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新疆歷史發展

新疆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6 09:18:30

『壹』 新疆歷史重大事件

一、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為了打敗匈奴,鞏固其統治,決定「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為此他先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以加強同西域諸地的聯系,共同對付匈奴。張騫西使加深了中原地區對西域的了解,密切了兩地之間政治、經濟聯系,擴大了漢朝在西域諸地的政治影響,為漢朝統一西域創造了條件。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後不久,公元前121年漢朝大將軍霍去病大敗駐牧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從而切斷了匈奴同氐、羌諸部的聯系。爾後漢朝同烏孫的聯盟使匈奴在西域更顯孤立,公元前109年,漢軍將領趙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樓蘭、姑師等西域重鎮。前102年,漢軍攻破大宛城(今費爾干納),漢朝在西域各國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漢朝在西域的輪台、渠犁等地駐兵屯田,並置使者校尉統領之。使者校尉是漢朝政府設在西域的最早的地方官員。

公元前60年,駐扎西域的日逐王賢撣降漢,天山南北諸地均歸漢朝中央政府統屬。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標志著西域諸地自此成為我們統一多民族偉大祖國的組成部分。漢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加強了西域同中原地區的關系。

二、18世紀中葉,清朝先後平定了准噶爾貴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亂,統一了新疆,並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這對於我國西北疆域的最後界定、新疆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新疆各民族之間、新疆與中原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與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771年,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回歸祖國。

乾隆二十四年(1759)後,改稱西域為新疆,清政府開始在新疆各地置官立府,行使中央政府對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轄治理。新疆與內地的軍政體制基本一致,國家的統一局面得到進一步加強。

三、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沙皇俄國在完成對西伯利亞的擴張之後,開始蠶食侵佔我國領土。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訂》和《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由於清朝衰落,就連毗鄰新疆的浩罕小國都有伺機吞並我國領土的野心。一些反動和卓打著「聖戰」的旗號,攻城掠地,無惡不作,給新疆人民帶來沉重災難。

沙俄又借口伊犁農民起義和阿古柏勢力威脅到俄國安全,打著保護和代守的旗號,公然出兵佔領伊犁。新疆面臨為外國瓜分侵佔的危險。清政府在經過一場所謂「海防和塞防密瓜」的爭論之後,西北防務生新得到清統治者的關注和重視。光緒元年(1875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受令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清軍入疆順應歷史潮流,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至光緒三年底,清軍已陸續收復到天山南部諸地,阿古柏的侵略政權覆沒。

光緒七年二月,清政府使臣曾紀澤(曾國藩之子)經過與沙俄艱苦的談判,幾經周折,雙方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條約議定次年沙俄軍隊撤出伊犁,中國以賠款和允許俄商在新疆貿易不納稅,俄國在嘉峪關和吐魯番設領事作為代價。1882年,伊犁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

(1)新疆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就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古稱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於我國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統一新疆,之後改稱為新疆。新疆位居東西交通要道,歷史上十分頻繁的民族遷徙和交往,使新疆古代居民種系族屬和民族關系大融合之地。

西域同中原地區的交往聯系源遠流長。 很早以前,我國的絲及絲織品便中經西域遠銷南亞和歐洲,古希臘人稱中國為絲國。沿此以往,這條橫貫東西的貿易通道被後人統謂作絲綢之路。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發掘資料表明,還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諸如哈密的三道嶺、七角井、吐魯番盆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以及木壘、奇台、伊犁、庫車、巴楚、且末、於闐、皮山等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其石器型制、打刻技術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與我國甘肅、內蒙、寧夏等地相近。

『貳』 新疆歷史發展的三個基本結論


新疆歷史重點總結

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我國西北邊陲,面積
166
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
六分之一,
是全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區。
國內與甘肅,
青海,
西藏三省區相鄰,
國外與蒙古,
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
'
印度
8
國接壤
'
邊界
線長達
5600
多公里,是我國邊界線最長的省區。

2.
新疆的宗教演變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佛教為主的多宗教並存的格局。
這一
格局持續了
1000
多年。第二階段是以佛教和伊斯蘭教為主的多宗教並存的格局。這一格局
持續了
600
多年。第三階段是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多宗教並的格局。

