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internet的發展歷史

internet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6 11:59:58

『壹』 internet的發展史

網路發展最初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人們嘗試把分別獨立發展的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聯系起來,使得在技術上為今後的計算機網路的出現做好了准備。同時建立了一些基礎的理論性的概念。這個時期,計算機技術正處於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向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過渡期。第一代計算機的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的,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的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個明顯特徵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數據。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的一些部件:列印機、磁帶、磁碟、內存、操作系統等。計算機中存儲的程序使得計算機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商業用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更高級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語言,以單詞、語句和數學公式代替了二進制機器碼,使計算機編程更容易。這個時候的通信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初具雛形了,正是這時奠定了今後網路發展的基礎,為網路的出現做好了前期的准備。 有了第一階段的理論基礎,網路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即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正值冷戰時期,美國為了防止其軍事指揮中心如果被蘇聯摧毀後,軍事指揮出現癱瘓,於是開始設計一個由許多指揮點組成的分散指揮系統,以保證當其中一個指揮點被摧毀後,不至於出現全面癱瘓的現象。並把幾個分散的指揮點通過某種通訊網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終於在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把4台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於是ARPANET網路誕生了,ARPANET是計算機網路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是Internet出現的基礎。這個時候,ARPANET技術還不具備推廣的條件。所以這個時期,網路僅僅是用於軍事。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冷戰促使了網路的誕生。隨著網路的出現,誕生了一種新的通信技術,這就是分組交換技術,它是隨計算機實現網路通訊而產生的。這種技術是將傳輸的數據加以分割,並在每段前面加上一個標有接受信息的地址標示,從而實現信息傳遞的一種通訊技術。分組交換技術也是六十年代網路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 差不多是每十年就是一個階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網路發展進入了第三個階段。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個人電腦。促進了網路技術的發展。各種局域、廣域網發展迅速,計算機生產廠商也開始開發自己的計算機網路系統。1974年ARPA的鮑勃·凱恩和斯坦福的溫登·澤夫合作,提出TCP/IP協議。 八十年代可以說是網路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十年,首先是1983年出現了可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作為BSD UNIX操作系統得一部分,TCP/IP協議得到了認可,逐步流行起。也就是這時,真正意義上的Internet誕生了。時隔一年,日本建成了JUNe t網路,(Japan Unix Net work)。1985年,美國科學家基金會(NSF)組建NSFNet,美國的許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一些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區域網並入NSFNet中,使得其迅速擴大,1986年,NSFNet網路奠定了其成為今後internet主幹網的地位的基礎,當時其速度是56Kb p s。三年之後的1989年, internet的速度已經提升為速1.54Mb p s ,也出現了最早的internet服務提供商(ISP),伴隨著www(World Wide Web)全球廣域網的出現,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超文本瀏覽器/編輯器。 1991年,internet開始用於商業用途,internet的商業化,成為internet發展的一劑催化劑,使得它以空前的速度迅速發展,伺服器的增多,連入網路的計算機數目的增多以及主幹網速度的提升,都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商業的發展也影響著網路的發展。 如今隨著網路技術的成熟,高速區域網技術迅速發展,傳輸速率為10Mb p s的Ethernet的廣泛應用,IP電話服務,更高性能的Internet2的發展,使得網路已經滲入到了商業,金融,政府,醫療,科研,教育,等各個社會部門。使得網路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貳』 網際網路的發展史

互 聯 網 發 展 史

1、什麼是Internet?
Internet是計算機交互網路的簡稱,又稱網間網。它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對獨立的數以千萬計的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網路通信協議、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換的數據通信網。

2、Internet的起源和發展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從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ARPAnet網路。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於軍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指導思想:網路必須經受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路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路的其他部分應能維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的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路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同時,區域網和廣域網的產生和逢勃發展對Internet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路和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起來。NFSnet於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NSFnet對Internet的最大貢獻是使Internet向全社會開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樣僅供計算機研究人員和政府機構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聯合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的組織―先進網路科學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美范圍的T3級主幹網,它能以45Mbps的速率傳送數據。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幹網都與ANS提供的T3級主幹網相聯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飛躍歸功於Internet的商業化,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世界,很快發現了它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世界各地的無數企業紛紛湧入Internet,帶來了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飛躍。

3、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進程及現狀

關於中國公用數據通信網 我國已建立了四大公用數據通信網,為我國Internet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通信網(ChinaPAC)。該網於1993年9月開通,1996年底已覆蓋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和一部分發達地區的鄉鎮,與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數據網互聯。

(2)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該網於1994年開通,1996年底覆蓋到3000個縣級以上的城市和鄉鎮。我國的四大互聯網的骨幹大部分都是採用ChinaDDN。

