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大理的歷史文化特色

大理的歷史文化特色

發布時間:2021-02-26 10:48:36

Ⅰ 大理歷史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刺激漢武帝探索從西南方前往印度的「蜀身毒道」,經營西南邊疆。前109年(漢武帝元封二年)在大理地區遙置葉榆縣,是中原王朝最早在雲南設縣的地區。東漢時隸屬於南中地區的永昌郡。

大理地區三國時臣服於諸葛亮的南征軍,設立了蜀漢雲南郡。南北朝時先後屬河陽郡、西河郡。當時,白族已大致形成,並在洱海邊建築了多座城邑。

唐朝初年,洱海周邊有6個部落,稱為六詔。唐高宗時,蒙舍詔以外的五詔均被吐蕃征服。737年(唐開元二十六年),蒙舍詔首領皮邏閣兼並五詔,建立起南詔國,並將都城從蒙舍(今巍山)搬遷到了太和城(今太和村),並以此為基地,繼續征服周邊地區,控制今天雲南大部。

902年(唐昭宗天復二年),南詔權臣鄭買嗣奪權,建立「大長和國」。927年,楊干貞扶持趙善政建立「大天興國」,隨後又自立為王,建「大義寧國」。

937年(後晉天福二年),段思平也於羊苴咩城定都建國,國號大理。段氏自稱是漢人後裔,立國後,大力推行漢文化,並與南宋遣使通商。

大理國歷經了316年後,在1253年,為忽必烈親征所滅。1274年,元朝為便於統治,在押赤城(又名中慶路,今昆明市)設置了雲南行省,同時設立大理路及太和縣,隸屬於雲南行省。從此雲南的中心城市便由大理轉移到了昆明。

1382年,明軍攻佔大理,大理路改為大理府,仍治太和縣,並築新的府城,即今大理古城。1659年,清軍攻入雲南。清代沿襲明制。1856年(清咸豐六年)爆發雲南回變,建立杜文秀回族政權,控制雲南大部分地區。

中華民國建立後,裁撤大理府,太和縣則改名為大理縣。1950年析置下關市,1983年,下關市與大理縣合並設立了縣級大理市。目前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全市人口中約三分之二是白族人。

(1)大理的歷史文化特色擴展閱讀:

大理地勢西高東低,全市年平均氣溫15℃,降水量1056毫米。農業主產稻穀、小麥、玉米、豬、牛、禽蛋等,特產有雲南山茶花、蒼山杜鵑花、大理雪梨、下關沱茶等。目前工業主要集中於洱海南岸的下關鎮附近,有煙草、茶葉、食品、紡織等門類,盛產大理石。

位於大理古城和下關之間的"太和村"是古南詔國早期的都城,有太和城遺址,規模較大,是國家級文物。位於洱海西北岸的喜洲鎮則是白族居民的聚居地,當地的民族風情濃郁,民居頗具特色。

