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民航機隊發展史(詳細到機型和引進及使用年份)
截止到1998年,民航全行業擁有飛機架,其中運輸飛機461架,通用航空飛機262架,教學校驗飛機156架。目前中國民航的主力機隊機齡短、技術新,經濟性能好,機型大多為世界先進機型。
1949年11月9日「兩航」起義,從香港飛回12架飛機,加上1950年下半年到1951年組織」兩航」機務人員修復的國民黨遺留在大陸上的17架飛機,構成了新中國民航事業創建初期飛行工具的主體。
1959年,中國民航購買了蘇聯伊爾一18型飛機,標志著從使用活塞式螺旋槳飛機開始過渡到使用渦輪螺旋槳飛機;1963年,中國民航又購買了英國的子爵號飛機,從而結束了長期以來只使用蘇制飛機的狀況。伴隨著國際航線的開辟,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和國務院各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民航於1973年從美國購買了10架波音707飛機。
改革開放後,為改變中國民航運輸機群落後於先進國家的狀況,中國民航加速機型更新,1980年,購買了波音747SP型寬體客機, 1983年又購買了波音747一200型、波音737和MD一80型客機。1985年,5架A310落戶上海,使中國民航使用的運輸飛機同國際民航先進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為適應發展航空運輸對運力的需求,90年代初,中國民航加快飛機引進和更新換代的步伐,採取多種融資方式添置運輸飛機,使機隊規模不斷擴大,運輸能力大為提高。1997年是中國民航機隊迅速壯大的一年,全年接收和預訂購飛機數量均為歷史之最。
1949年11月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成立,揭開了我國民航事業發展的新篇章。從這一天開始,新中國民航迎著共和國的朝陽起飛,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航事業無論在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機群更新、機場建設、航線布局、航行保障、飛行安全、人才培訓等方面都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民航事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經濟發展,與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領導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幾代民航幹部職工勵精圖治、團結奮斗的結果,為祖國藍天事業書寫了壯麗的篇章。
中國民航發展至今主要歷經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1978年):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下設民用航空局,受空軍指導。11月9 日,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總經理劉敬宜、陳卓林率兩公司在香港員工光榮起義,並率領12架飛機回到北京、天津,為新中國民航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力量。1950年,新中國民航初創時,僅有30多架小型飛機,年旅客運輸量僅1萬人,運輸總周轉量僅157萬噸公里。
1958年2月27日,國務院通知:中國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劃歸交通部領導。1958年3月19日,國務院通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95次會議批准國務院將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為交通部的部屬局。
1960年11月17日,經國務院編制委員會討論原則通過,決定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稱「交通部民用航空總局」 。為部屬一級管理全國民用航空事業的綜合性總局,負責經營管理運輸航空和專業航空,直接領導地區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
1962年4月13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三次會議決定民航局名稱改為「中國民用航空總局」。
1962年4月15日,中央決定將民用航空總局由交通部屬改為國務院直屬局,其業務工作、黨政工作、幹部人事工作等均直歸空軍負責管理。這一時期,民航由於領導體制幾經改變,航空運輸發展受政治、經濟影響較大,1978年,航空旅客運輸量僅為231萬人,運輸總周轉量3億噸公里。
第二階段(1978年-1987年):