(3)中國公用幀中繼網(ChinaFRN)。該網已在我國的8大區的省會城市設立了節點,向社會提供高速數據和多媒體通信。

(4)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該網於1995年與Internet互聯,物理節點覆蓋30個省(市、自治區)的200多個城市,業務范圍覆蓋所有電話通達的地區。1998年7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骨幹網二期工程開始啟動。二期工程將八個大區間的主幹帶寬擴充至155M,並且將八個大區的節點路由器全部換成千兆位路由器。

2000年下半年,中國電信利用n*10Gbps DWDM和千兆位路由器技術,對ChinaNet進行了大規模擴容。目前,ChinaNet網路節點間的路由中繼由155M提升到2.5Gbps,提速16倍,到2000年底ChinaNet國內總帶寬已達800Gbps,到2001年3月份國際出口總帶寬突破3Gbps。

關於中國Internet的發展階段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6.6-1993.3是研究試驗階段(E-mail Only)

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聯網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而且僅為少數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提供電子郵件服務。發展經歷如下:

1986 : Dial up (Terminal)

1990 : X.25 (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

1993.3 : Leased Line(DECnet) (Email Only)

第二階段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階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互聯網,實現和Internet的TCP/IP連接,從而開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務。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互聯網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互聯網路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互聯網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96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互聯網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長階段。

國內互聯網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2000萬。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國共有上網計算機約1002萬台,其中專線上網計算機:163萬台,撥號上網計算機:839萬台,上網用戶約2650萬人,其中專線上網的用戶人數為454萬,撥號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793萬,同時使用專線與撥號的用戶人數為403萬。除計算機外同時使用其它設備(移動終端、信息家電)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07萬。CN下注冊的域名128362個,WWW站點242739個,國際出口帶寬3257Mbps。

詳情可參考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中國Internet發展大事記》。 中國目前有十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互聯網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互聯網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200家左右。

在網路基礎設施方面,近年來,中國先後啟用了數個國際光纜系統。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有;中日、中韓、環球海底光纜系統、亞歐陸地光纜系統;正在建設的有:亞太2號海底光纜、中美海底光纜、亞歐海底光纜。1999年共有13條國內干線光纜投入使用或試運行。光纜總長100萬公里。國內互聯網骨幹網路對原有信道全面擴容,中繼電路以155M為主。隨著密集波分復用(DWDM)技術廣泛應用於光通信建設,互聯網骨幹網帶寬可達2.5G-40G。

據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冷榮泉介紹,我國網際網路骨幹網從1996年至今已經歷了3個階段:1996年之前,多數採用64K至2M傳輸通道;1997年至1999年多為2M至115M的通道;2000年到2001年從115M跳到了2.5G;從2002年開始,將逐步進入10G時代。

2002年1月11日,中國電信上海―杭州10G IP over DWDM建成開通,該通道所構建的長途波分復用傳輸系統,採用了思科公司長途波分復用系統和系列高速互聯網路由器。這一系統已被世界各地的大型電信運營商用於構建規模龐大、運行快速穩定的「IP+Optical」網路,並被證明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先進性。這條全國最寬的數據通信通道的開通,標志著我國網際網路骨幹傳輸網從2.5G步入10G時代,標志著中國電信數據傳輸能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電信的數據網已經成為真正的高速數據網路、海量帶寬網。

關於中國十大互聯網簡況

目前我國有10家網路運營商(即十大互聯網路單位),有200家左右有跨省經營資格的網路服務提供商(ISP)。十大互聯網路單位分別是:

(1)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2)中國科技網(CSTNET)

(3)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4)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已並入網通)

(5)中國聯通互聯網(UNINET) (6)中國網通公用互聯網(CNCNET)

(7)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 (8)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CIETNET)

(9)中國長城互聯網(CGWNET) (10)中國衛星集團互聯網(CSNET)

其中非營利單位有四家:中國科技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和中國長城互聯網。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都擁有獨立的國際出口。調查顯示,截止2001年9月30日,我國的國際出口帶寬總和已達到5724M(見下圖,未包括中國長城互聯網的國際出口帶寬數據),與CNNIC在2001年1月的互聯網統計調查報告中公布的2799M相比,我國大陸在短短9個月的時間里,國際出口帶寬增加了2925M,增幅為105%。其中,與美國相連的有4023M(佔70.3%),與日本相連的有314M,與韓國相連的有251M,與中國香港相連的有749M,與中國澳門相連的有14M,還與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相連。另外,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與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NAP)之間的連接帶寬也達到3558M。我國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相互連接帶寬數,以及我國部分ISP與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連接帶寬數和國際出口帶寬情況請參考中國互聯網聯接帶寬Flash圖。