位於洱海北岸的上關鎮古代為大理古城的軍事屏障,境內遍植朝珠花,以「上關花」而聞名。此外,附近還有雞足山和巍山等景區。

Ⅱ 要大理人文風光和文化風光

描寫的是大理白族居民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習俗,但是詞曲作者都為漢族藝術家喔! 大理古城簡稱榆城,位居風光亮麗的蒼山腳下,距大理市下關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風光優美。大理城的規模壯闊,方圍12里,原城牆高7.5米,厚6米,東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門,上有城樓。如果說,自治州首府下關給人以繁盛、喧鬧的印象,那麼大理古城則是古樸而幽靜。 城中有一貫穿南北的大街,街邊有各種專賣大理石製品、扎染、草編等名特產品的店鋪和風味十足的白族飲食店。 城內流淌著清澈的溪水,到處可見古樸雅的白族傳統民居,這里居民不論貧富,都有在庭院內養花種草的習慣。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戶戶養花」之說。 大理古城距下關很近,乘公共汽車十多分鍾即可到達,城內各汽車站和主要賓館前都有車前往。也可由下關乘小馬車前往,不過千萬要在上車前談好價錢。 到大理古城旅遊,如要留宿,城內有許多按照白族傳統民居建造的旅館可供選擇,價格不算貴。 大理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市境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這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山水風光秀麗多姿,是我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遠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區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動。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毒國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系、對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大理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在大理古城及周圍分布甚廣,它們以古城為中心,沿蒼山之麓、洱海之濱呈線狀分布。大理市現已確定不同級別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處。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修建並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鏡水環境優美,古樸典雅生意盎然,並成為當地歷史文化的主要載體,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聖寺三塔、太和城遺址(含南詔德化碑),省級元世祖平雲南碑、蒼山神祠、佛圖寺塔、喜洲白族民居建築群……等文物古跡,縱貫了唐(南詔)、宋(大理國)、元、明、清及民國等各個歷史時期。 大理地方文化燦爛,民族風情濃郁。大理作為數百年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滇西大城的地位,文人名流薈集,史籍文獻甚豐。加之,在當地佔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文化素養歷來較高。因此,明、清以來大理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歷代以來人才輩出。 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傳文化、東南亞文化及當地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悠久歷史燦爛的古代文化;是中華文化鏈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白族人民從服飾、住居、婚嫁、信仰、習俗以及慶典節日,都充滿著獨特的民族情趣,這些濃郁的民族風情,增添了古城的歷史文化氣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歷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大理歷史文化名城同時榮戴國家級大理風景名勝區雙重桂冠。大理風景名勝區主要含蒼山、洱海、白族風情以及大理、巍山歷史文化名城。 大理古城位於蒼山洱海之間的壩區,西倚一字橫列的蒼山,東瀕碧波盪漾的洱海,這種「一水繞蒼山,蒼山抱古城」的雄秀相間、剛柔並濟的山水環境格局,使古城增輝添彩。橫列如屏的蒼山,雄偉壯麗;明珠般的洱海,清澈如鏡,加之壩區牧歌式的田園風光,構成了優美絢麗的高原景觀,這山山水水之間所包涵的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民族風情,更富靈氣和迷人的魅力。 總之,大理歷史文化遺跡眾多,特色顯著,蒼洱風光優美動人,白族風情濃郁奇麗,再加之大理古城和新區是脫開發展而又相互聯系的,這就使得大理既古風猶存,又能全面地持續發展,在蒼洱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永葆青春和活力,成為一顆熠熠生輝的耀眼明珠! 大理屬高原型季風氣候,沒有明顯的嚴冬酷暑,四季皆宜旅遊。但夏秋之交雨後氣溫下降很快,當地有「一雨成秋」的說法,因此那時來大理旅遊的遊客最好帶上幾件秋衣,以防著涼。 不過正如一首歌里唱到的那樣:「大理三月好風光」,春季,無論是前往大理古城,或是登蒼山、游洱海都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Ⅲ 大理古城的主要特色有哪些

古城四周圍有城牆,城牆四面各長約1500米,高6米,厚達12米多,設東、南、西、北四門及門樓。現原有城牆部分被拆除,後又陸續修復,但古城的規模、格局至今仍保持不變。可登樓眺望古城全貌、蒼洱風光;也可作展廳、遊客休閑場所。南北城門由街道直線貫通。東、西兩城門則採用不在一條直線上的錯位布置。以喻蒼山十八澗流下的象徵財富的「銀水」,穿城而過直流洱海,而讓「銀水」盡量在城中滯留。這樣既給人們心理上帶來某種憑寄,同時,又促成古城「街街流水,戶戶養花」特色的形成。

古城內道路有九街十八巷,呈棋盤式方整布局,道路主次分明,疏密相間。主要街道兩側為前店後屋或下店上屋的傳統建築。小街小巷,環境幽深。古城內住宅建築多為庭園院落,住房則靠後布置。庭院中的花木有的伸出牆頭,透過花牆,和路旁流淌的溪水,構成「紅杏牆頭」「流水人家」的悅人畫面。大理人不斷利用自然、取之自然來營建改善自身的居住環境。吸收了中原漢式民居以院為中心的組合方式,結合本地區、本民族生活方式的特點,形成「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六合同春」的格局。大理白族民居置身於蒼山、洱海大自然環境中,為國內外遊客及建築界所矚目。