3.
總之,通過對《教程》的學習,要求同學們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逐步樹立馬克思主義的
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增強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
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殊社會主義特色道路的認同
.
4.
國家的四個要素:國民,領土,政府和主權。

5.
國家主權是國家的根本屬性,也是國家四個基本要素之中最能反映國家本質特徵的要素。

6.
古代中國具有多種含義
'
它既有地域的含義,也有文化和王朝法統的含義。「中國」一詞
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後,認為上天將「中國」交付給了他,佔有了商的京師,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在這里,
「中國」是指王朝京師之地。
歷史上說的「中國」不僅
包括以漢族為主所建立的中原王朝,
也包括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和非中原地
區政權。

7.
從國家的四個構成要素來看,
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
「中國」
這一國家中的國民,
是由多民族構成,中國政治,
經濟,
文化等的發展也是多民族共同努力
的結果。第二,歷史上中國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和發展的。第三,在歷史上,由漢民族
建立的政權中有許多少數民族參與任職;
而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也大量吸收漢族知識
分子和上層人士進入其政府機構,
他們並不外於中國。
第四,
國家主權是國家要素中最重要
的內容之一。

8.
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區;

廣義的西域主要指玉門關,陽關以西,中亞,西亞地區,及至地中海,東歐,北非的廣大地
區。

9.
1884
年,清政府正式決定在新疆建省。從此,「新疆」成為一個固定的名稱沿用至今,
其他幾個名稱則逐漸不再使用了。

10.
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以下四個方面可以表明:第一,歷代中央政權對新疆的
行政管理。
第二,歷代中央政府在新疆設立的軍事機構與駐軍。第三,
歷代中央政權在新疆
實施的賦稅制度與法律制度。第四,新疆各族人民對祖國的認同。

11.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祖國大陸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
13.39

人,佔世界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漢族佔全國人口總數的
91.51
%,其餘少數民族佔全國人
口的
8.49


。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壯族,人口最少的是塔塔族。

12.
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是:第一,民族雜居程度進一步擴大。第二,民族人口流動的趨勢
有了新的變化。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將日益增多,但各民族特點將長期存在。

13.
新疆是全國人口密度最低的省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
12
人。

14.
公元前
1
世紀,佛教經克什米爾首先傳入新疆於闐。

15.
佛教寺院分兩種形式,一種是殿堂式寺院,一種是石窟式寺院(又稱「千佛洞」)。新
疆的石窟寺就開鑿於這個時期,其中最著名的是拜城克孜爾千佛洞。

新疆佛教在鼎盛時期還形成了於闐,龜茲,疏勒,高昌等佛教中心。

16.
阿圖什大清真寺是新疆歷史上第一座清真寺。


17.
阿圖什大清早寺的建立和薩圖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蘭教,是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兩個
標志。

18.
新疆現在仍保持著多種宗教並存的基本格局。現有宗教為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天
主教,東正教和道教。

19.
種族是指「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徵(如膚色,發色,發形,眼色,血型等)
的人群」。

20.
印歐語系各種文字的「民族」一詞,一般源於希臘文,意思是依靠歷史,語言或各種族
的聯系而被視作整體的人群,最早見於《荷馬史詩》。

21.
民族一詞是
1899
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首用的。

22.「四個共同」的民族定義:「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
共同經濟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23.
民族發展的基本因素,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二是民族素質的
提高。三是民族關系的和諧。四是社會環境的影響。五是自然環境的制約。

24.
民族同化的概念:民族同化是指在民族交往的過程中,一個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人,
因受另一個民族的影響而喪失本民族特徵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假象。

25.
民族同化按其性質可分為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強迫同化,另一種是自然同化。

26.
民族問題的涵義:所謂民族問題,是指民族從產生,發展到消亡的歷史過程中,基於民
族差別而產生的一切矛盾,問題和關系的總和。

27.
民族問題產生的根源主要有兩個基本因素:一是自身因素,二是社會因素。

28.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國的民族問題往往表現為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
交織在一起,
現實問題與歷史問題交織在一起,
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
國內問題
與國際問題交織在一起。」

29.
民族問題具有長期性,重要性,復雜性,普遍性,敏感性和國際性等特點。

30.
正確認識民族問題與社會發展總問題的關系,還必須把握以下兩點:一是要正確理解和
把握社會發展與民族問題的主從關系。
二是要正確理解和把握民族問題與社會發展問題的辯
證關系。