4、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

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

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

第三,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互聯網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已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5、Internet的發展特點與趨勢

Internet發展經歷了研究網、運行網和商業網3個階段。至今,全世界沒有人能夠知道Internet的確切規模。Internet正以當初人們始料不及的驚人速度向前發展,今天的Internet已經從各個方面逐漸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們可以隨時從網上了解當天最新的天氣信息、新聞動態和旅遊信息,可看到當天的報紙和最新雜志,可以足不出戶在家裡炒股、網上購物、收發電子郵件,享受遠程醫療和遠程教育等等。

Internet的意義並不在於它的規模,而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全球性的信息基礎設施。當今世界正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信息產業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新的支柱產業,成為推動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新的源動力,並且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特別是近幾年來國際互聯網路及其應用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並且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Internet已經構成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和未來信息社會的藍圖。縱觀Internet的發展史,可以看出Internet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運營產業化

以Internet運營為產業的企業迅速崛起,從1995年5月開始,多年資助Internet研究開發的美國科學基金會(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經營權轉交給美國3家最大的私營電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

2)應用商業化

隨著Internet對商業應用的開放,它已成為一種十分出色的電子化商業媒介。眾多公司、企業不僅把它作為市場銷售和客戶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為傳真、快遞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價替代品,藉以形成與全球客戶保持聯系和降低日常的運營成本。如:電子郵件、IP電話、網路傳真、VPN和電子商務等等的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便是最好例證。

3)互聯全球化

Internet雖然已有三十來年的發展歷史,但早期主要是限於美國國內的科研機構、政府機構和它的盟國范圍內使用。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各國紛紛提出適合本國國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熱潮,各個國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聯寬頻化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入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帶寬瓶頸約束將會消除,互聯必然寬頻化,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並能滿足用戶多方面的網路需求。

5)多業務綜合平台化、智能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將成為圖像、話音和數據「三網合一」的多媒體業務綜合平台,並與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公務、電子醫務、電子教學等交叉融合。十到二十年內,互聯網將超過報刊、廣播和電視的影響力,逐漸形成「第四媒體」。

綜上所述,隨著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趨勢的加強,未來的互聯網將是一個真正的多網合一、多業務綜合平台和智能化的平台,未來的互聯網是移動+IP+廣播多媒體的網路世界,它能融合現今所有的通信業務,並能推動新業務的迅猛發展,給整個信息技術產業帶來一場革命。

『叄』 簡述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史。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

(一)可持續發展:21世紀中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二)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總體進展

(三)中國可持續發展重點領域的行動與成就

(四)我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二、科教興國戰略

(一)科教興國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抉擇

(二)提高科學技術的整體水平是實現現代化的關鍵

(三)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教興國道路

三、依法治國戰略

(一)依法治國戰略的提出及主要標志

(二)依法治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

(三)實施依法治國戰略需要處理好若乾重大關系

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准確定位

(二)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我國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特色

(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處理好若乾重大關系

五、西部大開發戰略

(一)改革前區域發展戰略的演變

(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

(三)西部大開發的基本思路及進展

六、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

(一)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提出及其形成過程

(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意義、機遇與挑戰

(三)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選擇

七、推進城鎮化戰略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城鎮化的歷史進程

(二)城鎮化戰略的提出及其重大意義、基本內涵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實施城鎮化戰略

八、人才強國戰略

(一)人才強國戰略的提出及重大意義

(二)人才強國戰略的內涵、目標、重點及組織保證

(三)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要求及主要任務

九、中國和平崛起戰略

(一)中國和平崛起戰略提出的時代背景

(二)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概念的緣起及內涵

(三)中國和平崛起道路的實現途徑

(四)中國和平崛起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一、主題與形式

中國互聯網歷史長廊將以「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網」為主題,以公益性、非商業性的角度切入,以時間為線索,用圖片、文字的形式,向與會觀眾描繪一個中國互聯網產業成長、成熟的歷史腳印。

歷史長廊將向觀眾展示對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具有標桿作用的事件、人物、技術,展示對人們生活消費具有變革意義的新技術、新應用。

二、大綱

我們參照中國互聯網發展的軌跡,把中國互聯網發展劃分成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 網路探索(1987年~1994年)中國的互聯網不是八台大轎抬出來的,而是從羊腸小道走出來的。

第二階段 蓄勢待發(1993年-1996年)四大Internet主幹網的相繼建設,開啟了鋪設中國信息高速公路的歷程。

第三階段 應運而起:(1996年-1998年)中國互聯網進入了一個空前活躍的時期,應用和政府管理齊頭並進。

第四階段 網路大潮:(1999年—2002年底)中國互聯網進入普及和應用的快速增長期。

第五階段 繁榮與未來(2003年~至今)應用多元化階段到來,互聯網逐步走向繁榮。

每個階段從互聯網建設和互聯網應用兩方面收集資料。內容大綱以CNNIC編輯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大事記為依據。