1978年10月9日,鄧小平同志指示民航要用經濟觀點管理。1980年2月14日,鄧小平同志指出:「民航一定 要企業化」。同年3月5日,中國政府決定民航脫離軍隊建制,把中國民航局從隸屬於空軍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實行企業化管理。這期間中國民航局是政企合一,既是主管民航事務的政府部門,又是以「中國民航(CAAC)」名義直接經營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業務的全國性企業。下設北京、上海、 廣州、成都、蘭州(後遷至西安)、沈陽6個地區管理局。1980年全民航只有140架運輸飛機,且多數是20世紀50年代或40 年代生產製造的蘇式伊爾14、里二型飛機,載客量僅20多人或40人,載客量100人以上的中大型飛機只有 17架;機場只有79個。1980年,我國民航全年旅客運輸量僅343萬人;全年運輸總周轉量4.29億噸公里,居新加坡、印度、菲律賓、印尼等國之後,列世界民航第35位。
第三階段(1987年-2002年):
1987年,中國政府決定對民航業進行以航空公司與機場分設為特徵的體制改革。主要內容是將原民航 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沈陽6個地區管理局的航空運輸和通用航空相關業務、資產和人員分離出來,組建了6個國家骨幹航空公司, 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平等競爭。這6個國家骨幹航空公司是 :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西南航空公司、中國西北航空公司、 中國北方航空公司。此外,以經營通用航空業務為主並兼營航空運輸業務的中國通用航空公司也於1989年7月成立。
在組建骨幹航空公司的同時,在原民航北京管理局、上海管理局、廣州管理局、成都管理局、西安管理局和沈陽管理局所在地的機場部分基礎上,組建了民航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和東北六個地區管理局以及北京首都機場、上海虹橋機場、廣州白雲機場、成都雙流機場、西安西關機場(現已遷至咸陽 ,改為西安咸陽機場)和沈陽桃仙機場。六個地區管理局既是管理地區民航事務的政府部門,又是企業,領導管理各民航省(區、市)局和機場。
航空運輸服務保障系統也按專業化分工的要求相應進行了改革。1990年,在原民航各級供油部門的基礎上組建了專門從事航空油料供應保障業務的中國航空油料總公司,該公司通過設在各機場的分支機構為 航空公司提供油料供應。屬於這類性質的單位還有從事航空器材(飛機、發動機等)進出口業務的中國航空器材公司;從事全國計算機訂票銷售系統管理與開發的計算機信息中心;為各航空公司提供航空運輸國際結算服務的航空結算中心;以及飛機維修公司、航空食品公司等。
1993年4月19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稱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屬國務院直屬機構。12月20日,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的機構規格由副部級調整為正部級。
20多年中,我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和貨物運輸量年均增長分別達18%、16%和16%,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兩倍多。2002年,民航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165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8594萬人、貨郵運輸量202萬噸,國際排位進一步上升,成為令人矚目的民航大國。
第四階段(2002年—— ):
2002年3月,中國政府決定對中國民航業再次進行重組。主要內容有:
1、航空公司與服務保障企業的聯合重組民航總局直屬航空公司及服務保障企業合並後於2002年10月11日正式掛牌成立,組成為六大集團公司,分別是:中國航空集團公司、東方航空集團公司、南方航空集團公司、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集團公司。成立後的集團公司與民航總局脫鉤,交由中央管理。
2、民航政府監管機構改革民航總局下屬7個地區管理局(華北地區管理局、東北地區管理局、華東地區管理局、中南地區管理局、西 南地區管理局、西北地區管理局、新疆管理局)和26個省級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大連、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青島、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廣西、深圳、重慶、貴州、雲南、甘肅、青海、寧夏),對民航事務實施監管。
3、機場實行屬地管理按照政企分開、屬地管理的原則,對90個機場進行了屬地化管理改革,民航總局直接管理的機場下放所在省(區、市)管理,相關資產、負債和人員一並劃轉;民航總局與地方政府聯合管理的民用機場和軍民合用機場,屬民航總局管理的資產、負債及相關人員一並劃轉所在省(區、市)管理。首都機場、西藏自治 區區內的民用機場繼續由民航總局管理。2004年7月8日,隨著甘肅機場移交地方,機場屬地化管理改革全 面完成,也標志著民航體制改革全面完成。
2004年10月2日,在國際民航組織第35屆大會上,中國以高票首次當選該組織一類理事國。