31.
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平等的基本觀點是:第一,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
平等。
第二,
各民族在一切權利方面一律平等,
國家應當無條件地保護和保障一切少數民族
的權利。第三,只有消滅階級剝削壓迫,才能實現真正徹底的民族平等。第四,在不同的社
會主義制度下,
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
以及理論根據和實際情況,
都有這
很大的不同,並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32.
中國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異同,
都有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具有同等的地位,
在國家和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
依法享有
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

33.
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團結的基本觀點,是指各民族和睦相處,友好往來,互助合作,聯
合奮斗,和諧發展。
在我國,各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是和睦,
友好和互
助,
聯合的關系。
民族平等是實現團結的前提和基礎。
民族團結是進一步實現完全平等的重
要條件。

34.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35.「三個離不開」思想的提出也是有實踐根據的,這主要是指:一是政治歷史條件。二是
政治現實條件。
三是民族分布條件。
四是各民族人口,
經濟,
資源條件。
五是語言文字條件。

36.
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是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對當代
中國民族關系的新的科學概括。

37.「共同團結,共同繁榮發展」是新世紀,新階段民族工作的主題。


38.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涵義是:
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
各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39.
在黨的領導下,
內蒙古人民於
1947
年烏
5

1
日設立克內蒙古自治區,
為其他少數民族
和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樹立了榜樣。

40.
截至
2003
年年底,
我國共建立
155
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
其中自治區
5
個,
自治州
(盟)
30
個,自治縣(旗)
120
個。

41.
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一般遵循以下原則和要求:第一,各
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都必須以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民族區域自治法》為依據,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權的實施必須在國家統一領導下進行。
第二,
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必須以一定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第三,民族自治地
方的建立,
民族自治地方名稱的確定,
都要同有關民族代表充分協商,
依照法律程序報請批
准。
第四,
民族自治地方區域界限的劃分也是一個必須慎重處理的問題,
要考慮到民族關系,
歷史沿革,經濟條件和政治穩定等各種因素。


42.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發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43.
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

44.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依據:第一,長期以來中國的民族分布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相
互交錯居住的特點,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應我國民族分布復雜的特點。

第二,
中國在
歷史上長期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國的國情和歷史傳
統。第三,
中國各族人民在近代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休戚與共的
親密關系,
中國共產黨成為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領導核心。第四,
中國幅員廣大,
各民族經
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45.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第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維護祖國的統
一。
第二,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權利。
第三,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的自治權利和主人翁地位。
第四,

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第五,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
增進民族團結,加強邊防建設,鞏固國家安全,維護祖國統一。

46.
1984

5

31
日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於
2001

2

28
日第九屆人大上提出了《民族區域自治法》。

47.
加強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建設和人才資源開發:第一,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
必然要求。第二,是增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維護祖國統一的重要性。第三,是實施
科教興國,
人才強國和西部大開發戰略,
加速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

48.
發展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

49.
新世紀解決民族問題的主要任務:一,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從普遍貧窮到總體小康
的歷史跨越。
二,
我國現階段民族問題的集中表現。
三,
發展是新世紀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

50.
從根本上講,
發展是當代中國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
是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和根本途徑。

51.
堅持以人為本,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52.
可持續發展觀,主張環境,資源,人口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把當前利益同長遠利益,
當代人的需要和子孫代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

53.
堅持國家扶持,兄弟省市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

54.
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穩定新疆的核心」。

55.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新疆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56.
中華民族文化是中國各民族在長期的生活中共同創造的,是中華各民族文化的綜合體。

57.
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主要是指對中華先進文化的認同。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