三、長廊詳細內容

材料

1

1
我們的生活, 我們的網

——中國互聯網歷史長廊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制

二〇〇四年八月

2
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網

——中國互聯網歷史長廊

歷史需要記錄。親愛的朋友,請您沿著這條互聯網歷史長廊一路走過去,在時間與空間的緯度中見證中國互聯網的風雨歷程和累累碩果。

沒有勒石紀念那無數無名的參與者,但是我們相信紙墨之恆,壽於金石。參與這場革命的人,相信一定會胸中萬千感慨突兀起,斗酒傾盡盪氣回中腸。

3
第一階段:網路探索(1987年~1994年)

中國的互聯網不是八台大轎抬出來的,而是從羊腸小道走出來的。——胡啟恆

4

發出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1987年9月14日,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

5
技術的探索

1988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採用X.25協議使該單位的DECnet成為西歐中心DECnet的延伸,實現了計算機國際遠程連網以及與歐洲和北美地區的電子郵件通信。

1989年11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簡稱NCFC)正式啟動,由中國科學院主持,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共同實施。

1992年 12月底,清華大學校園網(TUNET)建成並投入使用,是中國第一個採用TCP/IP體系結構的校園網。

6
世界你好!

中國連入國際互聯網是一段奮爭的歷程。1992年6月,在日本神戶舉行的INET'92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錢華林研究員約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際聯網部負責人,第一次正式討論中國連入Internet的問題。

1993年3月2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美國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專線正式開通。這條專線仍是中國部分連入Internet的第一根專線。

1993年6月,NCFC專家們在INET'93會議和CCIRN會議上利用各種機會重申了中國連入Internet的要求,這對中國能夠最終真正連入Internet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聯委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會前,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胡啟恆代表中方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重申連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認可。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連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第77個國家。

7
世界網路,中國標識

1990年11月28日,錢天白教授代表中國正式在SRI-NIC(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注冊登記了中國的頂級域名CN,從此中國的網路有了自己的身份標識。

1993年4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召集在京部分網路專家調查了各國的域名體系,提出並確定了中國的域名體系。

1994年5月21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伺服器的設置,改變了中國的CN頂級域名伺服器一直放在國外的歷史。

8
第二階段 蓄勢待發(1993年-1996年)

四大Internet主幹網的相繼建設,開啟了鋪設中國信息高速公路的歷程。

9
科技網先行——中國科技網建設

1990年11月 NCFC立項, 1993年11月 NCFC主幹網網路開通並投入運行。

1994年4月 NCFC網路與美國Internet互聯成功,這是我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

1995年4月,中國科學院啟動京外單位聯網工程(簡稱「百所聯網」工程)。

1996年2月 中國科學院決定將以NCFC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科學院互聯網路正式命名為「中國科技網(CSTNet)」

10
金橋試水——金橋網建設

1993年3月12日,朱鎔基副總理主持會議,提出和部署建設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簡稱金橋工程)。

1993年8月27日,李鵬總理批准使用300萬美元總理預備費支持啟動金橋前期工程建設。

1994年6月8日,金橋前期工程建設全面展開。1995年8月,金橋工程初步建成,在24省市開通聯網(衛星網),並與國際網路實現互聯。

1996年9月6日,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連入美國的256K專線正式開通。中國金橋信息網宣布開始提供Internet服務,主要提供專線集團用戶的接入和個人用戶的單點上網服務。

11
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建設

1994年9月,郵電部電信總局與美國商務部簽訂中美雙方關於國際互聯網的協議,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的建設開始啟動。

1995年1月,郵電部電信總局分別在北京、上海開通64K專線,開始向社會提供Internet接入服務,中國互聯網進入商用化階段。

1995年5月,中國電信開始籌建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全國骨幹網。並於1996年1月,並正式開通提供服務。

12
CERNET萌動——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建設

1994年7月初,由清華大學等六所高校建設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試驗網開通,並通過NCFC的國際出口與Internet互聯。

1994年8月,由國家計委投資,國家教委主持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正式立項。1995年12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範工程」建設完成。

13
網路暢通——四大骨幹網互聯互通

1997年10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實現了與中國科技網(CSTNET)、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的互聯互通。

14
第三階段 應運而起:(1996年-1998年)

