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關於計算機的發展歷史

關於計算機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4 19:53:21

㈠ 簡述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1、第一代計算機(1946~1958)電子管為基本電子器件;使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主要應用於國防和科學計算;運算速度每秒幾千次至幾萬次。

2、第二代計算機(1958~1964)晶體管為主要器件;軟體上出現了操作系統和演算法語言;運算速度每秒幾萬次至幾十萬次。

3、第三代計算機(1964~1971)普遍採用集成電路;體積縮小;運算速度每秒幾十萬次至幾百萬次。

4、第四代計算機(1971~現在 )以大規模集成電路為主要器件;運算速度每秒幾百萬次至上億次。

我國計算機發展歷史:

從1953年開始研究,到1958年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台計算機,在1982年我國研製出了運算速度1億次的銀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機。

(1)關於計算機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計算機是新技術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動社會向現代化邁進的活躍因素。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最快、影響最為深遠的新興學科之一。計算機產業已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成為一種極富生命力的戰略產業。

現代計算機是一種按程序自動進行信息處理的通用工具,它的處理對象是信息,處理結果也是信息。利用計算機解決科學計算、工程設計、經營管理、過程式控制制或人工智慧等各種問題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演算法進行的。這種演算法是定義精確的一系列規則,它指出怎樣以給定的輸入信息經過有限的步驟產生所需要的輸出信息。

信息處理的一般過程,是計算機使用者針對待解抉的問題,事先編製程序並存入計算機內,然後利用存儲程序指揮、控制計算機自動進行各種基本操作,直至獲得預期的處理結果。計算機自動工作的基礎在於這種存儲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礎則在於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的共性方法。

參考資料網路——計算機發展史

㈡ 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於1946年在美國製成,取名叫恩尼亞克。它是一個由1萬8千多個電子管製成的龐然大物,佔地面積達140平方米,重量有30多噸,耗電約140千瓦,它的計算速度為每秒5干次。

此後,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十分迅速,迄今已發展了4代。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1947年-1957年)的主要特徵是採用電子管組成的基本邏輯電路,使用機器語言或者匯編語言編製程序。它主要應用於科學計算。

我國電子計算機的研製工作始於1956年,到1958年製造出我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它的運算速度為每秒兩千次。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1957年~1967年)的主要特徵是採用晶體管作基本邏輯電路,同時開始使用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語言,如ALGOL、FORTRAN、COBOL語言等,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至上百萬次。它的使用范圍也由科學計算擴展到數據處理、自動控制、企業管理等各方面。

我國的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於1967年製成。它的運算速度是每秒5萬次。

第三代電子計算機(1965年-1970年)的主要特徵是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作基本邏輯電路。所謂集成電路就是將多個晶體管和電阻元件等集中做到一塊矽片上,而製成門電路、觸發器等具有一定邏輯功能的電路器件。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得到發展與普及。會話語言如BASIC語言、APL語言等被廣泛應用。計算速度可達到每秒幾百萬次甚至上億次。

我國的第一台集成電路計算機於1970年研製成功。

第四代電子計算機(1970年至今)的主要特徵是使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一般把一塊矽片上集成100個門電路以上或上千個晶體管元件以上的集成電路叫做大規模集成電路。在這一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趨勢是向兩端發展,即出現了運算速度超過億次的巨型計算機和極其靈活的微處理器及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組裝的微型計算機。目前,在普通中小學及家庭中使用的電子計算機就是這種微型電子計算機。

近十多年來,軟體系統的飛速發展是這一代計算機的又一明顯特徵。高級語言、操作系統、資料庫、各類應用軟體的研究和應用越來越深入、完善,使計算機的應用普及到現代社會的每個領域。

我國於1975年開始研製大規模集成電路。億次巨型計算機於1983年研製成功。微型計算機在我國的產量成倍增長,並且推出了面向青少年和家庭的中華學習機。

第五代電子計算機目前還在設想和研製階段。雖然某些國家的一些部門宣稱他們研製出了第五代電子計算機,但都沒有得到公認。

對第五代電子計算機有如下一些設想。

一些人按照前四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規律推斷,認為第五代電子計算機將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即由集成度超過萬個門或超過10萬個元件的集成電路組裝的電子計算機。

也有人認為第五代電子計算機將在結構形式的元器件上有一個較大的飛躍,即光計算機。所謂光計算機是用光學元器件取代部分電子元件做成的計算機。目前磁光記錄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磁光存儲器不久將進入實用階段。

生物計算機的研製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目前生物計算機的研製工作正沿著兩個不同的方向進行。第一種,是在傳統數字式計算技術的軌道上發展起來的,其主攻方向是用某種有機物分子取代半導體元器件,因此這種生物計算機也被稱作分子計算機。第二種,是設想計算機的轉換開關由蛋白質(酶)來承擔,這種生物計算機的運算過程實際上是蛋白質分子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生物計算機在圖像識別和「感知」化學物質等方面將可能優於現在的電子計算機。