2004年,民航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230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1.2億人、貨郵運輸量273萬噸、通用航空作業7.7萬小時。截止2004年底,我國定期航班航線達到1200條,其中國內航線(包括香港、澳門航線) 975條,國際航線225條,境內民航定期航班通航機場133個(不含香港、澳門),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機場為中心,以省會、旅遊城市機場為樞紐,其它城市機場為支幹,聯結國內127個城市,聯結38個國 家80個城市的航空運輸網路。民航機隊規模不斷擴大,截止至2004年底,中國民航擁有運輸飛機754架,其中大中型飛機680架,均為世界上最先進的飛機。2004年中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達到230億噸公里(不包 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省),在國際民航組織188個締約國中名列第3位。
② 東風7型內燃機車的發展歷史
東風7型機車通過鑒定後,北京二七機車廠根據首兩台機車使用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對其設計又進行了十多項改進,包括改善司機操縱檯面向、降低輔助功率消耗、增加一級磁場削弱、提高車架剛度等。完成圖紙整理後,東風7型機車與1985年開始正式投入批量生產 ;同年獲得第六個五年計劃國家科技攻關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89年獲北京市優質產品稱號。
截至1997年底,北京二七機車廠累計生產了295台東風7型柴油機車(0001~0295) ,大部分均配屬鄭州鐵路局及北京鐵路局下轄各機務段,其餘少數交付地方廠礦企業使用。2005年3月,隨著中國鐵路進行撤消鐵路分局的體制改革,原鄭州鐵路局被分割為鄭州、武漢、西安三個鐵路局,而原北京鐵路局被分割為北京、太原兩個鐵路局,目前該五個鐵路局均配屬有東風7型機車。 機車走行部為兩台三軸轉向架,軸式Co-Co,其形式和結構與東風4型、東風5型機車轉向架基本相同。滾動軸承軸箱採用彈性拉桿定位,一系懸掛為軸箱圓彈簧並帶有液壓減震器,二系懸掛為橡膠堆,採用無心盤無導框的四桿機構牽引裝置。每台轉向架裝用三台牽引電動機,牽引電機為滑動抱軸承式半懸掛方式。基礎制動方式為單側鑄鐵閘瓦制動、手制動停車制動。
③ 唐山機務段的歷史沿革
作為伴隨唐胥鐵路一起成長的機務段,歷經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巨變及抗美援朝、援越、抗震救災等重大歷史事件, 均以其自強不息、甘於奉獻的精神屢創輝煌。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曾成為全國運輸戰線的一面紅旗,受到周恩來總理及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和贊揚。蒸汽機車時代曾領一流機車質量之風范,構建了機車架修「六過硬」、洗修「四過硬」;檢修機車「一心二不三滿意」及保養機車「一潔二光三無四漏五消滅」的質量保養規范標准,榮獲「全國質量金牌」榮譽稱號。
段址搬遷後,著力實施「高品位企業文化、高素質員工隊伍、高效能運行機制」發展戰略,內聚凝力、外塑形象,全面展開企業文化建設,尤其重視安全文化建設,從百年歷史的傳承中提煉安全精髓,從日常的安全管理中培育安全觀點,將傳統和現代的安全意識有機融合,形成全新的 「安全生產是最高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准則」這一安全價值觀。為使安全價值觀轉化為安全動力,不斷營造溫馨和諧的安全文化氛圍,激發職工保安全的能動性;營造民主人性化的安全管理氛圍,調動職工保安全的積極性;營造跟進型的安全教育氛圍,促進職工保安全的自覺性,確保安全運輸生產的長治久安。目前, 全段安全走行百萬公里以上的機車達 153台,占機車總運用台數的71.8%。 其中DF4 6047 機車安全走行達 700 多萬公里,位居全路第三位。
④ 中國空軍歷史
創建時期(1949.1~1953.12)
中國共產黨很早就重視發展航空事業。在革命戰爭年代極端困難條件下,培養、儲備了一批航空技術人才。大革命時期,選派共產黨員進國民革命軍航空學校學習。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選調一些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到蘇聯學習航空技術。抗日戰爭時期,選調一批共產黨員到國民黨航空學校和新疆邊防督辦公署航空隊學習;在延安開辦培養航空機械工程人才的學校。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創辦人民軍隊第一所航空學校,培養航空技術人才,為建立人民空軍做准備。1949~1953年,根據中共中央決策,在陸軍基礎上建設空軍。逐步建立健全作戰指揮、教育訓練和勤務保障體系,遂行要地防空任務,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參加抗美援朝,支援陸軍部隊進軍西藏和進行圍剿土匪作戰,成為一支有一定戰鬥力的空中力量。 成立領導機關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的指示中提出,1949年及1950年,爭取組成一支能夠使用的空軍。