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宜興埠的歷史文化
歲月滄桑,歷史上的宜興埠並非富饒之地,解放前,當地農業經濟「十年九不收」,流傳著「宜興埠三宗寶,麻稈、蕎麥皮和香草」,普通老百姓過的生活是,住土房、睡土炕,男人外出經商,家中無米湯,孩兒哭叫餓,女人淚汪汪,麻稈換來玉米面,糊弄肚皮度飢荒。
宜興埠習稱余慶府。距市區較近,是城鄉結合地區。清《保甲圖說》記:「王家場河外稍北曰宜興埠。有寺曰葯王廟,村多磚窯,旁有小道北去。」 因燒磚瓦,挖地多坑塘,蓄水養魚,故人多從事漁業,住高台上,俗稱漁家鋪,後諧音取吉慶意稱余慶府,至今仍有老人稱余慶府,但在行文寫成宜興埠了。這里是教育家張伯苓的故鄉。其父喜音樂,尤擅琵琶和十番,嘗在棉被上縫制兩袖子,睡前倒在被窩里先彈一陣入睡,醒後再彈一陣。人稱琵琶張,遠近馳名。
教育家楊澄甫,當天津師范校長多年,為津市培養許多老師和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溫支英青年時興辦普育女子學校並辦畫報,曾任學界同志會長與民興報社長劉孟揚為解決津浦鐵路停車場率同學三千向督署請願,觸怒直隸督辦陳夔龍,以擾亂地方罪戍新疆,辛亥革命後返津,因腿部受傷致殘。後參加同盟會,當選眾議員。鎮中原有一葯王廟,義和團興起,團民將廟改為供奉碧霞元君名碧霞宮,在此習拳上法,至今尚留有宮前街、宮後街等地名。
2. 宜興市有沒有比較有文化氣息的古鎮
江蘇省宜興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悠久,人文氣息濃厚,宜興的每個角落都有她的歷史文脈。
3. 宜興有哪些名人
宜興的著名歷史名人有:周處、陳慶之、蔣捷、盧象升、徐溥、周延儒。近現代名人有:徐悲鴻、吳冠中、周培源、顧景舟。
著名歷史人物的簡介:
1、周處,生卒年為236年~297年,是晉朝周處是婦孺皆知的「周處除三害」的主角,是棄惡從善、改過自新、發憤勵志、盡忠報國的典型;所撰《陽羨風土記》是中國最早記述地方習俗和風土民情的著作之一。
2、陳慶之,生卒年為484年~539年,是南北朝時將軍,為一代名將。
3、蔣捷,生卒年為1245年-1301年,是宋末元初詞人,宋末四大家之一。
4、盧象升,生卒年為1600年~1639年,是明代末著名抗清將領。
5、徐溥,生卒年為1428年~1499年,是入閣為相12年,政績卓著,為一代賢相。
6、周延儒,生卒年為1593年~1644年,是1613年(明萬曆四十一年)連中兩元(會元、狀元),後二度為相。
近現代人物的簡介:
1、徐悲鴻,生卒年為1895年~1953年,是當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2、吳冠中,生卒年為1919年~2010年,是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
3、周培源,生卒年為1902年~1993年,是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4、顧景舟,生卒年為1915年~1996年,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
(3)宜興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1、宜興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古代曾出進士548人,其中狀元4人、榜眼5人、探花1人;任宰相(或相當職務)的10人。
2、現代更是人文薈萃。宜興被譽為「教授之鄉」,有宜興籍大學校長100多位。其中,有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著名物理學家、北京大學原校長周培源,有被稱為「一街雙星」的原高教部部長、清華大學原校長蔣南翔和台灣大學原校長虞兆中,有被譽為「雙子星座」的孿生兄弟——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天津大學原校長史紹熙(原名史紹華)和著名教育家史紹熙。
4. 江蘇宜興的特色