作為通南北城門的主街道復興路、人民路有較好的傳統風貌,保持著小鋪面接踵的傳統風貌與商業氣氛,是古城內重要的商業、文化、旅遊步行街。古城內的洋人街是遊客駐足流連和聚集休閑的主街道,已是蜚聲海內外,成為世界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和大理的城市名片。

位於蒼山洱海之間的大理古城,西倚一字橫列的蒼山,東瀕碧波盪漾的洱海,這種「一水繞蒼山,蒼山抱古城」的雄秀相間、剛柔並濟的山水環境格局,使古城增輝添彩。城內長流不息蒼山溪水,給大理古城增添了活力和美感。山水為古城爭輝,古城為山水增色,蒼山、洱海、古城協調和諧、相得益彰,形成「銀蒼玉洱」的著名景觀。小小古城置身於廣博的壩野田疇之間,猶如大自然烘托的一方珍寶,顯得壯觀大氣,成為了集旅遊、休閑、度假、娛樂、商飲為一體的具有濃郁歷史氣氛的古樸、典雅的旅遊聖地。

Ⅳ 大理的文化是什麼

大理文化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開放性包容性。但這種開放和包容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就要追溯文明的源頭和文化演進的歷程了。但是,歷史的迷霧太深太濃了,你一頭扎進去,碰滿頭的霧水,未必就可看清真相。單就白族的起源來說,就是一個千古之謎。早先有阿育王之後說,有庄嬌之後說,有氏羌南遷說,近年隨著考古學上的一些重大發現,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白族先民的主體,其實是蒼蜂洱水所孕育的土著居民。大理城西南馬龍峰山麓的馬龍遺址和賓川白羊村遺址出土的眾多文物告訴人們,在這塊人間仙境般的土地上,大約距今4000年前,己有人類繁衍生息,其文明的程度是從新石器時代向銅石並用的時代邁進。而劍川海門口和祥雲大波那青銅文化的發掘,更是讓人們眼界大開。特別是大波那銅棺的出土,使人們依稀看到早在春秋之際,洱海地區就已經有了怎樣燦爛的文明。人們驚詫於其時冶銅工藝的高超,更驚詫於墓葬主人的奢侈。他隨身攜帶至死也不願放棄的那根銅杖,又引起人們種種揣測: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還是僅僅表達著一種尊貴和奢華?

無論歷史的迷霧中還有多少疑團,我們似乎可以確信一點,大理文化(或曰洱海文明)的起源已相當久遠,在其文明演進的過程中,土著文化在與周邊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之中相互消解也相互吸納,逐漸形成了一種多元文化並存的格局。而這一切,似乎又與大理極特殊的地理位置悠悠相關。

大理一向被稱為「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所謂十字路口,是說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在此地相交,大理於是成為一個極其重要的交通樞紐。時下有一個頗為流行的說法:「若要富,先修路」,說的是一個地方的道路交通對於經濟發展來說實在是至關重要。其實,豈止經濟如此,交通狀況往往是一個地方文明程度的標志,而一種文明的形成也往往與道路交通密不可分。洱海獨特的區域文化的形成,在某種意義上說其實正是兩條古道衍生的結果。

Ⅳ 大理古城的主要特色有哪些

大理古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圓十二里,佔地面積3平方公里,城牆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東西南北各設一門,均有城樓,四角還有角樓。解放初,城牆均被拆毀。

1982年,重修南城門,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 由南城門進城,一條直通北門的復興路,成了繁華的街市,沿街店鋪比肩而設,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藝品及珠寶玉石。街巷間一些老宅,也仍可尋昔日風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鳥鳴聲聲,戶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的景象依然。

古城內東西走向的護國路,被稱為"洋人街"。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館、咖啡館、茶館及工藝品商店,招牌、廣告多用洋文書寫,吸引著金發碧眼的"老外",在這里流連忘返,尋找東方古韻,漸成一道別致的風景。

6、大理三塔

崇聖寺三塔又稱「大理三塔」,是中國著名的佛塔之一,位於大理以北1.5公里蒼山應樂峰下,崇聖寺三塔的基座為方形,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其東面正中有塊石照壁,上書「永鎮山川」四個大字,頗有氣魄。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為方形16層密檐式塔,底寬9.9米,高69.13米,塔頂有銅制覆缽,上置塔剎,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築。