中國互聯網進入了一個空前活躍的時期,應用和政府管理齊頭並進。

15
政府推動,興利除弊

1996年2月1日,國務院第195號令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

1996年4月9日,郵電部發布《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國際聯網管理辦法》,並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1997年4月18日至21日,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在深圳市召開。會議確定了國家信息化體系,並通過了「國家信息化九五規劃和2000年遠景目標」。

1997年5月30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中國互聯網路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授權中國科學院組建和管理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

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發布了《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

1998年3月6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

1998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准成立信息產業部
中國互聯網的第一

1994年5月,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開通曙光BBS站,這是中國大陸的第一個BBS站。

1995年1月,由國家教委主管主辦的《神州學人》雜志,經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進入Internet,成為中國第一份中文電子雜志。

1996年9月22日,中國第一個城域網——上海熱線正式開通試運行,標志著作為上海信息港主體工程的上海公共信息網正式建成。

1996年11月15日,實華開公司在北京首都體育館旁邊開設了實華開網路咖啡屋,這是中國第一家網路咖啡屋。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報主辦的人民網進入國際互聯網路,這是中國開通的第一家中央重點新聞宣傳網站。

中國互聯網的第一

1997年2月,瀛海威全國大網開通,成為中國最早、也是最大的民營ISP、ICP。

1997年11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一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1998年3月16日,163.net開通了容量為30萬用戶的中國第一個免費中文電子郵件系統,

1999年7月12日,中華網在納斯達克首發上市,這是在美國納斯達克第一個上市的中國概念網路公司股。

18
第四階段 網路大潮:(1999年—2002年底)

中國互聯網進入普及和應用的快速增長期。

19
資本燃燒的歲月。

2000年4月13日,新浪網宣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第一隻真正來自中國大陸的網路股登上納斯達克。

2000年7月5日,網易公司宣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登陸納斯達克。

2000年7月12日,搜狐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三大門戶網站的相繼上市,掀起了對中國互聯網的第一輪投資熱潮。

20
吹盡黃沙始見金。

網路泡沫破滅之後,中國互聯網經歷了一場「擠水分」式調整的嚴酷洗禮。陽光總在風雨後,2002年7~8月,三大門戶網站相繼宣布實現贏利。

.COM生生死死是個不斷挖掘互聯網價值的過程,這是個大浪淘沙的年代。

21

信息化風起雲涌——三大上網工程相繼啟動

1999年1月22日,由中國電信和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牽頭、聯合四十多家部委(辦、局)信息主管部門在京共同舉辦「政府上網工程啟動大會」,倡議發起了「政府上網工程」,政府上網工程主站點www.gov.cn開通試運行。

2000年7月7日,由國家經貿委、信息產業部指導,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與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共同發起的「企業上網工程」正式啟動。

2001年12月20日,由信息產業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科技部、文化部主辦的「家庭上網工程」正式啟動。

23

與世界對話

1994年11月,由NCFC管理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協辦的亞太網路工作組(APNG)年會在清華大學召開。這是國際Internet界在中國召開的第一次亞太地區年會。

1996年3月,清華大學提交的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中文編碼的漢字統一傳輸標准被IETF通過為RFC1922,成為中國國內第一個被認可為RFC文件的提交協議。

2002年10月26日—31日,全球互聯網地址、域名管理機構國際互聯網路名字與編號分配公司(ICANN)在上海舉辦會議,這是ICANN會議第一次在中國舉行。此次會議由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和中國互聯網協會(ISC)共同承辦。

2004年4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主導制定的「中日韓多語種域名注冊系統」被IETF發布為RFC3743,這是中國第二個IETF標准。

躋身國際互聯網組織

1995年3月,清華大學李星教授第一次當選亞太網路信息中心(APNIC)執行委員會委員。

2000年7月18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錢華林研究員全票當選亞太地區頂級域名組織(APTLD)理事會主席。

2001年11月,中國科協副主席、CNNIC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胡啟恆院士被聘任為ICANN多語種域名委員會委員。

2003年6月26日,我國計算機網路與數據通信專家、中科院研究員錢華林當選ICANN理事,任期三年。這是中國專家第一次進入全球互聯網地址資源最高決策機構的管理層。

25
網路擴建

2000年5月17日,中國移 動互聯網(CMNET)投入運行。

2001年12月22日,中國聯通CDMA移 動通信網一期工程如期建成,並於2001年12月31日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通運營。中國聯通CDMA網路的建成,標志著中國移 動通信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領域。

2003年4月9日,中國網通集團在北京向社會各屆公布中國網通集團與中國電信集團的公眾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實施拆分,並隆重推出中國網通集團新的業務品牌「寬頻中國CHINA169」。