【地理位置】宜興市位於北緯31°07'~31°37',東經°31'~120°03'。地處江蘇省南端、滬寧杭三角中心,東面太湖水面與蘇州太湖水面相連,東南臨浙江長興,西南界安徽廣德,西接溧陽,西北毗連金壇,北與武進相傍。滆湖鑲嵌其間,三氿(西氿、團氿、東氿)相伴市區東西兩側。全市總面積2038.7平方千米(其中太湖水面280.7平方千米);市區建成區面積66.1平方千米,城市化率55.88%。地勢南高北低,西南部為低山丘陵,最高峰黃塔頂611.5米;東部為太湖瀆區,適宜種植各種蔬菜;北部和西部分別為平原區和低窪圩區,是宜興糧油主要產地。
【區劃人口】 至年底,全市有1個國家級環保科技工業園、2個省級開發區、14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有217個行政村、95個社區居委。戶籍總人口107.18萬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7.40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0.37%、1.26%。其中,男性52.85萬人,城鎮人口56.49萬人。全年出生6952人,出生率6.50‰;死亡7991人,死亡率7.47‰;人口自然增長率-0.97‰。計劃生育率99.85%,獨生子女率89.3%。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25人(按常住人口計算)。少數民族36個近4000人。宜興市人民政府駐地宜城街道陶都路8號。
【自然資源】全市有耕地6.61萬公頃、林地5.04萬公頃;有中小湖泊29個,水域面積294.3平方千米;水庫塘總容量1.34億立方米;常年可利用水資源11億立方米。已探明礦種有石灰岩、大理岩、石英砂岩、煤、泥炭等27種。蜀山獨有的陶土是製作紫砂器具的上等原料。主要用材林有竹、松、杉,其中毛竹1.2萬公頃,總蓄積量3600萬支;茶園5000公頃,年產茶葉6407噸,是江蘇省毛竹和茶葉主要產區。野生動物有野鴨、黃雀、黃鸝等鳥類上百種,狼、野豬、刺蝟、松鼠等哺乳動物多種;還有銀魚、鯽魚、草魚、蚌、蟹等水產幾十種。
【土特名產】宜興物產豐富,享有「陶都」美譽,所產陶器馳名中外。和橋豆腐乾咸而不齁;清廷供品徐舍小酥糖甜而不膩;高塍豬婆肉味香皮沙,口味獨特;太湖「三鮮」白魚、白蝦、銀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瀆區百合被譽為「太湖之參」;丘陵山區盛產板栗、毛竹、竹筍、楊梅和多種名特優茶,「陽羨紫筍」茶唐朝時就定為貢茶;2008年,宜興市被命名為「中國名茶之鄉」(全國共14個),成為江蘇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市)。宜興毛筍肉質肥厚,色澤黃亮,與黃豆同煮,成為江南名菜、下酒極品;張渚大白果種核大,苦味少,糯性好,口味清新,潤喉養肺;野生菌類雁來蕈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洋溪蘿卜和結球甘藍菜成功注冊為「洋溪」牌,結球甘藍被認定為部級無公害產品;杜鵑花品種繁多;祥下芹菜品種多,銷路廣。
【建置沿革】宜興古稱荊邑,春秋時屬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縣,改荊邑為陽羨縣。西晉太安二年至永嘉四年(303~310),朝廷為表彰周玘(周處長子)三興義兵平亂之功,設置義興郡,屬揚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稱義興縣,屬常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為避趙光義諱,改為宜興縣,屬常州。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為宜興、荊溪二縣。民國元年荊溪縣撤銷,並入宜興縣。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屬常州專區,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屬蘇州專區,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屬鎮江專區(1967年3月改稱鎮江地區),1983年3月起屬無錫市,1988年1月撤銷宜興縣,設宜興市(縣級市)。