三塔1961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維修時,發現600餘件南詔大理國時期的佛教文物,具有極高的維護價值。

7、太和城遺址

太和城遺址是南詔立國時的都城。南詔在751年和754年與唐王朝發生了兩次戰爭,史稱「天寶戰爭」,並取得了最終勝利。776年,為「立此存照」,南詔王閣羅鳳立「南詔德化碑」於「國門」之外,「論阻絕皇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

1961年3月4日,太和城遺址(包括南詔德化碑)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和城遺址因其規模宏大、地面遺跡保存較好、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被列入「十一五」期間全國百項重大遺址項目名錄。

Ⅵ 大理的特點是什麼

大理以秀麗來山水和少自數民族風情聞名於世,境內以蝴蝶泉、洱海、崇聖寺三塔等景點最有代表性特點。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地跨東經98°52′~101°03′,北緯24°41′~26°42′之間,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是中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地處低緯高原,四季溫差不大,常年氣候溫和,土地肥沃。

大理位於雲南省中部偏西,總面積 29459平方公里,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山川秀麗,四季如春,是祖國大西南一塊待開發的寶地。全州轄一市十一縣,是一個居住著漢、白、彝、回、傈僳、藏、納西等26個民族的地區,1999年末總人口326.09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約佔50%,其中白族人口108.53萬人,是一個以白族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是聞名於世的電影「五朵金花」的故鄉。州府所在地大理市,是滇緬、滇藏公路交匯地。

Ⅶ 怎麼介紹雲南大理文化和特色才比較全面

如果要介紹雲南大理文化和特色的可以從大理的民族文化入手,大理如內今的規模和建設都離容不開獨有的文化特色,特別是大理的白族,很多現有景點都是因為大理當地民族古老的傳說而受到遊客追捧,大理作為數百年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人名流薈集,史籍文獻甚豐。加之,在當地佔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文化素養歷來較高,非常適合旅遊。其次可以從服飾、住居、婚嫁、信仰、習俗以及慶典節日等入手,你也可以微星搜索一下秀雲南,他們的自由行俱樂部會經常選擇一些像大理這樣有雲南地標意義的地州進行深度游,可以提供很有價值的旅遊參考和旅遊介紹,免了你自己動腦筋。最後就是帶領遊客去看大理獨有的田園風光,像橫列如屏的蒼山,明珠般的洱海,這山山水水之間所包涵的豐富歷史和民族風情,才是大理最值得介紹,也是大理最迷人的地方。

Ⅷ 大理的歷史

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2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2郡,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8世紀30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歷唐、宋兩朝,達500餘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代,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40年代後期,雲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15縣市。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Ⅸ 大理國的歷史文化

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漢地文化,在漢文化的影響下,產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漢字寫白語,讀白音。今昆明古幢公園內的石幢,是大理時石雕的僅存碩果。此外,壁畫和木刻藝術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佛教在南詔時傳入雲南,至大理時盛行。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幾乎融而為一。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釋儒」(又稱「儒釋」),而且任用師僧為官。師僧也通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可說大理國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多位國王都曾先後禪位為僧。
當地民俗講究「家無貧富皆有佛堂,少長手不釋念珠。」大理國與南詔被稱為「妙香古國」不僅是因為這時期佛教僧徒眾多,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三大體系在這里都存在,這里還是雲南境內的佛教支系阿吒力教主要流傳地 。
大理國(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白語:Dablit guaif)是中國歷史上由白族在中國西南邊陲一帶建立的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史稱「前理」。疆域覆蓋今中國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寮國、越南北部部分地區。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國號「大中」,翌年薨逝歸政段正淳,史稱「後理」。公元1253年,大理國被蒙古帝國所滅,原大理國君段興智被任命為大理世襲總管。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雲南等地置大理路、建行中書省,加強了統一政權對西南邊陲的統治。

Ⅹ 大理的民族風俗

1、白族喪葬習俗

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響白族地區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內地漢族和漢文化的影響而逐漸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1)裝棺守靈:老人壽終,一般將喪事作喜事辦。選好吉日,念經超度,親友前來奠祭後,才能出殯安葬。在家停放期間,兒女要晝夜守靈。在超度期間,要辦酒肉,請前來奠祭的親友吃飯。