3月30日,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軍委航空局,常乾坤任局長、王弼任政治委員。統一領導全國的航空工作,組織接管繳獲的航空器材、修復機場、收容教育改造國民黨空軍航空技術人員,為建立人民空軍創造條件。 7月10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寫信給周恩來,提出建立人民空軍。周恩來隨即組織籌建空軍的工作。26日,中央軍委決定,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兵團機關和軍委航空局合並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領導機構。10月25日,任命劉亞樓為空軍司令員、蕭華為空軍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在北京成立,原軍委航空局撤銷,其人員及業務移交空軍司令部。空軍領率機關先後設參謀部(司令部)、訓練部、政治部、工程部、後勤部、幹部部和空軍直屬政治部等部門。 1949年4月~1950年1月,先後成立華北、華東、華中(後改中南)、西北、西南、東北軍區司令部航空處,歸所在軍區建制。統一領導接收、管理國民黨空軍遺留的航空設施、物資和人員,辦理航空業務。1950年8月~1951年12月,以各軍區司令部航空處和陸軍部分軍、師機構為基礎,先後成立華東、東北、西南、中南、華北、西北軍區空軍司令部。1952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對全國各戰略區的空軍部隊、學校、機關,實行由軍委空軍領導機關和各大軍區領導機關雙重領導,各大軍區主要為作戰指揮關系,軍委空軍主要為建制領導關系,空軍部隊建設和管理由軍委空軍統一負責。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出兵干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處境危急,中國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地面部隊入朝作戰不久,中共中央決定,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1951年3月,成立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統一領導指揮志願軍空軍。11月,在遼西省開原(今遼寧開原)組建1個空軍軍部;1952年8月、1953年3月,在遼東省安東(今遼寧丹東)、上海、山東濰坊各組建1個空軍軍部,加強空軍部隊的領導指揮。 建立院校培訓體系1949年7月,中共中央在籌劃建立人民空軍時決定,以東北老航校的幹部、學員為骨幹,請蘇聯派出專家協助,向蘇聯購買飛機和航空器材,盡快建立一批航空學校。至1950年1月,新建7所航空學校,以速成方式培養飛行、航空機務等專業技術人才。1951年以後,繼續新建航空學校,並將飛行人員和地勤人員同校合訓改為分校培訓。到1953年底,空軍有13所航空學校,培訓飛行人員5 945名(其中女飛行人員55名)、航空機務人員2.4萬余名、其他幹部近1 400名。1950~1953年,先後成立8個航空預科總隊(後改稱航空預備學校),對准備入航空學校的學員集中進行預科教育。1951~1953年,還先後成立機務學校、幹部學校(1952年9月改稱空軍政治幹部學校)和指揮員訓練班,逐步建立多種類型、綜合性院校培訓體系。 組建部隊空軍成立初期,中央軍委採納空軍關於在陸軍基礎上進行建設的指導方針。1950~1951年,從陸軍部隊調給空軍12個師部、49個團部,用於組建空軍部隊。1950年6月19日,空軍第一支航空兵部隊在南京組建,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4混成旅。7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空降兵部隊在上海組建,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陸戰第1旅,後改稱空軍陸戰第1師、傘兵教導師。11月2日,空軍部隊的旅改稱師。24日,在四川新津組建空軍第一個運輸航空兵團。1951年4月24日,組建空軍第一個運輸航空兵師。至1953年底,空軍部隊發展到28個師,各型飛機3 000餘架。 建立保障體系空軍成立初期,在國家經濟很困難的情況下,中共中央決定整修和新建一批機場,保障航空學校和航空兵部隊使用。雷達、通信、氣象等保障機構也陸續建立。空軍專用經費和物資由空軍負責供應,全軍通用經費和物資由軍區負責供應。全軍實行新的供應保障體制後,1952年9月1日起,空軍按照建制關系全面組織後勤供應保障,基本上實行空軍—軍區空軍—部隊供應體制。在東北、華東成立有空軍後方勤務部分部,每個分部負責1個地區或1個作戰方向空軍部隊的後勤供應保障。 擔負作戰任務中共中央最早賦予空軍的任務是參加解放台灣作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共中央決定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1950年12月~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共擊落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飛機330架、擊傷95架;被擊落231架、被擊傷151架。有300多個單位、8 000餘人立功,其中6個單位榮立集體一等功,21人獲英雄、模範稱號。 1952~1953年,在國土防空作戰中,共擊落、擊傷入侵和竄擾飛機8架。1952年9月20日,擊落入侵上海地區的美軍B-29型轟炸機1架,取得空軍國土防空的首次戰果。1950年4月~1952年11月,支援陸軍部隊進軍西藏,在康藏高原開辟航線25條,空投各種物資2 326噸。1952年7月,配合陸軍部隊圍殲四川黑水和甘肅南部等地區土匪,實施空中偵察、轟炸、掃射、散發傳單和後勤支援。