【名勝古跡】宜興是全國聞名的太湖風景名勝區陽羨景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南部山區多溶洞,景奇形怪,已發現的80多個,開發開放的5個,其中善卷洞、張公洞1934年就對外開放。有國家AAAA級風景區5個。善卷洞周圍諸多「梁祝」遺跡更為吸引遊人;玉女潭巨石環繞,一汪凝碧,常年不涸;蜀山東坡書院和閘口天遠堂的西府海棠為蘇東坡創建和手植;滆湖之濱的天一度假村集吃、住、娛於一體,是江蘇省最大的私家園林。城中有紀念「陽羨第一人物」周處的周王廟、太平天國輔王府、徐悲鴻紀念館等人文景點;天一度假村和宜興觀光農業示範園被列入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近年注意保護自然風貌,開發生態旅遊,並利用城邊丘陵山地和氿濱水面,建成龍背山森林公園、團氿風景區、水浮地公園、濕地公園,一個「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園中」的山水旅遊城市初步形成。
【文化遺存】宜興歷史悠久,先民勤勞朴實,留下眾多文化遺存。位於芳庄鎮溪東村的西溪遺址為馬家浜文化時期大型聚落遺址,體現出先民六七千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祥和、自然的生活。西渚鎮豬婆山曾是春秋戰國時期人群居住點。1984年,吾橋村出土的漢代獨木舟被南京博物館收藏。2002年發掘的駱駝墩遺址,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地帶過渡的新石器考古文化特點,對研究長江下游古代文明進程有著重要意義,被列為2002年國內六大考古發現之一。建於三國吳天璽元年(276年)的國山碑被譽為「江南第一碑」。全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8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18個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5處(101個點)、文物控制單位56處,庫藏文物1萬余件。「梁祝傳說」和「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舞蹈「男歡女嬉」、「宜興手工刻紙」、「宜興均陶堆花技藝」、「觀蝶節」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宜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3項。2007~2009年,在全市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整理挖掘工作,整理出重點項目1731項,立項在冊。
【陶瓷文化】宜興陶瓷源遠流長。遠在新石器時代,先民便開始燒制陶器。在丁蜀等地發掘出各種商周時期的古陶器皿及殘片。2002年,新街駱駝墩出土馬家浜文化時期陶器。丁蜀前墅的明代龍窯是全國唯一迄今仍在使用的古龍窯。駱駝墩遺址和古窯址被列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紫砂、精陶、青陶、均陶、美彩陶被譽為陶瓷「五朵金花」,特別是紫砂成品,以其獨特的泥質、造型和古樸的自然美感而名揚海內外。明代供春的「供春壺」、時大彬的「三足如意壺」、項聖思的「聖陶杯」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分別珍藏於國家博物館、無錫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館。宜興陶瓷既實用,又具觀賞價值。紫砂作品在國際、國內屢屢獲獎,有些作品還被作為國家國際交往的禮物。宜興自1988年至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陶瓷藝術節」,以陶為媒,招商引資,推動宜興經濟發展。宜興陶藝家數次赴台赴美,以藝會友,促進文化交流。全市上規模的陶瓷企業有20多個,民間陶藝作坊1000多個,從業人員3萬多人,其中有陶瓷工藝美術專業職稱的2108人,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稱號的有12人(其中已故2人),省大師14人、省工藝美術名人27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師52人。宜興(紫砂)是被省經貿委授予的江蘇省傳統工藝美術特色產業基地。