『叄』 新疆在歷史上的變遷

新疆,最原始的稱呼是柱州,今天新疆大部分地區從中國西漢一直到魏晉南北朝都屬於中國版圖,唐朝再次納入中國版圖,元朝時為蒙古族察合台汗國地,清朝時再次納入中國版圖。漢稱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這一名稱自西漢出現於我國史籍。不時被北方游牧民族侵佔。最後一次被侵佔是在明清換代時期。1757年,清乾隆帝再次收復故土,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取「故土新歸」之意。
清朝乾隆24年合並天山北麓及天山南麓,改稱伊犁。1884年設立新疆。轄境相當於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今天新疆大部分從中國西漢一直到西晉都屬於中國版圖,南北朝時期也對當時各個中央王朝臣服,關系良好。唐朝設置安西及北庭大都護府,西域依舊納入中國版圖,且面積也擴大到裏海流域。元朝在今伊犁河流域曾設置阿里麻里(阿力麻里)行省,但不久就並入察合台汗國。又在阿姆河南岸曾設立行省。今烏魯木齊一帶曾設置別失八里行省,後一度被察合台汗國占據,後期重新成為元朝的轄地。元朝時部分為蒙古族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地,明朝時再次納入中國版圖,因「新開辟的疆域」而稱新疆。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准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末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後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烏魯木齊、克拉瑪依、昌吉、塔城、伊寧、庫爾勒、阿勒泰、阿克蘇、喀什。

『肆』 新疆的歷史文化到底是什麼

提及新疆的歷史文化,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絲綢之路,但是這只是新疆歷史文化的一部分。新疆的歷史文化主要分為絲綢之路的文化、游牧民族文化、以佛為信仰的宗教文化。其中絲綢之路的文化最為重要。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連接其他洲的商業貿易之路。它把亞洲、歐洲。

非洲連接起來,進行貿易和文化的交流絲綢之路起源於漢武帝時期,當時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這就是絲綢之路的最初形態。絲綢之路的起始地位於當時的洛陽,在到達新疆之後,分為了北中南三路,到達了地中海東岸,東羅馬帝國等地方。

(4)新疆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新疆文化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有關周穆王西巡昆侖會見西王母的故事。新疆境內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陶器,其中不少彩陶的圖案紋飾與中原內地同期出土的陶器圖案紋飾相同或相近似。

距今3000年前,新疆出土的彩陶三角形紋、渦紋、弦紋的繪制和諸如陶豆一類器形,說明甘肅和內地彩陶藝術已影響到新疆彩陶文化的發展。

1995年10月至11月,民豐尼雅遺址3號棺出土色彩斑斕的錦被上織著「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的小篆漢字和紋樣;8號棺木出土的一隻色彩艷麗的錦袋上有篆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揭示了漢、晉時期尼雅與中原王朝密切的政治和經濟關系。唐代詩人岑參、駱賓王、洪亮吉等撰寫的雄渾的大漠、壯麗的山川、奇特的氣象、悲壯的征戰奇觀等奇妙絕倫的詩篇,膾炙人口,久傳不衰,稱為中國文學史上的「邊塞詩」。

隨著佛教由印度沿絲路傳入西域乃至中國內地。佛教文化成為當時西域的最重要的內容。龜茲佛學家、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來到內地講譯佛經、著述佛學經文。東晉高僧經西域赴印度取經,著有《佛國記》。

回鶻文《彌勒會見記》是中國最早的誕生在西域的戲劇文學劇本。龜茲樂、高昌樂、疏勒樂等在隋唐時期樂曲中佔有重要地位。

除樂曲外,琵琶、箜篌、鼓、角等西域傳統樂器也傳入內地,成了唐代以及後世音樂演奏中的主要樂器。西域舞蹈如:胡騰舞、胡旋舞、拓枝舞等傳入中原宮廷乃至民間。

宋元明清時期。喀拉汗王朝(9世紀末~1211)時期,隨著伊斯蘭教傳入西域並逐漸擴展,伊斯蘭文化對西域文化的影響愈來愈大。

著名突厥族學者玉系甫·哈斯·哈吉甫編著了反映當時社會及精神文化生活的詩體網路全書《福樂智慧》,著名維吾爾族學者馬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有突厥語工具書《突厥語大詞典》維吾爾族詩人玉素甫阿吉著有愛情敘事長詩《艾里甫與賽乃姆》。

蒙元時期有著名文學家馬祖常;著名散曲作家貫雲石;著名農學家魯明善著有《農桑衣食撮要》。明代旅行家陳誠著有《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等。

『伍』 新疆的歷史

一、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

在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屬,從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開始才有明確的記載,當時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烏孫、羌、匈奴和漢人。