全面發展時期(1954.1~1966.4)
根據1953年12月7日~1954年1月26日召開的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幹部會議決定,空軍全面加強建設。按照中央軍委統一部署,1957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與防空軍合並為空軍,實行空防合一體制,並進行精簡整編。隨著主要武器裝備由中國自行生產,部隊進一步發展,戰鬥力顯著增強,在國土防空和協同陸、海軍解放沿海島嶼等作戰中取得突出戰績。 空軍與防空軍合並 1957年2月21日,中央軍委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與防空軍合並為空軍。5月17日,空軍、防空軍機關合署辦公。劉亞樓任司令員,吳法憲任政治委員。各軍區空軍、防空軍機關陸續合署辦公。7月26日,防空軍軍種名稱撤銷,原防空軍部隊、學校劃歸空軍建制。 加強領導指揮機構建設空軍與防空軍合並後,進一步加強空軍領導指揮機構建設。1956年3月,在河北楊村(今天津楊村)組建1個空軍軍部,1957年12月移駐濟南。1958年8月,成立福州軍區空軍領導機關,統一領導指揮駐福建、江西省的空軍部隊。1958年11月~1960年2月,在吉林、廣東、福建各組建1個軍級指揮機構。1960年8月、1965年10月,先後成立昆明、成都軍區空軍領導機關。 按照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對口的原則和空軍業務工作特點,空軍領率機關機構設置陸續調整。至1966年5月,設有11個部: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工程部、軍訓部、軍校部、科研部、高射炮兵指揮部、第二高射炮兵指揮部、雷達兵部、直屬政治部。 擴建部隊1956年9月,開始裝備中國自行生產的作戰飛機,並繼續從國外購買部分飛機等裝備,部隊逐步發展。1958年10月,組建第一批地空導彈兵部隊。1959年開始,殲擊航空兵師陸續組建主要用於夜間作戰的分隊。為提高機動作戰能力,1961年下半年,航空兵部隊全面實行基地化。飛行團改為飛行大隊。基地歸航空兵師建制,將可以固定在基地的人員、裝備都歸基地建制,基地擔負後勤和航空工程機務保障任務,航空兵師機動時,基地所屬人員、裝備不隨之機動。1961年6月,陸軍1個軍調歸空軍,改建為空降兵部隊。地空導彈、高射炮、雷達等裝備國產化後,部隊加快發展,防空力量得到加強,對空警戒、指揮引導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 加強教育訓練1954~1965年,空軍院校陸續進行調整。1958年,撤銷一批預備學校、文化學校,先後成立空軍學院、工程學院、高級專科學校及通信、衛生等院校。至1965年底,空軍共有29所院校,建立了較完善的培訓體系,使各類指揮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有了培訓場所。 1959~1961年,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援助中國的協議,中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航空發動機、零備件和燃料嚴重短缺。為克服困難,航空兵部隊開展「地面苦練,空中精飛」活動,採取「大集中、小穿插」、「平行訓練」等方法,保持部隊戰鬥力,完成了空軍入閩作戰和國土防空作戰等任務。1964年,通過開展群眾性練兵和大比武活動,部隊的技術戰術水平明顯提高。 制訂法規、編寫教材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創建時期使用的法規、教材基本上是照搬蘇聯的。1959年1月開始,抽調大批人員,全面地編寫條令、條例、大綱、教材,進行空軍成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理論建設工作。歷時6年6個月,完成各種條令、條例、大綱、教材、操典等306本。對加強空軍正規化建設,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推動軍事理論的研究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進行國土防空作戰朝鮮戰爭結束後,美軍飛機經常偵察、襲擾中國大陸和沿海地區,台灣當局飛機頻繁入竄大陸,防空作戰形勢緊張。1954年1月~1966年5月,在國土防空作戰中,擊落美國和台灣當局飛機51架、擊傷49架。首創用裝備機載雷達的截擊機和高射炮在夜間擊落B-17、P-2V型飛機,用地空導彈擊落RB-57D和U-2型高空偵察機,用殲-6型飛機擊落美國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等戰 例。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5~1976.10)