【宜興名人】 宜興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代曾出進士近400名,其中狀元4名、榜眼5名、探花1名;有宰相10位、將軍15位。晉朝周處文武雙全,是婦孺皆知的「周處除三害」的主角,是棄惡從善、改過自新、發憤勵志、盡忠報國的典型;所撰《陽羨風土記》是中國最早記述地方習俗和風土民情的著作之一。南北朝時將軍陳慶之驍勇善戰,為一代名將。盧象升為明末著名抗清將領。政治家當數明代徐溥和周延儒。徐溥入閣為相12年,政績卓著,為一代賢相。周延儒在明萬曆四十一年連中兩元(會元、狀元),後二度為相。
在自然科學上有建樹的也大有人在。宋代單鍔撰寫的《吳中水利書》對太湖治理與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清末名醫俞聽鴻的《俞聽鴻醫案》解放後被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民國時,邵申培創辦大有蠶種總場,創立「虎」牌蠶種,發展到蘇、浙、皖11個分場,年產蠶種64萬張。現代更是人文薈萃。有被稱為「一街雙星」的原高教部部長、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和台灣大學校長虞兆中,有被譽為「雙子星座」的孿生兄弟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史紹熙和著名教育家史紹熙。至2009年底,宜興籍中國科學院院士有12位:周培源、唐敖慶、潘菽、史紹熙、朱洪元、朱既明、吳浩清、章綜、程鎔時、朱邦芬、褚君浩、吳岳良,中國工程院院士12位:周鏡、沙慶林、薛鳴球、程天民、陳太一、吳中如、唐西生、陳國良、高鼎三、黃瑞松、陳志南、任南琪。有宜興籍大學校長100多位,副高級以上職稱的2萬人左右,被譽為「教授之鄉」。他們在各個領域里為中國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文化藝術上,宜興更是人才輩出。唐代蔣防、宋代蔣之奇和蔣捷、明代吳炳、清代陳維崧等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較高聲譽。文學家蔣防的《霍小玉傳》廣為流傳。詩人蔣捷的詩句「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成為千古名句,與周密、王沂孫、張俊並稱為「宋末四大家」。戲劇家吳炳著有「粲花五種曲」,其中《綠牡丹》和《西園記》至今仍為越劇和昆劇的保留劇目。陳維崧是晚清陽羨詞派領袖,曾參與編修《明史》,與吳江的吳槎漢、雲間的彭古晉並稱為「江左三鳳凰」。近代有文學生涯長達60年的原上海星火出版社總編輯沙蕾,有《時間之歌》詩集傳世。現代國畫大師徐悲鴻的畫作享譽海內外,張瑞麟、尹瘦石、錢松嵒、吳冠中等一批畫家也享有很高聲譽。音樂戲曲方面,有參與編訂《劉天華創作曲集》、《瞎子阿炳曲集》的劉天華弟子儲師竹,曾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在民樂演奏上造詣頗深的劉天華弟子蔣風之,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歌唱家有程靜子、張權。新聞出版方面,有20世紀早期就蜚聲報界、被譽為「報界三傑」的徐凌霄,著名記者、《文匯報》創始人之一的徐鑄成和《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王金鳳等。
5. 1,宜興簡介 宜興境內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文化悠久,物產資源豐富,素以「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
是的,我一直想在宜興買房。
6. 丁蜀鎮的歷史文化
陶都「五朵金花」
均陶、 彩陶、精陶、紫砂陶和青瓷號稱宜興陶瓷的「五朵金花」。
宜興均陶興於宋代,明代《宜興縣志》有規模生產的記載,至清代雍正年間成為皇家御用器物。宜興均陶釉色美艷動人,有赤、橙、黃、綠、青、藍、紫及非常多的變色,可媲美以「窯變千色」聞名的北宋鈞窯瓷器。