(2)出棺送葬:出殯時,街坊鄰友自帶抬具幫助抬棺。為死者念經引路,孝男拄拐哭喪棒走在棺前,孝女走在棺後。棺材抬至繞棺處,擺在高凳上,由念經先生舉行繞棺儀式。念完《繞棺經》,稱為「搭橋過路」,遇到過橋時,孝男跪在橋上,棺從身上抬過,稱為「背棺」。

2、南澗鴛鴦橋

鴛鴦橋位於南澗縣城南二十餘公里的新街,地處哀牢山和無量山之間,把邊江的上游。老橋於一九四一年建成,是一土林結構的空心房屋式廓橋。橋長近17米,橋面由木板橫鋪而成,兩側設有14米長的木板櫈,可供上百人納涼閑坐。橋下流水,橋上留人。

有趣的是當地彝、苗、漢等各族青年男女,以橋為媒。每到新街天(雞兔日),附近寶華、無量、擁翠等鄉村從數十里路匯集而來的人們,集於橋頭和橋上,十分熱鬧,兩條長凳更是座無虛席。

有專營算命、合婚的「八字」先生,有郎中賣葯治病,而更多的則是來自遠遠近近談情說愛的少男少女。相約而來的、慕名而來的青年男女們,不分貴賤,不管是否門當戶對,也不論是何種民族,只要互相中意,互相喜歡就行。

求婚的人,一般是經人引線,約定時間來橋上見面。相遇認識後,如果男女之間互相中意,就彼此報出生辰屬相,到算命先生那裡合婚,「八字」無相剋相沖,才能保持戀愛關系,然後測定結婚吉日。

也有的少男少女則是慕名而來,坐在橋凳上等待,發現年齡相當、品貌相近的對象時,主動問話,互相問候過後,則互報年齡、屬相、住址及家庭情況等等。「一回生,二回熟」。經過幾個新街天,相約見面幾回後多數即可結為伉儷。

來自哀牢山深入的彝族小伙、阿妹則喜歡用對歌的方式求愛。一個小夥子看上一個姑娘時唱道
:「郎隔山來妹隔和河,隔山隔水遇不著,高明師傅那一個,搭下金橋相會合。大河漲水沙纏沙,一對鴛鴦一對蝦;鴛鴦成雙水中戲,討得阿妹會當家」。

姑娘則會爽快的答道:「隔山隔河不隔路,郎唱小調妹來和;好花開在深山箐,哥是蜜蜂彩花來。」一問一答,彼此起伏,歌聲如橋下的涓涓流水,情意深長。

鴛鴦橋是大理至思茅地區的一條南方古雙驛道上的咽喉,老橋於八十年代被水沖毀。如今的新橋在原址為鋼筋水水泥造,其長、寬、高度及橋上建築與老橋相似,保存了地方建築特色,同時也保持了不可多得的風土民俗。橋頭「鴛鴦橋」三個大字至今仍十分醒目。

3、大理白族婚俗

大理白族和我國其他兄弟民族一樣,經歷了由群婚、對偶婚、個體婚階段。現在行族外婚,一夫一妻制為基本家庭組織形式。家中兄弟成婚後即行分家,父母一般多從幼子居住。入贅女婿有對家產的繼承權,婦女在家庭中有較高地位。

大理地區白族青年男女,婚前比較自由,婚事大多由自己作主。找對象一般通過「對歌」認識結為知己,然後再經過說親、訂婚、迎新、結為夫婦幾個階段。說親由男女父母央及媒人去女方家提親。

女方父親同意後訂婚,訂婚時男方要擇吉日送酒、公雞和聘禮到女方家,聘禮必帶「六字」。茶三斤六兩或六斤六兩,酒六斤或六瓶,糖果六斤六兩等,意在「有福有祿」。女方家以「三道茶」相待表示同意,又稱「提親雞酒禮」。

結婚時一般要舉辦三天,儀式非常隆重。結婚這一天稱為「正喜日」。婚前頭天叫「踩柵」,這天男方要把嫁妝抬至女方家,晚上在男方家要吹嗩吶,演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一直到天亮表示慶祝。