在此期間,空軍建設受到嚴重破壞,在曲折中前進。軍區空軍以下機關、部隊和飛行學校堅持正面教育,不開展「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基本保持了穩定。空軍部隊抵制各種沖擊和干擾,嚴守崗位,完成了國土防空作戰任務。為做好反侵略戰爭准備,應付突然襲擊,在一段時間,空軍過多擴編部隊、增設機構,編制員額大幅度增加。根據1975年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精神,進行精簡。 改進部隊體制1966年以後,根據中共中央對形勢的判斷,中國面臨戰爭威脅,空軍大量擴建部隊。1969~1971年,新組建11個航空兵師和一批高射炮兵、地空導彈兵、雷達兵等部隊。至1972年底,空軍實有總人數和部隊數量達到歷史上最多的時期。1970年2月,改進航空兵部隊組織體制,將師屬飛行大隊改為飛行團,基地改為場站,師下轄飛行團和場站,航空機務人員編在飛行團,以提高飛行團獨立遂行作戰訓練的能力。 調整領導機關機構設置1967年6月,成立濟南軍區空軍領導機關。1968~1969年,在華北、西北和粵東地區先後增設軍級領導指揮機構。按照中央軍委確定的適當歸口、減少層次、裁減人員的原則,1969年9月,空軍直屬機關由11個部整編為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1970年,軍區空軍機關相應調整機構設置。1976年,空軍、軍區空軍機關增設航空工程部。 教育訓練受到削弱「文化大革命」期間,空軍正常的教育訓練秩序被打亂,戰役訓練、軍事演習被取消,飛行訓練課目和院校課程設置被削減,訓練時間和學制縮短,教育訓練質量嚴重下降。1969年,有12所空軍院校被撤銷。1973年後,根據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各類教導隊,恢復、重建部分院校,增加教育訓練時間和內容,訓練質量開始回升。 完成作戰任務1966年5月~1976年10月,美國和台灣當局不斷派遣軍用飛機襲擾,偵察中國大陸沿海和縱深地區,其入竄手段多變,給空軍防空作戰造成了很大困難。空軍擔負防空作戰的指揮機關和部隊保持高度戒備,共擊落美軍入侵、台灣當局入竄飛機16架,擊傷4架。1967年9月,地空導彈部隊首次使用中國自製兵器,有效抗擊干擾,再次擊落台灣當局U-2型高空偵察機1架。期間,空軍高射炮兵部隊完成了多次出國支援作戰任務。 進行精簡1975年,根據總參謀部批準的《空軍精簡整編實施方案》,精簡機關,撤銷部分軍級領導指揮機構和高射炮兵部隊,淘汰一批老舊裝備,空降兵部隊實行簡編,工程建築部隊和裝備修理機構等實行企業化管理,不計入軍隊定額。探照燈兵部隊撤銷。到1976年10月,空軍總人數比1972年減少26.9%。 管理民航1969年11月20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中國民用航空系統歸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制,成為空軍的組成部分,執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各項制度。民航對外名稱不變,仍為國務院直屬局。1980年3月15日,民航由國務院直接領導,實行企業化管理。
現代化建設時期(1976年10月以後)
1976年10月以後,空軍進行全面整頓和改革。為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全面加強現代化建設,提高教育訓練水平,改善武器裝備,增強保障能力,戰鬥力不斷提升。 全面整頓1977年4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調整空軍領導班子。1978年,空軍進行全面整頓。包括領導班子、規章制度、軍事訓練、戰備工作、政治工作、紀律、航空工程機務工作、後勤工作、機關和作風等10個方面。在全面整頓基礎上,先後制定和實施具體建設規劃,加強政治思想建設,幹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方面取得進展,航空兵師長都能帶隊升空作戰,院校建設得到加強,軍事訓練和管理教育水平明顯提高,科研裝備、航空工程機務和後勤保障有新發展。1980年以後,空軍多次進行精簡整編。壓縮編制員額,實行軍士制度,減少幹部數量,提高士兵比例,改進部隊組織體制。 提高教育訓練水平1977年以後,空軍教育訓練全面恢復和加強,對訓練內容、方法和手段進行全面改革,標志著空軍戰鬥力水平的甲類飛行團大幅度增加。為適應空中力量使用特點,做好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准備,加強多兵種和賦有戰術背景的合練、演習和參加三軍聯合作戰演習。逐步完善飛行學院—訓練基地—部隊三級飛行人員訓練體制,甲類團由技術訓練為主轉變到以戰術訓練為主,由單一兵(機)種訓練為主轉變到以合同戰役訓練為主。1996年9月~1999年9月,空軍先後舉行多機(兵)種未知條件攻防對抗、空中戰役對抗和強電磁干擾條件攻防演習,提高高技術條件下實戰能力。高射炮兵、地空導彈兵部隊不斷探索適應未來作戰需要的對策與戰法,形成多種口徑(型號)兵器結合使用、協同作戰的多種有效戰法。參加多軍兵種軍事演習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50周年國慶首都閱兵等,較好地完成了任務。 1978年,重新成立空軍學院等一批院校。1980年以後,空軍院校不斷調整訓練任務、培訓體制,使部隊所有幹部都有相應的院校培養。