打造產業鏈

2000年5月17日,中國移 動正式推出「全球通WAP(無線應用協議)」服務。

2000年11月10日,中國移 動推出「移 動夢網計劃」,打造開放、合作、共贏的產業價值鏈。

2002年5月17日,中國電信在廣州啟動「互聯星空」計劃,標志著ISP 和ICP開始聯合打造寬頻互聯網產業鏈。

2002年5月17日,中國移 動率先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推出GPRS業務。11月18日,中國移 動通信與美國AT&T Wireless公司聯合宣布,兩公司GPRS國際漫遊業務正式開通。

26

應用初露鋒芒

網上教育1999年8月,在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中,六個省、市的二百餘所高校使用「全國高校招生系統」在CERNET上進行第一次網路招生獲得成功。隨後網校大量出現。

1999年10月25日,中國科普博覽網站開通,並成立顧問委員會。這是一個綜合性的以宣傳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為目的大型科普網站。今天它已發展成全球最大、最權威的中文科普網站。

網上銀行1999年9月,招商銀行率先在國內全面啟動「一網通」網上銀行服務,成為國內首先實現全國聯通「網上銀行」的商業銀行。

電子商務1999年9月6日,中國國際電子商務應用博覽會在北京舉行。是中國第一次全面推出的電子商務技術與應用成果大型匯報會。

『肆』 Internet的發展歷史

1968年

1968年,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特德.肯尼迪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1978年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

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G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

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

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1989年

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

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WW(World Wide 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雖然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

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

1991年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被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

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

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

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

當University of Nevada(內華達州立大學)的Reno創造了VERONICA(通過Gopher使用的一種自動檢索服務),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強了。

它被稱為VeryEasyRodent-的首字母簡稱。遍布世界的gopher像網一樣搜集網路連接和索引。

它如此的受歡迎,以致很難連接上他們,但盡管如此,為了減輕負荷大量的VERONICA被開發出來。

類似的單用戶的索引軟體也被開發出來,稱做JUGHEAD().

Archie的發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er的簡稱。當VERONICA和JUGHEAD出現的時候,表示出非常的厭惡。

(4)internet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互聯網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成本低,優點如下:

1、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

2、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4、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通過信息交換,代替實物交換)

5、信息交換的發展趨向於個性化(容易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6、使用者眾多

7、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換能以多種形式存在(視頻、圖片、文字等等)

『伍』 簡述INTERNET的發展歷程

Internet的應用范圍由最早的軍事、國防,擴展到美國國內的學術機構,進而迅速覆蓋了全球的各個領域,運營性質也由科研、教育為主逐漸轉向商業化。

互聯網(Internet)發展簡史:Internet的的原型是1969年美國國防部遠景研究規劃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為軍事實驗用而建立的網路,名為ARPANET(阿帕網),初期只有四台主機,其設計目標是當網路中的一部分因戰爭原因遭到破壞時,其餘部分仍能正常運行;80年代初期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並投入使用;1986年在美國國會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支持下,用高速通信線路把 分布在各地的一些超級計算機連接起來,以NFSNET接替ARPANET;進而又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形成Internet。其應用范圍也由最早的軍事、國防,擴展到美國國內的學術機構,進而迅速覆蓋了全球的各個領域,運營性質也由科研、教育為主逐漸轉向商業化。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連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此事被中國新聞界評為1994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被國家統計公報列為中國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陸』 計算機internet發展史