宜興彩陶,美術陶瓷和彩釉細陶,是在汲取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陶瓷藝術新葩。以雕塑、花瓶、燈具、壁畫和其他實用工藝品為主,釉色豐富,裝飾絢麗典雅,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和實用功能。彩釉細陶產品有明陶,配以刻花、畫花、貼花、浮雕及化妝土洋結合等手法製成的瓶、鼎、盤、碟、假山石景、插瓶清供、蔬菜玩物、文具用品等上千個品種質地細膩、色澤高雅、令人愛不釋手。
精陶採用堆、雕、刻描、彩、釉下釉中、色邊、縷網印花等多種裝飾方法製作,形美質堅,產品有13種化妝土顏色,色彩鮮艷,瑰麗多姿。精陶是宜興上世紀60年代初發展的陶瓷新品種,兼有陶和瓷的特點,採用可塑法、注漿法或半干壓法成形,素燒後施釉。
紫砂陶是宜興陶瓷最大最絢麗的奇葩。其藝術性、文化
性悠遠豐富。紫砂茶壺多次在國際博覽會上獲獎,用它沏茶,香味濃郁、色澤清新,特別暑天泡茶隔夜不餿;紫砂花盆栽花不易爛根,生長茂盛。壺,盆造型古樸,端莊質朴,頗具民族風格,受到國內外一致贊賞。
青瓷被歐美國家譽為東方的綠寶石,青中泛藍,蒼翠欲滴,更是陶器中的上品。 宜興出土原始青瓷器。珍藏於南京博物院的「西晉青瓷神獸尊」出土於宜興周處家族墓。五代十國南唐時,宜興青瓷生產規模很大。
夜壺
提起夜壺會有許多兒時的記憶揮之不去。夜壺也就是尿壺,而因為北方天寒地凍,男人夜急不肯起床,而用壺「就被解決」而稱尿壺為夜壺了,因為「文雅」而泛用於大江南北。能進北方的男人被窩的只有兩樣,夜壺和女人。所以男人們對夜壺情有獨鍾,樣子千奇百怪,用材極盡奢華,金銀銅鐵錫不過癮,關鍵部位還會用鑽石珠寶鑲著,甚至會專門整個童兒侍候左右,女人和小孩是絕不能享受夜壺的「美妙」的。而江南的夜壺大多是以陶加釉燒制而成,顏色或綠或黃或絳紅,家家戶戶會有三四個,而也無東北漢子的講究,男女老少,往往夜急騰身而起,男人大凡站立提壺,女人則蹲坐就壺,睡意朦朧中享受那份歡暢淋漓的感覺,此時最擔心的便是雨天脫在床邊的半筒雨靴了,往往會不小心錯成夜壺,但凡發生此事,也只能咬牙給予否認,哪怕是頭上挨「鑿栗」,因為傳出去可不是光彩的事。小時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後第一件要乾的事就是倒夜壺了,而那時家家戶戶的糞缸也會集中在村子的某個地方,倒夜壺也成了我們在糞缸地帶嬉戲玩耍的一段美好時光。到了多看了幾遍《少林寺》後,夜壺就成了練功的水桶了,一手一個,平舉著去倒去清洗,清洗完後就晃盪著回,幅度一大,「咣當」兩手只剩下兩個短短的把,兩壺四分五裂掉地下,這下麻煩大了,趕快找家裡缺口的,裂縫的棄壺應急,當然免不了的是一頓「海鋤」。
夜壺是時代的產物,到了「鼎盛」期,床邊開始有床頭櫃了,是不是放夜壺的,我也沒考證,不過沒了幾天,就開始流行痰孟罐了,而到了再後來,就是衛生間了,也就再也不用倒夜壺了。丁蜀這個小鎮一直是以陶為業為生的,那時已很少見廠家生產夜壺了,不過夏天在窯頭火灶,窯工會用剛出窯的夜壺泡濃濃的紅茶來解暑解渴,光著脊樑的漢子操把仰脖一陣牛飲,想來也是歡暢淋漓的吧。而周遭的一些城市也會戲稱我們為「宜興夜壺」,我想也不是盡是貶損,更多的是作為陶這個產業「品牌」效應吧。
到如今,陶制的夜壺已少之又少,做夜壺的藝人也為數不多了,在上屆世界陶藝研究會上,看到了這最後的夜壺,一個近八十的婆婆,用了不到十分鍾,一口呵成,使一團泥巴變成了一個夜壺,勾起了我兒時的許多趣事,呵呵,最後的夜壺!
燃燒中的六百年古龍窯
太湖,河流,池塘,綠樹小山坡,村落。古龍窯就坐落在這江蘇宜興前墅村中央,沿小山坡靜卧,從明朝至今,歷時600多年,每月還翻騰著兩次火浪,為現代時尚生活燒出很多燦爛的陶藝術品。
這是個神奇,因為她是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她還在使用,象剛開始建立的那樣燃燒著;一把火燒了600多年,而且還將燃燒下去,「活文物」能不神奇?