初級指揮軍官按中專、大學專科、大學本科3個層次培訓,專業技術軍官按中專、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5個層次培訓。為適應軍士制度,成立士官學校,在部分軍官院校開設士官培訓班。各院校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和教學手段。建立健全軍官繼續教育體制,開辦多種形式函授教育,多渠道培養人才。飛行學院畢業學員實行本科以上教育。 改善武器裝備空軍有計劃地進行裝備科研,有重點地引進先進技術和裝備,武器裝備逐步得到改善,新型裝備陸續裝備部隊,逐步淘汰老舊裝備,縮小同世界發達國家差距。1987年,實行武器裝備研製合同制,進一步加快新武器裝備研製進度,提高研製經費使用效益。武器裝備和勤務保障技術研究機構進一步健全。軍事理論和科學技術研究取得顯著成果,大批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和軍隊級獎勵並得到應用,對加強空軍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提高保障能力空軍戰斗勤務、航空工程、後勤系統保障工作不斷加強。雷達情報、通信導航、領航引導、航空管制、氣象預報等戰斗保障裝備陸續改進更新,抗干擾能力增強,逐步實現半自動化、自動化,保障效率提高。航空工程系統在反復試驗基礎上,1985年以後,全面實行新維修體制,加強飛機維修管理,改進維修手段,完善維護條例、規程,開展飛機維修科研,促進飛機維修工作科學化、現代化。後勤保障立足於部隊現代化建設,以注重經濟效益、實行科學管理、全面提高保障能力為目標,加強後勤人員隊伍建設,努力改善保障設施,更新保障裝備,運用科學手段和方法,完成戰備、訓練和生活保障任務。 到20世紀末,空軍發展成為以航空兵為主體,諸兵種組成的合成軍種。武器裝備由繳獲、外購、仿製,發展到以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為主;官兵的軍政素質不斷提高,知識結構和專業化程度發生深刻變化;現代化建設和部隊戰鬥力水平進入新階段。跨入21世紀,進一步加強質量建設,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成為維護國家主權、保衛祖國領空、促進統一大業的重要軍事力量,在高技術條件下軍事斗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空軍積極支持和參加國家建設事業。完成搶險救災、航空測量、人工增雨、飛播造林、開辟空中航線等任務。在空投試驗核武器、新型飛機試飛、運送衛星火箭等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支援國家航空運輸,開展民用航空業務,至1997年,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開通53條航線。至1999年,先後為民用航空輸送500多名飛行人員,開放50多個軍用機場供民航飛機起降,雷達、通信、導航、氣象等部(分)隊在保障戰備訓練的同時,為民航提供服務。 空軍在抗美援朝、解放沿海島嶼、支援地面部隊剿匪、國土防空、出國支援等作戰中,英勇善戰,取得出色戰績,共擊落敵機1 017架、擊傷634架;在參加和支援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等任務中做出重要貢獻。涌現出許多先進集體和戰斗英雄、模範、功臣。傑出代表有:「航空兵英雄中隊」、地空導彈「英雄營」、「飛行安全紅旗師」、「紅色前哨雷達站」、「模範氣象導航站」、「甘巴拉英雄雷達站」,志願軍空軍「一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趙寶桐、王海、孫生祿、張積慧、劉玉堤,「空軍戰斗英雄」岳振華,「科研試飛英雄」滑俊、王昂,「試飛英雄」黃炳新,「學習雷鋒的光榮標兵」朱伯儒,「抗洪英雄」高建成,「勇於犧牲奉獻的好戰士」黃勇、「試飛英雄」李中華等。[
⑤ 青島機務段的歷史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年4月份,由濟南機務段的青島、青西車間和濟南西機務段的淄博運一、二車間等部門整合成立。
⑥ 徐州北站的發展歷程
徐州北站最早叫銅山站,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1921年11月20日至26日舉行的隴海鐵路銅山站全體機務工人大罷工,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在江蘇首次領導的鐵路大罷工。隴海鐵路機務工人為反對裁人減薪、虐待工人舉行罷工,使橫貫中國東西的大動脈隴海鐵路陷於停頓。11月8日,銅山站管理人員奉機務總管之命,將專為機務工人上下班出入的八號門突然鎖閉。憤怒的工人將柵門擠開,為此,有兩名工人被開除,於是釀成「八號門事件」。事發後,徐州鐵路工人迅即推出代表赴洛陽、鄭州、開封各大站聯絡。北京中共黨組織立即派羅章龍前往洛陽,指導罷工。大罷工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年輕的共產黨人。當時的中共中央局書記陳獨秀曾評價:「這是我黨初顯身手的重大事件。」
徐州解放後,銅山站回到人民手中,更名為徐州北站,等級定為特等站,它是在原銅山站的基礎上改擴建而成。該站為全國最大的貨運站之一,也是當時徐州分局的貨運主場。
1990年,徐州北編組場投產運營,經鐵道部批准,徐州北站宣布成立,原徐州北站更名為徐州西站。