塞人,原游牧於東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錫爾河地區。因被月氏排擠而西遷,一部分退至錫爾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爾,散居各地。月氏人,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時期活動於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廣大地區,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漢之際最為強盛。公元前176年前後,受匈奴的攻擊,被迫向伊犁河流域遷徙,驅走那裡的塞人而居其地。烏孫,最初活動於河西走廊。秦末漢初,受月氏人的攻擊而依附於匈奴,後在匈奴的支持下,襲擊月氏人,並將其逐出伊犁河流域。 羌人,最初活動於黃河中上游地區。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戰國時期,一部分羌人經河西走廊,沿祁連山、昆侖山向西遷徙,從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跡。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後進入新疆的。漢人,是較早進入新疆地區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漢朝軍隊開始在輪台、渠犁等地屯田,後來擴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點成為漢人進入新疆後最初的分布區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以後,或為官、或從軍、或經商,進入新疆的漢人連續不斷。

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時期,是中國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遷徙往來頻繁,又有許多古代民族進入新疆,如柔然、高車、噠、吐谷(音:玉)渾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東胡人(中國古族名)後裔,五世紀初興起於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強大政權,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爭奪西域。高車,亦稱敕勒、鐵勒,最初游牧於貝加爾湖及鄂爾渾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車副伏羅部首領阿伏至羅與其弟窮奇率所屬十餘萬部落(戶)西遷, 在車師前部(今吐魯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車國。噠,起於塞北(古指長城以北地區),五世紀末東進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權,並越過帕米爾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區。吐谷渾源於鮮卑(中國古族名),四世紀初自遼東(泛指遼河以東地區)西遷,逐漸控制了今甘南(甘肅南部地區)、四川和青海地區的氐(中國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權。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時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對新疆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突厥是公元六世紀到八世紀活躍於中國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552年突厥首領土門打敗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為中心建立政權,爾後分裂為東西兩部,為爭奪汗權爭斗不休。八世紀中葉,東、西突厥汗國相繼滅亡,其後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紀末興起於青藏高原,佔領青海後,開始與唐朝爭奪西域。公元755年,中原地區爆發「安史之亂」(唐代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大批駐守西域的唐軍調往內地,吐蕃乘機佔領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區。

公元840年,大批回鶻人進入新疆。回鶻,原稱回紇,是鐵勒(中國古族名)諸部之一。最初活動於色楞格河和鄂爾渾河流域,後遷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發展壯大了的回鶻於漠北建立政權,並兩次出兵幫助唐朝中央政權平息「安史之亂」。公元840年,回鶻汗國因自然災害侵襲、統治集團內訌及黠戛斯(中國古族名)的進攻等原因而崩潰,其部眾大部分向西遷徙。其中一支遷往今吉木薩爾和吐魯番地區,後建立高昌回鶻王國;還有一支遷往中亞草原,分布在中亞至喀什一帶,與葛邏祿、樣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圍地區受高昌回鶻王國和喀喇汗王朝統治,當地的居民和西遷後的回鶻互相融合,這就為後來維吾爾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124年,遼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眾西遷,征服新疆地區,建立西遼政權,一批契丹人(中國古族名)由此進入新疆。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率軍進入新疆後,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給其子孫。回鶻人進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瓦剌,是明代(1368年—1644年)對漠西蒙古的總稱,初分布於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後不斷向額爾齊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擴展。十七世紀初,逐漸形成了准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部。十七世紀七十年代,准噶爾占據伊犁河流域,成為四部之主,並統治南疆。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為進一步加強新疆邊防,從東北陸續抽調滿、錫伯、索倫(達斡爾)等族官兵駐防新疆,他們成為新疆少數民族中的新成員。以後,又有俄羅斯、塔塔爾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紀末,新疆已有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柯爾克孜、滿、錫伯、塔吉克、達斡爾、烏孜別克、塔塔爾、俄羅斯共13個民族,以維吾爾族為主體,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二、多種宗教在新疆並存與傳播

新疆作為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樞紐,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早在伊斯蘭教傳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種宗教,就相繼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新疆,與當地土生土長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傳。伊斯蘭教傳入後,新疆不僅繼續維持了多種宗教並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傳入。

在外來宗教傳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長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發展而成的薩滿教。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數民族都還程度不同地保留著原始宗教和薩滿教的觀念及遺俗。

