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粉發展歷史

粉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6 09:16:11

⑴ 粉底的起源和歷史

、歷史條件:
文化大革命前,由於生活水平低,柳州的餐飲夜市並不發達。文化專大革命結束,屬特別是改革開放後,80年代柳州經濟高速發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餐飲夜市也日漸發展壯大,尤其以市內幾大電影院和傳統商業區附近的餐飲夜市發展最為迅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初步繁榮起來的夜市時興吃螺螄(煮螺),本是早餐的米粉也向日漸紅火的夜市進軍。兩者在柳州的餐飲夜市上同台獻技,激情碰撞、火花顯現的可能性大增。
3、飲食條件:
柳州人的飲食口味偏重酸辣,螺螄粉結合其自身固有的實際,從起步之初一直沿尋著這一口味線路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做到迎合本地人的口味,這也是螺螄粉為何在經歷不過30年,這一不長的時間內飆升為柳州招牌小吃的重要原因之一。

⑵ 粉絲有多少年的歷史

利用澱粉加工粉絲,在我國至少已經有1400年歷史。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粉英(澱粉)的作法是「浸米」、「淘其醋氮」、「熟研」、「袋濾」、「杖攪」、「停置」、「清澄」。宋代陳叟達著《本心齋疏食譜》中寫道:「碾綻綠珠」,形象的描述了綠豆粉絲的作法。民間雖有孫臏發明粉絲的說法,因無文字記載,不能為據。實際上也很難究其是誰發明的,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改進、不斷完善而逐步發展到了現在的先進的工藝和優異的品質。

⑶ 洗衣粉的發展史

1907年,德國人以硼酸鹽和硅酸鹽為主要原料,首次發明了洗衣粉。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對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其他的還有生物酶、表面活性劑、助洗劑、穩定劑、分散劑、增白劑、香精等,洗衣粉都比較溫和。

⑷ 米粉多久的歷史了

米粉的起源,是為了飲食的方便性。客人來了,洗米煮飯太慢了;米粉專是熟的,煮屬起來方便,外出攜帶也方便。米粉在以前算得上是「高級食品」,只有喜慶宴客、特殊節日才會以「炒米粉」招待客人。根據記載,「米粉」這種食物的起源是: 當「五胡亂華, 華人南遷閩浙贛時,仍以稻米榨條而食,即當今之米粉也,因此史料上的說法認為:北方人習慣吃面條,到了南方以米來製作面條,是今日米粉的源起。當今大陸以江南一帶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聞名;台灣一帶則以新竹米粉出名。其中江西米粉以其獨特的風味可感而聞名海內外、廣西桂林以傳統文化色彩「過橋米線」而出名、福建、廣東的米粉歷史悠久。如今的米粉也已演變成品種豐富,口味多樣,樣式齊全。細的有如銀絲;甚至還有空心的米粉,如義大利的通心米粉(麵粉製品)XXXXXX有限公司的通心米粉(大米製品);還有方便麵式的速食米粉,用滾開水一燙即可食用,方便快捷;還有營養米粉;米粉發展到今天,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越來越多的人把它作為早點、夜宵的主食。

⑸ 粉條的起源

粉絲的生產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粉絲是選用優質的澱粉為主要原料,結合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採取現代科技生產而成。其絲條勻細,純凈光亮,整齊柔韌,潔白透明,烹調時入水即軟,久煮不碎不糊,吃起來清嫩適口,爽滑耐嚼,風味獨特。粉絲含豐富的蛋白質、澱粉,與各種蔬菜、魚、肉、禽、蛋等搭配,可烹調出中、西式家常便菜和宴席佳餚,春夏秋冬皆可食用,可涼拌、熱炒、燉煮、油炸,是家庭及飲食業熱烹、涼拌之佳品。而利用澱粉加工粉絲,在我國至少已經有1400年歷史。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粉英(澱粉)的作法是「浸米」、「淘其醋氮」、「熟研」、「袋濾」、「杖攪」、「停置」、「清澄」。宋代陳叟達著《本心齋疏食譜》中寫道:「碾綻綠珠」,形象的描述了綠豆粉絲的製作方法。