2000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全國鐵路生產布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徐州西站也調整建制,並入徐州北站。
「十五」期間,徐州北站加快設備更新改造和技術升級步伐,總體能力較以前有較大提高,職工業務素質大幅度提升。經歷了六次鐵路大提速的徐州北站,如今已經由高科技的數字技術逐步取代了當初設計的半自動化技術水平,職工坐在寬敞明亮的工作室內,只要輕點滑鼠,便可完成對調車、車號、貨檢等一系列室外作業的檢控。
1995年~1999年,日均辦理21427輛;
2000年~2004年,日均辦理22178輛;
2001年,日均辦理約22000輛,年吞吐能力750萬噸;
2005年,日辦理提高到23000多輛;
2006年至今曾多次突破日辦理25000輛以上。
⑦ 簡述航母發展史
美國的蘭利號和英國的百眼巨人號是世界上最早的兩艘航空母艦。日本的鳳翔號是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而非有其它艦種改裝的航母。
⑧ 中國西南航空公司的發展歷程
中國西南航空公司成立於1987年10月15日,是中國民航第一家按照政企分開改革原則組建起來的國家骨幹航空公司。公司總部設在四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下轄的中國西南航空重慶公司位於重慶江北機場,中國西南航空公司貴州分公司位於貴陽龍洞堡機場。此外,公司還在北海、煙台、湛江設有飛機停場過夜基地。
公司現投入運營的機隊規模為40架,其中包括空中客車寬體遠程A340-300客機3架、波音757-200飛機13架、波音737-300飛機17架、波音737-800飛機3架,開辟有成都-新加坡、成都-曼谷、拉薩-加德滿都、重慶-名古屋、重慶-曼谷、重慶-漢城、貴陽-曼谷、成都-香港、重慶-香港、貴陽-香港、重慶-澳門、青島-澳門等國內外航線190多條,通航的國內外大中城市達60多個,2000年旅客運輸量達505萬人次,運輸貨郵超過13萬噸。公司成立至今,共運送中外旅客4700多萬次,運輸貨物90多萬噸,為促進中國西南地區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西南航空公司在成都市、重慶市和貴陽市設有大型售票處,在北京、上海、廣州、海口、廈門、深圳、三亞、武漢、昆明、北海、煙台、長沙、青島、桂林、烏魯木齊、尼泊爾加德滿都、新加坡、曼谷、香港、名古屋、漢城等地設立了21個營業部、辦事處,並以這些城市和地區建立起廣泛區域性代銷點,為旅客和貨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安全第一、正常飛行、優質服務」是公司經營的主導方針。
中國西南航空公司的飛機維護力量雄厚,轄有中國西南航空公司成都飛機維修廠和西南航空飛機維修公司。成都飛機維修廠具有30多年機務維護經驗,並創造了連續314天保證6架波音757-200飛機無機務原因延誤航班的輝煌業績,贏得了波音公司頒發的該機型維護全世界第一塊獎牌。西南航空飛機維修公司,是中國唯一能同時承修公制和英制飛機、發動機及其附件的綜合維修基地,同時具備雄厚的科研力量。西南航空飛機維修公司與法國斯奈克瑪、美國威利斯、北京凱蘭四家公司合資組建的四川斯奈克瑪發動機維修公司,可以科學的管理和高質量的維修技術,滿足中國和亞太地區對CFM56系列航空發動機的維修需求。
公司注重服務質量建設,空中服務和地面服務都保持了較高水平。公司派往泰國航空公司進行過服務培訓的乘務員,她們的國際標准服務不僅在公司的國際、地區航線上得到了公認,還帶動了整個空中服務質量的提高。公司下屬的運輸服務公司,在辦理國際和國內航班值機、配載、進出港航班行李收運、交付和提供地面運輸服務的現場保障工作中不斷完善各環節服務質量,取得了較好成果。1993年,中國西南航空公司榮獲了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設立的最高獎「保護消費者杯」。
1996年4月,公司加入國際航空運輸協會。1997年3月3日,公司正式成為國際航協多邊聯運協議成員。公司已與美國、德國、瑞士、日本、巴西等國家的40多家航空公司建立了聯運關系。中國西南航空公司正積極擴大銷售和聯運網路,以逐步建立起「紮根西南,飛遍全國,向東南亞和全球輻射」的航空運輸體系。
⑨ 蚌埠鐵路局的發展簡史
清宣統三年津浦鐵路總局蚌埠大車房
民國元年津浦鐵路總局浦口分局蚌埠機務、車回務段
民國20年津浦鐵路管答理委員會蚌埠機務、車務段
民國26年津浦鐵路管理委員會從浦口遷至蚌埠
民國27年(日)蚌埠橋木事務所、機關區
民國28年(日)蚌埠鐵路局
民國29年(日)蚌埠出張所
民國32年(日)蚌埠鐵道整備局
民國35年津浦鐵路管理局(濟)徐浦管理處(徐)蚌埠機務、工務、車務段
民國38年蚌埠軍管會
1949年濟南鐵路局蚌埠分局
1958年1月 上海鐵路局蚌埠辦事處
1958年8月合肥鐵路局(蚌埠辦事處改為合肥鐵路局,但始終處於調研階段,未行使職權)
1959年蚌埠鐵路局(轄徐州、合肥、蕪湖等地區,分別在合肥、蚌埠兩地辦公,
12月合肥部分全部遷到蚌埠市勝利路今址,下設徐州、蚌埠、合肥、
九龍崗、馬鞍山共5個辦事處)
1963年上海鐵路局蚌埠分局
196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蚌埠鐵路分局軍管會
1978年上海鐵路局蚌埠分局
2005年上海鐵路局蚌埠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