公元前四世紀前後,產生於古代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即中國所稱之祆教(俗稱拜火教)經中亞傳入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祆教流行於新疆各地,吐魯番地區尤為盛行。當時的高昌政權專門設置了機構和官員來加強對祆教的管理。新疆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歷史上曾信仰過祆教。

公元前一世紀前後,產生於印度的佛教經克什米爾傳入新疆。不久,佛教就在各地統治者的大力推行下,發展成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時期,在塔里木盆地周緣各綠洲,佛寺林立,僧尼眾多,還形成了於闐、疏勒、龜茲(音:秋詞)、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新疆佛教在造像、繪畫、音樂、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築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豐富了中國和世界文化藝術寶庫。

公元五世紀左右,中國內地盛行的道教隨著漢人的不斷到來傳入新疆。但是傳播范圍不廣,主要盛行於漢人比較集中的吐魯番、哈密等地。直到清代,道教才傳播到全疆各地。

公元六世紀前後,摩尼教由波斯經中亞傳入新疆。九世紀中葉,以摩尼教為國教的回鶻西遷新疆後,促進了摩尼教在新疆的發展。信仰摩尼教的回鶻人在吐魯番地區建造寺院,開鑿洞窟,翻譯經典,繪制壁畫,弘揚摩尼教教義和文化。在摩尼教傳入前後,景教(基督教的早期派別聶斯脫利派)也傳入了新疆,但早期傳播不夠廣泛。到元朝(1206年—1368年)時,才因為大量回鶻人接受景教而興盛起來。

九世紀末十世紀初,伊斯蘭教經中亞傳入新疆南部地區。十世紀中葉,信仰伊斯蘭教的喀喇汗王朝發動了對於闐佛教王國歷時四十餘年的宗教戰爭,於十一世紀初滅亡於闐,把伊斯蘭教推行到和闐地區。十四世紀中葉起,在察合台汗國(蒙古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的藩屬國)的強制推行下,伊斯蘭教逐漸成為察合台汗國的蒙古人、維吾爾人、哈薩克人、柯爾克孜人、塔吉克人等信仰的主要宗教。十六世紀初,伊斯蘭教最終取代佛教成為新疆的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成為維吾爾等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後,原來主要由這些民族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隨之逐漸消失,但佛教、道教仍然存在。從明朝起,藏傳佛教還有了重大發展,成為與伊斯蘭教並列的新疆兩大主要宗教。十七世紀後期,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帕克和卓藉助藏傳佛教的力量,消滅了自己的政敵黑山派和卓勢力,並滅亡了葉爾羌汗國(蒙古察合台汗後代於1514年—1680年間以今莎車為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權),足見當時藏傳佛教勢力之大。大約從十八世紀起,基督教、天主教相繼傳入新疆,佛教、道教和薩滿教也有了較大發展。這些宗教的寺院、教堂遍布天山南北,有些穆斯林甚至改信了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歷史上,新疆的宗教雖然一直在不斷演變,但自從外來宗教傳入以來所形成的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卻一直保持下來。現在新疆主要有伊斯蘭教、佛教(包括藏傳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薩滿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較大影響。

三、歷代中央政府對新疆的治理

新疆與中原地區的密切聯系由來已久。西漢之初,西域各地處在匈奴統治之下。公元前138年,為擊退匈奴對漢朝邊境地區的劫掠,漢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21年,漢軍大敗駐牧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軍隊,漢朝在此先後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101年,西漢王朝在天山南部的輪台、渠犁等地駐兵數百人進行屯田,並設「使者校尉」地方官員統領之,後「使者校尉」改稱「護鄯善以西使者」。

公元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設置「西域都護府」。當時,匈奴統治層內部發生動亂,駐守西域的匈奴日逐王賢撣「率其眾數萬騎」自願歸服漢朝,西漢王朝委任鄭吉為「西域都護」,駐烏壘城(今輪台縣境內),治理西域全境,西域各地的首領和主要官吏均接受西漢賜予的印綬。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標志著西漢開始在西域行使國家主權,新疆成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個組成部分。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政府在西域先設「西域都護」,後置「西域長史」,繼續行使對天山南北各地的軍政管轄。公元221年,三國(魏、蜀、吳)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政權繼承漢制,在西域設「戊己校尉」,治設高昌(吐魯番),後又置西域長史以對西域各地諸多民族進行管理。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末年,前涼政權(公元301年—公元376年)創建者張駿發兵西征,佔領高昌地區,設立高昌郡。北魏王朝設置鄯善鎮、焉耆鎮,加強對西域的治理。