計算機於1946年問世,有人說是由於戰爭的需要而產生的,我們認為計算機產生的根本動力是人們為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是為了把人的大腦延伸,讓人的潛力得到更大的發展。正如汽車的發明是使人的雙腿延伸一樣,計算機的發明事實上是對人腦智力的繼承和延伸。近10年來,計算機的應用日益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如管理、辦公自動化等。由於計算機的日益向智能化發展,於是人們乾脆把微型計算機稱之為「電腦」了。
計算機產生的動力是人們想發明一種能進行科學計算的機器,因此稱之為計算機。它一誕生,就立即成了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掀開自工業革命後的又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
要追溯計算機的發明,可以由中國古時開始說起,古時人類發明算盤去處理一些數據,利用撥弄算珠的方法,人們無需進行心算,通過固定的口訣就可以將答案計算出來。這種被稱為「計算與邏輯運算」的運作概念傳入西方後,被美國人加以發揚光大。直到十六世紀,發明了一部可協助處理乘數等較為復雜數學算式的機械,被稱為「棋盤計算器」,但這時期只屬於純計算的階段,要到十九世紀才有急速的發展。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45-19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政府尋求計算機以開發潛在的戰略價值。這促進了計算機的研究與發展。1944年霍華德.艾肯(1900-1973)研製出全電子計算器,為美國海軍繪制彈道圖。這台簡稱 Mark I 的機器有半個足球場大,內含500英里的電線,使用電磁信號來移動機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一次計算)並且適應性很差只用於專門領域,但是,它既可以執行基本算術運算也可以運算復雜的等式。
1946年2月14日,標志現代計算機誕生的ENIAC(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費城公諸於世。ENIAC代表了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過不同部分之間的重新接線編程,還擁有並行計算能力。ENIAC由美國政府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70,000個電阻器,有5百萬個焊接點,耗電160千瓦,其運算速度比Mark I快1000倍,ENIAC是第一台普通用途計算機。 40年代中期,馮.諾依曼(1903-1957)參加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小組,1945年設計電子離散可變自動計算機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將程序和數據以相同的格式一起儲存在存儲器中。這使得計算機可以在任意點暫停或繼續工作,機器結構的關鍵部分是中央處理器,它使計算機所有功能通過單一的資源統一起來。
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莫奇利任總設計師,研製成功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ENIAC(圖中左為莫奇利)第一代計算機的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的,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的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個明顯特徵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數據。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ENIAC)佔地170平方米,重30噸,有1.8萬個電子管,用十進制計算,每秒運算500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56-1963)
1948年,晶體管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計算機的發展,晶體管代替了體積龐大電子管,電子設備的體積不斷減小。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首先使用晶體管技術的是早期的超級計算機,主要用於原子科學的大量數據處理,這些機器價格昂貴,生產數量極少。
1960年,出現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業領域、大學和政府部門的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的一些部件:列印機、磁帶、磁碟、內存、操作系統等。計算機中存儲的程序使得計算機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商業用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更高級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語言,以單詞、語句和數學公式代替了二進制機器碼,使計算機編程更容易。新的職業,如程序員、分析員和計算機系統專家,與整個軟體產業由此誕生。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64-1971)
雖然晶體管比起電子管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但晶體管還是產生大量的熱量,這會損害計算機內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發明了集成電路(IC),將三種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矽片上。科學家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晶元上。於是,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一時期的發展還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統,使得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
1964年,美國IBM公司研製成功第一個採用集成電路的通用電子
計算機系列IBM360系統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現在)
出現集成電路後,唯一的發展方向是擴大規模。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可以在一個晶元上容納幾百個元件。到了80年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在晶元上容納了幾十萬個元件,後來的ULSI將數字擴充到百萬級。可以在硬幣大小的晶元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斷增強。基於「半導體」的發展,到了一九七二年,第一部真正的個人計算機誕生了。所使用的微處理器內包含了 2,300 個「晶體管」,可以一秒內執行 60,000 個指令,體積也縮小很多。而世界各國也隨著「半導體」及「晶體管」的發展去開拓計算機史上新的一頁。
70年代中期,計算機製造商開始將計算機帶給普通消費者,這時的小型機帶有軟體包,供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歡迎的字處理和電子表格程序。這一領域的先鋒有Commodore, Radio Shack和Apple Computers等。
1981年,IBM推出個人計算機(PC)用於家庭、辦公室和學校。80年代個人計算機的競爭使得價格不斷下跌,微機的擁有量不斷增加,計算機繼續縮小體積,從桌上到膝上到掌上。與IBM PC競爭的Apple Macintosh系列於1984年推出,Macintosh提供了友好的圖形界面,用戶可以用滑鼠方便地操作。
FACOMM-382計算機
計算機的發明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事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它已經成為一門復雜的工程技術學科,它的應用從國防、科學計算,到家庭辦公、教育娛樂,無所不在。它的分類從巨型機、大型機、小型機,到工作站、個人電腦,五花八門。但是,無論怎樣尖端,怎樣高科技,從它誕生之日起,在許多人心目中它就是一部機器,一部冰冷的高速運算的機器。
從ENIAC揭開計算機時代的序幕,到UNIVAC成為迎來計算機時代的寵兒,不難看出這里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一是計算機已從實驗室大步走向社會,正式成為商品交付客戶使用;二是計算機已從單純的軍事用途進入公眾的數據處理領域,真正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

『柒』 INTERNET的發展簡史!!!!