另外一些專家對第五代電子計算機主要是從功能方面提出了設想。他們認為,第五代電子計算機除了在高速度、大容量方面繼續保持發展勢頭外,在功能方面應從以計算為主過渡到以推理、聯想和學習為主,它處理的對象應從以數據為中心過渡到以知識為中心,它的工作方式應對用戶更為「友好」,用戶可以使用自然語言、圖像、聲音等各種手段與它打交道。到那個時候「計算機」這個名詞就應該改了。第五代電子計算機應該被稱為知識信息處理系統。

㈢ 現代電子計算機發展史

第一代
電子管計算機(1946-1957)這一階段計算機的主要特徵是採用電子管元件作基本器件,用光屏管或汞延時電路作存儲器,輸入與輸出主要採用穿孔卡片或紙帶,體積大、耗電量大、速度慢、存儲容量小、可靠性差、維護困難且價格昂貴。在軟體上,通常使用機器語言或者匯編語言,來編寫應用程序。因此這一時代的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
第二代
晶體管計算機(1957-1964)20世紀50年代中期,晶體管的出現使計算機生產技術得到了根本性的發展,由晶體管代替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基礎器件,用磁芯或磁鼓作存儲器,在整體性能上,比第一代計算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程序語言也相應的出現了,如Fortran,Cobol,Algo160等計算機高級語言。晶體管計算機被用於科學計算的同時,也開始在數據處理、過程式控制制方面得到應用。
第三代
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64-1971)20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半導體工藝的發展,成功製造了集成電路。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成為計算機的主要部件,主存儲器也漸漸過渡到半導體存儲器,使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大大降低了計算機計算時的功耗,由於減少了焊點和接插件,進一步提高了計算機的可靠性。在軟體方面,有了標准化的程序設計語言和人機會話式的Basic語言,其應用領域也進一步擴大。
第四代
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2015)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成功製作並用於計算機硬體生產過程,計算機的體積進一步縮小,性能進一步提高。集成更高的大容量半導體存儲器作為內存儲器,發展了並行技術和多機系統,出現了精簡指令集計算機(RISC),軟體系統工程化、理論化,程序設計自動化。微型計算機在社會上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幾乎所有領域都能看到計算機的「身影」。
第五代
第五代計算機指具有人工智慧的新一代計算機,它具有推理、聯想、判斷、決策、學習等功能。IBM發表聲明稱,該公司已經研製出一款能夠模擬人腦神經元、突觸功能以及其他腦功能的微晶元,從而完成計算功能,這是模擬人腦晶元領域所取得的又一大進展。IBM表示,這款微晶元擅長完成模式識別和物體分類等繁瑣任務,而且功耗還遠低於傳統硬體。

㈣ 中國計算機發展史

1、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研製(1958-1964年)

我國從1957年在中科院計算所開始研製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958年8月1日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序運行,標志著我國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誕生。機器在738廠開始少量生產,命名為103型計算機(即DJS-1型)。

1958年5月我國開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4機)研製。在研製104機同時,夏培肅院士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自行設計並於1960年4月研製成功一台小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7機。1964年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數字電子管計算機119機研製成功。

2、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研製(1965-1972年)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機;對109乙機加以改進,兩年後又推出109丙機,在我國兩彈試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用戶譽為「功勛機」。

華北計算所先後研製成功108機、108乙機(DJS-6)、121機(DJS-21)和320機(DJS-8),並在738廠等五家工廠生產。1965~1975年,738廠共生產320機等第二代產品380餘台。哈軍工(國防科大前身)於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體管計算機並小批量生產了40多台。

3、第三代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研製(1973-80年代初)

1973年,北京大學與北京有線電廠等單位合作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的大型通用計算機,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製成功DJS-130小型計算機,以後又推DJS-140小型機,形成了100系列產品。

與此同時,以華北計算所為主要基地,組織全國57個單位聯合進行DJS-200系列計算機設計,同時也設計開發DJS-180系列超級小型機。70年代後期,電子部32所和國防科大分別研製成功655機和151機,速度都在百萬次級。進入80年代,我國高速計算機,特別是向量計算機有新的發展。

4、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研製

和國外一樣 ,我國第四代計算機研製也是從微機開始的。1980年初我國不少單位也開始採用Z80,X86和6502晶元研製微機。1983年12電子部六所研製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DJS-0520微機。

10多年來我國微機產業走過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現在以聯想微機為代表的國產微機已佔領一大半國內市場。


(4)關於計算機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世界發展: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

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製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

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希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

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

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㈤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一共有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計算機特徵是採用電子管作為主要元器件

第二代計算機 特徵是採用晶體管作為主要器件

第三代計算機 特徵是半導體中小規模集成電路

第四代計算機 特徵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電子管(第一階段)-晶體管(第二階段)--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第三階段)--大規模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四階段)--智能(第五階段)

(5)關於計算機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現代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

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人和計算機交流信息使用的語言稱為計算機語言或稱程序設計語言。計算機語言通常分為機器語言、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三類。如果要在計算機上運行高級語言程序就必須配備程序語言翻譯程序(下簡稱翻譯程序)。翻譯程序本身是一組程序,不同的高級語言都有相應的翻譯程序。翻譯的方法有兩種:

一種稱為「解釋」。早期的BASIC源程序的執行都採用這種方式。它調用機器配備的BASIC「解釋程序」,在運行BASIC源程序時,逐條把BASIC的源程序語句進行解釋和執行,它不保留目標程序代碼,即不產生可執行文件。這種方式速度較慢,每次運行都要經過「解釋」,邊解釋邊執行。

另一種稱為「編譯」,它調用相應語言的編譯程序,把源程序變成目標程序(以.OBJ為擴展名),然後再用連接程序,把目標程序與庫文件相連接形成可執行文件。盡管編譯的過程復雜一些,但它形成的可執行文件(以.exe為擴展名)可以反復執行,速度較快。運行程序時只要鍵入可執行程序的文件名,再按Enter鍵即可。

對源程序進行解釋和編譯任務的程序,分別叫作編譯程序和解釋程序。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高級語言,使用時需有相應的編譯程序;BASIC、LISP等高級語言,使用時需用相應的解釋程序。

㈥ 簡述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於1946年在美國製成,取名叫恩尼亞克。它是一個由1萬8千多個電子管製成的龐然大物,佔地面積達140平方米,重量有30多噸,耗電約140千瓦,它的計算速度為每秒5干次。
此後,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十分迅速,迄今已發展了4代。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1947年-1957年)的主要特徵是採用電子管組成的基本邏輯電路,使用機器語言或者匯編語言編製程序。它主要應用於科學計算。
我國電子計算機的研製工作始於1956年,到1958年製造出我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它的運算速度為每秒兩千次。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1957年~1967年)的主要特徵是採用晶體管作基本邏輯電路,同時開始使用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語言,如ALGOL、FORTRAN、COBOL語言等,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至上百萬次。它的使用范圍也由科學計算擴展到數據處理、自動控制、企業管理等各方面。
我國的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於1967年製成。它的運算速度是每秒5萬次。
第三代電子計算機(1965年-1970年)的主要特徵是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作基本邏輯電路。所謂集成電路就是將多個晶體管和電阻元件等集中做到一塊矽片上,而製成門電路、觸發器等具有一定邏輯功能的電路器件。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得到發展與普及。會話語言如BASIC語言、APL語言等被廣泛應用。計算速度可達到每秒幾百萬次甚至上億次。
我國的第一台集成電路計算機於1970年研製成功。
第四代電子計算機(1970年至今)的主要特徵是使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一般把一塊矽片上集成100個門電路以上或上千個晶體管元件以上的集成電路叫做大規模集成電路。在這一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趨勢是向兩端發展,即出現了運算速度超過億次的巨型計算機和極其靈活的微處理器及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組裝的微型計算機。目前,在普通中小學及家庭中使用的電子計算機就是這種微型電子計算機。
近十多年來,軟體系統的飛速發展是這一代計算機的又一明顯特徵。高級語言、操作系統、資料庫、各類應用軟體的研究和應用越來越深入、完善,使計算機的應用普及到現代社會的每個領域。
我國於1975年開始研製大規模集成電路。億次巨型計算機於1983年研製成功。微型計算機在我國的產量成倍增長,並且推出了面向青少年和家庭的中華學習機。
第五代電子計算機目前還在設想和研製階段。雖然某些國家的一些部門宣稱他們研製出了第五代電子計算機,但都沒有得到公認。
對第五代電子計算機有如下一些設想。
一些人按照前四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規律推斷,認為第五代電子計算機將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即由集成度超過萬個門或超過10萬個元件的集成電路組裝的電子計算機。
也有人認為第五代電子計算機將在結構形式的元器件上有一個較大的飛躍,即光計算機。所謂光計算機是用光學元器件取代部分電子元件做成的計算機。目前磁光記錄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磁光存儲器不久將進入實用階段。
生物計算機的研製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目前生物計算機的研製工作正沿著兩個不同的方向進行。第一種,是在傳統數字式計算技術的軌道上發展起來的,其主攻方向是用某種有機物分子取代半導體元器件,因此這種生物計算機也被稱作分子計算機。第二種,是設想計算機的轉換開關由蛋白質(酶)來承擔,這種生物計算機的運算過程實際上是蛋白質分子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生物計算機在圖像識別和「感知」化學物質等方面將可能優於現在的電子計算機。
另外一些專家對第五代電子計算機主要是從功能方面提出了設想。他們認為,第五代電子計算機除了在高速度、大容量方面繼續保持發展勢頭外,在功能方面應從以計算為主過渡到以推理、聯想和學習為主,它處理的對象應從以數據為中心過渡到以知識為中心,它的工作方式應對用戶更為「友好」,用戶可以使用自然語言、圖像、聲音等各種手段與它打交道。到那個時候「計算機」這個名詞就應該改了。第五代電子計算機應該被稱為知識信息處理系統。

閱讀全文

與關於計算機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