這也是個神奇之處,龍頭在山腳,龍尾在山上。沒有燒窯的時候,龍頭一直侵在水中,燒窯時,把水抽干,等窯燒完後,龍頭前自然又蓄滿了水,保證龍的飲用。所以,幾百年來,窯體因為自然的干濕調節而保存完好,其功能根本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43.3米長的龍身,從山坡底一直延伸到山坡頂,龍身兩旁布置著42對燒火口,師傅們對稱著從底一直燒到頂,燒窯前,每個火口前堆著相當的松枝柴,堆多少,完全憑的是經驗,42對火口旁的松枝燒完,一窯產品也就燒好了。 在龍身的西側,有5個進出窯身的裝窯口,最大的窯口在最頂部,也就是說,大件產品就裝在頂部,依次下推,到了底部進出口,人只能圈屈著身子在裝產品了,那種勞動強度的辛苦,非我們所能想像的。聽師傅們說,他們已經好了很多了。因為是半個月燒一窯,第二次裝窯的時候,窯內的溫度已經和外面一樣了。在以前,後面還在卸窯,前面已經在往裡裝窯了,圈屈身子還不是最難受的,那上一窯殘留的100多度溫度才是難以承受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保持溫度的連續。可見陶器的完成不是把一把土往火里一燒那麼簡單的,水火無情啊!但也是這無情之中孕育了許多的有情和精彩!紫砂文化
丁蜀鎮作為陶都,是紫砂文化的發祥地。據考證,紫砂的歷史約略開始於明代弘治、正德年間。1976年宜興紅旗陶瓷廠在施工中發現了紫砂古窯遺址,才得到證實宜興陶瓷生產的始於新石器時代。古紫砂窯址位於宜興蠡墅村羊角山,是丁蜀鎮黃龍山的支脈系統,這里是盛產紫砂泥礦的地方,所以古人把窯建在原料的產地。
改革開放後,丁蜀鎮的紫砂文化得到大力發展,受到海內外一致矚目,從而使紫砂成為丁蜀鎮的名片。丁蜀鎮的紫砂行業已經集文化,工藝,美術,收藏,鑒賞於一體,愛好者們往往願意到丁蜀鎮一游,親自體會美好的紫砂文化。丁蜀鎮的紫砂行業主要有紫砂泥生產與紫砂工藝品生產,而紫砂工藝品主要有紫砂雕塑和紫砂茶壺兩大類。
紫砂名人
顧景舟
蔣蓉
汪寅仙
徐秀棠
徐漢棠
呂堯臣
譚泉海
鮑志強
李昌鴻
顧紹培
周桂珍
何道洪
7. 宜興有什麼名勝古跡
宜興旅遊
宜興陶瓷博物館、 宜興竹海、 善卷洞、 張公洞、 靈谷洞、 慕蠡洞、 西施洞、 玉女山莊
國山碑 (三國·宜興)
駱駝墩遺址(新石器時代·宜興)
宜興窯址 (晉至清·宜興)
宜興竹海風景區 4A
宜興龍背山森林公園 4A
宜興團氿風景區 4A
宜興百合
宜興百合與蘭州百合、龍牙百合一起,為我國現時三種食用型百合,然而能入《本草綱目》者當數宜興百合。宜興百合含有多種生物鹼及澱粉、蛋白質、脂肪等成分,具有滋補強壯、潤肺止咳、清熱利尿、理脾健胃、寧心安神等功效,能起到人參的部分作用。鮮百合、百合粉、糖水百合罐頭、百合羹等都很暢銷。
宜興紫砂陶
宜興陶瓷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其中紫砂陶最具特色。其別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古樸的色澤和優良的實用功能,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紫砂陶有壺、杯、瓶、盆等上千個品種,其中紫砂茶壺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夏不易餿等獨特優點。1984年,竹簡紫砂茶具在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贏得金獎。除紫砂陶外,還有被譽為「東方的綠寶石」的宜興青瓷,以及均陶、精陶、彩陶和工藝美術陶。
4A級景區有:
宜興善卷洞風景區 4A
宜興竹海風景區4A
宜興龍背山森林公園 4A
宜興團氿風景區 4A
宜興市陶祖聖境景區 4A
宜興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獨特旅遊勝地。
我知道的宜興竹海就非常不錯,是中國四大竹海之一。
8. 宜興歷史文化名城宣傳片蝴蝶雙雙又回來是蘇州評彈那個嗎
對的,名字是《蝴蝶雙雙又飛來》。以下為一則官方新聞。
《蝴蝶雙雙又飛來》版再獲獎
上周,第十權六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聚徐家匯雅集江南風」——蘇浙滬說唱藝術邀請賽,在上海市徐匯區群藝館舉行。我市文廣新局選送的蘇州評彈《蝴蝶雙雙又飛來》榮獲銀獎。
以梁祝愛情故事為題材的蘇州評彈《蝴蝶雙雙又飛來》,由我市文藝工作者王建平創作唱詞,陳勇、顧國良作曲,顧國良與曹俊娣主演。該作品曾獲得第九屆江蘇省「五星工程獎」表演藝術類金獎,還曾於2013年1月在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播出。
據了解,蘇浙滬三地的上海說唱、象山說新聞、徐州琴書等多種說唱形式的26個節目,參加了此次蘇浙滬說唱藝術邀請賽。大賽共評出金獎3名、銀獎6名、銅獎6名。
希望對您有幫助!