正喜日「男方要在親友陪同下到女方家迎親」,新娘要哭別父母兄妹。出門時吹鼓手們要奏吹吹腔《接新娘調,嗩吶聲不時與新娘哭聲交織在一起。一路上吹打聲、逗趣聲不斷,同伴們邊走邊向新娘撒米花,還不時掐新娘表示「祝福」。

迎親到家門時,需由新郎同輩兄弟將新娘背和新房,在這一點上還留有早年「搶婚」習俗。
新房內都燒有火堆。新娘入房時家人要在火中燒辣子面,使新娘大咳,在新娘酒菜中加放花椒粉使新娘難以下咽以表示「親熱」和「富貴」,白語中「辣,麻」與「親、富」同音。

新娘新郎要拜天地,拜父母及舅父,用白族八大碗大宴賓客。晚上有認親儀式,長輩要給新娘見面錢,同輩則鬧新房。鬧新房時新娘要拿出從娘家帶來的燉梅、雕梅、水果、蜜餞等食物恭敬地給同輩品嘗,也叫「搖果酒」。大夥邊吃邊鬧一直到深夜。

第三天新娘要下廚房做魚類孝敬公婆。婚後三至八日回門,女方家接女婿和女兒回家吃飯。七天後要到本村的本主廟祭本主,求本主保護全家平安,早生貴子。

4、大理白族打老友

打:意思是結交;老:意思是終生,是從小到老;友:意思是同性別同年齡的可靠的好朋友。打老友,即結交終生親密往來的同性別同年齡的好朋友。這是大理白族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風俗習慣。

大理白族民眾中的打老友,一般出於三種情況。一是青少年自己通過一定時間在生活、學習、勞作中的彼此交往和了解,互相問喜歡,情投意合,一致決定用打老友這種形式把友誼長期固定下來。

二是青少年雙方盼父母一代本身就是相處得很好的朋友,甚至他們本身就已經有老友關系,他們想通自己的子女打老友,從而把老一代之問的友情在下一代中繼續保持和發展下去。

三是青少年父母中的一方,在生活中發現其他人家中相應的青少年在人品、學識、健康狀況等各方面,值得自己的子女學習和交往,於是通過第三者在中間做工作而結成老友。
由於打老友將是影響子女終生生活的一件大事,因此,父母一代對子女的打老友活動是極為慎重的。

他們不僅要相互考察對方子女的人品、學識、健康狀況等各方面的表現是否值得結交。同時還要考察對方家庭情況,如對方家庭是否忠厚、善良、勤勞、和睦、健康等,情況不明是不會輕意應允的。

青少年雙方一當確定打老友關系後,雙方家庭即稱為干親家。為了表示其關系的親密,雙方父母在互相稱呼時一般都將「干」字略去。在剛開始確定打老友關系的三年之內.雙方家庭每年必須至少互訪一次。接待干親家的第一次來訪,場面甚為隆重。

在舉行豐盛的酒宴招待時,還得邀請本家的親戚和鄰居作陪,作為打老友的青少年雙方,得當眾向雙方的父母跪拜、改口詐對方的父母為親爹親螞。

對其他親友的稱呼,則與老友所稱相同。雙方父母在扶起打老友的雙方後,要對孩子講一些勉勵的吉利話,要給孩子適當的禮物。禮物可以是書本,可以是文具,可以是衣物,也可以是紅包等等。雙方父母還得請求在場的各位親友和鄰居今後對兩個孩子多多關照。

這樣,打老友關系就在雙方家庭的親友和鄰居間公開化,合法化了。 此後,不僅是打老友的青少年雙方將經常親密交往,雙方家庭也將建立起親密的關系,無論誰家有什麼大事小事,都要及時通報並竭誠幫忙。

雙方家庭的關系就真所謂不是親戚而勝似親戚了。大理白族通過打老友這種活動,
不少青少年和他們的家庭,得以卓有成效地擴大了其人際交往的圈子,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他們家庭在社會上的立足都不無好處。

5、賓川白族飄梁豎柱

賓川白族居家建蓋房屋中的豎柱,堪稱不是節日的「節日」。賓川白族蓋新房豎柱,一般是在四平牆砌起之時擇日進行(但若全用石頭砌牆,也有先豎柱的。(豎柱,即豎立房屋的木質框架部份)。

