式是文化的表現,也是素質的表現。人的素質就是在不斷的內化與外現中推進的。而作為素質的東西,實質上就是去掉一切外在的東西之後,潛藏於人的身心之中的品質因素。中國人在沒有形式邏輯體系和系統的試驗做支撐的情況下,用什麼樣的思維方法揭開了如此眾多的科學的奧秘,使古代中國在世界古代科技史上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呢?就拿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來說,它的形成必然有其獨特的思維方法。如今要繼承和發展中醫學,就必須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其根本,破解其中的奧秘。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使大家了解我們古人的思維模式,從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直覺思維、中和思維、意象思維,是學習中醫葯學的要道。

❷ 中國傳統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論文)

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體現現代精神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但由於商品經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會道德滑坡的現象。如:是非、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行為成為社會公害。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必然會對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思想造成極大影響。學校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必須重新審視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對學校德育的優勢作用,採取有效措施,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在校園里發揚光大,切實提高學校素質教育實效。這已成為時代的疾聲呼喚。

一、當代中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堪憂

現代中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在較為優越的家庭環境中,缺乏艱苦生活的磨練,他們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物質成果,卻不懂成果來之不易。他們思想活躍、自我意識強,但相當一部分人集體觀念和社會公德意識淡薄,心理素質較差。他們注重自我、看重功利、道德取向多元化。有的把家長職位的高低、家庭經濟條件的優劣、生活消費的層次作為個人價值的體現。我們曾在中學生中做過調查,當問及他們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是否願意犧牲個人利益時,19.3%的中學生表示不願意或基本不願意,32.1%的學生認為,人應該及時行樂,不要顧及其他;45.4%的學生崇拜的是文體明星,崇拜革命偉人的只有24.6%,個別人追星達到了痴迷的程度;在社會公德方面,有些學生存在著行為和認知上的脫節,認為社會公德可有可無,甚至還有人認為社會公德是一種沒有必要的束縛,限制了人身自由;有的學生對幫助他人和參加社會公益勞動態度冷漠。針對這種現狀,竊以為加強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刻不容緩。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人才培養

處於社會生活中的人們,總是從既定的歷史傳統、民族心理、文化氛圍和生活環境出發,並在這些因素的交互影響下成長和發展。盡管人們總是想擺脫舊的傳統,抹去舊的烙印,創造新的生活和新的品德,但是又總是無法克服傳統的影響。因此,怎樣消除傳統中消極的東西,弘揚和發揮其積極的方面,就應當成為我們特別研究的課題。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是傳統?一般說來,傳統是已經過去了的事物,是長期以來積淀在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心理中,並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仍然發揮著影響和作用的一種現象。傳統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整個人類的各種傳統中,文化傳統對人才培養和人才成長來說,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文化傳統是對人類在今天以前所創造的精神現象的一個總稱,它的內容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包括從一定價值導向出發的哲學的、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倫理的、文學的、藝術的、宗教的各種思想觀念的綜合。文化傳統雖然有著多方面的內容,但它又有著自己的核心。文化傳統的核心,從一定意義上講,可以說是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這一追求,是貫徹於一切思想的一根主線,即嚮往美好貶斥丑惡,對人類幸福的渴求和對高尚道德品質的嚮往。因此,我們在研究傳統文化時,要著重研究它和人才培養的關系,因為在人類的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值得我們借鑒、吸收和弘揚的因素和內容,對人類社會繼往開來,保持可持續性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又是什麼呢?顧名思義,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的精神現象的總稱,它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就其最主要內容而言,可以概括為三個特點:

1、崇尚倫理,自強不息。

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思想貫穿始終。褒善貶惡、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嚮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養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主導思想,是大多數思想家所一貫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處中,一個人既要有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創造精神,又要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愛人如己的博大胸懷。只有「與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所謂自強不息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奮發圖強、孜孜不倦、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中國古人所崇尚的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和誇父追日的故事就是這種精神的生動體現。自強不息的精神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無數仁人志士和英雄豪傑前赴後繼,英勇不屈,以至於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衛國家的領土,維護國家的尊嚴,是同這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
2、強調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強調真理的追求和辨證的思考,有著濃重的思辯傳統。
中國先秦的儒、墨、道、法幾個最著名的學派,都十分重視理智和智慧,強調人們對真理認識的重要性,以老子和莊子為首的道家學派尤其重視辨證思考。在老莊看來,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一切事物都是能夠相互轉化的,一切事物都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在絕對中有相對,在相對中又有絕對,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並力求從整體的相對獨立和相互聯繫上來觀察和分析這些現象。《大學》上說:「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平天下。」這段話比較全面完整系統的表達了儒家對人生的根本意義和目的的看法,認為人應當在完善自身的基礎上完善社會,同時又要在完善社會的過程中完善自身,永無止境。
3、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全人類文化中最重要、最寶貴的瑰寶之一。中國人歷來喜歡以詩歌的形式來表達思想感情,究其淵源,可以追溯到《詩經》以前的帝舜時代,這一傳統歷久不衰,貫穿於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詩經》以其鞭撻社會丑惡、嚮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的睿智,審視著人與人之間不同情況下的思想感情;《楚辭》,尤其是其中的《離騷》等名篇,更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千古絕唱,表現了關心人民、熱愛祖國、追求理想、改造現實的頑強斗爭精神。此後還先後出現了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請小說等幾個文學藝術的發展高潮,創造了絢麗多彩、輝煌燦爛、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學藝術,並以其獨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著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質和民族精神。