9. 紫砂文化的歷史故事
中國宜興有豐富的紫砂礦藏,在丁蜀鎮黃龍山一帶的岩石之中,有天然化學成分較合理的紫砂等泥,質地細膩,可塑性強,滲透性好,品質極優,色澤紅而不婿,紫而不姥,黃而不妓,墨而不黑。經過加工處理後,就可以直接制坯,熔燒出的成品十分絢麗,赤似紅楓,紫似葡萄,黃似柑桶,俏麗多彩。經過考古發掘,在宜興丁蜀鎮附近,發現新石器時代古窯遺址5處,西漢窯址3處,六朝窯址3處,隋唐五代窯址9處,宋元窯址20處,明清窯址60餘處。宜興的陶製品歷史悠久,古今名士對其贊不絕口,蘇東坡擇居宜興時,曾松風竹爐,提壺相呼,十分摯愛。
宜興盛產茶葉。自古名山出名茶。《宜興縣志》載:境內有名山136座。宜興的國山芬茶始於三國孫吳時代,到唐朝,皇室將宜興名茶列入貢茶之一。唐代最著名的貢茶院設在湖州長興與常州義興(即宜興)交界的顧清山,每年役工數萬人,採制貢茶顧諸紫筍達萬斤以上。《宜興縣志》載:顧清貢院建於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至明洪武八年(1375年),興盛時期長達650年。宋人蔡寬夫在《詩話》中雲:湖州紫筍茶出顧豬,在常、湖(指常州和湖州)兩郡之間,以其萌苗紫而似筍也。每歲人貢以清明日到,選薦宗廟,後賜近臣。
蘇東坡在《次韻完夫贈之什,某已卡毗鄰與完夫有廬里之約》詩中曰:柳絮飛時筍捍斑,風流二老對開關。雪芽為我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患山。竹葷涼風眠晝永,玉堂制草落人間。應容緩急煩間里,桑括聊同十畝閑。宜興還有煎茶的良泉。宋代從徽宗帝到士大夫提倡品茶,細吸慢飲,鑒別優劣,欣賞品味。認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用宜興的金沙泉水煮的茶,味醇、形美、色翠。因此,金沙泉水也列為貢品,與貢茶同時專程由水路運往京城長安。蘇東坡滴居宜興蜀山講學時,非常講究飲茶,有所謂飲茶三絕的美稱,即茶美、水美、壺美,惟宜興三者兼備。蘇東坡用的茶葉是陽羨唐貢茶;烹茶的水一定要是金沙泉水;茶壺一定要是紫砂提梁壺(即今東坡壺)。蘇東坡在《調水符》的詩序中寫道:愛玉女洞中水,既置兩瓶,恐後復取為使者見給,因破竹為契,使金沙寺僧藏其一,以為往來之信,戲謂之調水符。其詩雲:欺漫久成俗,鬧事有棄糯;誰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古人辨淄混,校若鶴與免;吾今既謝此,但視符有元。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餘;多防竟無及,棄直為長吁。這里說的是,蘇東坡經常派書憧從蜀山到金沙寺去挑水,日子一久,書憧苦於往返勞頓,就從半途的丁山取水回去。可是,丁山的河水烹的茶,蘇東坡一嘗就能辨出來。他為了飲到金沙泉水烹的茶,就想出一個法子,事先與金沙寺老僧商量好,將一塊竹牌一劈為二,為竹製桃符,一交老僧,一交書健,到金沙寺取水,他們必須交換,這樣書憧就無法偷懶了。這種桃符與現代老虎灶使用的水籌,有相近之處,這也是蘇東坡的遺存。