隋唐時期,中央政府加強對新疆的統治。公元六世紀末,隋朝統一中原,隋煬帝(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在位)即位之初,就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張掖、武威主管與西域的互市,了解西域民情。公元608年,隋軍進駐伊吾,建築城郭,設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伊吾(今哈密境內)三郡。

公元七世紀初,唐朝代隋而興。公元630年,原屬西突厥的伊吾城(今哈密)主率所屬七城歸順唐朝,唐朝設西伊州(後改稱伊州)。公元640年,唐軍擊敗隨突厥反唐的高昌麴氏王朝(公元501年—公元640年),於該地置西州,又於可汗浮圖城(今吉木薩爾)設庭州;同年在高昌設安西都護府,這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個高級軍政管理機構,後遷至庫車,改置為安西大都護府。唐朝打敗西突厥後,統一了西域各地,於公元702年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後又升為北庭大都護府,管理天山北麓及新疆東部地區的軍政事務,而安西大都護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蔥嶺以西的廣大地區。唐玄宗年間(公元712年—公元756年在位),唐朝又在兩大都護府之上設「磧西節度使」,是當時全國八大節度使之一。

唐朝中央政府對西域各地實行的是藩漢分別管理制度,即在漢民集中居住的伊州、西州和庭州等地,行政上採用與內地一樣的府、州、縣、鄉、里管理制度;經濟上推行「均田制」(唐朝田制)與「租庸調制」(唐朝賦稅制度);軍事上實行「府兵制」(唐朝軍事制度)。非漢民聚居區,則設置「羈縻府州」,即繼續維護當地本民族首領的行政管理制度,冠以唐朝都護、都督、州剌史的名號,允其以舊俗治理其部眾。同時,還在龜茲、於闐、疏勒、碎葉(一度是焉耆)設軍事建制,史稱「安西四鎮」。

五代宋遼金時期,因中原地區諸朝爭奪統治權而無暇顧及西域,西域出現了幾個地方政權並列的局面。其中主要有高昌、喀喇汗和於闐等地方政權,但它們同中原諸王朝都保持著密切關系。

高昌與喀喇汗王朝都是公元840年漠北回鶻汗國覆滅後,由西遷西域的回鶻人匯同其他操突厥語諸族建立的地方政權,前者以吐魯番地區為中心,後者控制包括天山南部、中亞河中等廣大地區。

回鶻人落居西域及其建立的這些地方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十分密切,喀喇汗王朝的統治者就自稱「桃花石汗」,意即「中國之汗」,表示自己是屬於中國的。1009年,佔領於闐地區的喀喇汗王朝派出使臣向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進獻方物。1063年,北宋冊封喀喇汗王朝可汗為「歸忠保順(音:後)鱗黑韓王」。北宋建立後第三年,高昌回鶻就派遣使者42人前往北宋進貢方物。

於闐系塞人居地。唐朝以後,於闐尉遲王族執政,與中原地區往來密切,因曾受過唐朝冊封而自稱李姓。公元938年,後晉高祖遣張匡鄴、高居誨出使於闐,封李聖天為「大寶於闐國王」。北宋初,於闐使臣、僧人向宋朝進貢不斷。

元朝時期成吉思汗完成對天山南北的政治統一。蒙古汗最初設立「達魯花赤」(蒙古官名,意為鎮守官)、「別失八里等處行尚書省」等軍政管理機構,對西域進行軍政管轄。元朝建立後,在發展西域各地社會經濟的同時,在吐魯番地區設立提刑按察司,以後,又在吐魯番等地建立交鈔提舉司(印鈔機構)和交鈔庫等機構,設置「別失八里元帥府」以總管派往該地的「新附兵」(元朝以俘降的南宋士卒組成的軍隊)屯墾事務,派兵到和闐、且末等地屯田,在別失八里設立冶場「鼓鑄農具」。在畏兀兒(元朝稱回鶻為「畏兀兒」)地區實行「計畝輸稅」。1406年,明朝設立了哈密衛,任用哈密當地的世族首領為各級官吏統轄當地軍政事宜,維持中西商貿通道之安全,並對西域其他地區實施羈縻控制。