三、傳統文化與培養高素質人才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對培養和提高人的思想、審美、文化和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21世紀是一個在各方面都必然發生激烈競爭的時代,如果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得到發展,就可能遭到淘汰。競爭是多方面的,有經濟上的競爭、科技上的競爭、管理上的競爭、人才上的競爭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競爭。而在人才的競爭中,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占著尤為重要的地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慧、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思想,有利於新時期人的思想素質的提高,應當認真的加以宏揚。

四、傳統文化道德教育與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我國傳統的道德規范,不論是在今天還是在將來都是具有很高價值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只是我國,在全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人的道德素質下降的問題,這是市場經濟負面影響的結果。市場經濟解放了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促進了財富的增加,但同時又使人的利己心和貪婪的慾望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因而引起了對傳統道德的劇烈沖突,出現了世界性的道德水準的下降。因此,在道德建設中,宏揚優秀的傳統道德,抑制人的利己心和貪欲的膨脹做到克己利人,是一個殛待解決的問題。
要建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是絕對不能脫離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的。任何文化都具有繼承性,同時也有創新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相統一是一切民族文化發展的普遍規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民族道德建設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和發展,要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要用合乎實際的行之有效的優良的道德規范來教育人,從娃娃開始,不斷地進行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出高素質的適合21世紀需要的人才。

❸ 近代史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意義

大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意義如下:
一、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代史教育,可以彌補他們歷史知識的不足與匱乏,提升他們的基本歷史素質,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清除他們頭腦中各種錯誤的政治觀點。
毫無疑問,當代大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後,將是中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為了保證先進生產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為了保住無數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帶領人民群眾取得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果實,必須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近現代史教育,讓我們的青年牢記近代以來中國歷史屈辱的歲月,中國人民奮斗的征程,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二、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代史教育,是弘揚黨的優良傳統、保證和促進黨和國家事業勝利發展的需要。
歷史是不能割斷的。今天的中國,不過是昨天中國的繼續;只有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昨天」和「前天」的斗爭歷史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工作,才能擔當起「明天」的重任。如果不了解過去的歷史,就會妨礙我們對當前實際的正確認識和對未來發展的科學把握。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高度重視對青年學生的歷史教育,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教育,形成了歷史教育與歷史研究的優良傳統。
三、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代史教育,是增進與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內容與重要手段。
1、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代史的教育,可以幫助他們培養其崇高的民族精神、激發其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在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歷史文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愛國主義觀念和民族精神,歷來就是動員中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禦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代史的教育,可以幫助他們培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他們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3、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代史教育,有助於他們科學地認識與把握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堅定其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❹ 學習歷史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第一: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第三: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❺ 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而這一命脈傳承與發展的關鍵無疑在於教育。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幾千年的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其內容廣博,內涵豐富。

然而近年來,在應試教育盛行的背景下,學校和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取得滿意的成績,而忽視了孩子人文素質的培養,特別是對於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01

培養有情有義的仁者

孔子的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教育宗旨,然後按此宗旨來選擇傳統文化。

用激勵心傳統文化,而不是流於表面,只學語言,正因為他有明確且深沉的宗旨。他希望學生學了傳統文化之後,能成為有情有義的仁者。

將來一言一行,都出自真心,尤其不要變成無情無義之人。

02

何謂最基本的傳統文化教育

為什麼用「傳統文化教育」而不用「國學教育」?

因為,「國學」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國學」這個詞最初見於《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孫詒讓《周禮正義》:「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

孔子堅信,他用自己精心挑選的詩書禮樂,能把學生培養成有情有義的仁者。這一基礎教育打好了,將來「學而優則仕」,便不會成為無情無義、唯利是圖的「小人」。

03

言傳與身教

把握中華民族精神是為了更好地踐行民族精神,做到知行合一。

孔子之所以有底氣做好為培養有情有義的仁者而展開的詩書禮樂等最基本的傳統文化教育,除了他具有「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深沉歷史文化情懷與信念外,還與他是個言行一致的好教師有關。

❻ 學歷史的意義

❼ 當代大學生了解歷史文化的意義

我們的歷史已經被我們拋棄了,我們的美德也因為我們拋棄追隨了歷史的痕跡

❽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小學生產生哪些積極影響

1、崇尚倫理,自強不息。

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思想貫穿始終。褒善貶惡、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嚮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養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主導思想,是大多數思想家所一貫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處中,一個人既要有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創造精神,又要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愛人如己的博大胸懷。只有「與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所謂自強不息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奮發圖強、孜孜不倦、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中國古人所崇尚的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和誇父追日的故事就是這種精神的生動體現。自強不息的精神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無數仁人志士和英雄豪傑前赴後繼,英勇不屈,以至於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衛國家的領土,維護國家的尊嚴,是同這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

2、強調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強調真理的追求和辨證的思考,有著濃重的思辯傳統。

中國先秦的儒、墨、道、法幾個最著名的學派,都十分重視理智和智慧,強調人們對真理認識的重要性,以老子和莊子為首的道家學派尤其重視辨證思考。在老莊看來,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一切事物都是能夠相互轉化的,一切事物都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在絕對中有相對,在相對中又有絕對,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並力求從整體的相對獨立和相互聯繫上來觀察和分析這些現象。《大學》上說:「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平天下。」這段話比較全面完整系統的表達了儒家對人生的根本意義和目的的看法,認為人應當在完善自身的基礎上完善社會,同時又要在完善社會的過程中完善自身,永無止境。

閱讀全文

與歷史文化對學生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