宜興民間有許多關於紫砂壺的傳說,最為廣泛流傳的故事是:宋朝時,宜興有一富戶造屋,當快要完工時,主人發現牆砌得不平不直,就讓工匠推倒重砌,在拆牆時,發現空斗牆內有一把茶壺,原來是有位工匠喝茶時放在牆中的空隙處,一時忘了,砌在牆里。大家把壺蓋掀開一聞,茶葉竟然香醇如故,沒有變味。這樣,紫砂壺泡茶數日而不傻的事實就廣為流傳開來。這個故事雖然無籍可查,但可說明:紫砂壺在宋代已經為人們普遍使用。明代蔡司擺在《霧園叢話》記載:余於白下(今南京)獲一紫砂罐(《先進錄》曰:俗稱壺為罐也),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據《松江縣志》稱:孫高士即孫道明,字旺叔,號清隱,華亭(今上海)人,生於元大德元年(1297年)在元代生活了70年。這里明確證實:紫砂壺在元代已流傳,並在壺上鎊刻銘文,否定了明代金沙寺僧和供春為宜興紫砂壺始祖的結論。清代乾隆年間的宜興蜀山人潘埠,字士珩,號裔溪,所著《騰帚續集,再考陶壺記》中指出:最早的陶壺創始人不是金沙寺僧及其徒弟供春;而金沙寺僧的制壺手藝是從蜀山三姑夫人廟僧傳授而來,三姑夫人店僧製作的陶壺卻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擇居宜興蜀山時設計的;蘇東坡設計的陶壺式樣,可以從元代大畫家倪璜寫真的《廟僧制壺圖》得到印證。潘摞以其博覽群書,廣輯論據,特別強調指出:口碑載道是勝過捧唱的虛偽石刻及製版文字的。他還記錄了有關陶民對蘇東坡吩咐三姑夫人廟僧作陶壺的傳記及其陶壺的式樣。這一切還不足以證明蘇東坡是宜興紫砂壺的始祖,人們需要有實物遺存佐證。1976年基建施工中,發現宜興丁蜀鎮蠢野羊角山宋代龍窯窯址,發掘中獲得平蓋龍頭雙條把壺、高頸六方壺和蘇東坡設計的提梁壺(亦稱東坡壺)等實物遺存。從而,蘇東坡設計提梁壺得到了實物證實。提梁式紫砂壺是蘇東坡在蜀山講學時親自設計的。他烹茶審味,怡然自得,因此,他寫下了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每當茶後,他總要捧著這把紫砂提梁壺玩賞一番,過了一陣,壺身久且色澤生光明,更覺神奇,視為珍寶。於是,他又寫下了著名詩句:青煙白菜炒米飯,氏壺天水菊花茶。
10. 宜興竹海的導游詞怎麼寫
宜興竹海風景區位於蘇、浙、皖三省之界,是國家級旅遊區、國家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無錫旅遊十八景及宜興十佳景點之一。宜興盛產竹,自古有「竹的海洋」之稱。竹海綿延蘇、浙、皖三省,縱橫八百餘里,形成了一片翡翠的海洋。竹海風景區處於竹的海洋中心,萬畝翠 竹隨山勢起伏,好似波濤翻滾,綿流不絕,素有「華東第一竹海」之稱,是我國竹風景、竹風情和竹文化的代表性景區。景區內山清水秀,一日之內,四季之間,奇趣天成。
主要景點有「太湖第一源」、「蘇南第一峰」、「竹報平安」、「鏡湖秀色」、「索橋波」、「寂照禪寺」、「竹林飛瀑」、「翡翠長廊」、「懸空棧道」等等,或氣勢宏大,或清幽深邃,或曲折迷離,各具特色。鏡湖內還存活著大量十五億年前的活化石——桃花水母,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
宜興是我國重要的毛竹產區之一,有竹林18萬畝,來到山區竹鄉,但見竹海茫茫,無邊無際,那重重疊疊的翠綠依山就坡,春風徐來,形成一層層鋪景疊翠的波浪。自然成畫,夏日當空,綠影鋪地,秋雨飄灑,冬雪初萁。濃裝淡抹,分外俏麗。 宜興南部湖父、太華等山區,盛產毛竹,有12000公頃竹林,是江蘇最大的毛竹產地,素有「竹海」之稱,著名的有「省庄竹海」、「太華竹海」等,「竹海」內曲徑幽幽。登山眺望,碧波起伏,習習風生。春來嫩筍破土,茫茫竹海更顯無限生機。
竹海風景區以一望無際的浩瀚毛竹景觀為主體,以清麗脫俗、風光絕勝的「竹海鏡湖「為襯托,景區有別具一格的門樓服務區、鏡湖攬勝區、水景瀑布區、竹海茶樓品茶區、翡翠長廊區、小海、中海觀景區、夕照寺區等功能區。這里山清水秀,山水相依,山連山,峰接峰,滿眼翠竹層巒疊翠。