清朝政府對西域的統一規模和管轄范圍。1757年,清朝平定長期割據西北的准噶爾政權。兩年後,清朝平定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大、小和卓(大和卓波羅泥都、小和卓霍集占)叛亂,鞏固了對西域各地的軍政統轄。在管理制度方面以1762年設立的「伊犁將軍」統一行使對天山南北各地的軍政管轄,官府駐地在「惠遠城」(今霍城縣境),分設都統、參贊、辦事、領隊大臣管理各地軍政事務。清朝政府依據「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原則,對天山北部漢、回族居住區實行郡縣制管理;在伊犁地區和天山南部各地維吾爾族中維持當地的「伯克制」,但是伯克(突厥語音譯,地方官吏稱號)的任免權歸於中央,並嚴格實行政教分離;對蒙古族和哈密、吐魯番地區的維吾爾族則實行「扎薩克(蒙古語音譯,意為支配者)制」,即冊封王、貝子、公等世襲爵位。清朝政府在官員的任用方面還採取了以滿族為主、各族官員並用的政策;經濟方面,推行以農業為主,農牧並舉的經濟措施,採取減輕賦稅,確定財政定額補貼制度等。清朝統治時期,新疆的社會經濟得到了穩步的發展。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新疆受到沙俄等列強的侵略。1875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就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事務。到1877年底,清軍陸續收復了中亞浩罕汗國(費爾干納)阿古柏侵佔的天山南北諸地。1881年2月,清政府收復被沙俄強行佔領長達十一年之久的伊犁。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並取「故土新歸」之意改稱西域為「新疆」。新疆建省,是清朝政府對歷朝各代治理新疆的一次重大改革。自此,由巡撫統管全疆各項軍政事務,新疆軍政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烏魯木齊)。至1909年,新疆省下轄4道,道以下共隸有6府、10廳、3州、21個縣或分縣,新疆行政建置與內地完全一致。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第二年,革命黨人在伊犁策動起義成功,成立新伊大都督府,宣告了清朝在伊犁地區政治統治的結束。民國政府建立後,不斷強化新疆防務。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隨著全國解放形勢的發展和新疆各族人民革命斗爭形勢的高漲,國民黨新疆警備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宣布起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在王震將軍率領下進駐新疆。1949年10月1日,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一起,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綜上所述,自漢朝於公元前60年在新疆設「西域都護府」之後,中國歷代中央政府都對新疆進行軍政管轄。由於歷代統治時強時弱,中央政府對新疆地區的管轄也時強時弱。新疆各族人民積極維護與中央政府的關系,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鞏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陸』 新疆歷史背景資料

新疆歷史背景資料:新疆古稱西域,西域一詞特指新疆地域范圍從古代一直延續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統治時期。
清軍入關以前,它所統轄的疆域僅限於中國東北地區。入關後,它迅速統一了中國大部。但在個別地區,它的統治也是經過了多年反復之後才最終確立的。清朝前期的幾代皇帝,都視統一全中國為己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清政府在中國的控制區域不斷擴大和鞏固。到了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6年)時,清政府的政令終於可以施行於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乾隆皇帝將最後由自己所確立的清政府統治的地區稱為新疆。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之後,將古稱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也稱為新疆 。

新疆這個名稱,還有另外一層意思。繼公元1878年左宗棠自阿古柏手中收復了新疆之後,1882年沙俄侵略者也被迫歸還了伊犁地區。於是,左宗棠力主在天山南北建省。他在給清朝皇帝的奏摺中稱新疆是「他族逼處,故土新歸」。於是以新疆為省名就有了一層新的意義。即新疆自古是中國固有的領土,但因為是新從阿古柏和沙俄手中收復的失地,故以新疆定為省名,有「故土新歸」之意。
1884年新疆建省,正式定名新疆省。從口頭傳統上已經成為特指西域地區名詞「新疆」一詞正式成為特指中國西域地區的專用名詞,沿用至今。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現有14個地、州、市,90個縣(市),其中34個為邊境縣(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位於中國西北邊陲,首府烏魯木齊,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也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166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新疆現有47個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茲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新疆自漢朝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自治區,新疆現有14個地、州、市,89個縣(市),其中33個為邊境縣(市)。

閱讀全文

與新疆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