民間雖有孫臏發明粉絲的說法,因無文字記載,不能為據。實際上也很難究其是誰發明的,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改進、不斷完善而逐步發展到了現在的先進的工藝和優異的品質。

《辭源》列有粉絲條目,解釋說:「亦稱『粉條』、『線粉』。澱粉製品之一。澱粉來源以直鏈澱粉含量較多的豆類為主,如綠豆、豌豆、蠶豆、豇豆、小豆等,其中以綠豆澱粉的製品最佳。也可用山芋、玉米等為原料。一般將原料經過浸泡、磨漿、提粉、打糊、漏粉、拉鍋、理粉、晾粉、泡粉、掛曬等加工步驟製成。

⑹ 米粉的發展歷史


據傳是古代中國五胡亂華時期北方民眾避居南方而產生的食品。另一說法是秦始皇占林桂林的時候,由於當時北方的士兵在桂林作戰,吃不慣南方的米飯,所以當時的人就用米磨成粉狀並做成面條的形狀,來緩解士兵的思鄉之情。
桂林米粉到了清代和民國年間,可謂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清朝時,桂林軒榮齋的炒粉、會仙齋的鹵粉、易榮齋的湯粉,各有絕活,吸引了無數的回頭客。三齋之間不是以拆對方的台而後快,而是互相勉勵,各出奇招,你賣湯粉,我就賣鹵粉;你賣鹵粉,我就賣炒粉,既公平競爭,又都動足腦筋,翻新花樣。因此,「三齋打擂」的典故,至今仍令入津律樂道。
桂林米粉,後來派生出涼拌紛、酸辣粉、三鮮粉、牛腩粉等等,給米粉注入了無限活力。而桂林米粉對柳州螺螄粉、廣東卷腸粉等的包容,又充實了桂林米粉厚重的基石。桂林米粉,就有了三天六夜說不完的話題。
且不說李宗仁當了代總統,派專機來桂林要米粉送往南京解讒,你就看桂林的老酒鬼清晨八早要一碗米粉送三花酒,一直喝到中午的那滋味,老話講「做了皇帝還想當神仙」,有了米粉和三花酒,做神仙他還不願呢。桂林的米粉店,滿街到處是。不少來桂林賣外地小吃,來了才曉得桂林人對米粉的依戀,沒奈何只好改行賣米粉。有的人不知熬鹵水的奧妙,以為鹵水就是醬油加味精,桂林人吃到這種米粉,吃一口吐一口。其實,要做一個真正的米粉師傅,並非易事。中國菜餚的烹制方法百款百技,而桂林米粉的配料,幾乎把中國菜的技法都用上了,好生了得。如果說桂林米粉是烹調藝術的經典,一點也不過譽的。
在桂林米粉文化藝術館里見到這樣一段話:「桂林米粉,是世界快餐業的鼻祖;桂林米粉,是中國食文化的代表;桂林米粉,是烹調藝術的經典;桂林米粉,是民族融合的見證。」

⑺ 米粉的起源

米粉的起源

米粉的起源,是為了飲食的方便性。客人來了,洗米煮飯太慢了;米粉是專熟的,煮起來方便,外出攜帶也屬方便。米粉在以前算得上是「高級食品」,只有喜慶宴客、特殊節日才會以「炒米粉」招待客人。根據記載,「米粉」這種食物的起源是: 當「五胡亂華, 華人南遷閩浙贛時,仍以稻米榨條而食,即當今之米粉也,因此史料上的說法認為:北方人習慣吃面條,到了南方以米來製作面條,是今日米粉的源起。當今大陸以江南一帶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聞名;台灣一帶則以新竹米粉出名。其中江西米粉以其獨特的風味可感而聞名海內外、廣西桂林以傳統文化色彩「過橋米線」而出名、福建、廣東的米粉歷史悠久。如今的米粉也已演變成品種豐富,口味多樣,樣式齊全。細的有如銀絲;甚至還有空心的米粉,如義大利的通心米粉(麵粉製品)XXXXXX有限公司的通心米粉(大米製品);還有方便麵式的速食米粉,用滾開水一燙即可食用,方便快捷;還有營養米粉;米粉發展到今天,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越來越多的人把它作為早點、夜宵的主食。