如今網路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Internet、區域網,甚至手機通信的GPRS,生活處處反映著網路的力量。便隨著網路的發展,拉動了一些新興產業,如網路游戲,網路聊天,網上影視下載,的飛速發展。同時,網路傳媒,電子商務等給更多企業帶來了無限的商機。然而,我們今天所接觸的豐富多彩的互聯網路又是如何發展來的呢?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互聯網路的發展歷史。

網路發展最初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人們嘗試把分別獨立發展的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聯系起來,使得在技術上為今後的計算機網路的出現做好了准備。同時建立了一些基礎的理論性的概念。這個時期,計算機技術正處於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向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過渡期。第一代計算機的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的,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的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個明顯特徵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數據。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的一些部件:列印機、磁帶、磁碟、內存、操作系統等。計算機中存儲的程序使得計算機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商業用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更高級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語言,以單詞、語句和數學公式代替了二進制機器碼,使計算機編程更容易。這個時候的通信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初具雛形了,正是這時奠定了今後網路發展的基礎,為網路的出現做好了前期的准備。

有了第一階段的理論基礎,網路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即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正值冷戰時期,美國為了防止其軍事指揮中心如果被蘇聯摧毀後,軍事指揮出現癱瘓,於是開始設計一個由許多指揮點組成的分散指揮系統,以保證當其中一個指揮點被摧毀後,不至於出現全面癱瘓的現象。並把幾個分散的指揮點通過某種通訊網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終於在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把4台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於是ARPANET網路誕生了,ARPANET是計算機網路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是Internet出現的基礎。這個時候,ARPANET技術還不具備推廣的條件。所以這個時期,網路僅僅是用於軍事。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冷戰促使了網路的誕生。隨著網路的出現,誕生了一種新的通信技術,這就是分組交換技術,它是隨計算機實現網路通訊而產生的。這種技術是將傳輸的數據加以分割,並在每段前面加上一個標有接受信息的地址標示,從而實現信息傳遞的一種通訊技術。分組交換技術也是六十年代網路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

差不多是每十年就是一個階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網路發展進入了第三個階段。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個人電腦。促進了網路技術的發展。各種局域、廣域網發展迅速,計算機生產廠商也開始開發自己的計算機網路系統。1974年ARPA的鮑勃·凱恩和斯坦福的溫登·澤夫合作,提出TCP/IP協議。

八十年代可以說是網路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十年,首先是1983年出現了可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作為BSD UNIX操作系統得一部分,TCP/IP協議得到了認可,逐步流行起。也就是這時,真正意義上的Internet誕生了。時隔一年,日本建成了JUNe t網路,

(Japan Unix Net work)。1985年,美國科學家基金會(NSF)組建NSFNet,美國的許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一些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區域網並入NSFNet中,使得其迅速擴大,1986年,NSFNet網路奠定了其成為今後internet主幹網的地位的基礎,當時其速度是56Kb p s。三年之後的1989年, internet的速度已經提升為速1.54Mb p s ,也出現了最早的internet服務提供商(ISP),伴隨著www(World Wide Web)全球廣域網的出現,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超文本瀏覽器/編輯器。

1991年,internet開始用於商業用途,internet的商業化,成為internet發展的一劑催化劑,使得它以空前的速度迅速發展,伺服器的增多,連入網路的計算機數目的增多以及主幹網速度的提升,都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商業的發展也影響著網路的發展。

如今隨著網路技術的成熟,高速區域網技術迅速發展,傳輸速率為10Mb p s的Ethernet的廣泛應用,IP電話服務,更高性能的Internet2的發展,使得網路已經滲入到了商業,金融,政府,醫療,科研,教育,等各個社會部門。使得網路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捌』 描述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史

「我國主幹來網發展速度驚人,據自2002年1月統計,我國接入國際Internet的出口帶寬總量已達7597.5Mbps,連接的國家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我國上網計算機數約1254萬台,上網用戶人數約3370萬人。信息網路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國教育科研以及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對促進社會進步、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等方面都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國還比較落後的,IP地址一般都是C類的

『玖』 INTERNET 發展歷程

將上面兩個綜合起來.

『拾』 Internet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Internet網的主幹線由美國國家基金會維護管理,每個相對獨立的網路分別由各自地區的相回關答組織管理、維護和提供財政支持。後來,被稱為服務提供者的商業公司看到了Internet的巨大應用潛力,開始對Internet投入大量資金,建立自己的相對獨立的網路,提供信息等服務,並維護著許多實際通信線路。許多研究院和其他服務公司向這些服務提供者租用線路,這大大加速了Internet的發展。目前,全世界已有1200萬台以上的計算機連接於Internet。通過Internet互通電子郵件的國家和地區多達150多個。目前Internt網正在以每月12%的速度發展用戶。

我國與國際互聯網的聯系始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但最初的功能僅限於電子郵件的傳送。199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加速器中心首次開通了高通量(每秒64千位元組)的計算機網路通信,並於1994年成功接入Internet網,是首先進入國際上最大網路的全功能系統。目前,我國已有上百個機構在Internet亞太地區網路中心(APNIC)注冊,申請獲得了Internet網網路地址組,並已發展了眾多的用戶,發展相當迅速。

閱讀全文

與internet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