豎柱首先要選好「黃道吉日」。豎柱開始時,在為首的木匠師傅的指揮下,先將已做好的框架立起,然後幾個青壯年攀土木架,揮動榔頭,將一根根橫粱准確利落地打進榫口。

據說,榫口穿接的順利與否,取決於新房主人的大方程度。開朗、大方之家就順當、利落;否則就別扭,爭嘴(即榫頭穿接部分大小不合適),甚至會出差錯。

屋架豎穩,就開始貼對聯。對聯有很多,每根柱子上都要貼,有預示前景的,有贊頌時代的,也有暗喻創業艱難,感謝親友的。如「取材盡漢柏秦松,得地皆吳山楚水」。房前風光琦麗看四時美景梅花翠柳,屋後鳥聲婉轉聽幾許歌唱春滿華堂」。

又如「辛勤勞動創大業,艱苦奮鬥起宏圖」。再如「畫棟連雲燕子重來應有異,笙歌遍地春光長駐不須歸」等等。這些對聯,內容廣泛,內涵豐富,頗能展示主人的喜悅心情,往往能贏得親友的贊嘆。

正午時分,是豎柱儀式的高潮內容——飄粱。
首先,在正方中央安放一張八仙桌,請長輩圍桌而坐(按;白族對長輩非常尊重,每逢村中辦事請客,都要把村中的長者請來就坐),由新房主人一輪一輪地給長輩敬酒、煙、糖。

酒要敬六巡,煙要敬六支,糖要抓六把[取六六(祿祿)有福,福六
(祿)大順之意]。然後在一位師傅的指揮之下,一根粗大的,系有紅綾、燃著爆竹的橫粱,由兩個壯年男子在屋架上用繩子牽引而緩緩升起,師傅用手指揮,口中念著四言八句;「一根大粱鞭飄起,全家歡樂全家喜。

今日飄粱建華堂,福壽雙全財糧寬。自從今朝飄梁後,子孫後代永安康」。頃刻間,爆竹驟響,鼓樂齊鳴,鞭炮聲,嗩吶聲,鑼鼓聲,榔頭敲打聲,組成一曲震耳的交響樂。

大粱就位,就開始「丟包子」。由師傅把一甑
(有的用筐裝)有大有小的包子吊上大粱,先丟大的給主人,邊丟邊念:「大粱上面一朵花,元寶丟向主人家,接得住榮華富貴,接不住富貴榮華」。丟完大的後,再由東面開始,向四面八方丟小的。

手裡丟著,口中念著:「一撤金銀滿斗.二撒五穀滿倉,三撒多福多壽,四撒兒孫滿堂。東南西北都撒遍.從此定下萬年樁」-這些四言八句,不一定有固定格式和文字,大多是憑經驗和才思即興出口。

念的很有韻律,跟唱的同樣好聽,等候在四方八面的男女老幼都雀躍著搶包子,那些包子裡面,有大棗、蜜餞的,也有包瓜子、硬幣的,還有包辣椒的等等,不一而足。

最有趣的是,在房粱上撤包子的同時還丟撒錢幣、瓜子、彩屑,淋溫開水,所以往往這個儀式下來,不少人弄得滿頭滿臉都是水。如遇上搞惡作劇
(開玩笑)的,會把水專門對著幾個人淋下來,那可就使人幾乎成為落湯雞了。

但即使這樣,也不會有人生氣發火。此時,粱上纓穗飄飄,紅幅漫卷。地上人頭攢動,盛裝簇艘。耳邊是歡聲笑語,眼前如蜂飛蝶舞,簡直就是一片歡樂的海洋。

這時,早就等候在村邊路旁的親友,也陸續挑了米糕、端了禮品、紅綾,燃放著鞭炮前來祝賀。按賓川白族的規矩,豎柱這天不興請客,自覺自願地前來祝賀的人越多,說明主人的緣份越好。

主人便恭敬地向客人致謝、敬煙、倒茶,設宴招待。
筵席上的每一碗菜里,都放了很辣的辣椒。(白族話「辣」——「親」同音),每桌由一位賢淑大方的女青年負責敬酒,代表主人的盛情,款款地勸,頻頻地斟,讓你欲罷不能。

閱讀全文

與大理的歷史文化特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