⑻ 螺螄粉的歷史

發源地傳說一:王記有阿婆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解放南路有一家兼營干切粉的雜貨店(現「大可以飯店」樓),店員每天早上需學習,學習完卻已是九點有餘,來不及吃早餐的店員只好拿上一把干切粉,到隔壁的阿婆螺螄攤(現解放南路金魚巷內)煮粉吃,店員覺得好吃,後來便買來青菜一起煮。賣螺螄的王記阿婆也覺得此粉的味道甚佳,索性就賣起了這螺螄粉。之後經過業者前赴後繼地數次改良,又加上其它配料,進而,柳州的經典小吃——螺螄粉慢慢形成,滿街飄香,民眾為之狂然。
發源地傳說二:谷埠有夜市
上世紀70年代末,文革結束,民間商貿開始復甦,谷埠街菜市(牛奶巷附近)逐漸成為柳州市內生螺批發的最大集散地,加之附近工人電影院的事業如日中天,數量眾多的散場觀眾從旁強勢拉動,谷埠街夜市也隨之形成。而柳州人嗜吃螺螄和米粉是一傳統,一些精明的夜市老闆便開始同時經營起煮螺和米粉來。當時,人們尚未有今日我們這般豐盛美味的菜式可選,故而肚內油水無多。所以電影散場後,那些飢腸轆轆的食客們,不免有意或無意間地要求在自己點的米粉里加入幾勺油水甚多的螺螄湯,一同享用,這便慢慢形成了螺螄粉的雛形。後其配料和製作工藝經過不斷改良完善,逐步成型,一發不可收拾,並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發展到其第一個繁榮期,螺螄粉作為柳州原創招牌小吃的地位也得以確立和鞏固。
發源地傳說三:無巧不成書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一天深夜,幾位外地人趕到柳州,飢腸轆轆中找到一家快要打烊的米粉攤點,可是米粉必用的骨頭湯已經沒有了,只剩一鍋煮螺剩下的螺螄湯,攤主情急之下,把米粉放到螺螄湯里煮,又加上青菜以及花生等配菜,這幾個外地人吃後,大呼好吃。攤主將此記在心中,逐步完善其配料和製作,遂慢慢形成了現在螺螄粉的雛形。
螺螄粉最早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末,最晚不超過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相關資料的嚴重缺失,確切的發源地已難考證,而有著濃重 「螺螄情結」和「米粉情結」的柳州人,於無心插柳的不經意間,創造出一個名聞遐邇的柳州原創第一小吃——螺螄粉。歷史的巧妙安排之中,可能也有其必然的一面吧。

⑼ 面和粉絲哪個歷史悠久

面條是我國最常見的傳統麵食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馳名世界。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面條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東漢。在東漢<四民月令>一書中載有「........立秋勿食煮餅及水溲餅」之語,據考證「水溲餅」、「煮餅」是中國面條的先河。魏晉時稱「湯餅」。南北朝時稱「水引餅」或「水引面」。漢<釋名.釋飲食>載有:「蒸餅、湯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九穀考>中也有「釋名之索餅,即今之索麵,西北稱扯(抻)面」;<素食說略>中有「面條,古名索餅,一名湯餅,索餅言其形,湯餅言其食法也。」做法是用手將面團搓成筷子粗細,再水浸,食用前用手捻成如韭菜葉樣子,入沸水煮熟,類似寬面條;或稱「餺飥」,在<齊民要術>中記載做法:用手搓成手指長,用水浸,下鍋時用手捻薄,再用沸水煮熟,這種方式很像山西的「搓面」與「揪片」。

粉絲、粉條歷史悠久。利用澱粉加工粉絲、粉條,在我國至少有1400年的歷史。宋代陳達叟在其《本心齋疏食譜》中寫道:「碾破綠珠,撒成銀縷」,形象地描述了綠豆粉絲的製作過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綠豆處處種,…磨而為面,澄濾取粉,可以作餌頓糕,盪皮搓索,為食中要物」,記載中的搓索就是做粉絲。民間雖有孫臏發明粉絲的說法,因無文字記載,不能為據。實際上也很難究其是誰發明的,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而逐步發展到了現在的先進工藝和優異品質。

面條起源於東漢,粉絲起源於唐宋,面條的歷史更悠久。

閱讀全文

與粉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